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挥部用高效措施修建水库

二、八方支援

●毛泽东鼓励说:“应该向九兰组学习,工地上要多出现一些九兰组就好!”

●周恩来对他们说:“在这里劳动没有总理和部长的职务,大家都是普通劳动者!”

●保加利亚大使涅加尔科夫在参加工地义务劳动时对水库建设者们说:“我们来参加劳动锻炼,来同大家一起修水库,是为了社会主义,为了共产主义,为了实现我们共同的目标!”

指挥部用高效措施修建水库

1958年1月21日,在隆隆的开山炮声中,修建十三陵水库破土开工了。

这是个非常伟大而艰巨的水利工程,它从开工到完工,需要填筑150多万方的土沙,开凿10万多方的坚石,铺设400多公尺长的输水管道和建造22公尺高的进水塔,但勤劳智慧的人民仅仅用140天就把主要工程基本完成了。

为何水库建设者们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完成这么大的工程量?除了大家的努力和各方的支援,还要归功于指挥部紧密结合劳动人民的实践活动所制定出的一系列高效的修建措施。

150万方土沙填筑不是轻而易举的事。

把1立方约3000多斤的沙土从远在三五公里以外的河滩中或高地上,要经过清理、开挖、装车、运行、卸车,然后运到20多公尺高的坝身上去,再用各式各样的碾压和夯实机械,轧实到规定的一再实验证明合格的密实程度,实在不简单。

十三陵水库工地每天填筑轧实的土沙,要有3万到5万方,这5万方的压实土料,就需要8万方松土,从平均4公里的远处运到坝身上来,如果一个人一次挑100斤,那么就需要挑1000年,1000人来挑也得挑一年,可是工地上只要一天的时间。

这不能不说是劳动人民的伟大,群众智慧的伟大,他们千方百计地想办法,有成千上万的合理化建议和发明创造,大胆地想,大胆地干,大胆地打破常规。

一切困难都在几十万劳动人民面前低了头,用铁斗车运输,开始是用人工来推,由于车子不够灵活,往往要三五个人推一车,而且推得不能过多,速度也不能太快,距离更不能太远,人累,效率低,一个车一班推一公里左右,最多也不过完成3方多,平均一个人还不到1方。

怎么办呢?加车加人挤不开,三五个车编一组推不动。要完成更多的任务,必须想办法。

是不是可以用机械拉呢?以前也有过用小火车拉的,可是眼前又没有小火车头,就是有,在这样的轨道和枕木上也走不了。难道不能用汽车拉么!能不能在铁轨上、路基上走汽车呢?汽车和斗车怎样连结呢?能拉几个车呢?

指挥部集合大家的力量终于解决了这一系列的问题。汽车拉斗车先是拉5个、8个、12个,一直拉到20多个;先是装半车、满车,后来满车上又加装木斗。

就这样,一条轻便铁路每天可以运土5000多方,而且大大节省了人力,提高效率六七倍。

修过水库的人或修过公路的人,谁也不相信汽车能拉着几吨的土,甚至还拉着四个拖斗,爬上28公尺高的大坝。坡度是那样的陡,弯度是那样的急,坝面是那样的窄,而且上面还有很多的碾压机械和铺土、筛土工人。但是,不相信是一回事,而事实却是不容否认的。

这种情景夜间看来最壮观,那汽车爬高再爬高、转弯再转弯,一个接着一个,接连不断地把沙和土直接由料场送到大坝上去,这样,不知节省了多少用人力转运的工作。

工地上沙砾料的击实是用2吨夯板来进行的,一次铺沙厚度开始不过才60公分,后来增加到80公分、1公尺、2公尺,最后终于打破常规,把沙料一次铺厚4公尺,多加水,夯两遍,达到设计要求,保证了工程质量并使速度增快了50%。

