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禺先生说:“我一直从他的著作中,感到老舍先生的幽默藏着令人心酸的眼泪,刻骨的讽刺,又使人开怀畅笑,笑出心中的一腔闷气。”这也说出了广大读者的心声。

老舍的散文,虽不像他的小说、戏剧那样,很早就被人们所关注,但与这些小说、戏剧相比,散文最能表现出老舍的人格与个性。在社会大环境的变迁中,老舍的散文由表现“自我”演变为以反映民族斗争、大众生活为主的社会的、时代的记录。每个时期的创作都是其真性情的流露。

抗日战争前期,老舍先后任教于齐鲁大学和山东大学,这个时期的散文作品多是幽默闲适的小品文。如《婆婆话》,作者通过与光棍朋友的闲谈,表达了自己婚前婚后的不同想法,以及现实情况的变化。这是一种表现“自我”的写作风格。这个时期,作者也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揭示了社会的落后、国民的麻木以及统治阶级的黑暗。如《有声电影》中,作者真实刻画了“二姐”等人物的无知与可笑,但同时也流露出极大的同情;而《取钱》则是从中西文化对比的角度,讽刺了中国银行办事员讲派头、办事低效、不尊重顾客的文化病,也显露出社会世态的荒诞不经。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老舍告别妻子儿女,只身前往武汉,筹建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他说:“救国是我们的天职,文艺是我们的本领。”由此,这个时期的散文作品呈现出“积极战斗”的创作风格,主题均与抗日战争紧密相关。如《这一年的笔》,发表于卢沟桥事变一周年,既表达了作者在战争时期心中的悲愤万难,同时也道出了作者坚持投身抗战工作的勇气和抗战必将胜利的信念。而系列散文《多鼠斋杂谈》则是从生活的角度真实书写了人们痛苦的战争体验与困顿的生活状态,日常生活的艰辛从衣、食、住、行方方面面显露出来,但从中我们也看到了作者达观坚韧的人生态度。

1949年,在国内教育文化事业发展极其艰难的时期,老舍放弃美国的优厚待遇,毅然回国,并确立了艺术为工农兵、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文艺思想。其散文作品主要是讴歌祖国的新面貌,赞颂解放后祖国各地的变化,即使是写养花、喂猫、儿女亲情的作品,也表现出一种新的精神风貌。

本书收录了老舍先生在以上三个主要创作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经典散文作品,共62篇。读者可以切实感受到不同时期作者创作风格和写作思想的变化。那些经得起时间推敲的佳作,既是中国旧社会人们的生活掠影,也是人们在面对不同问题时的人性展示,值得我们反复品读、揣摩,每一次都会有不同的感悟。

上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