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学员进行刻苦训练

一、女飞行员

●周映芝充满信心地对嘲笑她的男生说:“你别神气,看谁先飞出来才是真的。”

●正在中南海办公室开会的毛泽东此时也从屋里走到院子,高兴地对在场的其他领导人说:“新中国的第一批女飞行员正从我们头上飞过!”

●戚木木在发言中代表她的同伴们表示:“我们一定要为祖国的航空事业奋斗终身!”

女学员进行刻苦训练

1951年初,正值万物复苏的季节,党中央、中央军委决定为新中国培养第一批女飞行员。空军开始从华东军政大学和航空预科总队选调女学员。

很快,这些女学员就奔赴驻牡丹江的第七航空学校学习。

这批学员到校后,编在第二期丁班。

学校根据她们个人身体素质、文化水平和机组配套的需要,确定培训飞行员14名,空中领航员6名.空中通信员5名,空中机械员30名。

这14名女学员是来自湖南的周真明、万婉玲、周映芝,上海的何月娟、黄碧云、施丽霞、阮荷珍、陈志英,浙江的戚木木、邱以群,广东的王坚、伍竹迪、秦桂芳和河南的武秀梅。

14个人组成一个班。组织上任命湖南辣妹子周映芝为班长。

女人学飞行,中国没有先例,行吗?

教员们虽有信心,但也心存怀疑。他们认为:女人爱哭、优柔寡断、胆小。吃饭时,男学员也不拿正眼瞧她们。

一次,一个高个子的男学员对周映芝说:“你们女的还学飞行?瞧你那小个儿,飞机的螺旋桨一转,就不知把你吹到哪里去了。”

周映芝毫不示弱,她充满信心地说:“你别神气,看谁先飞出来才是真的。”

当时,航校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

14个女学员挤在一间小房间里面,床是用木凳支起来的大通铺,吃的是东北的高粱米和大白菜。

不久,飞行教员来了。

女学员们分成3个组。

3个教员有两个是日本人,一个叫长谷川,一个叫宫田。长谷川带一组,宫田带二组,中国教员赵志雄带第三组。

当时,第七航校使用的教练机是缴获的美制PT-19型和日制双发99式飞机.器材短缺,飞机陈旧,但是,女学员们全不在意。

她们在学习航空理论时,遇到许多的困难,什么飞行原理、无线电学啦,左一个定律,右一个公式,简直让人摸不着门路。

此外,日本教员不会说多少中国话,常用手比划,靠大家自己理解,这样学起来也很费劲。

正当姑娘们感到十分困难的时候,组织上及时提出这样的口号:

为妇女争气,为祖国争光!

接下来,上级领导又专门组织座谈会,座谈会的题目就是:“想想长征难不难.想想抗美援朝的战士难不难”,鼓励女学员们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

这些女学员们都怀有这样一个坚定的信念:

不管有多么大的困难,我们一定要在1952年的“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这一天,自己驾驶着飞机通过天安门,为站起来的中国妇女争光。

于是,她们遇到难题时,就不厌其烦地向上理论课的中国教员求教,直到自己弄懂为止。

通过各类教育,女学员们克服困难的信心足了,课堂上能专心听讲,课外认真复习,星期天也不休息,抓紧一切时间学.终于攻克了航空理论这一关。

理论学习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地面训练,她们要在教员的带领下上天了。

这些从未坐过飞机的姑娘,认为到天上多么美呀!可是一到空中她们就觉得天旋地转,头晕脑胀,教员刚带了几个起落,有的就呕吐起来。

面对这种困难,女学员们以中国妇女的坚韧不拔的毅力,迎接考验。身体健壮的上海姑娘施丽霞表示:

男人能做到的,我们妇女也一定要做到!

教员带领施丽霞第一次飞起落时,主动告诉她:飞行中要是感到不适,支持不住时,就用手拍拍脑袋。好早点着陆。

施丽霞在飞行时真的吐了起来,可她坚持住了.一直到飞完课目,最后吐的尽是黄水,也没有去拍一下脑袋。

当时,一些女学员对汽油味道敏感,她们却偏要把汽油洒在自己的手帕上,时刻与汽油“作伴”、“亲吻”。用这样的强制方法磨练自己的味觉神经。

她们操纵飞机驾驶杆,拆卸发动机力气不够,就拚命锻炼。和男同志一起打蓝球、跑步、打秋千、滚旋梯。练习器材少,她们就把扫把、凳子腿代替驾驶杆演练,坐在地上手拉手脚蹬脚地练习拉杆蹬舵。

