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你的幸福我包了

引子 你的幸福我包了

有一个人的名字,如今依然响彻在河北省西部的太行山区。

从内丘县到临城县,从邢台县到南和县,从浆水镇到前南峪,从岗底村到南沟村,从凤凰岭、狐子沟再到村后垴、树莓谷,道道山梁,条条沟坎,畦畦田垄,户户院落,都摇曳着他矫健的身影,都镌刻着他铿锵的足迹,都浮现着他朴实可亲的音容笑貌。

如今的前南峪是太行山最绿的地方之一

尤其是在每年的阳春三月,百花吐蕊,果树枝头绽放艳丽芬芳的时候,在树丫间、叶瓣上、花朵里,都回荡着他那悦耳的“咔嚓咔嚓”的剪刀声。

绵延数百里的太行山区成千上万的父老乡亲,都是他亲密无间的朋友。

是啊,在河北西部的太行山一线,起起伏伏的丘陵和莽莽苍苍的群峰绵延了数百公里,隐翳着无数大大小小的村庄。在他去过的山旮旯里,只要随手指向一片果园,他都能不假思索地脱口说出这是谁家的,有几亩,多少棵,收益怎样。果园主人住在村里的什么位置,家里共有几口人,孩子多大,老人年岁,他都一清二楚。

平山县葫芦峪已经成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临城绿岭的薄皮核桃产业越做越大

内丘县岗底村的苹果论个卖,一个能卖到几十元

在他上千条的手机通讯录里,山里的农民占了百分之六十;在他众多的微信群里,都起着他自己编创的一串串便于识别的独特名字:“岗底苹果”“绿岭薄皮核桃”“红树莓”等等。

而他自己,从有微信起,就把自己的昵称命名为“老山人”。在这里,“老”代表着永远的意思,他希望自己“永远是山里人”。

微信上的这个“老山人”真名叫李保国,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1958年2月出生于河北省武邑县,2016年4月10日凌晨因心脏病突发不幸去世,年仅58岁。

噩耗传来,各方震惊。河北省委书记赵克志、省长张庆伟都在第一时间作出批示,要求在全省开展向李保国同志学习的活动。特别是在邢台太行山区的临城县、内丘县、邢台县,数以万计的干部和群众黯然神伤,有的悲情难抑号啕大哭。大家没人相信自己心目中的“财神爷”会突然离去,许多农民一遍遍打电话反复求证和核实这是不是真的……

内丘县岗底村负责果树技术管理的村民梁国军,打开微信告诉我们说:“根本不相信,你看,这是前几天李老师发给我的微信,还教我怎样治理村里的苹果树呢。”

在微信上,“老山人”李保国回答梁国军道:“收到了吗?用100倍的氨基酸和2000倍赤霉素灌根,树上喷赤霉素1500倍加萘乙酸1000倍。”

三十多年来,李保国一年之中有200多天是在太行山农家的果园中度过

原来,村中杨书合家的苹果树,开春后长出的叶子又窄又长,不知道怎么回事,问梁国军,他也不知咋啦,于是就在微信里向李保国请教,并把树叶拍照后发给了李保国。李保国通过微信先教他如何治疗,并说过几天会亲自来村里……

梁国军含着泪说:“说李老师不在了,这怎么可能,他说他要来的……”

在采访村民杨群书时,他说不下去了,哽咽道:“现在想想,我当初有点对不起李保国老师,人家都是为我好,可我当时还不理解……”

“把农民变成我”,这是李保国最“过瘾”的事儿了

那是1997年李保国刚到村里指导苹果种植和管理时,他号召大家给谢花的苹果套上纸袋,目的是保护苹果生长,这样结出的果实皮薄、肉鲜、色好。为了消解村民的疑虑,李保国自己花了5万元买了16万个纸袋带到村子里,免费发放给果农,称以后苹果卖出好价钱了,再还他纸袋钱。当时一斤苹果才卖一块来钱,可纸袋的成本每个就要0.31元,所以杨群书不理解,认为将来会赔本。李保国劝他套,他还跟李保国吵架,说:“为啥花这3毛多钱把苹果罩住?那以后皮还会红?你是糊弄我让买你的纸袋吧,我就是不套。”李保国耐心地向他解释:“说科学,你不懂,我跟你打个比喻吧。这苹果就像人的脸,如果整天风吹雨打日头晒,是不是会很粗糙?用袋子罩上保护起来,就像女人使了防晒霜,将来苹果成熟后,好看又好吃。”杨群书还是不干:“罩住没太阳照射,能红?咱不信。”李保国笑笑:“到时袋子摘下,几天就上色了。”杨群书还是不信,发了5箱子纸袋只用了很少一点儿,还私下里说李保国的闲话。李保国路过杨群书的苹果园,见状指着他叫道:“老杨,为你好,你不听,等那套袋的苹果值了钱,你就想起我的好儿了……”果然,别家套袋的苹果按李保国指导的时间摘掉后,一见阳光,不几天工夫就全红了,不但皮薄还又脆又甜,一斤能卖到2.5元,比不套袋的贵出了一倍还多,杨群书后悔莫及。

