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庭筠词
温庭筠(约812—866),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唐代著名词人。精通音律,词作多写闺情,秾艳精工,艺术成就在晚唐词人之上,被称为花间派鼻祖,有《金荃集》。新、旧《唐书》有传。《花间集》选其词六十六首。
菩萨蛮
小山重叠金明灭(1),鬓云欲度香腮雪(2)。懒起画蛾眉(3),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4),花面交相映(5)。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6)。
【注释】
(1) 小山:指额黄,古代妇女脸部的妆饰。从南北朝起,女性爱在额头涂抹黄色,作为修饰。因为黄色抹于额间,堆积状如小山,故称额山。这句是说,女子的额黄因为宿妆未解,在睡眠过程中漫漶,金色的额黄粉在光的照射下忽明忽暗。(2) 鬓云:鬓发如云。香腮雪:比喻女子肌肤白皙美丽,洁白如雪。(3) 蛾眉:用蚕蛾触须的细长而弯曲,来形容女子眉毛的美丽。《诗经·卫风·硕人》有“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之句,以形容女子美丽的眉毛。也有的认为蛾眉是指唐代以来盛行的蛾眉妆,即将眉毛全部拔掉,用眉笔在眉骨中部描画出两条短而粗的眉。(4) 这句是说对镜梳妆簪花,前后镜子相对照来观察服饰。(5) 花面:由唐代崔护“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句化来,人与花形成美丽的对比,也暗示女子的孤独寂寞之情。(6) 这两句是指新缝制的罗襦上绣了一双金色的鹧鸪。鹧鸪叫声嘶哑,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易勾起人的思念之情与哀愁。
【评析】
温庭筠词为花间之冠,其中尤以《菩萨蛮》十四首和《更漏子》六首为代表。《菩萨蛮》为唐教坊曲名,双调四十四字,两仄韵两平韵。
词的上片写女子的妆容。先是写她宿妆未解的妆容因睡眠而漶漫模糊,接着写她晨起画眉梳洗的情形。一个“懒”字,带出了女子慵懒的情态。下片写女子对镜簪花、试穿新衣。一个“新”字,仿佛使女子身上摒去了慵懒,而新添了生机。但是,这种生机在“花面交相映”的顾影自怜中,又显得那么落寞而孤独。再加上鹧鸪所蕴含的寓意,更将她的思念倾泻得一览无余。闺中女子对恋人的思念和由此伴生的哀愁,就是在这样含蓄的妆容与打扮中展现了出来,虽然全词作者的眼光始终没有离开女子的面容与服饰,虽然画面是如此的富丽与精艳。
菩萨蛮
水精帘里颇黎枕(1),暖香惹梦鸳鸯锦(2)。江上柳如烟(3),雁飞残月天(4)。藕丝秋色浅(5),人胜参差剪(6)。双鬓隔香红ꨇ,玉钗头上风ꨈ。
【注释】
(1) 颇黎:此为梵语音译,实为水晶,有碧、紫、红、白四色。(2) 鸳鸯锦:绣有鸳鸯图案的锦被。 (3) 这句是说江上的柳色如烟一般迷蒙,把柳色氤氲的神韵写出来了。(4) 残月:未圆之月。这句是说大雁飞过挂有残月的天空。(5) 藕丝:藕荷色的衣裳。这句是说,女子身上藕荷色的衣裳,如秋天的颜色一般轻浅。用秋色来形容女子的衣裳,是神来之笔。(6) 人胜:人形的首饰。古代有在正月初七(人日)剪彩为人形、戴在头上的风俗。参差:不齐。这里是指人胜剪得错落有致。ꨇ 香红:指红润美丽的脸颊,与上片的“暖香”一样,是一种借代修辞法。ꨈ 这句是说玉钗摇动而产生风,是一种比较夸张的写法。
【评析】
这首词以精美富丽的画面,为我们展示了女子春睡相思的情景。“水精帘”唤出了一种朦胧幽深而又美丽的画面,虽未写女子,但女子的美丽神韵借此烘托了出来。“江上柳如烟”二句是神来之笔,刻画出了柳色如烟的美景,以及大雁飞过残月之天空带给人的空落与怅惘。关于这两句,历来人们认为是写梦境,但我以为说它是写锦屏上的图画似乎更为妥帖。下片描写女子服饰,这是作者一贯的写法。“藕丝秋色浅”,将女子的服饰与季节以及季节给人的感觉联系在了一起。而“双鬓隔香红”,则描写出了一个有着如云鬓发、脸色红润的美丽女子。最后一个字“风”,表面是形容女子的头饰,实则是写她内心泛起的微波。这一波澜可能跟她看到锦屏上的柳色有关,也可能和她因思念而产生的虚空有关。
菩萨蛮
蕊黄无限当山额(1),宿妆隐笑纱窗隔(2)。相见牡丹时(3),暂来还别离(4)。翠钗金作股(5),钗上蝶双舞(6)。心事竟谁知,月明花满枝。
【注释】
(1) 这句形容女子的额黄妆。(2) 宿妆:头一天未卸的妆容。隐笑:指隔着纱窗听到的若有若无的笑声。(3) 牡丹时:牡丹开花的时节,也就是暮春时节。(4) 暂来:刚来,表示刚刚相见。还:又。(5) 这句是说点翠的头钗的柄是用金子做成的。(6) 这句是说头钗的形状是两只蝴蝶,蝴蝶在主人活动时上下颤动,就像是蝴蝶双双在飞舞。
【评析】
