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早年隐居鹿门山,开元间入长安,应试不第。开元二十五年(737)入荆州长史张九龄幕为从事,次年归里。二十八年(740)病卒。孟浩然虽终身是个布衣,但当时的诗名却很大。唐殷璠曰:“浩然诗文文采䒠茸,经纬绵密,半遵雅调,全削凡体。”(《河岳英灵集》)他的诗冲澹清远,“出语洒落,洗脱凡近,读之浑然省净,而采秀内映,虽悲感谢绝,而兴致有余”(明徐献忠《唐诗品》)。何景明称他的诗“秀雅不及王(维),而闲澹颇自成局”(明胡震亨撰《唐音癸签》引)。沈德潜说:“襄阳诗从静悟得之,故语淡而味终不薄,此诗品也。”(《唐诗别裁集》)孟浩然最擅长做五言诗,“天下称其尽美”(王士源《孟浩然集序》)。明谢榛称赞说:“浩然五言古诗近体清新高妙,不下李杜。”(《四溟诗话》)明胡应麟说:“孟五言不甚拘偶者,自是六朝短古,加以声律,便觉神韵超然。”(《诗薮》)明许学夷称“浩然五言律兴象玲珑,风神超迈”,“乃盛唐最上乘”(《诗源辨体》)。今有《孟浩然诗集》三卷传世,《全唐诗》编其诗二卷。

秋登兰山寄张五(1)

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2)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3)

愁因薄暮起(4),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5)

天边树若荠(6),江畔洲如月(7)

何当载酒来(8),共醉重阳节(9)

【注释】

(1)此诗描写清秋登高忆友的情景。兰山:一作“万山”,在今湖北襄阳,山上多兰草,故名“兰山”。张五:当是张諲,永嘉(今属浙江)人,官至刑部员外郎,与王维相善,长于书画。

(2)“北山”二句:化用晋陶弘景《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诗意。北山,即上文所提“兰山”、“万山”。因山在襄阳北,故称北山。隐者,孟浩然自称。

(3)灭:消失。

(4)薄暮:太阳将落山之时。

(5)沙行:在沙地上行走。渡头:渡口。

(6)天边树若荠(jì):远看天边的树像荠菜一般细小。荠,荠菜,一种野菜,茎高数寸,叶可食用。

(7)洲:水中的小沙丘。

(8)何当:何时能够。

(9)重阳节:旧以阴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在这一天民间有登高、赏菊、饮酒等习俗。

夏日南亭怀辛大(1)

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2)

散发乘夕凉(3),开轩卧闲敞(4)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5)

感此怀故人,终宵劳梦想。

【注释】

(1)此诗由夏夜乘凉所见的自然景观巧妙过渡到怀念老友,景情相生。辛大:其人未详,应当是孟浩然的老朋友。

(2)池月:映在池水中的月亮。

(3)散发:披散开头发。古人在正式场合要束发戴冠,闲时就松开头发,披散下来。

(4)轩:窗。闲敞:宽绰幽静的地方。

(5)知音:相传春秋时钟子期能听出伯牙琴声中《高山》、《流水》之曲意,伯牙称之为知音。后以之比喻知心朋友。

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1)

孟浩然

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2)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3)

之子期宿来(4),孤琴候萝径(5)

【注释】

(1)此诗描写诗人在山中等候友人的情景。宿:过夜,住宿。业师:名字叫业的僧人。山房:山中的屋舍,此指僧房。丁大:即丁凤,排行老大,生平不详,是诗人的朋友。

(2)壑(hè):山谷。倏(shū):忽然。暝:昏暗。

(3)烟鸟:暮霭中的飞鸟。

(4)之子:此人。期:约定。

(5)萝径:长满悬垂植物的小路。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