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贵族添子弟 书生语世民

第一章 贵族添子弟 书生语世民

第一节 显赫的家世

李姓的由来

人间臣妾不合照,背有九五飞天龙。

人人呼为天子镜,我有一言闻太宗。

太宗常以人为镜,鉴古鉴今不鉴容。

四海安危居掌内,百王治乱悬心中。

乃知天子别有镜,不是扬州百炼铜。

彪炳青史的一代明君——唐太宗李世民

从上面的这首颂词华章中,我们不由得抚卷咏叹,深思不已:一代明君创立盛世,造福百姓,引领千古,成就非凡,令无数后人敬仰和推崇,成为后世帝王效法的楷模,这是多么了不起的丰功伟绩啊!

那么,李世民是如何做到这一切的呢?李氏家族对他有多大的影响呢?他又是如何从垂髫稚子一步步走向成功的呢?解答这些问题,首先得从他的出身说起。

追溯李氏祖先,还有一段关于李姓由来的传说。

相传李姓祖先是颛顼帝的后人。当年,由于部落仇杀,他们被迫逃离家园,四处躲难,一路上饥渴交加,无以自保,死伤无数。最后,只剩下少数妇孺存活下来,她们失去壮年男子的保护,又没有食物来源,面临灭顶之灾。然而,生存的欲望并没有因此消失。相反,在苦难面前,她们变得更加坚强,求生的本能让她们日复一日地继续跋涉下去。一天,这些衣衫褴褛、饥肠辘辘的逃亡者路过一片树林,只见林中有些树上挂满了果子,清脆欲滴,煞是惹人垂涎。大家从来没有见过这种果子,不知道是不是可以食用,站在原地观望了半天,没有人敢去采摘第一枚果子。就在人们止步不前、面面相觑的时候,一位饿极了的男孩子挣脱母亲的手,快速爬上一棵果树,伸手摘下果子,塞进嘴里大口吃起来。他边吃边说:“真好吃,真好吃!”其他人见此情景,纷纷说:“与其坐等饿死,还不如先吃饱了再说。”于是,这些饱受饥饿折磨的人不再犹豫,不再考虑果子是否有毒,而是一拥而上跑进林中采果子、吃果子。就这样,他们依靠树上的果子生存下来,没有被饿死。

后来,这群人在树林边驻扎安家,并且最终形成一个部落,过上了稳定的日子。为了纪念救命的果树,他们把树命名为木子树,并且以木子为姓,合起来就是“李”,这就是李姓的由来。

光阴似箭,时代更替,李姓族人繁衍生息,人口逐渐增多,开始遍布华夏各地,发展成为人口较多的一个姓氏。历经数世之后,到了南北朝时期,一支在陇西狄道生活多年的李姓族人,不断与当地少数民族通婚,逐渐成长为当地有名望的家族。他们大多武功高强,胆量过人,适逢乱世,开始崭露头角,走上政治的舞台。他们就是李世民的近祖。

《新唐书》和《旧唐书》在谈到李氏祖先时,从李世民的父亲一辈算起,都认为:“其七世祖皓,当晋末,据秦、凉以自王,是为凉武昭王。皓生歆,歆为沮渠蒙逊所灭。歆生重耳,魏弘农太守。重耳生熙,金门镇将,戍于武川,因留家焉。熙生天赐,为幢主。天赐生虎,西魏时,赐姓大野氏,官至太尉。”可见,李世民以前,数代李姓先人就已经驰骋西域,屡立功勋,确立了身份尊崇的军事贵族世家地位。

显赫的家族

南北朝时期,华夏大地纷乱不断,朝代更替频繁。北魏末年,政权被大臣宇文泰操控,北魏已经名存实亡。公元557年,宇文泰的儿子宇文觉篡夺北魏政权,建立周朝,史称北周。在这个过程中,太尉李虎、大司马独孤信、太保李弼等八人因为拥立宇文氏有功,都被封为柱国(柱国是一种官职名称,是当时最高武官的称号)。这些人在关陇地带起家,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成为当时势力最大的贵族阶层,被称作关陇贵族。后来,李虎被追封为唐国公。李虎就是李世民的曾祖父,因为他受封唐国公,所以李氏世袭唐国公称号,夺取政权、建立国家时,仍然以唐为国号。这就是大唐帝国名号的由来。

