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桑狂想曲

扶桑狂想曲

永乐新大陆和扶桑人

驱车驰骋在东西5000里的美国高速公路上,不由得叫人思浪狂飞。历史告诉我,三保太监的航向搞错了。他应当向东横渡太平洋,在哥伦布之前90年首先发现美洲。这样,美洲将定名为“永乐新大陆”,纪念大明永乐皇帝(永乐三年,1405年)派遣三保太监首次远航。北美将建立“大明新帝国”。中南美将建立“扶桑新帝国”。郑和做两国总监。文字当然全用“汉字”,以“八股文”开科取士。印第安人称“扶桑人”,“大明人”跟“扶桑人”和平共处,不会发生贩卖黑奴的惨剧。亚洲和欧洲的移民一视同仁。先开发面向太平洋的西岸,后开发面向大西洋的东岸。美洲历史完全重写。

在明朝中期(1492年,明弘治五年)还无人知道的大陆,在清朝中期(1776年,清乾隆四十一年)才独立起来的殖民地,200年间成为执世界牛耳的超级大国。何以其然哉?

1990年冬,我参加宾夕法尼亚大学召开的“东亚信息处理国际会议”,研讨中、日、韩三国语文的电脑处理。1983年秋,我曾参加夏威夷大学和东西方中心召开的“华语现代化国际会议”,研讨华语华文的现代化。这样的会议,不在中国或日本举行,而要美国来越俎代庖,这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回国看到报载季羡林先生谈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他说“文化有发生、发展、演变、衰退的过程”。又说,今天西洋文化主宰世界,是几百年来的历史所决定,毋庸争辩,而今后的世界文化依旧主要是东方学习西方。这一番话使我想起在美国“驱车看花”时候的浮光掠影,思考东西方文化和价值的异同。

美国是一个多元文化,集中少而分散多,凡事决定于多数,不决定于一致。多元文化的特点是:群体不同、层次各别、异端并存、百川汇流。

“二战”后,美国民权运动改变了黑人地位。可是黑人和白人像油与水一样可以混合而难于化合。原来被认为不文明的黑人歌舞,越来越受欢迎,成为美国文化不可缺少的构成部分。晚近黑人服饰也成为一种时髦。高级百货公司的时装部,在欧洲室和亚洲室之外,特设非洲室。非洲蓬松发型从美国传到了北京。原来被盲目排斥的所谓落后文化,开始得到新的理解。学习原始智慧,吸收异端哲理,成为开拓文化的新领域。

《易经》和《孙子兵法》

美国研究中国文化的兴趣更高了。《易经》得到数学家的青睐,《孙子兵法》成了现代欧美军人的必读之书,《道德经》有马王堆出土写本的英文新翻译。“中国佛教”有系统讲座。更多人研究孔孟学说,推敲它跟“东亚四小龙”经济起飞的关系。这绝非一时的心血来潮。研究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文化和其他亚洲文化,各大学常设“亚洲研究系”。

可是如果以为美国人已经厌倦于西方物质文明而皈依于东方精神文明了,那就错了。精神和物质是一张纸的两面,不是一张书桌的两个抽屉。一位翻译家说,“精神文明”这词儿很难译成英文。美国人兼收并蓄、知彼知己,用西方的科学方法研究人类一切文化。百川汇流,而西方的科技文化是主流。

美国华人看了“亚运会”的电视,得到深刻印象,开幕式尤其动人。中国健儿几乎包揽全部金牌,使他们感到“与有荣焉”!他们议论,为什么体育发达了,而经济发达不了?他们认为,体育发达由于实行了平等竞争的“竞技精神”(sportsman ship)。只要扩大“竞技精神”,废除特权垄断,经济也同样能够蒸蒸日上。其然乎,其不然乎?

国外注意到,在弘扬华夏文化的新潮中,“气功”是一个热门。敏感的美国人问:这是不是新义和团运动?传说,从前袁世凯在山东,问气功大师们:发气之后,子弹不入,是真是假?回答:当然是真。袁世凯领他们到操场,叫卫兵向首席大师开枪,弹飞人倒。其他大师一齐跪下请求饶命。今天的气功现代化了,能讲“宇宙语”。气功跟着针灸传到了好奇的美国。

五年不到美国,美国生活有了明显的变化。首先引起我注意的是,一家家电话都更新了:无线、留话、微型化。没有电话、没有汽车,美国人是无法生活的。一满16岁就自己开车。电话和汽车改造了居住的布局。近距离的集中居住变为远距离的分散居住。建筑在空旷地点的“购物中心”(mall)如雨后春笋。把“mall”称为“购物中心”是解释,不是翻译。自行车社会的词汇中,还没有对等的新词。

