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秋深蟹肥时

又是秋深蟹肥时

西风渐紧,重阳已过。遥忆童年,在老家建湖县水乡,这时的螃蟹,一个个“膀大腰圆”,最大的,蟹壳有小碗口那样大,两只就将近一斤,煮熟后,它的“黄”呈金色,香气诱人,蟹腿只需咬断两头,用嘴一吸,肉便入口,不需佐料,五味俱全。蟹豆腐更是美食中的一绝。家母将蟹洗净,撕碎后,在盆中捣烂,然后用清水在麻布上将蟹汁过滤至盆内,再倒入锅中,用文火煮,不一会就凝固起来,捞出,切成块状,便成了蟹豆腐。倘做汤,将蟹豆腐倒进锅中,加水,煮沸后,放些韭菜叶,宛如翡翠拥白玉,真正是色、香、味俱佳,而其鲜美更是无与伦比,今日思及,不禁食指频动。

其实,吃蟹时鲜美可口的感觉,远不及捉蟹时的兴趣盎然、时有惊喜。那时故乡的田,还没有“旱改水”,也就是把一年只收一季稻、全年泡在水里、俗称沤田的水田,改成稻、麦两季的旱田。走在田埂上,四面皆水,如临泽国。水田里有太多的螃蟹。夏末秋初,稻子还没有成熟,螃蟹却渐渐大了。在田埂上,蟹们打了很多窟,在窟中安居乐业。抓这样的蟹太容易了:扯一把青草,塞在窟口,再糊上烂泥,不消几分钟,蟹因窟中空气稀薄,艰于呼吸,便会爬至窟口,而且多半已昏昏然,逮住它,真是不费吹灰之力。但是,如不小心,扯断了蟹的一只脚,这个窟就再不会有蟹钻进去;反之,就仍会有新的蟹入户此窟。因此,田埂上有无数蟹窟,但究竟哪些窟中有蟹?学问可大了!全凭仔细观察后积累的经验。童年的我们,对此是保密的,各有各熟悉的、几乎十拿九稳的蟹窟。也正因为如此,家乡流行过这样的歇后语:“熟窟好(俗字,掏、抓之意兼而有之)蟹。”放学回家,我和小伙伴赤足走在田埂上,不时抓几只蟹回家解馋,真乃其乐融融。

又是秋深蟹肥时!但是,由于生态环境的变化,故乡的稻田里,早已没了蟹的踪影。回首往事,不禁怅然久之。

(《盐城晚报》1999年11月29日)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