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尾崎红叶与砚友社

第二章 尾崎红叶与砚友社

一、时代背景

明治初期,日本逐渐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过渡。明治维新后,日本的政治、经济和对外关系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政治上,幕府统治被推翻,天皇掌握政权,确立中央集权资本主义制度;经济上,大力发展工商业,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对外关系上,摆脱了民族危机,没有沦为半殖民地国家,但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在社会关系上,一方面,明治维新的政权实质是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的联合专政,政府对封建贵族采取了设立贵族院、实行士族年俸化等优惠政策,使封建势力依然保有特权。经济实力雄厚的贵族阶级也成了高利贷者或银行家,上层封建势力依然占据统治地位,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并未得到保障,体现了资本主义经济的野蛮性。另一方面,明治维新后,日本努力学习西方科技,加强工业建设,大力发展经济,开始走上了富国强兵的资本主义道路,并迅速崛起为资本主义强国,成为亚洲的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同时为资本积累,加快了帝国主义侵略扩张的步伐。日本对清朝的侵略战争的胜利标志着日本资本主义跻身世界殖民主义强国之列。随着日本军国势力的野心不断膨胀,庞大的军事开支成为压在广大人民群众身上的重担,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日趋穷困。1897年至1898年日本政府出现财政危机,再加上1900年至1902年的世界经济危机,中小企业相继倒闭,垄断组织控制市场,人民生活状况更加严峻。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的金钱欲和物质欲极度膨胀,各种社会矛盾也日益激化。面对封建势力的压迫和生活的贫困,各阶层人民展开了积极的斗争活动。

明治文学家们也通过各种方式表达自己对战争的看法。有的文学家直接前往战场鼓吹战争,例如正冈子规(1867—1902年)就曾作为从军记者,通过发表文章来声援日本军队;也有些作家表面上看来并不关心政治,例如尾崎红叶就并未直接参与其中,或许与砚友社创立初期不涉及政治的创作主张有关,但在其作品《金色夜叉》中也出现了日清战争的影子。可见,置身于军国主义弥漫的社会风潮中的日本学者们,不可避免地受到战争对其创作的影响。

二、拟古典主义

明治20年左右,也就是日本近代文学初期阶段。一方面,以坪内逍遥、二叶亭四迷为代表的“写实主义”和以森鸥外为代表的“浪漫主义”,奠定了近代文学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随着“欧化热”逐渐冷却,不少作家开始借鉴近世文学,尤其是元禄文学的庶民性和写实精神,元禄文学的复兴运动兴起。因此这一时期也是“欧化主义”和“国粹主义”的对立时期,在文学史上被称作“混沌时代”。

受到国粹主义政治环境的影响,拟古典主义也逐渐流行起来,也就是使用拟古文体创作带有日本古典风格的作品,井原西鹤(1642—1693年)、近松门左卫门(1653—1725年)为代表的古典文学再次受到小说家们的关注。

当时还在大学预科学习的尾崎红叶便和同窗山本美妙等人创立了文学结社“砚友社”,这是日本最早的纯文学社团。当时社会正处于去旧换新的改革时代。包括文学改良、戏剧改良和风俗改良等等。文体改革自然不容忽视。尾崎红叶积极支持二叶亭四迷和山田美妙的言文一致运动,并率先做出实践。同年发行了会刊《我乐多文库》,以手抄本传阅。但在创立之初,只是以娱乐为目的,说明当时是以戏作文学为理念来进行创作的,并没有明确的文学主张。

以尾崎红叶为首的砚友社的文学活动就是以模仿江户时期戏作文学而发展起来的,同时受到坪内逍遥小说改良理论的影响,开始沿着写实主义的道路进行文学实践。例如成名作《两个尼姑的色情忏悔》(1889)继承了日本传统故事文学的精神,通过描写两个尼姑对爱情的向往,叙述了一个“以眼泪为主旨”的恋爱故事,表达了资产阶级社会的个性解放的思想。《两个媳妇》(1891)则通过描写分别嫁给官吏和普通职工的两姐妹,在婚姻生活上的差异对比,批判世俗偏见,有一定的写实意义。砚友社的小说家们还将江户时期的市井作家井原西鹤式的反映新兴的商业资本发展时期的社会面貌写实主义与坪内逍遥所提倡的近代写实主义结合起来,成为这一团体的主要特点。