这首词写女子的春思。上片写与恋人相见的情形。首句写女子脸上的额黄妆,用“蕊黄无限”形容妆容的明亮耀眼,又在暗示着女子无限欢喜的心情,“宿妆隐笑纱窗隔”则是写女子与恋人相聚的欢乐和亲密,“隐笑”以声音描画出了女子的幸福和甜蜜。后两句陡转直下,一个“暂”字抒写了相聚短暂的憾恨,一个“还”字述说了别离的无常以及对此产生的厌倦。下片又回到女子的妆饰上。点翠的金钗上蝴蝶自顾自地双双飞舞,用双蝶对照出女子的茕独自守。最后两句将女子的相思以画面的形式定格,那明亮月光下满枝的繁花上,投射了女子多少的相思啊。
菩萨蛮
翠翘金缕双(1),水纹细起春池碧。池上海棠梨(2),雨晴红满枝。绣衫遮笑靥(3),烟草粘飞蝶(4)。青琐对芳菲(5),玉关音信稀(6)。
【注释】
(1) 翠翘:一种首饰,形状像翠鸟尾上的长羽。(xī chì):古代像鸳鸯的一种水鸟,羽毛漂亮,雌雄相随,喜同宿并游。(2) 海棠梨:一种果树,又名海红,二月开红花,果子到八月成熟。(3) 笑靥(yè):酒窝,代指笑容。(4) 烟草:如烟一样的芳草。(5) 青琐:原指皇宫装饰门窗的青色连锁花纹,此处代指富贵人家。芳菲:芳香而艳丽的花草。(6) 玉关:即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汉代时为通往西域各地的门户,此指边关。
【评析】
这首词还是作者温庭筠的一贯写法,从女性的服饰入手。上片首句是说女子头戴翠翘,身穿绣着金线的绣襦。不仅如此,这衣裳还同时绣着一幅十分精美的图案:在泛起微微波纹的春池里游曳,池水碧绿,池边的海棠梨已经开出了红花,花儿在雨过天晴之后显得十分鲜亮繁盛。下片写女子用绣衫遮住了自己的笑靥,园里的飞蝶追逐着如烟的碧草,十分美好。作者至此笔锋突转,心中兀自起了哀愁:在如此芳菲的大好时节,我却在高门深院独自面对,而那个远在天涯的人,竟没有什么音信传来。这一句的意境,与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有异曲同工之妙。而绣罗襦上的图案,也让人产生了如置身画中的错觉。
菩萨蛮
杏花含露团香雪(1),绿杨陌上多离别(2)。灯在月胧明(3),觉来闻晓莺(4)。玉钩褰翠幕(5),妆浅旧眉薄(6)。春梦正关情ꨇ,镜中蝉鬓轻ꨈ。
【注释】
(1) 香雪:指雪白而飘香的杏花。(2) 古人讲究折杨柳而送别,此处以绿杨陌作为送别地点,也暗含这层意思。(3) 月胧明:指月色朦胧。(4) 闻:听到。晓莺:早晨啼叫的黄莺。(5) 玉钩:古代用来固定帘幕的工具,一般用玉或金做成。褰(qiān):提起,挂起。翠幕:室内隔绝外界的绿色帘子。(6) 旧眉:指昨日画过之眉。ꨇ 关:牵扯。ꨈ 蝉鬓:古代女子的一种发型,即将鬓角处的头发向外夸张地梳起,形成像蝉翼一样非常薄的一层。
【评析】
这首词写女子的春梦相思。杏花带着露珠在枝头开成簇簇洁白而飘香的雪团,在绿杨茂密的阡陌上,女子在送别心上人。画面感极强。后面一个“觉”字,将这种虚幻瞬间打碎,原来这只是女主人公做的一场春梦。你看闺房内灯还在燃着,月亮还朦胧地挂在天空,早起的黄莺已经开始在叫了。梦境的真实反衬出现实的虚幻。下片写女子从梦中缓缓而起的情形。她用玉钩将翠色的帘幕挂起,坐在镜前开始化妆。“妆浅”、“眉薄”、“鬓轻”暗喻心上人的薄情,“旧”字则暗示这段情感的结束,已成过往。但是,女主人公却无法洒脱地摆脱这份情感,“春梦正关情”,将她的心态展露无遗。
菩萨蛮
玉楼明月长相忆(1),柳丝袅娜春无力(2)。门外草萋萋(3),送君闻马嘶(4)。画罗金翡翠(5),香烛销成泪(6)。花落子规啼ꨇ,绿窗残梦迷ꨈ。
【注释】
(1) 玉楼:指华丽的楼。(2) 柳丝:指柳树枝条细长如丝。袅娜:形容柳树枝条细长柔软。(3) 萋萋:草长得茂盛的样子。(4) 嘶(sī):马叫的声音。(5) 这是指罗衣上绣金的翡翠鸟。(6) 此指蜡烛燃烧产生的蜡泪。ꨇ 子规:即杜鹃鸟,其叫声好似在说“不如归去”。ꨈ 残梦:往日回忆的片段。
【评析】
这首词写女子的送别与思念。上片前两句写别前女子的心情。女子身在玉楼中,眼望明月,想起与男子相处的点点滴滴,沉浸在回忆中。窗外柳丝细长柔软,随风拂动。“春无力”比喻女子心情低落,心上无力。后两句写天明送别情景。门外茂盛凄迷的春草象征了女子心情的复杂多感,耳边听到的是马嘶,实际上是女子内心无力的嘶喊。下片写别后情景。女子罗衣上描金的翡翠鸟在流着蜡泪的烛光下,显得那么艳丽,更对比出女子的孤独落寞。窗外子规“不如归去”的啼叫,声声扎在女子的心上。绿窗之下,女子回忆起往日的片段,竟然迷惑其中,不知所踪了。“迷”字点出了女子彼时的心情,是痴迷,是迷惘。
菩萨蛮
凤凰相对盘金缕(1),牡丹一夜经微雨(2)。明镜照新妆,鬓轻双脸长(3)。画楼相望久(4),栏外垂丝柳。音信不归来,社前双燕回(5)。
【注释】
(1) 这句是说衣服上用金线绣着一双相对的凤凰。(2) 这句字面上是说春夜的小雨打湿了牡丹,实际是指女子夜里垂泪哭泣。(3) 这句是说女子面容消瘦憔悴。(4) 画楼:雕饰华丽的楼房,此处指女子的居处。(5) 社:社日,古代人们祭祀土地神的节日,在春分前后。汉代以前只有春社,汉代以后开始有秋社。
【评析】