目测不准,她们就在卡车开动时练习判断运动速度。

飞机降落时离地高度变化掌握不准,她们就在楼梯跑上跑下地练习,就连晚上在被窝里也握住手指头蹬着床头作练习飞行。

第一次感觉飞行,大家可高兴了,早晨5时就起了床。

3个教员各带自己的小组。当时飞的是美国的PT-19飞机,学员在前舱飞行,教员在后舱保驾。操纵杆前后连在一起,一杆两动。

要上飞机了,姐妹们大都有点紧张。周映芝却一点也不怕。她想教员都不怕,我怕什么。

上天以后,周映芝感到天空真大,祖国的山河真美!她东张西望,感觉十分舒畅,只是怎么也看不到机场。

这时候,教员轻轻压下左翼。一块白色的“T”字布让周映芝意识到,自己正在机场上空。

身体比较娇弱的阮荷珍一下飞机就吐,把苦胆都吐出来了,脸色蜡黄,站都站不稳。

当时,女学员们有一个口号:

绝不让一个姐妹掉队!

大家一起鼓励阮荷珍,帮助她攻克难关,继续训练。

航校校长魏坚也鼓励小阮:“只要你自己坚强,克服困难,组织上是决不会轻易放弃一个人的。”

在组织的关怀和姐妹们的帮助下,阮荷珍最终战胜了身体不适应症。

放单飞开始了!飞机一架架地离去,又一架架安全返回地面。

姐妹们围在一起,兴奋地议论着在天空的感觉和飞行状态,似乎都有说不完的感受、道不尽的体会,可她们心里都有些不踏实,她们不知道自己到底飞得行不行?一个个都不安地等待着上级的裁决。

经过严格考核,大多数人通过了放单飞这一关,只有黄碧云没有过关。

看着一起学飞行的姐妹都飞了起来,黄碧云难过地哭了起来:“我怕是飞不出来了。我干不了这一行!”

领导和教官集体给黄碧云“会诊”,查找飞不好的技术难点,定出克服的方案,手把手对她进行教练。先期放单飞的姐妹结合自己的亲身感受,向她详细讲解操作体会,在空中如何保持飞行状态,对弱点采取什么法子克服。

黄碧云知难而上,终于和姐妹们一起比翼齐飞了。

1951年11月,14名女飞行学员,用时仅7个月,平均每人飞行77小时44分.全部飞上了蓝天。航校8个月的速成班结束了。

当年11月,第一批女飞行员来到成都,正式改飞苏式里-2型飞机。7架崭新的里-2型飞机,银光闪闪。

又经过4个月的紧张训练后,周映芝第一个放了单飞。接着姐妹们一个接一个都放了单飞。

毛泽东称赞女飞行员

1952年2月,周映芝等第一批女飞行员接到空军指示:

准备上北京,在三八节为中央首长和首都人民进行飞行表演。

于是,这些女飞行员迅速转场到北京西郊机场,进行三八节受阅前的训练准备。

1952年3月8日,是让第一批女飞行员们终生难忘的日子,这一天,在首都西郊机场举行了第一批女飞行员“三八”起飞典礼。

一大早,首都各界7000余名代表和50多位各国驻华使节的夫人以及中外记者就云集北京西郊机场,他们应邀参加新中国第一批女飞行员的受阅起飞典礼。

6架草绿色苏式里-2飞机就整齐地排在停机坪上,女飞行员们列队站在各自飞机前的一侧。

10时20分,检阅式开始,朱德总司令、全国妇联副主席邓颖超以及总政副主任肖华,在空军司令员刘亚楼陪同下,检阅了女飞行员队伍。

新中国第一批女飞行员的起飞典礼即将举行。

苏联顾问和中国教官一起再一次检查了周映芝的飞行准备,因为她是6架飞机的第一架。

中国教官问:“航线?”

周映芝十分自信地回答:“由西向东起飞,经卢沟桥、三河、通县直飞城区,通过天安门上空。”

中国教官面露微笑,他又问:“安全高度?”