拟古典主义的代表作家还有幸田露伴(1867—1947年)。幸田露伴从小接受中日古典文学的熏陶,受井原西鹤的影响较大,创作之初模仿井原西鹤的小说文体。作品多以歌颂艺术的强韧生命力为主题,表现艺术创造者的顽强意志。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描绘社会底层人民坚韧不拔的精神。代表作是中篇小说《五重塔》(1891—1892年)。

尾崎红叶和幸田露伴在明治中后期的文坛上占据重要的位置,这一时期被称为“红露时代”。在文学风格上,两人的创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尾崎红叶被称作风俗写实派,而幸田露伴则是理想主义派,具有浪漫主义的文学特征。他们没有顺应“言文一致”的小说发展趋势,而采用了“雅俗折中体”的表达方式。他们的作品体现了当时复古思潮的一种反时代性。

三、作家介绍

尾崎红叶(1868年1月10日—1903年10月30日),小说家。

(一)其人与文学

总体评价

尾崎红叶是近代最早的小说家结社——砚友社的领军人物,也是明治20年代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他尝试各种方法描绘时代风俗和人间百态,致力于发挥文学的艺术性和大众性。通过多部小说作品奠定了其在文坛不可动摇的地位。代表作有《两个尼姑的色情忏悔》、《多情多恨》、《金色夜叉》和《三个妻子》等等。其中,尾崎红叶凭借连载小说《金色夜叉》成为明治大正时期作品最畅销的作家,至今人气不减。尾崎红叶的一生是短暂的,不过三十六载,但是他留下了为数众多的优秀作品,在国内外享有盛名。他所从事创作的年代,也被称作“红露逍鸥”时代。晚年还提携了,诸如泉镜花、德田秋声、永井荷风等文学新人。在近代文学乃至日本文学史上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简历

1868年1月10日出生于江户芝中门前町。本名德太郎。入学东大后,和同学一起兴办砚友社。1889年,以《两个尼姑的色情忏悔》出道,同年进入《读卖新闻》任职文艺栏编辑并从东大国文科退学。作品在《读卖新闻》上获得了高人气的同时,不断致力于对旧文学性的批判,还培养了泉镜花和小栗风叶等后起之秀。虽然最著名的长篇小说《金色夜叉》人尽皆知,但遗憾的是这部作品还未完成,红叶便因胃癌与世长辞。他的逝世被称为“一个时代的终结”。

成长环境

虽然出生于旧时代的东京,但是红叶却拥有都市人的感受性和生活意识。也有人指出红叶的血统来源于关西人。父亲谷斋原是伊势屋的商人,后来放弃代代相传的商业,转而从事象牙雕刻及业余帮闲,是一个享乐主义者。母亲在其幼儿时期便去世了,红叶对于幼时失去的母亲有着强烈的感情。在红叶的小说中,主人公多被设定为孤儿,这与其成长经历是分不开的。因此可以说,父亲的爱、自卑感、对母亲的憧憬,都和红叶的庶民性一起深深扎根于他的文学之中。

人际关系

首先是未曾跟人提起过的父亲尾崎古斋。其次是砚友社同人石桥思案、严古小波,以及对手山田美妙。再者是通过《读卖新闻》结缘的高田半峰和坪内逍遥,他们影响了红叶的方向选择。最后是红叶的弟子们。虽然镜花、风叶、柳川春叶、德田秋声、田山花袋等对于红叶的认识,以及文学的学习方法都不尽相同,但都在红叶的否定观点的基础上展开了时代文学的创作。

影响关系

①习作时期的近世戏剧文学。②逍遥的《小说神髓》的人情世态小说论。③井原西鹤为首的浮世草子。④作为《读卖新闻》作家的记事与论调。⑤伴随着探索新文学的西洋文学(左拉、薄伽丘、莫里哀、莫泊桑等)。⑥针对红叶的批判性时评(宫崎湖处子、田冈领云等),以及同僚柳浪等人的新风格(悲惨小说)。⑦《源氏物语》及俳谐等。

