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央关注
●“得赶快想办法救人!”李先念提高嗓音急切地说。
●南来北往的飞机象群燕般在空中盘旋,地面上起降的飞机上下穿梭。
●5时左右,市委第一书记许家信被救出。不久,书记张乾、副书记毕新文先后被救出。他们互相搀扶着来到当时唐山最宽阔的马路新华道上。
火速向中央上报灾情
7月28日的大地震,在眨眼之间,几乎把唐山市区所有的人埋在了废墟之下,黑暗笼罩了一切。惊恐万状的人们稍一冷静,便立刻想到了党,得赶紧向中央报告,那是他们唯一的希望。
最先从废墟中爬出来的人们,他们通过各种渠道不约而同地向党中央报告灾情。
解放军驻唐山某部通讯营无线电连报务员吴东亮那天当班,突然,强烈的地震把他摔倒在地,很重的调压器滚落下来,砸在他的左脚上,他的大拇指似针扎一样地痛,电键砸在他头上,鲜血顺着头发直往下淌。
与此同时,报务房噼噼啪啪地乱响,天花板一块块地往下掉,木板、泥块、白灰满屋乱飞,但他顾不了这些,他急切地想把这里发生的灾情,及时报告给上级。
电台是部队首长的耳目,不能中断联系,吴东亮使出全身的力气,扑向工作台,紧紧抱住摇晃的电台,直奔门口。但房门已经变形,被碎砖乱瓦堵得死死的,打不开,出不去。
吴东亮急中生智,一下子跳上窗台,伸手一把戳透窗纱,然后抓住窗户框,飞起一脚踹开双层玻璃的窗扇,钻出窗外。
电台虽然抢出来了,但震后却停电了,手摇发电机一时又挖不出来,仍然发不了报。
正在心急火燎的时候,吴东亮忽然想起,屋里有一部备用的“八一”小型半导体电台。这时,砖头瓦块不断从空中斜着往下砸,与报务房相连的器材仓库,正轰隆隆地往下倒坍。
在这危急关头,吴东亮不顾生命危险,他毫不犹豫地硬是再次从窗户冲进报房,摸黑把备用电台抱了出来。
吴东亮第三次冲进随时可能倒坍的报房,抢出了发报必需的耳机、电键、转换插孔插头和联络文件等。
4时3分,吴东亮按动电键,向在京的上级部队机关发出了第一份电报:
请老台长(首长)速转告党中央和毛主席,河北省唐山市发生了强烈地震,房屋倒塌,夷为平地,人们埋在废墟之中,火速派部队来唐救援……
对方立即回电:
完全清楚,同意转告。
此时,距地震发生仅21分钟!
开滦唐山矿工会副主席李玉林从废墟里爬出来,他救了几个人,便把家属区的救灾任务交给了工友李成义,便急急忙忙往矿党委所在地赶去。在途中,他碰到了矿武装部干事曹国成。
李玉林和曹国成只看见矿党委办公楼成了一个瓦砾堆,没有看到一个人。他俩也看到与开滦矿务局党委只隔一条马路的唐山市委也已是一片废墟了。
正在这时,矿山救护队的司机崔志亮开着一辆矿山救护车迎面而来。原来,崔志亮还以为风井出事了,便驾车而来。
3个人走到一起,焦急、震惊已让他们来不及商量和考虑,李玉林对小崔说:“你这个车必须听我指挥!我们去北京!”
小崔说:“我听你的,你叫我上哪儿,我就上哪儿。”
机电科的老工人袁庆武也跑过来,听说要去北京向党中央、毛主席报告灾情,他也要求一同去。于是,他们4个人一起上车,恨不得一下子飞到北京中南海,将唐山的灾情报告给毛主席。
由于地震,道路毁坏,灾民拥堵,进京的道路十分艰难。尽管如此,他们还是争分夺秒,不到9时,他们便赶到了府右街4号国务院的接待站。
当他们被工作人员领到中南海紫光阁时,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急步上前,紧紧拥抱住满身泥水的李玉林。
接着,陈锡联、吴德等领导人和他们一一握手拥抱,都关切地问:“怎么样?”
