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梅兰芳:绝代风华艺术人生

11.梅兰芳:绝代风华艺术人生

【北京人物】

梅兰芳(1894~1961),著名京剧大师,其曲风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世称“梅派”。代表戏京剧有《贵妃醉酒》、《霸王别姬》等;昆曲有《思凡》、《游园惊梦》等。所著论文编为《梅兰芳文集》,演出剧目编为《梅兰芳演出剧本选集》。

梅兰芳的表演艺术很早就名扬海外,但他16岁才起了“梅兰芳”这个艺名。出生于京剧世家的梅兰芳,祖父是清朝末期著名旦角演员梅巧玲,伯父是京剧胡琴演奏家梅雨田。他师从名小生朱素云的哥哥朱小霞,8岁即开始学艺,11岁登台,他做事刻苦钻研并坚持不断实践,所以很好地继承并发展了京剧传统艺术,形成了独具风格的“梅派”,是四大名旦之首。

抗日战争期间,刚返回上海不久的梅兰芳,因拒绝为日本人唱戏,在香港银行的存款被日本人冻结了,无法取出,他只能依靠利息过日子,全家生活举步维艰,如何维持眼下的生存,成了梅兰芳日夜思考的难题。他和夫人商量怎么办,夫人说:“最近报纸刊登了何香凝女士卖画的消息,我们为什么不学她呢?发挥你的绘画才能,卖画来谋生如何?”

其实这个想法梅兰芳早就有了,只是怕夫人不同意,所以没有说出,现在夫人先提出来了,他自然点头称好。没几天,市民便看到了醒目的“本店出售梅兰芳先生近日画作,欢迎光临”的广告,一时间洛阳纸贵,人们争相购买。二十多幅画不到两天便售完了。此事在上海文艺界、新闻界、企业界反响十分强烈,很多知名人士都站出来,要为梅兰芳举办个人画展,梅兰芳知道后非常高兴,画了几十幅作品,交付主办者安排。

主办者打算在重阳节的时候在上海展览馆展出,请梅兰芳夫妇二人参加剪彩仪式。这一消息不胫而走,被日伪汉奸获知。他们互相勾结,派来一群便衣警察,提前进入展览大厅肆意捣乱,前来参加展览的群众不得不离开。

等梅兰芳来的时候,他看见门口冷冷清清,觉得十分奇怪。当他走近一看,才发现每幅画上都用大头针别好了纸条,分别注明了“冈村宁次长官订购”、“汪主席订购”、“周副主席订购”……还有一些写着“送东京展览”。梅兰芳夫妇见到这样的场景,十分愤怒。梅兰芳马上拿起桌上的裁纸刀,划向一幅幅画作。“哗!哗!哗!”几幅画作瞬间化为碎纸。

梅兰芳义愤填膺的举动,迅速传遍了整个上海,也向大江南北传去。宋庆龄、郭沫若、何香凝、欧阳予倩等闻讯,纷纷发表声援讲话,称赞其为世人所敬仰的民族气节凛然。梅兰芳的爱国行动,也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他们纷纷寄来书信。全国人民对他如此赞赏和支援,梅兰芳看到书信感动得热泪盈眶,他兴奋地对夫人说:“从此,我梅兰芳再也不是一只孤燕了!”

没有了经济来源,生活愈发拮据,梅兰芳只好挥泪将北京的房子出售,随着又将自己多年收集的藏品出售。即使这样,梅兰芳一家还是不得不举债度日。得知梅兰芳一家陷入困境的老朋友纷纷来解囊相助。其中就有老画家叶誉虎,他向梅兰芳提议,要与他合作,一起办一个国画展览,为扩大社会的影响,主题主要突出梅、竹。

此时已经沦陷的上海,正处在一片混乱恐慌之中,上海市民生活不是停水便是停电,时不时还有空袭警报,所有人生活提心吊胆。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里,梅兰芳坚持作画,克服了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

经过八个月艰苦创作,梅兰芳一个人就完成了一百七十多幅画作,题材十分广泛,不仅包括了花卉、松树、梅花,还有仕女、佛像等。1945年春天,他的画作同叶誉虎的作品一起,在上海成都路中国银行的一所洋房里展出了,获得了广大参观者的高度好评。

为了生活,展览结束后,梅兰芳不得不将其中大部分作品出售,所得收入一部分还债,一部分安排家庭生计,还有一部分是资助剧团里生活更困难的艺术者……

后来,梅兰芳在抗战期间坚决不为民族敌人演出,断然蓄须明志,不再唱戏事迹,充分表现了一代艺术家不屈不挠的刚强骨气。这一事件成为神州大地感人的佳话,在中华儿女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奋勇抗战的决心。

【在京档案】

位于北京市西城区护国寺街9号的梅兰芳纪念馆,共占地面积716平方米。原为清末庆亲王奕王府的一部分,解放后经过修缮。梅兰芳生前的最后十年,一直居住在这座幽静、安适的四合院内。梅兰芳逝世后,周总理提议在此建立梅兰芳纪念馆。1986年10月,梅兰芳故居对外开放,朱漆的大门上,悬挂着邓小平亲笔书写的匾额“梅兰芳纪念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