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山间竹笋状元落榜 人中龙凤榜眼折桂

第十四章
山间竹笋状元落榜
人中龙凤榜眼折桂

◎易重 赵观文

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左谏议大夫陈商知贡举,录取进士37人,点张渎为状元,易重名列第二。但是皇榜一出,长安城里沸如锅鼎,有的说张渎是主考官陈商的亲戚。有的说易重与当朝宰相李德裕是师生关系。普遍反映朝廷取士不公。武宗皇帝只得诏令此榜作废,由翰林学士白敏中主持复试。经过复试,终取进士27人,状元张渎等8人被黜落。废榜第二名易重夺得状元。

易重(806~872),字鼎臣,袁州宜春(今江西省宜春市)人。由榜眼而状元,可见易重确有真才实学。易重更是觉得荣耀无比,即兴赋诗《寄宜阳兄弟》向家乡传递喜讯:

六年雁序恨分离,诏下今朝遇己知。

上国皇风初喜日,御阶恩渥属身时。

内庭再考称文异,圣主宣名奖艺奇。

故里仙才若相问,一春攀得两重枝。

明月山坐落在江西省宜春市南。这里风光旖旎,温泉富硒。明月山下有一个叫谢坪的小村落,就是易重的故乡。唐宋两朝这里共出进士9人,后人专建“九联坊”纪念。站在村中放眼四望,有九座秀丽的山峰玉芙剑指,九条绵延的山脊游龙环绕。整个村庄好像坐落在九瓣莲花之中,又应“九马归槽”之说。在堪舆学上确是一处风水宝地。

关于易重求学中举,在当地至今还流传着一个“借首席”的传说:唐代会昌年间,有“袁州才子半江西”之说。卢肇(唐武宗会昌三年状元及第)、黄颇(唐武宗会昌三年探花及第)、李潜、鲁受(唐武宗会昌五年进士及第)等都是同窗好友。当时进士科考试全国每年及第人数都在三十人左右,而且每科只有一位状元。为了避免好友间的相互倾轧,易重高风亮节,主动放弃了会昌三年(843)的会试。果然,这一年卢肇、黄颇载誉而归。袁州刺史阎应元设宴接风,大家都推状元卢肇坐首席。卢肇却说自己能中状元是易重分批赴考安排的功劳,推易重坐首席。易重也不谦让,风趣地说道:首席本来应该是状元坐。状元推让,我恭敬不如从命,就算是借个首席,下届一定奉还。语惊四座。谁知两年之后,易重果然夺得状元。

雁塔题名——新科进士的至高荣耀(图片来源:梅曙平)

易重与卢肇是一对表兄弟。

卢肇(818~882),字子发,袁州分宜(今江西省分宜县)人。他家境贫寒,但勤奋好学,朴实无华,志向远大,在家乡也留下了许多美谈。一次在送弟弟去读书时,就曾赋七绝以勉弟志:

去日家无担石储,汝须勤苦事樵渔。

古人尽向尘中远,白日耕田夜读书。

卢肇入仕后多在地方任职,历任歙州、宣州、池州、吉州刺史。所到之处颇有文名,政声亦佳。

易重是继卢肇之后江西籍有史可考的第二个状元,入仕后,官至大理寺评事、谏议大夫。

据说,卢肇、易重相继高中状元与当朝宰相李德裕有密切关系。唐文宗大和九年(835),李德裕在“牛李党争”中失败,贬为袁州长史。居于城北化成岩读书。袁州学子卢肇、易重、黄颇等人慕其学识人品,常去拜谒问候,请教学业,遂结师生之谊。后来,李德裕复相,袁州士子纷纷及第,更有卢肇、易重高中状元。

五十年后,惊人相似的一幕再次上演。唐昭宗乾宁二年(895),刑部尚书崔凝知贡举,赋试《人文化天下赋》,诗度《内出白鹿宣示百官诗》。录取进士25人,以张贻宪为榜首。不料皇榜一出,落第考生纷纷上书,反映主考官亲擢疏黜,以权谋私。昭宗皇帝即诏令中书侍郎、集贤殿大学士陆扆于武德殿再试及第进士。赋试《曲直不相入赋》《良弓献问赋》,诗度《询于刍荛诗》《品物咸熙诗》。结果,前榜状元张贻宪等十人因所试诗赋“不符题目,不及格式,芜类颇甚”而黜落。废榜第八名赵观文等15人因诗赋“深躬体物之能,曲尽缘情之妙”而复试及第。诗人褚载赞曰:

一枝仙桂两回春。始觉文章可致身。

已把色丝要上第,又将彩笔冠群伦。

龙泉再淬方知利,火浣重烧转更新。

今日街头看御榜,大能荣耀苦心人。

赵观文,桂州始安(今广西桂林市)人,生卒年无考。由于生逢乱世,赵观文仕途短暂,无所作为。文学方面亦无彩笔华章。但他是广西状元第一人。其勤奋严谨的治学精神至今仍在广西民间传诵。

赵观文素有“神童”之誉,十多岁时即赴桂林参加县试。同学书生畅游斗鸡山下的斗鸡潭,见两山相峙,如雄鸡相斗,形象逼真。赵观文当即口占一绝:

江流横锁斗鸡山,何故相争昂紫冠?

今日皇都多此戏,低吟高唱泪痕斑。

此诗咏景讽政,大家无不称好。同行有一位李姓书生,颇负诗才,观景亦有灵感,便对赵观文说,我有一联:斗鸡山上山鸡斗。观文贤弟,你道下联如何?这是一副回文联,字字工整。赵观文毕竟年少,一时无措不能对出。但他始终牢记在心。

高中状元之后,赵观文借返乡之机,打算专程拜访这位学兄,讨教下联。船到兴坪夜遇风雨,只得抛锚。此地距离桂林尚有逆水半月路程。待雨过风轻,却发现小船已泊在漓江的盘龙庵下。一位老尼来到船边说:我佛慈悲,托梦于我。当朝状元荣归故里,嘱我备茶逢迎。赵观文随老尼上岸,在盘龙庵用过茶点后,游览庵后的盘龙洞,只见洞中两条石龙相向舞动,栩栩如生。困扰了赵观文数十年的下联在他的脑海里跃然而出:盘龙石下石龙盘。赵观文偶得佳联,乘兴而返,却见船篷上挂着一块黄帛,上书:

才子赵观文,清廉有善行。

嫦娥借风力,送尔过兴坪。

关于赵观文的仕履情况历史上没有什么记载。只言曾官至翰林院侍讲。后因不擅阿谀,得罪权贵刘季述,托病辞官归里。赵观文去世后,家乡人尊他为“桂州五贤”之一,入“五贤祠”奉祀。又与同时期的桂州诗人曹邺、曹唐并称“桂州三才子”。

与赵观文同榜的有晚唐著名诗人王贞白。其传世佳篇有《白鹿洞》: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

宋大儒朱熹有《劝学》诗曰:“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即化于此诗。

易重与赵观文皆因复试而折桂,对于他们个人来说是幸运的,而对于一个时代来说却是一种悲哀。黜落的考生与主考官的命运也因时代不同而结局迥异。

唐武宗会昌五年(845),易重一科初榜录37人,复试落8人。唐武宗认为主考官陈商取士还比较公正,不但没有责备他,还擢他为礼部侍郎,再知会昌六年(846)的贡举。被黜落的八位考生也没有给予什么处分。而赵观文这一科初榜录取25人,复试落10人。这一年岐王李茂贞又兴兵作乱,占东都,攻长安。昭宗焦头烂额,自然没有好心情。一怒之下,敕令黜落状元张贻宪等6人“许后再举”。而崔砺等4人则被叱为“曾无学业,敢窃科名”?“宜令所司落下,不令再举”。主考官崔凝也“勉加自省,勿谓无恩。可贬合州刺史”。据《唐摭言》记载,其实崔凝是一位正直的官员。当时,有一个叫李渷的考生攀上了皇帝身边的宦官。宦官跑来说情被崔凝严辞拒绝才惹来祸端。昭宗皇帝受到身边宦官的蛊惑,还派宫宦突击搜查考场,连考生们的头巾鞋袜都不放过。幸好没搜到什么,否则崔凝就不是“贬合州刺史”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