李玉林等人像孩子见了久别的母亲,激动得大哭起来。李玉林边哭边说:“首长啊,唐山全震平了……”他呜咽地说不下去了,在场的人都落下了眼泪。
李先念等中央领导拉着他们的手在会议室坐下后,李玉林将地震的大致时间以及自己所看到的情况,都一一作了汇报。当讲到唐山震后的惨景时,在座的人心情都十分沉重,都不时地擦着眼泪。
稍停了一会儿,李先念轻声问到:“井下有多少人?”
李玉林说:“一万多人!”
“这上万人,危险了……”李先念说。
李先念又问:“唐山楼房多还是平房多?”
李玉林说:“路北楼房多,路南平房多,一半对一半吧。”
“得赶快想办法救人!”李先念提高嗓音急切地说。
中共唐山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赵俊杰,他受命辗转到遵化机场,向中央报告唐山震情。
中央答复说:
唐山地震情况中央已知道了,正在作抗震救灾的部署,河北省委第一书记刘子厚和北京军区的负责同志很快去唐山,与你们共同组织抗震救灾工作。
中央紧急部署抗震救灾
7月28日清晨,在北京中南海紫光阁会议室里,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领导同志的脸上都布满了愁云。
8时许,中共中央政治局为发生强烈地震而召开了紧急会议。震中虽已初步确定,但具体灾情还不详。
为此,中央特派煤炭工业部部长肖寒,中共河北省委第一书记刘子厚,北京军区副司令员肖选进、副政委万海峰等乘专机赴唐山考察灾情。
为使工作有针对性,中央政治局原计划等待考察组返京后,全面听取他们的汇报后,再作抗震救灾的全面部署。
李先念、陈锡联、吴德等几位中央领导,则仍然留在会议室里,有的围着一张大地图轻声议论,有的则低头踱步,焦急地等待着唐山的消息。
李玉林他们的到来,使中央对唐山的情况有了比较具体地了解,对及时统一部署抗震救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央领导向身边的工作人员说:“马上给南苑机场挂电话,告诉子厚同志,唐山来人了,请他们到唐山后不要回来了,就地指挥抗震救灾!”
紫光阁会议室里的气氛十分紧张,在这时,党中央要立即全面部署唐山的抗震救灾工作。人命关天,必须争分夺秒!
“李玉林同志,你们是从灾区来的,掌握着第一手的情况,我们这几个同志,就听你们的,你们让我们怎么办,我们就怎么办,你们就说吧!”听完汇报,中央领导一字一句地说。
“请赶快派解放军到唐山救灾,越多越好!”李玉林顾不得客套了,直截了当地提出要求。
“老陈,哪个部队近?”中央领导问。
“二十四军、三十八军、三十九军、四十军、六十六军、六十七军……”陈锡联马上说出一连串野战军的番号和驻地。
就这样,李玉林他们提出一条,会上便决定一条。几位中央领导一会儿站起来,一会儿坐下,一会儿又站起来。
中央领导说:“叫总参来人!”“让空军来人!”
李先念说:
“通知卫生部、商业部、煤炭部、国家物资总局的领导,立刻到这里开会!”
“请把全国各大矿的矿山救护队全部调到唐山!”
“请让全国各省、市派医疗队到唐山!”