乱世纷纷,人心不稳。公元581年,立国只有二十来年的北周政权落入丞相杨坚手中,他接受周静帝禅位,建立隋朝。这时,李虎的儿子李昞世袭唐公爵位,任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权势显赫。李昞去世时,他的儿子李渊只有七岁,袭封唐公。李渊就是李世民的父亲,也是大唐帝国的第一位皇帝,史称唐高祖。在李世民出生前,他们家族代代是朝廷显贵,权势非同一般。到了李渊时,家族依然显赫。

隋文帝杨坚

随着隋文帝杨坚统一南北,国家趋于稳定,政治也逐渐稳固起来。李渊正是伴随着隋朝的建立和巩固而走向仕途,逐渐成长起来的。

年轻时期的李渊历任地方长官,但与他的父祖们显赫的地位比起来,仍然逊色不少。可以说,他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几经辗转,一直游离于隋王朝的政治中心。隋文帝杨坚称帝后,为了巩固皇权,有意打压关陇贵族,抑制他们的势力。在这种情况下,隋朝初年,李渊只是千牛背身(御前侍卫)。随着年龄增长,他开始在京城附近的郡县做官。李渊作为地方文官,当然没有兵权,这与他显赫的军事贵族家族比起来,显得极不协调。

即便如此,李氏家族的地位比起一般世家来,依然是非常显贵的,这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原来,李渊的母亲是独孤信的女儿,与隋文帝杨坚的皇后是亲姐妹,所以李家并没有受到隋文帝杨坚的过分压制,相对来说,生活还是逍遥自在的。除了权力以外,李家可以充分享有各方面的贵族优待政策。简单地说,李家人就是什么都不做,也完全能够过着“富贵闲人”的生活。

隋文帝皇后独孤氏

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之下,李世民出生来到这个富贵荣华的家族当中。他如果安分守己,听凭命运的安排,那么他既不会受到生活的磨难,也不会遭到对手的打击,可以过着纨绔子弟的生活,逍遥自在,无所事事,终其一生。但是,他没有这么做,优越的家庭条件没有消磨他的意志,反而成为他习武学文、结交各路豪杰的资本;来自父祖的荣耀没有遮挡他的英豪之气,反而成为他奋发励志、进取有为的动力。从懂事时起,他就胸怀大志,奋发有为,时刻以国家人民为重,准备创立一番轰轰烈烈的功绩。

关于李世民是如何在一个锦衣玉食的贵族之家中磨练出坚强的意志,我们可以从他幼年所受的教育开始,来了解这位伟人的成长之路。

第二节 出生

射雀订亲

李世民的母亲姓窦,出身北周贵族。其外祖父窦毅,也是朝廷柱国之一。窦氏之母是北周公主,即周武帝的姐姐。据说窦氏一出生时,一头浓密的黑发长过颈部,长到三岁时,已经长及脚跟,因此受到大人们的特别关注。加上她聪明乖巧、俊秀伶俐,深得舅舅武帝宠爱,被召令在皇宫中养育。窦氏自幼好学,每每读书,总能过目成诵。她天资聪颖,擅长书法,字体飘逸雅致,与当时许多名家不相上下。后来,李世民在母亲的教诲下,读书习文,热爱书法,并且深得书法精妙,取得了很高的造诣,后人曾经称他的书法“诗笔草隶,卓越前古”。

窦氏长在宫中,耳濡目染,了解了一些国家大事,曾经为靖边之事劝阻过周武帝。当时,为了国家稳定,周武帝纳娶突厥女子做皇后,可是两人关系不融洽,周武帝为此事时常犯愁哀叹。窦氏看在眼里,安慰说:“现在国家不稳定,突厥强大,皇上应该抛却私情,以国家苍生为念,多多抚慰皇后。只要突厥肯帮助我们,江南和关东就不会危害到我国。”这件事让周武帝很感动,从此对窦氏更是刮目相看。

