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荀子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时思想家、教育家,时人尊称他为“卿”。汉时为避宣帝刘询讳,又称其为“孙卿”。据《史记》载,他是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后三为祭酒,又为兰陵令。所著有《荀子》三十二篇,其《赋篇》是最早以“赋”作为篇名的韵文。

赋篇(箴)

有物于此:生于山阜(1),处于室堂。无知无巧(2),善治衣裳。不盗不窃,穿窬而行(3)。日夜合离,以成文章。(4)以能合从,又善连衡。(5)下覆百姓(6),上饰帝王。功业甚博,不见贤良(7)。时用则存,不用则亡(8)。臣愚不识,敢请之王。(9)

王曰:此夫始生巨其成功小者邪(10)?长其尾而锐其剽者邪(11)?头铦达而尾赵缭者邪(12)?一往一来,结尾以为事。(13)无羽无翼,反复甚极(14)。尾生而事起,尾邅而事已。(15)簪以为父,管以为母。(16)既以缝表,又以连里。(17)夫是之谓箴理——箴。(18)

【简释】

(1) 阜:土山。

(2) 知:通“智”。

(3) 穿窬:穿墙逾墙,这里指针穿透布帛。窬(yú):通“逾”,逾墙。

(4) 合离:把分离的(衣料)合起来。文章:服饰上的文采。

(5) 以:同“已”,既。从:即“纵”。衡:即“横”。

(6) 覆:掩覆。

(7) 不见贤良:不被称许。

(8) 亡:消失。

(9) 此句是假设君臣问答,承上启下。

(10) 此夫:这莫非是。成功:制作成。

(11) 尾:针上引的线。剽(biǎo):针尖。

(12) 铦(xiān)达:锐利。赵:通“掉”,摆动。缭:回旋。

(13) 此句意为功成于线尾。

(14) 甚极:迅速。极:通“亟”,急。

(15) 生:产生。邅(zhān):转。

(16) 簪(zān):插定发髻的长针。比针大,形似针,故为针父。一说簪通“”,是质与形和针相同的钉子,经磨而成针。管:竹管,用以盛针。

(17) 表、里:衣服的面与里。

(18) 箴(zhēn)理:针的道理。箴:即“针”。

荀子的《赋篇》包括《礼》、《知》、《云》、《蚕》、《箴》五篇短赋。本篇《箴赋》通过咏针,来表达作者明礼制、别尊卑和尊贤任能的思想主张。赋是受《诗经》与《楚辞》的影响而产生的文体,成于汉代,而开创于荀子的《赋篇》。它通过铺陈来咏物,讲求音韵优美,形式整饬,对后来的汉赋产生重大的影响。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