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

1月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今天所以显得特别,是因为人们把今天规定为新年开始的第一天。这种规定使人们有了一个共同的新生之日,以便于在人生的竞技场上共同出发、携手前行。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虽然无法选择再来,但可以重新开始。对于没有准备好重新开始的人,今天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

今天是『曈曈日』,是新生活的开始,是新工作的起点。

1月1日(星期二/阴)

一千多年前,王荆公写过一首《元日》,脍炙人口,流传至今。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首诗形容的是我国古代“元日”的欢庆气象。

中国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以后,为打破王朝纪年,和国际接轨,就推行了阳历,在1914年开始把“阳历1月1日”命名为“新年”,并把“阴历正月初一”改为“春节”。

1949年,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法,并公开使用这种“元旦”和“春节”的说法。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今天所以显得特别,是因为人们把今天规定为新年开始的第一天。这种规定使人们有了一个共同的新生之日,以便于在人生的竞技场上共同出发、携手前行。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虽然无法选择再来,但可以重新开始。对于没有准备好重新开始的人,今天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

新故相推,日生不滞。不能改变日月交替,无法停止地球旋转,但可以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撸起袖子读书学习、努力工作!

今天是“曈曈日”,是新生活的开始,是新工作的起点。

1月2日(星期三/阴)

前天,习近平总书记通过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互联网,发表了2019年新年贺词。习近平总书记在贺词最后说道:

继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建设一个更加繁荣美好的世界而不懈努力。

2011年,《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首次提出“命运共同体”的概念。

2012年,中共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首次提出要“合作共赢,

就是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这是中国政府首次正式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

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日内瓦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演讲时,首次发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号召。

习近平总书记说:

当今世界充满不确定性,人们对未来既寄予期待又感到困惑。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是整个世界都在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顺应了世界历史发展潮流的客观要求,符合世界人民渴望持久和平的迫切愿望,是习近平总书记为人类思想作出的伟大贡献。

新世纪以来,世界上所有国家共同面临许多严重挑战和威胁,例如,气候变暖、大气污染、资源枯竭、恐怖袭击、粮食安全、贫富分化、跨国犯罪、疾病传播等。这些挑战和威胁越来越复杂和严峻,用危如累卵、间不容发来形容也不是危言耸听。

世界上不管信仰如何、制度怎样的国家,都自然地处在一个命运共同体中,都必须团结一致,共同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和威胁。

任何国家想要仍然秉持“你死我活”的冷战思维独霸世界已毫无意义,想要通过“妄自尊大”的零和博弈独善其身已绝无可能。

实现共产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和不懈追求,并不一定得到其他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国家的认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可以基于自己的价值理念、哲学思维对共产主义进行争论甚至反驳,而共产党人对这种不同意见持包容态度。

习近平总书记就多次指出:

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

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却不随任何国家的意志而转移,只有所有国家都处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框架之下,才能有效应对全世界所共同面对的问题和挑战。对人类而言,构建命运共同体是必然选择和大势所趋。

实际上,人类命运共同体这种架构是人类得以不断繁衍生息的根本保证。

近代史学家吕思勉在他的《中国通史》中讲道:

人类无爪牙齿角以自卫,倘使其聚居亦以家庭为限,在隆古之世,断乎无以自存,而且语言也必不会发达。所以原始人类的状况,我们虽不得而知,其为社群而非家庭,则殆无疑义。猿类的进化不如人类,以生物界的趋势论,实渐走上衰亡之路,怕正以其群居本能,不如人类之故。

可以把这种社群称为“部落命运共同体”。

“部落命运共同体”的形成,解决了人类早期主要来自动物的威胁。随着部落的发展和增多,不同部落之间为了争夺地盘而相互形成威胁。为了应对大部落的威胁,小部落之间又相互联合,形成更大的部落联盟。随着部落联盟的壮大,联盟内部成员之间的角色和利益发生了巨大的分化,传统的部落管理方式无法解决这种分化所导致的矛盾。部落联盟中,优势的成员为了维护和扩大自身的利益,形成了超越其他成员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使部落联盟逐渐地变成了国家。

从现实意义上讲,国家也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可以称其为“国家命运共同体”。

“国家命运共同体”实际上只是一个规模更大、力量更强的“部落命运共同体”。但是国家相互间因为资源和地盘等原因发生的矛盾,往往会成为规模更大的战争。科学技术的进步,使战争的杀伤力和毁灭性变得越来越残酷和危险,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让人类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恐惧。

两次世界大战发生后,为了维护世界和平和安全,尽量避免国家间的战争发生,经少数国家倡议,多数国家同意,于1945年正式成立联合国。

可以把联合国称为“联合命运共同体”。

但联合国作为形式上的一个共同体,还远不能担负起保卫世界和平的重任。

例如,2017年,美国宣布退出“巴黎气候协定”,对全球如期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形成了严重威胁。联合国却不能阻止这种不符合人类未来发展价值观的行为,也无力促使美国重新“入群”。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人类和世界未来发展的高度,深入思考、积极探索“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等事关人类前途和世界命运的重大课题,发表了大量专门论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文章,不断完善和丰富“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和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和理论,既是世界今天解决存在问题的一把钥匙,更是世界明天发展的宏伟蓝图。也正因如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和理论一经提出,便立即在全世界引起高度共鸣和广泛认同,联合国已经在多个重大决议中,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联合国成员国遵循的原则和追求的目标。

记得去年重庆公交坠江事故发生后,网上流传一个段子,大意是:

今天坐公交车过黄河桥,上了桥我对司机说我坐过站了,车内人听说后全都站起来,纷纷掏钱给我,好言相劝让我在下一站租专车回家。

段子显然是杜撰的,但其中蕴含的道理却是对命运共同体重要性的朴素诠释。

1月3日(星期四/雨)

昨天,习近平总书记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最后指出:

历史不能选择,现在可以把握,未来可以开创!新时代是中华民族大发展大作为的时代,也是两岸同胞大发展大作为的时代。前进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但只要我们和衷共济、共同奋斗,就一定能够共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美好未来,就一定能够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第一次对中国梦概念进行了简单的说明:

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2013年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对“中国梦”概念进行了深刻的阐释: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讲话中,同时为如何实现中国梦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

从此,“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成为凝聚全国各族人民以及海外华人华侨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

“中国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力量”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正确的“中国道路”和磅礴的“中国力量”,使得我们国家的综合国力已经跃居世界第二,并将在明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可以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业已经基本实现了“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目标。

“中国精神”是什么?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指出: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改革创新始终是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

在2018年的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闭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归纳为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并作了深刻阐述。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还要求我们每一个人,为实现中国梦“继续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实际上,习近平总书记是要求我们把“中国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中国精神”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每一个人在弘扬“中国精神”时,都必须秉持润物无声的严谨作风,杜绝大而化之的笼统态度。否则,弘扬“中国精神”就不能落到实处,实现“民族振兴”就难有保障。

“民族振兴”振兴什么?

