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让喜欢的事成为工作

从头到尾做好一件事

彭浪/文

如果你问我们几个小伙伴,成立“蜜思”这几年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是出了几本作品,收获了多少粉丝,抑或是赚了多少钱吗?都不是。最大的收获,是体验到从头到尾做好一件事情的乐趣。

从头到尾做一件事,说起来很简单,要做到却不容易。以前我们当编辑,大家有句共同的口头禅“我家孩子”,说的是自己的书,就像十月怀胎诞下的孩子一样宝贝。不过那时我总觉得,自己充其量只是这孩子的接生婆而已。

在工业社会里,很多人都只是螺丝钉。一个项目层层拆分,最后每个人都只负责手头的一部分。即使完成得再好,只要没体会过从头到尾完整做一件事情的乐趣,就很难在工作中感受到自己身而为人的完整性和使命感。对于编辑而言,哪怕书再成功,也不会觉得是自己的功劳。而一旦失败,又会遗憾有太多自己不能控制的环节。

这让我们产生强烈的冲动,想要生个“自己的孩子”,完完全全从头到尾做一套自己的书。2013年4月,“蜜思”五个人集体创作的“美食小情书”第一季出版了,共三本:《幸福,一手“煲”办》《爱自己,好好吃早餐》《好菜知时节》。那时候,白天都还在单位上着班,晚上则为了这套书奋战熬夜,从选题策划、找出版社,到写稿、设计,再到宣传推广,我们真的是全部亲力亲为。虽然最后仍有很多不完美的地方,但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感受到了自己更完整的价值。

比如蔚蔚是一个设计师,做完这套书,她意识到也许自己是不应该受限的,设计师也可以参与选题策划,甚至可以学习写作。策划、写作也是一种设计,而不单单只有点、线、面、色彩、结构、图形,才是设计。

比如西西,之前不是资深编辑,对自己的策划能力和做书实操能力都不够自信。但在操作这套书的过程中,恰恰是她的踏实高效的执行力,保证了整套书的顺利出版。而且,她负责编写的那一本,最终还是最畅销的一本。

于是,到了“美食小情书”第二季,我们就想更加贯彻“从头到尾”这一点。创作过程中,我们的文图互动是非常高难度的。如果不是有一个从创意到插画、设计都配合良好、互相高度认同的团队,凭一个普通编辑的单打独斗,很难做到这一点。

如果是一个编辑,基本流程无非是拿到作者的成型文字之后,构思插画风格,待插画完成后再交由设计师设计、排版。

到了我们这里,有时候是文字创意在先,插画和设计来配合。比如,《爱,不停炖》是一本关于煲汤的书,从单纯的养生,我们想到了心灵的滋养,于是有了一个创意,为每一道汤都配上一道心灵美食,比如电影,比如图书。自然,设计上受到启发,借鉴了电影演员的出场方式来介绍食材。

而《我们要好好的,吃晚餐》却是设计先行。设计师蔚蔚提议用一个像桌布一样的九宫格做底图,摆上不同的菜,九个格子可以有无数种变化。所以,在创作时,所有的菜式拟定都以能摆在九宫格上作为基础。九个格子,展现出两个人的种种关系,或平淡,或浪漫,偶尔还有一个人的孤单……

至于《我要的甜蜜“汁”味》,是关于各类饮品的。它们平时都不是主角,所以一开始,我们也想不到好的表现形式。直到看到一本日本的饮品书,把杯子摆在草丛中,摆在瓷砖地面上,原来,饮品还有我们想象不到的那么多可能。于是,思路一下跳跃开去,请插画师画了几十个和饮品没有任何关系的小元素,比如旅行箱,比如旋转木马……插画师尽情发挥之后,再交给设计师随意拼贴,一只兔子藏在杯子背后,或者杯子里开出一束鲜花。这个时候,文字作者再去挖掘画面的诗意,配合不同饮品撰写文案,展示不同的生活状态。

一件事情,若能从头做到尾,真的是能焕发出无限可能。

当然,从头到尾做好一件事情,并不只是天马行空地发挥创造力,也意味着更大的责任。过程的曲折,暂且不表。只说书下印厂那几天,一旦文件有问题,出版社、印厂就会电话过来。有时候真是头疼得不想接电话,若是以前,要不就去问领导、前辈,要不就推给设计师了。现在,必须自己询问每一个人,自己思考判断问题到底出在哪,如何补救,还得深入了解每一个可能出错的环节,防止下次再错。