李玉林接连提出的要求,很快得到应允,并及时做了安排。这几个从唐山一起来的汉子,心里都感动暖暖的,他们感到唐山有希望了。
这时,参加抗震救灾紧急会议的各部、委及有关单位已经到齐了。院子里已经停满了汽车,东南面的大会议室里人已经坐满了。中央领导简单地向到会领导介绍了唐山的灾情。接着,会议作出决定:
全国紧急动员起来,全力支援唐山抗震救灾。为统一领导和组织对灾区的救援活动,成立中央抗震救灾指挥部。
中央发慰问电和派慰问团
唐山地震的时候,毛泽东正患重病,在中南海游泳池的更衣室里,医护人员昼夜值班,有4位中央领导分两班看护重病的毛泽东。
在3时多,随着轰轰的响声过后,房子像摇篮一样晃动,毛泽东清醒地意识到这是地震。震中在哪里?灾情怎么样?他虽然不动声色,但看得出来,他心里很惦记这件事。
“主席,这次地震,震中在唐山,北京受到了比较严重的波及,人员伤亡及损失等情况我们已派人去调查,请您安心养病,不要牵挂,保重自己。”
中央领导在毛泽东床前坐下后轻声地说。
毛泽东点了点头,一字一字缓慢地说:“我在病中,这些事儿就要委托你去办啦。”
两天以后,中央写了一份关于地震情况的报告给毛泽东。在当时,毛泽东的病情已经恶化,连说话都很困难了,工作人员要将报告读给他听,他执意不肯,他接过报告坚持着看完。
当毛泽东看到唐山地震中的人员伤亡、房屋等损失情况时,他拿报告的手颤抖着,眼睛里噙着泪花,他喃喃地低语并示意:
……代我马上去看望去慰问灾区的人民,一定要安置好灾区人民的生活!
这份关于唐山大地震的报告,是毛泽东生前批阅的最后一份文件。
在地震的当天,中共中央向灾区人民发出了慰问电。
河北省、天津、北京市、北京军区、河北省军区、北京卫戍区、天津市警备区并转唐山及其附近遭受地震灾害地区的各级党委、各族人民和人民解放军指战员:
1976年7月28日,唐山、丰南一带发生强烈地震,并波及到天津市、北京市,使人民的财产遭受很大损失,尤其是唐山市遭到的损失极其严重。伟大领袖毛主席、党中央极为关怀,向受到地震灾害的各族人民和人民解放军指战员致以亲切的慰问。
……
中央相信……各族人民和人民解放军指战员,一定会在省、市党委和部队党委的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支援下,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以坚韧不拔的毅力,投入抗震救灾斗争,奋发图强,自力更生,发展生产,重建家园。
中央号召灾区的共产党员、共青团员、革命干部、工人、农民、贫下中农和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团结起来,向严重的自然灾害进行斗争。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中共中央
1976年7月28日
7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派出中央慰问团。总团下设唐山、天津、北京3个分团。
在当日,中央慰问团唐山分团抵达唐山后,立即听取了中共河北省委领导同志关于抗震救灾情况的汇报。
随后,慰问团在河北省委、北京军区负责同志以及唐山地、市负责同志的陪同下,对驻军干部战士、街道居民进行了慰问。
8月1日至6日,慰问团到丰南、丰润、迁安、玉田、滦南、滦县、东矿等县、区进行了慰问,灾区的人民感受到了中央的关怀和温暖,增强了战胜灾害的信心。
大量救灾物资运抵唐山
在震后的几小时,一架直升机轰隆隆地在唐山机场上空盘旋,并紧急降落在唐山机场。这是党中央派出的第一架运送救灾物资的飞机。
紧接着,一架架载着救灾人员和救灾物资的飞机,从北京、上海、沈阳、石家庄、武汉等地不断地飞至唐山。
全国2000多架飞机陆续将各省市支援唐山的药品、食品、衣物、粮食、帐篷、毛毡、炊具等运抵唐山,又陆续将伤员分送到全国四面八方进行抢救。
