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淑昭诗

郑淑昭诗

郑淑昭小传

郑淑昭(1826—1877年):赵廷璜夫人,字班班,生于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二月初十,卒于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夏六月十二,终年52岁。郑淑昭出生于书香门第之家,父亲郑珍是“西南巨儒”,弟弟郑知同也是诗人。在父亲的影响熏陶下,从小喜欢读书,也学着吟诗填词。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23岁时嫁与赵廷璜,为夫妇29年,育有三子一女。丈夫长期游幕四川,家庭重担全由淑昭支撑,侍奉翁姑,操持家务,教育子女。她亲课子女学业,勉励子女励行力学,长子赵怡为进士,次子赵懿、三子赵恒均为举人。郑淑昭还是养蚕缫丝的带头人,她去四川大宁知府署丈夫任所探亲时,见署后多桑树,于是率女媳仆妇采桑叶养蚕数十筐,缫丝若干两,在当地提倡养蚕,鼓励老百姓亦农亦副,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境况。郑淑昭平时亦喜欢写诗,但随写随弃,仅存晚年之诗凡五十六首,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四月,由其长子赵怡刊印于京师,为《树萱背遗诗》一卷。其诗载入《黔南丛书》第三辑中,她是贵州历代女诗人中有诗集传世的三者之一。“树萱背”为郑淑昭住所之名。

树萱背遗诗

凡存录者,止五十六首,光绪甲午四月,刊于京师,男怡谨记。

树萱背遗诗(遵义郑淑昭班班)

春晓曲(以下辛未[1]

别院[2]铜鱼[3]晓箭[4]稀,轻寒阵阵入罗帷。海棠坠露无声腻,燕子瞋帘人未知。金乌[5]飞上西邻树,绣幕沈沈[6]半遮护。何处流莺[7]乍一声,金闺[8]梦断无寻处[9]

【注释】

[1]辛未: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

[2]别院:正宅之外的宅院。

[3]铜鱼:指铜鱼耳的香炉,此处指经过一夜,香炉中的香已燃尽。

[4]晓箭:拂晓时漏壶中指示时刻的箭,借指凌晨这段时间。如(唐)王维《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诗:“寒更传晓箭,清镜览衰颜。”

[5]金乌:古代神话传说太阳中有三足乌,因用为太阳的代称。如(清)王端履《重论文斋笔录绝句》之二:“烛影摇红人未散,金乌腾彩已三竿。”

[6]沈沈:同沉沉。

[7]流莺:婉转流动的莺声。

[8]金闺:闺阁的美称。唐王昌龄《从军行》之一:“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9]梦断无寻处:此处化用(唐)金昌绪《春怨》诗“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评析】

此首描绘春天清晨的景象,全诗紧紧抓住“春”、“晓”二字,“铜鱼”、“晓箭”、首先点出了拂晓的时光,在描绘春天早上的景色时,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表现了海棠垂挂露珠的姣好美丽、燕子在帘上悄悄地想亲近诗人,“无声”、“瞋帘”极为形象而富有生意。诗歌的最后化用了唐代诗人金昌绪《春怨》中的诗境,巧妙地表现了隐伏于诗人心中那份相思引发的孤寂。

春暖曲

桃花深红柳深绿,池塘水浅鸭新浴。日暖闲庭晒午鸡,花阴移上阑干曲。帘影衣香满院深,流莺语语入人心。欲漫[1]拈花插鸦髻[2],恐教蝴蝶趁华簪[3]

【注释】

[1]漫:没有限制,没有约束,此处为随意的意思。

[2]鸦髻:古代妇女的发髻。如(宋)李行中《赋佳人嗅梅图》诗:“蚕眉鸦髻缕金衣,折得梅花第几枝。”

[3]华簪:此处指经过装点并配有首饰的发髻。

【评析】

此首表现春天庄户人家的日常生活场景,桃红柳绿,莺声燕语,自然景色的清新可人,小动物优游自得,诗人在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中,也有了“拈花插鸦髻”的自然冲动,但蝴蝶也不甘落后,飞上诗人头上。全诗弥漫着浓郁的乡野生活气息,更见出诗人作为一个女性细致的观察力和对生活的那份挚爱。

归宁[1]登子午山[2]梅峐[3]

少小生山中,不知世尘喧。前有梅花峐,清绝当其门。梅花冬月茂,皪的[4]藏孤邨[5]。阿耶[6]过怜女[7],相携花底间。儿群好嬉弄,背人如飞翻。五月暗偷果[8],缘木轻猱猿[9]。自从别离后,廿载[10]经寒暄。归宁北堂上,重登故林园。荆棘深无径,梅花空自緐[11]。回身旧庐畔[12],基磴[13]没无痕。累累三五冢[14],怆悽祖父魂。我念黄梅子,梅子黄愈酸。将酸比世味[15],怛恻[16]声为吞。

【注释】

[1]归宁:回家省亲。多指已嫁女子回娘家看望父母,如(明)归有光《项脊轩志》:“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2]子午山:郑珍《子午山杂咏十八首》(并序):“山在县东七十里乐安江东岸,高三十步,左右臂若抱然,珍既墓先妣于山之心,后七年,复墓先考与妣右却北,遂即墓庐家焉,犯晨夕所游止。”此为乐安江旁的一座小荒山,后为郑珍买得,因其方位为子午向,故改称子午山,又由于郑珍的父母埋葬于此,郑珍自号子午山孩。

[3]梅峐(gāi):又称梅屺(qǐ),意为没有草木的山。此处取《诗经・魏风・陟岵》:“岵彼屺兮,瞻望母兮”之意。其地在郑珍母亲墓地南百步左右,上皆梅树,郑珍作有《梅峐记》,言峐上梅树皆父母所种祖梅之子孙,“每春夏相交,一亭皆绿,先孺人或坐梅下纺棉绩麻,或行梅边摘花弄孙子。及秋霁冬晴,则又架竹槎丫间,曝衣襦,干旨蓄,徐徐然来往其际。……据峐北望,累然一丘,音容莫复,徒使兹峐为瑶林为雪海,过焉者啧啧道山中之胜,能无悲乎?”又郑珍《子午山杂咏十八首》之《梅屺》:“当墓横修眉,种梅密无路。一株常默对,是母搭衣处。”

[4]皪的:明亮、鲜明。

[5]邨:同“村”。

[6]阿耶:同“阿爷”,指父亲。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7]过怜女:指父亲过于溺爱自己的女儿。

[8]暗偷果句:郑珍《子午山杂咏十八首》之十二《果园》:“山妻识方法,栽椄(jiē嫁接花木)罗高卑。小女时偷果,持竿叶底窥。”

[9]猱(náo):古书上说的一种猴。

[10]廿(niàn)载:廿,二十,廿载即二十年。

[11]緐:同繁。

[12]庐畔:指房屋。

[13]磴(dèng):石级。

[14]冢(zhǒng):坟墓。

[15]世味:人世滋味,社会人情。如(唐)韩愈《示爽》诗:“吾老世味薄,因循致留连。”

[16]怛(dá)恻:怛指忧伤,悲苦。怛恻也即忧伤、悲苦之意。

【评析】

此诗写归宁于家乡,物是人非,往日之欢娱与今日之沧桑固成比照,使人不禁悲从中来。子午山是诗人魂牵梦绕的地方,这里有自己青春年少的回忆,还有那些让人忆念和牵挂的逝去或活着的亲人。在经历了二十几年的沧桑之后,今天的子午山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自己已青春不再而倍感苍凉。诗歌的前十二句回忆了子午山昔日美好的景色和自己嬉戏于其中无忧无虑的童年,更怀念父亲对自己的无比怜爱。“自从”二句转折,用十二句描写了自己出嫁二十载后,经历了多少人世间的苦难,而今重回子午山,满眼只剩下了凄凉和沧桑。荆棘密布而无路,梅花繁盛而无主,石阶没于荒草之中,墓冢掩于杂草之畔。诗歌的最后两句“将酸比世味,怛恻声为吞”以黄而酸的梅子比拟世味,吞声而悲。全诗在今昔的对比中,儿时的欢乐与今日凄怆的比对承载了诗人在动乱岁月中的万般感慨。

岁辛未六七月间,弱躯婴[1]病,垂危者三,忽阿邠[2]入学,日渐就瘥[3],书报锦江,外主[4]有诗见寄云:“伤心已疟[5]芹羹[6]冷,覆手禳灾[7]泮水[8]香。”谓先姑[9]昔年曾患虐,以君入学,遂愈也。感而次韵[10]奉答。

当年我号得衣缽,共说如姑事事强[11]。衰老持门空善病,生平画荻[12]愧知方。芹羹作药传偏在,樝子[12]承梨品继香。风矩[13]但令存柳郢[14],鹿车[15]归去入樤桑。

(先姑墓左里许曰樤桑邨[16]

附赵廷璜原作

一官匏[17]系浣花[18]旁,弱骨持门且自强。有子漫云成秀士,与君权作救生方。伤心已疟芹羹冷,覆手禳灾泮水香。便道茂才[19]宗广汉[20],挂冠偕老苦耕桑。

【注释】

[1]婴:触,缠绕:~疾。“弱躯婴病”即羸弱的身体让病缠绕。

[2]阿邠(bīn):当为作者的长子赵怡。

[3]瘥(chài):病愈,如“久病初瘥”。

[4]外主:谓在外之主事者,此处指自己的丈夫。郑淑昭的丈夫赵廷璜,字仲渔,号二山,别号慕青山孩,贵州遵义县人。早年师从郑珍之学,旁及金石篆隶之书与诗古文辞。补县学生员。因农民起义罢乡试,便入川游慕于各司道衙署,又从莫庭芝讲性理之学,从布政临习包世臣书法,后随授黔川军入黔,以军功保知县、同知。后调任四川大宁、富顺等县知县。得丁宝桢赏识,协办四川盐务。黔中大饥,又协助华国英购川米入遵赈济。著有诗文各稿,舟行落于水中,剩《慕耕草堂集》一册,《新宁论蒙诗九章》等。

[5]疟(nüè):一种按时发冷发烧的急性传染病,病原体是疟原虫,由疟蚊传染到人体血液里。

[6]芹羹:在古代,贵族阶级吃的是肉羹,如羊羹、犬羹、雉羹等,穷人吃的多是菜羹,如藜羹、芹羹、苦羹。清人王文治的扇面上有极为生动的描述,“芹羹碧煮松溪水,粳饭香添石铫茶”。“芹羹”就用以指贫困的生活,此诗中用此的意思是自己能安于艰难困苦的生活。

[7]禳(ráng)灾:谓向鬼神祈祷以消除灾祸。如(汉)张衡《东京赋》:“冯相观祲,祈禠禳灾。”李善注:“禳,除也;灾,祸也。谓求祈福而除灾害也。”

[8]泮(pàn)水:古代学宫前的水池,形状如半月。《诗・鲁颂・泮水》:“思乐泮水,薄采其芹。”

[9]先姑:此处指已经去世的婆婆。

[10]次韵:旧时古体诗词写作的一种方式。按照原诗的韵和用韵的次序来和诗。

[11]当年二句:意为当年自己嫁到赵家,自己认为继承了婆婆的贤德,像婆婆一样事事都能操持料理得十分妥帖。

[11]画荻:宋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不能具纸笔,母郑氏以荻管画地写字,教其读书。见《宋史・欧阳修传》,后以“画荻”为称颂母教之典。此处用这个典故是说自己年老多病,在教育儿子上如与欧阳修的母亲比起来实感有愧。

[12]樝(zhā)子:同“楂”,即山楂。

[13]风矩:犹风规或风轨,指风度或气派。《新唐书・柳仲郢传》:“牛僧孺辟武昌幕府,有父风矩。”

[14]柳郢:即柳仲郢。仲郢字谕蒙,兵部尚书公绰子。元和十三年进士。累拜京兆尹,改右散骑常侍。大中初擢剑南东川节度使,入为刑部尚书。咸通时封河东县男,检校尚书左仆射东都留守。为天平节度使卒。读书学习是柳家的家风,柳仲郢的父亲柳公绰年少时读书千卷,成为名士。柳仲郢的叔叔柳公权手不释笔,终成书法大师。柳仲郢本人也是嗜书如命,公事之余,开卷读书,不舍昼夜。《九经》、《汉书》、《后汉书》亲手抄写一遍,魏晋南北朝的史书手抄两遍,全是用小楷精心写下。

[15]鹿车:佛家所谓“三车”之一,小乘如羊车,中乘如鹿车,大乘如牛车。此处借指归隐山林。如(宋)欧阳修《秋怀》:“鹿车何日驾?归去颍东田”。

[16]樤桑邨:邨同“村”。樤同“条”。作者在诗后加注说自己婆婆的墓地左边大约一里路的地方叫樤桑邨。

[17]匏(páo):即匏瓜,一年生草本植物。果实比葫芦大,对半剖开可做水瓢。《论语・阳货》“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后以匏瓜比喻求官不得或不被重用的人。如王粲《登楼赋》:“惧匏瓜之徒悬兮,畏井渫之莫食。”

[18]浣花:指浣花溪旁,浣花溪一名濯锦江,又名百花潭,在成都西郊,为锦江支流。此处指成都,因作者的丈夫为宦于成都。

[19]茂才:即“秀才”。东汉时,为了避讳光武帝刘秀的名字,将“秀才”改为“茂才”,后来有时也称“秀才”为“茂才”。

[20]广汉:指四川广汉县。

【评析】

此首七律为次韵之作。以一件生活中偶然巧合的事件为题材,表现了夫妻间相濡以沫的深情。诗人病重,儿子上学后却奇迹般慢慢地好起来,在写信时将这件事情告诉了丈夫,丈夫看后寄诗一首,并在信中说当年母亲也患重病,因为自己的入学而慢慢痊愈。这种无端的巧合让诗人感慨万端,于是次丈夫的诗韵作诗一首。