可是,几次下来,我发现自己不再轻易抓狂,不再随意怪别人,不再逃避问题,而是能够跳脱情绪冷静地判断。

真正学习和体验从头到尾做好一件事,我想,这也是创作和工作的最大区别吧。创作中的人是更完整的人,他能体验从构想到亲自操作再到看到成果的整个过程。他对自己的作品是全部了然于心的,他与自己的作品建立起了一种内在的情感联系,当然,因为对整个作品负有责任,他也需要承担更大的压力和考验。这会催生出一种使命感。

当然创作也可以成为一门工作,但大部分人的工作,还是被分解的,不能决定为什么做,做什么,以及最后呈现的样子。赶紧完成这个部分吧,反正最后的结果也不是我能决定的,一旦产生这样的想法,难免就懒于思考,推卸责任。

所以,不妨试试从头到尾做好哪怕一件小事。慢慢地你就会相信自己,可以做更多的事情。这样下去,总有一天,会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吧。

让喜欢的事情成为工作

彭浪/文

记得高中毕业填志愿的时候,班主任极力鼓动我去填报金融政法类专业,一句话,好找工作。可我却一门心思报了中文,唯一的理由就是,那不是我喜欢的,我将来不想从事自己不喜欢的工作。

一直到大学毕业,学校宣传的案例,永远是外企、公务员、考研或者出国留学,流行的职场励志书也是《杜拉拉升职记》。至于为什么要往这条路上走,没有人解释,你喜欢什么,也没有人关心,更不会有人教你,如何才能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

大学毕业后,一根筋地选择了出版行业,喜欢看书的人做了编辑,便觉得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事了。不过,这个行业的标准很多时候依然是“成功”,做出了畅销书是成功,赚到了钱是成功。至于你喜欢什么样的书,你要如何才能做出这样的书,抱歉,还是没有人能教你。

将生活的热情与美感透过工作传递出去,而工作中获得的回响又使得自己每天的生活更丰富而且享受—这真是一件最幸福的事了。

后来,我们几个朋友一起做起了“蜜思工作室”。我们不想了解现在流行什么书,我们只问自己,你想做什么书,然后,我们互相帮助,一起去做。几年过去了,竟然也做成了七本书,而现在,还在继续走着,也幸运地遇到了喜欢我们的人。

没有人告诉我们,有什么方法能让喜欢的事情成为工作,只是我们坚持认为,人生一定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如果没人教我们,我们就自己摸索,不怕跌倒,不怕走弯路,慢慢地,把喜欢的那一份事情,变成一份安身立命的工作。

有了这样的心路历程,便不难理解我们对《让喜欢的事情成为工作》这本书的热爱了吧?那是我第一次看到这样一本书,展示出关于工作的丰富的可能。

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时还是台版书,名叫《女设计师:她们的工作空间、创意和梦想》。

从书名不难了解,这本书主要展示了25位日本女设计师的工作空间,也穿插介绍了她们的创作背景、创作理念、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以及日常的生活细节。这里面每一个职业都让人羡慕不已,有服装设计师、平面设计师、花艺设计师、插画师、玩具设计师、调香师,等等。

而她们的共同点主要有二:一是每一个人的工作,其实都是把一份小技能或者小爱好发展到了极致,比如料理、针织、绘画,这个世界上可以用来赚钱的工作真的是非常非常多;二是,每个人的工作空间都非常美,非常具有生活气息。因为从事的是喜欢的工作,所以工作室也不再是一个硬梆梆的词,而是充满了可爱的温暖的个人气息。

这本书还邀请台湾当地的设计师们写了推荐序。

人像摄影师简伶玲说:“能将梦想与工作结合在一起的职业,是最幸福的职业!梦想的力量可以改变一个女孩的一生。”

院子咖啡女主人爱米雷说:“能够将对生活的热情与美感透过工作的方式传递和分享给他人,而工作中获得的回响又使得自己每天的生活都更丰富而且享受—这真是一件最幸福的事了。”

生活美学设计师张小珊则最认可书中的一句话:“人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自己喜欢的东西。”

这些话,每一句,都说到了我们心坎里,这不就是我们“蜜思”的追求吗?

