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峰夜景

2 山野奇观

灵峰夜景

灵峰、灵岩、大龙湫,素称“雁荡三绝”。灵峰,山巍,嶂伟,峰奇,石异,洞幽,寺怪,潭碧,水秀,是奇巧百出的雁荡风光的精粹和缩影。这里的嶂峰岩石,不但白天移步换形,巧夺天工。其夜景更是神奇幻绝,美不胜收。同一处奇峰怪石,站在不同的方位,选择不同的角度,就会看到截然不同的形态和情景,令人叹为观止,浮想联翩。

夜幕降临了,圆圆的明月正从双笋峰上升起。溶溶的月光,像万顷银波倾泻在灵峰山谷中,峰峦林木,好像染上了一层层白霜。月光,犹如剪纸艺术大师手中的剪刀,把奇峰怪石剪裁成一幅幅精妙绝伦的剪影,呈现出一幅幅气象万千,神韵无限的美妙夜景。

合掌峰,是灵峰景区的主景。右掌是“倚天峰”,宛如一位侧面而立的老和尚,头戴僧帽,眉毛、眼睛、鼻子、嘴巴、耳朵俱全,只是相貌有点丑。左掌叫“灵峰”。两掌之间,是著名古刹观音洞。明代浙江巡按御史裴绅《灵峰洞》诗:“巨灵擘破一山开,圆峤中涵敞玉台。石蹬风清来白鹤,云门秋晚老苍苔。龙湫倒泻常鸣雨,空谷传声似转雷。披蹑烟萝恣探历,人间原自有蓬莱。”清代乐清人梁祉《灵峰寺》诗:“名山开胜域,宝地萃群灵。谷静藏三昧,岩空凿五丁。”著名画家陆俨少《重游雁荡》之二:“合掌灵峰仰首看,流云驭气接天寒。石开洞壑岩悬水,信是东南第一山。”这座合掌峰,到了夜里,就幻化成十分奇妙的情景。

晚上,观音洞内的灯光亮起来了,沉寂的幽谷响起了清脆的晚钟声。当你迈出灵峰寺两步,仰首而望,在寺宇屋檐上方,有一只硕大的雄鹰,昂首兀立,展翅欲飞,威武神奇。这是合掌峰幻化而成的“鹫鹰峰”,又叫“雄鹰峰”。1964年,郭沫若观赏后赋诗:“雄鹰踞奇峰,青晨化为石。待到黄昏后,雄鹰看又活。”“灵峰有奇石,入夜化为鹰。势欲凌空去,苍茫万里征。”数学大师苏步青《宿灵峰寺》诗中有“雄鹰晚歇凌风翼,玉岫晨钟对镜姝”句。

从灵峰寺前右拐弯走数十步,来到西南角,翻身仰望合掌峰,不禁羞得双眼一闭,原来的“夜鹰”,奇妙地幻化成了“双乳”。妙极了,多像少妇的一对乳房,那么丰盈,那么匀称,那么挺拔,惟妙惟肖。谢军《一剪梅·双乳峰》:“欲洗尘氛趁夜幽,解却罗衣,敞露心头。女神体态玉玲珑,曲线天然,形象轻柔。仙境难同世俗俦,永葆青春,不避娇羞。披星戴月借微光,色相端庄,何虑何忧。”

往回走几步,在灵峰寺左侧看合掌峰,“夜鹰”、“双乳”变成一位倚壁而立的亭亭少女。你看,柔曲的额发,粗长的辫子,灵活的双眸,长长的睫毛,高挺的鼻梁,修长的身段,隐约的乳突,多像一位脖围丝巾,身穿旗袍的“五四女”,正在凝视着远方,好像在思念“白马王子”,世称“相思女”。真是“凝眸遥路伤离,残泪锁双眉。冷月挂霜枝,郎归未有期。三更魂梦断,承露有谁知?长发任风吹,此情无已时”(谢军《玉蝴蝶·相思女》)。

步出灵峰寺大门,向左走几步,返身再观合掌峰,雄奇的夜鹰腾空飞走了,丰满的双乳被衣裳遮掩了,多情的相思女也去幽会了,眼前出现了一对情意缠绵的情侣,相拥而立,窃窃私语。观音洞的灯光,把两峰清晰地分开,右掌倚天峰稍矮,这个白天又丑又老的僧人,晚上竟化为一位美丽的少女,肩披波浪式长发,悄悄地踮起脚尖,微微地仰起俏脸。左掌灵峰,活像一位英俊的青年,右手搭在妙龄少女的肩上,左手挽着姑娘的纤腰,温柔地俯首,双唇好像就要相粘,神态多么逼真!这就是“夫妻峰”,“文革”期间一度改称“友谊峰”,现雅称“情侣峰”。对于这对情侣,游人有多种联想:有的说,小伙子身穿马褂,刚从远方风尘仆仆地归来,背上的行囊还未卸下,就迫不及待地与久别的恋人相拥在一起。有的说,披着盔甲的将士出征前,正与多情的妻子依依不舍地吻别。

夫妻峰有一则民间故事。从前,灵峰寺南住着张天官,他的儿子癞头、麻面、跛脚,相貌奇丑。灵峰寺北住着石将军,他的女儿貌若天仙。张天官儿子想娶石将军女儿为妻,多次托媒前去求婚。石将军经不起媒婆的巧语相骗,答应了这门亲事。天官府派戏班小生赵聪明假扮新郎去迎亲,石将军看到女婿一表人才,满心欢喜地把女儿嫁了出去。洞房花烛夜,“新郎”见新娘花容月貌,娇羞动人,不免萌生了爱慕之情。这时,洞房门被踢开,进来一个跛脚的丑小子,对着“新郎”喝道:“还不给我滚出去!”新娘石小姐怒喝:“大胆无赖,欺我官人!”张公子嬉皮笑脸地说:“娘子,他是我家的一个戏子,我才是你的官人啊!”石小姐恍然大悟,凭着一身武艺,冲出洞房,奔回娘家。石将军知道上当受骗后,带了人马,踏平了天官府,杀了丑小子。石小姐找到了赵聪明,在灵峰寺后山上相拥而泣,倾诉衷肠。观音大士回洞府时见此情景,念道:“善哉!我叫你俩夜夜夫妻多恩爱,日日合掌朝人拜。”于是拂尘一挥,赵聪明和石小姐就变成了相连的两座山峰,白天是“合掌峰”,夜里是“夫妻峰”。

一座合掌峰,日夜换形,移步换景,变幻莫测,奇趣无穷。有心的游客,如细细地研观,还会发现更多的景致,还会演绎出更浪漫的故事。

灵峰的夜景还很多。站在灵峰寺东南角,远眺北面山冈,活像一条正在喷水的鲸鱼:白天的金鸡峰,现在宛如鲸鱼喷出的水柱,伏虎峰成了鲸鱼的尾巴。再看看东面超云峰峰顶,有一位仰卧的少女。她有圆圆的脸蛋,浓浓的睫毛,长长的头发,丰满的胸脯,胸前还戴着一朵胸花。她凝视着夜空,好像在数着星星,俗称“睡美人”,又称“少女望星空”。站在果盒桥南侧公路上,再看超云峰峰顶,“睡美人”变成了“朝天鲤”——一条昂首朝天的大鲤鱼。

“犀牛望月”是传统典型的灵峰夜景。你看,这头犀牛正对着东方伸脖昂头,凝视着冉冉升起的一轮明月。犀牛为什么望月?民间流传着一则故事:相传从前,有一位小姑娘在地主家当牧童,白天放牛,晚上跟牛睡在一起,与牛相依为命。女大十八变,姑娘长得越来越漂亮了,好色的地主想霸占她。老牛忍痛折断一只牛角,送姑娘到了月宫。独角犀牛站在山冈上变成一块岩石,永远地翘首仰望月宫,思念姑娘。每当月夜,月宫里的姑娘出来撒下一片银光,看一看心爱的老牛。