隋文帝杨坚取代北周自立时,窦氏非常伤心,曾经趴在床上痛哭流涕地说:“可惜我不是男子,要不然,我一定会为我舅家报仇。”她父母听到这话,急忙用手遮掩她的嘴说:“不要乱说,这可是灭门之祸啊!”可见,窦氏不仅具备才略,还有一颗不甘屈服的雄心。窦氏在培养子女时,也以这些积极向上的精神来感召他们。李世民深受母亲影响,少年时期就具备了坚毅的品格和伟大的抱负,为他日后开创一代盛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再说窦氏的父母,他们知道女儿才识卓越、胆色过人,所以为她选择婚配时特别慎重。经过一番商量后,他们命人在大门外画了两只孔雀。暗暗约定:如果有人能够射中孔雀的眼睛,就将女儿嫁给他。可是接连多日,前来射雀的贵族公子很多,却无一人射中孔雀的眼睛。

大唐的开国君主李渊

这天,刚满二十一岁的李渊来到窦府,弯弓搭箭,正好射中孔雀的眼睛。窦府人见此,非常高兴,立即请李渊进府商量婚事。窦氏偷偷观望,只见李渊一表人才,气宇不凡,正是翩翩美少年,不由得心花怒放。窦氏父母当即答应婚事,将窦氏嫁给了李渊。谁能料到,这段具有戏剧色彩的婚姻却是另一朝代诞生和繁荣的象征。

李渊娶了窦氏后,夫妻非常恩爱,过着贵族阶层的富足生活。不久,他们喜得贵子,取名毗沙门,也就是李世民的大哥李建成。就在一家三口陶醉在幸福美满之际,一道诏令,李渊被迫离开都城,到西边的武功境内任职。这一去就是十几载,在那里,一位伟大的人物——李世民即将出生。

李世民父母的血统中含有胡人的成分。他的母亲窦氏原来是纥豆陵氏,鲜卑族人;他的祖母独孤氏,也是胡族人,所以李氏家族既是一个皇亲显贵的家族,同时也是一个有着民族融合基础的家族。在这样的家族与环境中成长,李世民的胸怀气度自然不同于一般的乡野村人。

二龙起舞的传说

公元599年1月23日,隋开皇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正是隆冬时节,天气却有些反常,没有往日的寒风肆虐,阳光暖暖地照耀着大地,漫山遍野的白雪发出刺眼的光芒,似乎在向人们讲述一段神奇的传说。就在这天,大隋帝国的京兆武功(今陕西武功县西北)境内,唐公李渊旧宅里,上上下下一片忙碌,仆从、丫鬟进进出出,神色颇为凝重,举动极为谨慎,似乎正在等候什么大事来临。

这里是李氏旧宅,前后居住过二三代李氏祖先。三十三岁的李渊已经在此做官近十载了,官位虽然不高,但毕竟也是一方之长,人至壮年,他已经变得沉稳有度,颇显老练了,对于官场之事应付自如,并且积极谋划,寻找机会出人头地,向上攀升。

今天,他奉命进京述职,一早就辞别夫人窦氏,打马而去。隋朝建立将近二十年,南北统一,国家稳定,经济得到了恢复,似乎再也没有战事了,身为武将之后,多年刻苦习武,练就一身大好武功,在这太平盛世岂不是白费?李渊每念及此,想到自己的唐公爵位,就会面带羞愧之色。每当夜深人静时,他仰望满天星斗,不停地追问自己:“这是我的过错,还是生不逢时?怎么样才能重振门风,扬我李氏雄风?”李渊一心想振作家族,所以,他时时处处留意朝廷动向,谋求晋升的机会。

李渊上路后,夫人窦氏安排儿女们写字念书,他们的长子李建成有十岁了,聪明伶俐,学业优秀。五个女儿中有三个是窦氏生的,大的八岁,小的只有两岁,个个都是俊秀聪慧的姑娘。尤其是三女儿,虽然不到六岁,却已经能识字读书,超过其他姐妹。这个女儿就是后来的平阳公主。窦氏辅导儿女写完字,准备回屋休息,忽然觉得腹内疼痛。她急忙让丫鬟搀扶,吩咐下人说:“快去请大夫,怕是要生了。”

窦氏怀胎十月,即将临盆。这是她第五次怀胎,不知道这次是男是女,生产是否顺利?窦氏来不及多想,在丫鬟搀扶下回到房间躺下了。

不一会儿,产婆和大夫先后来到府内。由于李渊不在家,府中显得有些忙乱,下人们紧张地跑来跑去,生怕做错了什么。

一阵慌乱之后,就听一声嘹亮的哭声响起,穿透略显沉闷灰暗的府邸,令府内众人顿时松了一口气。窦氏顺利产下一名男婴,孩子哭声响亮,健康好动,惹得大夫和产婆一个劲地向窦氏道喜:“夫人,是个男婴,非常健康,听哭声就知道是个了不起的英雄。”

