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6 车站:一堆石头抑或一座城堡
不知道谁译出来的,Milano,被写作“米兰”。可米兰是小小黄黄、一粒一粒菜籽那么大、香气幽郁的芸香科植物,与茉莉花同属一科,怎么会是一座城池?即便是米兰的一座车站,也不至于如此娇小、娟秀。
而且,你根本不用走到这个Stazione Centrale近旁,就是远远一望,怎么也不会想到是在米兰,如果是罗马、是巴黎、是伦敦、是柏林,也还太大——巨大的一座石头山:开面两百多米,纵深两百多米,拔高七十来米,全都是一人来高的巨石,沉郁而雍容,尽管通体乳白色也没有使它变得灵动一些。为了突显它的体量巨大,正面设置了一个几乎同样宽阔的石坪,石坪前面是比它略低一些的一大片绿地,周围一带街区的建筑都一律屈居其后,似乎很绅士地恭迎这个巨无霸的现世。这片空阔的地方叫Piazza Duca d’Aosta。
第一次走在这里,是到达的那天,从车站下面的地铁M2出来,在六七点钟落日的余晖里匆匆扫了一眼身后站房屋宇,当时只觉得特别亮——后来知道是石坪映衬使然,太阳底下走在这里会觉得特别烤人。接下来就是问路找旅馆的位置,没顾上仔细打量它。后三天到热那亚、都灵去,有余暇就上午进站逛逛、下午出站转转,算是把它看了个大概。
这个像一座现代城堡一样的车站,1906年由当时的Victor Emmanuel三世奠基,几经周折、历经磨难,二十五年之后才建成投入使用,耗费人力物力无数。开始建造不久遇到“一战”,搁下来;几年之后再接着造,时移世易,当政者的想法不同了,匆忙改变设计;再接下来,当政者曾是一家报纸编辑的墨索里尼,他与前任们的想法自然也不同,再临时更改设计风格……就这么建一阵停一阵改一阵、又改一阵停一阵造一阵,谁都不知道这未来的建筑最终是个什么样子,谁都可以拍脑袋,唯有当年Ulisse Stacchini的设计构思被人们遗忘了。终于,1931年算是造好了、启用了,自然纷纷被人喝彩;再后来就是“二战”。
米兰中央车站,就这样一路蹒跚,站在了人们面前。如今却鲜有人关顾、连米兰人自己也不把这个庞然大物当作这个城市的地标,但还让它立在这里,毕竟它所代表的是一段抹不去的历史。
这个车站建筑其实是各种风格的混合体,赞美地说是集多种风格、流派之大成,烩各个时代、社会审美于一鼎。车站正面骨架是新古典主义的,曲折、凹凸,棱角分明;那雄踞一侧的吐水怪兽有古埃及法老陵墓前的人面狮身味道,门廊大立柱似乎是古希腊神庙的移植,即便不去希腊,西西里岛的阿格里真托也能看见它们的前世今身;而站房四十来米高的房顶,三层平台与石雕,是古罗马时代某些大帝嗜好的混合,到现今罗马城的几个古罗马遗址走走就明白了,而且与那座威尼斯广场上祖国祭堂的格局,看上去极为相似。于是,也可以贬斥地说,这分明什么也不是、什么也都是的怪胎。
其实,一菜一味、百菜百味固然好,一菜百味也不坏。李鸿章偶然起意发明的大杂烩菜肴,至今还是中国菜的更新之道,甚至屡试不爽:谁见过螺贝虾蟹鱼煮在一锅里的?现在“创新”了,食客趋之若鹜;谁见过十几香对付一只虾的?现在“创意”了,生意红得像那只虾一样。
看起来,米兰车站建筑的混搭,尽管事出有因,似乎也还不该被人们忽视。不说别的,你走近一些去看看那些砌筑整幢房子的石头之大,就会感慨当时人工付出的可怖——一块一块,都是真材实料,决不用贴面去“挂羊头卖狗肉”来欺世盗名、赚人眼球。如果会去意大利萨莱诺附近的Paestum,看见那些几十米高的古希腊式的神庙廊柱,惊叹之余也会产生疑问:这些大而无当的石柱一点实际效用都看不出来,当时的人们怎么就会心甘情愿地把血汗筋骨播撒在那里呢?你难道不会想到,历朝历代都无一例外地在演绎着这样一种逻辑:沿袭、混搭;传承、反传统……于是就有了伦敦塔桥、巴黎埃菲尔铁塔、悉尼歌剧院。
这还只是外表,走进整个车站,它的气派绝非一个下里巴人、三教九流出入的火车站所应承载的——它把这样的地方变成了一座殿堂:几十米高的拱顶贯通东西,几乎使它成为那个有口皆碑的埃马努埃莱二世长廊,巨大的天顶画、四壁的雕塑、洛可可式的装饰,成就一个华美的时尚之都;顺着石阶拾级而上,在二层与三层之间是一个突出半空中的平台,让你可以从容欣赏这素白色的空间里的一切,如同金碧辉煌的宫殿的架势;走进去,又是一片穹顶,通透而豁亮;在这之上就是三层的乘车大厅,穿过门厅,一大片站台徐徐展开,整整二十四列——怎么也想不到它们都建在这石头屋子之上。
这么一来,整幢建筑的厚重就有了交待:不是这些大石块,怎么能承载得起!
