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队组建

一、部队组建

●人民解放军和平解放北平后,使馆区里的人们发现,原来身着黑色服装的民国警卫被身穿白色警服、斜挎手枪、骑摩托车的人取代了。

●吃饭时,蒙古国大使问:“你们的哨兵都学什么外语?”

●梁冠智不假思索地回答:“怕?干革命死都不怕,还怕苦累?”

外事大队正式成立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当时,天安门广场上响起了28响礼炮,并奏响了义勇军进行曲,当30万群众山呼海啸欢庆时,全世界都震惊了。

然而,在北京有一些外国人并不感到震惊,新中国的成立他们早已预知了。

在北京东郊的建国门北岸和亮马河畔,在绿树掩映之中,一座座风格迥异的建筑赏心悦目。教堂式的伊朗使馆、花园式的加拿大使馆、城堡式的澳大利亚使馆、洋洋洒洒的俄罗斯使馆、庄重气派的美国使馆……无一不代表着其民族特色。这里一年四季树木常青,环境幽雅,一派宁静安然的景象。

这就是外国驻华使馆区。它最早位于北京城东的东交民巷,在1901年清朝政府的《北京各国使馆界址四至》和《辛丑和约》中,此巷划成为中国第一个“使馆区”。

1949年之后,新使馆区渐渐形成于北京建国门外和朝阳门外,以及三里屯地区,被称为“第二国境线”。

驻华使馆虽然在中国领土上,但是根据《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特权与豁免条例》规定,驻华使馆之内区域不得侵犯,因此使馆门前的那条泾渭分明的白线和使馆高高矮矮的围墙,就成为一种国界的象征。

人民解放军和平解放北平后,使馆区里的人们发现,原来身着黑色服装的民国警卫被身穿白色警服、斜挎手枪、骑摩托车的人取代了。

这就是新中国的第一支外事部队。这支部队是从人民解放军第一、第二、第三野战军中,抽调出首长的警卫员组成的。他们都有丰富的警卫经验,为保卫各军首长,解放全中国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开国大典的当晚,我国外交部向世界各国发出外交照会,宣布在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干涉内政的前提下,愿意与世界上的所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很快,就有苏联等国与我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就这样,新中国的外事警卫部队就进驻使馆区,承担起了使馆的保卫任务。随着新中国日渐强盛,特别是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后,新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展示出了勃勃生机,越来越多的国家与新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1952年,外事警卫部队只有13处警卫目标,1958年增加到25个大使馆和4处警卫目标,共29处。这样,原来的警卫力量就显得捉襟见肘了。

1958年11月27日,总参谋部警备部党委扩大会议决定,将公安警卫师第四团的一部分及其所担负的外国驻华使馆警卫任务移交给公安部队北京总队。

11月28日,北京总队根据部队的编制情况,确定组建外事大队,任命北京总队政治保卫大队参谋长盖福星为大队长,公安第三团的副政治委员刘延林为政治委员。

接到命令后的第二天,盖福星带着一名参谋、一名通信员,刘廷林带着一名干事、一名通信员,先后到朝阳区芳草地25号公安警卫师第一团报到。

团里给盖福星等人腾出了两间房子和两张办公桌,作为大队的临时办公室。这样,外事大队大队部成立了。

大队部组成后,总队、警卫第四团先后给选派了一批机关干部,组成了参谋办公室、政治办公室和后勤办公室。

12月2日,外事大队建立了勤务值班制度。到当天的12时,外事大队正式接收了各连的任务。原六、七、八连分别改称为一、二、三中队。

12月9日上午,北京总队在教育部街总队礼堂正式召开外事大队成立大会。总队政委刘福、副总队长陈时风、李明和机关业务部门领导,外事大队排以上干部和部分战士代表共300多人参加了大会。

从此,中国人民公安部队北京市总队外事大队正式成立。

部队不断进行扩编

1951年的一天,有位部队干部找到在河北省公安部门从事侦破工作的梁冠智谈话。

这位干部问他:“组织上准备把你调到最艰苦的地方,你怕不怕?”

梁冠智不假思索地回答:“怕?干革命死都不怕,还怕苦累?”

