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

1995年

这一年《人民日报》华东版推出当时鲜见的新闻时评专栏,作者为“东方七日谈”主笔,当时用“锡兵”为笔名。

5月19日第9版

警惕麻原

报上说,萨拉热窝一个12岁的女孩,被迫击炮集中死在担架上,这是16日发生的一件悲剧,和她同时死去的至少还有4个人。在这个世界的50多亿人当中,有多少人会注意这个小小女孩的猝死呢?

在过去的7天里,没有人统计过究竟有多少无辜的生命收到意外伤害。我们能够注视到的是:扎伊尔西南部城市基奎特发生致命的无药可治的传染病“埃博拉”,已使100多人死亡,扎官方本周将这个城市宣布为疫区。由于水污染和垃圾遍地,印度首都新德里霍乱蔓延,已有至少130人住进医院。而在我们的近郊日本,自从神户地震之后,似乎一直就不曾安宁。13日东京成田机场发生爆炸案;15日横滨地铁受到毒气侵袭,20人受害;16日东京都政府大楼邮件爆炸……

我们已经对这个世界的不宁静习以为常了。波黑的战火、非洲的饥民、南美的毒贩,诸如此类的不幸与罪恶都因了它们的遥远,因了它们的无休无止,使远在东方的我们除了报以似有若无的同情心和一丝淡淡的感慨,而一筹莫展。

可是,有的时候我们对远处的灾难是不能不报以警惕的。因为如果我们满不在乎的话,如果我们全无防范的话,说不定哪一天,类似的灾难也有可能降临在我们身边。

本周发生在日本的一件大新闻,就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16日凌晨,几乎所有的日本百姓都在为抓住了奥姆真理教教主麻原而欢呼。因为已有证据表明,此人正是令人毛骨悚然的东京地铁毒气事件的罪魁。这个性格乖戾的家伙,为自己披上一件宗教的神袍,网罗了一批忠实的教众(倘有不忠实者,便会被下药强使其无条件服从,甚至有儿童教徒受害),甚至包括一些科技人员。据说,仅仅为了证明他的子虚乌有的日本末日,便一手制造了沙林毒气杀人案。

中国的武侠小说迷也许会讶异,怎么《鹿鼎记》中“神龙教”一类邪教坑蒙拐骗的离奇情节,竟在现代物质文明发达的东瀛重演了?事实上,不健忘的读者还会记得,富饶的美国两年前不是也发生过邪教“大卫教派”教主大卫·考雷斯胁迫教徒自杀,导致86人死于卡尔梅山庄的事件吗?

让人惊讶的,不是麻原和大卫一类狂人的出现,而是他们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迷惑性?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心甘情愿地为之驱使?是物质的丰饶与精神的贫困带来的心理失衡?是精神支柱的坍塌使这些人亟须捞到一根救命稻草?是亲情、友情的匮乏带来的感情空白亟待填补?这确实是很值得深思的现象。

警惕麻原——对中国人而言也绝非杞人之忧。18日,笔者手边就有一条不起眼的新闻,说的是位自称少林寺尼姑的河南农妇,在江苏盱眙兜售所谓“少林祖传秘方”的自制假药,这么一个并不高明的宗教骗术,上当受骗者竟达上万人之多。

匆匆于现代化途中的国人,匆匆于各级领导岗位的官员们,不要把我们的东邻发生的“麻原事件”仅仅当成一件事不关己的域外新闻,漠然地翻将过去。也许我们该静下心来,看看周围,关注一下我们的精神世界是否足够文明,关注一下我们是否忽略了与亲人、同事、朋友的情感交流,关注一下是否有人正可能走进那个由疯狂和愚昧组成的深渊……

警惕麻原!

7月21日第9版

“热”侃“七不”

地球正在“发高烧”。继上个月南亚连连热死人之后,素来以富饶发达自傲的美国本周也扛不住了。到18日,热浪已过走了655人的性命。这些消息真让置身中国南方“火炉”之中的华夏子民有些惴惴不安。人们各自寻求逃离热浪袭击的“凉”方儿:南昌数千市民夜聚广场草坪,蔚为奇观;南京西瓜价廉,市民权以瓜福解热降温;上海游泳池爆满,一位50多岁的泳客已成为今夏第一位溺死者……19日,上海气象台说,当日最高气温已超过人体常温,浦东陆家嘴小区的洋泾竟高达38.5摄氏度。

热归热,日子还得过下去,而且还得尽量过得既规矩,又舒心。酷暑中的上海市民正在传媒不厌其详的宣传攻势下念叨起“七不”口诀: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不损坏公物、不破坏绿化、不乱穿马路、不在公共场所吸烟、不说脏话粗话。

一位同事便感叹:这“七不”听听似乎有点小儿科,真要全都做到还挺难。而且有时候从众心理使你遵循“七不”时还会有点难为情。就说“不乱穿马路”吧,人家都穿你不穿,在那儿傻等,非被别人视为“有病”不可。

去年赴日本采访广岛亚运会,新闻中心两个办公处之间只隔一条僻静的小马路,过往车辆很少,却也高悬着红绿灯。当地市民过马路如遇红灯,哪怕正有雨浇头、哪怕压根儿看不到汽车影子,也都会停下来守望;可是不少外来记者却不理这一套,视红灯如无物,穿梭往来,好不自在。20天下来,笔者发现情况有了微妙的变化:不是“老外”入境随俗,“改邪归正”;反倒是广岛的行人开始“从众”了,开始他们看着这群不守规矩的“老外”,脸上满是迷惑不解,慢慢地,他们也学着“老外”的样儿乱穿起马路来了……不知道那条小路的秩序是否会随着外来记者的撤离而恢复?

