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最好的“辞典”与“课本”

生活:最好的“辞典”与“课本”

读书是学习。学习材料对我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学习维吾尔语,我首先依靠的是解放初期新疆省(那时自治区尚未成立)行政干部学校的课本。我从那本课本上学到了字母、发音、书写和一些词一些句子一些对话。另外靠的是《中国语文》杂志20世纪60年代的一期,此期上有中国科学院社会科学学部民族研究所朱志宁研究员的一篇文章《维吾尔语简介》。后一篇文章我读了不知道有多少遍,学一段,用一段语言,就再从头翻阅一遍朱先生的文章,就获得了新的体会。有时听到维吾尔农民的一种说法,过去没有听过,便找出朱文查找,果然有,原来如此!多少语法规则、变化规则、发音规则、构词规则、词汇起源……都是从朱教授的文章里学到的啊!朱教授是我至今没有见过面的最大恩师之一。当时林彪讲学毛著要“活学活用,急用先学,带着问题学,立竿见影……”等等,说老实话我倒没有以此法去学习毛著,我确实是以此法学了“朱著”。不是朱德同志的著作,而是朱志宁教授的“著作”,他的一篇简介,使我终身受用不尽。

是的,学习的方法是书本与实践的结合。我常常从根本上去追溯人类的语言是怎么学的?一个婴儿,不会任何语言,靠的是听,百次千次万次地听,听了之后就去模仿,开始模仿的时候常常出错,又是百次千次万次地实践之后,就会说了。会听在前,其次会说,再次才学文字。就是说,学语言一要多听;二要张口,要不怕说错;三要重复,没完没了地重复;四要交流,语言的功能在于交流,语言的功能在于生活,一定的语言与一定的生活联系在一起,一定的语言与不同的人的不同与共同的表情神态含意联系在一起。语言孤立地学不过是一堆符号而已,就符号记符号,太无趣了所以太难了。语言与生活与人联系在一起学,就变得非常生动非常形象非常活灵活现多彩多姿。比如维吾尔人最常说的一个词“mana”,有的译成“这里”,有的译成“给你”,怎么看也难得要领。而生活中一用就明白了,你到供销社购物,交钱的时候你可以对售货员说“mana”,意思是:“您瞧,钱在这儿呢,给您吧。”售货员找零钱时也可以说“mana”,含意如前。你在公共场合找一个人,旁人帮着你找,终于找到了,便说“mana”,意即就在这里,不含给你之意。几个人讨论问题,众说纷纭,这时一位德高望重的人物起立发言,几句话说到了要害说得大家心服口服,于是纷纷赞叹地说:“mana!”意思是:“瞧,这才说到了点子上!”或者反过来,你与配偶吵起来了,愈说愈气,愈说愈离谱,这时对方说:“你给我滚蛋,我再也不要见到你!”于是你大喊“mana”,意即抓住了要点,抓住了对方的要害,对方终于把最最不能说的话说出来了。如此这般,离开了生活,你永远弄不清它的真实含意。

与“mana”相对应的词是“kini”,“kini”像是个疑问代词,你找不着你要找的人时,你可以用“kini”来开始你的询问,即“kini,某某某哪里去了?”会议一开始,无人发言,你也可以大讲“kini”,即“kini,请发言啊!”这里的“kini”有谁即谁发言的意思。你请客吃饭,宾客们坐好了,菜肴也摆好了,主人要说:“kini,请品尝啊。”一伙人下了大田或者工地或者进入了办公室,到了开始工作的时间了,于是队长或者工头或者老板就说:“kini,我们还不(开始)干活吗?”这样,“kini”既有疑问的含意,也有号召的含意。那么“kini”到底怎么讲怎么翻译最合适呢?这是一切字典一切课本都解决不了的。“kini,有条件的,我们不到维吾尔兄弟姐妹里边去学语言吗?”

英语也是一样。英语不仅是一种达意符号,也是一种情调,一种文化,一种逻辑性,一种生活方式。现在有所谓逆向英语以及疯狂英语的教学,只要把有关的商业性炒作的因素剔除,它所提倡的那种从生活中学、贯耳音、大胆地讲大胆地听大胆地用,错了也不要紧的精神,那种学英语讲英语的自信,那种重视口语的态度,以及那种学一门外语时的如醉如痴如发狂的态度,都是正确的和必要的。

学习语言的过程是一个生活的过程,是一个活灵活现的与不同民族的人的交往的过程,是一个文化的过程。你不但学到了语言符号,而且学到了别一族群的心态、生活方式、礼节、风习、一种思维方式、一种文化的积淀。用我国文学工作上的一个特殊的词来说,学习语言就是体验生活、深入生活。

把语言学活是一个好的学习方法,这也是一种观念一种精神境界。不仅仅在用中学和在学中用,而且到了一定程度,用就是学,学就是用,善学者是不可能严格区分何者为学何者为用的。我们将儿童学话叫做咿呀学语,其实也可以说那是咿呀用语。做任何事情都抱一个学习的态度,也就是抱一个谨慎负责的态度、动脑筋的态度、精益求精的态度、不断提高的态度,一个津津有味、举一反三、举重若轻、融会贯通的态度。这样,学习态度与工作态度、生活态度,学习精神与工作精神,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就高度结合起来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