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船

农船

江南水乡,沟渠纵横,河川如织,三里一桥,五里一渡,形成了独特的水文化、桥文化、船文化。

有一年仲春,我和季全保、西江月等常州龙网的网友一起,游览兴化市的万亩油菜花,见到了久违的木质农船,成百上千的游客,坐在被桐油油得黄澄澄的木船椅子上,一边品茗,一遍观赏一望无际的油菜花。只见船夫撑篙,船娘摇橹,在弯弯曲曲花团簇锦的菜田中间穿梭。几十条农船首尾相接,相互照应,田歌对唱,乐器奏和,使人们仿佛置身于“菜花园”中,来到了“世外桃园”。

据兴化报社的同仁介绍,在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兴化四十八万农户中,拥有六十多万条农船,人人会水,家家弄船。农人用船上工收工,运送肥料,收割庄稼,迎亲嫁女,拜年张节,走亲访友,接送学生,上街卖粮,进城办事,检查生产,冬训春训,礼送新兵,进场赶集,乃至看戏、看电影,几乎乡村所有生产、生活、社交、农事活动,都离不开农船。

我们常州地区,虽没有兴化农船多,但每个生产队至少有三五条船。在金坛茅山香汛期间,烧香的香船敲着“铛铛铛铛”的铜锣,插着杏黄旗,从四面八方向茅山进发,那阵势也蔚为壮观。有首民唱歌道:“三月三,千条香船朝茅山,头船已到青培桥,尾船还在古龙山”。

农户使用的农船,一般都是手摇的,一条船上两人,一人在船头撑竹篙,把握方向,避免与其他船只相撞,船尾一人摇动木橹,通过一推一扳,让船向前移动,遇到顺风顺水,就扯起船帆,扬帆行船,没有风时,就上岸沿着纤道背纤拉舟。

开始学摇船的人,不懂一推一扳的技巧,经常将船橹滑了掉下来,只能当个助手,帮助摇橹的人吊傍,握住橹绳,学习技巧。

坐农船观赏沿途风景也是一种趣事,沿途经过几座桥、几个村落、几处竹园果林,一草一木尽收眼底,有时高兴了,还可与船农一起哼哼船夫号子,唱唱船歌。

木质农船,使用方便、灵巧,但保养起来很费力,到了夏季,船要上岸“伏修”,用麻丝拌上油灰修补破损,还要涂上一层层桐油进行保养,对烂掉的船板还要拆旧换新。

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用钢丝网浇铸的水泥船渐渐代替了木质农船。水泥船不仅体积大,装载多,而且使用年代长,行驶平稳,保养方便,容易清仓,防火防腐,行驶的速度也不比木船慢。

生产队的水泥船大都用于平时村头、田头的短途运输,如运猪灰、运稻把、麦把、罱河泥、送公粮等等,但也有来去八十里的进城装氨水的长途运输。

年年冬季,都要去金坛县城北门外的化肥厂装氨水,回来给麦苗施肥。船上三个人,遇到顺风顺水,行船还算舒服,遇到逆风行船,就是苦差事了,船头一人用竹篙使劲地撑,船尾两人,用木橹拼命地摇。特别到了白龙荡,一望无际,无风也有三尺浪,遇到大风大雨,那装满氨水的水泥船,简直就是在地狱门前打转,心都吊在喉咙口,连吃奶的力气都用上了,船才像蚂蚁爬行那样前进了十几米,就这样穿着湿衣裤与风浪搏斗好几个小时,船才进入内河,紧靠岸边,这时三个人全都瘫倒在船上,捡了条命似的直喘粗气,那真不是人过的日子啊!

当然,乘船也有欢乐的时候,那就是,陪新郎官去接新娘。当时已经是半机械化的挂桨船了,一般是三条船一起去,一条船装嫁妆,一条船载亲友,一条船载新郎新娘和乐队,且不说来去好吃好喝,乐队吹吹打打,遇到村庄和桥就放炮竹,就是沿路“闹新船”也十分热闹。所谓“闹新船”就是水手随便说个理由,如船坏了,没油了,将船停下来,逼新郎新娘表演节目,要他们唱歌唱戏,又是咬香蕉、苹果,又是喝交杯茶,又是拥抱接吻,反正将“闹新房”的一套节目,提前预演,直到新郎和媒人又是敬烟,又是发糖,又是发红包,让大家满意,喜船才继续前行。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