后来这本书被内地引进,书名改为《让喜欢的事情成为工作》。这个书名可真是提气。“让喜欢的事情成为工作”,多么理所当然的事情,为什么现在才有人提起?

如果你对可爱、时尚的小物品感兴趣,如果你对漂亮的室内装饰感兴趣,如果你想知道这个世界上有那么多有趣的工作,如果你心中还有对于未来的梦想,那么,一定要去看看这本书,想象一下自己的人生还有没有更多的可能。

就像书中说的:“请不要只是埋头于现在的工作,想象一下1年后,10年后的自己。”

最糟也最棒的人生,是从缺陷中找到美好

彭浪/文

我是带着挫败感离开职场的。毕业之后,一门心思想成为一名图书编辑,先后任职两家单位,想做的选题方向都不太被认可。

那个时候有一种年轻的骄傲与无畏,若是不开心,便觉得有天大的委屈,若是想做什么,便有天大的勇气。于是,在工作三年多的时候,我决定当个自由职业者。

心理终究是忐忑的:为什么我在职场上一直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呢?从未得到职场认可的我,有能力走好自由职业之路吗?幸运的是,这时看到了《最糟也最棒的书店》这本书,说它是我的“命运之书”也不为过。

那是2012年,松浦弥太郎在中国还没成为人尽皆知的生活美学大师,他主编的这套“只工作,不上班”书系也刚引进不久。书系作者包括蜷川实花、皆川明、中原慎一郎等人,表面看是很知名的设计师或艺术家,本质上却是一群自由职业者,通过不同的路径奋斗,终于从事了真心热爱的工作。而松浦描述自己人生故事的那一本,就叫作《最糟也最棒的书店》。

故事的起点从高中休学开始。

上高二的松浦对人生有很多疑问,比如“必须去上学”这件事就让他觉得不对劲,他总会想:为什么有些事是正确的?为什么我们一定要这样做?可学校里的老师也无法告诉他答案。

于是,他离开了学校,整天在电影院、公园、图书馆晃荡。没有任何想做的事,也没有学历,但总要找工作养活自己,于是开始打零工,做“拆屋工人”。身处社会底层,增长了不少见识,也知道为了生存,人必须要不断努力。

松浦喜欢阅读凯鲁亚克的《在路上》,向往那种“生活原来可以这么自由”的感觉。直到有一天,他看到了杂志上的美国风景照,想要去那里看看,他的生活才第一次有了目标,存钱去美国。

虽然不知道去了美国具体要做什么,松浦还是打了三个月工,辛苦存了五十万日元就去了。在美国还是每天闲逛,从不会说英文,到慢慢交到些当地朋友,也干过搬家这样的小时工。再拮据也没关系,回日本打几个月的工,存了钱再去。

在完全陌生的国家,有了独立自主的机会,也慢慢自信起来。在美国,他见识了各种流行、非流行的文化,也从社会上的年长朋友身上学到了礼仪、品味,知道了如何辨识好东西和坏东西。对古董杂货和家居饰品感兴趣之后,就去了纽约打工,帮人家处理开店业务。没有工作签证,就三个月往返一次。工作中,松浦发现自己有个最大的优点,就是善于“找东西”,比如,去书店很快就能找到自己想看的书。

于是,他开始靠这个长处赚钱。在纽约的二手服饰店淘到好衣服,就卖给日本的服饰店。他本就喜欢逛店,尤其喜欢收集二手美术书籍,知道同一本书哪个店卖五十美元,哪个店卖到三百美元。五十美元买来,看完之后,一百美元卖出去,如果客人嫌贵,告诉他隔壁店可是卖三百哦,然后客人就会买了。

后来,松浦抱着自己淘来的书回到日本,竟意外地受欢迎,很多设计师、摄影师都买了他带回的书。于是他想,这也许可以成为工作哦!至此,松浦弥太郎才终于走上了书店老板的道路。

原来,工作可以由自己创造啊!这是全书中最震撼我的一处。之前在职场,我看到的,都是别人设定好的路,别人制定的标准,所以我才一直想要努力去适应,适应不了,便对自己不满意。离开职场时,心中也是忐忑,不知道自己能做些什么。可如果反过来呢,就像松浦弥太郎做的一样,因为擅长找书,所以把它发展成了一个可以赚钱的工作。那么,即使离开职场,我们只要找到自己的优点和特长,设定好自己的标准,就能从中延伸出一条独属于自己的路啊!

