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陈嘉庚: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20.陈嘉庚: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北京人物】

陈嘉庚(1874~1961),原名陈甲庚,著名爱国华侨领袖、企业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厦门大学、集美中学、翔安一中、集美学村、翔安同民医院等,都由陈嘉庚出资创办。他的一生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为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的建设和民族教育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毛泽东主席曾赞誉他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周恩来总理也高度评价他“为民族解放尽最大努力,为团结抗战尽无限艰辛,诽言不能伤,威武不能屈”。

1874年10月21日,陈嘉庚出生于华侨世家。他的父亲陈杞柏年轻时下南洋谋生,在新加坡经营“顺安号”米店。17岁的时候,陈嘉庚来到父亲的米店中学习经营管理。三年后,他返回福建家乡完婚,后又读书一年。22岁时再次到新加坡管理米店。

1904年,陈嘉庚父亲经营实业失败,米店关门,并欠下重债。陈嘉庚接手衰败的产业后,开始自立门户,开设了“新利川黄梨厂”(主要生产菠萝罐头),仅经营了三个月,便获利颇丰。当年夏天,他又开设了“谦益号”米店。新加坡当时的法律规定“父债子免还”,但是陈嘉庚还是决定将父亲所欠债务都一一还清,这件事成为新加坡华人商业史上的佳话。

1906年,孙中山由法国到日本,中途短暂停留新加坡。同年6月,孙中山成立同盟会新加坡分会。在此期间,陈嘉庚经过朋友的推荐认识了孙中山。1910年春,在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启迪下,陈嘉庚和弟弟一起加入同盟会。从此,他遵照孙中山的革命宗旨,踏上了革命征途。

陈嘉庚具有非常精准的商业眼光,当他察觉到橡胶行业的前景之后,马上涉足橡胶种植业。19世纪10年代,陈嘉庚成为当时马来西亚最富有的华侨之一。到1925年,他已拥有1.5万英亩的橡胶园,是当地华侨中最大的树胶种植者之一。同时,他开设了橡胶产品的制造厂,生产胶鞋、轮胎等。除此之外,他还经营菠萝罐头、冰糖、肥皂、药品等十余种产业,经济势力几乎称霸整个马来半岛。

陈嘉庚致富后首先想到的是兴学报国。他说:“国家之富强,全在于国民,国民之发展,全在于教育,教育是立国之本。”早年间他就在家乡创建了多所小学、中学和师范学校。1921年,他拿出100万元创办厦门大学,并且承诺所有办学费用都由他一人承担,包括大学的经营费用300万元,也由他分12年支付。对于厦门大学,他付出了满腔的心血,使厦门大学成为当时国内的知名高校。有人计算过,陈嘉庚一生在教育方面的投资相当于他拥有的全部不动产。

抗日战争期间,他积极带头为国内筹款捐物。1940年,他还亲自率领慰劳团回国访问,参观了重庆、延安等地,与国共两党都进行了接触,并认为“中国的希望在延安”。

1949年5月,陈嘉庚应毛泽东主席的邀请,以华侨首席代表身份回国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议。10月1日,他还在天安门城楼参加了新中国的开国大典。看到祖国真正站起来了,他决定回国定居。随后他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央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华东行政委员会副主席,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席,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政协第三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等职务。年事已高的他仍致力于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并鼓励在外华侨支持祖国和家乡建设。国家还为此设立了陈嘉庚科学奖。

1961年8月12日,陈嘉庚在北京病逝,享年87岁,后安葬于福建集美鳌园。陈嘉庚先生是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他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国界。

在陈嘉庚撰写的《南侨回忆录弁言》中有这样的话语:对于轻金钱,重义务,诚信果毅,疾恶好善,爱乡爱国诸点,尤所服膺向往,而自愧未能达其一,深愿与国人共勉之也。

【在京档案】

1956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华侨事务委员会第四次(扩大)会议作出决定:成立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筹委会,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被推举为筹委会主任委员。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位于在今北京市东城区工体西路1号。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