这样大规模的水库工程,从勘探、设计、准备、施工到基本完工,仅仅140天,要按常规来说也是不可能的事。

在这里,这四项工作是齐头并进的,就是一面勘探和设计,同时又一面准备和施工。

当然,这里面有一定的困难,比如:没有设计,不知道工程量,不好做计划和准备工作;准备不好,施工上会遇到临时改变措施的事情。

但是,这些困难都一一地克服了。主要是先有设计草案,再进行勘探,有了草案就可以进行大致准备的工作。例如料场、电路照明、运输线路、清理基础等。

随着工程的进行,逐步补足技术设计,同时也修正施工准备和施工方法。只要设计和施工协调打破界限,如定线、放桩、测量等,这些问题都不再会影响施工的进展了。

设计方面可谓不厌其烦,随着工程进展和实际情况来修正设计。施工方面也不怕麻烦地按新的变更设计改变施工方法和措施。这样对工程整体说来,都有好处。

另外,指挥部把局部设计搞出来后,即马上向施工者交底,也减少了施工和时间上的困难。

毛泽东等中央领导题词

十三陵水库工地上出现了多少创造奇迹的英雄,传扬着多少动人心弦的事迹,就像工地上彻夜的灯火和满天的星星,数也数不清。可是,没有哪一件事比得上这天大的喜事激动人心:

1958年5月25日,战斗在工地上的10万劳动者在突破日上坝5万方的战斗中,迎接了自己敬爱的领袖们的来临!

5月25号这天,工地指挥部接到通知,在北京召开的党的八大二次代表大会结束了,参加会议的党中央领导和代表们要来水库参加劳动。

指挥部立即组织各部、办,做好准备工作。指挥部的人们都忙起来了,心里想到一定是毛主席要来。就在现在建成库史陈列馆的墩台上,各自忙忙碌碌地做着自己的准备工作。

据当年的工作人员刘中庆回忆说:

1958年5月24日凌晨1时多,我突然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开门一看,北京市交通局局长王镇武和交通局副局长兼首汽公司经理苏铤站在门外。王局长说:“快穿衣服,到公司再详细说。”到公司后,王局长讲:我们刚刚从市委第二书记刘仁同志那里领到任务,中央决定明天(25日)下午毛主席和中央领导乘坐首汽的大轿车去十三陵水库参加劳动。市委领导指示,要精心组织,确保行车安全。做到万无一失。我们根据中央领导的需要准备了6辆大轿车,还特意增加了1辆备用车。为了保证任务的圆满完成,我们派出了公司当时最好的斯格达大轿车。其中还有一个小插曲;我向王局长汇报,25日公司大轿车已经全部安排学生春游。王镇武局长立刻命我到公共汽车公司找高峰经理,把学生春游任务交给他们,将首汽的车立刻抽回来,并由苏铤同志点名挑选司机。当晚,王局长坐上由一场团总支书记杨其元开的大轿,连夜去十三陵验路。

25日早晨,我将车间主任高守仁同志找来,派他负责组织保修工人对7辆大轿车进行细致地检查,特别是制动系统和油电路更要认真检查。苏铤同志召开司机座谈会进行动员。讲清任务、提出要求和注意事项。将车辆顺序编了号,王镇武局长做了布置;苏铤坐1号车在前边,我和高守仁坐7号备用车,并交待我的任务是负责前后联系。14时30分,车队开到中南海怀仁堂门前,一号车停在怀仁堂门口,6号车停到靠湖边的门口。司机把车门都打开,以方便领导从怀仁堂出来上车。15时,中央领导从怀仁堂出来上车。毛主席从中南海海边过来,直接迈上了6号大轿车。刘少奇委员长、周恩来总理、朱德总司令都上了1号车。

5月26日.王镇武局长来电说,中办对首汽完成的此次任务非常满意,特意提出表扬。

毛泽东率领全体中央委员到工地参加劳动这个消息最初是保密的。直到当天14时左右,才由指挥部宣传处处长宣布了这条消息。

15时,6辆公共汽车在初夏的阳光中开进了总指挥部门前的广场,这6辆车并没有引起人们的特殊注意,因为,每天都有许多人从四面八方坐车来这里参加劳动,来参观访问。

突然,传来一个惊喜的声音:

啊,毛主席来了!

紧接着,一位女同志使劲高喊:

毛主席万岁!

周围的人如梦初醒似的,顿时,欢呼声、鼓掌声,响彻四方。大家都高喊:

毛主席万岁!

是的,毛泽东同党中央的全体委员和省、市委书记同志们到十三陵水库参加义务劳动来了!

