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亚风情》

第一辑 姜德明著述

《南亚风情》

这是先生的处女著。他随团访问缅甸、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后,写下了《拉合尔的思念》《达卡之夜》《曼德勒夜话》等十四篇散文,立即交付生身之地天津的百花文艺出版社,书送来的当夜“关了灯还想看看,于是关了开,开了关,翻翻看看,看看翻翻,怎么也睡不着”。

先生出访时,“四人帮”刚刚粉碎,南亚人民无不为我们这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而欢欣鼓舞;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逝世不久,没有哪个国家的朋友不对中国友人表示哀悼和慰问。尤其是同伟大人物有过接触的外国朋友,他们满怀深情地回忆起动人的往事,给代表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先生用笔记录了南亚人民和中国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歌颂了南亚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抗击外敌入侵的坚强斗志,为读者留下了南亚各国独具民族特色的绚丽画卷,既有异国情调,读来又倍感亲切。

袁水拍(一九一六—一九八二)先生称赞这本小册子:“虽属小品,思想感情却毫不琐碎,抑且宽宏深挚。艺术、结构亦并讲究。应该说是散文中有特色者。散文,有的流于空泛,一鳞半爪之身边小事,枝蔓不可收拾;有的又嫌虚夸矫饰,缺乏真实感。若此集,则作者亲历其事,亲识其人。非小说而有人物;有人物而不虚构。浏阅终篇,异邦之普通人民,老者与青年,固跃然纸上,如见其貌也。有真实感,有说服力。”

先生长期从事新闻工作,他不愿写那种人物和事件完全虚构的散文,虽然他也知道对散文的要求并不像报告文学那样必须完全真实,但他还是这么要求自己,追求“非小说而有人物,有人物而不虚构”的境界,所以他的散文经得起细看、经得起咀嚼。我从《守门老人》《拉合尔的思念》中,看到中巴人民的友好感情,三十多年过去了,这种感情还是那么牢不可破,以至李克强总理访问巴基斯坦时用了网络语言“巴铁”来形容。可惜如今我们的铁杆朋友越来越少了,这是崛起中的烦恼?

“小开本久矣不见了”是个老问题,老出版们吆喝久了,新出版们也都知道,但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拽着他们“高大上”,可能难回头了!

1

2

[姜题]

这是我的第一本书话集,主要谈鲁迅。我很喜欢“书叶”二字,特请钱君匋先生刻了一枚闲章。

跃华同志正

姜德明二○一四、六

花城出版社

1981年5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封面设计曹辛之,封面题字茅盾,

责任编辑黄伟经、郭丽鸿,

字数15万,

无印数,266页,定价066元。

《书叶集》

这是一本同鲁迅先生有关的随笔集。先生独具匠心,乐于人弃我取,搜寻断章残简,特别介绍了一些不常见的版本,以及很少被人提及的鲁迅同时代的人。所收入的《闪光的铜板》《鲁迅见到了休士》《蹇安五记》《女人与面包》等三十六篇书话,有分析,有趣味,文字生动流畅,材料真实可信,蕴藏着丰富的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真实鲜活的“先知形象,宛然在目”。

先生的书话处女作颇受文学前辈喜欢。杨宪益(一九一四—二○○九)先生来信说:“昨晚读了你送我的两本书,很过瘾,好久没有读到这样的好书了,尤其是《书叶集》,我向乃迭推荐了,她也很兴奋,她说她要买几本《书叶集》送给几位外国汉学朋友。”唐弢(一九一三—一九九二)先生“把卷神往,低徊不已”,他认为该书“不仅不讲或少讲别人讲过的话,所用材料,或新或旧,大都经过匠心的搜罗与组织。材料是一切研究工作的起点,个人以为这样做是难得的,必要的,我因此更加喜欢这本书”。荒芜(一九一六—一九九五)先生来信说:“单看题目,就令人眼馋。其中几篇早就读过,至今尚能仿佛感觉到文章的色香味。好文章如精美食品,只宜细细咀嚼,才滋味无穷,猪八戒对付人参果的办法之所以大煞风景,就因为他忍不住囫囵吞下也。”

先生自谦在深邃茂密的书林里,自己只能拾到零枝片叶,故名“书叶”。这两个字在他内心潜伏了二十多年。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先生出差上海。他流连朵云轩时,发现这里可以代订钱君匋(一九○七—一九九八)先生印章,高高兴兴写下“书叶”二字照章付款,携带闲章返回北京。“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钱先生主动提出给先生刻枚印章,他回答说“我早有了”,并细说了事情的来龙去脉。钱先生听后哈哈大笑,专门给他补刻了名章,还赠送了一幅画满柿子的立轴。

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先生当初舍得自掏银子,不贪“小便宜”上门“求赐”,最后却占了大便宜,还留下了好名声。有趣!

qwewrt

[姜题]