赵廷璜诗中对自己常年在外,家中就靠妻子一人支撑门户表示了十分的歉意和对病中妻子的宽慰。诗歌的首二句说自己因为一官半职而被羁绊在浣花溪旁,家中就靠孱弱的妻子苦苦地支撑着。三四句说在妻子的教导下,如果今后儿子们有出息,这就是最好的救命良药了。五六句说妻子在家生活困顿且又多病,自己却只能在远方为她祈福消灾。七八句说自己一旦完成了使命,将会挂冠而回与妻子白头偕老过着平静耕桑的生活。

郑淑昭诗依韵而作,首二句说自己当年嫁往赵家,以为得婆婆之衣钵,贤德能干而支撑门户。三四句说谁知如今年老多病,很多事情心有余而力不足,与欧阳修之母相比很是愧疚。五六句说生活虽然困窘,但自己却乐在苦中。七八句说自己一定会好好教育孩子,让他们传承家风,也会在家静静地等候丈夫的归来,夫妻偕老于乡里。

从夫妻二人的诗中,能看到赵廷璜对病中妻子的关切,更能看到郑淑昭的贤德自谦、甘于贫贱和忍辱负重,她对生活的索取甚微,有的只是对丈夫的关爱和对子女无私的付出,表现了中国妇女的传统美德。

病起书怀再次前韵

药灶经旬[1]掷槛旁,孱躯[2]坐卧日来强[3]。老蚕忆历眠三起[4],北雁惊闻天一方。经检旧篇[5]怜舌强[6],机抛锦字[7]隔心香[8]。狼山蜀水[9]遥相望,斜日西风下晚桑。

【注释】

[1]经旬:经过十来天。

[2]孱躯:孱弱的身躯。

[2]日来强:一天天地好起来。

[4]眠三起:荀子《蚕赋》中说蚕“三眠三起,事乃大己。”

[5]经检旧篇句:翻出旧时的诗篇。

[6]舌强:舌头僵硬,说话不灵活。此句的意思是翻检出旧时的诗篇想诵读,但大病初癒,舌头僵硬而不灵活。

[7]锦字:指锦字书,五色丝织成的回文诗图。《晋书・列女传・窦滔妻苏氏》:“窦滔妻苏氏,始平人也,名蕙,字若兰,善属文。滔,苻坚时为秦州刺史,被徙流沙,苏氏思之,织锦为回文旋图诗以赠滔。宛转循环以读之,词甚凄婉。”相传其锦纵横八寸,题诗二百余首,计八百余言,纵横反复,皆成章句。后遂以“织锦回文”借指妻子的书信诗简,亦用以赞扬妇女的绝妙才思。如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吟得句儿匀,念得字儿真,咏月新诗,煞强似织锦回文。”亦作“织锦回文”。

[8]心香:佛教语。谓中心虔诚,如供佛之焚香,后世往往指真诚的心意。如(清)龚自珍《南歌子》词:“红泪弹前恨,心香警旧盟。”

[9]狼山蜀水:指遵义和四川。《续遵义府志》卷五上。山川上:“娄山,在治北一百里,前志(指遵义府志)称古之不狼山也。”此处指遵义和四川遥相望,表现了诗人大病初愈后对丈夫的思念。

【评析】

此首七律与前首遥相呼应,同为次韵之作。大病初癒,身体在一日日地慢慢恢复,从蚕与大雁生活状态的变化中表现了病中经久难熬的时光。病后想诵读往日的旧作,却因舌头僵硬而难成。诗中用窦滔妻苏氏“织锦回文”的典故表现了对丈夫的深切思念,而“隔心香”之“隔”又表现了眼前分离的无奈。最后两句以“狼山蜀水”表现了与丈夫的重重阻隔,但“遥相望”却是时间与空间都难以阻断的彼此深深的牵挂。

寒夜

疏风[1]薄雾夜寒来,半面蕉窗[2]未肯开。人带愁肠天不管,无端[3]清月上高台。

【注释】

[1]疏风:疏朗的清风。

[2]蕉窗:有芭蕉叶映照的窗户。

[3]无端:无来由。

【评析】

此首七绝写“疏风薄雾”的寒夜,清寒让人不敢打开芭蕉叶映照的窗户,人难入眠本是心中愁绪难消,却将心中的幽怨责之于天,是上天不怜惜自己的一腔幽

情愁肠,明月的“无端”其实正是胸中无端纷乱思绪的外现。

元夜[1](以下壬申[2]

春归数日雨绵绵,云暗今宵雪满天。儿女张灯娱病眼[3],哪知心在锦江[4]边。

【注释】

[1]元夜:即元宵节。

[2]壬申: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

[3]娱病眼:安慰病中的人。

[4]锦江:岷江分支之一,在今四川成都平原,此处即指成都。传说蜀人织锦濯其中则锦色鲜艳,濯于他水,则锦色暗淡,故称。如(唐)杜甫《登楼》诗:“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评析】

此首七绝写早春已经悄悄到来,数日绵绵阴雨后的元宵之夜,云暗飞雪漫天。孝顺的儿女点亮灯烛安慰病中的自己,但他们哪知自己整个的心都在成都丈夫的身上。诗歌表现了诗人在家人团聚的元宵节对远在他乡丈夫的殷殷思念,诗境与杜甫《月夜》的“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有异曲同工之妙。

入居慕青草堂[1],寄外主成都

僦居[2]已三载,岁岁空费租。一瓦不自主,寸檐难复舒。为地甚湫隘[3],开门临市衢[4]。蔬圃[5]虽数弓[6],又不足耘锄。谷口五亩宅,修修[7]东城隅[8]。草堂既幽静,竹树森扶疏[9]。旁邻鹿鸣邨[10],背插双剑砠[11]。花冈与桃源,空翠檐角腴[12]。湘水鸭头绿,拍槛[13]浮鸥凫。右邻夫子墙,苍圣[14]宫左区。雍雍[15]礼乐地,实近圣人居。孟母毕迁者[16],恐不于此如。俎豆[17]化诸儿[18],讵曰非美图[19]。百金乃到手,入居真吾庐。西头读书时,东头蔬笋厨。前头翠墙下,手种桑三株。既以添清阴,复为蚕之储[20]。百具且料理,吾意得纡余[21]。作诗报阅道,琴鹤[22]归来乎。

【注释】

[1]慕青草堂:郑珍别号慕青山孩,故其家住宅名慕青草堂。

[2]僦(jiù)居:租赁,僦居即租赁房屋。

[3]湫(jiǎo)隘:低洼,低湿狭小。

[4]市衢(qú):市场和大路。

[5]蔬圃:菜园。

[6]弓:旧时丈量地亩用的器具和计算单位,此处的“虽数弓”指虽有一点土地。

[7]修修:修长美好貌。(唐)杜甫《晦日寻崔戢李封》诗:“李生园欲荒,旧竹颇修修。”

[8]隅:角落。

[9]扶疏:枝叶繁茂纷披貌。如(宋)姜夔《虞美人・咏牡丹》词:“玉盘摇动半厓花。花树扶疏,一半白云遮。”

[10]邨:同“村”。

[11]砠(jū):上面有土的石山;一说为上面有石的土山。

[12]腴(yú):土地肥沃。此处的“檐角腴”指房屋的檐角圆润流转。

[13]槛(jiàn):栏杆。

[14]苍圣:传说中文字的发明者仓颉。此句“苍圣宫左区”言房屋的左边也是读书人居住,加上前句,是说左邻右舍都是读书之人,实在是一个为孩子们学习选择的好地方。

[15]雍雍:和洽貌;和乐貌。如《汉书・王莽传上》:“是以四海雍雍,万国慕义,蛮夷殊俗,不召自至。”如(宋)叶适《北斋》诗之一:“友朋坐雍雍,燕雀鸣草草。”

[16]孟母毕迁:此处用孟母三迁的典故。刘向《烈女传》记载,孟轲幼时家贫,倚墓地而居,小孟轲便常仿效送葬者,做丧葬游戏。孟母觉得此种环境对儿子不利,遂搬至集市旁。不料孟轲又仿效商人叫卖,孟母亦觉此非正道,遂又搬至学校旁。至此,孟轲始学礼仪,“设趄豆,揖让进退”之事,孟母认为这才是让儿子健康成长的地方。此句的意思是说自己家周边的环境比孟母为孟子所选之处还要好。

[17]俎(zǔ)豆:俎和豆,古代祭祀、宴会时盛肉类等食品的两种器皿,此处指祭祀一类的礼仪。

[18]化诸儿:指懂得祭祀的礼仪以此教化自己的孩子。

[19]讵(jù)曰句:讵:岂,怎。此句言难道不是很好的事情吗?

[20]复为蚕之储:更是为蚕准备的食物。

[21]纡(yū)余:从容缓慢的样子。

[22]琴鹤:古人常以琴鹤相随,表示清高、廉洁。如(唐)郑谷《赠富平李宰》诗:“夫君清且贫,琴鹤最相亲。”如(五代)齐己《寄镜湖方干处士》诗:“闻君与琴鹤,终日在渔船。”

【评析】

此首写入住新居的欣喜心情,以诗的形式告诉在成都的丈夫,希望他能在远方分享这一份难得的快乐。诗歌的前八句写了以往的三年租住别人的房子,房屋狭小潮湿,面临街市嘈杂不堪,房前屋后又无多少地可种。更为让人心里伤感的是,“一瓦”、“寸檐”都不属于自己,因为那毕竟不是自己的房子。第二层次用十句描绘了新居的自然环境,这里地方宽敞,环境幽静,周围群山环抱,竹树茂密,房前河水中游鸭戏水,清幽之境堪比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第三层次诗人用八句热情地赞美了新居的人文环境,它左右都与读书人家相邻,实在是一个礼乐

之地,当初孟子的母亲为孩子学习三次搬迁而选择的地方,恐怕也难与此处相比,这里良好的人文教化环境,一定会让自己的儿孙们受到良好的熏陶,这简直就是一件再好不过的事情了。第四层次诗人描绘了搬进新居后新的生活给人带来的愉悦。全家住进了真正属于自己的新房,每天东边的房间会传来孩子们的念书声,东头是家中的厨房,房前屋后自己还种下了成片的桑树,这是为蚕准备的食物。诗歌的最后四句说现在百事都已经料理好了,自己也可以舒展一下劳累的身躯并放松操劳的精神,在这让人高兴的时刻,写下这首诗报告给自己的丈夫,希望他能分享这份难得的快乐,同时也殷切地表达了希望丈夫能早日归家的迫切心情。全诗层次分明,描绘的景物清新可感,情感的表达也十分得体。

种桑吟

种桑种桑,五亩之墙下,依稀三五行。绿阴深映女儿房,一树足供蚕一筐。小蚕要食匀细叶,大蚕更要叶粗强。翠笼青梯[1]挂深树,一日树头来几度。须使蚕眠叶不稀,莫教桑老蚕生妒。阳春三月墙东头,东枝叶嫩西枝柔。鸣鸠逐妇枝间闹,枝上飞飞[2]黄栗[3]留。黄栗留金衣,眩采[4]光油油。我家桑葚[5]任尔食,慎莫烂醉枝南北。西家女儿恐汝得,种桑吟,春满襟。

【注释】

[1]翠笼青梯:指采桑的篮子和梯子,此处为写诗时的美称。

[2]飞飞:飞行貌。如(唐)韩愈《南山有高树行赠李宗闵》诗:“飞飞择所处,正得众所希。”

[3]黄栗:黄色的栗子。

[4]眩采:绚烂的文采。

[5]桑葚(shèn):桑树的果实,味甜可食,但据说吃多了会醉,中医亦以入药。如《诗经・卫风・氓》:“吁嗟鸠兮,无食桑葚。”

【评析】

此首为杂言诗,全诗语言淳朴自然,风格清新,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郑淑昭在农村田野生活中终身未离农桑,晚年随丈夫到四川时还将种桑养蚕的技术无私地传授给当地的山民。诗中对茂盛桑叶的描绘、写种桑采桑的艰辛、写对蚕儿的关切以及劳动带来的喜悦等等,完全来源于农事生活的真切体验,诗歌的这种特点使之具有了乐府民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特色。

月夜

清风几度动帘钩,夜半书声在小楼。听久兴高[1]还自读,蛾眉[2]斜挂绿梢头。

【注释】

[1]兴高:兴致高涨。

[2]蛾眉:古代诗词中本指女性的眉毛,此处用以形容弯弯的一钩明月。

【评析】

此首七绝写凉秋月夜读书的雅趣。“夜半书声”表现了孩子们学习刻苦的情景,“兴高”更表现了自己对此的欣慰之情。诗歌的最后一句用古代诗词中惯常形容女性眉毛的“娥眉”来形容夜半时分挂在浓荫树梢的一弯明月,独出机杼,表现了诗人超凡的想象力。