梁冠智1941年就参加了革命,曾经在最为危险的敌占区从事地下工作。1947年5月,在山东清平县当情报员时,因除奸反特成绩突出,被清平县委授予一等功臣。对于牺牲,他向来都无所畏惧。

经过一系列严格的政审,梁冠智被确定为调动对象。当时,抗美援朝战争已经打响了第三次战役,志愿军已经突破了“三八线”,全国人民都为这伟大的胜利欢欣鼓舞。梁冠智也不例外。

梁冠智看到那位与自己谈话的部队干部严肃的神情,以为是调自己去朝鲜战场。于是,他开始为可能的牺牲做准备。

他把自己的笔记本、钢笔等物品,都送给了战友。他说:“万一我牺牲了,这些物品不能留到战场上。”

当接到去北京卫戍区报到的通知时,梁冠智感到非常意外。来到北京,他发现报到的单位竟然是中央警卫局政治保卫队,是保卫党中央的,这才感觉到这个岗位的重要性,明白了为什么在挑选时那么严格。

政治保卫队主要担负中央首长活动时的保卫。梁冠智参加的第一次保卫任务,是周恩来在中南海组织召开民主党派会议。

梁冠智提前到场地察看,等周恩来到会之后,任何人都不准进入会场,包括他这个政治保卫队的队长。

见到了周恩来的当天晚上,梁冠智一夜都没有入睡,仿佛是做梦一样。他没想到自己这样一个农民的孩子,能见到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于是,心里暗下决心,就是牺牲一切也要保证首长的安全。

不久,公安纵队成立外事大队,领导在四处挑选优秀人才时,一下子又想起梁冠智了。大家认为他在公安战线工作的时间较长,工作经验丰富,于是就把他调到了外事大队任副大队长,主抓业务。

大队成立两个月后,也就是1959年1月,根据中央军委指示,部队集体改为武装警察部队,改归地方公安机关领导,干部战士均实行地方行政级别,由供给制改为薪金制。

当时,北京市公安局担负的英国代办处、荷兰和南斯拉夫大使馆的警卫任务以及担负任务的50名干部侦察小分队也交给了外事大队。这样,全大队的警卫目标由原来的29个增加到32个,下半年增加至42个。

随着我国国际威望的日益提高,与我国建交的国家不断增多,外事大队的警卫任务也不断增加。

20世纪60年代最多时增至137个外国使、领馆,15处外交公寓和各国驻华办事处,13处禁区岗卡。由于任务的增加,人员的增加,后又成立了第四中队。

1962年1月,外事大队随同部队的改编,又改为公安部队,恢复了军队建制。恢复军队建制后,原一、二、三、四中队分别改称为一、二、三、四连,又从各连抽调一个班组建了第五连,担负三里屯使馆区的警卫任务。

1964年6月4日,外事大队扩编成团,编为中国人民公安部队北京总队第五团,代号为一〇五部队。全团编制员额从531人上升到1334人,下辖8个连队。

盖福星任团长,刘廷林任政委,梁冠智任副团长兼司令部参谋长,张忠英任副政委,李新乐任政治处主任。同年10月,外事大队又增设了营的编制,任务也有所调整。从此,部队任务进一步明确,部队建设进一步加强。

随着中国的繁荣昌盛,我国的外交事业不断发展,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越来越显著。外事警卫部队也随着共和国前进的步伐,不断发展壮大。

到1995年,外事警卫部队的规模及任务扩大了好几倍。

外事警卫从头学起

外事大队刚刚成立时,指战员们对如何执行外事警卫任务没有经验,连主要领导都是门外汉。

外事警卫和一般的站岗放哨不一样,一个哨兵往外国使馆门前一站,他就代表着国家,一言一行都代表祖国的尊严。

这就要求警卫战士不但要有高度的政治觉悟、严格的组织纪律,而且要熟悉我国的一些外交政策、对外斗争的策略、外交礼节和具有一定的处理问题的能力,还要懂得一些国家的常用外语。

外事大队的干部战士们一切都从头学起,一切都在摸索中进行。对于外事勤务,副队长梁冠智也是外行,但是他毕竟有一定的保卫方面的经验,一到外事大队就开始整理执勤方案,制定有关的规章制度,自己不懂就四处请教。

