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阆

潘阆

作者介绍

潘阆,自号逍遥子,人称潘逍遥,大名(今属河北)人。曾居钱塘。他因与武臣王继恩交结,继恩下狱,他亦被拘捕。真宗赦释,任以滁州参军。《宋史·王继恩传》有云:“有潘阆者能诗咏,卖药京师,继恩荐之,召见,赐进士第。寻察其狂妄,追还诏书。”则他其实并未成进士,所以南宋陆子遹就把他的诗和杨朴、魏野同刻,皆以“高节”称之,即把潘阆亦看成处士,王禹偁《寄潘处士诗》亦说“卖药先生白布衣”。但文莹《湘山野录》记潘阆曾参预卢多逊拥立秦王赵廷美之谋,因而被拘,却非事实。他的诗集中混入了唐崔国辅的《古意》,诗中有云:“妾有罗衣裳,秦王在时作。”可能因此引起误传。

他的《逍遥集》现存只一卷,但他在宋代却颇有诗名,宋代画家许道宁曾画过《潘阆倒骑驴图》,而为郭若虚记入《图画见闻志》中。他对贾岛很推崇,其诗孤峭处可能受贾岛的影响。五律如《望湖楼上作》的“孤舟依岸静,独鸟向人闲”,淡而远,但“孤”对“独”,“静”对“闲”终嫌太对,太对亦是一种毛病。《钱塘秋夕旅舍感怀》的“片心生万绪,孤枕转千回。败叶声如雨,狂风响似雷”,片心一联上下句无变化,败叶一联以狂风比雷也比得笨。

贺裳《载酒园诗话》录潘诗《渭上秋夕闲望》的“残阳初过雨,何树不鸣蝉”和《落叶》的“几番经夜雨,一半是秋风”的名句后说:“余观此种句法,体轻意浅,亦犹蕉衫葛屦,可以御暑,而非履霜具也。后乃一变为杨、刘,正如久处萧寺孤村,又羡玉楼金屋,势必然耳。”

岁暮自桐庐归钱塘晚泊渔浦1

久客见华发2,孤棹桐庐归3。新月无朗照,落日有余晖。渔浦风水急,龙山烟火微4。时闻沙上雁,一一背人飞。

1 桐庐,今属浙江杭州市。钱塘,今杭州。渔浦,在今浙江萧山西南,其对岸即杭州的六和塔。

2 华发,花白的头发。

3 孤棹(照zhào),孤舟。棹,本指摇船的用具,这里指船。

4 龙山,在杭州南,一名卧龙山,为天目山分支。

说明

前六句皆写所见,第七句忽用一“闻”字,暗示雁声来自背后,便觉境幽神远,有声无象,亦更与“岁暮”相应。

刘攽《中山诗话》称此诗“不减刘长卿”。

落叶

片片落复落,园林渐向空。几番经夜雨,一半是秋风。静拥莎阶下1,闲堆藓径中2。谷松与岩桧3,宁共此时同4

1 莎,草名,其块根称香附子。秦韬玉《贵公子行》:“阶前莎球绿不卷。”

2 藓,泛指青苔。

3 桧,亦称圆柏。泛指柏树。

4 宁共,岂共。

说明

方回《瀛奎律髓》卷十二云:“三四有议论,五六只是体贴。尾句却有出脱,不如此非活法也。”意思是前六句皆针对正题,至尾句则脱出正题,遂见变化之妙。纪昀评云:“五六稍率。”是。这两句实无甚区别;上句既写落叶满阶,下句应当从疏空或飞扬上来对。

九华山1

将齐华岳犹多六2,若并巫山又欠三3。好是雨余江上望4,白云堆里泼浓蓝。

1 九华山,在安徽青阳西南。山有九峰,原名九子山,李白游江汉,见九峰如莲华(花),改名九华。

2 华岳,华山,亦称西岳。在陕西华阴南。中峰叫莲华峰,东峰叫仙人掌,南峰叫落雁峰,世称华岳三峰。崔颢《行经华阴》:“岧峣太华俯咸京,天外三峰削不成。”作者《过华山》诗亦云:“高爱三峰插太虚。”

3 巫山,在四川巫山县东,即巫峡。上有望霞、翠屏、朝云等十二峰。

4 好是,最好是。

说明

首两句见巧思,第三句写看山的最理想时间和角度,末句将空间和色泽糅合得十分和谐,那个“泼”字的强烈效果,却是画家无能为力的。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