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杜家的狂傲与侠烈
杜甫的祖父杜审言,能诗善文,才名早著,青年时期就与崔融、李峤、苏味道被人合称为“文章四友”。他也自负才气,目空一切,经常贬低别人、吹嘘自己。
有一次,杜审言读了苏味道的一篇文章,颇为轻视,走出家门,碰见几个熟人正聚在一起谈论诗文,他便凑过去,突然冒出一句话:“你们知道吗?苏味道就要死了!”大家惊得目瞪口呆,半天才回过神儿来,七嘴八舌地问道:“苏味道不是好好的吗?怎么突然就要死了?”“这话是从何说起呢?”杜审言捋着胡须慢条斯理地说:“事情是这样的:苏味道最近写了一篇文章,送来让我看,我一看,那文章实在是太差劲儿,就狠狠地在上面写了几句批评的话。他要是看到我写的评语,还不得羞死!所以我说苏味道就要死了!”众人听说是这么回事,这才放下心来。大家觉得杜审言“损人利己”也太过分了,就争辩说:苏味道和您齐名,名句“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观灯》)尽人皆知,他的文章怎会像您说的那样呢?杜审言把眼一瞪,反驳道:“哼!他怎能和我相比!我的诗文,可以让屈原、宋玉当奴仆;我的书法,就是王羲之见了也得甘拜下风!”众人见他“牛皮”吹得震天响,也就不再说什么,笑着走开了。
杜审言这样狂傲自大、出言不逊,难免被同辈嫉恨。他于唐高宗咸亨元年(670)进士及第,做了洛阳县丞,后被贬为吉州(今江西吉安)司户。在司户任上,又和群僚关系不和。司马周季重和员外司户郭若讷合伙陷害他,把他逮捕入狱,想找个借口处以死刑。杜审言的儿子杜并,年仅十六岁,禀性刚烈,决心为父申冤报仇,趁周季重等人聚宴的时候,偷揣着刀子行刺周季重。周季重遇刺身死,杜并也被杀害。周季重临死的时候,叹息说:“我不知道杜审言有这样侠烈的孝子,是郭若讷害我到这个地步!”杜审言因此被免官,回到东都洛阳,亲自写祭文祭奠儿子杜并。士人朋友也都哀念杜并的孝烈,著名文人苏颋为他写了墓志铭,刘允济为他写了祭文。武则天得知此事后,召见杜审言,问他愿不愿意再任官职,他立即拜谢圣恩,并当场赋《欢喜》一诗。武则天大加叹赏,赐予著作佐郎的官衔。
虽然经历了丧子之痛,但杜审言仍然狂傲不已、口无遮拦,一直到死还口出狂言。他病重垂危时,诗人宋之问等人前来看望慰问,他却说道:“上天不公,害得我这么苦。不过,有我在世,在诗文上一直压着你们,现在我就要死了,你们可以出头了。可惜的是,没有一个真正有才华的人能接替我啊!”说完便气绝身亡——死也死得傲气十足。
杜甫自然也继承了杜氏家族的遗传基因。年轻时,他“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饮酣视八极,俗物多茫茫”(《壮游》),喜欢饮酒打猎;在咸阳客栈闲来无事时,甚至敞开衣服与旅客一起赌博逞强,“凭陵大叫呼五白”(《今夕行》)。长安求仕遇阻、心情苦闷时,依然纵酒狂喊:“儒术于我何有哉,孔丘盗跖俱尘埃!”(《醉时歌》)晚年流落到四川成都,寓居城西浣花溪畔的草堂,得到坐镇成都的剑南节度使严武的关照。严武的父亲严挺之,与杜家有旧交,所以严武待杜甫很好,时常登门造访。但杜甫喜欢与田夫野老交往,不拘小节,简傲放达。严武来访时,杜甫不整衣冠相见,弄得严武很尴尬。有一次,在宴会上杜甫乘醉大叫:“想不到严挺之有这样的儿子!”在大庭广众之下直呼“封疆大吏”父亲的名字,这是很不礼貌的。严武怒视杜甫,说:“杜审言的孙子,妄想捋虎须是吧?”在场的人都笑了起来,从中斡旋调停。严武说:“我和诸位饮酒,图的是高高兴兴,何至于羞辱到祖先呢!”事后,严武的母亲害怕严武心萌杀机,便用小船送杜甫一家离开了成都。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杜甫沿江东下来到夔州(今重庆奉节)。这位五十六岁的老人,在一次参加宴会时,想重温一下青年时期“裘马颇清狂”的派头,执意驰马前往,结果坠马摔伤,但他仍然自鸣得意:“向来皓首惊万人,自倚红颜能骑射。”(《醉为马坠,诸公携酒相看》)
至于在诗歌上,杜甫就更当仁不让了。他说“吾祖诗冠古”(《赠蜀僧闾丘师兄》),夸耀祖父杜审言的诗前无古人;又说“诗是吾家事”(《宗武生日》),自称诗歌是杜家的专业。对自己的诗文,杜甫也自视很高,说“赋或似(司马)相如”(《酬高使君相赠》),说“集贤学士如堵墙,观我落笔中书堂”(《莫相疑行》)。或许正是因为有这种超强的自信自傲,才使杜甫成为唐代的诗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