人弃我取的大城市

华盛顿、纽约、旧金山等大城市的市长,都是黑人。为了尊重黑人,“尼格罗”改说“黑人”,“黑人”又改说“美籍非洲人”。这是黑人地位的提高吗?是的,而又不是。农业机械化和科学化,使农民减少到总人口的3%。黑人离开南方农场,到大城市去谋生。这时候,中等以上人家迁出大城市,移居空气清新、风景优美的中小城镇。大城市的税收减少,建设困难,变成拥挤、污染、不安全。“人弃我取”的黑人,越来越多地聚居到大城市。大城市衰落,中小城镇兴起,这是美国的新变化。

早期的美国人,谈到中国就想到男人的辫子和女人的小脚。林语堂先生为小脚辩护,认为中国的小脚和西洋的高跟鞋,异曲同工,都是增加女性窈窕之美的装饰。现在美国有些男士们喜欢留起长辫子,从背后来看难分男女,这种时髦可以使清朝男人的辫子提高声价。今天的美国人,谈到中国就想到长城和兵马俑。有人问:长城是建设的象征、还是封闭的象征?兵马俑是安定的象征、还是暴政的象征?美国人到中国旅游,不是来看中国的现代化,而是来看中国的古代化。到中国来一趟,回去就能写出一篇学术论文,可见华夏文化之丰富。美国人在弘扬华夏文化。

“文化大革命”中破坏文物之多之广,使美国学者们十分震惊。他们说,如果把这些中国不稀罕的文物向国际市场拍卖,可以得到惊人的巨额资金,足够今天中国建设之用。幽默的作用就是使人啼笑皆非。

“西化”和“东化”

美国亲友们说,中国的时装表演接近巴黎了。这表示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也表示服装观念的解放。回忆一下解放初期全国老少一律都穿蓝布人民装,再看一下不许妇女抛头露面的中东伊斯兰教国家,今天中国妇女的确是“解放”了。妇女服装已经“全盘西化”。从衣着来看,“远东”比“近东”更接近西方了。

新的理解是,“西化”不一定妨碍“东化”,“现代化”不一定妨碍“古代化”。中国弘扬华夏文化,而同时坚持从西方传来的马克思主义。美国的大众歌曲流行,而古典音乐演奏会场场客满。进教堂信上帝,进实验室信进化论。现代人的生活特点是:双语言、双信仰、双文化。今天的文化交流,那么复杂,又那么频繁。文化的“清一色”做不成了。

从旧金山到东京的大型飞机上,旅客满座。从东京到北京的中型飞机上,旅客寥寥,很多人躺下睡觉。东京成田机场的繁忙,使我具体地感觉到:日本的确是“西方国家”了。夏威夷有那么多日本人,奇袭珍珠港已经成功。日本进屋脱鞋的习惯也传到了美国。日本财主大批购买美国财产,美国人说日本人快要买走了美国。被称为中日之间“一衣带水”的日本海,扩大成了太平洋。美日之间的太平洋,缩小成了“一衣带水”。东瀛三岛向太平洋更加倾斜而倾倒了。

地壳的板块不断漂浮,正在重新拼成一个跟过去大不相同的新地壳。在这个新地壳上,三保太监应当吸取历史教训,避免再一次搞错航向。东洋变西方世界最发达的七个国家,每年举行“西方七国首脑会议”。七国是:美加英法德意日。“西方七国”中有日本,而且有时在“东京”开会。日本是“东洋”,怎么变成“西方”了?

我想找一位了解这个问题的人问问,一直没有机会。

不久前,来了一位日本朋友。在家常便饭外加一杯薄酒以后,他的“话匣子”打开了。

(一)新发现的历史道路

“‘东洋’怎么变成了‘西方’?”我问。

“这要感谢日本打了败仗!”他哈哈大笑。

“败仗,打掉了军阀,打掉了财阀,打掉了出身和身份,逼迫人民作知识和技能的竞争。这样,东洋就变成了西方。

“打掉军阀,不仅打掉了一个专横跋扈、危害人民的集团,还省出了占预算最大部分的军费,转作工商业的资本。打掉财阀,不仅打掉了最大的剥削人民的集团,还开放了工业和商业的真正自由竞争。

“更重要的是,打掉了出身和身份。找工作,没有人再问你是否贵族出身,有没有某种特权身份,只问你的知识和能力。从政治到工商业,庸碌之辈让位于贤能之士。一个完全不同于过去日本封建贵族的新的领导阶层形成了。这样就开辟了历史的新的一章:军事战败国成为经济战胜国。日本如此,德国也如此。这是一条战后新发现的历史道路。”