这首词写女子的相思,但写得含蓄蕴藉。以绣金凤凰的相对相随衬托女主人公的形单影只,以牡丹的经历微雨暗示女子的暗夜垂泣;妆容虽然鲜亮,但掩饰不住面容的消瘦憔悴。画楼凝望,有“过尽千帆皆不是”的惆怅,栏杆外垂柳细长袅袅,恰似女主人公不绝如缕的思念。临近春社之日,去年南飞的燕子都知道北归,而行人竟不如燕子守信,音讯杳然。“回”与“不归”之间,女子的心情一落千丈。全篇无一字言愁,却愁情弥现。
菩萨蛮
牡丹花谢莺声歇(1),绿杨满院中庭月(2)。相忆梦难成,背窗灯半明(3)。翠钿金压脸(4),寂寞香闺掩(5)。人远泪阑干(6),燕飞春又残ꨇ。
【注释】
(1) 牡丹花谢:指春天过去。歇:停下来。(2) 中庭月:庭中的月光。(3) 背窗:指人背对着窗户。 (4) 翠钿:把翡翠镶嵌在金属上做成的头饰,一般是金镶玉。金压脸:指翠钿的金色流苏遮住了脸。(5) 掩:关,闭。(6) 阑干:纵横散乱貌,此处指眼泪纵横的样子。ꨇ 春又残:指春天又将要过去。
【评析】
本词抒相思之愁,句句显失意之憾。上片前两句押仄声韵虽属本词牌固有格式,但其内容与仄韵带给人的压抑感达到了完美的统一。“牡丹花谢”言春事已过,“谢”在逝去的虚空上又添哀愁;紧承的“莺声歇”迥异于“几处早莺争暖树”的喧闹欣喜,带给人的是无力与无奈之感。“绿杨满院”冲淡春逝之愁,夏日茵茵,挺拔的茂树焕发出旺盛生命力,但中庭明月触引的相思又增强了残酷的对比,使相思未排遣反而更浸入心间。相忆本望入梦,但却难以入梦;深闺独坐本望烛光明亮静谧,但其忽明忽暗摇曳不定更扰乱了人的心境。翠钿本为装饰,却使闺中人压抑,香闺寂寂而闺门紧闭,心上人远在天涯,眼泪更加不可收拾……结句“燕飞春又残”是点睛之笔。燕飞即劳燕分飞,寓相思之恨;春残点明春已逝去,增惜春之怨。相思与惜春并在了一起,更生出无限幽怨哀愁。
菩萨蛮
宝函钿雀金(1),沉香阁上吴山碧(2)。杨柳又如丝(3),驿桥春雨时(4)。画楼音信断(5),芳草江南岸。鸾镜与花枝(6),此情谁得知。
【注释】
(1) 宝函:枕头,一说化妆盒,此处作化妆盒讲比较切合。:古代像鸳鸯的一种水鸟,见前《菩萨蛮》(翠翘金缕双)。(2) 沉香阁:指精美的亭台楼阁。吴山:又名胥山,在今浙江省杭州市西湖东南。(3) 此句指春天柳树抽芽,细条如丝。杨柳,主要指柳树。(4) 驿,驿站。驿桥,指驿站旁边的小桥。(5) 画楼:雕画着精美图画的楼,指女子居所。(6) 鸾镜:装饰有鸾鸟图案的铜镜。
【评析】
首句以物起兴,从女子的闺房写起。精美的宝函打开,精致的金钗摆在眼前,女子正对镜梳妆。突然抬头,她看到了远处青碧的吴山,情绪陡转,犯起了相思。接下来的四句景语,却无一不是情语。这是一个杨柳如丝、驿桥被春雨打湿的时节。杨柳如丝,提醒春天已到,而如丝的又岂止是杨柳,多半是那绵绵不绝的情感。“又”字,更显情感的执著与绵长。桥非别桥,而是驿桥。驿桥是一种唤醒,它暗示了情人正在旅途,也委婉表达了女子对情人的牵挂。驿桥已够伤感,再加上濛濛细雨的衬托,更增添了离人的愁绪。在这美好的春天,居于画楼的女子,没有了情人的音信,一个“断”字,诉出了无奈,也牵出了不舍。“芳草江南岸”,女子想象着江南此时已是芳草萋萋,女子的思念与担忧,也如这萋萋芳草,疯长着。四句虽都是写景,却是借女子的视角与情感,写了两地之景:“杨柳”与“画楼”句是女子眼前的实景,“驿桥”与“芳草”句是女子想象的虚幻之景,是心上人的眼前之景。结尾两句又回到闺房,照应上片首句,续写女子的梳妆打扮。一句“此情谁得知”,将闺中妆台前的相思之情,延伸成了绵久永恒,同时也起到了很好的收束作用。
菩萨蛮
南园满地堆轻絮(1),愁闻一霎清明雨(2)。雨后却斜阳(3),杏花零落香。无言匀睡脸,枕上屏山掩(4)。时节欲黄昏(5),无憀独倚门。
【注释】
(1) 絮:杨絮柳絮。(2) 一霎:一阵子。(3) 却:又,再。(4) 屏山:画有山水的屏风。(5) 欲:将要。
【评析】
这首词写一位女子的春日闲愁。上片写景,女子的闲愁逐渐显影。春日如荼,南园地上堆满了从枝头飘落的杨柳飞絮,暗示女子心上生尘,也如这飞絮般烦乱。下面一句,忽然听到下了一阵雨。清明雨,更交代了正处在清明时节。此句由“愁”字领起,可见女主人公的心情。清明时节下雨,本易使“路上行人欲断魂”,而雨后又值斜阳,则使愁情更甚。不仅如此,春雨打湿了杏花,也使杏花随之飘零,零落的花瓣使女子在悼花的同时,更充满了自怜。虽是写景,但女子沮丧的愁绪随着写景展开,被逐层渲染,哀物物哀。下片回到一贯的写人上。此时,女子慵懒地赖在床上,屏风上的远山遮挡着她的视线,也使心情幽暗。在这幽闭烦闷的环境中,又一个黄昏来临。最终,女子极力挣脱沉闷的环境与心情,倚门望远。结句的“无聊”与“独”乃点睛之笔,点出了本词的主题—由无聊与孤独产生的闲愁。
菩萨蛮
夜来皓月才当午(1),重帘悄悄无人语(2)。深处麝烟长(3),卧时留薄妆(4)。当年还自惜(5),往事那堪忆(6)。花露月明残ꨇ,锦衾知晓寒。
【注释】
(1) 当午:指明月正在中天。(2) 重帘:重重帘幕。(3) 麝烟:香炉里焚麝香散发出的烟雾。(4) 薄妆:淡妆。(5) 自惜:自我怜惜。(6) 那堪:哪堪,不堪。ꨇ 月明残:指月光渐暗、黎明来临。
【评析】