《最糟也最棒的书店》像是一道光,又像是一次棒喝,所谓醍醐灌顶,无外乎如此吧。“大多数人都会先找出不好的地方或者欠缺的部分,然后想办法隐藏或改进,以求达到理想目标。但我认为这种做法不见得是正确的。因为不好的那一面也许也有好的地方,所以并不是将坏掉的部分修理好,而是大家都应该去找出隐藏在缺陷里的美好。如果可以将好的部分做得更完美,不但可以弥补原本的缺陷,还可以让它看起来更棒。”

松浦是在高村光太郎的诗《最美也最糟的路》中领悟这一点的,然后用自己的人生践行了这一点。而这个领悟,也让我轻松无比。对松浦而言,年少时的迷茫与无知也好,在美国时经历的曲折与困境也好,后来成为《生活手帖》总编辑、畅销书作家也好,都并不意味着哪里是低谷哪里是高潮,他也从来不给自己打鸡血,搞自我激励那一套。说到底,无论怎样的人生境况,对松浦来说,他都只是顺其自然、遵从内心地走了一路。

很感谢这本书在我的职业困惑期出现,为我开了一扇窗。之前很长一段时间,如果不知道自己想要追求什么,我总会忍不住地焦躁,一味地想去找,又不知道要找什么。有时候,我也会为自己设定一个高目标,想着激励自己去实现它,可一面对目标又不断打退堂鼓,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总之,这样的情绪是很折磨人的,好像想努力,却又总是使不上劲。总会怀疑自己,为什么我不能做到像别人那样呢?

是的,不是最好也没有关系,有好的一面自然就有坏的一面,而坏的一面里也隐藏着最棒的自己。不用掩饰,只要接受,找到适合自己的表现方式就好。

人最重要的是要有喜欢的东西

彭浪/文

下班回到家,如果没有什么事,不如和我一起来看部电影。这部名为《永恒时刻》的电影,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但它如老照片般的泛黄光影,节制却不乏激流暗涌的情绪,会慢慢把你带入一个女人的一生。

如果你看着看着就睡着了,也许你会在梦中不自觉地流下眼泪;要是万幸你越看越清醒,我相信,你一定在其中体会到了真正的人生况味。

故事发生在20世纪初的瑞典,玛利亚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主妇,操持着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经历了工人大罢工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她的丈夫酗酒、打人、出轨,她到处给富人家做工,然后一次又一次地怀孕……生活里满是这样那样的琐碎。唯一的偶然,是她买彩票中了一台相机。原本她想把相机卖掉补贴家用,但照相馆老板却鼓励她自己拍着试试。

家务时的灵光一瞥,或是孩子成长的某个瞬间,就这样被凝固在胶卷上。生活似乎没有什么改变,可是拍照的时候,洗照片的时候,她的眼里放着光。照相馆老板和她之间产生了淡淡的情愫,但最终也发乎情止乎礼。孩子越生越多,男人屡次打她,生活境况有好有坏,她曾经想要放弃拍照,也想过离开家庭,但最终都没有。她坚韧地活着,也一直坚持拍照,直到去世。

据说本片是根据瑞典史上首位女性摄影师玛利亚·拉尔森的人生故事改编而成。但我想,片中的玛利亚,应该从来没有把自己当作过摄影师。她热爱摄影,也许只因为照相机突如其来的出现,让她体会到了生命的激情和快乐吧。她说,我忘记了自己已为人母,感觉自己变成了另一个人。这另一个人,才是潜藏在心灵深处的,被生活表象所掩盖的真正自己。

很多人都在找自己。曾经,女人们被家庭和生活的琐碎所束缚,没有自己,就像片中一开始的玛利亚,就像我们的祖辈和父辈时的女性。年轻时无暇喘息,无比绝望,有一天,孩子们长大,自己也老了,却忽然发现,人生是一片空白,还是绝望。慌忙伸手想抓点什么,只能把孩子越抓越紧。

还好玛利亚爱上了摄影,即使还是面对忙不完的家庭琐事,但她的眼睛里有光,她时时刻刻都能发现和感受到美。这是谁也夺不走的,属于她自己的快乐。有了爱好,就有了精神支柱。即使她的丈夫驱赶上门来找她拍照的邻居,她也能镇定地说:“下一个!”