它横亘在三个街区之上,延伸至四五条街道——完全是一个结实、敦厚的石头城堡。其实,它还有地下,两三层,同样是一个地下城堡。与中国的车站不同的是,它没有门,轩敞的门洞任何时间任人出入,从地下到地面到地上。它还要什么门?这是一个不夜城,白天夜晚,熙熙攘攘,国内国际的列车进进出出,安上门不就成了聋子的耳朵?它也没有栅栏、检票闸之类,那也是聋子的耳朵:乘客自由上下车,无须那些个劳什子来管束。它更没有候车大厅,长条椅是有些,这里那里一把两把,人们大都踩着点来,在那里站着看显示屏,那候车大厅云云不更是聋子的耳朵。它甚至把中国人很在意的机构办公场所压缩到了小之又小、少之又少,把最主要的空间留给了乘客、车站的运行,因为那些也同样是聋子的耳朵。
——一定要说这个车站大而无当,似乎也不能就这么贸然给它“盖棺论定”。
一连几天都在这里进进出出,又发现它粗砺的外表与精致的内里之间的反差之大,好像存心让人们在评判的时候拿捏不定一样——也许它早就知道后世会议论纷争?它的外表虽然整体看上去有些叠床架屋,但用大动作的刀砍斧削处理、完全不用过渡、衔接,这稍稍改善了有些累赘的外立面;而一走进宫殿式内里,整个线条就变得柔和起来,讲究起承转合、抑扬顿挫,像一个妇人,虽说有些富态,但面容姣好、曲线犹在。这样的手法,似乎又很现代了——不是传统的表里如一,而是表里不一、显示对比反差。
写到这里,这米兰车站到底说它是一堆石头,还是一座宫殿、一座城堡,还颇难定夺。不过,转念一想,一堆石头与一座宫殿、城堡之间,真有那么大的区别?在英国的威尔士,我们去了北威尔士的城堡群:康威、卡那封、博马里斯……全都是大大小小的石块堆砌,说它们是一个乱石堆也未尝不可,可人家说那是城堡;在德国,我们去了维尔茨堡,那美因河边上光洁、细腻、错落有致的宫室,甚至还有法式后花园,分明是宫殿,可人家说是城堡。由此推理,说米兰车站远看像城堡,近看像石头堆,里边像宫殿,也差强人意。
站房
顶栖
俯视
——但这样的评价,不算“集……大成”吧?
平心而论,真要说评价,影响评价的原因很多。造房子与写文章一样,谁写的、听谁写的、该听谁写的……诸如此类,在潜意识里影响着人们的评价、欣赏口味。
好在我们是过路人,听过、看过、写过,绝不错过。
——聊博诸君一哂一粲而已。
Note 时尚之都
米兰是与巴黎、伦敦、纽约齐名的世界时尚之都。包括丝绸在内的各种服装面料研制、引领潮流的服装设计、定期举办的国际服装展览,造就了米兰时尚之都的地位。一年四季都涌动着的创意热力,走到哪里,时尚书刊眼花缭乱堂,服饰风格五彩斑斓。Via Monte Naporeone大街,更是高级时装店云集,华贵之气逼人。米兰主要名牌有:Gucci、Prada、Etro、Tanino、Criscl、Miu Miu、D&G等,每年举办多种规模的时装发布会。一年一度的米兰春夏、秋冬时装周集展示世界顶级品牌和大牌设计师的作品,不仅吸引世界的目光,而且推动世界服装消费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