(二)文学活动

一般将尾崎红叶的创作活动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885年至1889年。作品受到江户时期的风俗小说的影响。文坛处女作《两个尼姑的色情忏悔》(1889年)是一部领先于世的以美妙的“蝴蝶”作为想法的大胆尝试之作。但是作为报纸小说作家难免沦为通俗。

第二阶段:1889年至1892年。这一时期模仿了井原西鹤的文学风格。尝试代替小说语言的趣味性和人情风俗的描写的作品,如《夏瘦》(同年)、《玉子》(1891年)、《三人妻》(1892年)等,通过这些作品,逐步成为招牌作家,被称为“不知是红叶的读卖,还是读卖的红叶”。

第三阶段:1893年至1896年。通过学习西欧小说加深心理描写的刻画,诞生了力作《黑暗的心》(1893年)、《多情多恨》(1896年)。文体渐趋口语化。

第四阶段:1897年至1903年。创作出了描述社会本质问题的长篇小说《金色夜叉》(1897—1903年)。

红叶的文学给人一种并未完全实现其意图的感觉。虽然指出了其作品的界限,但是红叶的作品否定了之后的自然主义,以传统的故事趣味性和小说构成之美为本。所以也有评论认为比起长篇,红叶的短篇小说更加微妙而细腻。最后,作为秋声会的俳人的活动也不可忽视。

四、代表作解说

《多情多恨》

1897年7月,春阳堂刊。长篇小说。连载于《读卖新闻》。

梗概

教师鸢见柳之助失去了最爱的妻子阿类,他对岳母和好友叶山的安慰漠然视之,每天在追忆亡妻的哀愁中寂寞度日。在叶山的建议下柳之助搬去叶山家同住,逐渐被叶山妻子阿种的真诚打动,甚至一天夜晚突然来到阿种的房间,两人相谈甚欢。这一举动让岳父对二人的关系产生了怀疑,因此柳之助不得不搬离了叶山家。并在独居的租屋内挂上了两个女人的画像。

解说

这是饱受批判的红叶为挽回自己“怪腕一挥笔飞墨飞的大创作”的名誉的野心之作。舍弃以往创作中的语言趣味性,着重描写出隐藏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特征。并采用了文言一致的口语体,这在近代文体中并不曾出现,而且,尾崎红叶所采用的口语体和当时的“言文一致体”有所不同,那是“在口语的基础上,通过艺术的提炼而成的‘美文’”。尾崎红叶在作品中进行了许多新的尝试,因此被认为是具有近代意义的文学作品。

主人公对亡妻的思念,参考了《源氏物语》的桐壶卷,通过细致描写人物的内在感情,突出刻画人物个性,努力做到情景交融,在创作手法上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处于封建社会和近代社会转换交界的明治初期,封建思想依然根深蒂固,作品深刻揭示了传统势力阻碍主人公寻求真爱的现实意义,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此外,作品回避了通奸造成的悲惨结局,也并未对同时代的悲惨小说风潮进行批判,可见其并不仅仅是一部简单的写实性心理小说,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金色夜叉》

长篇小说。1897年1月至1902年5月连载于《读卖新闻》,未完结。从1898年7月到1903年6月,由春阳堂分册刊行前篇、中篇、后篇、续篇、再续篇。

梗概

学生间贯一与养父鴫泽的女儿阿宫订立了婚约,但因阿宫倾慕银行家之子富山,从而背叛了贯一。贯一追到热海的海岸极力挽回,但依旧改变不了阿宫的决定。绝望的贯一开始自甘堕落,执迷于高利贷生意,成了自己的敌人——金钱的奴仆。另一方面,抛弃贯一的阿宫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她多次乞求原谅却无法动摇贯一的心。但是,贯一渐渐感受到金钱所带来的痛苦,美好的友情与爱,对阿宫的恨意也开始渐渐融化。最终,贯一原谅了阿宫,并接受了无法正常生活的阿宫。

