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前言

《容斋随笔》是南宋著名学者洪迈穷四十余年之功编纂而成的一部史料笔记,该书与沈括的《梦溪笔谈》、王应麟的《困学纪闻》,共称宋代最有学术价值的“三大笔记著作”。

洪迈,字景卢,号容斋,鄱阳(今江西鄱阳)人,官至端明殿学士。他学识渊博,一生涉猎典籍颇多,被称为博治通儒,有志怪小说集《夷坚志》传世,并编有《万首唐人绝句》等著作。他读书每有心得,便随手记录下来,集腋成裘,撰写成《容斋随笔》这一皇皇巨作。洪迈在《容斋随笔》卷首说:“余老去习懒,读书不多,意之所之,随即纪录,因其先后,无复全次,故目之曰随笔。”

《容斋随笔》共5集74卷1220则。这部书内容博大,从经史子集到诗词文翰,从典章制度到医卜星历,无所不包,无所不容,堪称宋朝之前的百科全书。其考证辨析之确切,议论评价之精当,备受称道,是我国古代笔记小说中不可多得的珍品,被后世史学家公认为研究宋代历史的必读之书。后人更将《容斋随笔》中有关诗歌部分,辑为《容斋诗话》。

明代河南巡按、监察御史李翰在弘治十一年(1498)说:洪迈聚天下之书而遍阅之,搜悉异闻,考核经史,捃拾典故,值言之最者必札之,遇事之奇者必摘之,虽诗词、文翰、历谶、卜医,钩纂不遗,从而评之……此书可以劝人为善,可以戒人为恶;可使人欣喜,可使人惊愕;可以增广见闻,可以澄清谬误;可以消除怀疑,明确事理;对于世俗教化颇有裨益”。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容斋随笔》说:“南宋说部,当以此为首”。

毛泽东一生“活到老,学到老”,他对《容斋随笔》更是情有独钟,从中年至晚年,《容斋随笔》一直伴随其左右。例如,1944年7月28日,毛泽东致函谢觉哉说:“《容斋随笔》换一函送上。”随后,谢觉哉7月31日的日记就有读《容斋随笔》大篇心得记载,此后9月20日、29日、30日,10月1日、4日等都有阅读与应用记载,从中可见阅读《容斋随笔》也可以启迪日常工作的思维。

1959年10月30日,毛泽东出京视察,指名要带的有限书籍中就有《容斋随笔》。1972年毛泽东曾将此书送给他青年时代的朋友、湖南第一师范的同学周世钊。即使在1976年9月8日,也就是毛泽东去世的前一天,还由别人为他代读《容斋随笔》37分钟。

古人云“开卷有益”,但是世上确实有许多坏书、无聊之书,郑板桥就曾告诫自己的亲人,读了坏书“如破烂橱柜,臭油坏酱悉贮其中,其龌龊亦耐不得”。即使是所谓“好书”也不可轻信。在许多篇章中,洪迈就指出,古籍和今作中之所以有错误,有的是识见有误,有的是照抄了前人的成说,未加深考。所以读书要随时考证清楚,否则,自己的论证、学问就是建立在不可靠的基础上,不仅会前功尽弃,还会贻害别人。

读书时要养成“不动笔墨不看书”的习惯。动笔看书又不是简单的在书上划划杠杠,写点批语之类,而是要认真做读书笔记,做摘记。《容斋随笔》正是这样,有时是随读随记,有时是综合思考作一些综合摘记。在使用文字方面,则有时是直录原文,有时是用自己的语言撮要,对于直录的、引用的,洪迈是特别注意的,都较准确,注明出处。有时也加以评论、考证。《容斋随笔》不仅给人“勤笔勉思”的启示,更给人以可以直接引用的极有价值的资料。

在《容斋随笔》中,我们看到,洪迈不论是在朝时、在野时或出使时,又不论是春夏秋冬,或晨起更深,都是有空就读书的。积累知识是为学第一步,知识积累起来了,还要使这些知识有用,这就要善于综合思考。《容斋随笔》以大量的事例反复地显示了要融会贯通,才能提炼出观点。在洪迈看来,人生哲理、读书至道,正在于对万事、万物、万书之融会贯通。融会贯通,固然需要依靠天赋,但更多的却靠后天的努力。

从《容斋随笔》看来,论证可以分两方面,一是论述,二是考证。论述一般为综合性的,重点在展示论点,范围较大,涉及面较广。考证则专题性较强,重点在于判定一件事、一个词、一个地名等是否正确,范围相对而言比论述小。但两者却又总是联系在一起的。考证虽有时作为论著的“零件”,但其本身也是立论点、摆论据、作论证的过程。论点不论是正面阐述命题,还是反面驳斥,都要明确,新鲜,论据则要丰富准确,论证则要辩证、周密而又有趣味。

一部《容斋随笔》,粗读可以消食解颐,细读可以增长知识。后人评价它“可以劝人为善,可以戒人为恶;可使人欣喜,可使人惊愕;可以增广见闻,可以澄清谬误;可以消除怀疑,明确事理”。为了使广大读者能够从中受益,我们将五卷随笔删繁就简,择其精妙,加以注释评析,以便于大家能够更好地从中吸取养分,而后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此走上博学多能之路。限于笔者水平,书中难免有许多疏漏,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