(二)竞争是动力

“日本不是还有天皇吗?”我表示对他的谈话将信将疑。

“那跟英国的女王一样,装饰品。”他摇摇头说。

这时候,我想起,20世纪50年代,北京举行日本工业展览会。我拿到一份说明书,其中有一篇文章说:日本工业的发展,经过了几个竞争阶段:在国内同国内的产品竞争,在国内同进口的产品竞争,在国外同国外的产品竞争,在国外同国外的技术竞争。竞争是日本发展经济的原动力。

“战前不是也有竞争吗?”我问。

“大不相同,”他说,“战前,日本是一个半封建、半资本的军国主义国家。凡是不利于贵族、军阀和财阀的竞争,都是事实上不容许存在的。现在,日本成了真正的资本主义民主国家,有无限制的竞争自由。这就是东洋和西方的分别。”

送客以后,我细细思考他所谈的话,哪些是香花,哪些是毒草。

(三)“极东”最接近“西方”

几天之后,我在图书馆里看国外旧报,偶然看到议论“东洋和西方”的文章。文章说:日本战败后,在军事上成为美国的保护国,站在大西洋公约一边。这是它成为西方的政治条件。日本完全按照资本主义经济原则处理经济,在水平上达到最发达国家的高度。这是它成为西方的经济条件。“东洋”成为“西方”,不是玩弄字眼,而是说明事实。

原来,地球是圆的。东洋是东方的东方,是“极东”。“极东”最接近“西方”,只要把东西方的分界线向西移一步,日本就成为“西方”了。东西方的分界线已经从太平洋的中部,移到日本海和黄海的中部了。

我想起,“二战”后看到关于日本投降以后的新闻。日本吐出了40%的土地,包括朝鲜和中国台湾。遣返了相当于全国人口四分之一的国外侨民,包括侵略军。美国限制日本的进口税,不许采取保护关税。人民大批大批失业。一时间整个国家笼罩在失望和阴霾之中,看不到前途有一丝光明。失业大军天天上街游行,高呼共产主义口号。新闻记者说:他们面有菜色,心无主张。

后来,朝鲜战争开始,日本成了美国的军需供应国,失业问题意外地迅速解决了。日本经济的起飞,朝鲜战争是一个重要原因。美国打仗,日本赚钱,机会太好了。

(四)教育是基础

日本的经济起飞还有更深远的原因。明治维新(1868年)以来,日本革新教育,以持久不变的政策,一贯重视教育。他们认为,教育是获得合格兵源的必要条件,因此军阀都对教育十分重视。甲午战争(1895年),日本战胜。日本政府认为,小学教师立了大功,他们给军队输送了有基础知识而又勇于牺牲的大量士兵。今天,知识型士兵,变成知识型工人。这一传统,成为日本工业能有优良劳动大军的有利条件。

日本朝野花在教育上的经费,按人均计算,据说超过了美国。日本义务教育只有九年,到初中(中学校)就结束了。在此期间,一切学习费用都由国家负担。初中毕业后,有97%的青年自动自费升学进入高中(高等学校)。升学率之高,学习之认真,可说是世界第一。唯一的不良副作用是小青年个个都戴上了眼镜。

战后,美国管制日本,强迫实行“教育平民化”。公文改革:从日本式的文言,改为口语式的白话。文字改革:简化汉字,规定常用汉字1945个,法律和公文用字以此为限,此外用假名字母。理由是:法律和公文应当使人民大众看得懂。

(五)知识是资源

人民大众的知识化是发展科技的基础。发展科技是发展现代化工业的基础。日本不惜巨资,从美国和其他国家购买尖端技术。引进之后,全力以赴,加以研究和改进,很快变成日本的新技术出口了。日本的知识分子,在得到比战前更高的社会地位之后,付出了惊人的劳动,得到了惊人的收获。他们是日本知识产品蓬勃发展的知识资源。

日本物质资源十分贫乏。可是,知识资源得到不断的开发、扩充和提高。知识资源是用之不尽的资源,只要用法合适,它就会发挥巨大能量。日本原先用于军事侵略的大量精力,现在用来从事经济和技术竞争。这就是军事战败国变成经济战胜国的秘密。

现在,日本货已经不是战前的被称为“劣货”的“东洋货”了,而是资本主义世界各国的百货公司都满满地陈列着的价廉物美的“Made in Japan”了。“东洋”就这样变成了“西方”。

1992年2月29日,时年87岁

(原载《群言》1992年第5期)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