灵峰夜景除了峰石移步换形外,还有众多景点融合成优美的故事。

站在塔头岭向南看双笋峰,两峰几乎相叠,前峰变成了老婆婆的发髻,后峰变成了低头含笑的老婆婆一张脸,浓眉、大眼、塌鼻、瘪嘴、皱纹皆毕肖。从塔头岭小坡上看金鸡峰,活像一个顽皮的牧童。他把犀牛丢在一边,让它去望月,自己好奇地探头偷窥“情侣幽会”。于是,人们突发想象,民间就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牛眠灵峰静,情侣月下恋。牧童偷偷看,婆婆羞转脸。”多么生动的画面,多么美妙的联想。

灵岩飞渡

“峭壁高千仞,双峰一线牵。降空犹落叶,横渡似飞猿。鸟与云俱逝,心随人共悬。灵岩增一景,神技可游天。”这是原浙江省委对台工作组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戴盟作的《灵岩观飞渡》诗。

雁荡古刹灵岩寺前,左展旗峰,高260米;右天柱峰,高266米,两峰相距260米。两峰拔地而起,直耸云天,相互对峙,竞相争雄,气势巍峨,形成了宏伟的南天门。雁荡山飞渡就在灵岩寺前两峰之间表演,分悬崖滑索(直渡)与凌空飞渡(横渡)两种。

在尖厉的哨子声消失后,“悬崖滑索”表演开始了。只见一位身穿红衣的男子,缘着从天柱峰顶垂下的一根绳索,沿着悬崖峭壁飞跃而下,惊险异常。他有节奏地摆动着双脚,时而身贴绝壁,双手模仿采药的动作,好像在表演悬空采茶舞;时而双脚一蹬,纵身弹向空中,犹如紫燕穿云,鹰击长空;时而横向在陡壁自如行走,技胜猿猴;时而双手离绳,直身急速坠下,胜似潜龙入海。表演者一边飞坠而下,一边还表演“足蹬天柱”、“掌托天门”、“倒挂蝙蝠”、“仙子下凡”等优美动作。大约过了七八分钟,在观众的一阵欢呼声中,表演者平安到达地面。这种模仿采石斛的表演,是雁荡山飞渡表演的序幕。

接着,又响起了哨子声,“凌空飞渡”的精彩表演开始了。表演者站在天柱峰顶,沿着两峰之间的两条绳索,抖开双腿,一个“雄鹰展翅”的优美矫健的动作,一下子跃出了几米远,把整个身子悬在高空中。接着,像玩单杠一样连翻了八个筋斗。游客纷纷极目凝望。这时,绳索细如游丝,表演者好像一只蚂蚁,在细小的绳索上,如履平地,往来自如,体态轻盈,动作灵巧,或走或爬或停,或立或坐或卧,时快时慢时止,有时还要翻几个筋斗,表演一些惊险的杂技或滑稽动作,令人胆战心惊,叹为观止。

你看,表演者一个“鹞子翻身”,稳稳地端坐在绳子上,缓缓地向前滑去,左右手交替在空中挥舞着,时而像“跨马扬鞭”,时而像“手弹琵琶”。突然,表演者两脚紧扣着绳子站着,突然头顶朝下地倒栽下来,这个“悬空倒挂”的绝技,惊得观众一身冷汗。快到绳索中间时,眼看表演者一挥手,一缕白烟飘起,接着传来了噼哩啪啦清脆响亮的鞭炮声,这是名为“礼炮迎宾”的节目,高空打炮仗欢迎旅客来游雁荡。鞭炮的彩色纸屑和表演者散出的纸花、绿叶,在空中纷纷扬扬,慢慢地向谷底飘落,活像一幅“天女散花”的风俗画。表演者还表演了雄鹰起飞、凤凰展翅、猴子捞月、鹞子翻身、仙子临风、高空飞轮等高难度动作,显得刚柔相济,令人感叹不已。快到展旗峰峰顶时,表演者坐在绳索上稍作休息,犹如“猿猴望月”。接着,一个“紫燕穿云”的漂亮动作,扬着小旗,滑稽而快速地飞上展旗峰顶,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了惊险的表演。

飞渡,当地山民称为“滑绳”,源于悬崖采药的一种谋生手段。雁荡山民自古靠山吃山,有的垦地种庄稼种茶树,有的打柴割草挑到白溪街出卖,有的采挖中草药为生。风景优美的雁荡山上,早年盛产灵芝、何首乌、龙麟草、石龙珠等众多中草药。尤其是清凉解毒的石斛,俗称“吊兰”,为名贵的中药材,尊为“仙草”。但是,一般山崖上的石斛,早已被人采摘了。只有生长在悬崖峭壁上的石斛,数量又多,品质又好,一般采药人难以攀登采摘。在那苦难的年代,迫于生存压力,有些大胆的采药青年,冒着生命的危险,身系绳索,从悬崖上缘索而下,凌空在绝壁上寻采石斛。在漫长的岁月中,采药人慢慢地练成了一身飞檐走壁的绝技,而且父传子,子传孙,代代相传,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了。

相传有一则“采药治父病”的敬老故事。过去,当地有一位青年的父亲得了重病,遍访良医均未治愈,生命垂危。民间郎中说,只有生长在天柱峰峭壁上的“仙草”,根不入土,受天地灵气,吸日月精华,有起死回生的功效。孝顺的儿子为了报答父亲的养育之恩,背着绳索爬上了天柱峰顶,身系绳索,冒着生命危险从峰顶垂下,在悬崖峭壁上采到了仙草,终于治好了父亲的病。这位孝子就成了“雁荡山飞渡第一人”。

民国五年(1916),乡绅蒋叔南看到来雁荡山的游客越来越多,于是突发奇想,用有偿的方式,让当地采药人进行飞渡表演,这样既能让游客们欣赏到别处所没有的惊险刺激的表演,采药人也能获得更加稳定和丰厚的收入。于是,世界上最高的“空中舞台”问世了。以后,“空中飞渡”表演受到了一些达官富商的赏识,就一直传承下来,成为雁荡山一个独特的旅游景观。那些豪门望族和达官显贵游雁荡时,都要点名欣赏“空中飞渡”这个节目。

雁荡山飞渡,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闻名遐迩。《旅行杂志》1937年曾介绍了70多岁的“飞人”任翼在天柱峰作垂直飞渡表演的情景:“老人忽两手执绳,一纵跃,身悬虚空,疾行飞驰,缘索而进;忽两手垂下,见其双足驻索而上,盘绞而进,诚绝技也。计二分钟之间时间,而越百余丈绝壁。旋下,神色自若。”1937年5月,现代著名作家萧乾游雁荡后,作有12000余字的《雁荡行》。他在第二部分“永远滚流着”中,描写了灵岩寺及附近诸峰、小龙湫后,用2000多字记述了师徒三代采石斛的“缒绳”和“飞渡”表演。当时“缒绳”也是从天柱峰顶沿峭壁垂下地。天柱与展旗两峰之间的“飞渡”,表演了滑行、安卧、踹蹬、憩坐、吸烟、唱歌、散纸片、翻跟斗、放爆竹、打鞭炮等,与现在的表演节目差不多。新中国建立前,表演飞渡一次,价格是大洋20元至100元。

新中国成立后,雁荡山飞渡绝技得到继承与发展。20世纪50年代末,因偶发绳断坠人事故后一度暂停。70年代末,雁荡公社下灵岩大队组建了飞渡队,采取了更加严密的安全措施,更新设施,用钢丝索代替苎麻绳,表演者的身体通过坐樽绑在直径25毫米粗的钢丝索上面,非常保险。80年代开始,飞渡队老表演者在西庵岗两个山峰上牵绳,刻苦训练,言传身教,带出了不少徒弟,逐渐有了十几位身怀绝技的飞渡高手。目前,雁荡山飞渡表演队有八人,队长万成根有20余年表演史。2007年开始,雁荡山飞渡更趋观赏性与参与性。表演前,播放雁荡山世界地质公园主题曲《雁荡谣》和著名的乐清民歌《对鸟》,以优美的歌曲烘托惊险的气氛;表演时,配以导游解说和音响,使表演从无声变成有声,显得更加惟妙惟肖。另外,增加“天男散花”、“凌空绣球”等与游客互动的节目,抢到绣球的游客可获得一份奖品,增强了游玩兴趣。现在,雁荡山飞渡与龙湫飞瀑、灵峰夜景齐名,并誉为新的“雁荡三绝”,吸引了众多的中外游客,凡到雁荡山的游客,必到灵岩观赏空中飞渡,节假日每天达一两万人次。一位外国游客观看了飞渡后不禁感叹:“这是世界上最高的空中舞台!”