当时北京市的电力局局长叫于心清,曾在冯玉祥将军手下做事,熟悉外国人的礼节礼仪,梁冠智从他那里学到了不少东西。

业务训练没有现成的教材,执勤的依据就是国家公安部、外交部、公安部队、北京市公安局领导到外事大队所作的指示和领导机关经常给部队的一些指示、规定和要求。

后来,外事大队就把这些规定和要求,结合在执勤中的实践,编印成小册子,经部队首长批准,征得公安部、外交部等机关的同意,下发部队,作为业务教材。就是靠这本小册子,外事大队教育训练部队,拟定外国使馆警卫方案,制定哨兵执勤守则。

外语是外事大队遇到的诸多难题之一。

在外事大队刚担负使馆勤务不久,蒙古国使馆就邀请担负蒙古国使馆警卫的哨兵去使馆参加宴会,以表示对警卫哨兵的敬意。

接到请柬,上级领导犯难了,去使馆参加宴会,怎么个参加法?使馆内有什么礼节礼仪?研究再三,决定让梁冠智带队去赴宴。

执勤的官兵们是走着标准的齐步进去的。蒙古国大使对他们的军容仪表非常赞赏,非常热情地把他们接到客厅里聊了一会儿,然后去了餐厅。

吃饭时,蒙古国大使问梁冠智:“你们的哨兵都学什么外语?”

因为当时很少有人懂外语,所以外事大队配有翻译。按照规定,翻译不能直接回答问题,只是起到“二传”的作用,但是翻译却没有把蒙古国大使的问话翻译给梁冠智,而是直接做了回答,说哨兵学的是英语。

蒙古国大使听了不太高兴,立即说哨兵应该学蒙语,因为中蒙是邻邦。虽然梁冠智不懂外语,但他从大使的表情中已经看出了问题。

离开了使馆,梁冠智就追问翻译,得知实情后立即对翻译提出严厉的批评,并向上级作了汇报,同时要求警卫蒙古国使馆的哨兵开始学习蒙语。

这件事情发生后,执勤的官兵都根据自己的岗位需要,学习了相对应的外语,外事大队也请来有外语知识的同志辅导部队学习一些常用的外语知识。

严守思想上的阵地

在外事大队组建初期,大队领导都意识到,他们驻守的“第二国境线”比真正的国境线还要艰难。其中最为艰难的是如何守住思想上的阵地。

使馆区是“第二国境线”,守卫在这里的士兵沐浴着“八面来风”,眼中看到的,耳朵里听到的都是与国内完全不同的景象。

由于各个国家社会制度不同,生活水平也不一样,一些使馆的院内与院外形成了两个天地、两个世界。院外充满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气息,而有些使馆院内则是花天酒地、纸醉金迷,甚至出现男女赤身裸体打情骂俏的场面。

干部战士年年岁岁、朝朝暮暮在这里站岗,对这种生活方式看得真真切切,久而久之,有些人就把外国使馆里的吃、穿、住、行当成议论的话题。

虽然外事大队穿的是“双卡”衣服,骑的是摩托车,背的是手枪,装备在国内来说应该是一流的,但与使馆里的人员比,生活条件还是差得很多。

为了使干部战士在这特殊的岗位上站稳立场,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大队不失时机地开展了反腐蚀、警惕糖衣炮弹袭击的教育,使干部战士从思想上筑起拒腐防变的“城墙”。

20世纪60年代初期,我国经济出现了暂时困难,人民生活水平受到严重影响。

这时,有些外国使馆不怀好意的人员,借机用香肠、面包、手表、皮鞋、金钱等对我哨兵进行引诱,有的甚至公开利用美色勾引哨兵。

由于部队思想政治工作及时有力,干部战士时时把国家的尊严、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从不接受使馆里的一件东西、一分钱,从不上当。有的使馆人员故意放下东西就走,但我们的战士连看都不看,表现了高尚的品质。

1963年8月8日,哨兵齐宗文在某国驻华商务处执勤时,突然发现大院的旁门开了,里面走出一名外国男子。这个外国人非让齐宗文进去看看,齐宗文知道是不怀好意,便婉言谢绝了。

后来又出来一个赤胸露背的外国女人,对哨兵说,进去,我在里面等着你,你在这里多寂寞,到里面玩玩。

齐宗文随即给予驳斥,让女人自讨没趣,灰溜溜地进院内去了。

此类事情,在执勤中常常发生,但无论谁遇着了都没有因金钱物质而动心,因美色而动情。在使馆警卫工作中,干部战士始终脚跟站得稳,腰杆挺得直,香风吹不倒,糖弹打不中,巍然地屹立在“第二国境线”上。

