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早期民谣

英国早期民谣

英国早期民谣

民谣大都是民间流传的叙事诗。虽然历史上各个时期都有民谣,但是有特色的民谣往往出现在文学发展的初期,反映当时社会质朴的人民生活和重大事件,如中世纪后期流传在英格兰和苏格兰边境地区的民谣即是如此。这些英国北部居民创作的民谣,曲谱已失传,但仍有极大的文学价值。民谣是早期居民的口头创作,人们凭记忆口口相传,在流行过程中不断修改补充,最后被记录下来。英国早期民谣诞生于约1200年至1700年的五百年间。其中少量作品在18世纪被印成书面文字,有的直到19世纪才印出来。毕晓普·托马斯·坡西(Bishop Thomas Percy,1729—1811)是最早对民谣感兴趣的学者之一,他偶然发现一批17世纪的稿本,其中有手抄的民谣混在英国中古诗歌作品中。坡西出版了《古代英国诗歌遗存》,引起了一些人的兴趣,其中就有著名诗人司各特。他们到英格兰和苏格兰边境地区实地考察,发现那里的老百姓仍然在唱民谣,于是根据人们的口授,把民谣记录下来,印成书面文字。民谣收集者发现,同一首民谣往往因提供人不同而有不同的版本。例如《帕垂克·斯本斯爵士》就有许多不同的版本,各版本之间,有的差异小,有的差异大。如果说,各种版本流行之初,有一个最原始的版本,那么,这个版本却往往因为年代久远而很难觅得。

一首民谣若是出于自觉的艺术心灵,它或许不需要经过不断的修改就能臻于完善,但确有不少作品经过修改之后优于最初的原作。民谣的特点是文字俭约,它总是突出事件的要点和情节的高潮,把文字尽量压缩,用独白或对话进行暗示,避免评说。人们在凭记忆口头传播民谣时,常常把叙事中无关紧要的部分筛选掉。这种筛选通常起到不断加工和改造的作用,于是一些最好的民谣作品诞生了。

民谣是为了歌唱而创作的,这一点对它的发展非常重要。其曲调的单纯性不仅影响了它的形式,即每节四行,每行四音步,而且影响了它的叙述方式。由于叙述紧凑,民谣极少采取跨行的方式。读者,最初是听者,总是在重复的短语后感受紧张的气氛的停顿。重复和叠句的运用,与音乐不可分割,赋予民谣以某种咒语般或宗教仪式般的意蕴。

民谣大都有一个中心:悲剧事件,常常是谋杀或意外死亡,这类情节时常包含超自然因素。这一主题是欧洲民间传说中常有的成分。许多英国民谣在其他民族语言中有类似的翻版。这里所选的《阮德尔勋爵》《芭芭拉·亚伦》《阿舍井的妇人》《三只渡鸦》以及《帕垂克·斯本斯爵士》等都是如此。

某些民谣的故事可能有其历史根据。《帕垂克·斯本斯爵士》可能起源于13世纪末发生的一个历史事件。其中的悲剧是古代民间传说中悲惨故事的典型特征。罗宾汉歌谣的诞生时间似乎较晚,经过口头流传变化的次数较少,它们可能是吟游诗人的作品。这些诗人从古老的民间传说中发掘出罗宾汉故事,使之成为反抗官府压迫的民间叛逆者的典型,承载着非常丰富的政治和社会内涵。

下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