本书请叶圣陶先生写书名,钱君匋先生制书衣,黄裳作序,显得十分隆重,稍后便不敢这么张扬了。

跃华同志正

姜德明二○一四、六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2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封面题字叶圣陶,装帧设计钱君匋,责任编辑费淑芬,

字数191万,

印数9000册,300页,定价069元。

《书边草》

先生一向爱跑旧书摊,以为那是很好的文化休息。他在天津上中学时宁肯下午旷课,也愿泡在天祥商场的旧书摊前,当时他还不知道十年前南开中学的周汝昌、黄裳先生也曾在这里耗费过不少光阴。解放后他到人民日报社文艺部工作,单位离东安市场很近,有段时间每天午饭后他总到旧书摊前重温学生时代的旧梦。他闲暇翻翻旧书,时有所感所得,于是利用业余时间写了这九十篇读书札记,一边介绍知识,一边发点言论。

夏衍(一九○○—一九九五)先生说在自己的创作生涯中,各种文学形式都运用过,唯独没有写过诗。可先生沙里淘金,惊喜地发现夏公长篇小说《春寒》的女主人公吴佩兰作过旧体诗,于是写了《夏衍的诗作》。夏公收到赠书《书边草》后,“当天下午,一口气读完了,获益不少”。他由此引发对往事的回忆,给先生写了一封长长的信。冯亦代(一九一三—二○○五)先生病榻上读到这本书,“不啻沙漠跋涉,陡见绿洲,为之欢喜不尽”。

我藏有林庚白(一八九七—一九四一)先生的诗札,知他生性乖僻,婚变数次,精于命理。读了姜先生的《林庚白的自画像》后,方知这个南社诗怪还写信写诗骂过鲁迅先生,对他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这本书出得“十分隆重”。著名作家、教育家、出版家叶圣陶(一八九四—一九八八)先生题写书名,中国现代出版史上第一部书籍装帧集(《君匋书籍装帧艺术选》)作者钱君匋先生设计封面,著名散文家、藏书家、戏曲评论家黄裳(一九一九—二○一二)先生作序。

这阵势犹如大牌明星助演,“喧宾夺主”。好在主角自有绝活,善于从他人视而不见的史料中整理爬梳,挖掘潜藏价值,得出独特见解。他又没有门户之见,更没有习惯偏见,只要为新文学做出过贡献的,不论大小,有名无名,他都尽量注意到并给予尊重。这就使得他的读书札记自成“姜氏特色”,而不受明星耀眼光环的影响。

这之后,先生学会了“低调”,不再这么“张扬”了。

f

[姜题]

我非常喜欢本书的封面设计。为此先后惊动了丁聪、曹辛之、黄苗子诸位先生,心里很不安。

跃华同志正

姜德明二○一四、六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2年9月第1版第1次印刷,

装帧曹辛之,插图王小蕙,责任编辑吴金海,

字数83万,

印数13700册,184页,定价057元。

《清泉集》

这本小集子列入“散文丛书”,收入散文二十一篇。书名取“我们的生活如同一泓清泉,作者愿与读者共饮生活的美酒”之意。先生十分感念文学前辈叶圣陶先生的来信鼓励:“昨日读大作《清泉流向千万家》,欣快之至,钦佩之至。写报道文章,走此途殊为正道,设计好,语言不采学生腔,使读者感觉有余味。望足下赓续为之,我以读者身份引领而俟。”

文人著书立说多有请师长、前辈和同仁作序题跋的传统。这其中既有附骥扬名、抬高身价的,如“我的朋友胡适之”类;也有彼此标榜、互相抬轿的,如“半是交情半是私”类;还有扶持后进,借序抒怀的,如萧乾(一九一○—一九九九)先生之于先生,此乃文苑中最具魅力的一种文体。

萧乾老的书没请别人写过序,生平也不曾替人写过。他这次破了例,而且还是在病榻上,“用意主要在于提倡打破编辑与作者之间的畛域,提倡编辑一定要动手写文章,反对那种‘纯’编辑”。他觉得自己与作者有许多相通之处,都是从事写作的编辑,都着眼于细节,客观记录平凡的事情和人物,一笔不苟地将生活的景象忠实反映出来。

这本书最先请著名漫画家丁聪先生设计封面,他用写实手法,“清泉”飞流直下,缺少美感,先生不太满意,丁聪先生大度建议他找曹辛之先生另起炉灶。曹先生大笔一挥,几股“清泉”蜿蜒曲折地从封面左上角缓缓流向右下角,并指名道姓请黄苗子先生题写隶书书名。

丁聪先生曾为杨绛先生设计过《干校六记》封面,范用先生直言不讳地说:“第一版的封面是丁聪设计的。丁聪是大家,但这次设计是失败的,杨先生不满意。再版时我就重新设计了。”