笔者认为,雁荡山飞渡是一项影响广泛的独特高空杂技表演,要不断革新、改进和完善。表演者要从小经过杂技的专门培训,能熟练地掌握空中杂技的基本功。要精心设计一套既优美又保险的高空绳索特技动作,精心设计一些精美的道具,提高表演的科技含量和表演水平,使表演更具有杂技艺术性。要采取切实的安全措施,可系上特殊的保险带,确保表演者的安全。另外,组织管理部门要给游客们提供专门的望远镜,让旅客能清晰地欣赏表演。总而言之,要让这项传统的高空飞渡表演,成为雁荡山特色旅游的一个亮点。

山洞养病

40余年前,我因病曾先后在净名谷维摩洞和灵峰南碧霄两个山洞里休养,细细品味了两处附近景点的神韵,至今仍难以忘怀。

当年我得的是浸润型肺结核。1964年秋,我读大三时,参加了中共浙江省委在诸暨县进行的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简称“社教”。因运动前期以“清账目、清仓库、清财物、清工分”为主,后期发展为“清政治、清经济、清思想、清组织”,故又称“四清”运动。当时杭州大学师生与丽水地区干部混编成省委“社教”工作队,在诸暨县横山区搞“社教”试点。我与部分同学老师同龙泉县干部进驻街亭公社,队长是十三级干部、县委书记霍在宝。我和县委常委、城郊区区委书记张炳伟在一户贫困老太婆家“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想不到这位张书记生痨病,次年年底,我检查出患了肺结核,回家养病。

1966年春节过后,在雁荡公社响岭头大队干部章永福表侄的安排下,我住到净名谷维摩洞养病。我有一个姑姑嫁到雁荡响岩门章家,年龄比父亲大很多,我从未见过她和姑夫。雁荡姑姑有三个表兄两个表姐,其中三个表兄表姐年龄都比父亲大,我也从未见过。在烈士墓旁哀猴峰下那一排房屋,都是几位表兄及后代建造的老屋,后在响岭头都建有新房子。

维摩洞位于净名谷铁城嶂底,从谷口左边小路沿溪前进,跨过小矴步,经过水帘洞、梅花椿,拾级而上就到了。洞口朝西南,约10米宽,洞内不大,呈圆形,深高各约15米。洞内建筑已废,只留下洞口的一垛矮矮的残墙。洞中住着一位70多岁的老人,名叫章通汉,原来牧羊,身体老健,能说会道,常拄着那根铁拐杖,为散客导游。我就和老人同居一洞,利用他的简易锅灶烧水煮饭。晚上睡在木板搭成的小床上,对着半月形的洞天,两人东拉西扯地说着闲话。当时洞内空荡荡的,只是岩壁上有一个像小面盂大小的凹窟,内储岩隙中渗出的矿泉水,晶莹剔透。此泉水有点奇,不管洞外暴雨倾盆或久旱无雨,窟中的泉水一昼夜总是那么多,不溢不少,够我们两人食用一天。

维摩洞虽然不大起眼,但命名与净名寺有关。“维摩”与“净名”两词,在佛教中含义相同。“维摩”,就是“维摩诘”的简称,是古印度一位与释迦牟尼同时代的居士,汉语意释为“无垢称”、“净名”。维摩洞自古有名,宋代郭君举《维摩洞》诗:“来问维摩疾,因参不二门。一龛闲日月,方丈别乾坤。风落岩花暖,雨晴山鸟喧。何当分半席,默坐听潺湲。”可见,宋代维摩洞有寺院,有方丈,香火可能很盛。谢军作有《维摩洞》诗:“断壁洞开别有天,维摩结屋此安禅。金炉昼永香难尽,崖际常飞白玉烟。”

每天清晨,我在小溪边的空地上,打完了按《太极拳运动》一书学会的88式太极拳,吃过早饭,就在附近转悠,发现了不少奇观。原来,净名谷地处“两灵(灵峰灵岩)”之间,与烈士墓、三折瀑组成了环形黄金旅游线。沿线遍布嶂、峰、岩、石、溪、瀑、洞、寺等景观,既有登高望远,又有曲径通幽,奇趣横生,美妙无比。

净名寺初名“净名庵”,始建于宋太平兴国二年(977),今寺为民国年间重建。抗战时,杭州宗文中学南迁后,曾借寺宇作校舍。20世纪50年代,净名寺部分院舍曾作为雁荡中学学生宿舍,我读初中时就曾住宿过。1964年,温州市总工会在此办疗养院,主建筑已拆除,幸留寺前吉星桥。原山门有联:“净水绕门蓝作带,名山当户翠为屏。”寺内尚遗魁星池,每当明月凌空时,池内有魁星提笔剪影。寺后峭壁丹黄,称“蓼花嶂”。嶂底凹进,为“挂锡谷”。蓼花嶂左有莲蓬峰,右有金鼎峰。

站在吉星桥头东望,是著名的“老猴披衣”。此岩从东向西看,是烈士墓左上方低首哀泣的“哀猴峰”,原叫“睡猴峰”。左转身看蓼花嶂、莲蓬峰,构成了前跪后伏的“伏牛峰”,内侧尾部有小牛石。再北望谷底,左有灵鹫峰,右为铁城嶂,中是大佛峰,又名“石居士”,俗称“龙头岩”,顶有三星石。铁城嶂高100多米,横跨200余米。施元孚说“势若长城,色若铁黑,故名铁城”,有“雁荡山第一嶂”之称。嶂东南腰际,有“倒挂蝙蝠”石纹。嶂底有维摩洞、水帘洞和童子岩。从灵鹫峰下稍走几步,灵鹫变成了“灵猴东渡”,俗称“猴头脸”。峰南有小径,直通莲花洞。我曾攀登此岭,沿羊肠小道,经莲花洞,下到灵岩寺。

从维摩洞口看龙头岩,为“游丝嶂”,与铁城嶂隔溪相峙。嶂间有多道白色横纹如丝,故名。白色纹理中有“白龙饮水”图案。嶂下有“跃鲤岩”。铁城、游丝两嶂之间,天空狭窄,雅称“初月天”,故峡谷又名“初月谷”,谷底小涧为“初月溪”。元代李孝光描写此处:“两旁夹大石壁,如行永巷中,仰头见青天,如曲池中绿水,止而不波。”一场暴雨过后,游丝嶂上数以十计的瀑布,成排地从嶂上飞垂而下,有大有小,形态各异,蔚为壮观。

维摩洞口的梅花椿,高约三米,状如盘根错节的千年老梅,古拙欹曲。民国乐清县长张叔梅作有《梅花椿》诗:“老梅耐冷心如石,此石何年幻作梅?似恐暗香该大隐,无言独到海山来。”站在梅花椿前向南望,游丝嶂顶上有石燕峰,西北有回头猫。梅花椿北边为水帘洞。