晚凉

雨过碧天净,凉风吹衣襟。归鸟相随飞,孤蝉断续吟。湿云绕山脊,钩月[1]当天心[2]。幽帘坐清爽,病骨翻不禁[3]。何处芙蓉香,悠悠来隔林。

【注释】

[1]钩月:如弓之一弯月亮。

[2]当天心:指月亮挂在中天。

[3]不禁:难以自持。

【评析】

此首写深秋之夜孤独的情怀。诗歌的首二句点题目中的“凉”字,三四句用相伴而归的飞鸟与孤蝉断续的叫声作为强烈的对比,在这物的对比中已透露出自己深秋夜晚的孤独。五六两句用自然景物表现时光的推移,曲折地表现了自己的深夜难眠,云“湿”说明深夜的寒雾笼罩,月“当天心”说明时光已是夜半。七八两句说自己在这子夜时分独在幽帘之内,因病而辗转反侧。最后两句说远处的树林中送来了阵阵的花香,似乎来伴深夜的不眠之人。诗歌的关键处在三四句,幽独之处的难眠其实是委婉含蓄地表现了对远方丈夫的思念。

夜坐

寂寂空阶坐,闲听儿诵声。月从楼际起,光在竹间明。萤火飞还灭,蛩[1]吟断复鸣。幽情满襟抱,灯烬[2]夜三更。

【注释】

[1]蛩(qióng):蟋蟀。

[2]烬(jìn):物体燃烧后剩下的东西,灯烬即指灯已燃尽。

【评析】

此首五律写深夜不眠的幽情。夜晚独坐空阶,孩子们念书的声音渐渐地淡去,月亮从楼后升起而慢慢地移向了竹间。夜晚萤火翩翩点点,蟋蟀的凄清的鸣叫断断续续,伴随自己的孤灯已将燃尽,而难于消解的是自己的一腔幽情,“幽情”乃为一篇之关键,那就是对宦游在外丈夫的牵挂和思念。

咏菊

[1]紫娇黄色色鲜,玲珑巧转傲雪妍[2]。开迟本自禁风雨,那恐腰枝[3]力不完。

【注释】

[1]媠(tuó):美好之意。

[2]傲雪妍:指菊花在霜雪中凌然而妍丽。

[3]腰枝:同“腰肢”。

【评析】

此首为咏菊之作。从屈原的“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到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菊花的物性就逐渐被赋予了高洁品性的象征意义,成为一种文化符号,成为文人学士所青睐的诗词歌赋书画的最好题材,咏菊之作多不胜数。此首诗的前两句赞美了菊花傲雪凌霜中的妍丽,后两句却能独辟蹊径地发议论,认为菊花开于百花之后本就要经受霜雪的考验和洗礼,并不惮惧自身娇弱身躯的承受力。其实菊花的物性中受人赞美且赋予它高洁的品性,关键也就正在于此。诗人在礼赞菊花之中寄予了自己雅洁的胸襟和承受生活苦难的坦然。

除夜[1]

古寺钟声逼岁除[2],鸣鸡窗外又年初。雪花卷幔[3]寒风急,叹息游人[4]三载余。

【注释】

[1]除夜:除夕之夜。

[2]逼岁除:指在钟声中新年在一点点地逼近。

[3]幔:张挂在屋内的帐幕。

[4]游人:指宦游在外的丈夫。

【评析】

此首七绝写除夕之夜对丈夫的思念。郑淑昭的丈夫赵廷璜为了生计长期宦游在外,她以孱弱的身躯和顽强的意志独力支撑家庭,照顾老人和抚养教育孩子。作为一个女性,坚强的背后依然会涌动着无限的温情,因此在她的诗作中常常能看到对丈夫的殷殷思念。此首诗写除夕之夜古寺悠悠的钟声中一年又将过去,雪花漫天飞舞的寒冷新年中让她最挂念的已经在外三年的丈夫。诗歌的前两句用古寺钟声和鸡鸣之声来表现旧年的逝去和新年的到来,“逼岁除”之“逼”和“又年初”之“又”表现了光阴荏苒中的悠悠离情。

即事(以下癸酉[1]

静昼[2]花风春意长,银瓶[3]贮水海棠香。纱厨睡起无情思,漫[4]卷珠帘燕入梁。

【注释】

[1]癸酉: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

[2]静昼:静静的白昼。

[3]银瓶:指花瓶。

[4]漫:随意地。

【评析】

此首七绝写春日白昼的情思。诗歌表现的是漫长春日白昼的寂寥情怀,其妙处在于用物的“春意长”与人的“无情思”作为比照,并用“漫卷”二字深化人的“无情思”,表现了诗人的落寞和孤独。

出庭

倦抛黄卷[1]出罗帏[2],淡淡和风透我衣。蝶恋毬花[3]盘架舞[4],燕随柳絮入檐飞。草堂远市春来好,山色当门分外肥[5]。旧种新桑高几尺,今年蚕子不应饥。

【注释】

[1]黄卷:指经书。

[2]罗帏:罗帐。如(唐)卢照邻《长安古意》诗:“双燕双飞绕画梁,罗帏翠被郁金香。”

[3]毬花:毬同“球”,毬花指团团簇簇的花。

[4]盘架舞:在花架上上下飞舞。

[5]肥:此处为春色盈盈润泽之意。

【评析】

此首七律写春日出庭所见的美景。春日读经困倦,出门以观景色,春风习习,山色青葱,莺飞蝶舞,草堂的春色似乎异乎寻常地美丽,但诗人在这美景中更为关切和欣喜的是今年桑树长得是格外的茂盛,蚕儿也就有了充足的食物。诗人在诗中的用词十分精警,特别是“肥”字的使用,充分地表现了姹紫嫣红的春天,万物润泽青翠之貌。而诗歌的最后两句又体现了诗人作为独立支撑家庭的劳动妇女的本色。

春日种菜作歌,以示女蕙[1],妇郑纨[2]

春阴吹雨轻丝丝,春畦[3]滑滑融春泥。墙根菌子[4]万钉集,庭隅[5]笋露千角圭[6]。白芥[7]添添菔[8]生子,莴苣[9]老去菠蔆[10]稀。姜芽[11]如拳蕨[12]如爪,翠荽[13]绿荠[14]纷高低。微风细颤豌豆觜[15],葵花簸[16]映红胭脂。我于此时力种艺[17],携锄抱瓮[18]忘饥疲。朝历东园暮西圃[19],妇婢踉跄[20]随我为。我生自抱藜苋[21]腹,庾郎[22]风味平生希。况复[23]井臼[24]要赀[25]此,蚕绩之外当兼治。忆昔少年健四体,家贫力作埤[26]我遗。长年汗滴菜根土,豆棚瓜架无日离[27]。及今老矣力不足,时亦梦怕羊蹂[28]篱。课种[29]当春贵及时,登盘芼盏[30]斯有期。使汝口舌永滋味,使汝肠胃生芳菲。宦家[31]只识腐肠药[32],菜香清贵人孰知。呜呼,菜香清贵人孰知。

【注释】

[1]蕙:此为作者的女儿。郑淑昭与赵廷璜育有三子一女。

[2]郑纨:诗人的儿媳妇,也是郑珍的孙女。郑珍的次子郑知同,原配宦氏,字霞英,生五子四女,五子存二,而四女唯存一人,即郑纨,嫁与郑淑昭的长子赵怡。

[3]畦(qí):田园中分成的小区,如菜畦。春畦即春天的菜畦。

[4]菌子:遵义方言,即蘑菇。

[5]庭隅:庭院的角落。

[6]千角圭:古代帝王或诸侯在举行典礼时拿的一种玉器,上圆(或剑头形)下方:圭角(圭的棱角,喻锋芒)。此处用以形容长得密密麻麻的竹笋。

[7]白芥:即芥菜,按用途分为叶用芥菜(如“雪里蕻”);茎用芥菜(如“榨菜”);根用芥菜(如“大头菜“)。

[8]菔(fú):萝卜的别称。

[9]莴苣(wōjù):即莴笋,二年生草本植物,一种普通的蔬菜,长形,花黄色,茎和嫩叶都可吃。

[10]蔆:同菱。

[11]姜芽:指嫩的生姜。

[12]蕨(jué):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茎长。嫩叶可食,根茎可制淀粉,其纤维可制绳缆,耐水。全株入药。嫩叶为遵义方言中的“蕨菜”,也是遵义特别具有地方特色的菜。

[13]荽:即芫荽(yuánsui)一年生草本植物,茎和叶有特殊香气,花小,白色。嫩茎和叶用来调味,通称香菜。

[14]荠:(jì)即荠菜,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叶狭长,羽状分裂,花白色,茎叶嫩时可食,全草可入药。

[15]豌豆觜(zī):觜:猫头鹰之类头上的毛角。此处用以形容春天豌豆的嫩豆荚。

[16]簸:此处指葵花圆圆的像簸箕。

[17]力种艺:辛勤地种地。

[18]瓮:指水罐。

[19]西圃:西边的菜园。

[20]踉跄(liàng qiàng):走路不稳,跌跌撞撞。此处指大家紧紧地跟随于后。

[21]藜苋(lí xiàn):藜和苋。泛指贫者所食之粗劣菜蔬。如(唐)韩愈《崔十六少府摄伊阳以诗及书见投因酬三十韵》:“三年国子师,肠肚习藜苋。”此句的意思是说自己从小就习惯了简单而贫贱的生活。

[22]庾郎:指北周诗人庾信。如(宋)姜夔《齐天乐》词:“庾郎先自吟愁赋,凄凄更闻私语。”也借指多愁善感的诗人。

[23]况复:何况。

[24]井臼:汲水舂米,泛指操持家务。如汉刘向《列女传・周南之妻》:“亲操井臼,不择妻而娶。”

[25]赀(zī):计量,计算。

[26]埤(pí):增加。

[27]无日离:没有一日离开过。

[28]蹂:蹂躏,践踏。

[29]课种:指种地的事务。

[30]登盘芼(máo)盏:芼:可供食用的水草或野菜。登盘芼盏即指蔬菜成熟后装满了盘子碟子。

[31]宦家:为官的富贵人家。

[32]腐肠药:腐蚀肠胃。古人每用以指美酒佳肴。如(汉)枚乘《七发》:“甘脆肥浓,命曰腐肠之药。”

【评析】

此首以春日种菜为题作歌,以示自己的女儿和儿媳。诗歌的第一层用十句描绘了春日菜畦里热闹而生机盎然的景象。春雨丝丝,春泥融融,菜园中的各种

蔬菜竞相生长,诗人历数了春天遵义当地生活中最常见的12种蔬菜,用各种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表现这些人们每天享用着却很少去观察的蔬菜的特征。诗歌的第二层十四句诗人表现了耕种在自己家庭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并说自己从小就习惯了这种艰苦的生活。同时说自己从年少的时候开始就从来没有离开过田间的劳动,而如今年纪虽老,但还是时时牵挂着地里的庄稼。诗歌的第三层八句教育自己的女儿和儿媳,耕种要顺时趁时,而耕种的收获换来的就是全家人饭桌上丰富而清香的菜肴,仕宦富贵人家只知道享用山珍海味,却难以知道农家蔬菜的清香。郑淑昭贤德慧善,在丈夫常年在外的情况下,一生勤苦劳瘁,除了要料理儿子们的学业,同时还要辛勤持家,晚年体弱多病,每日仍捻麻线,做针黹,而且从未间断过田间地头的劳作。此诗以自己劳动的经历谆谆教诲自己的女儿和儿媳,目的是希望女儿和儿媳能体验劳动的快乐和劳动对于持家和陶冶人的性情的重要性,希望她们能安于贫贱,以农事劳动为本。诗中表现的劳动带来的愉悦和对农事之熟稔,非亲身经历者难以道之。

送二姑[1]归白沙水[2](以下甲戌[3]

秋草空庭霜未干,举头南望不胜寒。嗟离叹别余应老,断雨零风君自还。妆镜嬉娱堪指忆[4],柏舟[5]艰瘁[6]要心安。更无好语重相赠,苦守阿娇[7]作子看。

【注释】

[1]二姑:郑淑昭的二姑,应为郑珍的妹妹,嫁给邻里庹以纯,与郑珍家相去三里,庹氏能诗文。

[2]白沙水:遵义县地名。

[3]甲戌: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

[4]妆镜嬉娱堪指忆:指在梳妆镜前的嬉笑欢娱现在还深深地留在记忆之中。

[5]柏舟:本为《诗・鄘风》篇名。《诗・鄘风・柏舟序》:“柏舟,共姜自誓也。卫世子共伯蚤死,其妻守义,父母欲夺而嫁之,誓而弗许,故作是诗以絶之。”后因以谓丧夫或夫死矢志不嫁。如(晋)潘岳《寡妇赋》:“蹈恭姜兮明誓,咏《柏舟》兮清歌。”

[6]艰瘁:艰难困顿。如(明)方孝孺《后乐斋记》:“生民之艰瘁,政治之阙失,若己不闻焉。”

[7]阿娇:此处当指二姑的女儿。

【评析】

此首七律为送别之作。郑淑昭的二姑当为郑珍的妹妹,从诗中的内容来看,此时应为守寡之人,在这离别之际,诗人对这位在艰难中度日的长辈寄予了深切的关怀,“嗟离叹别余应老,断雨零风君自还”两句把自己与二姑共同的离愁别绪

拉得很近,离别在二人的心中的伤痛是对等的。诗歌用“柏舟”的典故安慰守寡的二姑,同时劝慰她在困苦的生活中好好地抚养自己的女儿,将她权且当作儿子那样看待。此为离别之诗,其中有困顿生活中的艰辛之感,但更饱含着一份浓浓的亲情。