词从夜写起。“皓月”“当午”,明月照如昼,也是女子心内纠结、毫无睡意的外射。帘而言“重”,表示闺房之讲究,更显女子之孤独。“悄悄无人语”,表明有人失眠,独自面对悄寂的午夜。“深处”言居处之幽深,也暗示心绪之幽深。“麝烟长”烘托出闺房的幽静,更显出女主人公相思的绵长,如麝烟不绝如缕。下片直抒心事。“当年”两句,如女主人公自语:当年发生的事,还懂得自怜与怜惜。这是指情感双方的态度。如今,一切成了往事,哪还能忆得起来?这是女子的自怨自艾之词,说明这份情感如今只是女子一人在回忆、在忆念,心情失落到了极点,全词也达到了情感抒发的高峰。结尾两句如乐曲的尾声,花露、月残,易逝的短暂,残缺的遗憾,弥漫在深夜至拂晓的时空中,随着月落而天明,女子迷乱的心绪逐渐恢复平静,内化在心灵深处,那种“寒”不仅是初晨的寒意,更是女子心中驱遣不掉的遗憾。
菩萨蛮
竹风轻动庭除冷(1),珠帘月上玲珑影(2)。山枕隐秾妆(3),绿檀金凤凰(4)。两蛾愁黛浅(5),故国吴宫远(6)。春恨正关情,画楼残点声ꨇ。
【注释】
(1) 竹风:透过竹子的风。庭除:庭前台阶。(2) 珠帘:指精美的帘子。(3) 山枕:形状似山的枕头。(4) 绿檀:指檀木枕头。金凤凰:指装饰有凤凰形状的金钗。(5) 两蛾:指双眉。(6) 吴宫:指吴地的宫阙。ꨇ 残点声:指滴漏将尽、天色将明的时刻。
【评析】
词一般都是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本词的丽句恰也在开头与结尾两句的写景。春夜里透过竹林的风轻扫在庭前的台阶上,月亮照射在珠帘上,帘上月影流动。写竹风轻动,是女子的心在轻轻泛起涟漪;庭前台阶怎可感觉到冷?实际是女子心上寒意逼来;摇曳在帘上的月影,仿佛就是女子的心影在流动,在徘徊。由此引出春睡的女子。绿檀枕和金凤钗都无法掩盖女子脸上的残妆。妆残,透露出女子挥之不去的憔悴、寥落。过片承接上片,用黛眉的深浅与吴宫的遥远,将女子的愁绪深化与悠长化,也续接了故国之思与历史的风致,多了含蓄蕴藉之美。结尾“春恨正关情,画楼残点声”,画楼上似断似续的滴漏声惊扰了女子,使她的心随之一惊一乍难以平静,将女子的心事与外界事物结合起来,而且像残漏的声音一样,没有间歇,最终定格。这两句既收束了全篇,也是点睛之笔。
更漏子
柳丝长,春雨细,花外漏声迢递(1)。惊塞雁(2),起城乌(3),画屏金鹧鸪。香雾薄,透帘幕,惆怅谢家池阁(4)。红烛背(5),绣帘垂,梦长君不知。
【注释】
(1) 漏声:铜壶滴漏之声。迢递:指声音绵长久远。(2) 塞雁:边塞的大雁。(3) 城乌:城上的乌鸦。(4) 谢家池阁:指闺房。唐代李德裕有妾名谢秋娘,李德裕使之居以华屋,词人因此用作典故,泛指精美的闺房。(5) 红烛背:指红烛熄灭。
【评析】
双调四十六字,上片六句两仄韵两平韵,下片六句三仄韵两平韵。
柳丝长,春雨细,本是一个欣喜而多情的春天雨夜;“花外漏声迢递”,花之外,说明漏声的遥远;迢递,说明漏声的绵延不绝。寂静的夜里,能一直听到远处隐约不绝的漏声的,只有失眠之人与有心事之人了。写景却在写人。迢递的漏声此刻具有神奇的力量,它跨越时空阻隔,到了遥远的边关;它惊起了边塞的大雁,也惊醒了边城上驻栖的乌鸦。那个遥远的边塞,也有一颗同样失眠和相思的心。“画屏金鹧鸪”一句,片刻间又闪回闺房,双栖的金鹧鸪反衬出女主人的孤独和懊恼。下片前三句仍以女子闺房独有的情景,展现女主人公的孤独惆怅。末尾三句“红烛背,绣帘垂,梦长君不知”,烛灭帘垂,表示女子失眠至极终而陷入沉沉梦乡;而“梦长君不知”,则是在上片相思孤独之上的更深一层的绝望:虽然有梦,但却无法让对方知晓,由此才更孤独绝望!将相思写得刻骨而唯美。
更漏子
星斗稀,钟鼓歇,帘外晓莺残月。兰露重,柳风斜,满庭堆落花。虚阁上(1),倚栏望(2),还似去年惆怅。春欲暮,思无穷,旧欢如梦中。
【注释】
(1) 虚阁:高阁。(2) 倚栏望:意境与作者的另一首词《望江南》的意境类似:“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评析】
这首词写女子深夜至拂晓的相思。上片写景。“星斗稀,钟鼓歇,帘外晓莺残月”,表明夜已将尽,而此刻能听到钟鼓声、看到星斗的与能听到晓莺鸣叫、看到帘外月光的,只有夜不能寐之人。三句是写景,亦刻画出相思女子的形象。接下来三句继续写景。露重风斜,加快了花儿凋零的脚步。满庭堆积的落花似乎是女子无法收拾清楚的心事。而兰露与柳风,暗示着往日的两情相悦;风斜露重,则是此情难以忘记的刻痕。过片三句写女子登阁远望,有所牵系和怀念。“还似去年惆怅”,透露了这种牵挂,也进一步坐实了女子的相思。“春欲暮,思无穷”,心中的思念与怅惘,与大自然美好季节的易逝碰触在一起,则更使人相思而难以自拔。这是有关美与爱的永恒主题。结句“旧欢如梦中”不仅点题,而且收束有力,是作者才情的精华展现,从而又成就一个警句,就如前一首中的“梦长君不知”一样。
更漏子
金雀钗(1),红粉面(2),花里暂时相见。知我意(3),感君怜(4),此情须问天。香作穗(5),蜡成泪,还似两人心意。山枕腻,锦衾寒,觉来更漏残。
【注释】
(1) 金雀钗:雕饰有金雀的钗子。(2) 红粉面:指女子面容红润、娇艳、美好的样子。(3) 知我意:主语为君,指女子爱慕的男子。(4) 感君怜:主语为我,指女子自己。(5) 香作穗:指香烧成了灰烬,灰捻像穗一样。
