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中)
本篇首先对秦统一中国的历史功绩和统一后的政治形势作了热情讴歌和肯定,认为这本是“专威定功”的好机会,但是由于秦始皇废王道而行暴政,先诈力而后仁义;秦二世更不知道吸取秦始皇的教训,改弦更张,反而变本加厉,越走越远,终于身死人手,以致最后亡国。从本篇文字里,我们可以看到贾谊为秦二世设想的一些政治措施,如“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轻赋少事”,“约法省刑”等等,大体上反映了贾谊刚刚参与议政时的基本政治主张。
秦灭周祀[1],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2]。天下之士,斐然向风[3]。若是,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4],五霸既灭[5],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6],强凌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弊[7]。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即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8],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专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9],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10],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危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11]。秦离战国而王天下[12],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借使秦王论上世之事,并殷、周之迹[13],以制御其政[14],后虽有淫骄之主,犹未有倾危之患也。故三王之建天下[15],名号显美,功业长久。
今秦二世立[16],天下莫不引领而观其政[17]。夫寒者利裋褐[18],而饥者甘糟糠。天下嚣嚣[19],新主之资也。此言劳民之易为仁也。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20];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21];虚囹圄而免刑戮[22],去收孥污秽之罪[23],使各反其乡里[24];发仓廪[25],散财币,以振孤独穷困之士[26];轻赋少事,以佐百姓之急[27];约法省刑,以持其后[28],使天下之人皆得自新,更节修行[29],各慎其身;塞万民之望[30],而以盛德与天下,天下息矣[31]。即四海之内皆欢然各自安乐其处[32],惟恐有变。虽有狡害之民,无离上之心,则不轨之臣无以饰其智,而暴乱之奸弭矣[33]。
二世不行此术,而重以无道:坏宗庙与民[34],更始作阿房之宫[35];繁刑严诛,吏治刻深[36];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不能纪[37];百姓困穷,而主不收恤[38]。然后奸伪并起,而上下相遁[39];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自群卿以下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是以陈涉不用汤、武之贤[40],不借公侯之尊,奋臂于大泽[41],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
故先王者,见终始之变,知存亡之由。是以牧民之道[42],务在安之而已矣。下虽有逆行之臣,必无响应之助。故曰“安民可与为义,而危民易与为非”,此之谓也。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身在于戮者,正之非也[43]。是二世之过也。
【翻译】
秦国灭了周王朝,兼并了诸侯各国,南面称帝,统治了天下。天下士人纷纷闻风归向。出现这种情况是什么原因呢?回答是:战国以来,很久没有统一天下的帝王了。周王朝衰败,五霸已经覆灭,周天子的政令不能在天下施行。因此,诸侯以武力互相征伐,强国侵犯弱国,大国欺压小国,战乱不止,人民疲惫困乏。秦国称王天下,这就是上有天子了,便是庶民百姓也希望能够平安保命,没有不虚心敬仰皇帝的。当时应该树立专权、成就功业,安定危困局面的关键就在这里。
