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先中后考鳌头不惑 当仁不让毛遂古稀

第七章
先中后考鳌头不惑
当仁不让毛遂古稀

◎牛锡庶 尹枢

牛锡庶(747~826),字、号不详,苏州华亭(今上海市金山区)人。唐德宗贞元三年(787)状元及第。

在唐朝,士子应举都有“行卷”的规矩,以求得权贵或名士的推荐。牛锡庶虽然才华出众,但不屑于旁门左道,所以屡举不进。唐人卢肇所撰《逸史》及《唐摭言》上有这样一则记载,牛锡庶因为科场屡屡失意,便去求问卜者。卜者为了安慰他,告诉他明年一定状元及第。贞元三年(787),牛锡庶再次应举长安。在牛锡庶的同科士子中有一个叫谢登的人,也是一位久举不中的落第者。两人同病相怜,意气相投。一天,牛锡庶和谢登为了躲避繁文缛节的探访,偶然来到礼部尚书萧昕的府邸门口。当时,萧昕已是86岁的耄耋老者,一人独居,门庭冷落,听说有青年才俊来访,非常高兴,立即吩咐门吏延请入第。牛锡庶和谢登并不认识萧昕,就问老者是谁。门吏告诉他们,这就是礼部的萧尚书。于是,两人赶紧献上自己的诗文。

萧昕读了两人的文章后,大加赞赏。本来这一科的主考官是礼部侍郎薛播,但薛播恰于年初病逝。到了八月,大比将临,谁来主考朝廷还没有任命。因此也成了士子们的热门话题。萧昕便问他们大家都在议论谁当主考。牛锡庶出于对萧昕的尊敬,便说萧尚书大公无私,德高望重,一定是您来主考。

唐朝前期,知贡举者都是吏部考功员外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吏部考功员外郎李昂知贡举。他性情急躁,尤其反感请托歪风,上任伊始即向考生宣布,凡求人推荐者一律黜落不取。但是没多久,他的舅舅便推荐邻居李权。李昂大义灭亲,当众将李权的诗赋贬得一无是处。这李权也不是善茬,马上质问李昂诗句“耳临清渭洗,心向白云闲”是不是自比许由,即使当今皇上像老年尧帝一样禅位于你,你也不乐意接受?这样的政治帽子李昂自然是戴不起,于是他赶紧向上司报告,说清原委。本来李昂拒不接受请托的行为已经得罪了不少人,现在出了这样的事情,大家一商量,得出的结论是考功员外郎品级太低(从六品),不能服众,遂改为由礼部侍郎知贡举。萧昕还是在唐代宗广德元年(763)以礼部侍郎身份担任过主考官,至今已过去24年了。再说也没有尚书担任主考的先例。萧昕便对牛锡庶说,那是不可能的,要真是我当主考,像你这样才华横溢的人就是状元。出于礼节,两人立即起身拜谢。

正在宾主相谈甚欢的时候,又有仆人附耳萧昕,告知朝廷来了圣旨。牛锡庶和谢登立即屏后回避。就听到宣旨的使者恭喜道:二十四年再主文柄,国朝盛事,所未曾有。等到宣旨的使者走后,牛锡庶再次拜谢道:主考大人刚才已经放学生为头名状元了,这可是皇天后土都听见了的。萧昕也回礼道:一定不会食言。

皇榜公布后,牛锡庶果然得了状元。谢登也同榜进士及第。

牛锡庶的仕履情况无从考稽。宋人王溥著《唐会要》记载,唐宪宗元和二年(807),谢登曾任大理寺少卿,编有《格后敕》60卷,余亦无考。

尹枢(720~804),字、号不详,阆州阆中(今四川省阆中市)人。唐德宗贞元七年(791)状元及第。

尹枢夺得状元也是极富传奇色彩的。这一科的主考官本来是礼部侍郎张濛。就在部试开考之前,朝廷忽然以刑部侍郎杜黄裳为主考官。据唐人黄璞《闽川名士传》记载,杜黄裳决心不受情贿,公平擢拔。他也知道尹枢“时名籍籍”,便有意私访尹枢,对他说:我就是今年的主考官,领受皇命几个月了,不知道考生当中有哪些当世名士。尹枢答谢道:“既辱下问,敢有所隐?”遂告诉杜黄裳世家子弟中有崔元略。寒门士子则有林藻、令狐楚等。杜黄裳十分高兴。

尹枢状元卷(图片来源:风飘石)