从弟知异[1]入学,书此赠归

吾叔屈奇志[2],平生望汝深[3]。今归拜高冢,见子领青襟[4]。更慰阿[5]苦,还思秀士[6][7]。寒梅一枝赠,珍重此时心。

【注释】

[1]从弟:堂弟。此处的“知异”应为郑淑昭叔叔的儿子。郑珍有弟二人,但其子的名字中未见有叫“知异”者,所以此处有可能是郑淑昭族叔的儿子。

[2]屈奇志:指压抑着壮志。

[3]望汝深:对你寄予了很深的希望。

[4]青襟:借指学子。《魏书・李崇传》“养黄髮以询格言,育青襟而敷典式。”

[5]阿(mí):谓母。《玉篇女部》有此字:“,齐人呼母。”

[6]秀士:德行才艺出众的人。

[7]箴(zhēn):劝告,劝诫。如箴言、箴规、箴谏。

【评析】

此首为赠诗,堂弟入学是家庭中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诗人在诗中对弟弟寄予了殷切的希望,希望他不要辜负叔叔平生的愿望,弟弟今日到他父亲的墓冢前,也可以慰藉另一个世界的亡灵了,同时入学之始也是安慰他的母亲最好的事情了。在这个步入学习的开端之际,诗人赠诗于他,“珍重此时心”也就包含了自己最好的祝福了。

正月十四日先妣[1]生辰(以下乙亥[2]

春风一夜漏[3]声长,枕上思亲欲断肠。儿女哪知哀未忘,醒呼灯节[4]要辉皇[5]

【注释】

[1]先妣(bǐ):亡母。如(明)归有光《项脊轩志》:“先妣尝一至”。

[2]乙亥: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

[3]漏:古代计时器,铜制有孔,可以滴水或漏沙,有刻度标志以计时间。

[4]灯节:元宵节。

[5]辉皇:同辉煌。

【评析】

此首七绝写亡母生辰之夜心中之悲,儿女不知而更见其悲。郑淑昭的母亲黎氏,为郑珍舅舅黎恂之长女,有其三姑母黎老夫人(郑珍的母亲)的德操风范,事公姑以孝谨著闻,安于淡泊,善良贤达,生有二子四女,在郑珍去世后八年的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没于藻米溪。郑淑昭在成长中深受母亲的影响,因此,母亲的去世是其心中永远难以抚平的痛。“春风一夜漏声长,枕上思亲欲断肠”两句表现了在母亲的冥寿之日自己的切切思念,“漏声长”说明彻夜难眠,“断肠”则是内心凄怆的痛苦。正月十四正是元宵节的前夜,漫长的夜晚过后就是元宵了,儿女不知母亲内心的哀痛,醒来后便说今天的元宵节一定要张灯结彩辉煌快乐,在这悲与喜对比中,更突出了诗人内心那份忆念亡母深重的伤感。

夜眠不寐

落尽梨花雨夜凉,藤床锦枕叹更长[1]。多愁善病不成寐,风扑罗帏[2]尚自香。

【注释】

[1]叹更长:叹息夜晚的漫长。

[2]罗帏:帷幕。

【评析】

此首七绝写长夜不寐的幽思。梨花落尽春事已毕,夜晚的春雨带来阵阵的凉意,藤床锦枕上多愁多病的诗人夜晚长叹,风自香而人自悲。“自香”二字颇妙,以此比衬出诗人内心的落寞和凄凉。

两女相随出庭

并携娇女玩春华[1],户外临风夕照斜。欲傍新亭闲折柳,莺声宛转度林花。

【注释】

[1]玩春华:欣赏大好的春光。

【评析】

此首七绝写带小女出门欣赏春光。诗中描绘了春意盎然中的夕照,杨柳及

林花莺声,“玩春华”之“玩”字,用词传神,表现了诗人在自然春光中的欣悦。

六龙[1]飞空系不住,奔随海水长流去。南风悠悠吹野心,卷入浮云最深处。浮云如絮柳如烟,碧海青天无尽年。九琳之堂八琼室[2],瑶光宝雾[3]何莹然[4]。纷纷燕蝠[5]争晨瞑,蛱蝶[6]联翩呼不醒。举头一笑杯自空,蓬莱九万云霞红。

【注释】

[1]六龙:指太阳。神话传说日神乘车,驾以六龙,羲和为御者。如(汉)刘向《九叹・远游》:“贯澒濛以东朅兮,维六龙於扶桑。”

[2]九琳之堂八琼室句:《仙经》中的《洞景金玄经》曰:“玉帝命太微天帝君坐万灵於房轩,散华香於玉宇,留连八琼之室,曲宴九琳之堂”。《仙经》是一部亡佚已久的重要道教典籍,成书于三国,作者为左慈,实为魏晋以前道教经籍的综录。多数情况下,“仙经”是道教文献的泛称。八琼:即八石,指古代道家炼丹所常用的硃砂、雄黄、雌黄、空青、云母、硫黄、戎盐、硝石等八种石质原料。

[3]瑶光宝雾:指天界的云雾缭绕。

[4]何莹然:何:多么。莹然:形容光洁明亮的样子。

[5]燕蝠:燕子和蝙蝠。

[6]蛱(jiá)蝶:即蝴蝶。

【评析】

此首为记梦之作,无拘无束思无涯,读来别有韵味,为郑淑昭诗中最特立,浪漫风格最为独特的一首。梦本虚无缥缈,来无影去无踪,而诗人采用比喻、夸张、顶真等修辞手法,将之具体形象化,梦中来到仙界,有六龙驾驭之太阳,悠悠的南风,如絮如烟的云彩,还有七彩瑶光宝雾,美不胜收。奇幻的梦境深深,就是燕叫蝶飞也唤不醒自己,自己还在蓬莱仙境的万重云霞中笑饮美酒。全诗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表现了诗人内心奔放而被生活压抑了太久的热情。郑淑昭诗歌多为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虽受其父影响及本身的才学功底诗中常用典故,但诗风总体质朴且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那些相思离别之作也如众多的女诗人的作品一样,幽情淡淡而情意切切,而这首诗却充分地表现了诗人诗歌创作的别种面貌,当然也是真实的另一面,全诗与李清照的《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词有异曲同工之处,故这应是郑淑昭诗中值得珍视的一首。

七夕

明河[1]淡宕[2]影西流,乌鹊[3]填桥[4]度女牛[5]。飞辇[6]暂停机轧轧[7],浮云犹隔梦悠悠。休嗟人世多离苦,试看神仙尚别愁。莫漫[8]猜详[9]天上事,几回吟望月轮秋。

【注释】

[1]明河:即银河。

[2]淡宕:同“淡荡”。如(清)魏之琇《头陂塘・苹花》词:"烟光淡宕摇天影,数叶弄凉葱蒨。"

[3]乌鹊:指搭桥的喜鹊。

[4]填桥:即喜鹊搭桥。

[5]女牛:即指织女星。

[6]飞辇:指织女乘坐的车驾。

[7]轧轧(gá):象声词,此指织布机的声音。

[8]漫:无端地,没来由地。

[9]猜详:详细地猜度。

【评析】

此首七律写七夕之感。七夕的传说本身充满了浪漫的奇思,牛郎织女一年一度金风玉露中相逢的故事寄托了有情人对爱情的美好祝愿。而诗人在这七夕之夜,更多地看到了离别,“休嗟”二句说不要嗟叹人世间的离别太多,其实天上人间原本一样是离多聚少,你看牛郎织女不也是一样地为别愁所困吗?此处虽故作旷达宽慰之语,但现实的残酷却是谁也改变不了的,自己与丈夫长久的天各一方就已注定了要恒长地去承担相思离别的痛苦和煎熬。因此,不要去猜度天上神仙的事情,还是仰望星空,企望“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吧。诗歌感于七夕,用这个有特别意义的节日寄托了自己对流荡于他乡丈夫的思念。

晚上池亭

日下城尖[1]暮霭[2]红,莲花池上倚西风。秋心愁对峰三两,独立阑干望远鸿[3]

【注释】

[1]城尖:城墙的最高处。

[2]暮霭:晚霞。

[3]远鸿:远飞的鸿雁。

【评析】

此首七绝写秋日傍晚之愁思。诗的后两句寄意深长,“秋心”与“峰”而“愁

对”,人与山峰的相融是诗人情感的移入,也阐释了“离人心上秋”之“愁”的文化内涵。最后的“独立阑干望远鸿”表现了对远方信息的盼望,鸿雁传书之说自古有之,独立而望传达出内心深处的那份企望和深情。

秋夜曲

商飚[1]凄紧催檐马[2],梧桐叶落空阶下。凤仙[3]灼灼[4]绕兰闺[5],流萤[6]个个粘鸳瓦[7]。谁家长笛韵悠悠,河[8]浅星疏子夜[9]秋。扶上高楼望明月,月明依旧使人愁。

【注释】

[1]商飚:星名,二十八宿之一,即“心宿”。飚:同“飙”,暴风。此处的“商飚”指秋风。

[2]檐马:挂在屋檐下的风铃,风吹时撞击发出清脆的响声。

[3]凤仙:指凤仙花。

[4]灼灼:耀眼,光亮。

[5]兰闺:女子居室的美称。如《西厢记》:“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

[6]流萤:飞舞流动的萤火虫。

[7]鸳瓦:即鸳鸯瓦,指成对的瓦。如(唐)白居易《长恨歌》:“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8]河:指银河。

[9]子夜:半夜,午夜。

【评析】

此首为悲秋之作。全诗着力描绘了深秋景物的萧瑟和诗人的愁思,秋风凄紧,梧桐空阶,凤仙灼灼,流萤翩翩,笛韵悠悠,银河疏淡,子夜人愁。秋日的夜晚月明星疏,但挥之不去的是心中永恒的离愁。用诗词熟语“商飚”、“兰闺”、“鸳瓦”等,足以表现诗人深厚的古典诗词功底和良好的文化素养。

中秋寄衣阿邠[1]贵阳闱次[2],作书[3]毕,并足长句[4]纸尾[5]以去

疏风桂院[6]冷霜烟,独伴银缸[7]思悄然。万户枣糕[8]中夜[9]月,一场灯火五更天。可怜梦蝶随时绕,且共归鸿及早旋。仆至见衣知母意,莫将诗句浪声传[10]

【注释】

[1]阿邠(bīn):当为诗人长子赵怡的乳名。

[2]闱次:科举时代称试院,如春闱、秋闱。

[3]书:指书信。

[4]长句:指信后的诗歌。

[5]纸尾:指信的末尾。

[6]桂院:长有桂花的院子,此为中秋时作,正是桂花开放的季节。

[7]银缸:银白色的灯盏、烛台。如(宋)晏几道《鹧鸪天》词:“今宵剩把银缸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8]枣糕:枣子做的糕点。

[9]中夜:半夜。

[10]浪声传:指随便地诵读一下就丢弃一旁了。

【评析】

此首七律为中秋佳节为儿子寄冬衣捎书信时而作。首联写中秋佳节时秋意瑟瑟,自己独自在深夜思念远方的儿子;颔联和颈联采用对比的方法,一写中秋节灯火辉煌万户同庆的热闹,一边写自己在这佳节里魂梦相随儿子左右,并希望他能如天上的鸿雁一样尽早归来;尾联表现了希望儿子见衣见诗如见母面,而不至于将之作为普通的诗一样随便地诵读一下就丢弃一旁了。全诗弥漫着的是诗人无边的母爱。

书怀二绝句

载咏瀚衣[1]三载外,榴花时节[2]记归宁。谁知竟滴终天泪,此恨悠悠怅渺冥[3]

窗前蕉叶响颾颾[4],欲卷珠帘风似刀。人到老来心绪淡,秋灯闲坐课[5]儿曹[6]

【注释】

[1]瀚衣:《诗经.邶风.柏舟》:“心之忧矣,如匪澣衣。静言思之,不能奋飞。”澣:同“浣”,意为心情的忧伤无法去除,就像未洗净的衣服一样。古代诗词中往往以此典故表示心中的忧伤。

[2]榴花时节:石榴开花的季节。

[3]渺冥:渺远。如(宋)叶梦得《石林燕语》卷十:“苍苍渺冥,吾一夫区区之诚,安知必能尽达?”