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首先知道中华民族在哪些方面衰弱了,以及导致衰弱的原因。只有弄清衰弱的表现和原因,才能进行有效的“民族振兴”。

1840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使中华民族开始陷入被压迫奴役的苦难深渊。后来外国列强对中国的瓜分和欺凌,尤其是中日甲午战争,使中国濒临崩溃,对中华民族的精神造成了致命的打击。这种打击使中华民族几乎完全丧失了自信,从超级自信转向极度自卑,甚至对中华传统文化和优秀品德都产生了质疑。这种自卑和质疑长期刻印在国人的心中,导致国人身上“中国精神”缺失和衰退,进而产生“崇洋媚外”的现象。

“民族振兴”就是要重振中华民族的“中国精神”,重振中华民族的自信与自尊。弘扬“中国精神”既是实现“民族振兴”的根本体现,也是实现“民族振兴”的重要保障。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国家在经济领域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社会领域的诚信缺失、道德败坏等现象却成为突出问题,对实现“中国梦”造成不良影响。

《管子·牧民》有云:

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

“礼义廉耻”作为古代中国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不排除其中有些要求已经不合时代要求,但国人的言行却在很大程度上远离了这种标准和规范。

2014年的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和师生座谈时讲话指出: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念。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这是中国先人对当时核心价值观的认识。

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

因此,弘扬“中国精神”就必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要从“礼义廉耻”做起。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坚实基础和根本保障。

1月4日(星期五/雨)

今天,在网上看了华裔学者王飞(音译)被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解雇的报道。

据此前的报道称,王飞在申请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经费的报告中,伪造了没有经过实验验证的数据。伊利诺伊大学董事会认为,王飞“严重玩忽职守,无法指望他符合专业能力与责任标准来履行大学赋予他的职责”,因此决定开除王飞。

伊利诺伊大学还表示,由于王飞不端的学术行为,决定将王飞的大笔科研经费退还给联邦政府,同时向资助王飞的其他研究机构退还了35.5万美元的经费。

由王飞事件,联想到南京大学的“404教授”。

2018年10月24日,《中国青年报》以“青年长江学者与她‘404’的论文”为题,报道了南京大学梁教授涉嫌学术不端的相关情况。

2018年12月12日,南京大学召开警示教育大会,决定给予梁教授党内严重警告处分、行政记过处分,取消其研究生导师资格,将其调离教学科研岗位,终止“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聘任合同,报请上级有关部门撤销其相关人才计划称号和教师资格。

对比王飞和梁教授学术不端的程度,比较伊利诺伊大学和南京大学的处理结果,差别之大,都令人惊讶。

《中国青年报》的报道中有下面几段话,让人唏嘘不已:

梁×说,强调学术规范是2005年开始的,“你这样查,全中国所有的人,很多教授、博导都有问题”。“如果你这样追究下去,所有中国的学者,那么多,人人都有问题了”。

据梁×的同事介绍,社会学院6位教授曾向学校领导反映过关于梁×的传闻,建议校方调查核实,否则“可能迟早要出事”,影响南大和社会学院的声誉。当时接待的一位校党委副书记表示会认真对待,但迄今没有反馈结果。

此外,2017年3月,社会学院社工系2014级全体学生曾联名举报梁×的教学态度极不端正,南京大学的学风督导员曾在课堂督察中发现她有这方面的问题。

梁教授的话“如果你这样追究下去,所有中国的学者,那么多,人人都有问题了”,初听起来无礼至极,但仔细琢磨,却发人深思。

南京大学在事后表示,对学术不端等师德问题坚决采取零容忍的态度,决不姑息。但事前对六位教授的联名反映和2014级全体学生的联名举报置若罔闻,却不知作何解释。

学术剽窃是一种赤裸裸的偷盗和抢劫行为,是导致社会诚信缺失、道德滑坡现象的原因之一。

必须推动相关立法研究,对违背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的不端行为予以严厉打击,对学术造假者形成强大的威慑,让他们产生王飞所说的那种“很可怕”的感觉。

子曰: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或问如何为师,必曰先做君子。胸藏勇仁知,怀抱礼义廉耻。牢记,牢记,倡导正心诚意。

1月5日(星期六/雨雾)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讲话指出:

这种口是心非的“两面人”,对党和人民事业危害很大,必须及时把他们辨别出来、清除出去。

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的“两面人”,主要是特指干部队伍中口是心非、阳奉阴违的人。这种“两面人”的最大特点是“很会伪装,喜欢表演作秀,表里不一、欺上瞒下”,主要表现是“说一套、做一套,台上一套、台下一套,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表面信仰马列,背后迷信鬼神等。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持之以恒整风肃纪、坚定不移反腐惩恶,使“两面人”受到了严厉打击。

“两面人”在古代被称为“国妖”。

荀子在《荀子》大略篇中讲道:

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任其用,除其妖。

实际上,在科技、教育等学术领域也存在一种类似“两面人”的“学妖”。“学妖”披着“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外衣,以学者、老师自居,实际上却不学无术。有的道貌岸然,其行为卑劣令人发指;有的欺世盗名,抄袭、剽窃等造假手段无所不用其极。

学术腐败对社会的危害不亚于贪污腐败,不仅腐蚀优秀中华传统文化,而且会严重影响国家竞争能力和创新水平。

著名教育家、武汉大学前校长刘道玉先生说过:

现在培养的十多万基本上不合格和学风不佳的博士,他们有一个博士的桂冠,所以他们将会充实到大学和科学研究机构,由这些不合格的博士再培养出更多不合格的博士,这就是一个恶性的循环怪圈。所以,我预计二十年以后,我国的教育和科学水平还要下降,与世界先进水平的距离还要拉大。

北大中文系钱理群教授说:

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

教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学妖”外表斯文、内里败絮,是教师行业中的“斯文败类”。“学妖”不除就会使学术领域陷入刘道玉先生所说的“恶性的循环怪圈”,以致产生钱理群教授所说的“比一般的贪官污吏更大的危害”的现象。

1月6日(星期天/阴)

读《学记》。

《学记》与《大学》相为表里,《大学》专门论述教育的理论和目的,而《学记》则专门论述教育的作用和方法。

朱子没有把《学记》像《大学》一样从《礼记》中抽出作为四书之一,也许是因为《学记》浅显易懂,古人都已深谙其中的思想和方法。

1月7日(星期一/阴)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关于教育的文章。

据郭沫若考证,《学记》的作者是战国时期孟子的弟子乐正克。

《学记》阐述了先秦时期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介绍了中国古人对教育规律和重要性的认识和理解,反映了当时的教育制度、状况以及经验。

尽管时隔两千多年,但《学记》关于教育教学的许多思想和观点仍然历久弥新、颠扑不破,对于今天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仍然具有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

《学记》的主要贡献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阐释了教育优先的重要性

《学记》开门见山地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和“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的观点,实际上是阐述教育的教化功能和作用,并强调教育在建设国家和管理社会中的重要性。

实际上,“教学优先”的思想已经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十六大确定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十九大更是明确提出: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论述了“教学相长”的教育思想

成语“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就出自《学记》。

这个成语深刻论述了“教”和“学”两方面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辩证关系,基于“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的认识,提出了“教学相长”的思想,这一思想一直都被古今中外奉为教育教学领域的圭臬。

三、分析了教学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原因

《学记》基于对人性弱点和心理的分析,严厉批评教师在教学中泛泛而谈、照本宣科和脱离实际的错误做法,明确指出学生在学习中贪多务得、片面狭隘、容易满足和缺乏思考的不良倾向,阐述了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获得成功的四条基本经验和容易导致失败的六种常见原因,从教育的各个要素揭示了教育活动应该遵循的基本教学规律。

如何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学记》认为关键是要掌握教学规律。其中讲道: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