窦氏望着男婴,心花怒放,她心里想着李渊临行前的叮嘱:“夫人,一定好好保重,注意身体,说不定又是个儿子呢。”李渊期盼再生儿子,如今如愿以偿了。

窦氏自从嫁给李渊,夫妇恩爱,相敬如宾,过得倒也安稳如意。不过,自从生了李建成,十年来几次生育却都是女儿,这在当时看来,特别是在这样一个武将世家里,有些不遂的想法也是正常的。现在,窦氏又生男儿,真是令她倍感欣慰。

就在窦氏欣喜之时,刚刚降生的男婴再次大声啼哭起来。他微微皱着眉头,粉红色的四肢极力扭动着,似乎在向世界宣示:“我降生了,我来到世间了。”这个一出生就如此好动、不安分的男婴,正是大唐帝国的实际创建者,被后世帝王奉为楷模、令无数后人敬仰爱戴的唐太宗李世民。

一代明君李世民出世

窦氏轻轻拍打几下男婴,说道:“不哭,乖,是不是等着父亲回来给你取名字啊?不着急,父亲过不了几天就回来了。”

这时,一名丫鬟慌慌张张地跑进来,伏在窦氏耳边低语道:“夫人,有人说府前有两条龙飞舞,不肯离去。”

“龙?”窦氏奇怪地问。

“是啊,好几个人都这么说呢。”

窦氏略一沉思,吩咐说:“我知道了,你告诉他们,不要惊慌。”

窦氏自幼生长在皇宫中,对于祥瑞之说有所耳闻。她明白,龙是帝王的象征,不会轻易在凡人家现身,怎么会在自家门前出现呢?思来想去,窦氏猛然醒悟:难道与刚刚降生的男婴有关?这么说,是神龙现身预示孩子的未来?她坐不住了,即刻吩咐家人前去都城长安给李渊送信。

关于李世民出生时双龙起舞的传说曾经被记载在《旧唐书》中:(太宗于)隋开皇十八年十二月戊午,生于武功之别馆。时有二龙戏于馆门之外,三日而去。

不管双龙飞舞之事是真是假,李世民的出生都为处于特殊环境下的李渊夫妇带来了一丝欢悦和希望。特别是李渊,在京都长安刚刚述职完毕,听闻夫人再添男儿,激动之余,连夜启程赶回旧宅。

就在李渊匆忙赶回家的途中,他遇到了一件奇事,这件事情对于他来说非常重要,对于刚刚降临人世的男婴来说,也是一件不可忽略的大事。这究竟是一件什么事情呢?

第三节 取名世民

没有名字的二郎

李渊打马疾行,飞奔在回家的路上。虽是寒冬,他却满身汗水,座下马匹也有些气喘吁吁。李渊勒马稍作休息,看见四周白雪皑皑,飞鸟绝迹,官道上行人稀少,安谧、肃穆的气氛笼罩旷野。就在他驻足远观时,一位和尚打扮的人朝这边走来。李渊眉头微蹙,心想:将近年关了,这个和尚还在云游吗?

很快,和尚来到李渊眼前,他躬身施礼,口里说道:“大人,恭喜你喜得贵子。”

李渊听闻此言,心里一惊,急忙问道:“你怎么知道的?”

和尚微微一笑:“大人相貌非凡,贵人风姿,将来必定富贵有加,位列万人之上。而且,你府上新添的贵子,更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僧人云游至此,路遇贵公,特地向你道喜。”

李渊仔细打量和尚,见他穿着破旧,面貌清朗,除了一随身钵盂再无其他行李,想了想说道:“我不过凡夫俗子,哪里还敢奢望什么大富大贵。今天相遇,也算有缘,如果你不嫌弃,就请随我回府上小住几日如何?”