[4]颾颾(sāo):象声词,形容风声。如(唐)柳宗元《游南亭夜还叙志七十韵》:“淹泊遂所止,野风自颾颾。”

[5]课:教书讲学。

[6]儿曹:泛指晚辈的孩子们。

【评析】

此二首绝句写对家乡的殷切思念之情。诗歌用《诗经.邶风.柏舟》中的典故,表示思乡之情是自己心中难以释怀的伤痛,因此才会有“谁知竟滴终天泪,此恨悠悠怅渺冥”之句。五六两句以如刀之风声和萧萧作响的芭蕉叶,表现了深秋的景物在自己内心所引起的伤感,最后的“心绪淡”和“课尔曹”就带有了十分无奈的苍凉了。“心绪淡”其实本和年龄无关,但在思乡的浓郁情感中,却成为了一个最为恰当的理由了。

外主[1]五十初度

瞬息光阴五十秋,艰辛艾服[2]锦江[3]头。两行白发知同苦,满眼黄花带远愁。自愧案眉空主馈,何时琴鹤载归舟[4]。惟将延寿[5]一杯酒,儿女灯前唱祝寿。

【注释】

[1]外主:如前注,指丈夫。

[2]艾服:指五十之年。如(北周)王褒《太保尉迟纲碑铭》:“年踰艾服,任隆台袞。”

[3]锦江:如前注释,指成都。

[4]自愧案眉空主馈两句:此处用东汉梁鸿孟光之典故。东汉隐士梁鸿之妻,字德曜。夫妻隐居于霸陵山中,以耕织为生。后至吴。鸿为佣工,每食时,光必举案齐眉,以示敬爱。见《后汉书・逸民传・梁鸿》。后作为古代贤妻的典型。此两句言自己与孟光相比自愧不如,却得到丈夫的厚爱,不知丈夫何时能载琴鹤而归。

[5]延寿:祝寿。

【评析】

此首七律是为在外宦游的丈夫五十岁生日而作。诗歌的首联表现了对在外奔波的丈夫的怜惜,同时也感叹时光如梭。颔联用“两行白发”和“知同苦”,把自己与丈夫在艰难的岁月中长期分离而彼此牵挂的深情联结在一起,“带远愁”是指自己思念丈夫而生之愁。颈联表现了希望丈夫早日归来让自己能尽一个妻子“举案齐眉”的责任的希望。尾联说在这分离的丈夫五十大寿之际,自己所能做的唯有高举一杯清酒,让儿女们为远方的父亲送上祝寿的深深祝福,当然也是自己的祝福了。诗歌表现了郑淑昭对远在他乡的丈夫的浓郁而朴素的一份真情。

见雪偶成

纷纷积雪满天涯,翡翠帘前糁[1]玉沙[2]。闲教女儿吟絮句[3],诗成宁让谢安[4]家。

【注释】

[1]糁(sǎn):散粒状。

[2]玉沙:指白雪。

[3]吟絮句:用谢道韫咏雪典故。谢道韫,东晋女诗人。东晋后期打败苻坚的百万大军的一代名将谢安之侄女,安西将军谢奕之女,大书法家王羲之之子王凝之之妻。谢道韫识知精明,聪慧能辩,一次谢安召集儿女子侄讲论文义,俄而大雪骤下,安问道:“白雪纷纷何所似?”安侄谢朗答:“撒盐空中差可拟。”道韫说:“未若柳絮因风起。”安大悦。这一咏雪名句,盛为人所传诵。谢道韫也就成为古代才女的典范,被称之为“咏絮之才”。

[4]谢安:见上注。

【评析】

此首七绝为见雪有感而作。前两句写景,大雪纷纷扬扬漫天飞舞,窗棂珠帘都散落下了点点雪花。后两句写在这美丽的雪景中,教自己的女儿吟诵谢道韫的咏雪之句,希望女儿通过学习今后能有谢道韫那样的才华。诗歌在描绘了雪景之后,用了谢道韫咏雪的典故,表现了郑淑昭对女儿的一番殷切的希望。

寒夜吟

兀坐[1]不成寐,未谙[2]宵雪深。寒气入炭骨,炉温渐为侵。更静灯欲灺[3],窗辉惊月临。时闻西壁西,沙沙鸣枯林。搴幔[4]视庭户,万瓦晶琼琳[5]。冥象[6]入空寂,清净了在襟[7]。回头展书卷,对烛还沈吟[8]。古言感我怀,悠悠长夜心。

【注释】

[1]兀(wù)坐:危坐,端坐。

[2]谙(ān):熟悉,精通

[3]灺(xiè):(灯烛)熄灭。

[4]搴(qiān)幔:搴:拔取之意。此处为撩开窗帘的意思。

[5]晶琼琳:此处是说雪花雪白晶莹。

[6]冥象:冥:昏暗之意,此处指夜晚。冥象:指夜晚的世界。

[7]了在襟:了然于心。

[8]沈吟:同“沉吟”。

【评析】

此首写寒夜感怀。寒夜独坐不能成寐,夜深更静之时听到窗外的树林里有沙沙作响之声,掀开窗帘往外看,所有的房屋瓦棱上都铺满了晶莹洁白的雪花。夜晚雪白的世界一片寂静,就如同自己清净安然的胸襟。在这幽静的雪夜,对烛夜读,感慨良多,自是有一番悠悠的情怀。诗歌表现了漫长雪夜观雪、读书、沉吟、感怀的静默,人的高洁品性与雪夜的洁白幽静如相形之,雪的来临用“窗辉惊月临”表现得传神细致,“万瓦”也有视野阔大之气象。

除夜[1]守岁作

悠悠逐水此年华,垂尽真如赴壑蛇[2]。满地爆声销万竹,两城灯火灿千家。弄孙[3]饵品[4]呼糖果,馈岁乡风炫米花[5]。遥想浣花溪[6]畔客,今宵频畏鼓添挝[7]

【注释】

[1]除夜:除夕之夜。

[2]壑蛇:苏轼《守岁》:“欲知垂岁尽,有似赴壑蛇,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儿童强不睡,相守应欢哗。晨鸡旦勿鸣,更鼓畏添挝。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诗的意思是勉励自己惜时如金。苏轼用蛇蜕皮形象地比喻时间不可留,因此要自始至终抓紧时间奋发有为,免得时间过半,虽勤也难补于事。努力应从今日始,不要让志向抱负付诸东流。

[3]弄孙:逗玩孙儿。成语有“含饴弄孙”。

[4]饵品:糕饼。

[5]馈岁句:馈岁:岁末相互馈赠。乡风:乡里的风俗。炫:盛大的样子。炫米花:爆得很大粒的米花。此句说乡里的风俗在过年时要互相赠送米花之类的食物。

[6]浣花溪:一名濯锦江。又名百花潭,在四川省成都市西郊,为锦江支流。溪旁有唐杜甫的故居浣花草堂。

[7]挝(zhuā):打,敲打。此句同样化用了苏轼的《守岁》诗。

【评析】

此首七律写除夕之夜守岁时对远方丈夫的思念。首联化用了苏轼《守岁》诗中的成句表现时光如悠悠之流水;颔联描绘了爆竹声声,灯火灿烂,千家万户喜迎除夕的热闹景象;颈联写家中的小孙子喊着要糕点糖果,乡里的邻居们也忙着互相馈赠食物,满眼都是过年的欢悦;尾联笔锋一转,写了在这家家户户守岁以待新年来到之时,自己不由地想到那浣花溪旁的丈夫,今天莫不是也在守岁的时光中同自己一样害怕在鼓声中迎来又一个新年?因为新年也就是人增年岁的开

始。诗歌截取了除夕守岁的场景,首联和尾联沧桑凄凉而颈联和颔联欢快热闹,彼此间强烈的反差更好地表现了诗人那种“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幽情。

树萱背春日杂咏(以下丙子[1]

幽背书三壁,春窗花几枝。圣墙[2]红映案,仙洞[3]碧分墀[4]。紫燕喧新乳[5],青虫吐碧丝。日长人倦读,花底弄孙儿。

峰影青双剑,梨花白一林。厨香新菜熟,堂静小苔深。人数架头蕊[6],猫眠墙角阴。帘钩上斜日,幽趣在清襟[7]

地与市尘[8]远,草堂门昼扃[9]。画栏鸡晒翅,高树鹤梳翎[10]。老去心耽[11]静,春多梦易醒。拈花羞白发,好自插银瓶。

日午车停纺,闲阶春兴[12]长。婢教鹦学语,孩饵蚁成行[13]。笋角排幽径,桑阴过短墙。老人方懒散,莺燕尔何忙。

【注释】

[1]丙子: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

[2]圣墙:当指佛堂中供奉着佛祖的墙面。

[3]仙洞:借称道观。如(唐)白居易《春题华阳观》诗:“帝子吹簫逐凤凰,空留仙洞号华阳。”原注:“观即华阳公主故宅。”

[4]墀(chí):台阶上的空地,亦指台阶。

[5]喧新乳:指春天的小燕子叽叽喳喳地鸣叫着要吃东西。

[6]架头蕊:指架上的鲜花。

[7]清襟:清雅的襟怀。

[8]市尘:指喧嚣的闹市。

[9]扃(jiōng):上闩、关门。

[10]梳翎:整理羽毛。

[11]耽:沉溺。

[12]春兴:欣赏春天的兴致。

[13]孩饵蚁成行:指小孩蹲在地上喂蚂蚁,蚂蚁排成长队。

【评析】

此四首五律为春日有感而作。诗歌表现了在春日漫长的白昼自己幽静闲暇的情怀。四首诗都是先描绘春景,再写春景中惹人喜爱的小动物,它们在春日的暖阳中自得其乐,最后再抒写自己在这闲静中的幽趣。在诗中能看到诗人作为女性敏锐细致的观察力,对周边的人和小动物描写十分传神真切,他们都在春天的良辰美景中尽情地舒展和享用,而“倦读”、“耽静”、“懒散”的诗人所有的也只

能是年纪老大的苍凉了。(此诗作于诗人逝世的前一年)

春日偶成

昨与东风约,迟迟放海棠。老人多感惜,春事莫匆忙。宛转流莺语,联翩粉蝶狂。韶华[1]应好在,群物兴[2]方长。

【注释】

[1]韶华:美好的时光,多指美丽的春光。

[2]兴:兴致。

【评析】

此首五律写春意盎然中对春光的珍惜和挽留。首联将春拟人化,说自己与春风有个约定,约定春天放慢消逝的脚步,故海棠才会迟迟开放;颔联说上了年纪的人更加珍惜春光,因此希望春天不要匆匆离去;颈联描绘了春光中莺声燕语彩蝶飞舞的美好景色,更加凸显了春天的可贵;尾联寄予了美好的希望,希望良辰常驻,万物在这春光中尽显风华。诗歌表现了春天是生命,春天是希望,春天是可以和自己有着约定的知己,充分地刻画出年老的诗人对春天执着的挚爱。

五日[1](时[2]二子一孙皆病)

佳节偏逢子病床,开帘乱扑野榴香。南风不肯吹愁去,聊办朱丝续命方[3]

【注释】

[1]五日:此为丙子年(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的五月初五端午节。

[2]时:当时,此时。

[3]朱丝续命方:续命方:救命的药方。《续汉书》:“五月五日,以朱索为门户饰,以止恶气。”端午节这天,左邻右舍的小孩簇拥到新娶亲人家,由新嫁娘将五色彩线系到手腕上,俗称“系节”或“记节”,以禳灾殄,乞手巧,求长年。此俗来源甚古,《风俗通》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辟兵及鬼,令人不病瘟。”汉代以表、赤、黄、白、黑等色合成的五色丝率于手臂,又称作“长命缕”,“百索”,可以驱瘟、除邪、止恶气。如(宋)章得象《端午阁帖子》:“清晓会披香,朱丝续命长;一丝增一岁,万缕献君王。”

【评析】

此首七绝表现儿子和孙子生病时自己心中的担忧。适逢端午佳节,而诗人的两个儿子和孙子皆卧病在床,开帘扑鼻而来的野榴香失去了往日让人陶醉的风采,悠悠南风也难拂去自己心中的忧愁,只有姑且随风俗以朱丝系于病人之

臂,企望儿子和孙子能早日痊愈。诗歌表现了郑淑昭对晚辈殷切的关爱。

送二子乡试[1]

别路晚风侵户凉,含情独步意丝[2]长。却同雁子衔芦[3]去,可许双襟惹桂香[4]

【注释】

[1]乡试:明清两代在省城举行每三年一次的考试,考中的称举人。

[2]意丝:悠长的情思。

[3]衔芦:口含芦草。雁用以自卫的一种本能。《淮南子・修务训》:“夫雁顺风以爱气力,衔芦而翔,以备矰弋。”高诱注:“衔芦所以令缴不得截其翼也。”诗中此句的意思是希望两个儿子离家在外要路途多加保重和谨慎。

[4]惹桂香:北宋年间著名学者汪洙《训蒙幼学诗》:“归来亲未老,方信读书高。直上蟾宫去,蓝袍惹桂香。”《晋书・郤诜传》:“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如何?’诜对曰:‘臣鉴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后世以蟾宫折桂(攀折月宫桂花)比喻科举应考得中。诗中此句的意思是希望两个儿子此一行能蟾宫折桂,马到功成,遂了自己和丈夫的愿。

【评析】

此首七绝为送别儿子赵怡、赵懿参加乡试时对儿子的美好祝愿。前两句表现了送别两个儿子时的依依不舍之情,“意丝长”是对儿子无限的爱意;后两句是对儿子离家赶路程的嘱托和对他们参加乡试的殷切希望和祝愿。诗歌的后两句用典恰切,十分精到地表现了郑淑昭作为一个母亲对自己亲手教导的儿子即将奔赴美好前程时的那种担忧和祝福,儿子无论走多远,都有母亲的爱相伴左右。

夜坐忆怡懿[1]二子

风动帘钩[2]梦不成,黄花[3]脚下乱蛩[4]鸣。丁东[5]漏尽[6]芭蕉响,忆尔同心恋母情。

【注释】

[1]怡懿:作者的长子赵怡和次子赵懿。

[2]风动帘钩:指夜晚风吹动着帘幕。

[3]黄花:菊花。

[4]蛩:指蟋蟀。

[5]丁东:象声词。

[6]漏:指计时的漏壶。

【评析】

此首七绝表现了对离家参加乡试的儿子们思念之情。前两句写秋风吹拂帘幕更因思儿而梦难成,秋菊下传来蟋蟀的不停的叫声。后两句写芭蕉树在秋风中萧萧作响,更深漏尽,想此时远离家乡的儿子定当同自己一样思念着自己的母亲。此诗表现了儿子离家参加乡试时诗人的切切思念,“梦不成”、“乱蛩鸣”可见端倪,蛩声未必乱,乱的是诗人心绪。诗中揣测儿子也会如自己思念他们一样地思念母亲,这也就是思念深情的移入了,就如杜甫《月夜》因思念妻子而揣想妻子月夜不寐在月下思念自己而致“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有异曲同工之妙了。