净名谷底,与铁城嶂隔峡而立是鸡笼岩,高50多米,呈棱形,多横纹,状如竹篾编成的鸡笼,故名。此岩从西望,耸立成峰,名为“宝杵峰”。鸡笼岩与铁城嶂之间,是“鸡笼峡”。峡长100多米,宽三五米,峡口高约60米。循峡登山,至铁城嶂顶,附近有象鼻岩、鼬嵌岩等。沿着峭壁高矗的摩霄嶂前行,有仙人桥、开元洞、一支香、悬崖勒马等,直达上折瀑。我曾从上折瀑游经开元洞、穿鸡笼峡至维摩洞。

现代乐清人朱鹏《循铁城嶂度初月溪,访珠帘洞、含珠崖、散花天、一线天诸胜,归坐维摩石室有作》:“铁障城西访洞门,溪衔初月水潺湲。风声万窍通云壑,珠火一丸漏玉盘。织水成帘秋有影,散花着树梦无痕。归来一线光明路,欲向维摩净六根。”此诗概括了净名谷的主要景色。

净名谷附近景点除了三折瀑、灵龟觅蛇、少女含羞、将军抱印外,在响岩门附近有翠微嶂,嶂上有卧蚕峰。还有云霞嶂,嶂上有听诗叟、二仙谈诗、美女绣罗、朝天鲤鱼,内侧有霞嶂洞、龙王洞、虎口洞、墨鱼岩等。此外,溪中有蛤蟆岩,溪边有响岩。

梅雨季节到来后,维摩洞湿气较重,我就移住灵峰南碧霄,与兄妹两居士搭伙。南碧霄处于倚天嶂下部,因合掌峰原称“碧霄峰”,此洞因此得名。洞口朝南,与对面凌霞峰下的凌霞洞南北相向,故分称南北碧霄。清初,因洞内峭壁呈积雪似白色,故又称“雪洞”。南碧霄居住条件远胜维摩洞,不觉想起清代永嘉人张元彪《碧霄洞》诗:“隔断红尘住碧霄,空山寒雨夜潇潇。灯明洞口如初月,风入松林似早潮。螺髻千峰参佛面,练云一带系山腰。探奇未了灵峰胜,回首还应度石桥。”

住在南碧霄时,认识了时任乐清县文教局副局长包珍存,我们常常一起坐在北碧霄前阶石上,面对倚天峰,发挥想象,找出了十几处景物图案,现在都已记不清了。

雁山五珍

雁荡不仅以山水奇秀而闻名,还以珍稀生物而著称。自古以来,龙湫茶、观音竹、金星草、山乐官、香鱼等,素有“雁山五珍”之誉。

“雁山五珍”之名,始于明代,当时乐清进士朱谏编纂的《雁山志》中就有记载。具体是哪五种生物,古籍记载有所不同。清嘉庆三年(1798)编的《增补事类统编》卷二十《地舆部·温州府》载:“明朱谏居雁山,尝曰:‘岂以五斗,易我五珍?’五珍谓龙湫茶、观音竹、金星草、山乐官、香鱼也。”明代冯时可《雨航杂录》载:“雁山五珍,谓雁山茶、观音竹、金星草、山乐官、香鱼是也。茶一旗一枪而白毛者,名明茶。紫色而香者,名玄茶,其味皆似天池而稍薄。观音竹形小叶长,翠润夺目,植岩石上,经冬不凋。金星草叶上有星如金,根中有黑筋如发,用以浸油能黑发长须。山乐官似金雀,声如箫管。香鱼鳞细不腥,春初生,月长一寸,至冬月长盈尺,则赴潮际生子,生已辄槁。唯雁山溪涧有此,一名记月鱼。朱太守素无宦情,尝曰,岂以五斗易五珍。”清乾隆年间编纂的《广雁荡山志》及道光年间编印的《乐清县志》中,均引用了《雨航杂录》关于“雁山五珍”的记载。清代劳大舆《瓯江逸记》中的“雁山五珍”将“雁山茶”又改为“龙湫茶”。上海商务印书馆于中华民国二十一年(1932)印行的第12版《辞源》和第10版《辞源续编》,分别将雁荡的“观音竹”、“山乐官”和“龙湫茶”、“香鱼”、“金星草”等列为条目。程浩《昭明禅寺碑》诗:“劫灰不觉经千载,片石应教傲五珍。”

清乾隆年间施元孚《雁山志》却另列“雁山五珍”:“一为山乐官,系鸟类,能效人言。二为石蟹,系山中水质结成,形似蟹,研粉能活目疾。三为茶叶,以龙湫、兜率洞所产者最为名贵。四为金香鱼,色金黄而香味鲜美,产石门潭为上品。五为肺形草,一名人字草,叶背有纹如人字形,能治肺病。”此论以石蟹、肺形草代观音竹、金星草。《浙江日报》1981年5月2日有文章介绍“雁山五珍”,认为是“雁茗、香鱼、石斛、雪梨、观音竹”。可见,茶叶、香鱼列为“雁山五珍”是古今一致意见,山乐官、观音竹也属多数。肺形草疑为金星草异名。至于石蟹、石斛、雪梨,一不属于特产,二更难称为珍品。

雁山茶和香鱼,笔者以《芙蓉种香鱼》、《雁荡春茗味通仙》为题,另外专门予以详细介绍。下面简要谈谈珍奇的观音竹、平凡的金星草和特产珍禽山乐官。

观音竹,又称“奇香竹”,是一种珍稀的竹类植物。它茎形小而叶细长,高约三四尺。原生于岩石空隙中,常常被移植于园圃中,苍翠碧绿,经冬不凋,为珍贵的观赏植物。民国版《辞源·观音竹》:“《雨航杂录》雁山五珍有观音竹,形小叶长,翠润夺目,植岩石上,经冬不凋。”《辞海》介绍观音竹:似淡竹,叶差细瘦,高止五六尺。“永州祁阳有矮竹,人家多植于水石之上,亦名观音竹”。清朝陈朝酆《观音竹》诗:“此君潇洒世争推,净土生来称更奇。漫说洛伽山已远,入林恍睹旧容仪。”查《互联网·植物百科》,禾本科有观音竹属,其中有一种四方竹,又名“观音竹”、“四方竹”,其实是常见的观赏植物棕竹。雁荡观音竹,是否属于棕竹?因几乎绝迹,待考。

金星草,不少书文中认为是“石斛”,其实错了,因为石斛的茎叶上没有“金星”。笔者经多方考证,认为金星草就是“瓦韦”又叫“凤尾草”、“七星草”、“骨牌草”等,为水龙骨科多年生小草本蕨类植物。高15至45厘米,根状茎粗长,匍匐横生,表面密生棕色鳞片。单叶披针形或矩圆状,先端渐尖,近革质,淡绿色。叶背中脉两侧有圆形孢子囊群,圆形,如金星点。附生于阴湿山谷石上或树干上,房屋瓦背上也有生长。民国版《辞源》载:“金星草,凤尾草之异名,又石韦、狗脊、贯众等。背皆有黄色,或浓褐草子囊群,故俗亦有金星草之称。”宋朝宋祁《益部方物略记·金星草》:“叶似萱草,其背有点,双行相偶,黄泽类金星,人号金星草。亦云金钏草,旨以有似取之。今医家以傅疽创甚良。”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载:“金星草,即石韦之有金星者。”清代吴典浚《植物名实图考》中也有记载。陈朝酆《金星草》诗:“星光的历擢千茎,妙手凭谁点缀成。不是文君修炼地,犹同溪石擅嘉名。”金星草自古入药。《本草纲目》载:“金星草,苦冷,解毒消肿,颛理外科恶疮。起初阳毒未溃,沿颈瘰疡,发背痈疽,或锉煮酒煎,或研末酒吞,或煎草叶上有星如金,根中有累筋如发,用以浸酒,能黑发长须。”民间相传用金星草浸油,涂于脱发处,即能生发,故又名“出发草”。1979年版《辞海》载:“浙江民间药用,治小儿惊风、咳嗽、吐血、走马牙疳等。”

