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祁

宋祁

宋祁(998—1061),字子京,安州安陆(今湖北安陆)人,后徙居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天圣二年(1024)与兄郊(后更名庠)同登进士第,历任大理寺丞、国子监直讲。庆历元年(1041)出知寿州,二年徙陈州,三年,还知制诰。为翰林学士,四年,兼侍读学士,五年,改龙图阁学士、史馆修撰。与欧阳修同修《唐书》。皇祐三年(1051)出知毫州,四年,迁礼部侍郎,徙定州。嘉祐元年(1056),知益州,五年,入判尚书都省,拜翰林学士承旨。《唐书》成,进工部尚书,拜翰林学士承旨。嘉祐六年(1061)卒,年六十四,谥景文。宋祁博学能文,自布衣时即名动天下,著述宏富,然多散佚,四库馆臣辑有《宋景文集》六十二卷,孙星华又辑《宋景文集拾遗》二十二卷。《宋史》卷二百八十四有传。

庆历兵录序

世之言兵者,本之轩辕时。书缺有间矣,夏、商以来,乃能言之。缘井田,作乘车,即乡为军,因田为搜,周法则然。外制郡国,内强京师,兵非虎符不得发,汉法则然。开府籍军,混兵于农,使士皆土著,有格死无叛上,唐法则然。然晩周力分诸侯,其弊弱者常分,暴者常并,故公国相轧而亡。汉衰,权假强臣,其弊势侔则疑,力寡则随,故僭邦鼎峙而立。唐季,乱生置帅,其弊乐姑息,厌法度,故群不逞,糜溃而争。由是观之,始未尝不善而后稍陵迟也。宋兴,刬五姓余乱,一天下之权。僭藩纳地,梗帅婴法,经武制众,罔不精明。凡军有四:一曰禁兵,殿前、马、步三司隶焉。卒之锐而剽者充之,或挽强,或蹋张,或戈船突骑,或投石击刺,故处则卫镇,出则更戍。二曰厢兵,诸州隶焉。卒之力而悍者募之。天下已定,不甚恃兵,惟边蛮夷者,时时与禁兵参屯,故专于服劳,间亦更戍。三曰役兵,群有司隶焉。人之游而惰者入之。若牧置,若漕挽,若管库,若工技,业一事专,故处而无更,凡军有额,居有营,有常廪,有横赐。四曰民兵,农之健而材者籍之。视乡县大小而为之数,有部曲,无营壁,阙者辄补,岁一阅焉,非军兴不得擅行。此国家制军大抵如此。然兵无常帅,师无常镇,权不外假,力不他分,此其所以维万方,憺四夷,鼓行无前,而对天下者也。庆历五年,今参预贰卿济阳丁公以壮猷宿望,进使枢省。惟是本兵柄,按军志,无不在焉。而丛纷几阁,非甚有纪。公乃搜次首末,钩考纤微。掇其攻守战者为《禁兵》、《民兵》、《兵录》五篇。合群曹所分,擿诸条所隐,汇而联之,部分班如也;离而判之,区处戢如也。弥众而易见,愈详而不繁。虽伍符猥并,边锁曲折,岁列废置,月比耗登,披文指要,坐帷而判。盖简稽之决要,搜乘之总凡。录成,乃上于官,且俾序作者之意。谨按《军篇》之首,公各述所由,前创后因,圣继神承,既有第矣;近卫别录,示有尊也;余军不载,略所缓也。文约事明,成一王法。惟公达练多闻,以忠力自结于上,处机宥不周岁,擢贰铉台,曝诚明,翊权纲,有徳有言,天子之宝臣欤。

《湖北先正遗书》本《宋景文集》卷四十五

杜甫传赞

赞曰:唐兴,诗人承陈、隋风流,浮靡相矜。至宋之问、沈佺期等,研揣声音,浮切不差,而号律诗,竞相沿袭。逮开元间,稍裁以雅正。然恃华者质反,好丽者壮违。人得一概,皆自名所长。至甫浑涵汪茫,千汇万状,兼古今而有之。它人不足,甫乃厌余。残膏剩馥,沾丐后人多矣。故元稹谓:“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甫又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号“诗史”。昌黎韩愈于文章慎许可,至歌诗,独推曰:“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诚可信云。

中华书局1975年点校本《新唐书》卷二百零一

录田父语

岁维孟冬,京县大穰;户既还定,乡无捐瘠,室家溱溱,厥声载路。于是先生命从者具柴毂,适野而观之。汁者满篝,稆者如茨,盍者弗仇饷者无德色。籴不闭邻,输不争承,欣欣然以尽四友之敏。先生乃揖田父,进而劳之曰:“丈人甚苦暴露,勤且至矣,虽然,有秋之时,少则百囷,大则万箱。或者其天幸然!其帝力然!”