【评析】
写了一次偶遇带给人的震撼。“金雀钗,红粉面”,那是多么不期然的一场偶遇,可以想象出女子脸上的娇羞,可以想象到“人面桃花相映红”的美好。羞怯在女子脸上,悸动在两人心中,青年男女一见钟情的美好都可以在此充分发酵。“知我意,感君怜”,两人间的眼波流动,“怜”写出女子沐浴爱意的幸福和矜持。“此情须问天”凭空翻出,承转中给人惊喜。两组三三六三三五式句,而警句也常在五字句中,若作者同一词牌的另两首结尾句—“梦长君不知”、“旧欢如梦中”。
更漏子
背江楼,临海月,城上角声呜咽(1)。堤柳动,岛烟昏,两行征雁分。京口路(2),归帆渡,正是芳菲欲度。银烛尽,玉绳低(3),一声村落鸡。
【注释】
(1) 角:古乐器名。多用作军号。(2) 京口路:故址在今江苏省镇江市。(3) 玉绳:星宿名。
【评析】
此词一般说法认为是女子闺愁,我以为是写羁旅怀思,主人公应为男子。这是温词中少见的脱去浓香腻艳、颇有疏朗风致之作。从意象与用词方式看,也不同于以往。江楼、海月、角声、堤柳、岛烟、玉绳等意象,都比较开阔,因此显得更男性化些。另外,用词称谓也不类一般闺情词。如“银烛尽”,不同于温词的“红蜡泪”、“蜡成泪”,而是让人想起了《古诗十九首》的“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想起了张九龄的“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同一事物的不同称谓中,其实是暗含了性别倾向的。
更漏子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1)。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注释】
(1) 不道:不管、不去理会的意思。
【评析】
这是温词中最著名者之一,写女子的相思。起首三句点出时间,为秋日;交代情事,为闺愁。焚香本为古代生活常态,各式焚香用具的大量出土即是明证。但若焚香与烧烛相伴,便成为闺房清景,像另一首《更漏子》的“香作穗,蜡成泪”。这一模式更成为李清照笔下当然的闺中背景,此不多赘。词与诗尤其是五言诗相比,开始大量运用双音节词,这样丰富了词的内涵,使写情状物更趋于细腻化。就如前举例,“灭烛怜光满”之烛,在词中成为银烛、红蜡;“披衣觉露滋”之露,在词中成为玉露、金露,类似构词法随处可见。双音节词中的修饰语,丰富了词的内涵,使词极具色彩感、幽微性和画面感,增强了词的富丽精工特色,也增强了词的唯美性。这些由敦煌曲子词向文人词转变中的一些质素,是在温庭筠这里形成并产生深远影响的。
本词下片流传很广,为温词中的名句。在写法上,下片没有按程式有意顾及转合,而是一气呵成,共同烘托出一幅为爱失眠而煎熬的情境,将相思写得刻骨铭心。李清照《声声慢》之“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即由此化用而来。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中说温庭筠“工于造语,极为绮靡……《更漏子》(玉炉香)一首尤佳”,可见其受喜爱程度。
归国遥
双脸(1),小凤战篦金飐艳(2)。舞衣无力风敛(3),藕丝秋色染(4)。锦帐绣帷斜掩,露珠清晓簟(5)。粉心黄蕊花靥(6),黛眉山两点ꨇ。
【注释】
(1) 双脸:双颊。(2) 小凤战篦:女子头饰,指雕刻有小小凤凰的梳篦;战,通颤。金飐(zhǎn)艳:指凤篦为金色,随光线不同而呈现不同的耀眼光辉。 (3) 敛:收敛。(4) 藕丝:藕荷色的衣裳。(5) 簟(diàn):凉席。(6) 花靥:女子面部妆容,指面颊上用彩色涂点的妆容。粉心黄蕊花靥,指花靥的样式是粉心黄蕊。ꨇ 黛眉山两点:古人形容女子眉如远山。黛,青黑色。本句是就唐代女子眉形短粗的特点而言。
【评析】
女子的特写。开首两句写面容和头饰,下来两句写衣装,舞衣透露了女子的舞女身份。下片前两句写居处,后两句视线透过帷帐,落到眉妆与面妆上。整首词似乎没有更多表述欲望,是就女子外形写女子,极尽华丽铺排,正如温词一贯套路。前人对此词评价不高。但是正如暗夜中的星光,幽烬中的残焰,总是有心性灵魂透过浓妆媚态泄露出来。“舞衣”句,传神写出女子虚弱慵懒,心上失去力量,脆弱到引来风的怜悯,为她敛起了衣袂,和那袅娜飘飞的衣带。“藕丝”句,写舞衣色彩柔和,如沾染了淡淡的秋天的颜色。秋天是什么颜色呢?难以回答,但温庭筠痴迷,所以在另一首词里,他说“藕丝秋色浅”。这两句将声色场中的女子超拔成颇有风致与寄托的出尘女子。而“露珠”句,让秋日的清冷深入骨髓,凉意不期而至,“晓簟”让人想起竹的挺直与清冷,而“清”更是在此之上的人格化,刻画出女子清独的同时,也让她具有了清寒之士的一些品格。三句点化,是破铜烂铁里的一点清光,激发了读者的共鸣。
酒泉子
楚女不归(1),楼枕小河春水(2)。月孤明,风又起,杏花稀。玉钗斜篸云鬓髻(3),裙上金缕凤(4)。八行书(5),千里梦,雁南飞。
【注释】
(1) 楚女:楚地的女子,指抒情主人公。(2) 楼:楚女所居之楼。(3) 篸(zān):通“簪”,插的意思。(4) 裙上金缕凤:指裙上用金线刺绣的凤凰。(5) 八行书:代指书信。
