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 问卷设计

第2节 问卷设计

首都大学生成长追踪调查问卷设计参考了多个类似研究的问卷设计。特别是美国的NELS(national education longitudinal survey)项目、台湾的TEPS(Taiwan education penal survey)项目。问卷设计的过程中得到了香港科技大学的吴晓刚教授及其同仁的指导帮助,也得到了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的冯仕政、王卫东、谢桂华、宋月萍、唐丹、齐亚强、李丁,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韩东临老师等的支持。研究特别关注了什么因素会影响大学进入、大学期间的表现、大学毕业之后的发展,以及大学期间的表现——不仅包括学业表现,还有课外活动与政治表现——对于毕业出路以及毕业后的发展的影响。这些都继承了社会学研究中关于社会阶层流动、社会结构再生产理论的关注。这与研究团队的背景是紧密相关的。当然,问卷也包括大量其他方面的内容。我们认为,大学是身处其中的大学生信仰和价值观(包括政治观念、宗教观念等等)形成的重要场所,是获得人力资本、社会关系资本以及政治资本的重要阶段,也是收获爱情奠基婚姻的重要机会。当然,也会遭遇很多的压力和心理上的变化与成熟。在这些过程中,需要不断调整和处理与周边各种人员的关系,而家庭与社会的影响也如影随形。问卷中,我们对相关的方面都有涉及。

具体而言,问卷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2009年基期调查时,询问了受访者基本情况,恋爱状况与恋爱观,心理健康状况,高考成绩与进入大学的方式,大学的专业选择、对学校和院系的评价、学习成绩、获奖情况等,大学期间的政治表现,经济状况与兼职行为,生涯规划与预期,社会观念与行为,家庭背景与父母基本情况等。

2010年继续更新询问了2009年的大部分问题,并增加了原高中学校的环境等与学习情况有关的问题和针对2006级毕业生毕业准备与毕业出路的题目。

2011年因为2006级学生已经毕业,两个年级的调查并不是同时进行的,使用了两套问卷。这一年,我们改用了电子版的网络问卷。2008级学生除了询问第一轮调查中的绝大多数问题外,增加询问了宗教信仰状况、兄弟姐妹构成与教育情况。2006级学生的问卷进行了较大调整,前两轮的心理健康量表因为太长,基本上全部取消。增加询问了在读研究生的学习生活情况、恋爱婚姻情况,在职工作者的工作单位收入、职业变动等职业相关情况,毕业后未深造者的住房与户籍情况。

2012年的调查同样分为两个问卷进行,先调查的是在校学生(包括2008级全部学生和2006级继续深造者)。其中2008级询问了大多数第一轮调查中询问的问题,并继续询问了有关宗教信仰的问题,此外还增加了有关文化消费与文艺特长的问题,详细询问了恋爱经历与相关态度。由于2008级的学生在2012年大多数都面临毕业,因此同2010年针对2006级的调查一样,询问了他们详细的出路安排情况,是否考研、申请出国、报考公务员或找其他工作,结果如何等。2006级在校研究生除了心理健康量表和毕业安排外,还回答上述2008级回答的其他问题,此外主要更新询问了研究生学校特征、在校经济状况、与导师关系、时间安排等情况。针对那些已经参加工作的2006级学生,除基本问题外,主要询问了目前的工作属性,更换工作的经历(特别是第一份工作情况)。

在进行问卷设计时,我们尽量保持了多轮调查中表述方式的一致性。2011年和2012年使用两套问卷时,后一套问卷会囊括前一套问卷,通过恰当的跳答机制实现了问卷的动态生成。2011年和2012年的调查采用的是在线问卷的方式(具体见后文关于调查执行的介绍)。问卷系统使用开源软件Limesurvey生成。

我们在问卷设计中遇到了一些困难,有一些经验和教训可以和读者分享。第一,在专业与学校等多个方面存在分化的多元背景下,如何测量大学生的能力、学业投入、学业表现是一个很难的问题。本研究在这一方面没有太多着力,并未对学生的学业水平,相关的智力水平、非认知能力展开测试。一方面,我们很难发展出一套可以全面衡量大学生能力及其变化趋势的客观测试。即使发展出来,也难以要求所有学生每年都完成一次测试。而上述能力的测量和控制是非常重要的。本研究尝试通过高考成绩、英语考试成绩、成绩班级排名、GPA等来近似地测量学生的能力,但这些测量很多仍不具备跨群组的可比性,或者很难代表全面的能力水平。另一方面,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社会数据中心等机构开展的“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追踪研究”基于全美大学生学习性投入项目(national survey of student engagement,NSSE)在上述方面做了更为细致的探索。相信,未来他们能够提供更为科学的测量工具用于上述方面的研究。

第二,追踪调查中哪些属性是应该多次测量的,哪些问题询问一次或间或询问两次即可需要提前设计好。为了刻画研究对象的变化,多次测量在追踪调查中是非常常见的。但是同一个工具,尤其是以认知—反应为基础的问卷工具,反复呈现给同一个人,前后测量的信度和效度需要检验。在确定什么问题值得多次询问时,测量工具的上述属性是必须考虑的。此外,多次测量的项目应该是最重要、最核心的部分,不能太多,否则后续调查的问卷长度难以控制。因为,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总会发现在此前的调查中没有收集的信息,而试图增加测量。好的追踪调查测量工具的设计应该一开始就准备好多轮调查的问卷设计,而不是做一轮设计一轮。

第三,针对样本中特殊群体和个别对象的测量会极大地增加问卷的复杂程度,但收益并不一定大。大学阶段,学生们经历着人生最重要的分化。有的人中途就离开学校,有的人需要延期,有的人毕业参加工作,有的人毕业继续深造,而深造的人中,有的是保送,有的是申请出国等等。一个群体会分化成不同的子群体,不同的人可能在不同的年份经历同样的事件。如果这些不同群体的细致特征,所有对象经历某些事件的过程都需要测量和记录,将使得问卷复杂化。但收集上来的信息,可能并不具有足够的统计效力和代表性,难以与其他亚群体比较,或者因为测量时间不相同而缺少可比性等等。因此在问卷设计中非常有必要抓大放小,抓住重要内容,做好取舍和权衡,尽量在最大多数人都能够回答的时候,问大家都可以回答的问题。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