四、总结出系列教育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学记》分析了教育教学获得成功和产生失败的原因,在“教学相长”思想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原则和方法。

一是把握时机。

“当其可之谓时”的意思是要把握学习的最佳时机,要适时而学,适时施教,否则“时过而后学,则勤苦而难成”,就会导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结局。

二是循序渐进。

“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的意思是不超越学生的接受能力进行教学叫作“循序渐进”,如果“杂施而不孙”,则效果一定会适得其反,使教学陷入迷茫、懵懂状态,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无法取得成效。

三是启发诱导。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意思是要启发、鼓励、引导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要避免牵着学生的鼻子,或者压抑学生,更不能代替学生作出结论。

“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的意思是一定要等学生提出问题,才加以解答。只有当学生心里有疑惑,但没有能力提问时,老师才可以加以开导。如果老师开导了,学生仍然不明白,则可以暂时放弃指导,等待将来也是可以的。

《学记》认为一个善于启发和引导的老师,需要明白和懂得“和易以思”道理。

四是因材施教。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的意思是老师能够了解学习的难易不同和学生的个性差异,并根据这些难易不同和个性差异采用恰如其分的博喻和教学方法。

五、提出“师严道尊”孕育“尊师重教”的思想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的意思是学习中最难能可贵的是尊重老师,而只有尊重老师才可能尊重老师所传授的知识和真理,尊重知识和真理的人才知道要努力学习。

师严道尊是指为师之道的尊贵和庄严,后来的“师道尊严”和“尊师重教”思想都是由此演变而来。

《学记》虽然短小精悍,但内容包含了教育的作用与目的、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教学原则与方法等诸多方面,其所建立的教育理论既丰富又深刻,还具有可操作性。

教育已经搭上了信息技术的快车,我们提倡素质教育,推崇建构主义的教育理论。但《学记》仍不过时,可以学习领会并加以运用。现在教育领域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大多可在《学记》中找到解决的办法。

今天,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认真学习《学记》,并且熟读成诵。

1月8日(星期二/阴转晴)

上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刘永坦院士和钱七虎院士颁奖,李克强总理发表讲话。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每年举行一次,大会颁发五项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由国家主席签署并亲自颁发证书和奖金。

科学技术奖励是一种重要的激励手段和有效的管理方法,对激发和调动科技工作者的进取心和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为提升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设立国家科学技术奖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高度重视,对于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崇尚科学的良好氛围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使国家科学技术奖真正起到奖励和表彰的作用,有效激发科技工作者的研究热情和创新活力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最高科学技术奖设立以来,累计有31位科学家获此殊荣。在31位获奖科学家中,除了2015年获得诺贝尔奖的屠呦呦教授以外,其余30位科学家无一例外都是两院院士。

建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可以思考并研究相关评审办法,进一步领会党和国家的良苦用心,更好地满足科技工作者的殷切期待。

1月9日(星期三/阴)

观看纪录片《地球的力量》

在地球之外,到底还有没有生命存在?这是人类一直十分好奇和积极探索的一个问题。随着人类对宇宙认识的不断深入,科学家们在地球以外的茫茫宇宙中,尽管只是发现了碳、氢、氧等几个生命存在所必需的主要元素,便已经欣喜若狂了。他们现在越来越倾向于认为,在地球之外存在适宜生命的星球。这种发现让人们兴奋不已,但却心存疑虑,因为仅凭几个必要的元素,就得出能够孕育出生命的结论显然是不充分的。

于是,更多的人还是愿意谨慎地认为,地球存在生命的现象,在宇宙中是独一无二的。这便形成了“珍稀地球论”。

不论所持观点如何,大家都希望弄清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这不仅有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地球,也是研究地球以外是否存在生命的前提。

纪录片《地球的力量》共5集,讲述了地球形成的故事和运行的原理。前4集介绍了火山、大气层、海洋和冰河这四股神奇、强大的自然力量,并解释正是它们通过联合,把地球从荒凉、光秃的岩石,塑造成一个生机勃勃、适宜万物生长的环境。

今天观看了第一集《火山》。

过去每次看到火山爆发,总以为这是人类无法抵御的自然灾害,进而产生一种恐惧的感觉。

45亿年前的那次神奇碰撞,使地球产生了高热,并积聚了大量的放射性物质。当地球表层终于冷却的时候,这两种强大的热源就被围困在地球内部,形成温度和太阳表面不差上下的热能。这种热能不断产生新的巨大热量,有的在内翻腾,迫使地球内部板块间相互激烈碰撞,使地球表面形成高山峡谷等壮丽奇观,有的向外喷出便形成火山。

直到今天才知道,地球正是通过火山的爆发,运用潜藏在地心深处的巨大热能,营造出生命存在所需要的各种环境和条件。

地球曾经历过一段严酷的冰河时期,当时整个海洋被平均1000多米厚的冰层覆盖。本来热量就不足的太阳光被冰雪反射,给地球上所有生物造成严重威胁。火山爆发为地球表面提供了温度,使地球免于寒冷的折磨。

火山爆发产生了大量二氧化碳,为万物生长不息提供了营养。更重要的是,火山爆发前的剧烈搅动催生了各种复杂的化学反应,所喷涌而出的熔岩含有大量新生成的矿物质元素,使单细胞生物进化为多细胞生物,不仅促成新生命的诞生,而且为其繁衍提供滋养和保护。

总而言之一句话,没有火山,就没有地球的今天。

伊安·斯图尔特博士在该集片尾说道:

火山的威力毁天灭地,骇人又狂暴,但火山不只是搞破坏,它也是地球生命力的来源。

1月10日(星期四/阴)

今天观看了《地球的力量》的第二集《大气层》。

过去对大气层的构成和作用也有些许了解,今天的观看使这种了解更加全面和深刻。

地球诞生不久,随着火山的不断爆发,所喷发出的气体就渐渐形成了由二氧化碳、甲烷和蒸汽组成的大气层。这个大气层笼罩在地球上空,使得地球能够留住太阳的光热而变得温暖。但在早期的大气层中,没有氧气的存在。

大约40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一种被称为叠层石的生物。叠层石的表面由数以百万计的微生物组成,这些微生物在从太阳光中获得能量的同时,又进行一种能够释放氧气的光合作用。

叠层石主要生长在世界各地的浅海地区,它们释放出来的氧气开始并没有进入大气层,而是和从海水中蒸发出来的铁元素发生氧化作用,生成铁锈被沉入海底。现在所能找到的铁矿石,就是以这种方式形成的。

这样经过长达20亿年的时间,海水中的铁元素被氧化殆尽后,大量的氧气便离开海洋,进入大气层,形成了人们今天都熟知的、被称为地球“保护伞”的臭氧层。

叠层石所释放的氧气进入大气层,除了保护地球免遭太阳紫外线辐射以外,更重要的作用是极大地推动了生物的演化,使更多的生命成为可能。从此,地球因为拥有富含氧气的大气层,而慢慢地变成了复杂多样生命体的家园。

伊安·斯图尔特博士在片中说道:

最后,人类终于出现了。这一切都是因为20多亿年前,叠层石将氧气释入大气层。世界上大概没有比它影响更为深远的生物了。叠层石改变了我们呼吸的空气,应该说它们制造了我们呼吸的空气,据我所知没有别的生物对地球有如此深远的影响。