田父俯而笑,仰而应,曰:“何言之鄙也!子未知农事矣。夫春膏之烝,夏阳之暴,我且踦跂竭作,扬芟捽屮,以趋天泽。秋气含收,冬物盖藏,我又州处不迁,亟屋除田,以复地力。今日之获,自我得之,胡‘幸’而‘天’也?且我俯有拾,仰有取,合锄以时,衰征以期,阜乎财求,明乎实利,吏不能夺吾时,官不能暴吾余。今日乐之,自我享之,胡‘力’而‘帝’也?吾春秋高,阅天下事多矣,未始见不昏作而邀天幸,不强勉以希帝力也。”遂去不顾。

先生引车而归,从者曰:“夫子何让也?我直彼曲,请得还辩之。”先生曰:“不可。浅丈夫悻悻然,盗天功以私己力,乃自记之矣。奚独父之诛焉?”

《湖北先正遗书》本《宋景文集拾遗》卷十五

  1. 庆历五年(1045)枢密副使丁度整理相关文件,成《庆历兵录》,详细记载了宋代的兵制,这是宋祁在庆历六年应丁度之邀而写的序文,时丁度为参知政事,宋祁任龙图阁学士、史馆修撰。本文先历叙历代兵制,指出其特点与不足,后又详论宋初兵制防微杜渐之法,文中列举了宋初军队设置的四种方式,即禁兵、厢兵、役兵和民兵,指出其各自的特点和作用,肯定这一“兵无常帅、帅无常镇、权不外假、力不他分”军队系统有利于中央对军队的控制。本文还称赞丁度作《庆历兵录》的功劳,赞其“有德有言”,不愧为国家重臣。宋祁是著名史学家,是《新唐书》的主要作者之一,本文既有历史眼光,也体现了《新唐书》事增文省、简洁有序的行文风格。
  2. 轩辕:即黄帝。《汉书·艺文志》著录兵书五十三家,其中有《黄帝十六篇》。至宋时或已亡佚,故下文说:“书缺有间。”
  3. 夏:朝代名,即夏后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相传为禹子启所创立。商:朝代名。公元前十六世纪商汤灭夏所建,都亳(今河南商丘)。中经几次迁都,盘庚时迁殷(今河南安阳县小屯),因亦称殷。传至纣,为周武王所灭。
  4. 井田:古代的一种土地制度。以方九百亩为一里,划为九区,形如“井”字,故名。其中为公田,外八区为私田,八家均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治私事。
  5. 乘车:一种战斗组织。战车一乘(一车四马),有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
  6. 因田为搜:搜,检阅,春猎为搜。借围猎的机会检阅军队。
  7. 虎符:古代帝王授予臣下兵权和调发军队的信物,为虎形。背有铭文,剖为两半,右半留中央,左半给予地方官吏或统兵的将帅。调发军队时,朝廷使臣须持符验对,符合,始能发兵。
  8. “开府籍军”五句:唐代前期施行府兵制,是一种兵农合一的军事制度。参见《息戍》注〔28〕。
  9. 相轧:相互倾轧、攻击。
  10. 侔:相等。疑:通“擬”,即“拟”的繁体字,是比拟、类比的意思。势侔则疑,意谓权臣如果势力强大到可以和天子抗衡,那么就会有类拟天子之心,即不臣之心。《吕氏春秋·慎势》:“故先王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疑生争,争生乱。”陶鸿庆注云:“‘疑’皆读为‘擬’,谓相比擬也。”
  11. 随:隨的简化字,“隨”通“惰”。结合前句,这里意谓,权臣力量大则比拟天子,力量不够大,则惰怠不尽心。
  12. 僭:超越本分。
  13. 帅:各地节度使。唐末节度使不受中央节制,唐王朝有名无实,最终灭亡。
  14. 姑息:无原则的宽容。李肇《唐国史补》卷中:“德宗自复京阙,常恐生事,一郡一镇,有兵必姑息之。”
  15. 不逞:泛指为非作歹。
  16. 稍:副词,有很、甚之义。陵迟:败坏、衰败。
  17. 五姓:指五代。
  18. 僭藩:各地割据势力。
  19. 梗帅:各地豪横的节度使。婴法:受制于法。
  20. 三司:北宋禁军的最高指挥机构,即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司、侍卫亲军步军司。三司互不统属,直接隶属于皇帝。