在整个救灾过程中,通过海陆空源源不断地运到唐山灾区的主要救灾物资包括:粮食7611万斤,饼干、点心3644.7万吨,食糖1230吨,肉947.1吨,蔬菜1406吨,还有大量的衣服、炊事用具、石棉瓦、塑料布等。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各省市积极筹备各种救灾物资,有力地支援唐山人民。
为向唐山市紧急运送救灾物资,按照河北省委指示,在地震当天,省交通局成立抢运办公室,派出领导干部和车管人员前往唐山参加省抗震救灾指挥部工作,负责调度运输车辆,组织对灾区的物资运输。
7月28日下午至晚间,河北省各地区动员大批车辆投入抗震救灾。石家庄、邯郸、衡水、承德、邢台、张家口、廊坊、保定等地区运输部门和省战备汽车团组织1200多辆汽车,满载各种救灾物资,长途跋涉,开往灾区。
8月1日前,在运往唐山的大量救灾物资中,仅山西就调运出各种针剂药2.3万支、片剂药90.5万片、水剂药320瓶、纱布1.17万包、药棉100包、胶布1000筒、绷带2.34万轴等大量医疗用品。
郑州面粉厂广大职工贮存了大量面粉,等待起运给灾区。
郑州肉类联合加工厂为了支援灾区肉类供应,扩大了收购屠宰量,提出要多少给多少。
8月3日,郑州市土产仓库职工在院内拉上电灯,把供应灾区搭棚用的30万斤麻绳全部装车。
为了抢修被地震破坏的铁路,郑州铁路局迅速组成一支600多人的抢修队伍开赴灾区。7月29日到8月3日,全局抢运各种救灾物资达360车皮。
唐山地震发生后,铁路和公路都受到了严重破坏,开辟空中通道是救灾的唯一选择。
地震造成唐山交通、通讯全部中断,唐山人民陷入了“与世隔绝”的恐慌。在危难时刻,时任空军驻唐山飞机场航行调度主任的李升堂以及航行调度员赵彦修、苏悦林等,克服种种困难,他们用最原始的指挥方式为唐山人民架起空中的生命通道。
地震发生时,唐山机场调度室及场站遭到严重破坏。李升堂察看机场后,大胆作出“本场可以接受飞机”的决定,他们利用“运-5”飞机上的电报设备,向北京发出了第一份航行预报。
唐山机场是一个中等机场,停机坪只能容纳10多架军用运输机。在正常情况下,这里一年也不过起降飞机300架次左右,但仅仅7月28日当天,机场就降落了50余架飞机,相当于平时两个月的总量。
李升堂以前只指挥过单机型、单批、单架飞机,但在当时的状况是,全国各地的空运物资以及唐山市数以万计的伤员,都需要转接,面对的指挥任务是前所未有的。
7月30日,国务院决定把唐山受伤的群众向全国11个省、市转运治疗。这是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的空运。南来北往的飞机像群燕般在空中盘旋,地面上起降的飞机上下穿梭。
在机场上,外来的飞机接踵而至,李升堂与战友不得不采用以小型飞机避让大型飞机,速度小飞机避让速度大飞机,直升机避让其他飞机的办法,以满足大量飞机起降的需要。
为了保证飞行安全,提高空运效率,航行调度员还采取左右跑道双向起飞着陆的措施。在调度指挥中,他们忘我工作,嗓子喊哑了,眼睛熬红了。
调度员苏悦林身患腰痛肾虚症,在停机坪指挥引导飞机时,平均每天要跑50多公里路,腿和脚都跑肿了。
机场成为唐山人民的生命绿洲,在当时整个指挥系统全部瘫痪的情况下,李升堂和战友用耳听、眼观、头脑分析的办法,指挥来自全国30多个机场、13种机型3000架次飞机的起降。
最多时,从清早到傍晚,平均两分钟就有一架飞机起降。起降间隔最短的只有26秒,没有发生一起安全事故。密度之高,架次之多是世界罕见,也创造了世界航空史上的奇迹。
河北省委赶往唐山指挥
7月28日,天刚刚亮,国务院便通知当时正在北京学习的河北省委第一书记刘子厚立即去开会。
天正下着雨,刘子厚的衣裳和鞋都淋湿了。他很快赶到国务院办公地点。
这次会议由李先念主持,当时已确定了这次地震震中在唐山、丰南一带,灾情十分严重。
在这次会议上,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成立唐山抗震救灾领导小组,指定刘子厚为组长,北京军区一位副司令员和副政委为副组长。全权负责抗震救灾指挥事宜,由中央派专机送往唐山。
在会后,刘子厚回到京西宾馆住所,立即召开河北省委在京的常委会议,决定兵分两路。
一路由尹哲、吕玉兰回石家庄组织省直各有关部门,分别成立支唐工作班子,连夜开往唐山,并负责支援唐山抗震救灾的全面工作。