秦始皇心地贪婪、鄙陋,靠着自以为高明的才智,不相信功臣,不亲近士民,不行王道而施行自己欣赏的霸道,焚烧典籍,残酷施行刑罚制度,凡事靠欺诈和暴力先行,而轻视施行仁义的政策,成为天下靠暴虐治国的第一人。搞兼并战争的人崇尚欺诈和暴力,安定危困局面的人重视顺从权势,这是说攻取和守成要用不同的策略。秦分离六国而称王天下,其治国的方针政策却不改变,这是它用以夺取天下的方针政策啊。现在孤立无援的秦国占据天下,所以它很快就要灭亡。假如秦始皇能研究前代的历史,沿着殷、周的治国道路去治理国政,后代即使有骄横淫逸的君王,也不至于会有倾覆危亡的隐患危险啊。所以,三代圣王统治天下,美名赫赫,功业长久。
到秦二世即位,天下人民无不引颈而望,看他实行什么样的治国政策。那些挨冻的人觉得粗布短衣也是好的,挨饿的人觉得酒渣糠皮也是甜美的。天下人民怨声载道,正是新即位的君王争取民心、推行新政的好机会。这就是说:对劳苦的百姓很容易施行仁义。假如秦二世有平庸君王的品行并任用忠诚贤明的人,君臣一心,关心国家的忧患;穿着丧服,纠正死去的秦始皇的过错;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功臣后代,建立诸侯国,分封诸侯王,对天下施行礼义;使监狱空空,没有犯人,免除严厉的刑罚,废除掉收捕犯人妻子儿女做奴隶和处罚淫乱者的法令,让他们回到家乡去;打开仓库,发放粮食钱财,用来救济身无依靠和贫穷困苦的人;减少赋税徭役,解救老百姓的急难;简化法令,减少处罚,以待今后改过自新,使天下人民都能重新做人,改弦更张,讲究品行,谨慎处事;消除人民的怨恨,以盛德施行于天下,天下就安定了。举国上下都欢欢喜喜,各自安居乐业,唯恐会发生什么变乱。即使有狡猾为害的人民,他们也没有背叛君王的想法。这样,那些图谋不轨的大臣就没法施展他们的阴谋诡计,暴乱的隐患就会消除了。
秦二世不实行这些措施,反而更加暴虐无道:毁坏了皇室,坑苦了百姓,又重新修建阿房宫;刑法繁多,处罚严厉,官吏治狱,苛刻残酷;奖惩不当,征收赋税没有节制;天下徭役杂事很多,官吏们都没法统理;百姓困穷,但君王不予收容救济。这样,奸邪诡诈的行为一起发生,上下互相欺瞒;犯罪的人很多,受刑的、被杀的到处可见,天下人民深以为苦。从朝廷重臣到庶民百姓,个个怀有自危之心,切身处于穷苦之中,都不安于自己的处境,因而容易动乱。所以,陈胜用不着有像商汤王、周武王那样的贤明品德,也不借助于公侯那样的尊贵地位,在大泽乡举臂一呼,天下人便即刻响应,这是因为人民处境危困的缘故啊。
因此,前代圣王通过观察事物前后发展变化的过程,了解国家兴亡的原因。所以,统治人民的方法,说到底就是使他们安定罢了。下面即使有犯上作乱的臣子,也一定没有人响应支持。所以说,“生活安定的人能够同他们一起做正义的事情,而处于危困境地的人则容易参与干坏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论尊贵,是天子;论富有,享有天下,而自身却未能免于被杀戮,这是由于治国的方法错了。这便是秦二世的过错。
注释
[1]周祀:指东周。祀:祭祀。宗庙祭祀中断,就意味着国家灭亡。
[2]“以养”句:原作“以四海养”,据《史记》改。养:养育,统治。
[3]斐然:同“靡然”,顺风而倒的样子。向风:闻风归向。
[4]卑微:衰败。
[5]五霸:春秋时先后称霸的五个诸侯王。所指说法不一,一般指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和楚庄王。
[6]政:通“征”。
[7]罢(pí皮):通“疲”。
[8]元元之民:老百姓。冀:希望。
[9]自奋:自以为出人之上。
[10]文书:书籍。
[11]“此言”句:原作“推此言之,取与攻守不同术也”,据潭本改。
[12]“秦离”句:“秦”下原有“虽”字,依《史记》删。离:离散。
[13]并:通“傍”,因循,沿着。
[14]制御:控制,统治。
[15]三王:一般是指夏禹、商汤、周文王和周武王。
[16]秦二世:胡亥,秦第二代皇帝,公元前210年至前207年在位,被赵高逼迫自杀。
[17]“天下”句:“政”原作“亡”,据《史记》改。
[18]裋褐(shù hè树贺):粗布短衣,这里泛指很差的衣服。
[19]嚣嚣(áo遨):忧愁怨恨的声音。
[20]缟(ɡǎo搞)素:白色的衣服,这里是穿着丧服的意思。先帝:已故帝王,指秦始皇。
[21]建国立君:建诸侯国,封诸侯王。
[22]囹圄(línɡ yǔ灵雨):监狱。
[23]收孥(nú奴):古时一人犯法,其家属也要株连治罪,没为奴婢。
[24]反:通“返”。
[25]仓廪(lǐn凛):粮仓。
[26]振:通“赈”,救济。
[27]佐:帮助,解救。
[28]持:守候。
[29]修:原作“循”,据《史记》改。
[30]望:怨恨。
[31]“天下”句:“天下”二字原无,据《史记》补。
[32]即:则。
[33]弭(mǐ米):制止,消除。
[34]“坏宗”句:疑有误字。
[35]阿房(ē pánɡ婀旁)之宫:秦时宫殿,始筑于秦始皇35年(前212年),规模极为宏大,全部工程到秦灭亡时还未完成,其建成部分被项羽焚烧,故址在今西安市西阿房村。
[36]刻深:苛刻严酷。
[37]纪:治理。
[38]收恤(xù续):收容,救济。
[39]遁:欺瞒。
[40]陈涉:即陈胜。汤:商汤王。武:周武王。
[41]“奋臂”句:原无“臂”字,据《史记》补。大泽:大泽乡,在今安徽宿州市西南。公元前209年,陈胜在这里组织起义。
[42]牧民之道:原作“牧之以道”,据《史记》改。牧:统治。
[43]正:通“政”,治国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