  21. 锐:精锐的士兵。剽:强悍。
  22. 挽强:挽强弓。
  23. 蹋张:用脚踩踏弩的机括而发箭。
  24. 戈船:古代战船的一种。突骑:用于冲锋陷阵的精锐骑兵。
  25. 卫镇:卫戍、镇守。
  26. 更:轮番、更迭。
  27. 恃:依靠。
  28. 服劳:服事效劳,主要负责地方治安。
  29. 有司:各政府部门。
  30. “若牧置”四句:役兵主要从事各种杂役。诸如放牧、漕运、管理仓库、各种制作工作等。
  31. 额:规定的数目。
  32. 营:营房。
  33. 常廪:俸禄。
  34. 横赐:额外的赐予。
  35. 部曲:部队的编制单位。这里指民兵也有一定的组织单位。
  36. “然兵无”二句:北宋规定禁军必须在各地轮番调动、驻扎,不专守一处。这样各地将领就不能保持对军队的长期控制,从而避免形成私人武装集团。这是宋代保证中央朝廷对军队的绝对控制权而采取的举措。
  37. 万方:指天下各地。
  38. 憺(dān丹):安定。四夷:泛指外族。
  39. 鼓行:击鼓行军。
  40. 丁公:丁度,字公雅,恩州清河人。参预:即参知政事。丁度庆历五年(1045)四月除枢密副使,六年七月迁参知政事。本文写于庆历六年,故云“今参预”。贰卿:指侍郎。古代尚书称卿,侍郎副之,故称贰卿。丁度任枢密副使和参知政事时的寄禄官都是工部侍郎,故云。
  41. 枢省:枢密院,专掌兵事。
  42. 丛纷:杂乱。几阁:桌子和橱柜。
  43. 搜次:搜集整理。钩考:探求考核。
  44. 群曹:分科办事的官署或部门。
  45. 擿(tī踢):揭示。
  46. 部分:分别,条分类举。班:明显、明白。
  47. 戢(jí集):收敛、收藏。
  48. 简稽:查核、考察。决要:关键。
  49. 搜乘:检阅兵车,指查检军队的情况。总凡:概括。
  50. 俾(bǐ比):使。
  51. 成一王法:谓一代之法。《汉书·儒林传序》:“(孔子)缀周之礼,因鲁《春秋》,举十二公行事,绳之以文之道,成一王法,至获麟而止。”
  52. 机宥(yǒu有):指枢密院。枢密院掌兵事机要,又称“宥府”。
  53. 铉(xuàn 绚)台:铉,举鼎的器具。四古代以台鼎喻三公之位,后用“铉”来代替“鼎”。来指宰相职位。
  54. 曝:表白、显示。
  55. 翊(yì艺):辅助。
  56. 这是宋祁为《新唐书·杜甫传》写的赞文。在简短的篇幅中,作者评述了初盛唐诗歌发展的历史,高度评价了杜甫诗歌的成就,指出杜甫之诗兼备古今诗歌众体之长,善陈时事,多宏篇巨制,格律精深,具有崇高的历史地位。特别是在正史中正式提出“诗史”说和“李杜并称”说,对宋代及后世的诗歌理论产生了极大影响。
  57. 陈、隋风流:这里主要指六朝的文风。风流,犹遗风、流风余韵。浮靡:浮艳绮靡。矜:自夸。
  58. 宋之问(?—713):一名少连,字延清,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阳)人。高宗上元二年(675)登进士第,中宗时为修文馆学士。则天朝谄事张易之等人,睿宗继位,诛死。沈佺期(656?—714?):字云卿,相州内黄(今属河南)人。与宋之问同年登进士第,武后时,为通事舍人,谄事张易之,中宗神龙元年(705),被流放至州,遇赦还,神龙三年(707)为修文馆学士,后历中书舍人、太子少詹事,开元初卒。工诗,与宋之问齐名,时称“沈宋”。
  59. 研揣:研究揣摩。
  60. 浮切:浮声与切响。指字音的轻、重声。一说浮声即平声,切响即仄声。《宋书·谢灵运传论》:“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不差:无差错。
  61. 律诗:诗体名。近体诗的一种。起源于南朝,成熟于唐初。格律要求严格。
  62. 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