【评析】
词一般讲究先景后情,或上片写景下片抒情,融情入景,这都属老生常谈,但温词偏不讲这一套路,或在温所处时代,还没有形成这一定式。所以,本词上下片皆先写情事后及景物。起句突兀,以客观视角将抒情主人公带入,给人陌生化的感觉,画面感极强。接着由人而及人之居所,“小河春水”点明了季节,也将清丽美景送至眼前。以下三个三字句写景,但由孤月、风起、落花表达了女子惜春的感伤与孤独。下片以女子的浓妆艳抹与刻意雕饰,衬托其内心的孤独空虚。结尾三个三字句巧用数词,使意境开阔辽远,将相思、怀乡之情与天地接通,打破了梦与现实的界限,具有了一种温词中少见的气贯长虹、率意酣畅之感,最后凝情于南飞的大雁。从音律上讲,三仄一平式也足以令人感受到内心的波动与情感的强度,结句平声韵使情感趋平,而内容却意境飞动,有意思。
酒泉子
罗带惹香(1),犹系别时红豆(2)。泪痕新,金缕旧(3),断离肠。一双娇燕语雕梁,还是去年时节。绿阴浓,芳草歇(4),柳花狂。
【注释】
(1) 罗带:古时女子衣上的带子。惹:沾惹。(2) 红豆:即相思子。唐代王维《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3) 金缕:金线,此处代指刺绣有金线的衣服。(4) 歇:指芳草茂盛到极点而开始停止生长。
【评析】
《酒泉子》本为唐教坊曲名,一牌多体,最常见者为双调四十字,上片五句两平韵两仄韵,下片五句三仄韵一平韵,即如上一首词。本词为这一词牌之又一体,双调四十一字,上下两片各五句,都为两平韵两仄韵。此外,这一词牌还有双调四十二、四十三、四十四、四十五字者,此不赘述。
全词充满今与昔、愁与喜之对比。罗带为可结同心之物,罗带沾惹花香,为春又来之证明,但罗带所系之物,乃对方别时所赠之红豆,红豆乃相思之信物。由今日之罗带牵出旧日之相思,为一对比。接下三句,衣为旧时之金缕衣,但衣上泪痕新,又为一对比;“断离肠”一句,为新愁旧恨之总爆发。
过片承上而生发。归来新燕呢喃,触发旧时节旧情事,为一对比。新燕为双而己为单,又一对比。燕为新而人依旧,还一对比。绿杨与芳草的浓歇,乃得意与失意之对比。结句“柳花狂”对旺盛生命力凭空懊恼,足见心情低落,更一对比也。
定西番
汉使昔年离别(1)。攀弱柳(2),折寒梅(3),上高台。千里玉关春雪(4),雁来人不来。羌笛一声愁绝(5),月徘徊。
【注释】
(1) 汉使:汉代的使臣,有的认为是指汉代张骞。(2) 攀弱柳:指折柳送别的习俗。(3) 折寒梅:古人有折梅寄远的雅风。南朝宋陆凯有诗“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讲的就是折梅送友。(4) 玉关:玉门关,汉时为通往西域的门户,以此泛指西北边塞。(5) 羌笛:笛名,出于羌族—在西北部甘肃一带。“羌笛”句有借笛表达身居边关之感。
【评析】
《定西番》本为唐教坊曲名,作为词牌,见得不多。此词内容与词牌名意思一致,表达边塞之思。上片怀古,下片言今。上片想象当年汉使离别亲人、远赴西域之情景。首句六字一煞,未述离别情态,但无数种可能、千万种离别场面似乎毕现眼前。“别”叶仄韵,顿挫中拉远了内地与边塞的距离。接下三句通过想象,表达双方不忍离别而做出的有心无奈之举。折柳、寄梅、临高,一次比一次深入内心,刻画出离别带给人的孤独和难以排遣的思念、伤感。上片之离别逗引出下片寄居边塞者更深切的现实感受。春回大地,但千里之外的边塞仍是大雪弥漫,北飞的大雁都已飞越千里来到玉门关,而人,思念的人,内地来边的人,却因路途遥远、大雪阻隔,无法来到。此处“人”的含义,已扩散为出现在视野里的任何人。由对亲人之思念延伸为对单纯意义上的人的思念,边关战士之孤寂程度可想而知。羌笛为抒情、遣愁之物,却招致了更致命的愁。结尾“月徘徊”使边塞之思意象化,月因笛声而化作有情物不忍离去,又何尝不是吹笛之人在月下徘徊?写得颇有思致。
这首词刻画形象高洁,境界渺然,具有荡涤心胸之力量,在温词中乃少见之作。
定西番
细雨晓莺春晚。人似玉,柳如眉,正相思。罗幕翠帘初卷,镜中花一枝。肠断塞门消息(1),雁来稀。
【注释】
(1) 肠断:形容思念至极引起的伤痛,就如同肠子断了一样。塞门:泛指边塞。
【评析】
本词写女子相思。上片触景生情。开首一句点明季节与天气状况。晚春时节,细雨如丝,亦浸润了人心。这是个浪漫、易感发的情境。由景而引出人。“人似玉,柳如眉”,形容女子的美好。这位美好的女子在做什么?“正相思”。点出主旨。
下片具体写女子的起居和相思。前两句写女子晨醒而对镜梳妆,“镜中花一枝”是自我比喻,含了矜持、自诩,也流露了顾盼自怜的失落。由镜中自照的美好唤起内心的情感欲求,就直接过渡到了结尾两句的思接边塞。这两句应该是站在心上人角度想象对方的感受。“肠断”极写思念之苦,“雁来稀”写边地辽远,大雁都难以飞抵,间接写女子的绝望,以及相思之苦。全词脉络清晰,意境恬淡。
南歌子
手里金鹦鹉,胸前绣凤凰。偷眼暗形相(1)。不如从嫁与(2),作鸳鸯。
【注释】
(1) 暗形相:暗中打量。(2) 从嫁与:就这样嫁给。
【评析】