李渊生性豁达,为人宽厚,喜欢结交各方人士。当时隋文帝崇尚佛教,近年来兴建了不少寺院,对和尚非常礼遇。李渊觉得眼前和尚出语不凡,谈吐暗藏玄机,所以想请和尚回府细细详谈。

和尚微微施礼,朗朗说道:“唐公谦让了,我不过云游四方的僧人,哪能到贵府打扰。请唐公自重,四年后我们还会再见的。”

李渊听了这话,更觉和尚不平凡,下马施礼挽留。可是和尚就是不答应,准备转身离去。这时,跟随李渊的武士刘雷鸣不高兴了,他一把拉住和尚说:“你这个和尚怎么这么不通情理,唐公盛情挽留还留不住你吗?赶快上马随唐公回府。”说着,他抓住和尚的衣领就要把他强行带走。

和尚毫不慌张,挥手一挡,把刘雷鸣的手打了回去。这一下,刘雷鸣吃惊不小:“怎么,你会武功?”

两人你来我往之际,李渊看得清楚明白,他急忙制止刘雷鸣,对和尚恭敬地说:“下人无礼,还请不要见怪。人各有志,我李渊今天不强求了,望贵僧不忘相约之言,我们四年后再见。”

和尚不再理会刘雷鸣,他拜别李渊,转身离去。眨眼间,皑皑雪地上出现一串长长的脚印,而和尚已经不见了踪影。李渊望着和尚远去的方向出神良久,回身吩咐道:“赶紧回府。”

李渊回到家时,天色已晚。他不顾劳累,急忙去看望出生没几天的儿子。窦氏向他述说了二龙起舞的传闻,并且请他为儿子取名。李渊一直惦念路上和尚说过的话,又听说孩子出生时二龙在门前起舞,心里更是惊异。他望着儿子红润可爱的面庞,摇摇头说:“大儿子叫毗沙门,与中原风俗不同,我看,这个孩子还是过些日子再取名字吧。”

隋朝统一全国后,南北方出现大融合的局面,生活在北方的少数民族贵族阶层开始接触和吸收汉族文化。李氏虽然多次与少数民族贵族联姻,但他们本是汉族后裔,所以很快就受到中原文化的强烈影响。隋文帝杨坚也是汉族人,在他的允许和带动下,许多在北魏和北周时改换姓氏的汉家族纷纷恢复旧姓,向汉文化靠近。其中,李渊家族就由北周时的大野氏恢复了李姓。李渊身为贵族,受到文化交融的巨大冲击,他不得不认清形势,适应飞速变化的时代潮流。

窦氏听了李渊的话,略一沉思说:“也好。”她本是鲜卑贵族,家族势力显赫,但如今朝代更替,她的贵族身份已经不可比照往昔了。当初,大儿子出生时,南北还没有统一,她按照家族习俗为他取名毗沙门。如今,南北统一已经十年了,汉文化不仅深入到朝廷之中,也影响着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为孩子取名确实该仔细考虑一下了。

就这样,李府出生的这名男婴暂时没有取名,而是按照排行被称呼为“二郎”。二郎就是后来的李世民,他在这样的景况下展开了人生的辉煌篇章。那么,他后来为什么取名世民呢?要知道世民二字虽然通俗,却暗含济世救民之意,不仅寓意深远,而且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为人君主、造福一方等等。事实上,李世民正是一位拯救万民于水火、造福百姓于一世的君主,这么推敲起来,世民这个名字是巧合还是有意取之呢?如果是有意取的,又是在什么时候、什么人为他取的呢?

书生一语

关于李世民名字的由来,还有一段颇为神奇的传说。

公元601年,李渊离开武功,到岐州走马上任,成为当地刺史。这时,窦氏母子跟随他来到岐州,开始一段全新的生活。转眼间,李世民三岁多了,长得虎头虎脑,非常可爱。母亲特别喜爱他,常常为他讲故事、念诗歌。每当这时,世民总是侧着脑袋静静地听,不时问上一两句。母亲欢喜地说:“二郎果真聪明,什么都能听懂。”

一天,窦氏为世民兄弟讲王羲之练书法的故事,世民听了一会儿,突然站起来跑走了。母亲奇怪地看着他,不知道他要干什么。不一会儿,小世民回来了,手里握着一枝毛笔,满脸喜滋滋的。窦氏喜悦地搂过世民问:“二郎,你也想学写字?”