说到这时,杨群书的泪水潸然而下:“李教授走了,他处处为我们好,我还曾说三道四,想想以后再也见不到他了,我就难受得不行,好几天睡不着……”

临城县绿岭公司的负责人高胜福接到李保国助手齐国辉的电话,说李老师走了,高胜福平静地问:“去哪了?”齐国辉却哭着说:“李老师不在了……”高胜福震惊地连问三遍才相信。高胜福迷茫着双眼说:“真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不敢相信更不愿意相信这是真的,几天来就像做梦一样,多想叫梦醒来,李老师就在我的眼前,就站在我的身边……”

李保国在果园现场传授技术,山区的农民听得懂,最爱听

2016年4月12日上午,举行李保国遗体告别仪式,保定市举城皆哀,数千人自发前往殡仪馆送别李保国教授最后一程,各种私家车蜿蜒数公里,把保定南半城堵得水泄不通。邢台岗底村、绿岭公司、前南峪等地都设有灵堂,并有数百人自发前往保定殡仪馆吊唁、送行。

2016年4月18日,邢台市委举行河北省内首场李保国先进事迹报告会,并将以专题片、通讯、报告文学、话剧等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宣传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以政府、企业共同出资方式,设立李保国科技奖励基金,用于奖励为邢台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让其精神传承下去;依托内丘县岗底村富岗科技馆,建立李保国纪念馆,永久保存有关李保国同志事迹的实物、文字及影音资料。

为了尽快让太行山区的乡亲们脱贫致富,李保国经常夙兴夜寐

李保国生前是全国劳动模范、我国知名经济林专家、山区治理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科技特派员、河北省特等劳模、“燕赵楷模”、省管专家、河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获得者。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7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9项以及河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出版《太行山板栗集约栽培》《绿色优质薄皮核桃生产》等专著,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本来是一个大学教授,其职责是在校园里教书育人,然而,35年来,李保国硬是把“学问”做到了荒坡秃岭,把“课堂”搬到了田间地头,把“论文”写到了巍巍太行山上,把“学生”带到了一片片果园里。他的教案是山里那一棵棵数不清的果树,而果树上结出的累累硕果是他最有价值的学术成果。他成了地地道道的“农民教授”“土专家”“乡村技术员”,被广大老百姓誉为“科技财神”“学问福星”。他是山区果农们的“贴心人”“技术把式”。逢年过节,他是乡亲们争相邀请的贵客,一顿饭要像“跑片”那样轮流到十来家炕头上去吃,哪家落下了都不高兴。

着装很随意,手握剪枝剪,开口大嗓门,这是太行山区果农最熟悉的李保国

有人把他誉为“当代愚公”“太行新愚公”。其实他比“愚公”要聪明得多,也伟大得多。愚公是挖山不止,而李保国不挖山,而是治山,靠科学技术让“荒山披上绿衣裳”,把世代寸草不生、“兔子不拉屎”的荒山野岭改造成了财源滚滚的果林良田;让山里的果农摘掉穷帽子,让他们真正享受到“靠山吃山”,让他们真正过上幸福的好日子。

“你的幸福我包了。”

这句话,是他曾经对内丘县岗底村村民杨群小说过的。为了兑现这个“七字承诺”,他以自己毕生的智慧和力量,“承包”了数以万计果农的幸福,并为此付出了巨大的生命代价。

今年56岁的杨群小,二十多年前总是早出晚归去外面建筑队打零工,有一次在街上碰到在这里指导种苹果树的李保国。李保国上前截住了他,亲切地说:“群小,整天去外面跑啥,挣不了个钱,你都不能种点苹果树?”杨群小皱着眉头嗫嚅道:“我不懂这个,再说那能挣钱吗?”李保国拍拍他的肩膀:“兄弟,听我的,种吧,技术上我负责,你家两个孩子,光靠打个小工挣点小钱,养不起家,供不起两个孩子上学,哪会有好日子可过?你只要听我的,你以后的幸福我包了。”

杨群小听了李保国的话,承包了村里三亩三分地,种了200棵苹果树,三年后果树扬花挂果,第一年就挣了4千元,第二年收入8千元,如今一年收入近10万元,不但供两个孩子上中学、上大学,还盖了楼房买了小轿车,幸福生活比蜜甜。