一路由刘子厚、马力、谷奇峰带领,赶往南苑机场,与北京军区的同志会合去唐山。
28日13时30分,刘子厚与副书记马力、,北京军区副司令员肖选进、副政委万海峰、政治部副主任郑希文和煤炭部长肖寒、省军区司令员马辉等飞抵唐山。
接着,他们视察了部分受灾现场。然后,在唐山机场将了解到的灾情及需要采取的措施,通过刚刚恢复接通的军用电话向中央作了汇报,请求中央支援。
电话要点是:
看了唐山市区一角,灾情非常严重,楼房倒坍80%至90%,平房全部完了。据说,有40万至50万人被压,现正调部队扒人。
开滦煤矿的情况是,唐山矿从风井已出来2000多人,井下还有多少人不清楚。除吕家坨矿较轻外,其他各矿都相当严重,但具体情况不清。与各县的联系中断,已派人派车去联络。
唐山电源全部中断,需请水电部立即派人抢修线路,由天津送电。市区医院已全部震垮,要求卫生部从北京、天津送药品来,本省也要马上组织运送药品,并选派医护人员。
市区居民断水断粮,要立即组织力量送熟食和饮用水。要为灾民解决临时住处用的蓆子、帐蓬、布匹、塑料布等物品,要赶送成衣和旧军衣到灾区等等。
中央对唐山地震极为关注,除对提出的要求一一照办外,对一些没想到的问题也及时作出了安排。并一再叮嘱,有情况立即报告,有要求及时提出,一定要将群众情绪稳定住,一定要把灾害减轻到最低程度。
在29日上午,河北省委在唐山机场召开了紧急会议,正式成立了河北省唐山抗震救灾前线指挥部,简称“省前指”。省前指由河北省委书记刘子厚、马力,北京军区肖选进、万海峰、迟浩田,沈阳军区韩鏖,河北省军区马辉、谷奇峰等有关领导组成。
“省前指”设在唐山机场,下设办公室、组织组、宣传组、行政组、工建交组、保卫组、医疗卫生组、物资组、建房组、农业水利组等办事机构。由省直各单位抽调干部千人左右,其中厅局级干部60多名。
会上,对抗震救灾工作,同时解决活下来的人的吃饭、穿衣、喝水等,作了全面部署:
首先要救人,解决运送伤员、掩埋死者、医疗、运输等问题。全省各地区要立即运送药品、包扎和消毒材料、熟食、衣服、汽油、照明器材等。各地来的救护人员要自带车辆,伙食一律自行解决。
会议还决定,各地运来的救灾物资交唐山地、市抗震救灾指挥部统一分配使用,各地派来的救灾人员要由地、市统一指挥。
唐山地、市抗震救灾指挥部负责同志刘琦、许家信、曹子栋参加了会议。
在省会石家庄,设立了河北省抗震救灾后勤指挥部当时简称“省后指”,其职责是完成省前指交给的任务。他们专门研究了救灾物资问题,并设立了省抗震救灾物资领导小组。
省前指和省后指,形成了一个首尾连贯、协调一致的强有力的救灾指挥系统,保证了救灾工作的顺利进行。
根据当时唐山的实际情况,党中央决定将重伤员转外地治疗。
遵照中央的指示,省前指设立了运转伤员的专门机构,并决定在石家庄、保定、邢台、沧州等地的车站成立接待站,在伤员过站时,做好慰问、接待工作。
省前指还根据过去战争年代的经验,先后在昌黎、蓟县、丰润、玉田、唐山、丰南、古冶、滦县、秦皇岛、山海关等各中转站设立了兵站医院,临时集中,收治和转运伤员。
在抢救伤员、安排好灾区生活的基础上,省前指协同唐山地、市狠抓了通电、通水、通路、通邮这一“生命线工程”的恢复建设。
唐山是京、津、唐电网的基地之一。强烈地震使110万千瓦的发电设备受损。为尽快恢复供电,震后第二天,北京电业管理局立即组织电力抢修队,开赴救灾第一线。
7月29日晚,北京的电力送到唐山。30日,市区新华道路灯齐明。31日凌晨,龙王庙水厂和飞机场通电。到8月9日,唐山地区各县都基本恢复了供电。
全市38座水源井的泵房因地震倒坍了22座,还有9座受到严重破坏。新建的市郊水厂及白马山水厂的地面建筑全部倒坍,整个城市断水。
为了尽快恢复供水,省前指会同唐山市组成了“唐山市抗震救灾水源指挥部”,抽调全省自来水系统的干部职工组成抢修队伍,展开了抗震供水大会战。
从7月30日开始,石家庄、张家口、保定等地的抢修队伍陆续赶到。辽宁营口市自来水公司派出了具有丰富抗震经验的抢修队伍。
天津自来水公司在本身受灾也比较重的情况下,及时送来抢修设备和器材。各路大军在抢修中分工不分家,团结协作,互相支援。