本词牌原为唐教坊曲名,有单、双调格式,单调始自温庭筠,温氏有《南歌子》词七首。全词二十三字,五句三平韵。
这首词写青年女子甜蜜的爱情幻想。起首两句,有人认为是形容女子,我认为是形容女子倾慕的男子。这个男子手里架着金色鹦鹉,衣服的前胸上绣着凤凰,简单几笔,勾勒出一个器宇轩昂、有些顽傲但又英气逼人的青年形象。面对眼前男子,女子暗暗打量,发誓要嫁给他。从词意来看,比较直接,也乏蕴藉,主要是通过女子的眼波流动、心意波动,写了她的可爱、娇憨和对美好爱情婚姻生活的憧憬。有评者认为此词具有乐府遗风,大约也是就女子的大胆直率而言的吧。
南歌子
似带如丝柳(1),团酥握雪花(2)。帘卷玉钩斜(3)。九衢尘欲暮(4),逐香车(5)。
【注释】
(1) 似带如丝柳:形容女子的腰像柳丝一样纤细苗条。(2) 团酥握雪花:“团酥”形容脸白嫩圆润,“握雪花”形容手如雪一样白皙,极写女子的美。(3) 玉钩:卷帘用的钩子,也指月牙儿。(4) 九衢:四通八达的道路。尘欲暮:指车马奔腾,扬起的灰尘令天色昏暗,似乎黄昏来临,形容人多繁华。(5) 香车:装饰富丽的车,指女子乘坐的车。
【评析】
本词写男子对女子的追求。前两句写男子眼中女子之美。女子腰细如柳,肤白胜雪,正是生命绽放、妙不可言的年龄。下面三句写男子为女子倾倒,不自觉地跟着女子的香车的情景。“逐”与“暮”写出了痴迷与执著。炽热的情感以委婉的方式写了出来。全词没有直接出现人或女子,都是以比喻借代的方式,通过物之美来映照女子之美,就如猜谜一样,使人回味,因此全词含蓄蕴藉,有蓄而不发的张力。
河渎神
孤庙对寒潮,西陵风雨萧萧。谢娘惆怅倚兰桡(1),泪流玉箸千条(2)。暮天愁听思归乐(3),早梅香满山郭(4)。回首两情萧索(5),离魂何处漂泊(6)。
【注释】
(1) 谢娘:唐代歌姬谢秋娘,后泛指歌姬。兰桡(ráo):兰舟,精美的船。桡,船桨。(2) 玉箸:此指眼泪。箸,筷子。(3) 思归乐:这里指杜鹃的啼鸣声,据说杜鹃叫声似“不如归去”。(4) 山郭:山的周围。郭,为外城。(5) 萧索:凄凉,冷落。(6) 离魂:指离别之人的魂魄。
【评析】
《河渎神》为唐教坊曲名,《花庵词选》说唐词多缘题所赋,内容大多与祠庙有关。本词承原旨,用苏小小事,表达离别之痛。实际上,是谢娘感苏小小事,悼苏亦自悼。
李贺《苏小小墓》诗云:“幽兰露,如啼眼。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草如茵,松如盖。水为裳,风为佩。油壁车,夕相待。冷翠烛,劳光彩。西陵下,风吹雨。”苏小小为南朝齐钱塘名妓,未满二十而殒,其事可感,后人多有吟咏,就中李贺诗最佳。实际上,是李贺重新发掘、创造了苏小小之生命,使其被审美艺术化,亦化作哀感顽艳多情多愁之形象,存在于文人作品中,永远是二十岁的美丽多情。
本词即沿此传统而作。上片写谢娘凭吊苏小小。前两句化用李贺诗意境,写庙之孤凄。受李诗影响,当你漫步春日西湖,细雨迷濛或风雨潇潇时,怎能不觉到这位钱塘名妓,那如啼之眼,在西泠桥畔,在幽兰之露上,如泣如诉!本词女主人公,或许即受此感发,引发惆怅与如箸的眼泪。
悼人者往往兼自悼。不有满心惆怅,何来触处感伤?下片即揭出女子如此般的心态。乐为思归,愈听愈愁;梅满山郭,已可折而寄远,但离人音讯渺茫,不知寄往何方。所以女子望离人魂魄如夜鹊,能飞来相会,但甚至连离魂都不知漂泊何方,相思至绝望。
全词由于承续了李贺诗之意境,使情感凄迷愁绝,极富动人之魅力,是创造之上的创造。
女冠子
含娇含笑(1),宿翠残红窈窕(2)。鬓如蝉,寒玉簪秋水(3),轻纱卷碧烟。雪胸鸾镜里(4),琪树凤楼前。寄语青娥伴(5),早求仙(6)。
【注释】
(1) 含娇含笑:指带着娇态,面含微笑。(2) 宿翠残红:宿翠,指隔夜的眉妆。残红,指隔夜的胭脂。宿翠残红指隔夜的眉妆与胭脂已经残了,污腻了。窈窕:美心曰窈,美貌曰窕。(3) 寒玉:玉做的晶莹的簪子。(4) 雪胸:指如雪一样白皙的胸脯。鸾镜:雕饰有鸾鸟的镜子。(5) 青娥:这里指身旁陪伴的女子。(6) 早求仙:指早日入道观求长生不老之道。
【评析】
《女冠子》,唐教坊曲名。此词有小令与长调之分,长调始于柳永,小令始于温庭筠。本词即为小令,双调四十一字,上片五句两仄两平韵,下片四句两平韵。
本词亦为缘题而赋。上片前两句以声音和色彩,写出年轻女子的美丽与活泼。娇与笑,女子的美态;翠与红,妆容的艳丽。窈窕,此处只能理解为美丽,不同于《诗经·关雎》之“窈窕淑女”,也不会有“君子好逑”。因为温庭筠士行尘杂,笔下所写多为青楼歌妓,而无易安笔下女子之高贵。
如果说前两句刻画了女子的艳丽外貌,则后三句是在此基础上的承。用了三对比喻,鬓—蝉,寒玉簪—秋水,轻纱—碧烟。这三组比喻不仅使人事与自然相接,更使女子的衣饰有飘飘欲仙之感,也紧扣了“女冠子”这一词牌意。女冠,女道士也。
下片前两句仍用女子的肌肤胜雪、玉树临风、绮楼宫阙渲染其仙风不凡,作为进一步铺垫。结尾两句,点出女冠渴望早日成仙之夙愿,扣紧主题而收束。
本词在写法上,借鉴东晋以来道教女仙诗,刻意用华丽外貌、豪华楼阙、迷幻境界、夸张手法,契合道教追求之仙境,又以女子外貌之年轻暗示学仙可长生驻颜。这些都与女子求仙之整体语境非常一致,真是工于造语的行家里手!