现在,离开氧气无法生存,已经成为一个妇孺皆知的常识。但伊安·斯图尔特博士还是在片中穿插了一个小小的故事。西班牙在殖民统治南美一个高原村庄期间,因为缺氧不能生育而狼狈不堪。他是想通过这个小故事,强调叠层石的伟大和氧气的重要。

大气层在使得地球保持温暖并免于辐射的同时,展示了如火山一样强大的力量。大气层运用这种神奇的力量,形成风电,产生云雨,不断雕刻地形面貌,调节气候平衡,使地球越来越成为宇宙中充满奇观、独一无二的世界。

在片中,伊安·斯图尔特博士把对流层中的气体看作为一种液体,这样人类所居住的对流层就变成了一个由空气组成的海洋。尽管是一字之差,却能从中很容易地借助海洋现象,来理解对流层的运行原理。

40亿年来,大气层和地球上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物建立了相互依存的关系,但这种关系因为人类已经变得微妙起来。大气层因为人类大量燃烧化石,已经有了明显变暖的趋势。

伊安·斯图尔特博士在片中介绍说,生态学家凯蒂华特在西伯利亚,发现了比美国面积还大的一片永冻的冰层下,潜伏着大量的甲烷。如果冰层因为气候变暖而融解,将会使大气层中的甲烷含量剧增十倍以上,由此给地球带来的浩劫将是无法想象的。

伊安·斯图尔特博士在该集片尾说道:

对地球来说大气层温度升高没什么了不起,但对人类来说,却是前所未有的体验,因为大自然中最善变、最无常的力量,即大气层,掌握了人类是否能永续绵延的关键。

1月11日(星期五/阴转晴)

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

要把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为重要任务。

紧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新动向新表现,拿出有效管用的整治措施。

2012年11月6日,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

新形势下,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

面对经受“四大考验”、防止“四种危险”的现实状况,党的十八大做出了在全党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战略决策,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

2013年6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

同时,我们必须看到,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党内脱离群众的现象大量存在,一些问题还相当严重,集中表现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上。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进一步强调指出:

中央反复研究,决定把这次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任务聚焦到作风建设上,集中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问题。

针对这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还专门作了深刻的解释:

为什么要聚焦到“四风”上呢?因为这“四风”是违背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是当前群众深恶痛绝、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也是损害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根源。党内存在的其他问题都与这“四风”有关,或者说是这“四风”衍生出来的。“四风”问题解决好了,党内其他一些问题解决起来也就有了更好条件。

十八大以来,通过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四风”问题得到了有力的整治,尤其是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得到坚决遏制。

但是,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这两种顽瘴痼疾,在有些地方不仅依然存在,而且通过“隐身”和“变种”的方式频频出现“反弹”和“回潮”,特别是“以会议落实会议”和“以文件落实文件”的“以形式主义反对形式主义”的不良现象,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会议是解决问题和形成决策的重要活动,文件是发布政令和处理公务的有效方式。但有些地方和单位,仍然秉持“开会才算重视、发文就是落实”的惯性思维,整天沉溺在没有效率和内容空洞的“文山会海”之中,使许多干部整天不是在开会就是在开会的路上。

2011年3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党校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讲话时曾引用了一副对联,批评文山会海现象。

上联:

你开会我开会大家都开会。

下联:

你发文我发文大家都发文。

横批:

谁来落实。

1月12日(星期六/阴)

读四书。

南宋时期,朱子从《礼记》中将《大学》和《中庸》两篇文章单独抽出,与《论语》和《孟子》合称四书。

朱子不但编辑整理了四书,而且还对阅读四书的次序和学习四书的方法进行了详细说明。

朱子曰:

学问须以《大学》为先,次《论语》,次《孟子》,次《中庸》。

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

朱子编著了《四书章句集注》一书。《朱子语类》中用41卷详细记载了朱子关于四书的讲解,这些讲解旁征博引、审思明辨,既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扬,更是对儒家思想的丰富和完善,对于我们阅读四书、理解儒家文化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朱子所以博大精微是在于他强调读书穷理,他认为:

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

《朱子语类》中学四、学五两卷详细记录了朱子关于读书方法的论述,并将“朱子读书法”归纳总结为:

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朱子读书法”表面上很简单,但在实际中却不能实行得很好,这说明其中的道理并不容易掌握,而这些道理又只能在读书中慢慢理解。

1月13日(星期天/阴转晴)

昨天,徐州市人民政府网站于2018年10月30日发布的一则通知在网上引发热议。

在这则通知中,该市常务副市长一次性被任命为46个领导小组或委员会的组长、主任等职务。网友戏称该常务副市长是中国“小组长之王”。

徐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通过官方微博回应称:

这些机构都是临时性的,不增加编制和经费,不涉及干部职级,在达到期限或预定条件时将予以撤销。

常务副市长工作千头万绪,常年事务繁杂是不争的事实,难免陷入事务主义的泥潭。机构改革势在必行,让有能力的干部轻装上阵。

1月14日(星期一/阴)

央视综合频道1月9日晚间播出的新闻专题片《一抓到底正风纪——秦岭违建别墅整治始末》在社会上引发热议。

去年甘肃祁连山生态环境破坏问题发生后,陕西相关部门一方面积极表态、高度强调要从中汲取教训、引以为戒、举一反三,另一方面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秦岭违建问题的多次批示却置若罔闻。如果不是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六次作出批示,并强调“对此类问题,就要扭住不放、一抓到底,不彻底解决、绝不放手”,秦岭违建别墅事件很可能还不会得到根治,或者总是处在“边整治、边违建”的恶性循环状态之中。

子曰: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见贤思齐”是要求人们看到“贤”,就要向他看齐和学习。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是希望人们看见“不贤”,就要反省自己有无和他一样的错误言语和不良行为。

面对秦岭违建等类似事件,相关人员都应该反省自己有没有“表态多、调门高”的现象和“行动少、落实差”的问题,反省自己是不是“两面人”和有没有“两面性”。

如果朱子能够活到现在,估计他一定会在家训中的“勿嫉贤而妒能”后面,再加一句“勿同流而合污”。

1月15日(星期二/阴)

马云公益基金会2015年启动了寻找让乡村儿童健康快乐成长的乡村教师的“马云乡村教师计划”,2016年启动了寻找并助力有领导力的乡村教育家的“马云乡村校长计划”,2017年启动了发现并培养未来乡村教育家的“马云乡村师范生计划”。

在今年的颁奖典礼上,马云先生邀请许多国内知名企业家一起探讨制订让乡村寄宿制学校儿童健康生活、阳光成长的“马云乡村寄宿制学校计划”。

所有这些计划和未来可能增加的新计划一起构成了“马云乡村教育计划”。

1月13日,第四届马云乡村教师颁奖典礼在海南三亚举行。马云先生在前天的《重回课堂》和昨天的午餐会上,发表了两次讲话。

从马云先生的讲话中了解到,“马云乡村教育计划”是一个非常宏伟的计划,尤其是在精心设计各个项目并渐次大力推进的同时,还积极激励和带动更多的企业家和社会人士关注、支持乡村教育的发展。

马云先生在讲话中说:

我对今天中国教育的改革充满了希望,但同时也充满了担忧。

对教育改革充满希望是必须的,而这种希望也只有在充满担忧后才会变成现实。

马云先生在讲话中还阐述了他对教育中的“教”和“育”以及学习中的“学”和“习”之间关系的理解:

其实“教”和“育”是两回事情,我几次讲过,中国的“教”真不差,你今天到国外去,美国也好、欧洲也好,很多好的大学里面考试考得好的,都是我们中国人。但是我们的“育”比较差,“教”的是知识,“育”的是文化。

“学”和“习”不一样,“学”的可能是知识,而“习”是要尝试,去体验挫折、体验失败。“教”和“学”是对于知识来说的,“育”和“习”是对文化而讲。

尽管马云先生对“教育”和“学习”的解释咬文嚼字,但能够感觉到他是想要强调,教师和学生在“教”和“学”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知识,更要注重文化。

被动接受“教育”和主动努力“学习”,是一个人自我完善和提高的两个方面或者两种方式。在“教育”过程中,“教”是手段,“育”是目的。而在“学习”活动中,“学”是目的,“习”是方法。

一般的,在人小的时候较多地采用教育方式,而成功的教育方式是人长大后运用学习方法自我继续提高的基础和前提。因此,教师被称为学生的领路人,教育工作质量的好坏和水平的高低,关系青年未来,甚至影响国家兴衰。

媒体在报道马云先生在午餐会上的讲话时,用的题目是“要让老师们得到尊严和尊重”。

马云先生在讲话中说:

腊月初八这一天,我们所有人,没有一个人是老板,我们的老板就是老师们,那一天只有老师们,让他们得到尊重、得到尊严,昨天晚上是他们的。

未来我希望把他们送到日本、以色列、加拿大,不同大学,让他们去看看,让他们去感受一下。这些校长回来,吹牛至少三年。

老师们没见过大海,老师们没坐过飞机,老师们没住过五星级宾馆,你们怎么去跟孩子们交流?

从这些即兴和随口的话中,能感受到马云先生对老师和教育的真诚,这种真诚是难能可贵的。

实际上,一个人对老师最大的尊重就是喜欢读书、热爱学习。因为喜欢读书、热爱学习是尊重知识的表现,而只有尊重知识才可能真正尊重老师。

表彰、奖励以及带老师坐飞机、住酒店、去国外固然都是尊重老师的一种重要形式,但尊重老师的关键,还是从根本上提高老师的社会地位和改善老师的生活待遇。

至于看大海,可能远远没有马云先生说的那么重要。一个人如果喜欢仰望广袤无垠的星空,那么无论是浩瀚的大海还是无边的草原,在他们眼里都一定是非常渺小的。况且读书可以使人穿越千年,遥望万里。

当听到马云先生在讲话中多次强调“爱商”时,自然地联想起“爱满天下”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

陶行知先生原名陶文濬。陶文濬因为深受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的影响,自己改名为陶知行。陶知行对王阳明“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中“知”和“行”的因果和辩证关系,进行了深入思考和积极实践,提出了和王阳明完全相反的观点,即“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陶知行也因此又将自己改名为陶行知。

陶行知先生留学回国后,放弃了在大学任职的机会,专心致力于乡村教育的发展。他希望培养100万个乡村教师,去改变100万个乡村,所提出的乡村教育思想和理论对中国乡村教育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毛泽东、宋庆龄、郭沫若分别称赞陶行知先生是: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万世师表。

二千年前孔仲尼,二千年后陶行知。

陶行知先生不知道马云先生,但马云先生肯定知道陶行知先生。陶行知先生缺钱,无法穿越时空从马云先生那里获得资助,为了解决一天的菜金需要当掉自己的呢子衣服。马云先生有钱,但如果能够从陶行知先生的乡村教育思想中得到启迪和滋养,“马云乡村教育计划”一定会更加卓有成效。

1月16日(星期三/阴)

读《大学》。

《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相传为曾子所著。

现在广为流传的《大学》,实际上就是朱子对古本《大学》改编整理而成的《大学章句》。

朱子在《大学章句》中将《大学》分为经一章和传十章两个部分。经一章是曾子记录孔子的话语,是《大学》的核心要义。传十章是曾子分十个方面对经一章的解释。

《大学》里的“大学”和现在称为“教育机构”的“大学”不同。《大学》里的“大学”是相对于古时候“详训诂,明句读”的小人之学而言的“穷理正心,修礼治人”的大人之学,是指对知识和思想广博而深刻的学习。

《大学》对人的道德品格和行为操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人们必须有“正心诚意”的态度、“格物致知”的精神、“日日新、又日新”的意识和“止于至善”的追求。

《大学》强调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都要以“修身为本”。

《大学》短小精悍,博大精深,备受后人推崇。

程子评价:

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

朱子认为:

于今可见古人为学次第者,独赖此篇之存,而论、孟次之。学者必由是而学焉,则庶乎其不差矣。

《大学》被朱子列入四书之后,就成为古代科举考试的必读之书。

1月17日(星期四/阴)

昨天,我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得主、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于敏先生,在他93岁生日当天,不幸去世。

于敏先生是我国核武器事业主要奠基人,他在艰苦卓绝的条件下和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所主持研制的“于敏构型”氢弹,填补中国空白并领先世界水平。

1955年,日本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朝永振一郎,率领日本原子核物理和场论方面的代表团访问中国,回到日本后发表文章,评价于敏先生是“中国的‘国产土专家一号’”。

1962年,丹麦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尼尔斯·玻尔访问中国时,赞扬于敏先生是“一个出类拔萃的人”,并亲自邀请于敏先生去哥本哈根进行合作研究,于敏先生婉言谢绝了玻尔的诚挚邀请。

于敏先生没有留学和出国的经历,在隐姓埋名的28年中,舍身忘我,攻坚克难,创造了自主创建理论并独立研制氢弹的神话。于敏先生被誉为“中国氢弹之父”是实至名归、当之无愧的。

在新中国建立初期,老一辈科学家成功研制“两弹一星”,从根本上保卫了国家安全和世界和平,为中华民族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改革开放40年后的今天,国家仍然面临和当年类似的问题。“芯片”“操作系统”等许多关键核心技术仍然受制于人,这些无疑都是影响或者迟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瓶颈问题。

今天,个别国家在核心技术上对我们“卡脖子”,在“芯片”技术上对我们“使绊子”,试图遏制中国的发展。

现在解决“芯片”和“操作系统”等问题所面临的困难,要远比当年解决“两弹一星”所遇到的困难小很多,但为什么总是不能取得重大突破?想起荒谬绝伦的“汉芯”造假事件,仍然心有余悸。

悼念和缅怀于敏先生,就应该深刻反思这些问题,就应该真正继承和发扬于敏先生的科学精神。

只有发扬于敏先生的精神,他才会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1月18日(星期五/阴)

今天在网上看到一篇题为“起底‘酸碱平之父’:为华林站台,确为南开大学退休教授”的报道。

“之父”称谓的滥用真的令人感慨。

1月15日晚,河北省相关联合调查组初步查明华林公司的传销行径,使得李教授的真相也很快浮出水面。华林公司为了达到骗钱敛财的目的,把李教授包装成“中国酸碱平之父”,李教授对“之父”称谓欣然接受并以此为荣,竟声称和华林老总是“久经考验、最终认可”的“亲密的合作者”,并到处为华林传销呐喊助威。