傍晚游菊园,因数二子归期

尽是阿雏[1]手自栽,清香冷艳向谁开。西风披拂催新蕊[2]。可待重阳客子来。

【注释】

[1]阿雏:当为诗人的次子赵懿的乳名。

[2]催新蕊:催生即将开放的花蕊。

【评析】

此首七绝表现了盼望离家参加乡试的儿子们早日归来的迫切心情。天色向晚之时,在菊园中漫游,看到菊花清香冷艳,花团锦簇,而亲手种下菊花的儿子却不在身边,不由人不触景伤情,只待西风催开更多的菊花,那时儿子一定就会功成而回了。诗中“向谁开”一句表现了诗人见物生情,故而细数儿子的归期,表现了母亲对离家在外孩子们的牵挂和盼归之情。

两儿乡试归,忽报怡儿下第[1],懿儿获隽[2],且怅且喜,得二诗,一以慰怡,一以勖[3]

甘李苦其根,鲜枣生棘枝。美物酸辛来,天道真若斯[4]。男儿不磨炼,器局[5]安足奇。汝书我亲授,汝作亦离离[6]。名驹[7]自汗血,昂昂神骏姿[8]。自许凌太行[9],翻成辕下悲[10]。安知此濡滞,非荷皇天慈[11]。穷达[12]毋委命[13],玉成[14]当自思。且效董夫子,三年重下帷[15]

君子有世泽[16],还以贻[17]孙子[18]。而非似续贤,要难济其美[19]。先人一卷书,传家惟恃[20]此。又复孝慈德[21],祥和感鸡豕。绵绵及后人,门庭自宜起[22]。儿才领青矜[23],乃又簪桂蕊[24]。科第诚美名,儒家故物耳。勿作楦[25]身皮,循名贵责己[26]。前途正修修[27],德业[28]从此始。

【注释】

[1]下第:科举时代指殿试或乡试没考中。

[2]获隽(jùn):会试得中。亦泛指科举考试得中。

[3]勖(xù):勉励。

[4]甘李四句:意为甘甜的李子从苦根中长出,鲜美的枣子从荆棘中成熟,美好的食物都来自于艰苦酸辛的环境,这也许就是天道的安排。

[5]器局:茶具名。竹编方形箱笼,用以收存茶器具者。也用以指器量和度量。此处的意思是男儿不经磨练,就难以有恢宏雄奇的气度。

[6]离离:盛多的样子。

[7]名驹:名马,宝马。此处的意思是名马来自于勤苦操练的血汗之中。

[8]昂昂神骏姿:形容气度不凡的样子。

[9]自许凌太行:自许有驾凌太行山一样的才气。(清)果亲王(允礼,清代康熙皇帝的十七子,著名书法家,成都杜甫草堂后门“草堂”和草堂内石碑“少陵草堂”书迹即其题写。)《谒解州庙》(解州为关羽的故乡,在山西运城,解州庙即关帝庙,为中国最大的关帝庙):“英风贯金石,壮节植纲常。庙食遍天下,神栖归故乡。平生一片心,皎如赤日光。当其忠义发,直欲凌太行。万古春秋志,唯公升其堂。入庙瞻遗像,云旆俨飞扬。”

[10]辕下悲:“辕下驹”指车辕下不惯驾车之幼马,此处“辕下悲”指儿子虽胸怀“凌太行”之大志,但这次却承受考试失败的打击,这说明在学业上还需要磨砺,精神上也还需要历练。

[11]安知二句:濡滞:迟延;犹豫不决。此二句的意思是祸兮福之所伏,怎么知道这次的落第不是老天爷对你的慈爱呢,也许是为了让你在暂时的失败中得到更坚强的磨砺吧。

[12]穷达:困顿与显达。如汉王粲《登楼赋》:“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此处的意思是穷达不要听天由命,而应该奋起努力。

[13]毋委命:不要就顺从命运的摆布而应该奋起努力。

[14]玉成:此处用“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之典故。北宋哲学家张载云:“富贵福祥,将厚吾之主也,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此演变到后来成为“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意思是要成大器,必须经过艰难困苦的磨练。此处的意思是希望儿子从这个眼前的失败中自忖努力的力量。

[15]且效董夫子二句:效:效法,学习。董夫子:指汉代的思想家、政治家董仲舒。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表示与世隔绝,后以比喻专心攻读。典出《汉书・董仲舒传》:“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指董仲舒下帷讲学,三年不看窗外事。此二句的意思是希望儿子不要灰心气馁,应该像董仲舒那样刻苦读书三年,三年之后再行参加乡试。

[16]世泽:祖先的遗泽。主要指地位、权势、财产等。语本《孟子・离娄下》:“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17]贻:遗留,馈赠。

[18]孙子:此处指子孙。

[19]济其美:《左传・文公十八年》:“世济其美,不陨其名。”指在前人的基础上发扬光大

[20]恃:依靠,凭借。

[21]孝慈德:指家族传下来的孝顺慈爱的家风。

[22]门庭自宜起:指家族自然会兴旺发达。

[23]青矜:《诗经.郑风.子矜》:“青青子矜,悠悠我心”。青矜,青领也,学子之所服,后称士子为青矜,本此。

[24]簪桂蕊:唐人称科举考试及第为折桂,亦称为蟾宫折桂。

[25]楦(xuàn):木名,皮可煮饮。

[26]循名贵责己:《韩非子・定法》:“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即根据各人的能力授予适当的职位,依照下属的言论及职位要求他们做出相应的业绩,也就是名实要相符。此处的意思是要做到名实相符最重要的是要严于律己。

[27]修修:修长美好之意。

[28]德业:德行与功业。

【评析】

此二首诗为两个儿子结束了乡试归家后,面对他们不同的考试结果时,郑淑昭“且怅且喜”时而作,诗之一对未考中的长子赵怡软语安慰开导并鼓励;对考中的次子赵懿表现了由衷的喜悦和更高的希望,展示了一个母亲对孩子厚重的爱。郑淑昭的丈夫赵廷璜长期宦游在外,除了操持家务,教育孩子的责任也由她一人承担,光绪年间三个儿子先后中举,长子赵怡后中进士,儿子的终有所成与郑淑昭的严谨家教和辛勤培育是分不开的。

第一首诗是为落第的长子而作。郑淑昭对落第的长子主要是鼓励并教育他能正确地对待眼前的失败,在失败中砥砺自己而奋起。诗人说美好的东西必定来自于艰苦的磨练,这次落第也许就是上天的安排,男儿如果没有经受磨练就很难有超凡脱俗的气度。虽说儿子有远大的志向,但眼前却实实在在地是失利了,但是这又何尝不是上天对儿子意志最好的考验呢,因此诗人希望儿子不要悲观气馁,而应该在失败中让自己得到更大的磨砺,应该向董仲舒学习,闭门读书,争取三年后再上考场,勤奋终会有所收获的。

第二首诗是为中举的次子而作。诗中有对自己亲自教育的儿子终有所成感到由衷的欣喜,诗人说“君子有世泽,远以贻孙子”,是家中祖先的遗泽庇佑着儿孙,但儿孙不应认为这是一桩本来就该享有的恩泽,而最难的是要将家族的美名在前人的基础上发扬光大。自己的家庭是书香门第,传家立家靠的就是书籍的博大知识和家族的孝慈仁爱,只有这个才是可以光耀门楣传之子孙的。在儿子顺利地中举后,诗人谆谆告诫他,中举是读书人本自追求的事情,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最重要的是要能做一个名实相符并严于律己的人,只有这样美好的德业

才可能有“修修”之前途。

这两首诗,表现了诗人作为一个母亲博大的胸襟、过人的识见和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根据孩子不同的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自己对他们的希望和要求,胜的希望不骄,败的希望不馁,雍容大度,处变不惊,表现了家庭主妇对家庭的崇高使命感,同时还表现了郑珍家族相传的良好家风。后来三个儿子终归有所成,不能不说得益于此。

赴大宁县[1]官所[2],别诸亲[3]

蜀道书来[4]唤出窝[5],六亲相送反悲歌。吴桥[6]欲别哪忍别,日暮天寒怅绿波。

【注释】

[1]大宁县:大宁:本为巫溪县,元裁县立大宁州,明洪武九年(1376)废州立县,清康熙六年并入奉节,雍正七年(1729)复设大宁县。民国三年,因古巫溪水改大宁县为巫溪县。

[2]官所:即官署。

[3]诸亲:指众多的亲人。

[4]蜀道书来:指丈夫从四川捎书信来。

[5]出窝:指离开家乡。

[6]吴桥:又名万寿桥,即今日之新华桥。据《遵义府志.卷九.关梁》载:此桥“在治东门外。《孙志》:名塌水桥,《遵郡纪事》:平播后,只有石板平桥,名塌水,后多颓缺。康熙七年,文武官各捐俸更创高桥,两旁建屋,集商贮货,初经者不识有桥也,后复圯。二十六年,吴僧照彻独力劝募,因旧址而新之,名福寿桥,又名万寿桥。《通志》云,吴公桥旧制,桥平水面。康熙六年,水涨桥圯,总兵吴之茂改修,高数尺,即此桥也。”“吴桥夜月”为遵义八景之一,《遵义府志・卷四十六・艺文五》中有众多的诗人吟咏这一著名的景致。如李铠《遵城八景》之一《吴桥夜月》;“济川功业建高标,又跨飞虹石作桥。万里行人浮宝筏,一江烟雨荡轻桡。城边鸟散秋能渡,峡底鱼驯夜不骄。遥忆秦淮何处是,依稀明月听吹箫。”此诗中以吴桥代指遵义。

【评析】

此首七绝表现了即将离家前往丈夫大宁县官所时与亲人相别的愁绪。郑淑昭一辈子无怨无悔地在家乡侍奉公婆,抚育教养儿女,在逝世前一年(1876年)丈夫升任大宁知县后才被丈夫接到任所。但去到大宁后的1877年夏天,积劳成疾的郑淑昭即在丈夫的大宁任所与世长辞,年仅52岁。此诗写接到丈夫的来信,叫诗人到大宁任所去,在离开家乡之际,亲朋好友前来相送,本来夫妻团聚是一桩好事,但想到离别还是不免心生悲戚。想到此一别家乡不知何日能返,夕阳西下秋风萧萧绿水荡漾更添人的惆怅。郑淑昭的此首家乡之别离曲,犹如一语

成谶,此离别就是永诀父母之邦而只能魂归故里了。

娄山关

前过娄关已十年,雄山寂寂锁寒烟。籃舆[1]鸦轧[2]千峰顶,回首家园何处边。

【注释】

[1]籃(lán)舆:竹轿,如(唐)白居易《和三月三十日四十韵》“范蠡有扁舟,陶潜有籃舆。”此诗中即指遵义方言中的滑竿。

[2]鸦轧(zhá):象声词。

【评析】

此首七绝为前往四川时经过娄山关时的思乡之情。娄山关为遵义的险要关口,《遵义府志・卷九・关梁》中载:“娄山关在县北百里,万峰插天,中通一线。关北即桐梓县,为自郡入四川重庆要隘。”诗歌的前两句写此次过娄山关距上次已有十年之久了,娄山关依旧是雄关漫道,寒烟迷蒙。后两句写坐着嘎嘎作响的滑竿来到娄山关的峰顶,登高之处不禁回首自己的家园。诗人离开家乡前往大宁,经过娄山关时离家乡并不遥远,却在这万峰之顶早早地萌生出了乡思,家乡是心中永远的牵挂。

度九盘[1]

北风浙浙[2]鸣枯桑,畏途巉巉[3]阻且长。奔岩绝壑[4]历不尽[5],寒雾四塞何苍茫。蜀道自古称难度,到此盘廻[6]险逾固。当年何人绝雄关,缒天[7]手段真如遇。

【注释】

[1]九盘:据《遵义府志.卷九.关梁》:九盘隘“在大楼(即娄山关)北三十里。(按)九盘在桐梓北三百里綦江境内。”九盘为通往四川之道,山势险峻,路径盘曲。

[2]浙浙:此处用以形容凛冽的北风。

[3]巉巉(chán):形容山势峭拔险峻。如(唐)张祜《游天台山》诗:“巉巉割秋碧,娲女徒巧补。”

[4]奔岩绝壑:悬崖峭壁。

[5]历不尽:看不尽。

[6]盘廻:迂回曲折。

[7]缒(zhuì)天:缒:用绳索拴住人或物从上往下放:如“缒城而下”。

【评析】

此首描绘了前往大宁路途中经过九盘山时所见两岸雄奇险峻之景观。诗人离开家乡到大宁,时为秋冬天气,诗的前四句描写经过九盘山时北风呼啸,万木凋残,悬崖峭壁,寒雾蒙蒙的景象。后四句感叹自古蜀道难于登天,而此地正是盘桓艰险之处,九盘山的悬崖上有古人留下的痕迹,诗人假想莫不是从天上缒下的勇士?诗歌描绘险山峻崖的文笔,犹如男性文人的雄奇豪气,表现了诗人身受乃父郑珍山水诗之影响。

宿观音桥[1]

观音桥下水声长,月色浮云夜有光。静听潺潺[2]不成寐,风窗时扑野梅香。

【注释】

[1]观音桥:原为重庆市附近地名,现在是江北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重庆北部商贸中心。