到8月底,路北区基本上恢复了管网供水,并且使路南区胜利路以北主要干管也实现了通水。
强烈地震使唐山至天津、东北、承德、北京和沿海等地的主要公路干线路面开裂、下沉、积沙、积水。
河北省委责成省交通部门成立了“抗震救灾公路桥梁办公室”。经过数万抢修大军的昼夜奋战,7月30日,修复了旧滦河大桥。
8月5日,雷庄沙河桥恢复通车。8月6日修复了唐山胜利桥。
随之,魏庄、小集、毕家等地的中小桥梁修复通车。到8月10日,全区公路交通全面恢复通车。
邮电是联系、沟通、指挥的中枢。面对唐山被震毁瘫痪的邮电系统,在地震当天省邮电局救援组就随同省委主要领导一起来到唐山。
随之,北京、天津、辽宁等9个省、市、自治区和省内各地邮电部门派来的抢修队伍陆续到达唐山,并全力以赴地投入抢险救灾。
7月29日9时20分,开通了唐山到北京、天津、石家庄和沈阳的直达邮电线路。
唐山市委组织自救互救
7月28日4时左右,大震刚过,唐山市武装部长孟华、政委刘萍被救出来了。他们不顾家人的安危,带着满身的伤痕,与武装部其他的脱险同志一起,火速赶到市委书记许家信等领导的住处抢险。
在抢救过程中,脱险出来的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赵俊杰,上身只穿一件背心,下身围着一条浴巾,赤着脚,不顾一切地跑来。听说许书记还压在废墟下面,他着急地喊着“许书记、许书记!”
“我在这儿,还活着!武装部的同志们在救我,你想办法马上向中央报告,要快!”
许家信在废墟里面向赵俊杰喊道。
5时左右,市委第一书记许家信被救出。不久,书记张乾、副书记毕新文先后被救出。他们互相搀扶着来到当时唐山最宽阔的马路新华路上。
这条东西长四五公里的马路两旁,过去是整齐的楼房,现在已经全部倒坍。从这里向东南望去,是这次大地震破坏最严重的路南区。
此时,这里已经成为一片瓦砾,以致连一块立着的墙壁都看不到了。
市委领导为了让群众随时能找到他们,就在市中心新华路的西山口建立起了临时抗震救灾指挥部。
地震的当天,幸存的市委常委们,不顾个人的一切,纷纷赶到书记身边,在临时作为抗震救灾指挥部的一辆公共汽车里,举行了震后第一次紧急常委会议。
市委常委们坚信毛主席、党中央一定会迅速援救唐山人民。
他们说,我们都是共产党员,是受党多年教育的领导干部,党在考验我们,人们在期待着我们,我们必须满怀必胜的信心,带领群众,渡过难关,艰苦奋斗,重建家园。
安定群众情绪,奋力开展自救互救是当务之急。
书记们和赶到的工作人员一起站在马路边上向过往的行人喊话,让他们转告广大干部群众,市委还在,市委抗震救灾指挥部成立了,办公地点在西山口,干部们尽快来这里报到,大家要做好自救互救工作。
为了更好地宣传群众,他们当即请在场的一位宣传部干部起草了一份宣传提纲,后称“一号通告”。其大体内容是:
唐山抗震救灾指挥部已经成立,成员是……。全市人民要发扬自救互救精神,团结协作,见活着的人就扒,尽最大力量救人。大家要相信党中央、毛主席很快会派人来救我们。要保护公共财产,发扬唐山工人阶级的光荣传
统,提高警惕,防止破坏。
过了一段时间,驻唐空军送来了一辆安装着广播喇叭的吉普车,市委便派专人沿主要街道广泛宣传“一号通告”。
一时间,唐山上空响彻了“毛主席、党中央十分惦记和关心唐山灾区人民,已派出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动员全国各地帮助唐山人民抗震救灾”的广播声,这对稳定群众情绪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抗震救灾工作全面展开后,唐山市委在协助省前指做好抢救人员、抢挖财物、伤员治疗和转移、救灾物资分发、安排群众生活等项工作的同时,特别关注孤儿和截瘫人员的救助工作。
大地震后的7月30日,中共唐山市委副书记、唐山市抗震救灾指挥部负责人张乾,把唐山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办公室主任王庆珍召到指挥部的防震棚里,交给她一项特殊的任务:
把唐山地震孤儿全部寻找到,安置好。
张乾一再叮嘱:“这些孩子,一个也不能饿死!”