解说

(《腹案觉书》)在《国民之夜》上的〈社会小说出版预告〉中红叶也是预定作家,从侧面反映出这是一部为回应万众期待的大型力作。作品受到了西欧文学和人情本的影响。《金色夜叉》的创作背景来自尾崎红叶的好友岩谷小波的失恋故事。当时东京芝区有一家名为“红叶”的高级餐厅,常有社会名流出入。尾崎红叶的笔名便是来源于此。他在这家餐厅结识了一位名叫中村须磨子的女子。岩谷小波爱上了这位美丽女子,两人虽互相倾心,但是须磨子最后选择了博文管大桥佐平的儿子新太郎。尾崎红叶从这段恋情中得到灵感开始创作,这也是小说中阿宫、间贯一和高利贷者富山的原型。

尾崎红叶把贯一和阿宫作为《金色夜叉》中的典型人物,以爱情作为主题,着重刻画人物的内心情感,通过华丽的辞藻以及营造出的美好语境,揭示了明治时期社会上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作出了深刻的反思。李均洋在《尾崎红叶论》中将《金色夜叉》的价值概括为四个艺术成就:

第一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结合”。日本近代文学开创以来,写实主义和浪漫主义都取得了一定发展,但是首次将二者的特点结合起来进行创作的就是尾崎红叶。其特征表现在:“力求真实地反映市民生活的总体面貌和寻求理想的生活道路结合了起来”,以及“把逼真的细节描写和饱含激情的议论结合了起来”。写实主义过于注重描写现实社会,而忽略了对人物理想及追求的刻画;浪漫主义又强调从主观内心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强烈追求,缺乏对现实世界的客观描写。而尾崎红叶的创作风格多变,后期作品兼具写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特点。通过《金色夜叉》,我们不仅可以看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弱肉强食的本质以及在社会底层挣扎的穷苦人民的生活状况,还能看到主人公间贯一渴望爱情,追求理想的人物性格。这些内容都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心理描写和作者充满哲理性的议论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表达了作者对拜金主义社会的否定态度,对贵族统治阶级的反抗精神,同时歌颂了纯真的爱情和友谊。

第二是“以情衬景,以景传情,情景交融”。尾崎红叶的日本古典文学素养对其艺术创作有很大的影响。他早期受到古典作家井原西鹤的影响,俳句创作也颇有造诣。尾崎红叶将俳句中的景物描写手法运用到小说创作中,通过环境描写衬托人物的内心情感。同时也继承了《源氏物语》中的景物描写手法。

第三是“结构浑然一体”。尾崎红叶在创作时借鉴了中国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和西方长篇小说的结构技巧,通过时间流逝推动故事情节不断发展,情节连贯,故事完整,叙事清晰。描述了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和环环相扣的故事情节。这一结构特征也被后来的文学家借鉴传承了下去。

第四是“幽默、形象的大众化语言”。《金色夜叉》是采用“雅俗折中体”进行创作的,即陈述部分使用文语(雅文体),对话部分使用口语(俗文体)。因此具有大众文化色彩,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一经问世,便引发了巨大反响。连载之初就被相继改编为电影,谱成歌曲,画家争先为其绘制插图。甚至曾有一位身患肺病的小女孩临终的遗愿便是请家人将连载《金色夜叉》的报纸放在她的墓前。男女主角诀别的热海温泉也成了著名的旅游胜地。可见《金色夜叉》在读者心目中的地位之高。

虽然尾崎红叶在《金色夜叉》中批判了明治时期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金钱至上主义,歌颂主人公追求理想和美好爱情的献身精神,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是他以封建道德为武器,试图与封建残余势力抗衡,是自相矛盾的。这也反映了其思想上的局限性。虽然红叶自身想要描绘出人世间的两大力量——爱和金钱的对决,并突出爱的力量,同时刻画出明治的新女性(《金色夜叉上中下篇合评》,《艺文》,1902年8月),但他的想法并没有完全表现出来。除了红叶本身思想的局限性,还因为当时的构想由于通俗的形式而崩溃。