当时的会试有一道程序叫作“通卷”。所谓“通卷”就是在第三场考试结束后,主考官与同考官一起,将考试成绩的优劣与考生荐举者地位的高低结合起来,排定出一个名次。这虽然不是法定程序,但已经成为当时的潜规则。杜黄裳中途接任主考,“志在公选”,决定革故鼎新,没有与同考官一起“通卷”。在第三场考试结束后,他对考生们说:蒙今上错爱,重用我为国家选拔栋梁之才。你们都是当世英杰,就没有人能够帮我一把?当时在场的考生有五百多人,不明白他的弦外之音,都相顾无言。只有尹枢上前问道:不知道主考大人有何吩咐?杜黄裳说:没有人书写榜帖。尹枢答道:老朽不才,愿意效劳。杜黄裳即授尹枢纸笔。老夫子也不谦让,提起笔来一边唱名,一边填写榜帖。从及第末名写起,五百多考生鸦雀无声,暗叹公道。到最后只有头名状元未唱。杜黄裳于是问道:头名状元点谁呢?尹枢高声答道:状元非老夫莫属!想不到正合主考之意。杜黄裳当即接过笔来,亲自写上了尹枢的名字。

尹枢推荐的寒门士子林藻、令狐楚都被录取。等于说这一科的录取进士是由考生们自己民主产生的。一方面反映出杜黄裳公平公正的做法,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当时的科举考试是极不正规、极不严肃的。

此事传出,朝野轰动。“大历十才子”之一的卢纶感而赋诗《送尹枢令狐楚及第后归觐》曰:

佳人比香草,君子即芳兰。

宝器金罍重,清音玉佩寒。

贡文齐受宠,献礼两承欢。

鞍马并汾地,争迎陆与潘。

对尹枢自点状元,后人以“毛遂自荐”相喻。其实并不尽然。尹枢身出书香门第,在家乡早有文名,三十岁以前就夺得乡试解元。其后世子孙为了纪念他,在家乡建有解元寺,至今犹存。唐朝的进士考试最看重的是京兆府的举子和达官贵人的举荐之士,故尹枢此后科场搏击四十年而不得举。这一科赋试《珠还合浦赋》。尹枢赋曰:

骊龙之珠,无胫而至。骇浪浮彩,长川再媚。回夜光之错落,反明月之瑰异。非经汉女之怀,宁泣鲛人之泪……偶良吏兮斯来,遇贪夫兮则闭……在暗而投,诚者悲路人未鉴;沉泉而隐,亦常表帝者无为。

如此坦白襟怀,华丽文章,自荐状元也是当之无愧。

尹枢高中状元时已是年逾古稀,是有据可考的中国科举史上年龄最大的状元。《中国科举史话》记载,中状元时年龄最大的是北宋太宗雍熙二年(985)的状元梁颢,时年已经82岁。其依据一是《三字经》云:“若梁颢,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二是根据梁颢及第后《谢恩诗》中有“天福三年来应试,雍熙二载始成名”诗句,由此推断他考了47年。还有宋人陈正敏《盾斋闲览》的记载:梁颢状元及第后在谢启中有“白首穷经,少伏生八岁;青云得路,多太公二年”的句子。这些都是误载。《中国科举辞典》《中国状元大典》等史料都记载,梁颢中状元时只有22岁。我们更应该采信后说。

尹枢夺得状元后并未出仕,主要原因是他在后面的吏部选官考试中没有过关。他自己也觉得中了状元就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抱负。人生七十古来稀,没有必要再奔仕途。于是,他选择了隐退。对尹枢当仁不让的精神,后人赞曰:

与其坐待伯乐,不如长嘶鸣志;只要确有才能,何妨自荐自举。克让未必皆美事,着意为之,便是矫情。当行则行,当止则止,方是真丈夫本色。只要做的对,何必在乎他人的看法。流言的雨滴能穿石,也能映出日色之美。

唐宪宗元和八年(813),尹枢的弟弟尹极再中状元。阆州尹氏名满天下,时人称为“梧桐双凤”。《太平广记》《唐摭言》《唐才子传》《登科记考》《闽川名士传》《文苑英华》《玉芝堂谈荟》等均有记载。只是尹枢中状元时已经七十多岁,时隔22年,弟弟又是多大年纪中状元的呢?关于尹极的仕进情况,历史上也没有记载。看来,尹极中状元时的年龄也不小。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