当日,市知青办就将此项任务落实到了每一位具体分管的同志。这些同志跑遍了唐山市的大街小巷,一个个将分散在各处的失去双亲的孩子聚拢起来。
据统计,全市地震造成的孤儿有4204名,这些孩子最小的6个月,最大的16岁。为了把这些孩子安置抚养好,在震后很短的时间里,就由企事业单位、街道和乡镇办起育红院71所。
河北省还在石家庄、邢台办了两所育红学校,接收孤儿756名。另有一部分孤儿分散在亲戚家中抚养,由归口单位或民政部门负责各项费用。
唐山地、市、县各级党政领导和民政、教育部门负责人,对这些孩子的抚养和成长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怀。
保障灾区群众基本生活
唐山大地震发生在夏季的夜间,侥幸逃出或被救出的人们,大多赤身裸背。
震后气候反常,时而炎阳,时而暴雨。没有衣服,没有食物、没有水喝,没有地方可避风雨盛暑,幸存下来的灾民们,又面临着饥、渴、伤、病的威胁,急需新的救援。
强烈地震不仅夺走了人们赖以生息的家。而且在一瞬间摧毁了人们的生存条件,水、电、商品供应等均被切断。因此、解决灾民喝、吃、穿、住、医等问题,就成为救灾工作的更为广泛、更为迫切的任务。
解决饮水是安排灾民生活的头等重要的问题,也是让幸存者活下去的最重要的条件。
炎热的夏天,人可以一天、两天不吃饭,但不能不喝水。水,意味着生命。
在强烈的大地震发生之后,唐山自来水公司两个日产近万吨生活用水的大红桥水厂和龙王庙水厂都遭到严重破坏,自来水管道断裂,全市供水中断。
市区自备水井数量本来很少,而且因为断电,有水也提不上来。在盛暑的夏天,唐山数十万幸存者面临着缺水的严重威胁。
震后的最初几天,人们只好靠坑塘、地下洞穴、游泳池和一些旧土井的水度命。这些地方的水,不仅又脏又臭,而且数量有限,是无“源”之水,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为解决饮水的问题,唐山市抗震救灾指挥部采取了几项临时的应急措施:把各备水厂贮水池中存放的九千吨水,向群众开放。利用市区的30多口自备水源井,就地向群众供水,组织全国各地来支援的消防车、洒水车、油罐车运水,定点供水到户。利用市区补压井,向四周铺设水龙带.形成一大批临时供水点。
唐山附近各县,也发动群众,克服困难,利用汽车、马车、排子车、水柜、胶囊等一切可以利用的工具,昼夜向市里送水。
北京市人民为解决灾区用水做了许多努力。正当灾区人民严重缺水的关键时刻,北京重型电机厂连夜赶装了30辆水罐车,装上清泉水。
水,活命的水,深情的水,满载首都人民的情谊,
从祖国的心脏北京,及时送到了唐山。
解决灾民的吃饭问题,是安排灾民生活的另一个迫切任务。为此,省前指紧急动员省内各地、市昼夜赶制烙饼、馒头、饼干等熟食。
石家庄市饮食公司,7月30日24时接到加工1万斤熟食的任务后,立即动员了干部和职工,开动各种加工机具,仅用了5个小时,就加工出熟食1万多斤,及时运到了灾区。
不少地、市的群众.主动要求承担为灾区加工熟食的任务。有的群众把自己省下来的鸡蛋、芝麻、香油拿出来,放到制作的食品中。
1966年遭受过严重地震灾害的邢台地区隆尧县的职工,在赶制烙饼时,考虑到灾区缺水,他们没有往饼里加盐,而是把全县贮存的食糖全部调出,烙成糖饼,运往灾区。