毛泽东站在人群中间,满脸笑容,不断地向大家招手致意。

紧跟在毛泽东的后面,邓小平同志和其他党的领导们陆续地下了车。他们身着粗布衣、头戴大草帽、脚穿圆口布鞋,来和大家一起进行移山造海、修建水库的劳动。

他们在工程负责人杨成武、赵凡、罗文坊等人的引导下,首先来到指挥部一座普通的木板工棚里听取总工程师纪常伦介绍水库建设的工程方案及进度情况,观看十三陵水库模型沙盘。

时值初夏,天气燥热,低矮的工棚挤进很多人,大家头上都冒了汗。毛泽东、周恩来坐在用木板钉的凳子上认真地听取汇报。

接待室里,毛泽东和领导同志们,站在水库模型的周围仔细地观看着。

“大坝在什么地方?”毛泽东亲切地问。

“就在这后山坡下面,离这儿很近。”水库工地总指挥罗文坊回答说。

“大坝到了20公尺没有?”毛泽东关心着大坝的高度。

“再过几天就差不多了。”站在一旁的杨成武同志回答着。

这时,罗文坊总指挥兴奋地向毛泽东和党的领导同志们说:“近来水库工程进展很快,前几天每天上坝3万方,接着又提高到4万方,昨天沙土上坝突破了5万方,坝身最高的地方已经超过了20公尺!”

毛泽东点头微笑着,称赞说:“坝长得真快呀!”

接着,朱德关切地问:“坝要多高才能挡住洪水呢?”

杨成武同志回答说:“20公尺就可以了!”

毛泽东又问:“水库蓄水后,会不会淹掉村庄呢?”

“会淹掉一部分村庄,”杨成武同志回答说,“但是对这些村庄已经做好了安排。”

毛泽东满意地点了点头,说:“很好!”

这时,聚集在周围的群众,静静地听着、细细地想着领袖的问话,在每一句简单的问话里,包含着多少领袖对水库工程、对群众生活的关怀啊!

很快,毛泽东、全体中央委员和各省、市委书记来水库工地参加劳动的消息,像电流一样传遍了整个工地。

距工地3公里多地的朝凤庵村,有评剧团正在进行慰问演出,演员已经化好了装。听说毛泽东来劳动了,观众立即奔向工地。

那些身上穿着戏装,脸上涂着油彩的演员,也向工地奔来欢迎毛泽东。

在沸腾的人海和振耳的欢呼声中,毛泽东和党的领导同志们走进工地,登上了大坝东面的墩台,视察了工程的全貌。

随后,毛泽东和其他领导同志回到了现场指挥所会议室,杨成武同志向毛泽东汇报了水库修建的工程情况。

毛泽东一面听,一面频频点头。

这时候,一个结着两根长辫子的姑娘,看到毛泽东满脸是汗,很小心地把一块面巾送给毛泽东。

毛泽东注视了一下这个姑娘,边擦汗边亲切地问她:

“你叫什么名字?”

“我叫王惠兰。”年轻姑娘回答说。

“啊,王惠兰!那你是九兰组的吗?”

人们都以惊异的眼光彼此看了看,好像在说:毛主席对我们工地真熟悉啊!

“不是,我不是九兰组的。”姑娘红着脸说。

毛泽东笑着说:“你去就是‘十兰子’了”。

“应该向九兰组学习,工地上要多出现一些九兰组就好!”毛泽东继续鼓励她说,同时也是鼓励着整个工地的人们。

不一会,指挥部的一位女同志,拿来了纸笔墨砚,请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和朱德题词,毛泽东一面拿起了笔,一面又谦虚地说:

“题什么词呢?”

在一旁的杨成武同志请毛泽东为十三陵水库题字。毛泽东提起笔来,蘸饱墨,就写下5个大字:

十三陵水库

接着,刘少奇题词:

劳动万岁!

周恩来题词: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朱德题词:

移山造海,众志成城!

毛泽东率中央委员参加劳动

下午,风沙扑面,天气闷热,毛泽东穿过沸腾的人群,来到土坝东段参加劳动。

最幸福的时刻来到了,17时30分,毛泽东熟练地拿起铁锹,迅速地把黏土装进柳条筐内,一筐筐的土运走了,填筑在那降服洪水的大坝上。

下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