山乐官,是一种鸟类,形状似金雀,羽毛黄色或黄褐色,群栖而生,群鸣声悠扬动听,宛如箫管作乐,故名。南宋曾唯说:“此鸟唯雁山有之。”宋代温州学者薛季宣《雁荡山赋》载:“金雀幺而不大,金猿线而多绒。乐官群处而和声,山羊历险而纯素。”袁采《雁荡山记》载:“有禽黄色而小,谓之金雀;有一种群鸣而声相抑扬,谓之山乐官。”王质《林泉结契》卷一:“山乐官,身全褐,能作歌音,又能作拍弹音,如喤啰者,声清輭,性极从容。”明代冯时可《雨航杂录》卷下:“山乐官似金雀,声如箫管。”朱谏《雁山志》:山乐官“形似金雀,群鸣而声相抑扬,如作乐音,土人谓之山乐官”。山乐官的特点:一是群处、群鸣;二是鸣声抑扬美妙,如奏箫管。以“官”命鸟,非常独异。

民间传说山乐官是一位屈死的媳妇变成的。相传明朝时,台州太平地方有一个财主,家中有位青年长工二头,父亲早亡,只有母亲。还有一个女佣三妹姑娘,父母早亡。财主对待长工女佣十分苛刻,长时间要他们干重活,稍不留意,不打即骂,常常不给饭吃。二头和三妹经常一起干苦活,天长日久,两人产生了爱情。一天,二头和三妹趁财主不在家,就逃了出来,跑到荒凉的雁荡山南坑口,搭了一间茅棚住了下来,两人开荒种地,上山砍柴,过起了自由自在的日子。经过多年的辛勤劳动,积蓄了一些钱,盖起了瓦房,生活也改善了,二头常常配着鲜鱼喝酒,还把母亲从太平接来一起生活。可是婆婆心胸狭窄,家里少了一点东西总是怀疑媳妇手脚不干净。有一次,家里买来的一条鲜鱼不见了,婆婆不断地咒骂媳妇,左邻右舍也传开了。三妹受了不白之冤,有口难辩,心里一时想不开,就吊死在路边的一株树上。媳妇死后,家里买来的鱼还是经常不见了。有一次,婆婆发现一只大黑猫正在偷鱼吃,这才后悔冤枉了媳妇。三妹死后,南坑出现了一种像金雀的鸟,叫声很像“鲜鱼配酒,鲜鱼配酒”。传说这种鸟就是三妹变的。周文璞《山乐官》诗:“山乐官,尔谁魂?逃河入海俱奔奔,伶伦梨园何可论。山乐官,予欲尔兮!无言如有言,为予歌云门。”

唐宋以来,不少诗人对山乐官有歌颂。唐代许浑《题舒女庙》诗:“山乐来迎去不言,庙前高柳水禽喧。”宋代王安石《信陵坊有笼山乐官》诗:“万里山林姿,羽毛何璀璀。鸣声应律吕,唯有知者爱。都门市井儿,谁玩汝文采。应须锁樊笼,勿受丸矰害。”苏辙也有“萧骚暮雨鸣山乐,狼藉秋霜脱弊衣”句。清嘉庆进士朱士彦《山乐官》诗:“截筩像凤鸣,雌雄声各六。伶伦去不远,其精为羽族。日暮空山中,古调谐丝竹。”端木国瑚《雁山题壁》之三中有句:“净瓶六月水帘谷,云版一声山乐官。始信养生皆外道,清泉何时问还丹。”陈朝酆《山乐官》诗:“声谐乐律异凡禽,如抑如扬古树阴。入汉入河无事此,山中未必少知音。”方观准在长诗《送盘山人游雁荡》中有句:“不解寻乐心忡忡,似君磊落真趣充。我为君诗写君胸,乐官解听转歌咙。”

现在,雁山茶叶得到重视、保护与发展,造福山民。金星草随处可见,但药用价值尚未得到开发。香鱼与观音竹已成珍稀生物,如今已很少见。而山乐官多年未见踪迹,疑已绝种。

公害老鼠

傍晚,居委会小组长正在挨家分发红色的毒鼠药,又到了一年一度灭鼠日了。年年发药毒鼠,年年未见毒死过多少鼠。

鼠,列为十二生肖之首,这与古人敬鼠畏鼠有关。相传鼠是天宫里的“金鼠星”下凡,是丰收的象征。远古时,有奉鼠为神或以鼠为始祖的部落。柳宗元《永某氏之鼠》载,永州有人属鼠,以为鼠能带来好运,故敬鼠如神,不准打鼠和养猫狗捕鼠。古时梨园戏班尊鼠为“灰八爷”,有些地方认为鼠光顾的人家必定“食有余”,故奉为“财神”,大年夜要用食品祭鼠。古印度人奉鼠为神圣的“圣加尼西神”,认为掌管人间“繁荣与成功”,故到处大修鼠庙,至今香火不绝。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载:“以其尖喙善穴,故南阳人谓鼠。其寿最长,故俗称老鼠。其性疑而不果,故曰首鼠。岭南人食而讳之谓为家鼠。”其实,鼠的寿命只有两三年,五岁老鼠可算是老寿星了。鼠是地球上数量最多,繁殖能力最强的哺乳动物,出生两三个月性成熟,生殖机能可达两三年。一只雌鼠发情后,就与群体内所有雄鼠交配,多达500余次,常年能生育,每年繁殖6至10胎,每胎4至12只,年繁殖鼠子鼠孙80000余只。据估计,地球上的鼠有65亿至120亿只。

鼠,俗名“耗子”,源于古时田赋附加税“雀鼠耗”。雀鼠耗原指仓贮粮食被雀鼠损耗。《梁书·张率传》载:“在新安,遣家僮载米三千石还宅。既至,遂耗大半。率问其故。答曰:雀鼠耗也。”南宋叶梦得《石林燕话》载:“后唐明宗入仓观受纳,主吏惧责其多取,乃故为轻量。明宗曰:仓廪宿藏,动经数岁,若取之如此,后岂免折阅乎?乃昭自今石取二升,为雀鼠耗。”后来,百姓对苛捐杂税苦不堪言,就骂鼠为“耗子”,以此解恨。

鼠,品种繁多,常见有褐家鼠、黑家鼠、小家鼠、黄胸鼠、田鼠、沙鼠、竹鼠、鼷鼠、黑线姬鼠等,还有不少奇鼠。古时大白鼠,“遍体白毛,重十斤,烹食之,肥过鸡豚”。元代李孝光《雁荡山记》载,“山鼠来与人相向坐,如狐狸大”。内蒙古巢鼠,体长5厘米,重7克。东北黑河麝鼠,雄鼠分泌的鼠香比麝香还浓烈。西北的跳鼠,鼠皮列为贡品。东北仓鼠有颊囊,能藏纳食物。美洲负鼠,大如猫,尾高竖,让背上幼鼠的尾巴钩住。俄国巴尔额什湖畔有种只有顶针大的鼠,要用显微镜才能看清真面目。印度鼯鼠,肢上有飞膜,能在空中滑翔。坦桑尼亚煤鼠,晒干作燃料。西班牙山鼠,腹部有油囊,引出灯芯可照明。赞比亚巨鼠,伏地似石拱桥,可负重80公斤。摩洛哥有勇斗毒蛇的闯鼠,希腊有不怕高温烫的鼠,尼日利亚有踩不死的鼠,瑞士有能潜水数小时的鼠。