[2]潺潺(chán):形容雨声、水声等。

【评析】

此首七绝描绘了在赴大宁途中宿于观音桥时子夜不寐时的情怀。诗中的浮云、月色、水声、夜风、梅香,共同构成了一幅静夜图,而图中最引人关注的却是那深夜不寐的诗人。

渝江[1]舟中

一片长江水,盈盈[2]送客舟。小舠[3]轻放鹢[4],怪石远浮牛[5]。岸转驰交树,山来趁逆流[6]。儿曹[7]还傍母,沙畔羡闲鸥。

【注释】

[1]渝江:位于重庆附近。

[2]盈盈:形容水流清澈。

[3]舠(dāo):小船。

[4]鹢(yì):古书上说的一种似鹭的水鸟,或指头上画着鹢的船,亦泛指船。此处的意思是小船轻飘犹如水上的鹢鸟。

[5]怪石远浮牛:河里的怪石远看像浮在水上的牛。

[6]岸转驰交树二句:言船在水中游动,两岸的树木奔如眼底,而两岸的青山更是趁着逆流而迎接前来的船只。

[7]儿曹:指儿孙晚辈们。

【评析】

此首五律写前往大宁途中过渝江时在船中的所见所感。首联写长江水中飘荡着自己和家人乘坐的客船;颔联写小船轻快地前行,远处怪石嶙峋如浮在水中的牛一般;颈联写两岸的青山绿水在船边缓缓后退;尾联写儿孙晚辈依偎在母亲的怀中,羡慕着沙滩上悠闲的鸥鹭。诗人带着家人前往大宁县丈夫的官所,心中充满了希望和喜悦,江中小船的轻快和两岸青山绿水的凑趣,表现了那种抑制不住的期盼。诗中的“盈盈”、“驰”、“趁”写出了山水景物似乎也能感知到诗人的情绪,舟中的那种轻快闲雅和内心的殷切期盼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云阳[1]舟中望桓侯庙[2]

庙貌凌[3]高岸,波声撼不收。英灵[4]挟风雨,来往大江头。

【注释】

[1]云阳:位于重庆市东北部,长江三峡工程库区腹心地带。东与奉节县相连,西与万州区相接,南与湖北省利川市相邻,北与开县、巫溪县为界。

[2]桓侯庙:又称张飞庙,是长江三峡中一著名景点,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桓侯庙建于云阳老县城的对岸的长江南岸飞凤山麓,离重庆市区382公里,是为纪念三国名将张飞而建的祠宇。据传,张飞头颅葬于此,而身体葬于四川阆中的张桓侯祠,因此民间有说法张飞“身在阆中,头在云阳”。古谥法中:辟土服远曰“桓”、克敬动民曰“桓””、辟土兼国曰“桓”,意指最擅开疆拓土、威震敌国之人,始能以“桓”为谥。蜀汉五虎上将之中,得“桓侯”谥号者惟有张飞。

[3]凌:凌驾,指庙宇修在高山之巅,俯视着江水。

[4]英灵:指桓侯张飞。

【评析】

此首五绝表现了前往大宁的途中于船上看到云阳张飞庙时对张飞的赞美之情。诗歌的前两句写了张飞庙处于山势高峻之处,且下临波涛汹涌的江水。后两句说眼前的烟波浩渺也许是张飞的英灵挟持着风雨,来往于这大江之中。此诗于途中对张飞庙的描绘,在高峻山峰、奔涌江水宏大的气势中,表现了对一代勇武忠诚之士张飞的由衷赞颂之情。

阻风[1],宿东瀼滩[2]上,梦先母同舟

水宿东瀼梦不休,欣然傍母此滩头。涛声惊醒翻劳想[3],莫是[4]阿娘护客舟。

【注释】

[1]阻风:行程因风而受阻。

[2]东瀼滩:东瀼口:古时隶属巴东县(隋末至北宋时期,镇域旧县坪村南部长江边是巴东县城所在地)。东瀼滩应为此地的地名。

[3]翻劳想:指思绪纷纷。

[4]莫是:莫不是,莫非是。

【评析】

此首七绝写前往大宁的途中因风雨被困,夜晚梦见母亲时的情思。诗人前往大宁丈夫的任所,途中被困于东瀼滩,夜晚梦见自己的母亲来到船上,江水的波涛声让诗人产生出遐想,在这风雨交加的夜晚,母亲的出现莫不是来护佑自己的行程?全诗表现了在异乡对亡母的思念,“翻劳想”句于奇思妙想中将这种思念强化于这阻滞的行程中。

出夔府[1]城,只两程[2]可抵大宁署[3]

白帝城[4]边雪满天,肩舆[5]快过逆风船。明朝行尽清溪水,准备携孙慰眼前。

【注释】

[1]夔(kuí)府:唐置夔州,州治在奉节,为府署所在,故称。

[2]两程:程为道路的段落,此处应指还有不长的两段路程。

[3]大宁署:如前注,此指诗人的丈夫赵廷璜的官所。

[4]白帝城:位于重庆奉节县瞿塘峡口的长江北岸,三峡的著名游览胜地。原名子阳城,为西汉末年割据蜀地的公孙所建。白帝城是观“夔门天下雄”的最佳地点。历代著名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苏轼、黄庭坚、范成大、陆游等都曾登白帝,游夔门,留下大量诗篇,因此白帝城又有“诗城”之美誉。

[5]肩舆:代步工具,由人抬着走,方言中指的滑竿。

【评析】

此首七绝写丙子年(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冬天到丈夫大宁任所时经过夔府城、白帝城时,“肩舆快过逆风船”表现了即将见到丈夫时欣喜而急迫的心情。后两句说明天上午行尽清溪水后,就可以带着孙子出现在丈夫的眼前,给长久远在他乡为宦的丈夫带去天伦之乐的慰藉了。

抄录历朝闺秀诗毕,书八韵于后(以下丁丑[1]

追溯闺人杰[2],名章汉魏遐[3]。柔情咏纨扇[4],哀怨诉胡笳[5]。后世趋浇薄[6],文言尚缛华[7]。断肠怜句苦[8],漱玉诩词葩[9]。黄屈[10]先朝雅,柴王[11]近世夸。笔宜称大手[12],慧岂拾人牙[13]。妇事原非重,前修[14]亦罕加。女才何足贵,姑姪[15]羡班家[16]

【注释】

[1]丁丑: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

[2]闺人杰:闺中女性之杰出者。

[3]名章汉魏遐:有名的篇章在汉魏时就声名远播。

[4]柔情咏纨扇:指班婕妤的《团扇歌》。西汉成帝的妃嫔班婕妤写过一首有名的《团扇歌》:“新制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借咏团扇表露受赵飞燕嫉妒排挤恐受君王冷落的复杂心理。此诗后世和者甚多。

[5]哀怨诉胡笳:指东汉末年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蔡文姬是东汉大文学家蔡邕的女儿,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才女和文学家。东汉末年,社会动荡,蔡文姬被掳到了南匈奴,嫁给匈奴左贤王,饱尝异族异乡异俗生活的痛苦。十二年后,曹操统一北方,想到恩师蔡邕对自己的教诲,用重金赎回了蔡文姬。文姬归汉后,嫁给了董祀,并留下了动人心魄的《胡笳十八拍》和《悲愤诗》。

[6]浇薄:社会风气浮薄,不淳朴敦厚。

[7]尚缛华:崇尚追求华艳繁琐。

[8]断肠怜句苦:指宋代朱淑真。朱淑真:宋女作家,号幽栖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歙州(州治今安徽歙县),南宋初年时在世。生于仕宦家庭,相传因婚嫁不满,抑郁而终。能画,通音律。词多幽怨,流于感伤。也能诗。有诗集《断肠集》、词集《断肠词》。

[9]漱玉诩词葩:指宋代李清照。李清照: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以词著称,有较高的艺术造诣。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10]黄屈:当为郑氏所录历朝闺秀诗中作者之姓,

[11]柴王:同上

[12]大手:大手笔。

[13]慧岂拾人牙:谓创作频出新意,不拾人牙慧。

[14]前修:指前代的贤人。

[15]姪:同“侄”。

[16]班家:指班固之妹班昭,她以过人的文采,完成了哥哥班固的《前汉书》,同时,写了《女戒》七篇。《女戒》本是用来教导班家女儿的私家教科书,不料京城世家却争相传抄,不久之后便风行全国各地,在历代的妇教中有极大的影响。

【评析】

此首诗为抄录历朝闺秀诗后有感而作。郑淑昭在父亲郑珍的亲自教育下,系统地学习了古代的文化典籍,黎庶昌在《赵宜人墓表》中说郑淑昭:“生而渊静慧敏,喜读书,数从问古先列女事,又慕班大家之为人也,故征君名之曰淑昭,而字以班班,”从此知她从小就仰慕古代的那些才女,将她们作为自己的学习楷模。此诗中历数了历史上有名的才女,对她们的才华推崇备至,正是这些才女的诗词滋养着诗人的文学创作。“笔宜称大手,慧岂拾人牙”,对她们的大手笔和独创的文学成就表现了由衷的赞美,其中尤其对班昭更是表现了自己的崇敬和仰慕,因为在诗人的名和字中已深深地镌刻上了企慕班昭的生命痕迹。

梨花树下作

波涛掀空雪翻绮[1],昨日行吟此花里。银云散径迷西东,今日此花千树空。繁华能得几时好,况复[2]凝姿[3]尤易老。君看花下昔成蹊,而今寂寞谁来扫。却嫌风雨太多情,须臾幻示人枯荣[4]。剪玉裁冰[5]浩无数,故园此日知何如。

【注释】

[1]雪翻绮:指漫天的雪花飞舞像天上飘下来的绮罗。

[2]况复:何况。

[3]凝姿:如雪一样的冰姿。

[4]须臾幻示人枯荣:谓梨花须臾之间便凋零幻灭了正昭示着人生如花的枯荣之间一样的短暂。

[5]剪玉裁冰:“玉”和“冰”以形容梨花,剪玉裁冰谓梨花盛开的境况。

【评析】

此诗为伤春之作并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诗歌的前四句写了梨花在昨日和今日仓促之间的无情变化,昨天自己还在叠翠堆玉的梨花丛中漫步吟诗,今日却是千树皆空了;中间四句慨叹春天繁华易逝,何况梨花如雪样的冰姿更易老去,往日花下游人如织,而今只剩下寂寞的落花无人来葬了;最后四句由梨花的仓猝消逝而联想到人生的短暂,梨花在风雨中逝去,表示着生命的枯荣也就在须臾之间,异乡的梨花春天盛开却又在眼前迅速凋谢,那今日故园的梨花又是如何的呢?诗歌中描绘了梨花的冰姿绮丽,用“雪翻绮”、“凝姿”“剪玉裁冰”等词语,形象地表现了梨花的洁白高雅,同时用“昨日”、“今日”、“昔”、“今”来对比梨花在春日风雨中的凋谢枯萎,在今昔的对比中展示了诗人在这自然的无情变迁中对春天逝去的伤感和对故乡深深的思念。

巫溪[1]饲蚕吟

宰官[2]持风教[3],劝耕兼劝织。如何此邦人,本业鲜知植[4]。男甘负盐劳[5],女任种山力[6]。赤日当天中,蓬头面黎黑[7]。短褐[8]亦不完,寒卧牛衣[9]窄。暧暧阳春月,冉冉柔桑色。蠕蠕[10]蚕出纸,采采[11]叶为食。移筐复移筥[12 ],月余茧丝试。缫[13]盆影抽抽[14],机上声唧唧[15]。孰云蚕织劳,其利自千亿。老身幸无事,妇女聊率职[16]。佐治[17]亦可风[18],永作邦人则[19]

【注释】

[1]巫溪:巫溪县地处大巴山东段南麓的渝、陕、鄂三省(市)结合部,东接湖北省神农架林区、竹溪县,南临重庆市奉节、巫山两县,西与重庆开县、云阳接壤,北连重庆城口县和陕西省镇坪县。

[2]宰官:泛指官吏。

[3]持风教:提倡风俗与教化。

[4]鲜知植:极少知道种桑养蚕。

[5]负盐劳:为盐务而劳作。

[6]种山力:在山上为农活而劳作。

[7]黎黑:黑色。

[8]短褐:粗布或粗布衣服。

[9]牛衣:用麻或草织的给牛保暖的护被。

[10]蠕蠕:形容慢慢移动的样子,此处指蚕慢慢地蠕动。

[11]采采:茂盛,众多貌。如《诗・秦风・蒹葭》:“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此处指桑叶的繁盛润泽。

[12]筥(jǔ):盛物的圆形竹筐

[13]缫(sāo):缫丝,把蚕茧浸在热水里抽丝。

[14]抽抽:皱;瘦小。此处指缫丝的盆中抽出的细长的丝。

[15]唧唧:形容虫叫声、叹息声等,此处形容织布机的声音。

[16]率职:奉行职事;尽职。

[17]佐治:辅佐治理。

[18]风:形成风气。

[19]则:榜样。

【评析】

诗人去世的前一年,她的丈夫赵廷璜升迁四川大宁知县,特意将郑淑昭接到大宁居住。郑淑昭在大宁生活期间,发现当地山多田少,男人们辛勤地为盐务而劳作,而妇女们大都就山从事放羊放牛的劳动,生活十分贫困。郑淑昭在家乡时