外事大队制定执勤条例

警卫使馆既不同于警卫机关,也不同于守护工厂,不但要保护好各国驻华机构及外交人员的安全,而且还要打击国内外敌对势力的阴谋破坏,捍卫党和国家的外交政策,维护国家的尊严。

因此,使馆警卫工作没有阶段性、季节性之分。要时时刻刻保持高度的警惕,随时随地准备应付突然情况的发生。

在长期执勤中,根据“内紧外松、军便结合”的警卫形式,外事大队总结摸索了一些带规律性的执勤方式和处理问题的原则。

比如,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国家经济一度遇到严重困难,帝国主义勾结台湾国民党,掀起了反华大合唱,国际社会动荡不安,外交斗争十分复杂。社会上有风,使馆门前也会起浪。

为了服从外交斗争的需要,外事大队适应形势的变化,严格区分友好国家与非友好国家间的界限,建立不同的警卫制度,改变千篇一律、一个模式的警卫方式。

对资本主义国家的驻华使馆,执勤时把打击国内反革命分子的投靠活动,同与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斗争紧密结合起来,严格制度,严密把守,严肃处理遇到的每一个问题。

但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情况也是不同的,有的反动;有的有反动的一面,也有友好的一面;有的态度中立,较为友善;有的则力图脱离控制……

在这样的情况下,外事大队根据各个国家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搞好警卫。

对在政治上与我国敌对的国家的使馆,加强对使馆正门、后门以及院墙周围的控制,既注意馆内的情况,也对进出使馆的中国人进行严格审查和询问,严防各种反坏分子骗、闯、混、溜、逃进使馆,或内外勾结进行颠覆社会主义中国的活动。

对与我国外交关系一般的国家的使馆,对进出使馆的人员进行认真询问,但掌握的尺度比上面的使馆稍松些。

对在政治上与我国友好,但在华侨问题上与我国有千丝万缕联系的国家的使馆,在警卫方式上以及对进出使馆人员的询问分寸上,则注意讲究方式方法,形式缓和,争取外交斗争的主动。

对和平中立国家的使馆,因为这些国家在政治上是与我国友好的,我国政府积极支援他们的反帝、反封建、反殖民主义统治的斗争。因此,不论从外交斗争上,还是从防范打击反坏分子投靠的形式上,都比前三类松,对进出使馆的人员,不过多盘问,问话的时间也不过长,以便照顾情绪,增进友谊。

对社会主义国家,因为当时我国开展反修斗争,对我们认为是修正主义国家的使馆,由“友好型”逐步转向“严密型”,按照“内外都紧”的原则实施警卫。

对我们认为是坚持社会主义、对我关系友好的国家,兵力部署上注重礼仪性,问话办事体现友好性,不得以任何言行损害国家间的关系。

1966年上半年,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外事大队根据多年的执勤经验和外交部、公安部颁发的《各种驻华使馆外事警卫暂行条例》,研究制定了使馆执勤哨兵常遇问题的16条处理原则,为哨兵站岗执勤提供了依据。

16条原则规定:

执勤哨兵,凡遇有采取暴力或越墙等非法手段,企图强行进入使馆或使馆住宅的分子,应采取果断措施,将其逮捕,扭送当地公安机关进行处理;

哨兵不得与使馆和使馆住宅外籍人员发生直接关系,更不得擅自进入使馆,也不准随意答复外国人所提出的问题;

如果使馆内发生特殊情况,使馆请求入内协助时,哨兵应立即将情况上报,不得任意行动;

执勤哨兵遇有外国人赠送物品时,应婉言谢绝,不准接受,如外国人放下物品离去时,哨兵应立即报告,请示处理;

如使馆向我集体单位赠送物品时,哨兵应立即将情况报告上级,根据上级指示处理。

对外国人、在使馆工作的中国职工进出使馆和使馆宿舍区,16条也都作了详细规定。

科学的执勤方式,严格的执勤纪律,正确的处理原则,使外事大队在长期的外事执勤任务中,从未发生过重大问题,既保卫了各驻华使馆、机构的安全,也打击了各种反坏分子的破坏活动。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