现代女性早已步入职场,看似逃离了家庭琐事的束缚,却依然面临着相似的困境:每天忙不完的琐碎工作,以及越来越丧失激情的生活。我们永恒的困境,不在于我们到底是受困于家庭琐碎还是职场的琐碎,而是我们做的,总不是我们发自内心真正想做的事情,不是那一件能够点燃我们生命之光灵魂之火的事情。若人生没有热爱,便无法通过热爱点燃那一个真正的自己。

可其实,热爱是多么简单的事。对玛利亚来说,拍照不是职业不是身份,而是像喝水吃饭一样自然,离不开放不下。热爱也许无法为你带来财富或名利,但它充盈你的灵魂,强大你的内心。而且现在已经是网络时代,真正的热爱带来真正的擅长,最终变成养活自己的立身之本。

兴趣、工作、生活高度统一的人生,每一件事都发自内心去做的人生,才是有可能战胜世间一切琐碎的人生,不是吗?

人生最重要,也最难得的是有自己喜欢的东西。就像片中照相馆老板皮德森先生对玛利亚所说:“你看到了一个难以言表的神秘世界,只要看一眼,再也无法把视线离开。你无法回头。”

手艺人般的踏实与专注,比梦想更重要

西西/文

在一个什么事情都可以通过网络解决的时代,可供发现、分享的事物越来越多,我们对一件事情的专注力就越来越差。吃顿饭都要发三条朋友圈,专注于食物的味道却变得越来越困难。但生活中需要专心的事情,又岂止吃饭这一件呢。

在《编舟记》这部电影里,主人公马缔光也与同事们却花了15年编一本词典。在一个大谈IP、大谈ABC轮融资的时代,15年编一本词典,这是人们想都不会去想的事,更别说干了,而马缔却干得无怨无悔,有声有色。

这是一个看似很老土的关于图书编辑的故事。玄武书房拟编纂收录现代词汇的词典《大渡海》,德高望重的老学者松本负责此项目,可他的左右手荒木却要辞职回家,性格浮躁的西冈又无法担此重任,他们只好找来社交值为零但对词语敏感做事认真的马缔……

编纂词典并非易事,编辑们开始大量收集词汇,看广告牌、在餐馆里面听年轻人讲话、整理其他词典里面的词条。有趣的是,马缔喜欢上了房东奶奶的孙女,松本老师就让他来做“恋”这个字的注解,搞得马缔有些窘。但他从切身体会出发,为“恋”字写下了“恋上一人,寤寐求之,辗转反侧,除此之外,万事皆空之态,两情相悦,何须羡仙”这样美的解释。

电影中有一个小细节让人印象深刻,就是松本、荒木、马缔都会随身带一个小本子,叫作“用例采集”本。遇到新鲜的词汇,或碰到另有新解释的老词语,都用笔记下来,作为编纂修订的资料库。生活与工作,工作与情感,相映相融,想必这就是“让喜欢的事情成为工作”的人生状态。还记得房东奶奶对马缔光也说:“你这么年轻,就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真是太幸福了。”是啊,真是太幸福了,一种令人羡慕的职人生活,穷其一生,做一件事。

在编纂词典的后期,校对人员发现收录的词汇有遗漏,但此时整本词典已完成三次校对。马缔从椅子上站起来,先给大家道歉,他说:“有一个词漏掉就说明可能还有其他词漏掉。”然后让全体人员留宿赶工,将所有词条重新核对一遍,因为不能让有漏字的词典问世。

一遍遍核红、校对、修改,妻子放在旁边的面条都凉掉,看到眼睛模糊,写到铅笔只剩一小截。他不会表达,沉浸在文字的世界里,松田龙平饰演的马缔光也有着木讷般的可爱。

图书编辑给人的印象大概如此,呆板、不苟言笑、传统、保守并缺乏乐趣,他们对纸的手感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看稿翻页翻到指纹都磨掉……《大渡海》发布会那天,马缔望着松本老师的遗像发呆,对荒木说:“我觉得15年很短。”15年,他把日子过得像编纂词典一样,为每个词找到注解的同时,也找到了人生的一个个出口,收获爱情、解决问题,日子平淡如水,又温暖人心。

我真的好羡慕他,把自己的心安放在某处,用手艺人的专注,一步步前行,与细微和平凡踏实相处,这样的人,不容易迷失,也更容易体味幸福,这比单纯拥有梦想来得接地气太多。

蜜思的朋友们 羊头:工作的灵感来自于生活的热情

“因为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所以心更自由,也更有责任感,很少迷茫,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一想到明天要做的事情,会很激动,盼望明天快点来临;一件重要的工作圆满落幕,也会很幸福,能够心满意足地睡去。”

蜜思 先向读者们打声招呼吧!