首都北京和一些兄弟省市也给灾区送来大批饼干、面包等食品。这些熟食的分配,当时主要采取两种办法:一是直接向重灾区空投,在地震发生的头几天,每天出动了上百架次飞机。二是由参加抗震救灾的解放军领取,划区分片,分发到灾民手里。
空投的办法,好处是直接、快速,能使灾民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食物,是灾后初期行之有效的办法。但由于灾民分布范围很广,空投难以保证需要食物的人都及时得到。
分配的办法能补空投之不足,但它的实行必须是在社会组织恢复之后,因此又不够及时。所以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收到了互补之效。
供应食品只能是临时措施,这样做不仅耗费巨大,而且食物本身在运送发放过程中极易污染和霉烂变质,损害灾区人民健康。因而,唐山市在震后不久恢复了部分粮食供应网点和粮食加工厂。
在各级商业机构遭到严重破坏,8月份工资未发的情况下,在唐山市区临时采取了食物供给制。每人每天免费供应粮食9两,蔬菜3至4两;每人每月食油4两,猪肉半斤,食盐1斤,咸菜1斤,面碱1两,肥皂1块;每户煤油1斤,火柴半包;每个成年妇女卫生纸1包;每个居委会(村)半导体收音机1台。并根据实际需要,发放了一些炊具和其他生活用品。这样做保证了灾区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
解决穿衣问题,是安排灾区人民生活的又一个重要内容。震后最初几天,唐山市救灾指挥部组织群众从倒塌的仓库、商店和居民住宅的废墟中扒出了一些被褥、毯子和衣服,后来根据灾区情况发放了一些衣服、鞋袜和其他衣物。
救灾的另一项艰巨任务是解决群众临时住处问题。地震初期,灾区人民,自己动手,在路边、公园、空场,乃至废墟旁,就地取材,用旧木杆、席子、破旧油毡、塑料布以及其他一些可用的物品,支撑起些临时窝棚。
窝棚的形式多种多样,五花八门,避风、避雨的能力很差。
救灾队伍到达后,由于物力所限,只向厂矿、机关等单位提供了部分帆布帐蓬,以供各级救灾指挥部办公之用。
救灾部队帮助孤老伤残者搭建了一部分窝棚。就是这些窝棚,保护灾区人民度过了炎热多雨的夏季。
地震后,在物质生活极其困难的情况下,灾区,特别是在唐山市区,人们为了生存,战胜灾害,几户,或者十几户,几十户自发地,临时地结合起来,形成了形式多样的新的社会群体。
属于同一群体的人们,或吃、住在一起。或分开居住,但在一起吃饭。吃住方面的物品,主要是粮食、蔬菜等,虽无明文规定或正式协议,但在事实上都归“集体”所有。
人们吃、住在一起,成员之间有分工和协作,既有物质生活消费方面的内容,也有教育孩子,安抚老幼等精神方面的内容。
这些群体多数只存在几天到十几天,大体上到八月上旬便解体了,只有一部分延续了近一个月光景,少数则维持到入冬之前。
就市区而言,在不同程度上参与这种小群体的户数大约占总户数的一半左右。各区、各街道的情况不平衡,有些街区的大多数户都参加了。
震后的短时间内,一般在10天左右,有相当多的非亲属关系的邻居,为了生存和战胜灾害,在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基础上,结合成一种松散的社会小群体。这是地震后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