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碧玉妆成一树高,中学时代的叶嘉莹
娉娉婷婷十三余,豆蔻枝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十岁时候,叶嘉莹在家的另类小学教育结束了,父亲送她到就近的笃志小学上五年级。她在笃志小学只上了一年,第二年她家附近的教育部街成立了一所中学,叫市立第二女中。叶嘉莹以同等学力考上了初中。
中学时期,是叶嘉莹大量阅读和接触辞令的时期,也是诗词情怀开始形成的时期。何为情怀?情怀就是感动、动情、不能自已地沉溺。因为感动,因为情怀,所以我们秉烛夜读,甚至怕被家长发现而偷偷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夜读。这样的青春叶嘉莹也曾有过。
还记得走进中学校园母亲送你的礼物吗?或许是一双美丽的鞋子,妈妈希望它带你走向美丽的地方;或许是一件粉色的衣裙,妈妈希望你能拥有一段粉红色的豆蔻记忆;或许是一支精致的发夹,妈妈希望幸运女神爱你如蝶恋花。叶嘉莹的花季礼物是一套辞书——开明版的《词学小丛书》,还有一套包括四大名著在内的古典小说。
书籍不如巧克力来得香甜,但于叶嘉莹却是十分相宜。这哪里是书,分明是一扇通往斑斓世界的玄妙之门。无论是《红楼梦》中大观园里诸姐妹吟诗填词的场景,还是《词学小丛书》中所收录的作品,在叶嘉莹眼里都是美轮美奂的现实画面。《词学小丛书》中收录的作者与作品很多,影响叶嘉莹最大的有两部著作,一个是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另一个是纳兰性德的《饮水词》。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使得叶嘉莹对词的评赏有了初步的领悟,纳兰性德的《饮水词》则使她对词的创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虽然这之前她曾经诵读了大量的唐诗,但伯父和父亲却从来没有教她读词和填词。叶嘉莹自己也曾经读过一些五代和两宋词人的作品,可是从来没有过自己写词的念头。但当她读了纳兰性德的《饮水词》,从开篇第一首《忆江南》“昏鸦尽,小立恨因谁?急雪乍翻香阁絮,轻风吹到胆瓶梅,心字已成灰”开始,叶嘉莹立刻被词中的情感和意境吸引住了。虽然当时还没有能力对词的优劣做出任何判断,只是天然地觉得这位词人的作品比她以前读过的五代、两宋的词更为清新自然,那种强烈的代入感促使她一口气把《饮水词》读完。
不得不佩服叶嘉莹的记忆力超好,是个诗词天才。她对《饮水词》中的一些小令,几乎可以过目成诵。那天然的口吻和流利的声调,引得她跃跃欲试。这些小令的声律与诗大体差不多,所以在吟词之余,也就无师自通地填写起小词来了。
《饮水词》深深影响了叶嘉莹的词风和审美,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她进入大学时代。
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叶嘉莹养成了熬夜到凌晨的习惯。因为要看的书太多,有教材,也有闲书。初中时期叶嘉莹看的书很杂,有四大名著、《七侠五义》《小五义》《福尔摩斯探案集》等,白天的时间不够用,那就晚上“加班”。母亲有时睡了,一觉醒来看见她屋子里灯还亮着,就催她睡觉,她就关了灯,拿着手电筒躲在被窝里接着看。
本就天赋极好,再加上求知若渴,勤学好问,叶嘉莹一直是国文老师最青睐的学生。而国文,也一直是她最爱的科目。
高三快结束的时候,叶嘉莹已经准备好了大学报考国文。当时西单牌楼附近成立了一个国学班,讲《诗经》《尚书》《易经》和《左传》。叶嘉莹白天去学校上课,晚上就去国学班学习。用我们现在的话说,“比你颜值高、比你优秀的人反而比你更努力”。所以叶嘉莹今天的诗词泰斗地位真不是白来的。当时教《诗经》的是一位姓邹的老先生。叶嘉莹把平日里写的诗拿给他看。邹老先生看了很高兴,对其评价很高,在批语中称赞其“诗有天才,故皆神韵”。
在整个高中时代,叶嘉莹都是校园学霸,成绩非常好,而且文理科均衡发展,每年都获得第一名。但在报考大学时,她还是费了一番思量,在北京大学医学系和辅仁大学国文系之间徘徊了很久。报考医学系是从实用的角度,而国文系是从爱好的角度。思虑再三还是遵循内心的声音,选择了国文系。其原因有二:一是,由于辅仁大学是一所教会大学,不受当时日伪军及敌伪的控制,一批不肯在敌伪学校任教的有风骨的老师都在辅仁大学任职,这对叶嘉莹有强大的吸引力;二是,由于辅仁大学的招考及放榜在先,而北京大学的招考和放榜在后,既然已经考上了辅仁大学的国文系,那就没必要再报考北大医学系了。
叶嘉莹把这当作是自己的命运,命中注定要在诗词的道路上奋斗到老。她为自己的命运而感到幸运和快乐。
说是命运,其实不过是自己的选择;说是偶然,其实都是必然。
谁谓河广,一苇杭之。
她此番踏上迷津,睥睨世相,一叶兰舟之上,成了那砥柱中流的“摆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