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优美与宏壮

四 优美与宏壮

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评析】

此条是“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的延伸。无我之境受佛道影响较大,需要从安静之中悟得,故为优美之态。而“有我之境”,却恰恰相反,应该受儒家影响较重,万物随我的感情变化而变化,故于动中得之,为宏壮之姿也。顾随《论王静安》(1942—1947)(《顾随全集·讲录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论道:“所谓静,静始能‘会’,静绝非死。文学所谓静与佛所谓如、直如、如不动同。而如不动非死,极静之中有个动在。王先生见得明说得切,而学者不可死守静字(所有一切名辞皆是比较言之,凡对于名辞皆如此。不可抓住静字不撒手)。”吴调公《关于古代文论中的意境问题》(《社会科学战线》1951年第1期)中亦言:“‘无我之境’是指客观自然左右诗人的感情,诗人情随物迁,所以是被动的,排除了他和外在人事的利害关系,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有我之境’是指诗人缘情观物,以情注物,使得外物的感情色彩随着诗人感情的变化而变化。前者称为优美,指人们在心境宁静时所领略的外物之美;后者称为壮美,指人们在受到外在事物压迫而又难以抗争时所造成的凄怆痛苦感情的美。”周振甫《〈人间词话〉初探》(《文汇报》1962年8月15日)亦深刻分析曰:“说‘静中得之’,因为诗人写直观中的感受,心情是平静的。说‘由动之静时得之’,因为诗人写强烈的感情,那时的心情先是激动的,但诗人写诗时,往往在心情由激动而归于平静的时候。那末为什么分优美和宏壮呢?结合上引的例子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说成优美,可以理解;‘泪眼问花’‘杜鹃声里’,说成宏壮,就不好理解了。原来王氏在这里又用了叔本华等人的美学观点。认为优美是人在心境宁静的状态中领略到的外物之美,壮美是人在受到外界事物的压迫而又不能抗拒时所造成的悲剧或悲苦的感情时产生的美。(据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中的说法)‘泪眼问花’‘杜鹃声里’,都是写诗人在被压抑中所表达出来的愁苦感情,所以是壮美。这两种美都要使人忘利害关系。”周振甫在这里非常高明地剖析了“壮美”一词。我们普通读者一般会认为“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杜鹃声里斜阳暮”这样的作品与壮美无关,所以读到王国维此条之时,难免有疑问甚至质疑,而周振甫不是单纯从作品风格去判断是否壮美,而是从创作论的角度,认为“壮美是人在受到外界事物的压迫而又不能抗拒时所造成的悲剧或悲苦的感情时产生的美”,“写诗人在被压抑中所表达出来的愁苦感情,所以是壮美”,并用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中的说法证明自己所言非虚,功力老到,真可谓王国维之异代知己也。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