就熟知种桑养蚕的技术,因此她决心要将此技术传授给大宁当地的山民,以帮助他们改变贫困的生活现状。她教当地的山民利用山地的资源种植桑树,然后教他们养蚕缫丝,并带着自己的媳妇和佣人亲自为他们做示范,这首诗就是描述了自己在大宁的这段生活经历。诗歌的前十句写了大宁当地的山民不知道农耕与蚕织并重,因而劳动内容单一且十分辛苦,劳动收入很低只能过着贫困的生活;中间八句写了自己带领乡民种桑养蚕的劳动,而且欣喜地看到了劳动的成果;最后六句说种桑养蚕虽然也很辛苦,但是却是一桩可以增加收入的事情,自己年老无事可以在此带领当地的妇女们从事这项劳动,将自己的技术传授给她们,使她们能以此改善生活的处境,待种桑养蚕形成了风气,能改善当地山民的生活处境,那也可算是帮助了丈夫对大宁的治理吧。

郑淑昭是在去世前不久写下的此诗,诗中表现了她作为一个善良勤劳的妇女那份宽厚仁爱的心地,她终身未曾离开过劳动,她诗歌中表现自己劳动生活的诗篇,总是对劳动及劳动的成果充满了发自内心的赞美,她已将劳动视为了人生存于天地间不可缺少的一种活动,表现了诗人淳朴真诚的天性。本诗中用欣喜的笔触描绘了在自己的带领下,山中桑树繁茂,蚕儿逐渐长大成茧吐丝,并进而写到缫丝纺织的热闹场面。诗中善用叠字,以“暧暧”、“冉冉”描绘春日桑树的绿柔繁茂、“蠕蠕”、“采采”描绘了蚕儿沙沙吃叶的景象、“抽抽”、“唧唧”描绘了缫丝纺织的热闹场景,这些叠字的运用对于景物描绘的真切,对于表达诗人内心的喜悦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病中梦白衣老妇来,蹙额[1]相谓曰:“知君苦此久矣,”遂惊寤[2]

卧病空怜老去身[3],昨宵梦与白衣亲。醒来怕语诸儿女,暗写新诗泪满巾。

【注释】

[1]蹙额:皱眉。

[2]惊寤:惊醒。

[3]老去身:逐渐老去的身体。

【评析】

此首七绝写年老多病时的无限苍凉之感。诗人写梦到一白衣老妇皱着眉对自己说“知道你长期以来都过着很苦的日子”,惊醒之后万端感慨,一生的艰难困苦仿佛全被白衣老妇说中,但自己不敢将此事告诉儿女们,只能悄悄地将满腹的辛酸诉诸诗歌之中。郑淑昭一生勤勉劳苦,前半生都在家乡遵义苦苦独自支撑

整个家庭,侍奉公婆,抚养教育儿女,死前一年才到丈夫的官所,但第二年就去世了,年仅52岁。此诗写于去世前不久,在诗中表现老而多病及经受了几十年艰难生活的无限凄楚苍凉,无意中似乎成了其仓猝离世的悲兆。

附录一:赵廷璜《亡室郑宜人墓志》(此附于原诗集之后)

亡室郑宜人墓志

宜人郑氏,家于遵义东乡乐安里,考征君讳珍,当代名经师也。妣黎孺人,盛于德教,以道光丙戌二月初十日生。宜人少赵子一岁,年廿三来归。事赵子三十载,生子三女一,光绪丁丑夏六月十二日,卒于大宁县任所。赵子以职羁留,将命两儿扶柩归葬,乃泣请曰:“母墓不可无志,昔东坡先生尚志魏城君墓,近代朱竹垞、施愚山诸老宿,并为内子表传,唯大人切书数语,以文墓碣。”赵子太息曰:“尔母事行,汝曹有述矣,为泉壤千秋计,余固不能不有以撮举其生平,备陵谷迁变。”宜人性孝谨,嗜读六经四子书,间亦学吟咏。自归我,值奇穷,频年饥驱,客诸侯间,每除夕一归省,过上元,即又橐笔负砚出。尔时白发倚杖,破涕为笑,以送游子。若非宜人能身我身,心我心,并肩子职,其能远游负米乎?迨两亲相继见背,诸孩渐长,我求官锦城,远隔养教,中间唯叠闻报慰,大儿怡入学,且食饩,递次子懿获举于乡,若非宜人代我教为之师,其可免惰游废业乎。至平日内助伴读,辄规我以窒欲警惕惩忧忿,为养生进德之地,非有真操守,其能若是警惕恳中乎?需次十年,无力图聚,去秋始权撰大宁,遣仆逆来署,而不肯自暇也,入境,见山多田少,妇女率以种山牧猪为事,欲为别兴利,适署后旧多桑,春间率女媳仆妇,养蚕数十筐,缫丝若干两,以为邑人倡。暇则手执一卷,或抄或读,与诸儿女讲诵不辍。呜呼,孰谓其年竟终此乎!入夏,旧病复作,自五月坐卧不出室,知难愈,语及婚嫁未毕,泪涔涔不自已。暴下四十余日,遂不起矣,岂非命耶?恭逢逾格覃恩,署事人员,亦得照衔蒙封典,宜人适以此加荣焉。拟卜兆于留青山先大夫墓侧,亦宜人素志也。其他言行,两儿撰述以存,因书其切于我身者,砌石纳诸圹,宜人讳淑昭,字班班。岁丁丑八月,廷璜手志。

附录二:黎庶昌《赵宜人墓表》(此附于原诗集后)

赵宜人墓表

四川新宁知县赵君二山廷璜之妻,赠宜人郑氏,以光绪三年六月十二日,终于官所,年五十有二,归葬遵义留青阡先冢侧,二山既自为铭矣。而其子怡懿恒思母教不忘,复以墓道之文请,于是黎庶昌表于其墓曰:宜人为大儒郑征君珍女,生而渊静慧敏,喜读书,数从问古先列女事,又慕班大家之为人也,故征君名之曰淑昭,而字以班班,爱悦逾于他女。重相攸,乡人诵言赵氏子二山贤,可婿,征君曰然,遂适赵。方是时,吾乡士大夫家风气湻古,二山尊人芷庭君与兄芝园同居,芝园性刚耿,举家严惮,独宜人能推二山之志,以事舅者事伯舅,大得欢心。及事舅姑,凡舅姑所爱,无弗爱竭其爱,而宗族三党之和可知也。舅姑所敬,无不敬致其敬,而婚丧宾祭之肃可知也。相夫子以正顺,率群从以礼,内外俱无间言。咸丰四年,杨龙喜乱作,地方多故,二山率尝去家谋食,宜人处艰窘中,缩米节薪,以育诸子。姑病喘尤甚,调护万方,承唾仰搔,终宵倚侍,无一息苟宁,见者以为绝妇道之难能矣。芝园君遗一孙,归自贼掠,宜人抚如己子,已而病没,哭之恸,率诸子告于祐,命异时生子者后之。子三,怡光绪己丑举人,懿丙子举人,名山县知县,恒癸巳举人,女一,蕙。宜人之教诸子也,经多口授,或据灶觚,或携之菜畛,或置舂臼之旁,必使随音缓读,背诵如流,乃止,课严而有恩,诸子学问之基,皆由此起。晚颇为诗,然不存,没后怡辑录余篇,为树萱背遗诗一卷,树萱背者,宜人自署室也。余与宜人同里閈,其母又庶昌从姊也,故得闻其内行,余之所叙于阡者,如此。自余所未言,诸子能文,不能遗也。黎庶昌表。

附录三:黎汝谦《赵母郑宜人家述序》(此附于原诗集后)

赵母郑宜人家述序

宜人遵义郑氏,四川新宁县令赵君廷璜之配,余王姑之孙,大姑之长女,余为中表姊也,郑氏两世为黎氏婿。乾嘉之际,郑氏中衰,宜人之大父文清君,以子婿尽室来依吾曾祖长山令君,僦居夷牢水上,且耕且读。文清君三子,长曰珍,字子尹,今世所称经师大儒郑征君者,年甫十二,貌尫瘠,授句读于塾师张先生之门。长山令君解组归,征君以外孙来侍左右,警敏好学,头角暂然。年余,长山令君卒,吾先大父雪楼君,自浙江桐乡令艰归,复挟策问业,与吾世父伯庸君,朝夕共砚席卧起,姿性颖悟,迈等伦,雪楼君奇其才,遂以长女配,年十八。大姑于归,征君旋选拔萃科贡成均,从歙县程侍郎恩泽校士衡湘,家徒壁立,大姑事文清君及王姑,以孝谨著闻。生三女,而宜人次长,宜人既娴大姑姆训,又习闻诗礼之教,丝枲工余,喜弄书翰,年二十三,归同邑南乡赵氏。宜人之舅副贡生芷庭君,与其伯芝园君,埙篪雅笃,门内怡怡。家故贫,授徒以养,芝园君乐于渔钓,不耐家人生产事,壹委家政于芷庭君,青笠绿蓑,日徜徉于烟波沙濑之际,侣鱼虾而友樵牧,得鱼则持笼至塾,共芷庭君馔饮而后归,陶然不知身世之足累也。人或饷遗,芷庭君不至,即腐败不御,其孝友如此,然性刚直孤峙,峭直寡容,于人少所可,壮岁即独居静室,虽家人子妇莫敢前,独其姪廷璜能得其欢,昕夕左右。宜人之归也,敬顺无违,一以吾大姑之事舅姑者事舅姑,又推舅姑之敬以事伯父,宛顺肃雍,芝园君不有其妇,而视宜人犹女,自盘匜瀚濯,蔬瓜井臼之事,鱼菽蘋蘩鸡黍之供,必勤必洁劳辱如饴。赵君常馆于外,岁晏始归,宜人奉亲持门户,怡愉勤约,内外秩然,俾高年无念子之思,而赵君靡晨昏之确,乡人之知者,无不羡赵氏之有妇,而卜其将兴也。咸丰中,黔疆丧乱,赵君谋食四方,宜人尝奉姑以从,辗转兵间,勤劳益甚。洎乱定,自蜀归,寓郡城,贫约尤昔,赵君宦游久不遂,宜人督诸子励行力学,卒皆成业,有名当世。余少时赴郡县试,或过其家,见宜人羸弱善病,终岁不涉庭户,而治麻枲组紃诸女工,手未尝少息,其守吾大姑训诫,终身不易如此。赵君常为大姑言,宜人才不过中人,而德量独胜,呜呼斯其所以为贤乎!宜人三子,长怡,光绪己丑举人,次懿,光绪丙子举人,今四川名山知县,次恒,庠生,皆有文行。宜人既卒,怡懿述宜人遗训,泣而笔之,以问于余,余曰:宜人吾黎氏所自出,自少至壮,闻于吾姑吾母审矣,子述之以贻后之子孙,是则是效,赵氏其将益大乎。光绪庚寅闰二月黎汝谦序。

附录四:《续遵义府志》卷二十三列传五

四川新宁县赵廷璜妻郑氏

征君珍女,适廷璜,伯舅性刚耿,举家严惮,氏能推廷璜之志,以事舅者。事伯舅及事舅姑,凡舅姑所爱无弗爱,舅姑所敬无不敬。相夫子以正,帅群从以礼,内外俱无闲言。咸丰甲寅,杨凤乱作,廷璜帅尝去家谋食,氏处艰窘中,缩米节薪以育诸子。姑病喘甚,调护万方,承唾抑搔,终宵倚侍,无一息苟宁,见者以为绝妇道所难能也。伯舅遗一孙,归自贼掠,氏抚如己子,已而病殁。哭之恸,帅诸子告于祏,命异时生子者后之。宜人之教诸子也,率多口授,或据灶觚,或携之菜畛,或置纺车舂臼之旁,必使随音缓读,背诵如流乃止。课严而有恩,诸子学问之基皆由此起。晚颇为诗,然不存,后怡辑录余篇为《树萱背遗诗》一卷。树萱背者,宜人自署室也。子三,怡,进士,官四川新津县;懿,官四川名山县;恒,官四川盐大使,均举人。氏名淑昭,字班班,郑先生女,先生为经学大师,淑昭濡染家学,妇德母仪一世楷模,诗词亦绰有大家风范。宜人既殁,子怡为手录平时诲训之语,为《慈教晬语》一卷,已刊行。

附录五:《续遵义府志》二十上列传一

赵锡龄子廷璜

子廷璜,字仲渔,号二山,别好慕青山孩,郑征君婿。家本寒素,常怀经杂庸保操作。有富贵劝锡龄曰:“一门孝秀而不救贫,盍弃儒而习贾乎?”廷璜泣告父母,不肯废去。于是从学于征君得涉许郑门户,旁及金石篆隶之书诗、古文辞,悉深研究之。旋补邑庠学使,翁同书谓学有根柢。一试于乡,弗售。黔乱作,停乡试,遂橐笔居各司道署,以为养亲之资。又从莫教授庭芝讲性理,承布政龄习包慎伯书法,遂与一时名流作文酒交游。后从援黔军克复湄潭等城,保知县复都匀城,赏同知衔归四川补用。历署大宁、富顺、铜梁等县,考绩保卓异。初丁文诚开办四川盐务官运,尝檄筹订购运销诸法,兼理厂局销局事务,以察视商民情意及订盐案诸稿,故盐务之成廷璜皆与有力焉。既而松楸念切,遂乞修墓归。次子懿出宰名山,迎养至署,未满秩懿卒于官。戚友皆劝其再出盐务总局,复檄管南广、云安、綦江各局。值黔大饥,华国英总盐务事,购运川米济遵。廷璜总其事,劳且疲,又以联军事夙夜忧愤,遂病卒,年七十四。著有诗文各稿,舟行九堰桥为水淹没。子怡,进士,官四川新津县知县,著有文字述闻。郑征君转注考《汉鄨生诗集》。子懿,举人,官名山县知县,著有《延江生诗集》。子恒,举人,官盐大使,著有《乙庐诗稿》。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