梦江南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1)。
【注释】
(1) 摇曳:摇摆。
【评析】
唐段安节《乐府杂录》认为,此词牌之词最初乃李德裕为其妾谢秋娘作,故名《谢秋娘》;后白居易更名为《忆江南》,又名《江南好》;刘禹锡词有“春去也,多谢洛城人”,故名《春去也》;温庭筠有“梳洗罢,独倚望江楼”,故又名《望江南》。此外还有《梦江南》、《梦江口》、《望江梅》等名。唐词皆为单调二十七字,至宋始发展为双调五十四字。
单调词正如五七绝,来不得辗转铺垫,需直击主题。本词即如此。开首以数字“千万”始,与词善写狭深细小情感似乎旨趣大异,并与“恨”结合,使无形之恨成为可计量的载体,但“千万”又是极多、难以数得清的,翻上一层形容恨之无穷。而“恨”字之入声造成的斩截与有力停顿,恰好表达了彼时女子无以言明之憾恨,并继而外射为天涯之恨。
前两句如弩张之弓、远射之箭,第三句始稍归平复,视线拉回眼前,叙及女子处境,但一腔瞋怪、懊恼语气。怪山月不知心里事而徘徊不去,怪水与风之无情吹花零落,将女子因爱生恨的心理刻露无遗。而风吹之水流之的眼前花,像极柔弱黯然的女子神态。花落水流之喻,亦令人想起刘禹锡之“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竹枝词》)。
天涯、山、月、水、风、云,构成自然界之要素几乎都呼将出来,相思之情可谓惊天地,气魄直逼汉乐府《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阵阵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可谓小词而大意境。只是汉乐府少了本词的绮丽摇曳,这又属体裁方面的限制了。
梦江南
梳洗罢(1),独倚望江楼(2)。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3),肠断白苹洲。
【注释】
(1) 梳洗:指梳头、洗脸,女子的梳妆打扮。(2) 独倚:独自倚靠。望江楼:临江的楼。(3)斜晖:斜阳。脉脉:此指斜阳默默地照射。悠悠:水悠远貌。
【评析】
全词五句,前两句写女子梳妆后江楼凝望的行为,中间两句是望到的情景,尾句写女子的愁怨。眼前千帆竞渡,有千条舟就有千个希望,梦想是如此贴近现实,随时有实现的可能,但“皆不是”堵截了所有可能性,直接将人推至绝望的深渊。“斜晖脉脉”,是女子眼神的延长;“水悠悠”,是女子情思与眼泪的集结。而“肠断”,则是绝望与隐忍的了结,是悲伤的总爆发。读至此,女子江楼凝望的画面如剪影,深刻在了蓦然偶遇的人心里。
临水登楼,女子所能抒发的,也只能是这把相思了,况且历来男子好作闺音,借女性发抒他们隐忍的情思。这二十七字,可以看作此类题材的熔铸与极致,许多诗的影子隐约其间,如“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如“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等等。
河传
湖上,闲望,雨萧萧(1),烟浦花桥路遥(2)。谢娘翠蛾愁不销(3),终朝(4),梦魂迷晚潮。荡子天涯归棹远(5),春已晚,莺语空肠断(6)。若耶溪ꨇ,溪水西ꨈ,柳堤ꨉ,不闻郎马嘶ꨊ。
【注释】
(1) 萧萧:形容刮风或下雨的样子。(2) 烟浦:这里指烟雾迷蒙的渡口。浦,水边或河流入海的地方。江淹《别赋》有“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句,一般浦指分别之所。(3) 谢娘:指词中相思的女子。翠蛾:女子细长弯曲的眉毛。(4) 终朝:整天。(5) 荡子:离别在外的游子。《古诗十九首》有“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棹(zhào):桨,代指船。(6) 肠断:形容伤心至极。ꨇ 若耶溪:溪水名,在今浙江省绍兴市若耶山下,传说当年西施曾在此浣纱。ꨈ 溪水西:指在若耶溪溪水之西。ꨉ 柳堤:长满柳树的堤岸。ꨊ 马嘶(sī):马叫。
【评析】
《河传》之名,始于隋代,词创自温庭筠,此首双调五十五字,句读叶韵。此词可看作是小令向长调的过渡。
本词仍是一首思妇词,意旨与《梦江南》(梳洗罢)大致相同,只是由于篇幅与本词的特点,更多曲意婉转、腾挪跌宕之势。
上片前四句交代女子雨中湖上望远之情态。前三句本可视为一个七言句,但短短七字三叶韵,便生生将一句破为三句,如此多了幽咽滞涩之感,如昆曲《杜丽娘》的吞吐幽咽,将丝丝袅袅缠绵柔转的情致显影出来。“烟浦”句乃春日水上雨中之景,却给人一种伊人“宛在水中央”的迷离惝恍。接下四句正式引出女主人公谢娘及其思念,终朝愁不消,终日愁苦。
下片更深一层集中写盼郎归来的情景。望水,希望他乘船归来;视线触及柳堤,又望他乘马归来。情之切,产生迷离幻觉,女子惜春、不愿年华虚掷的心思,可叹可怜。两字三字错落出现,如碎金,如落英,像极女子零乱的心事,柔弱的叹息,散落一地,而不知如何收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