  63. 稍:逐渐。裁:节制、约束。《毛诗序》云:“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后用雅正指典雅纯正的文风。
  64. 华:华美、有文采。质:朴实。这是两种差异很大的文风。
  65. 丽:绮丽。壮:豪迈的文风。
  66. 一概:一端、一方面。王充《论衡·问孔》:“今宰予虽无力行,有言语。用言,令行缺,有一概矣。”
  67. 自名:以某方面的成就而闻名。
  68. 残膏剩馥:犹余泽。剩余的美好事物。
  69. 沾丐:谓给人以利益。“丐”通“溉”。
  70. 元稹(779—831):字微之。中唐时期著名诗人。所引语见其《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序》中。
  71. 时事:当时的政事、世事。杜甫诗歌中,有许多反映时事的作品,代表作有《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三吏”、“三别”等。
  72. 不少衰:辞气不衰。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序》中称赞杜诗:“铺陈终始,排比声韵,大或千言,次犹数百。词气豪迈,而风调清深;属对律切,而脱弃凡近。”
  73. 韩愈(768—824):中唐著名诗人、政治家。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昌黎为其郡望。慎:谨慎、慎重。
  74. “李杜”句:韩愈《调张籍》:“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75. 这是一篇颇有思想的文章,类似于后世的杂文。本文通过和田父的问答,展开全文。作者写道,在一个丰收后的冬天,先生(或许有作者的影子在内)来到乡下,看到一片丰收后的富足景象感到十分欣慰,于是向一位老农表示慰问,并且询问丰收的原因是上苍的眷顾还是帝王的功劳,此问遭到老农激烈的反驳,他说丰收是我们农民辛勤劳作的结果,既无关于天时,又不借乎帝力。先生听后,深受启发。本文主要化用了古代(帝尧时)击壤老人的故事。王充《论衡》卷五曰:“尧时,五十之民击壤(一种游戏)于途,观者曰:‘大哉尧之德也。’击壤者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尧何等力。’”晋人皇甫谧《帝王世纪》、《高士传》记载略同,唯老人年龄作“八十”。《录田父语》实际上是“击壤”故事的翻版。本文结尾,用介之推不贪天之功为己功的典故(见《左传》的相关记载),肯定了农民的创造力和贡献。婉转地批评了某些人“盗天功以私己力”的行为。
  76. 维:助词,用于句中或句首,无实义。孟冬:冬季的第一个月,农历十月。
  77. 京县:国都所辖之县。泛指京畿。穰(rǎng嚷):丰收。
  78. 还定:指安定。《诗经·小雅·鸿雁》之小序云:“《鸿雁》,美宣王也。万民离散,不安其居,而能劳来还定安集之,至于矜寡,无不得其所焉。”
  79. 捐瘠:《汉书》卷二十四:“故尧、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而国亡捐瘠者,以畜积多而备先具也。”颜师古注云:“瘠,瘦病也。言无相弃捐而瘦病者耳。”
  80. 室家溱溱:语见《诗经·小雅·无羊》。毛传云:“溱溱,众也。”
  81. 厥声载路:语见《诗经·大雅·生民》。载,满;载路,充满于道路,谓遍布四处。
  82. 柴毂:柴车。泛指身份低微者所乘之车。《后汉书·袁绍传》:“士无贵贱,与之抗礼,辎柴毂,填接街陌。”李贤注:“柴毂,贱者之车。”
  83. 汁:不详。但《史记·滑稽列传》中有“汙邪满车”之说,张守节正义:“汙邪,下地田也。”则此处之“汁”或即“汙”之误字。满篝:《史记·滑稽列传》:“瓯窭满篝,汙邪满车。”张守节正义:“窭音楼,篝音沟,笼也。瓯楼谓高地狭小之区,得满篝笼也。”意谓丰收。