“之父”实际上是一种非正式的称谓,本意应该是对某一理论、技术或应用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人的尊称。“之父”称谓在国外并不被广泛使用。因为带有高度赞扬和充分肯定的性质,国内过去使用“之父”称谓也非常罕见。称钱学森先生为“中国导弹之父”和“中国航天之父”,于敏先生为“中国氢弹之父”,等,是因为他们无与伦比的工作为中国“两弹一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技术和应用的基础。可以说,没有他们也就没有中国国防事业的今天,人们用“之父”称谓来表达对他们杰出贡献的肯定和崇敬之情。

老一辈科学家并不在意和赞同“之父”称谓,于敏先生生前曾经表示“氢弹之父”这个称谓“不符合科学”。他认为中国核武器事业是庞大的系统工程,是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国各兄弟单位大力协同完成的大事业。

但是近年来,学术领域出现了一种不好的现象,就是“之父”称谓的流行和滥用。

“之父”称谓的滥用无论是对前人还是后人都是一种亵渎和侮辱,也是一种严重的学术不端和腐败行为。李教授的“之父”称谓是华林公司包装的,其他许多人的“之父”称谓有的是自己有意或无意之间渲染的,有的则是他人或媒体随意乱封的。

潘建伟先生在量子通信应用研究领域的许多工作,尽管还需要时间的检验,但其突出贡献已经受到普遍认可,他也因此获得国家改革先锋奖。

在2017年以前,国内就有人称潘建伟先生为“中国量子之父”,也因为这个原因,《自然》杂志在关于潘建伟先生的新闻报道开头说道,“在中国,有人称他为‘量子之父’。对于这一称呼,潘建伟当之无愧。”《自然》杂志显然并不在意“之父”的称谓,只是客观介绍了在中国,有人这样称谓潘建伟先生的事实而已。

针对《自然》杂志关于潘建伟先生的消息,国内许多媒体又以“潘建伟入选《自然》2017十大科学人物,获称‘量子之父’”为题进行了大量报道,其中“获称‘量子之父’”的意思是说国际上称潘建伟先生是“量子之父”,这样一来潘建伟先生就真成了公认的“量子之父”了。

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就是孝,因为这个原因,“父”这个字被赋予非常神圣的含义。切不要轻易出口用“之父”称谓任何人,尤其是媒体记者以及各种评价者,如果不能了解一项科学研究真正的创新价值和社会意义,千万不要随意用“之父”称谓和其他夸张的不实之词扰乱视听,否则不仅会对社会造成极大危害也会对科技工作者造成不良影响。

韩春雨就是因为媒体“诺奖级”的不实报道,受到社会质疑并影响了他的正常发展。李教授就是因为华林公司“酸碱平之父”的虚假包装,让许多人上当受骗,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

“之父”称谓的流行和滥用,实际上是目前整个称谓体系泛化和混乱的一个表现,这种罔顾称谓本身真正含义的泛化和混乱使用,极大地助长了学术领域浮躁、虚伪和庸俗的风气。令人遗憾和忧虑的是,好像许多人对这种扰乱正常学术生态的不良行为,已经习以为常了。

1月19日(星期六/阴转晴)

读陆游的诗《读论语》。

壮岁贪求未见书,归常充栋出连车。

晚窥阙里亲传妙,数简方知已有余。

反复读了多遍,理解这首诗的大意是:

青年时期读书理解不深,贪多求快,在家里读的书汗牛充栋,出门时也要用多辆车子载书随行。晚年读《论语》,从孔子的话语中窥见了儒家学说的奥妙,才读了几篇,就感觉已经绰绰有余了。

1月20日(星期天/阴)

关于《论语》注释的书籍有很多,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东汉末期何晏的《论语集解》、南宋朱子的《论语集注》、清朝刘宝楠的《论语正义》以及民国时期程树德的《论语集释》。这些书中若论流传广泛、影响深远,人们公认是《论语集注》。

朱子曰:

读《论语》,且须熟读玩味,不必立说,且理会古人说教通透。今有一般学者,见人恁么说,不穷究它说是如何,也去立一说来搀说,何益于事!只赢得一个理会不得尔。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上新出的关于《论语》的书,已经是五花八门、不计其数了,但仍然如雨后春笋一般层出不穷。这些书中,有的翻译东抄西拼,有的感悟牵强附会,都背离了孔子思想的真谛,甚至罔顾孔子“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的教诲。

程子曰:

今人不会读书。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

言犹在耳,其先见之明令人钦佩。

朱子说:

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

意思是说,人如果没有羞耻之心就会无法无天、为所欲为了。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进行整理、编撰的一部著作,共计20篇492章1.59万多字。

《论语》集中反映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方法和做人原则,其中许多话语被后人奉为至理名言,世代流传。

《论语》言简意赅、博大精深,关于其核心思想众说纷纭,其中相对一致的观点是如朱子说的“论语只说仁”。

认真阅读了《朱子语类》中19至50卷,虽然还不得要领,但对《论语》的敬畏之心却油然而生。朱子关于阅读《论语》的教导娓娓道来令人茅塞顿开。

朱子说:

若读得《大学》一书透彻,其他书都不费力,触处便见。

《论语》都是《大学》中肉菜,先后浅深,参差互见。

也正因为是肉菜,朱子继续说:

莫要恁地快,这个使急不得。须是缓缓理会,须是逐一章去搜索。候这一章透彻后,却理会第二章,久后通贯,却事事会看。如吃饭样,吃了一口,又吃一口,吃得滋味后,方解生精血。若只恁地吞下去,则不济事。

至于如何细嚼慢咽吃得肉菜美味,朱子又继续说道:

读《论语》,须将精义看。先看一段,次看第二段,将两段比较孰得孰失,孰是孰非。又将第三段比较如前。又总一章之说而尽比较之。其间须有一说合圣人之意,或有两说,有三说,有四五说皆是,又就其中比较疏密。如此,便是格物。及看得此一章透彻,则知便至。

人有言,理会得《论语》,便是孔子。盖《论语》中言语,真能穷究极其纤悉,无不透彻,如从孔子肚里穿过,孔子肝肺尽知了,岂不是孔子!

当读到这里时,竟然有了一点大彻大悟的感觉。

佛教的主旨是学佛成佛,也可以理解为学佛的目的就是成佛。朱子的话实际上是在教导我们要培养向“至圣先师”看齐的意识,树立“学《论语》、成孔子”的志向。

《论语》中的每一句话都意味深长,需要在学习和工作中慢慢地感悟和体会。

朱子在《朱子语类》中教导弟子:

《论语》一日只看一段,大故明白底,则看两段。须是专一,自早至夜,虽不读,亦当涵泳常在胸次,如有一件事未了相似,到晚却把来商量。但一日积一段,日日如此,年岁间自是里面通贯,道理分明。

朱子不仅这样勉励学生,更是严格要求自己,他用40多年的时间用心“理会”,并“逐字称等”后才撰写出关于《论语》的经典之作《论语集注》。

南怀瑾先生在《论语别裁》中说,朱子《论语集注》值得参考,但不能完全相信。南怀瑾先生的话听起来是有道理的,因为从“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意义上讲,可以说《论语》本身都不是完全可以相信的。但相比较而言,《论语集注》永远都是值得信赖的一部。

南怀瑾先生在谈到自己的《论语别裁》时说:

本书定名为“别裁”,都自别裁于正宗儒者经学之外,只是个人一得所见,不入学术预流,未足以论下学上达之事也。

既然南怀瑾先生都这样说了,旁人也就不好再说什么了。

今天还制作了《朱子语类》和《四书章句集注》的大字自读本。

1月21日(星期一/阴)