即便如此,作品中所体现的社会写实性,爱情与金钱的互相抗争,主人公内心的苦闷纠结,巧妙的故事情节安排,仍然堪称日本近代优秀长篇小说的代表之作。这部作品所反映出的社会现实,也值得我们深思。例如,小说多次描写到高利贷的凶残和可怕之处,认为高利贷是“穷凶极恶的、不惜毁灭比生命更宝贵的名誉而专以夺取人家的金钱为目的”,高利贷者即是“白日的强盗,置人于死地的吸血鬼”。高利贷是资本积累的重要手段,它加重了社会底层人民的负担,扭曲了人们的价值观,激化了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金色夜叉》便是对这一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实际反映,也正因为如此,才更加激起了社会底层人民的反抗意识和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正如《金色夜叉》这部小说的题目所传达的:“‘金色’如果象征着金钱的话,那么‘夜叉’就是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表面上的贪婪、逐利而内心还保留着一份爱的净土的人们,他们和夜叉一样具有两面性,外表冷酷而内心充满着对美好的追求”。这部正面围绕着爱、婚姻与金钱的男女之间的爱怨情仇的人气著作,作为近代文学的经典代表作品将一直在人们的内心中留存下去。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作品还反映了日本民族对于死亡的特殊认知。主人公间贯一和阿宫,以及其他角色,都曾试图通过死亡来逃避现实,寻求解脱。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以“菊”与“刀”象征日本人性格中的矛盾性,即日本文化的双重特征。认为日本的“耻感文化”与西方的“罪恶文化”不同,作用力来源于外部而并非人的内心。日本人认为,人生无常,变化多端,与其纠结其中,无法自拔,不如选择死亡使生命得到升华。这也体现了日本人特殊的审美追求。

五、研究动态

经典作品合集有《红叶全集》全十二卷别卷一册(岩波书店,1993年10月—1995年9月)。大屋幸世的《尾崎红叶》(《日本近代文学研究必携》学灯社,1977年1月)以及土佐亨的《尾崎红叶》(《明治·大正·昭和作家研究大事典》樱枫社,1992年9月)是展望历史,总结课题的研究指导作品。

研究红叶文学全貌的参考文献有《日本近代文学大系5》(角川书店,1971年10月)。《红叶作品百态》正续(专修大学院畑研究室,1992年3月、1993年6月)除了各种论考,还收录有著作目录以及参考文献目录。

在研究史上,本间久雄的《作为人与艺术家的尾崎红叶》(新潮社,1918年3月)是研究重要文献的开端。

正式指导研究的有福田清人的《尾崎红叶》(弘文堂书房,1941年6月,后由日本图书中心复刻,1987年10月),片冈良一的《尾崎红叶》(《岩波讲座日本文学》,1932年8月),之后的研究有冈保生的《尾崎红叶的生涯和文学》(明治书院,1968年10月),同《尾崎红叶》(新典社,1984年12月),伊狩章的《砚友社的自然主义研究》(樱枫社,1975年4月)等。

平冈敏夫的《红叶的初期小说》(《国语和国文学》,1967年4月),筱田一士的《关于风俗的效用》(《日本的近代小说》集英社,1973年4月),前田爱的《三人妻》(《日本的近代小说》东京大学出版会,1986年6月),木谷喜美枝的《尾崎红叶的研究》(双文社,1995年1月)都分别论述了各自的观点。

参考文献

[1]李均洋.尾崎红叶论[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2期.

[2]余娇娜,朱建波.日本的死亡文化心理研究[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9月.

[3]张秀强.尾崎红叶文学研究[M].人民出版社,2015年8月.

