唐诗文本论纲

唐诗文本论纲

1981年春夏间因为学位论文答辩推迟,开始关注唐诗文献研究,最初的工作是把唐宋典籍中引到的唐诗与清编《全唐诗》作逐篇的对核,并有所记录。至今已经三十三年,有关工作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最初几年在披阅群籍中发现一些前人漏录的唐诗,乃据目录有计划地广览存世古籍,居然有四千多首的新发现,后汇录成中华书局1992年出版的《全唐诗补编》。从1989年始,与国内一些学者合作编纂《全唐五代诗》,我承担除200家别集以外的所有部分编纂。其间傅璇琮、章培恒先生曾分别告我如此分工,你是吃亏的,但我觉若全书能够底成,个人也不必多计较。无奈历二十年终无所成,并因无趣的人事因素迫我退出。此为第二阶段。在年近六十之际,我不能不认真考虑。前年末为某丛书作序时,我说:“在我过于自信的判断中,觉得如果在自己学识逐渐成熟、积累渐次丰富的情况下,不完成此一工作,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国家,都是巨大的损失。”乃毅然决定以一己之力,完成全书。工作量之巨大,所涉文献和问题之繁复,以及期待学术目标之讲求,确实都超过了我的预期,所幸一切都还顺利。我始终认为,每一位唐代诗人,每一首唐诗,都有各自的传播接受史,都有其文献流传衍变的特殊记录。要做彻底的清理,就必须调查所有与唐诗保存有关系的文献,包括所有的存世写本和刻本,并逐一地加以记录。检书求备,用书求善,引书求早,论断求稳,是始终坚持的原则。因为这些工作的进行,得以对所有唐诗文本流传中的问题,有不少新的认识,也不断调整工作计划和体例。我想借本次学术研讨会的机会,将一些初步想法提供出来,听取各位的高见。

今人引用唐诗文本,一般仍引用307年前康熙朝编定的《全唐诗》。这部九百卷的大书,由十位江南在籍翰林用一年半时间编完。迅速成书的原因,是充分利用了明末胡震亨《唐音统签》和清初季振宜《全唐诗》的积累。胡、季二书的三种文本现在都已经影印流传,可以逐一检核其间的因袭变化。《全唐诗》虽然带动了其后三百年唐诗研究的展开,但于其书本身存在的问题,学者可能并没有完全清晰的认识。据日本学者平冈武夫《唐代的诗篇》的统计,《全唐诗》收诗为49403首1555句。现在知道,200多年来发现的该书以外的唐五代佚诗,已经超过8 000首,而该书已收诗中,误收唐以前和宋以后的诗,已知超过1200首;分别见于两人或更多人名下之互见诗,佟培基统计有6 800首。至于作者小传之缺误,诗歌录文之讹误,更是所在多有,不胜枚举。举些最常见名篇的例子来说吧。《登鹳雀楼》作者,典籍记载有王之涣、朱斌、朱佐日三说,这是诗的互见。“姑苏城外寒山寺”那篇,现在一般认为题目是《枫桥夜泊》,但该诗最早记录的《中兴间气集》之武进费氏影宋本,题目是《夜宿松江》。署名杜牧的那首《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杜牧集和《全唐诗》都没有收,应该是南宋后出现于民间,到《千家诗》方附会给杜牧。李白《静夜思》中的两个“明月”,可确认是明代李攀龙所改。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是明代杨慎拟题。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在保存孟集初貌的宋本中的题目是《春晚绝句》。这些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历代研究不可谓不多了,尚且如此,一般作者传误情况更为严重。比如花蕊夫人,根据浦江清之研究,旧说后蜀孟昶妃费氏是错的,根据宫词的内证,应为前蜀王建妃徐氏。徐氏姐妹二人皆事王建,旧说是姐,浦考定为妹。此为作者之纠纷。《全唐诗》收花蕊宫词156首,其中伪作近60首,包括唐王建、杜牧和宋代王珪等人诗。而《鉴诫录》所载徐氏姐妹的诗,则应并入。所涉费氏“更无一个是男儿”诗,其实本为王仁裕诗,费氏或略改以对问,或其事本出文人附会。举这些例子是要说明唐诗流传纷歧的情况,远远超过一般读者之认识,没有对文献典籍的通盘清查,很难作出令人信服的整理。

改编《全唐诗》的设想,1957年由李嘉言先生提出,当时主要设想为《全唐诗》做每篇的首句索引,以便检出全书中的重出误收情况,以便鉴别改编。后来河南大学用人工做《全唐诗每句索引》,也是立足这一设想,即在清编《全唐诗》框架内重新编定唐诗。90年代初《全唐五代诗》之体例,我是参与者和执笔者,改为在以唐宋典籍所存唐诗全面普查基础上重新编纂全部唐诗,较前进了一步。最近二十年电脑普及和古籍数字化,在善本古籍利用、古籍文献检索以及前人研究成果利用方面,都较前有了革命性的变化。相对应的,我们对大型断代诗文全集之编纂也应该有全新的要求。我近年在对唐诗全部文本彻底清理基础上,认识也有许多提升,最重要的:一是唐诗编纂应该尽可能地恢复唐人最初写诗时的面貌;二是前代古籍校勘学更多希望通过文本校勘,改正文本流传中的讹误,写定一个错误较少的文本,但对唐诗来说,仅此远远不够,我近年更多认为要把唐诗文本形成、刊布、流传中的多歧面貌充分地揭示出来,为后人的研究展开立体空间;三是一代全集编纂的目的是储材备用,要全面吸取前人的成绩,尽可能地避免主观臆断、好奇逞气、标新立异,有层次地将文本演变传讹的过程揭示出来。

以上订定原则、确定目标容易,要在五万多首唐诗的重新写定中贯彻始终则谈何容易。在此我想主要谈几个问题,即:一、唐诗文本应该包括哪些义项,应该如何确定收录范围;二、五万多首唐诗是通过哪些途径得以保存至今,要尽可能地接近唐诗写作的原貌,应在群籍利用中注意哪些问题;三、唐诗最初文本的面貌是如何的,产生歧互的原因有哪些;四、在求全和求真难以两全其美的情况下,当然应以求真为第一要义,但也应分层次地将各种复杂原因造成的传讹、依托、疑伪、确伪的作品揭载出来。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