想起来让人三伏天都有点不寒而栗——从“不文明”到“文明”是如此艰难,但从“文明”到“不文明”竟是这样轻而易举。宣传“七不”还是容易的,但是要想让大多数市民在短时期内做到“七不”,就有点跟喜欢“从众”的人性挑战的味道了。

“七不”的妙处不在全面,而在具体。具体到你无法在大帽子底下让自己开小差。就算你权高势重,就算你学富五车,就算你自命清高,但你“在公共场所吸烟”了,但你“乱穿马路”了,对不起,“不文明”的判词就套定了你。当然,有这样的判词还不够,还只停留在“舆论监督”的范畴内,还得要有其他“配套工程”。比如经济制裁,“乱扔垃圾”判罚多少、“破坏绿化”判罚多少;还得有“执法人员”监督,上海是有这个传统的,戴红袖章、摇小旗的退休老人曾是街头一景,如今不知为什么不大看得见了。

如果能索性板起面孔“严管”一段时间,甚至破除“法不责众”的老例,有多少罚多少,这可能会扫掉许多人的“面子”,其中没准儿还会有些人民所说的“体面人”,但是,这对于打掉人们旧的不文明习惯有好处。

从过去宣传过的礼貌七字诀“谢谢、请、您、对不起”,到今天的“七不”,是进步了。哪一天人们说起“七不”像说起小时候尿炕的可笑历史时,我邦的文明程度就又进步了一大截。从某种程度上,这进步的意义是划时代的,几乎可以说是标志着中国人彻底摆脱自耕自种、自给自足、自行其是的农业社会,而进入了现代文明。顺便说一句,其实“七不”在其他地方也大有推行的必要;不然有一天上海人真做到“七不”了,也会常碰到广岛人在亚运会时的尴尬。

8月25日第9版

看不懂的教育经费

中国的教育问题,一直是令上上下下都极为操心的大事。教育经费,更是历年各级人大、政协会议上代表和委员们关注的焦点,因为它的金贵,更因为它的捉襟见肘。

而最近,我们似乎看到了喜报,这就是18日见诸报端的一份由国家教委和国家统计局发布的《1994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这份公告似乎并不太受传媒重视,有的报纸只字未提,有的也只是摘出百把字,且漫不经心地加了一个诸如“我国教育经费支出增加四成”之类略带喜气的标题。

看上去确实令人高兴:1994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支出比上年增长40.46%,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比上年增长35.38%。增长幅度不能说小。可是,要是细细地往下看,便看出些许疑虑来。首先在这个不小的增长幅度之后,并没有告诉我们其他一些统计公告中惯有的“扣除当年物价上涨指数”之后的“实际增长率”。我们知道,去年政府公布的社会商品零售物价上涨了二成以上,居民消费总水平上涨的就更多了。因而,表面看去喜气洋洋的增长比例,无形中先得打个大折扣。此其一。

扣了物价上涨指数后,增加的教育经费又派了什么用场呢?翻遍了有关各报,只看到了这样一些数字:全国各级教育的学生平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增长幅度——普通小学,3.74%;普通初中,2%;普通高中,3.92%;职中,2.8%;高校,1.12%。相信读者也会有同样的疑问——怎么回事?一到了“公用经费”这里,增长幅度就忽然明显低了下来?而且别忘了,这还是没有扣除物价上涨指数的“增长”呵!明白底细的人就会知道,之所以两者之间的增长落差如此悬殊,是因为所谓的“增长”基本上都用于人头费,即教师工资之类的开支上了。这当然也是必要的,但是剩下的钱就太有限了,对于增加教学设备,改善教学条件,犹如杯水车薪。据说1994年预算内教育经费增加243.93亿元,其中用于人员经费的229.27亿元,比例高达93.99%!此其二。

这样七折八扣之后,我们的教育事业实际得到的“实惠”究竟有多少?这样的公告让人是喜是忧?

且慢,事情还没有完,这还只是我们能从报上看到的。再请人找来公告原文,上面说得更明白,许多省市的预算内各级教育生均公用经费开支其实是下降的。只看华东地区六省一市,除上海市略有增加外,几乎是一片“赤字”。下降幅度大的,如江苏,小学下降11.53%,普通高中下降30.71%;安徽的普通初中下降22.78%;山东的普通高中下降27.30%;江西的普通高中下降更达49.89%。

面对这些枯燥的数字,笔者的心情实在轻松不起来。这不轻松,自然首先是因为我们的教育投入依然不见有大的改观,这是否表明了各级政府还没有真正将“科教兴国”这一国策视作当务之急?《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2000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要达到4%,这个数字与其他国家相比也还比较低,而我们去年的比例只是2.68%——能不让人忧心忡忡?

另一份不轻松,则在于我们的一些传媒、我们的一些记者,是否太习惯于报喜不报忧了?这份公告本身应该说还是比较全面的,但是面对这样的一份公告,为什么记者们不约而同地只摘录了其中一面,而忽视了另一面?类似的统计公告本来就是公之于众,请大家监督的。而舆论的误导,是习惯?是外行?还是过于漫不经心?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