周映芝立刻回答道:“600米。”

苏联顾问满意地笑了。

几名中国教官却仍然有些担心,要上飞机为她们压阵。周映芝当即反对,她十分坚定地说:“不行,你们上去,别人会以为是你们男同志飞的。谁要上飞机,就把他关进后舱的厕所里。”姐妹们都赞成周映芝的意见。

女飞行员分为6个机组,每架飞机一个正驾驶,一个副驾驶。作为预备队的两位飞行员也在飞机上。

13时10分,受阅的6架里-2型飞机起飞,以整齐的跟进队形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

飞机在机场上空进行了飞行表演之后,从卢沟桥经丰台、三河县、通县直飞城区,通过天安门广场。

6架里一2型飞机通过天安门上空。接受毛泽东等中央首长及首都人民的检阅。

中国姑娘飞上天啦!喜讯传到中南海。

正在中南海办公室开会的毛泽东此时也从屋里走到院子,高兴地对在场的其他领导人说:“新中国的第一批女飞行员正从我们头上飞过!”

飞机在西郊机场着地后,人们潮水一般涌了过来,为她们献花,一睹女飞行员的风采。

朱德、邓颖超以及肖华,在刘亚楼的陪同下,检阅并接见了女飞行人员。

朱德同志在讲话中热情地赞扬全国各条战绩上妇女做出的贡献,他特别指出:

新中国培养出来的第一批女飞行人员,是新中国妇女的光荣,也是解放了的中国妇女学习的榜样。

邓颖超也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她说:

今天举行女飞行人员起飞典礼.只有在新中国才能实现.这也证明,妇女只要打破自卑感,有信心,有勇气,自强不息,努力学习艰苦奋斗,一切工作都可以做,而且能够做好。

接下来,女飞行员代表戚木木发言,她充满激情地说:

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把我们培养成飞行员,是人民给了我们无穷的力量,只有在新中国妇女才有广阔的道路……

她代表同伴们表示:

我们一定要为祖国的航空事业奋斗终身!

在同党和国家领导人合影时,邓颖超笑着问:“刚才是谁第一架飞的?”

周映芝立即回答:“报告!我!”

邓颖超亲切地拍拍她的肩膀,说:

好好努力!男同志能办到的事情,我们女同志也能够办到!

3月24日,刚吃完午饭,团长于希河来到女飞行员们中间,激动地宣布:“好消息!毛主席要接见你们,赶快准备。”

大家高兴地拥抱在一起,将帽子抛向空中,欢呼起来。

3月24日下午,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中南海颐年堂亲切接见第一批全体女飞行员。

5时整,毛泽东的身影出现在门口。队伍里立刻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

毛泽东穿着一身灰色的便装,在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陪同下,来到女飞行员中间。

周恩来高兴地给女飞行员们作介绍。女飞行员们尽情地鼓掌,热烈地欢呼。

毛泽东神采奕奕,带着慈祥的笑容,亲切地注视着她们。

毛泽东环视一下身边英姿勃发的女飞行员们,露出满意的笑容,他十分风趣地问站在身边的空军司令员刘亚楼:“都成器啦?”

刘亚楼向毛泽东报告:“都成器了!能够独立执行飞行任务了。”

毛泽东满意地点了点头。坐下来,和她们一起照像。

接着,毛泽东对大家说:“细妹子不简单,飞得好高啊!”

毛泽东稍作停顿,又语重心长地说:

要把她们训练成人民的飞行员,不要当表演员。

站在一旁的周恩来告诉毛泽东:“这些女飞行员很要强,不要男教员保驾,都是自己驾驶飞机接受检阅的,说如果男教员要上飞机,就把他们关进厕所里。”

毛泽东高兴地笑了。

当时参加接见的女飞员秦桂芳后来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她说:

能这么近距离地看到主席,我们无比幸福。

接见后,刘亚楼对女飞行员们说:“培养你们花了本钱,下一步该你们还本了。你们还得写出保证,5年内不准谈恋爱。你们团长于希河30多了,不是也还没有结婚嘛!你们着什么急呀!”

刘亚楼的一席话把女飞行员说得哈哈大笑,却把于希河弄了一个大红脸。

受阅典礼后,第一批女飞行员奉命组建新的航空兵部队。

空军常委决心将14名女飞行人员全部留在北京,归空军独立第三团建制,编为第二大队第六中队。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年轻的第一批女飞行员英勇参战,执行空运任务。

后来,她们参加抢险救灾,保障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专机,一次次都圆满完成了任务。

女飞行员单独执行飞行

第一个单独执行飞行任务的是秦桂芳机组。

秦桂芳一听说让她执行任务,心里异常高兴。怎么能不兴奋!毕竟是第一次啊!但是她担心.这次任务完成得好坏,不仅关系到她今后能否成为一个真正的女飞行员,而且影响到全体飞行员单独执行任务的信心。

领导上看出秦桂芳的这种心理,鼓励她说:“你现在是新中国的女飞行员了,要有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信心和勇气。”秦桂芳回答:“我以一个革命战士的标准要求自己,坚决完成任务。”