鼠,作恶多端,是人类公害,被我国政府列为“四害”之首。

鼠是可恶的破坏者。它无犬齿,四个齿形门齿特发达,齿髓腔不封闭,终生不断生长,常以啮物来磨短。门齿咬切力极大,每平方英寸可达10余吨,能咬穿墙壁、铅管和水泥地,是造成堤坝缺口、停电和火灾的罪魁祸首。上海石化总厂热电厂高压开关室电线曾被鼠咬坏而引起短路,损失1700余万元。1982年,一只鼠咬坏日本首相府电源线,以致停电50分钟。美国每年被鼠咬坏的财物价值数十亿美元,被鼠咬伤的人成千上万。

鼠是最大的盗窃犯。它主食植物,杂食性强,盗吃粮食,破坏农作物,为害林业和草原。世界上每年有五分之一的农作物毁于鼠口。夏威夷岛每年因鼠害损失甘蔗达1000万美元以上。菲律宾有一半庄稼被鼠破坏了。澳大利亚卡斯特尔镇曾在三天内,全镇食物被鼠洗窃一空。我国东北300万亩森林和西北5亿亩草原遭受鼠害。1997年,浙江省1240亩良田遭受鼠害,损失粮食2.5亿公斤。

鼠是传病的害人精。它传播鼠疫、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斑疹伤寒、Q热、回归热、恙虫病、鼠咬热、森林脑炎、流行性乙型脑炎、阿米巴痢疾等30余种疾病。有史以来死于鼠传播疾病的人数,远远超过直接死于战争。1340年至1350年,鼠疫夺走了1300余万名印度人的生命。1347年,欧洲鼠疫大流行,三年内死了2500余万人,使当时欧洲人口减少了一半。清代师道南《鼠死行》诗:“东死鼠,西死鼠,人见死鼠如见虎。鼠死不几日,人死如折堵。昼死人,莫问数,日色惨淡愁云护。”鼠疫至今仍在亚、非、拉一些发展中国家肆虐。

鼠害罄竹难书,但某些鼠对人类有益处。小白鼠是理想的科学实验动物,担负药理、毒性、免疫、遗传、营养、肿瘤和细菌分型等医学实验。鼠可供防原子研究和太空科学实验用。美国警局的警鼠,是侦察爆炸物的助手。德国曾在安哥拉试验老鼠探雷。此外,麝鼠、银灰鼠的毛皮是名贵的裘料,鼠脂是工业涂料和颜料的原料,车鼠自古是观赏动物,鼠还是蛇园、貂场和动物园里的廉价活饲料。

古今中外,人类开展了持久不懈的灭鼠斗争。联合国与各国政府都有灭鼠机构,丹麦等国制定了灭鼠法案,有些国家设有灭鼠公司,不少科研机构进行灭鼠科研。菲律宾南三宝颜省,鼠尾可当作舞票进入舞厅。印度尼西亚爪哇岛,结婚登记时要交25根鼠尾,办理离婚手续时须交40根鼠尾。

猫狗捕鼠,历史悠久,战国时已养狗捕鼠。广东澄海县溪南乡棣头村有人养狗6只,2个月内捕鼠7488只。英国伦敦白城体育馆有只猫,6年中捕鼠12480只。英国农民驯狐捕鼠,胜过猫狗。鼠机灵警惕,奸刁狡猾,适应力极强,故捕不胜捕。古人认为鼠有“五技”:能飞、能缘、能游、能穴、能走。元代邓文原《硕鼠》诗:“禾黍连云待岁动,尔曹窃食素餐同。平生含黠终何用,看取人间五技穷。”鼠会飞檐走壁,踩水长游,可钻过只有身体四分之一大的小洞,能从五层楼跳下逃走,会在地洞、阁楼和树顶上生存几代。鼠夹灭鼠、毒药杀鼠,使用几次就不管用了。因鼠有“种群行为,新物反应,传息功能,繁殖力强”的四大特性,发现危险陌生物时,就全家迁居,宁愿挨饿也不敢贸然食饵。嗅觉灵敏,能侦知诱饵中有毒物质。生命力异常顽强,1960年苏格兰发现了毒不死的超级鼠。美国曾在西太平洋恩格比岛上试爆了原子弹,几年后仍有极强的核辐射,但那里的鼠没有残废畸形,长得特别壮,令生物学家口瞪目呆。专家提倡生物灭鼠,保护猫头鹰、黄鼠狼、蛇、獾、獴、狐狸、猞猁等鼠的天敌。科学家正在研究灭鼠新法,如鼠不孕法、高频声障灭鼠器。

笔者提倡食鼠灭鼠。鼠肉鲜美,营养丰富,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类、无机盐和多种维生素等,是保健药膳。其性微温,味甘,功能补虚、止血、平喘、收敛伤口。主治虚劳体弱、外伤出血、烫伤、哮喘、疳积等症。12000余年前,南美洲古人类已养鼠食用。北京猿人也捕食鼠。隋唐时,鼠和蝗虫、蚁卵成为美食。唐代岭南古食珍“蜜唧”,就是刚出生未开眼的活小鼠,用筷子夹住小鼠蘸食蜂蜜时“唧唧”作声,故名。近代广东有生食幼鼠的名菜,取名“三叫”。元代,黄鼠、沙鼠、土拨鼠成了佳肴。许有壬《黄鼠》诗:“北产推珍味,南来怯陋客。瓠肥宜不武,人拱若为恭。发掘怜禽狝,招徕或水攻。君毋急盘馔,幸自不穿墉。”现在,福建宁化的“爆炒地猴(鼠干)”、桂北名菜“双冬烧竹鼠”、苗家野味“红烧独鼠肉”等,都是地方著名鼠菜。近年来,老鼠和蚂蚁、秋蝉、蝎子等,成了广州“新派粤菜”。国外,菲律宾农民嗜食鼠。美国阿拉斯加州格兰屯镇有一家鼠肉工厂,每年向市场供应300余吨鼠肉。当全世界人人都食其肉,寝其皮,用其毛时,鼠就大难临头了。

孺子牛赞

阳春三月,一年一度的春耕开始了。这时,不禁想起小时候父亲借牛耕田的往事。

我家有两亩薄田,分处两地,其中最大一块是塘田,在白溪镇上塘江尾巴地方,离家有十几里路远。土改时,我家被评为下中农,买不起也养不起耕牛,每年春耕大忙过后,才向雁荡响岩门表兄家借牛耕田。这差使常常由我来完成,早一天傍晚去表兄家把牛牵来。表兄家在净名寺口哀猴峰下,每次借牛时,都要到净名坑口看一看伏牛峰。表兄家这头老黄牛,要在我家做几天客,精饲好料招待它,请它帮忙把我家两块薄田耕好。这时,想起了陆游《赛池农家》诗:“春深农家耕未足,原头叱叱两黄犊。泥融无块水初浑,雨细有痕秧正绿。”

古今中外,有尊牛、颂牛之俗,以牛自喻的名人也不胜枚举。

牛被许多民族尊为圣物。古希腊神话中,天神宙斯以公牛形象出现在人间。波斯古祆教虔诚地祭牛。古埃及人认为大公牛是神祇普塔赫的化身,故奉牛为圣,死后置于大理石棺里,葬礼如同法老那么隆重。印度是尊牛之国,认为公牛母牛两头圣牛繁殖了千千万万种动物,故奉为圣牛,不准宰杀,各地都有“圣牛养老院”。

相传我国炎帝是“牛首人身”的神农氏。当年大禹治水,每治一处水患,必铸铁牛沉入河底,以镇水患。后铁牛成为镇水神兽,置于河边。清乾隆二十年(1755),一头御制镀金铜牛安放在颐和园昆明池东堤上,成为我国现存最大的铜牛。宋代李纲作有《病牛》诗:“耕犁千亩实千箱,功尽精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这位力主抗金的一代名相,在贬官时写下此诗,以牛自喻,表达了忧国忧民,尽忠报国的高尚品格。