世民认真地点点头,拿着毛笔在纸上画来画去。李建成见此,夺过毛笔说:“不能乱画,把毛笔弄坏了。”

唐太宗《温泉铭》

窦氏笑吟吟地说:“建成,只要用毛笔练字,毛笔终归都要用坏,可是一日不练,字就没有长进。”

听到这话,李建成脸色一红,低头不语。原来,李建成已经快十三岁了,正是读书学习的大好年华。可是,他越来越不爱学习了,每日都要偷偷溜出家门,到大街上闲逛,四处游玩。这件事情传到窦氏耳朵里,她曾经多次教导建成。今天,建成听到母亲这番话,知道母亲又在暗示自己不好好读书,当然有些难为情。

就在母子三人说话的工夫,一名丫鬟急匆匆地走了进来,轻声对窦氏说:“夫人,老爷让大公子到前厅会客。”

“会客?”窦氏疑惑地问,“哪里来的客人,我怎么没有听说过?”

丫鬟说:“是一位书生。我刚才听他说是偶然路过这里。”

窦氏点点头,吩咐建成说:“去吧,别让你父亲等急了。”

李建成正要转身离开,就见蹲在地上拿毛笔“写字”的李世民站起来,稚气地跟在哥哥身后。窦氏说:“二郎,你要干什么?”

世民眨着眼睛说:“见客人。”

“你还小,不要去了。”窦氏阻止道。

可是小世民很固执,紧紧跟随在李建成身后。丫鬟过来拉着世民的手说:“二公子,老爷没有让你去,你还是在这里等等吧,一会儿我回来跟你玩。”说完,她领着李建成离开后院,转过花厅回廊,到前厅去了。

李世民看着他们离去,噘着小嘴生起了闷气。母亲走过来说:“二郎,走,母亲领你去花园散步。我听说从南方移植过来的橘子树开花了,这可是难得一见的景观啊。说不定今年还会结橘子给你吃呢。”

显然,母亲想用这种方法转移世民的注意力,让他不要再惦记会客这件事。哪知道世民听了母亲的话,摇着头说:“我不吃橘子,我要骑马。”

窦氏笑了:“你还小,哪能骑马。这样吧,让他们领你去马场看看,在那里玩一会儿。”

世民高兴地蹦跳起来,嘴里不住地喊着:“骑马、骑马。”

几名下人进来带着世民离开后院,准备去马场玩。他们路过前厅时,世民好像记起什么,突然挣脱下人的手,飞快地跑进前厅。

前厅里,李渊正在陪一位书生模样的人说话,旁边站着李建成。世民突然闯进来,让屋里的人吃了一惊。李渊面带怒色说:“是谁在照看二郎,怎么让他到处乱跑?”

世民仰着脸,声音清脆地说:“父亲,是我自己跑进来的,不关他们的事。”

“你来这里干什么?快回去玩。”李渊说。

“不,”世民回答,“我不玩,我要会见客人。”

这句话让在座的人呵呵笑出声来,那位书生起身走到世民跟前,上下打量许久,面露诧异神色,回头对李渊说:“唐公,不得了啊。您是贵人,您还有位贵子啊。我看二公子仪表非凡,具有龙凤之姿、天日之表,不到二十岁,必能做出济世安民的大事来!”

此话一出,李渊惊惧异常,额头上汗珠涔涔,竟然半晌不能回转心神,无法冷静地与书生闲聊下去。

得名世民

原来,这个书生以下棋为名来拜见李渊,见面不久后,书生却神秘地说自己擅长相术,并对李渊说:“唐公骨法贵重,仪表不俗,将来一定贵不可言。”李渊心生惊异,对书生多了几分好感,也多了几分提防。他知道,多年来,隋文帝一直对八大柱国家族实行打压政策,唯恐他们势力强大,危及大隋江山社稷。所以,李渊总是小心谨慎,生怕落下什么把柄。听到书生这么说,他尽管内心喜悦,却假装无奈地说:“我不过一介武夫,哪有什么贵不可言的说法?”书生笑笑,附过身来说:“唐公必为人主。”李渊大吃一惊,额头上渗出一层密密的汗珠。他惶恐失措之际,书生却泰然自若,好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手端茶碗继续品茶。

就在这时,李建成来到前厅,李渊这才静下心神,介绍李建成与书生认识。书生打量李建成一番,什么话也没说。过了一会儿,三个人开始谈论围棋。李渊酷爱下围棋,棋艺精妙,在当时非常有名,前来与他交流棋艺的人很多。李建成从小受父亲影响,也喜欢围棋,小小年纪已经具有一定名声了。所以,每每有人来切磋棋艺,李渊总是让李建成来会见客人,一来增长知识,二来开阔视野。