当其他女飞行员知道秦桂芳就要单独执行空运任务时,都感受到了莫大鼓舞.纷纷鼓励她说:“你大胆飞吧……你拿出劲来.为咱们女飞行员打响第一炮,为大家做出好样子。”

第二天,秦桂芳来到机场,大家怕她过于紧张,笑着说,拿出你打球的那股子勇猛劲来,好好完成任务。秦桂芳充满信心地登机起飞,终于安全顺利地完成任务。

第一炮终于被秦桂芳打响了。

这就大大鼓舞了女飞行员单独执行任务的信心。

1954年冬天,寒潮侵入内蒙古草原,草原上空风雷交加,草原上覆盖着厚厚的积雪。锡林郭勒牧场上牲畜不能放牧,有些地区牲畜已经大批死亡,上级决定派飞机空投粮食和饲料支援牧民,抢救牲畜。

女飞行员们听到这个消息,都请求空投任务。部队决定陈志英和她的机组执行这个任务,她们连夜进行飞行前准备。

第二天天刚亮,飞机就起飞了。

飞机越过长城,又飞向内蒙……

不料,飞机刚进入草原,天气突然变坏.恶劣气流云团给飞行带来极大的困难,飞机开始颠簸、摇摆、上下浮动。

陈志英沉着地操纵着飞机,勇敢前进,机组以敏锐的目光,仔细搜索着机翼下面的地形地物。

领航员首先看到蒙古包,陈志英按领航员指引的航向飞去。

牧民们从蒙古包里跑出来,一个个手舞红旗向飞机欢呼。一包包的粮食和饲料,带着党的关怀和温暖,投放到灾区牧民的手中。

陈志英和同志们圆满地完成了任务.怀着兴奋的心情返回基地。

与此同时,秦桂英也接受了一次艰难的空投任务。有一支铁道筑路队被大雪困在大兴安岭里。100多名筑路工人和百余匹骡马,断粮缺料,情况十分危急。

秦桂芳和机组同志们冒着零下10多摄氏度的严寒,给飞机发动机加温,装载物资。她们的脸冻青了,手脚都麻木了,但她们的热情很高。

飞机起飞了。机翼下面是广阔的林海雪原。

此时,没有导航点,也辨不清地标.按飞行时间推算,应该已经到达目的地上空,但秦桂芳从飞机上看下去,却什么目标也没有发现。

秦桂芳驾驶飞机盘旋几圈,连一个人影都没有看见。她心中十分焦急。她暗暗地想:“不能这样回去,一定要将粮食送到工人手中。”

秦桂芳不顾危险降低高度,勇敢地沿着山谷飞行。被围困的工人,闻声跑出来,用红被子铺下T字布。秦桂芳在飞机上看到这种情景,脸上露出欣喜的笑容。

于是,一包包满载党和人民深情厚意的物资投到指定位置.工人们得救了。

1958年12月30日晚上,部队的除夕晚会正在热烈进行。女飞行员们所在的中队突然接到一个紧急任务,要立即派飞机飞往包头,装运氧气,再转乌兰浩特。

因为乌兰浩特钢铁厂的锅炉爆炸,那里急需焊接氧气。因此,这个任务要在24小时内完成。

部队将这一任务交给了伍竹迪和她的机组。

当时,乌兰浩特地区天气恶劣.机场跑道又短又窄,而且还没有导航设备,这给机组执行任务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伍竹迪同机组全体同志连夜进行了充分准备,第二天黎明,便按计划起飞了。

飞机先飞包头,装上氧气后,又向乌兰浩特飞去,途中山峰重叠.强大气流将飞机一会儿掀起来,一会儿沉下去。伍竹迪艰难地操纵飞机,不知是紧张了还是因为生孩子后体力不济,她的内衣都湿透了。

但是,伍竹迪凭借着顽强的意志,牢牢地操纵着飞机。

伍竹迪和她的战友们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在傍晚准时到达机场上空。

伍竹迪驾驶飞机绕场一周,巡视一下机场情况,她发现这个机场的跑道的确太短,按正常着陆方法不行。

伍竹迪很快拿定主意,她采用小下滑角、大油门,尽量减低飞机速度,准确地在跑道头三点着陆。

飞机停稳后,钢铁工人们激动地围了过来。伍竹迪刚出机门.有人惊奇地喊道:“是女飞行员!”