现代不少名人以牛自喻。鲁迅先生说:“我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血。”他还有一句脍炙人口的名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孺子牛”有一则典故:春秋时,齐景公的幼子名叫“孺子”。有一次,齐景公趴在地上,口衔绳子让孺子当牛骑。孺子不小心从“牛背”上跌下来,急拉绳子,把齐景公的牙齿拉断了。鲁迅引用这个典故,表达了对人民大众的无限忠诚。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说:“都应该学习鲁迅的榜样,做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有一次,郭沫若同茅盾闲聊时说:“鲁迅愿意做为人民服务的‘牛’,我呢,愿意做这头牛的‘尾巴’,为人民服务的‘尾巴’。”茅盾接着说:“那我就做‘牛尾巴’上的毛吧!它可以帮助‘牛’把吸血的‘大头苍蝇’和‘蚊子’扫掉的。”国画大师李可染酷爱画牛,画室取名为“师牛堂”,并以此三字治印。老舍因爱牛,曾以“文牛”做笔名。齐白石曾自号“耕砚牛”。科学家童第周曾说:“愿效老牛,为国捐躯。”

牛是人类最早驯服的动物之一,我国古代列为“六畜”之首。余姚河姆渡遗址考古发现,有大量的水牛骨骼和骨耜,可见7000余年前,牛就已成为我国的家畜。

牛是偶蹄类哺乳动物,体大有角,胃分四室,草食反刍。舌能屈伸弯卷,运用自如。上颚无门齿,下齿能脱换,三岁后成永久齿,故视齿能知牛龄。日本专家发现每头牛的鼻纹与人的指纹一样各不相同,日警方曾以牛鼻纹侦破了盗牛案。牛遍布世界各地,体态不一,毛色各异,品种数百。按用途可分为肉用牛、乳用牛、役用牛和兼用牛等。役用牛又有黄牛、水牛、牦牛、犏牛等。我国良种牛有秦川牛、河南南阳牛、东北滨州牛、蒙古黄牛、鲁西黄牛、广州水牛和温州水牛等。

世界上有种种奇牛。我国特产羚牛,体形如牛,头生羊角。意大利加尼纳肉牛,体重达4000公斤,是最重的牛。墨西哥微型奶牛,身高60厘米,日产奶三四公斤。马达加斯加驼牛,背有驼峰。巴西瘤牛,耳朵长过面部。乌干达长角牛,角长三尺。非洲睡牛,吃饱喝足一觉睡20个小时。圭亚那笑牛,会发出老人一样的笑声,俗叫“笑老人”。摩洛哥吹风牛,可当鼓风机使用。

牛自古是重要食物和畜力,一度是财富的标志。《礼记》有“食稷与牛”的记载。先秦时,以牛肉、牛奶为食,牛为祭品,牛与酒是犒赏与劳军的奖品。古时有“民畜悖牛,家家丰实”的国策。诸侯割牛耳取血,歃血为盟。相传殷商先祖王亥发明用牛驾车,成为远古先进的运输工具和战争武器。战国时,齐国即墨守将田单曾用火牛阵大败燕军。在现代战争中,有群牛踩雷的壮烈场面。周人先祖叔均发明了牛耕,殷商甲骨文“犁”字为“牛拉犁起土状”。汉武帝晚年,任命搜粟都尉赵过,在陕甘一带大力推广牛耕。当时有《耕牛》诗为证:“朝耕草茫茫,暮耕水潏潏。朝耕及露下,暮耕连月出。身无一毛利,主有千箱实。”

历代诗人颂牛、写牛耕的诗不少。唐李峤《牛》诗:“齐歌初入相,燕阵早横功。欲向桃林下,先过梓树中。在吴频嚼月,奔梦累惊风。不用五丁士,如何九折通。”刘叉《代牛言》诗:“渴饮颍川水,饥嚼吴门月。黄金如可种,我力终不歇。”讴歌了牛多给少取,吃苦耐劳的品格。元稹《田家词》:“牛咤咤,田确确,旱块敲牛蹄趵趵。”官府经常强征牛马,“驱牛驾车食牛肉”,农民只有“归来收得牛两角”。陆游《农家叹》:“有山皆种麦,有水皆种秔。牛颈疮见背,叱叱犹夜耕。”元宋旡《老牛》诗:“草绳穿鼻系柴扉,残喘无人问是非。春雨一犁鞭不动,夕阳空送牧儿归。”牛,终生默默无言地服役,一息尚存,奋斗不已。

牛活着是人类宝贵的财富,死后奉献一切。牛肉是美食,牛皮是优质皮料,牛脂是工业原料,牛的角、骨、齿、筋可制器具饰物,牛粪是肥料燃料。牛还是药材宝库,牛黄、胆黄、肝黄和犀牛角、牦牛角,都是著名中药,牛肉、牛乳、牛肝、牛胆、牛蹄甲、牛皮胶、牛角腮甚至牛粪(百草霜)皆可治病。

雁山虎踪

故乡雁荡山,古代有虎,近现代也有虎踪。父亲曾告诉我,他小时候在雁荡山南坑砍柴时,就曾远远地看见过老虎,那是90余年前的事了。

从宋至清,雁荡山的诗文中时有提及老虎。唐开元年间,诗人张子容在乐清当县尉时,有诗道:“有时闻虎啸,无夜不猿啼。”住在县城里都可以听到虎啸声,可见虎并不罕见。北宋丞相吕夷简《忆游雁山》诗:“往年游海峤,上彻最高层。云外疑无路,山中忽见僧。虎蹲临涧石,猿挂半崖藤。何日抛龟纽,孤峰卜再登”。南宋“永嘉四灵”中的两位,都在诗中提到雁山老虎。翁卷《石门庵》:“山到极清处,石门为地名。岚蒸空寺坏,雪压小庵清。果落群猴拾,林深独虎行。一僧何所得,高坐若无情。”徐照《石门庵》诗:“庵是何年作,其中住一僧。苍崖从古险,白日少人登。众物清相映,吾生隐未能。夜来新过虎,爪折树枝藤。”石门庵也叫石门院,位于西外谷天冠峰(雷洞岩)下,是雁山十八古刹之一,始建于北宋咸平三年(1000),今留遗址。

明代,虎患多有记载。明代永嘉人姜准《歧海琐谈·虎市》载:“谷雪峰佑居西关回鹘庙左,尝早起抱女孩闲游家园,见养蜂群桶俱颠倒仆地,迟疑间闻园偶有声隐隐,觇之虎也,亟避掩关,号召邻众共逐出外,闯入倾销铺中,莫能措手,众乃升屋,以囊盛蜃灰钓而直下,虎爪囊而啮诸口,灰伤目闭,共从上攒之以乱械,竟毙铺中。此地人烟稠密,号为市镇,亦可虎市矣。”此文收入瓯越文化丛书《温州故实杂录·异闻》中。王献芝《游雁山记》载:“谒雁山乡贤祠,朱君每游率止于兹。先时山人为予至辟除,有斑虎出涧中,老叟击之而毙,朱君为《杀虎辞》以记之。”王献芝,安徽歙县人,到温州巡查时顺道来游雁荡。朱君,乐清瑶岙人朱谏,历任歙县、丰城县令和赣州、吉安郡守。当时正退休在家,为接待王献芝,事先派人清理乡贤祠(七贤祠),于是惊动了一只老虎,一位老人把老虎打死了。朱谏写了《杀虎辞》赞扬了打虎老人。明代浙江提学使薛应旂《登雁山》诗有:“隐见岗峦栖虎豹,倾欹湍激跃鲲鲸。”侯元元《游雁山三首》有“今古河山成混合,东南虎豹此雄蟠”句。