附录1:《我乐多文库》

《我乐多文库》是尾崎红叶等创办的砚友社的机关杂志,砚友社创立之时,收集原稿并于1885年5月发行第一期。中途改名为《文库》,1889年10月停刊。

展开

《我乐多文库》共经历了四个阶段的发展。

第一期:1885年2月,尾崎红叶和友人山田美妙、石桥思案、丸冈九华等人创办文学结社砚友社,同年5月创办传阅杂志《我乐多文库》,这一时期主要是抄写传阅,包括第一集到第八集。

第二期:活版非卖本时期。从第九集到第十六号(从十一号开始由“集”改为“号”)共八册,时间跨度为1886年11月至1888年2月。

第三期:从1888年5月开始到1889年2月的公开销售时期。重新推出初号,发行第一号到十六号共十六册。

第四期:1889年3月至10月,改名为《文库》的时期。包括第十七号到第二十七号共十一册。笔者认为,第一期是红叶和美妙,第二期是作为结社主要代表的思索,红叶、美妙并列其名。第三期和第四期也如此持续,但从十三号起不见美妙之名,可看到喜多川金吾的署名。但是普遍认为美妙离开之后,实际的主编一直由红叶担当。

意义

《我乐多文库》创立之初是一本集小说、新体诗、和歌、狂歌、汉诗、狂文、川柳狂句、落语等于一体的游戏性文艺综合杂志。第二期开始可以看出对新文学的热情高涨,尤其是美妙的言文一致体的作品受到广泛关注。第三期更是列举出“砚友社准则”,明确加强了身为作家的自觉和态度。《我乐多文库》作为砚友社的据点,提升了对近代文学的自觉,是一本诞生出许多切实作品的日本近代文学最初的文艺综合杂志,充分发挥了自身的作用。

附录2:砚友社

以尾崎红叶为中心的近代日本最初的文学团体,聚集了根岸派等组织。结社成员最初只是一些趣味性文学爱好者,后来逐渐顺应时代发展趋势,成长为近代性文学结社,在明治中期的文坛占据一席之地。

成立与展开

1885年2月,以交友会为前身,尾崎红叶、石桥思案、丸冈九华、山田美妙会合并创立砚友社。红叶当时还是一名大学预备科的学生,也没有人打算把文学当作自己毕生的事业。1885年5月创办传阅杂志《我乐多文库》,次年发展为活版非卖本,1888年5月开始公开发售,从第一号的砚友社准则可以看出他们对于新文学运动的自觉。这一时期为止已经有川上眉山、严谷小波,紧接着飨庭篁村、江见水荫等陆续参加,同年10月,因能力超出红叶之上的山田美妙担任《都之花》主笔而退出砚友社,接着广津柳良和大桥乙羽加入。1889年4月,红叶的《两个尼姑的色情忏悔》在《新著百种》第一号刊行,以后的同人作品皆收录于此。同年12月红叶担任《读卖新闻》文艺栏编辑,更通过与博文馆、春阳堂的合作扩大了砚友社在文坛的势力。约1891年红叶门开始壮大。

门下有泉镜花、小栗风叶、柳川春叶、德田秋声等,30年代泉斜汀、濑沼夏叶等师从红叶。此外,小波门(木曜会)有久留岛武彦、生田葵山、永井荷风、井上哑哑、押川春浪,水荫门(江水社)有田山花袋等,柳浪门有中村春雨等等。另外还有许多缘分至深的有识之士,如前田曙山、后藤宙外、小杉天外、冈鬼太郎等,也有画家武内桂舟、梶田半古、镝木清方等。甲午中日战争前后文坛发生巨大动荡,砚友社系的观念小说、深刻小说虽展示出了新的流行趋势,但逐渐转变为派别或个人的活动,甚至被诗歌坛压制。1903年红叶去世,结社随之解体,砚友社的时代就此终结。

意义

砚友社的作品风格从最初模仿近世文学到接受西欧文学的感化,再发展为以红叶为代表的描绘世态人情的写实主义。那不仅是简单的风俗写实,更是追求对内在心理的刻画。但是与之相对应的,最具批判性的便是体现了西欧浪漫主义精神的《文学界》的组织,特别是北川透谷。和透谷对照看来,砚友社的一个特性十分突出。对于砚友社来说,文学首先要注重文章的磨炼,对政治和社会而言属于不同的次元。因此内容稍显空泛,难免沦为趣味主义的道路。

但是,砚友社在近代文学史上具有很高的价值,因此值得再做评判。首先砚友社将文学的价值传播到一般社会群体中,同时发展了出版业。其次,改良了当代文学,开拓新领域,发展了写实主义,也为自然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武小筱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