  84. 稆(lǚ屡):野生的稻谷。茨(cí词):堆积,填塞。
  85. 盍(yè业):往田野送饭。《诗经·豳风·七月》:“同我妇子,馌彼南亩。”毛传:“馌,馈也。”仇(chóu愁)饷:谓杀饷者而夺其食物。饷,用食物等款待。《尚书·仲虺之诰》:“乃葛伯仇饷,初征自葛。”孔安国传:“葛伯游行,见农民之饷于田者,杀其人,夺其饷,故谓之仇饷。仇,怨也。”
  86. :通锄。德色:《汉书·贾谊传》:“商君遗礼义,弃仁恩,行之二岁,秦俗日败……借父耰,虑有德色。”颜师古注:“耰,摩田器也,言以耰及借与其父,而容色自矜为恩德也。耰音忧。”
  87. 籴(dí迪):买进谷物。《公羊传·庄公二十八年》:“臧孙辰告籴于齐。”何休注:“买谷曰籴。”籴不闭邻,即不闭邻籴。
  88. 输:交出;献纳。这里指交赋税。争承:意谓争多争少,不愿多出。语出《左传·昭公十三年》:“及孟,子产争承。”杜预注:“承,贡赋之次。”孔颖达正义:“承者,奉上之语。后承前,下承上,故以承为次。争贡赋之次,言所出贡赋多少之次,当承何国之下,故言争承也。郑众云:争所为承次贡赋之轻。”
  89. 四友之敏:或云“友”当作“支”,即肢也。《国语·齐语》:“尽其四支之敏,以从事于田野。”可通。
  90. 揖:拱手行礼。
  91. 劳:慰劳。
  92. 暴露:露在外面,无所遮蔽。这里指在野外劳动。
  93. 有秋:指丰收、有收成、丰年。《尚书·盘庚上》:“若农服田力穑,乃亦有秋。”
  94. 囷(qūn逡):圆形的仓库。
  95. 箱:指车厢。语出《诗经·小雅·甫田》:“乃求千斯仓,乃求万斯箱。”
  96. 帝力:帝王的作用或恩德。
  97. 鄙(bǐ比):浅陋。
  98. 农事:指耕耘、收获、贮藏等农业生产活动。《礼记·月令》:“(季秋之月)乃命冢宰,农事备收。”
  99. 春膏之烝:指春天土地湿润肥沃。《国语·周语》:“阳气俱蒸,土膏其动。”韦昭注:“蒸,升也。膏,润也。其动,润泽欲行也。”
  100. 夏阳:夏季的阳光。暴:暴晒。
  101. 踦跂(yǐ qì以气):行走困难貌。竭作:尽力劳作。
  102. 芟(shān山):大镰,除草工具。捽(zuó昨):揪。屮(cǎo草):“草”的古字。
  103. 州处:聚居。《国语·齐语》:“处工就官府,处商就市井,处农就田野,令夫士群萃而州处。”韦昭注:“州,聚也。”
  104. 亟屋:《诗经·豳风·七月》:“亟其乘屋。”毛传:“亟,急;乘,治也。七月定星将中,急当治野庐之屋。”除田:整治田地。《管子·山国轨》:“春十日不害耕事,夏十日不害芸事,秋十日不害敛实,冬二十日不害除田。此之谓时作。”
  105. “且我俯有拾”二句:言节俭也。《史记·货殖列传》:“鲁人俗俭啬,而曹邴氏尤甚,以铁冶起,富至巨万。然家自父兄子孙约,俛有拾,仰有取。”
  106. 合锄:两人各持一耜并肩而耕,指相互佐助。《周礼·地官·里宰》:“以岁时合耦于锄,以治稼穑。”郑玄注:“《考工记》曰:‘耜广五寸,二耜为耦。’此言两人相助耦而耕也。”
  107. 衰(cuī崔)征:视土地之差等以征税。《国语·齐语》:“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韦昭注:“衰,差也。视土地之美恶,及所生出,以差征赋之轻重也。”
  108. 阜:富有、丰富。
  109. 夺吾时:使我不能按时进行劳动。
  110. 暴吾余:不详。或谓用暴力夺取我劳动所获得的粮食。
  111. 昏(mǐn敏)作:勤勉劳作。
  112. 强(qiǎng抢)勉:努力、尽力而为。
  113. 悻悻然:刚愎傲慢貌。
  114. “奚独”句:何必单单责备这个田父呢?独,只、单。父,即文中的田父。诛,指责、责备。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