就在三人谈论围棋时,小世民蹦蹦跳跳跑了进来。这次,书生端详世民,说出“济世安民”的话,再次让李渊坐不住了。他知道,这种心怀不轨、大逆不道的言论,绝非臣子该妄议的,一旦传扬出去,就会招来灭门之祸。这些年来,他深知隋文帝杨坚的为人,也深知杨坚对于他们李家采取的一连串恩威并重的措施,如果今天书生的话稍有泄露,那么恐怕李家无一人能够幸免于难。

李渊越想越怕,越怕心神越乱,急忙让人带走世民,让刘雷鸣带着书生去接待处歇息。书生微微一笑,看看李渊,什么话也没有说,起身离去。

望着书生远去的背影,李渊心事重重,转身走回内宅。窦氏迎上来问:“哪里来的客人?建成与客人切磋棋艺了吗?”

《秦府十八学士》之棋图

李渊哪有心思回答这些问题。他神色不安地将丫鬟、仆从们打发走,坐下来对窦氏一五一十说了刚才书生的那一番话。窦氏听罢,也呆住了,过了一会儿才缓缓说道:“二郎出生时,就有两条龙在门前飞舞;你从京城赶回家时,遇到的和尚也曾经说过他命运富贵的话。如今,这个书生又说出济世安民之语,我看其中肯定有原因。二郎虽然年幼,我看他天资聪慧,机灵善思,行为举止与别的孩子大有不同,长大后一定会有所作为。想必你父子将来有一天能够成为人主,也不是不可能的事。”窦氏少年时眼见北周政权一步步落入杨坚手中,最终隋代周立,这些经过依旧深深地印刻在她的脑海里,对于朝代更替这样的大事,她并不陌生。

李渊重重地呼了口气,似乎心有不甘地说:“大隋统一天下十几年了,政治稳固,百姓安乐,已经不是南北对立的时候了。”

窦氏叹口气:“也是。”

夫妻俩沉默片刻,窦氏接着说:“对了,二郎快要四岁了,一直没有取名字,眼看就要入学读书了,是不是先给他取个名字?”

李渊回转心神,想了想说:“书生说他有济世安民之才,我看就以此为他取名吧。就叫世民如何?”

“世民?”窦氏轻轻重复一遍,随即高兴地点着头说:“好,我看这个名字虽然普通,却寓意深刻,正符合你我心意,与二郎的性情志趣也相投。”

正在这时,外面传来一阵脚步声,夫妻俩急忙停止谈论,向外张望。就见小世民兴高采烈地跑进来,身后还跟着一名下人。窦氏看见世民,笑着说:“二郎,你父亲刚刚为你取好了名字。”

“什么名字?”小世民有些奇怪地看着父母。李渊意味深长地看着儿子说:“世民,李世民。”

下人高兴地附和着说:“二公子的名字好啊。”

小世民看看父母,想了想问:“这个名字怎么好?”

窦氏说:“世民是济世安民的意思,就是说你长大了要做一番大事业,报效国家,造福百姓,使国家富强,让人们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

世民认真地听着,郑重地点头说:“母亲,这正是我的心意,我长大了要像汉朝的武帝一样,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

李渊夫妇听闻此言,对视一眼,急忙遮住世民的嘴说:“二郎,不要这么说。”

“为什么?”小世民不解地问。

窦氏沉思着说:“二郎,父母希望你长大了成就一番事业,你可以做个大将军,保家卫国;你也可以读书习文,考取功名。懂吗?”

小世民似懂非懂,说道:“我不读书,我要做大将军,骑马打仗,像爷爷一样,成为大柱国。”他说着,做了个骑马狂奔的姿势,引得李渊夫妇开心地笑起来。

就这样,李世民在四岁时因为书生一语取了名字。《旧唐书》上记载这件事说:“高祖(李渊)之临岐州,太宗时年四岁。有书生自言善相,谒高祖曰:‘公贵人也,且有贵子。’见太宗(李世民),曰:‘龙凤之姿,天日之表,年将二十,必能济世安民矣。’高祖惧其言泄,将杀之,忽失所在,因采‘济世安民’之义以为名焉。太宗幼聪睿,玄鉴深远,临机果断,不拘小节,时人莫能测也。”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