清康熙年间,雁荡山“虎多”。当时乐清县令蒋埴《烈炬游大龙湫》载,那天蒋埴带了一帮人游雁荡,翻过四十九盘岭,到能仁寺时已是傍晚时分。能仁寺和尚请县太爷留宿。蒋埴忽发奇想,欲宿大龙湫。时日已暝,僧以虎多难之。蒋埴令从人举火以进,火光与飞湍照耀如白日。这位县太爷一夜不眠,赏瀑至天亮,开创秉烛夜游大龙湫之先河。乾隆末年,曾唯编刊的《广雁荡山志·物产》中已无虎,可能那时雁荡山虎已绝迹了。

雁荡山带“虎”的景点倒是不少。灵峰景区的北斗洞又叫“伏虎洞”,洞口正对着伏虎峰,又名“双伏虎”。三折瀑景区,响岩门有龙王洞,后改名虎口洞。开元洞西南有踞虎峰。将军抱印下方有虎纹石。灵岩景区,龙洞对面有虎岩。羊角洞景区,大狮岩下有五块岩石似虎,头朝北,作下山状,与左侧的羊角岩,构成了“五虎擒羊”景观。仙桥景区,甸岭溪侧有虎蹲岩。还有,七星洞旁有“白虎吼月”,剪刀峰右侧山崖上有“狐假虎威”。

虎,俗称“大虫”、“大猫”、“老猫”,雅称“山君”、“斑子”、“锦斑”、“李耳”,古称“於菟”。《左传·宣公四年》:“楚人谓虎於菟。”元遒贤有诗:“白额於菟踞当道,城边日落无人过。”明商辂《虎》诗:“壮哉於菟豪且雄,猛气不与凡兽同。”鲁迅《答客诮》诗:“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虎又有“兽长”、“兽中王”、“百兽之王”、“丛林之王”等美誉。

虎,古人以为神兽,奉为保护神,与龙、凤、麟、龟并称“五灵”,成为镇祟辟邪的文化符号。虎是勇猛、威武的象征,古人常用“虎臣”、“虎将”、“虎士”来称呼骁勇的将士。帝王授予臣属兵权和调动军队的信物称“虎符”、“虎节”。遮护城堡和营寨的竹篱叫“虎落”,将军的营幕叫“虎帐”,座椅上有虎皮,军帽有“虎冠”。勇猛气概叫“虎威”,睥睨雄视叫“虎视”,威武步伐叫“虎步”。险夷之处叫“虎穴”,雄伟之地叫“虎踞”。勇健粗壮的儿女叫“虎娃”、“虎子”、“虎妞”。

虎,哺乳纲猫科动物。它体躯雄伟,毛色美丽,仪表威武,头大而圆,额有“王”字斑纹。眼如铜铃,闪闪发光。粗壮的长尾,有浓毛黑环。体色浅黄或褐色,有黑色横纹。舌上有肉钩,能舔光动物骨头上的肉末。脚底有肉垫,行走悄然无声。虎性独居,以尿划定活动领地。它是夜游神,白天睡大觉,晚上活动,有发达的视觉和听觉,眼睛的瞳孔能自如伸缩,黑夜也能看清物体。它一跳10米远,喜水善泳。它是大型食肉猛兽,主食鹿、獐、猴、野猪、山羊、狍子等。除年老或受伤的饿虎外,一般不伤人。

虎分布在亚洲,源于100余万年前我国华南地区,后西迁至黑海之滨,北徙西伯利亚橡树林,南移至巴厘岛的热带雨林。据产地分为八个亚种:东北虎、华南虎、西伯利亚虎、孟加拉虎、印度尼西亚虎、苏门答腊虎、爪哇虎和巴厘虎。据估计,全世界野生虎仅存5000至7000只,大部分生长在印度、孟加拉国。以前,我国是世界上主要的产虎国,原有六种虎,现华北虎、新疆虎已绝迹,野生东北虎极罕见,华南虎疑绝种。

护虎引起各国高度重视。1970年,印度把虎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划定14个虎特别保护区,法定禁猎虎。1986年4月,在美国举行的世界老虎保护战略学术会议,把中国华南虎列为最优先需要国际保护的濒危动物。1994年,14个产虎国代表在印度新德里集会,首次作出禁止虎产品交易的保证。1998年,一些著名国际野生动物组织实施一项新的保护野生虎计划。我国早已“放虎归山”。1993年,哈尔滨虎园放养了四只东北虎。1998年秋天,苏州动物园三只华南虎回归故里闽西梅花山。2000年,拯救中国虎国际基金会在伦敦成立,成为中国境外唯一的以拯救濒危的中国虎为宗旨的慈善机构。2003年开始,该组织分两批将四只华南虎送到南非老虎谷保护区进行野化训练,2007、2008年,两只母虎均两次产仔,成活四雄一雌五只虎仔。

兔寿千命

兔的命名和许多别名,大多与优美的神话有关,如“舐毛而孕,吐而生子”的传说。

汉王充《论衡》:“(雌兔)舐雄毛而孕,及其生子,从口中吞出。”兔别称“明视”,雄兔称“顾兔”,源于“视月而孕”的神话。屈原《楚辞·天问》:“夜光何德,死则有盲。厥类唯何,而顾兔在腹。”兔又号“扶”。清张英《芸窗私志》载,后羿猎于巴山时,获一兔,大如驴,关在木笼里,运回途中逃遁。后羿夜梦一身穿王冠服的人对他说:“我,扶君,为此土之神,而何辱我?我将假手于逢蒙。”他日,后羿被弟子逢蒙所杀。

兔,善良温顺,憨态可掬,与人类的生活关系密切,自古奉为喜兔、瑞兔、仁兽,赤兔、白兔乃祥瑞之兆。因古代神话传说谓月中有兔,民间俗称为仙兔、玉兔、药兔、月兔。后世常用玉兔、兔轮、兔魄代称月亮。元稹《梦上天》:“两瞻芳水兔轮低,东望蟠桃海波黑。”兔的俗信很多,自古奉为吉祥物,除“是蛇盘兔”俗信外,山东一些渔区,妻子待丈人一进屋,出其不意地将白兔塞进他的怀里,以示怀揣吉祥、幸福。此外,民间俗信孕妇不食兔肉,否则生儿会豁唇。

兔,小型哺乳动物,上唇裂成两爿,露出门牙,便于采食低草和啃咬树皮。有六枚门齿,比其他食草家畜多一对,上下门齿能吻合和磨合,容易磨碎食物。大门齿是恒齿,故有啮齿行为。长耳可转动,以便确定声音方向,听觉特好。眼睛圆大突出,视力极佳。嘴上短须,可帮助它夜里找到洞穴。尾短而上翘呈簇状,当碰到危险时,就用尾巴向同类发出警告。毛色有灰、白、棕、黑等多种。前肢五趾,后肢四趾,前肢短瘦,后肢长而有力,善于跳跃,稍纵即逝。以青草、野菜、嫩叶为食,危害农作物。

兔有野兔家兔之分。野兔早在6000余万年前已有,听觉灵敏,昼伏夜出,十分机警,有“狡兔三窟”之说。唐代苏拯《狡兔行》诗:“秋来无骨肥,鹰犬遍原野。草中三穴无处藏,何况平田无穴者。”野兔居穴有很多出入口,地下有很多居室,相互之间连成了地道网。欧洲曾发现一个野兔的穴窟,有2080个出入口,聚居着407只野兔。野兔跳高达2米,奔跑迅捷,时速可达70公里。野兔有家庭,雌雄两兔相爱,双双进入洞房,并肩而卧。母兔虽宽容公兔在外面拈花惹草,但决不允许它带着情人进家门。公兔也不让任何情敌打夫人的主意。野兔不但有家庭,群体还有兔王,其他公兔一旦进入兔王的领地,必被凶狠地揪住头颈递解出境。

下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