今天看了《地球的力量》的第三集《海洋》。

45亿年前,地球表面被炙热的熔岩覆盖,一滴水都没有。但是形成水的成分却已经存在了,只是被深埋在地球内部。

火山喷出的气体中,因为水的成分而含有了蒸汽。蒸汽在天空中变成了云,云催生了一场耗时几十万年的雨。雨落到地球表面形成河流,河流汇集到地球低洼的地方,海洋便由此诞生了。但当时的海洋只是现在的一半。

地球在形成的早期,经常受到太阳系中无数颗含有水的小行星撞击。这种投怀送抱式的撞击,使海洋的水量不断增大,其中贡献最为突出的就是彗星。彗星质量轻、密度小,是含有水、氨、甲烷等的一个岩石冻结冰块。

直到40亿年前,便形成了大小如今的海洋。地球也因此成了“蓝色星球”。

40亿年来,海洋因为地壳的变化,尽管不断地发生死去活来的现象,但海水的总量基本保持不变。

海洋中的水和大气层中的气一样,遵循一定的规律不断进行大规模的流动,形成洋流。洋流在不同的海洋之间穿梭不息,使海洋保持冷暖平衡并永葆生机。

海洋和大气层相互作用,彼此影响,不断为地球提供充足的能量和适宜的气候,确保人类和各种生命,快乐和幸福地生长其中。

和大气层一样,海洋也面临气候变暖的严重威胁。

大气层中过量的二氧化碳溶解在海洋中使其变热和酸化,海洋生物因为来不及适应这种骤然到来的变化,而会消失。其中浮游植物的灭绝,将会大大减少大气层中氧气的含量,人类因此所面临的问题,可能就不是西班牙人在安第斯山区难以生育那么简单了。

伊安·斯图尔特博士在该集片尾说道:

到头来,所有生物的生存全靠海洋的健康。若说海洋的过去让我们学到什么教训,那就是海洋一旦被逼到极限,全球的生物就会遭殃。人与大海的战争只会有一个输家,而且输家绝对不会是海洋。

1月22日(星期二/阴转晴)

今天看到任正非先生1月17日接受媒体访谈的完整内容。

主持人开场就孟晚舟无端深陷囹圄的情况,沉重和动情地问任正非先生:

您现在担心她吗?

您不会因为这件事情特别想念她吗?

主持人肯定是希望任正非先生表达对女儿思念和担心的激动心情,由此展示任正非先生的慈父形象和完美人格。

任正非先生只是轻描淡写地回答道:

我觉得不应该有多大的担心,她需要很长的时间解决这个问题。

这件事,我们还是要通过法律解决,我们是有信心能解决的。

任正非先生在回答记者提问时,介绍孟晚舟女士在获得保释后发到朋友圈的一条消息,消息的背景就是写着“伟大的背后都是苦难”的华为广告图。相信这条广告语早就成为任正非父女的共识,这使得他们在困难面前处变不惊,打电话时还总是“说说笑笑”。

任正非先生在极度困难面前,首先关心的是国家的基础研究和师范教育,他强调:

教育是最廉价的国防!

也正是这种对国家未来的思考和焦虑,才使得任正非父女展现出“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忘我精神,并愿意背负沉重的苦难。

任正非先生在访谈中,通过华为发展壮大的亲身经历,强调了基础研究和基础教育在国家发展和企业壮大过程中的重要性:

我们国家经济上发展速度过快,有很多泡沫机会,大家都忙着在泡沫里面多赚点钱,可能在做学问的问题上,就有点惰怠了,有点儿跟不上时代。

这个时代发展太快了,过去这种产、学、研分工模式不适应现代社会,我们不可能等到科学家们按照这个程序做完。

这30年,其实我们真正的突破是数学,手机、系统设备是以数学为中心。

任何科学技术领域,尤其是电子、通信和计算机行业,都可以表达为基于具体对象或者面向实际目标的一个数学问题,当这个领域发展到更高水平时,情况更是如此,甚至就完全转化为一个纯粹的数学问题。因此可以肯定地说,一个不具有深厚数学功底的人,绝不可能在任何科学技术领域有较大的发展。同样,一个不重视基础研究的现代科技企业,也没有做大做强的可能。

在科学技术领域中,要对一个问题进行研究并得出结论,第一步就是将该问题用数学的语言加以描述。数学修养是进行深入科学技术研究的前提和基础。

任正非先生领导华为由小到大、从弱变强,其间在各种创新活动中不知遭遇了多少考验。从美国要求加拿大羁押孟晚舟的霸道行径,可以想象华为在如履薄冰的成长过程中所经历过的艰难困境。也正因如此,任正非先生深刻认识到基础研究和基础教育的重要。

习近平总书记前天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的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

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和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提高防控能力,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保障。

如何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提高防控能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任正非先生在访谈中的一段话应该引起大家的重视:

把教育做好,国家才有未来。因此,要提高老师的待遇,再穷也不能穷老师,要让优秀的人才愿意去当老师,让优秀的孩子愿意学师范,这样就可以实现用最优秀的人去培养更优秀的人。

1月23日(星期三/晴)

昨晚,回想起任正非先生在访谈中,讲到苹果和华为的一个差距时说的话:

比如说我们和苹果手机差距是什么?说苹果在寒冷地带就照不了相,我们在寒冷地带能照相。

这句话竟然勾起二十多年前开发“机动车智能安全指导仪”时的一段回忆,感慨之余久久不能入睡。

1996年,和北京一商务有限公司合作,研制生产自己的一个关于汽车的专利产品。产品的主要功能是采集、记录、查询和打印包括车速、方向、灯光、挡位、刹车、安全带等汽车所有的驾驶和行驶信息,以便在需要时能够对汽车的驾驶状况和行驶轨迹进行还原和再现。

产品主要由主机、显示器和若干传感器构成,其中显示器是一片480×640的液晶模块。

经过一年多“五加二、白加黑”的艰苦鏖战,1997年底,产品样品终于研制成功并试制了300套。

各地在试用中,很快发现了各种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

例如,有些车的方向盘不像桑塔纳和昌河一样有外露的转动杆,以致无法按传统方式采集方向信息,有些车的速度是基于电信号而不是根据软轴传动计算的,以及在安装过程中的多样性和个性化问题等等。

印象最深的是液晶显示器的问题。海南的报告说汽车在停车场暴晒后,液晶显示器因为温度过高都花屏了。内蒙古的报告说冬天因为温度太低,早晨或夜间汽车发动时液晶显示器延迟或者无法显示。

当时为了解决传统汽车防盗器因为虚警率太高而经常扰民的问题,在产品中也附加设计了一个密码防盗器。每次重新启动时,司机都需要先在显示器的键盘上输入自己的密码才能点火发动。海南和内蒙古遇到的问题,都导致车辆无法正常输入密码,从而不能点火启动。

记得当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专门去了南京国家平板显示中心和深圳天马公司,但也没有找到解决的有效办法。最后侥幸在深圳一家只有两个人的名为鹏进的电子技术公司,找到一种逆变电阻,彻底解决了这个问题。

通过这个小产品的研制,体会到科研成果要转化成市场产品,还需要经历一个艰苦的过程。

1月24日(星期四/晴)

今天有朋友问关于网络环境下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

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产权,主要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和商标权,产权的特征比较清晰。因为侵权行为相对容易界定,从而也相对便于实施保护。