为了实现“别人的幸福”,他的誓言是——“把我变成农民”“把农民变成我”。

李保国说到做到,背起行囊,上山下乡。

他为农民谋幸福,与果林为伴,在山里睡眠。

这件大红色的冲锋衣是爱人郭素萍特意给李保国买的,为的是能够在人群里一眼把他认出

从20世纪80年代起,李保国凭仗自己所学专业和研究领域,主动到邢台地区百公里的太行山区开始了义无反顾、史无前例的“精准扶贫”,每年在山里“务农”和“科研”的时间平均都超过二百多天,把自己变成了似乎生于斯长于斯的农民。他先后举办不同层次的培训班800余次,培训人员9万余人次,推广了36项林业技术,先后完成28项山区开发研究成果,直接帮扶100多个村庄,累计增加农业产值超过35亿元,为山区农民实现增收28.5亿元,使贫瘠山沟里“刨食”的10万农民实现了脱贫致富,让140万亩荒山变绿,创造出“前南峪生态园”“太行山最绿的地方”“富岗苹果”“绿岭薄皮核桃”“浆水板栗”等数十个全国名牌以及著名企业,成就众多全国知名的优秀村支书和企业家,把农民变成了像他一样懂科学用科学的技术专家。

从此,他完成了一个专家、教授或学者真正意义上的“植根”“深扎”以及“学以致用”的伟大创举,他主要靠自己一个人的力量在太行山地区创造了一个从未出现过的“科技兴农”的神话和传奇。

李保国忙起来,吃饭常常在山地里随便将就一口

第一次见李保国是2005年初秋,在临城县城东北丘陵上的“狐子沟”有一个荒山开发项目名曰“绿岭”。走到路边挂满青果的核桃林旁,负责人指着一个穿着破旧T恤衫的中年汉子,介绍说:“这是李教授,保定河北农大的,帮我们弄薄皮核桃。”

李保国个子不高,也就一米六几的样子,瘦瘦的,皮肤黝黑,胡子拉碴,笑起来很憨厚很淳朴,看起来和蔼可亲。按农民的话说,“看着很土,不是个讲究人,啥也吃,啥也干,腰里总别着钢锯和一把大剪刀,问啥教啥,一点没有架子,不像个大教授,普通得跟俺们村里人一个样儿”。

那时候,李保国没有名气。

后来,越来越有名了。

他的出名,是因为他用科技扶贫,并且直接对准农民“精准扶贫”,使得致富发家的、过上好日子的农民越来越多了,他给大家带来的幸福越来越多了。

党、国家、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越来越感到李保国事迹的价值和意义。

2009年6月,邢台市政府奖励李保国10万元。

2015年12月16日,李保国被河北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燕赵楷模”。

2016年2月初起,《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等中央新闻媒体,分别在重要版面、重要时段集中报道了李保国教授30多年如一日、用科技帮助太行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先进事迹……

然而,当李保国正在被宣传,被赞扬,被称颂,即刻就要当典型被“炒”着“火”起来的时候,他却悄无声息地走了。把一身疲惫和劳累抛却,匆匆而去,未曾留下半句话,像他热爱的太行山一样峻伟而沉默。

在他去世的当天早晨,他的手机还不断地响着,不知情的老乡还向他咨询果树种植技术。他的电脑里还有没写完的论文,他的办公桌上,还有他没完成的农业项目规划和正在修改的学生论文,还有他那雄心勃勃的关于打造邢台太行山区林果产业“航空母舰”平台的规划……

壮志未酬啊!还有那么多人没有过上幸福生活,他们还需要他……

一连数日,我们奔波于李保国生前所工作和生活的山山岭岭、沟沟坎坎,感受着他无处不在的气息。

站在临城县绿岭公司一望无际满目青翠欲滴的薄皮核桃林里,徜徉在内丘县岗底村一条条沟壑上正扬花飘香的苹果园里,穿行在邢台县前南峪村美丽如画的经济生态沟里,伫立在南和贾宋镇“中国树莓谷”幼苗培植基地里,我们一次次感动着、感叹着、感慨着李保国那令人惊讶而让人折服的丰功伟绩。随便找个村民或者员工打问李保国的事儿,他们都会激动地站起身来,滔滔不绝地向我们诉说。李保国所到之处似乎都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他的事迹像风一样漫山遍野流传,遍布在果林成长、开花、结果的所有细节之中……

李保国身后留下来的,不单是带给老百姓的幸福生活,而是他那如同太行山一样伟大和不朽的精神。

现在,让我们以文学的笔触,真实地重现李保国的故事和经历,来解剖一个知识分子,是怎么通过个人奋斗和努力,利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从而实现“书生报国”“科技富民”的光荣梦想和夙愿,把美丽和幸福永远留在人间。从而,让李保国永远活在我们的文字里,活在读者的心里,以告慰他的在天之灵,以抚慰那些对他感恩不尽的父老乡亲。

上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