羊头 大家好,我是羊头,跨界花艺师,yangflora花艺工作室的创始人。一直致力于传播自然美学,近几年的主要精力会放在花艺创作上,除了个人创作,还面向普通受众开设了插花课。

蜜思 你从什么时候开始对花艺有兴趣的,又是在怎样的契机之下,开始确定要去做这件事情呢?

羊头 我从小就很喜欢花,前年偶然做了个插花小教程,受到了大家的喜爱,就一发不可收拾,越玩儿越嗨了。真正确定要做花艺工作室,是从去年开始,除了开设插花课,还想做一些艺术项目和有趣的商业项目,想把花艺作为一种表达自我的语言,也作为跨界的载体,希望能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蜜思 在把喜欢的事情变成工作之前,你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羊头 首先是修炼自己的技能吧。插花我是自学的,看了很多花艺方面的书,也看哲学、美学、艺术方面的书,也找了国外的视频跟着做,然后自己反复实验,多做多练。我觉得更重要的是梳理自己的思路,为什么要做,怎么做,独特性是什么,如何加强……可列出来的东西非常多,需要整理和规划,拉出时间线,把初心和阶段性目标都写下来,然后努力去做,不断调整。在这个过程中要做取舍,也要经得住诱惑,总之心里明明白白的,对未来也比较有信心。

蜜思 现在的工作可以养活自己吗?花了多长时间做到这一点的?

羊头 可以。开始做的时候就能养活自己了,哈哈。

蜜思 你日常的工作和生活状态是什么样的?

羊头 工作和生活渐渐融为一体,现在很享受这种状态,尽情热爱生活,然后把从生活体验中得到的灵感转化到创作中,在工作中认识的朋友也让我的生活发生着变化,这种循环很微妙。

我的每周工作都安排得满满的,插花课基本上都安排在周末,工作日我会留一两天休息,其余时间都在准备插花课,或者进行创作。现在接到的其他项目越来越多,一周休息的时间被压缩了,每天的工作时间也变得更长。通常早上起床会把一天要做的事情列出来,按事情的重要程度一项项完成,很多时候会同时处理几件事。因为工作室就在家里,所以三餐基本上都是自己做,但我只会做简餐,特别喜欢吃蔬菜和水果,最近在学做西餐。工作会一直持续到晚上9点左右,然后看看书,刷刷国外的网站,基本上12点左右才入睡。

蜜思 可不可以详细说说你的一堂插花课,是什么样的准备过程呢?

羊头 虽然一节花艺兴趣班只是2个小时左右,但是需要准备的东西非常多,大概会占用一周,甚至是一两个月的时间,因为一个课程的主题设定和样品制作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我非常喜欢创作的过程,每次选用不同的花器会带来不一样的体验,非常规花器难度很大,但是很有意思。比如以鞋为载体,用特殊的技法创作花艺。

研究植物不同的质感,通过经验选择花期更长或者可以干燥的花材,尝试更多的可能性,并在不同的背景中重新解读作品,展现出不同的气质,这些是我非常感兴趣的。

蜜思 现在自由独立工作,跟上班时候比,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羊头 心更自由,也更有责任感,很少迷茫,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以前总有种替别人做事的感觉,遇到不喜欢的事情几乎都是硬着头皮做的,而现在喜欢就做,不喜欢可以拒绝,更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对内心也越来越诚实,似乎也变得越来越任性了,但是却很开心。一想到明天要做的事情,会很激动,盼望明天快点来临;一件重要的工作圆满落幕,也会很幸福,能够心满意足地睡去。

蜜思 将来有什么样的计划呢?

羊头 希望自己在花艺方面越来越精进,会去国外跟喜欢的花艺大师学习,不断完善自己的花艺理念。另一方面,想和各个领域进行融合,通过花艺进行跨界,探索更多的可能性。总之就是,边学边分享,汲取能量的同时多给予,不设限,不畏惧,给未来一个大大的有力的拥抱。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