现实中,产权保护不力,侵权事件频发、猖獗的原因,除了保护意识淡薄外,主要是对侵权者的打击和处罚力度不够,甚至有些单位担心丢丑,总是对侵权行为采取纵容包庇的态度,相关法律缺乏威慑力也无法使侵权者付出昂贵的代价和成本。

网络环境下的知识产权与传统的知识产权不同。网络环境下知识的产生方式、传播途径、使用手段都发生了本质的变化。这种变化在导致产权种类增多的同时,也使产权的专有性、时效性等特征发生了很大变化,以致在许多方面对网络侵权行为难以甄别。

因此,讨论网络环境下的知识产权保护,不能泛泛而谈,首先应该尽量厘清网络环境下的知识产权种类,从按类别保护开始并不断完善,最后建立完整的网络环境下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1月25日(星期五/晴)

今天凌晨,时断时续地观看了中国队和伊朗队的比赛直播。伊朗队进的三粒球真的令人不可思议,甚至都以为是中国队在踢假球。后来仔细一想又觉得很正常,况且即便是假的也是真的,因为发生的都是必然的。

关于中国足球落后原因的讨论,一直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可能相关人士和球员读书太少也是其中一个原因,因为只有读书的人,才能达到理性和力量的无缝衔接,才能从意念上正确把握球门的方向和底线的位置。

当然,相较于乒乓球,只能说我们还是一个足球小国,足球人口基数太小,技战术水平还有待提高。

真的不能再聘请外籍教练了,免得让人家拿着钱看笑话。

1月26日(星期六/晴)

上网浏览时,看到复旦大学严锋教授去年推荐的一份“不必读”的书单,提出9大类图书没有必要去读。

这份书单是严锋教授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感悟和体会提出的。严锋教授的做法和书单对于读者而言,很有积极意义和参考价值。有些网友对严锋教授的书单产生质疑,一方面是因为“类”的打击面太大,另一方面可能是误解了“不必读”的含义,以为“不必读”就是“不能读”或者“不可读”的意思。

书籍被称为是人类的精神食品。但因为各种原因,目前精神食品中假冒伪劣现象较之生活食品的状况有过之而无不及。这就需要“吃”过的人,及时提醒其他“未吃”的人有关“食品”的营养含量和有害与否。

俗语“少不读水浒,老不看三国”就是古代读书人对后人的告诫。

赞同严锋教授的做法。这种善意的告诫和提醒,体现了读书人的社会责任感。

希望看到更多像严锋教授一样的人,不时地向读者推荐“必读”的书、“不必读”的书以及“不可读”的书。

例如,我认为蔡东藩先生的《中国历朝通俗演义》是“不必读”的书。

1月27日(星期天/晴)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谆谆告诫大家,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十九大报告中更是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列为三大攻坚战之首。

1月21日,在以“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为主题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指出:

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提高防控能力,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民族伟大复兴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从七个方面系统阐述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紧迫性、重要性和艰巨性以及对领导干部的具体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复杂敏感的周边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必须始终保持高度警惕,既要高度警惕“黑天鹅”事件,也要防范“灰犀牛”事件;既要有防范风险的先手,也要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既要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也要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必须首先在以下两个方面,深入思考,认真研究。

一、弄清底线概念、坚持底线思维

坚持底线思维,首先要弄清底线的概念。

底线是指长方形比赛场地短边的边线。例如,足球场中,两个球门所在边的边线。足球比赛中两条底线为双方队员进攻和防守规定了前进和后退不可逾越的界线,一旦逾越底线就会被判罚丧失持球的权利。

现实生活中,道德和法律实际上都是在为人们的言语和行为划定底线。例如,交通法规中,闯红灯和酒驾就是车辆行驶中不可逾越的两条底线,一旦有闯红灯或者酒驾行为,都会受到严厉的处罚。

思维是人类对客观事物以感性认识为基础,运用逻辑或抽象的方式经过深入思考,对客观事物形成更高层次理性认识的一个过程。人的每一次思维活动不一定产生现实的后果,但人的每一个言语和行为都是一次综合思维的结果。

由此可见,思维对人们的言语和行为具有决定作用。因此,必须强化底线思维意识、提高思维能力。

底线思维是一种思维方式。按照这种方式,决策者在采取一个行动时,需要对行动可能产生的后果和可能导致的风险进行一个综合评判。首先要评判所采取的行动可能产生的后果,是否逾越了已知的底线;其次要评判所采取行动可能导致的风险,是否会导致未来逾越底线的情况发生。根据这些评判来决定,是否要继续采取这个行动。

二、分析风险原因,防范化解风险

风险是指一种危及国家稳定和安全的潜在的可能性,一旦这种潜在的可能性变成现实,就会形成巨大的危机并对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造成灾难性的影响。

防范化解风险的关键是要分析风险产生的原因,不清楚风险产生的原因就不可能有效地防范化解风险,甚至会形成更大的风险。

产生风险的原因有很多,有历史的原因和现实的原因,有外部的原因和内在的原因,这些原因彼此影响相互转化。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可以说从根本上化解了因为历史的原因造成的贫穷落后可能导致的风险。

伴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我们又不断面临新的风险考验。导致这些风险的原因有两种:一是外部的原因,例如,资源短缺和气候变暖引起的自然环境恶化以及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发展的牵制和阻挠等;二是内在原因,例如,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等所引发的干部不作为和乱作为现象等。

外部原因造成的风险,是不以我们意志为转移的。内在原因造成的风险,则是可以通过未雨绸缪避免和防范的。抵御外部原因造成的风险的关键是杜绝内在原因造成的风险。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

要坚持守土有责、守土尽责,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工作做实做细做好。要强化风险意识,常观大势、常思大局,科学预见形势发展走势和隐藏其中的风险挑战,做到未雨绸缪。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

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就是忧党、忧国、忧民意识,这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担当。

在打赢防范化解风险攻坚战中,尤其是领导干部首先要树立这种责任和担当意识,戒除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现象,解决能力不足和本领恐慌的问题,坚决避免成为风险和麻烦的制造者。

1月28日(星期一/晴)

防范风险,道理很简单。曲直是非能判断,洞察危机隐患。戒除假大空话,避免谄上骄下。遏制贪污腐败,杜绝弄虚作假。

1月29日(星期二/轻度霾)

凌晨1点到达北京。

中午到西单图书大厦逛了一会儿,还没等走到收银台,和以前的情形一样,几个人已经围上前来,竞相问道:

哎,买书要发票吗?有没有会员卡?

朋友反问道:

买得多,你能优惠多少?

一个大约40岁的女人,立即从胸前的挎包中取出一个计算器,一手摁住手推车的网框,快速对车中所有书籍的价格进行统计后说道:

总共683,你给630。

朋友说:

不行,再多优惠点。

买书多了,也很在意价格,一些可买可不买的书,常常会因为价格昂贵而决定不买。

今天,美国司法部针对华为公司以及首席财务官孟晚舟,提起共计23项刑事诉讼,并确认将寻求从加拿大引渡孟晚舟。

这是一个令人沮丧和失望的消息。

1月30日(星期三/轻度霾)

中午抽闲看了下当红青年作家蒋方舟的《东京一年》。

想起了朱子的劝学诗: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1月31日(星期四/阴)

昨天晚上离开北京。飞机上浏览了高晓松、罗振宇和梁宏达三位先生的书。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