伍竹迪一下子被工人们包围了。

一位年轻工人握住伍竹迪的手,激动地说:“我代表钢铁工人向你们致敬。”

氧气瓶卸完后,天色将晚,由于这个机场没有防寒设备,伍竹迪和机组的同志们担心飞机上的导管冻裂.便不顾十几小时的疲劳,又驾机起飞返航。

那位在航校流过眼泪怕自己飞不出来。结果是最后一个放单飞的黄碧云,在部队执行任务飞得很好。

1958年秋季,黄碧云同机组执行专机任务,从张家口接贺龙、罗荣桓、聂荣臻回北京。

在飞行途中,贺龙发现飞机飞得非常平稳,就问驾驶飞机的飞行员是谁。机组人员回答:“是女飞行员黄碧云。”

飞机在北京西郊机场轻轻着陆了。

贺龙特意来看黄碧云,亲切地对她说:“你飞得很好,下次我还乘你的飞机。”

1969年,全国妇联授予黄碧云机组“三八红旗集体”的光荣称号。

新中国的第一批女飞行人员一直艰苦奋斗活跃在空军部队长达30多年。

就这样,我们新中国的第一代女飞行员为空军部队的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她们驾驶的飞机飞遍了祖国各地,执行空运、空投、抢险救灾、人工降雨、航空测量、科研试飞和专机服务等任务。

她们为人民空军赢得了荣誉,为新中国妇女争了光,为祖国争了光。她们开创了新中国妇女飞上蓝天的先例。

中国1号女飞行员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我国空军部队,尤其是在空军航空兵运输机部队中,人们都在传颂着一个女飞行员的先进事迹。

她就是我国自己培养的新中国第一批女飞行员秦桂芳,人们亲切地称她为新中国女飞行员1号。

秦桂芳1933年生于广州,她曾经两度随父母到香港读书。在香港期间,秦桂芳学会了爱国作曲家田汉创作的《再会吧,香港》,这首歌当时在香港非常流行,老师、学生都爱唱,秦桂芳更是如此。

1951年初,中央军委决定招收女飞行员,秦桂芳有幸入选。

这年春天,秦桂芳唱着《再会吧,香港》来到东北牡丹江的空军第七航校,她被编入第二期丁班,成为14名女飞行员中最小的一员。

在冰天雪地的牡丹江海浪机场,秦桂芳和她的同伴们开始了紧张、艰苦的学习飞行生活。

当时,许多人都对女性开飞机持怀疑态度,他们问:“妇女能把飞机开上天吗?”

秦桂芳怀着为中国妇女争光的伟大志向,以惊人的毅力,勤奋地学习、苦练。

当时,没有地面训练设备,秦桂芳就抓紧时间练习各种飞行动作。

星期天,秦桂芳也不休息,她有时与同伴坐在地上手拉手、脚蹬脚,一来一去互相纠正“拉杆”、“蹬舵”的动作,有时一个人利用扫把、凳子来练习拉杆、蹬舵,就是晚上睡觉也脚蹬床架练习,有时站在不同高处练习目测。站在飞跑的车上看地面的变化。晚上睡在被窝里也比画着飞行动作。

进行飞行训练时,秦桂芳总是找机会上飞机给别人“压座”,观摩别人的动作,飞行后与同伴讲评,对飞行中的不足之处,她从不放过,每次都要追根究源找原因。

就这样,秦桂芳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逐步成长起来。

经过8个月的勤奋学习,秦桂芳在全部学员中,以第一名的优秀成绩毕业。

航校毕业后,秦桂芳来到空军航空兵运输机部队,成为一名光荣的女飞行员。

这一年,秦桂芳才18岁。

从此,这位来自香港的女青年驾驶着飞机,在蓝天上刻画出一条条色彩斑斓的航迹。

1952年3月8日,秦桂芳和姐妹们怀着激动的心情参加新中国第一批女飞行员受阅起飞典礼。

11时45分,随着3颗绿色信号弹升空,秦桂芳与其他女飞行员分别启动飞机滑向跑道。

由于秦桂芳飞行技术精湛,领导安排她作为机长驾最后一架飞机压阵,这是因为在最后要保持好队形相对困难些。

飞行结束后,秦桂芳和姐妹们受到朱德等中央领导的热情称赞。朱德说:“女飞行员是新中国的骄傲,是解放了的新中国妇女学习的榜样”

听到朱德的赞扬,秦桂芳深刻地体会到作为一个女飞行员的光荣和骄傲。是啊,这是新中国开天辟地的事情。

秦桂芳沉浸在飞行成功后的欢乐气氛中,而毛泽东的接见更是把她的幸福和快乐推向高潮。

下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