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子和《老子》书

智者老子

老子,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人。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厉乡曲仁里人(一说为今安徽涡阳人)。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一说老子即周朝的太史儋,或老莱子。史载老子通晓古今之变,晚年退隐,躬耕授徒,讲道论德。其语录经整理,成《道德经》上下篇,即今本《老子》。道教奉为教主,称“太上老君”。

我国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动,在思想领域里的反映是不同学派的争鸣。在诸家学派中,道家较儒墨为晚起,但却是作为儒墨的对立方面出现的、对抗儒墨有一定实力的学派。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而庄子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庄子·天下》篇盛赞老子为“古之博大真人”。《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以老庄同传,称庄子“其学无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

老子其人,跟孔子同时,而年稍长。今存《老子》书,可能包含有老子的某些思想,成书却在战国中期以后。庄子对《老子》书的思想加以发展。今传《庄子》书,记述了庄子及其后学的思想。

一、老子和《老子》书

老子这个人是谁?他是什么时候的人?司马迁作《史记》时已不清楚。《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提出三个人来:一是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厉乡曲仁里人。他曾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是管理藏书的史官。相传孔子向老子问过礼。“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因周朝衰微,他西出函谷关,不知所终。”另一个是跟孔子同时的老莱子,也是楚国人。再一个是战国初年曾见秦献公的周太史儋。司马迁列举了这些说法以后,说“世莫知其然否”,把以前的话都不加以肯定。他最后又说:“老子是个隐君子。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公元前273年,宗被秦将白起击败,魏使宗献南阳,向秦求和。老子究竟是谁,是什么时期的人,还是没有说清楚。有传说,老子经过函谷关时,关令尹喜知道他将隐去,就请老子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今存《老子》书,可能包含老子的某些思想,而成书却在战国中期以后。这理由是,孟子批判当时的各学派,没有提到过《老子》;荀子开始评论老子,说“老子有见于诎,无见于信”;《韩非子》有《解老》、《喻老》两篇,阐发老子的思想。

从《老子》书的思想内容看,是孔墨显学思想的批判发展。孔墨的思想范围主要是人类社会,而《老子》则追究到宇宙本源,《老子》提出抽象的“道”,从思维的发展来看是后出,也是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提高与人们知识领域扩大的结果。

《老子》的思想跟孔墨两学派的思想对立。孔子讲天命,墨子讲天鬼,孔孟都称道“先王”,他们都认为“天”有意志。《老子》不讲先王,从孔墨的先王观解脱出来。《老子》六十章说:“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五章说:“天地不仁”,“圣人不仁”。孔墨都是以私人讲学著称,而《老子》二十七章说“不贵其师”,二十章说“绝学无忧”。孔子博学,墨子善辩,而八十一章说“善者不辨,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孔子讲仁,而十九章主张“绝仁弃义”;墨尚贤,而三章认为“不尚贤,使民不争”。这些就可以看出,《老子》显然是孔墨思想的批判发展,较孔墨为晚。

下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