“这不能说是‘失败’。”先生翻出《叶雨书衣》(北京三联书店二○○七年二月版)指着第十四页为亡友鸣不平,“原来的封面也还说得过去,当然范用先生后来设计得更简洁明快一些。”

我想起来了,先生曾写过《丁聪的封面画》,说抗战胜利以后“画家已经形成了个人的风格,是一位出手不凡的大家”。

5

[姜题]

本书封面设计秦龙的名字,我很熟悉。他在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中演过白杨的儿子,那时他还是个少年。他的设计很现代,色彩强烈,简洁明快,我非常喜欢。

姜德明二○一四、六

山东人民出版社

1982年9月第1版第1次印刷,

责任编辑杨启璋,封面设计秦龙,题头尾图崔森林,

字数83万,

印数7100册,188页,定价055元。

《雨声集》

该书收入散文十八篇,多是作者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的新作,只有《出发吧,年轻人》例外,写于六十年代初。这个座谈会的记录详细描述了十多位应届大学毕业生家长如何协助学校教育孩子,自觉服从国家分配,主动申请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感情是那么的真挚,文风是那么的清新,这种干群关系良性互动、党和人民心心相印的社会风尚颇值留恋。

先生取此书名,主要是喜欢这个名字富有生机,令人遐想。管桦(一九二二—二○○二)先生序言多所阐释:“江河因雨水而增其深广,大地因雨水而充满生命的绿色。中华民族悠久而灿烂的文化,就像雨水一样浇灌了世代人民的心灵。德明同志深深懂得文化的兴衰,直接影响着自己的民族。于是他的《雨声集》向读者示意了这个极为重要的思想。”先生笔下飘摇的历史风雨中,一个个命运不同的人物显现在我们眼前。我仿佛从眼泪中望见那“值得人们同情的软弱而不幸的女作家萧红”,看见了“一•二八”上海炮火纷飞中的鲁迅,看见了美丽幽静的硖石镇以及生长在那里的已故诗人徐志摩和一个可敬的老图书馆馆员……

《湖滨夜语》写到先生与北京新闻学校同窗、郁达夫之子郁飞在西湖边上的重逢。郁飞在抗美援朝时不响应党的号召报名上前线,说自己不会打仗。有同学劝他:我也不想去,但别人都报了名,自己不报多不好看啊。郁飞当场反驳:我不能为了面子而说谎。郁飞毕业去了新疆,一九五七年被打成“右派”,结果妻离子散。冤案平反后,他在杭州重建家庭,进了文化单位工作,拿起翻译之笔,出了几本文学译作,后来不知为什么又全家移居美国。先生打听过他的消息,工作很难找,常常失业在家。前些年一位女同学到纽约看过郁飞,想不到他有点痴呆了。先生想不通:“在我的印象中,郁飞总是那么单纯、热情、潇洒,怎么会痴呆呢?”

我倒认为郁飞还是“痴呆”了的好,免得他回想不堪回首的岁月,往渐已愈合了的伤口上捅刀子!

6

[姜题]

我爱绿叶。一九八三年我有幸参加了“万叶散文丛刊”的编辑工作,创刊号即名《绿》。

姜德明二○一四年七月

百花文艺出版社

1983年7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无责任编辑大名,封面设计王书朋,

字数11万,

印数6200册,240页,定价067元。

《绿窗集》

读书之乐乐如何,绿满窗前草未除。本集收入的二十四篇散文,都是先生在自己起居的绿窗深处所作。他或听飒飒的树叶响,感到绿色照眼,似乎连心都被染绿了;或听雨水洗净绿叶上的尘埃,仿佛闻到了绿叶发出的阵阵清香;或听蝉鸣碧树,悠扬轻松而又舒畅的调子。如此心旷神怡之下挥动着彩笔,展现在读者面前的自然是一扇扇心旷神怡的绿色窗口。

先生热爱生活,喜欢绿色。他当副刊组长时,许多优美散文受版面限制发不出去,于是决定以图书形式出版“万叶散文丛刊”,只署编委会,不标成员名单,实际主编是袁鹰。一九八三年六月,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首期丛刊《绿》,开篇是冰心先生的《绿的歌》。后来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丹》、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了《霞》。四年仅出三期,后因经费问题,加之《散文世界》创刊,这份丛刊就停办了。

这本书付印前,先生回了趟生身之地天津。他中学时代就开始淘书,天津的旧书市场留下了他朝气蓬勃的身影,他自然对她有一种依恋之情。先生到天津的第二天清晨,就独自一人跑到劝业场附近找卖煎饼果子的,迫不及待地边走边吃,生怕遇到熟人。怕什么有什么,正当他走到原中原公司附近,迎面碰上了百花文艺出版社的董延梅女士。他张口结舌,不知如何是好。董女士笑问:“怎么,宾馆的早点不好吃?”

“不,不,北京的煎饼味不正。我这是……”胃知乡愁,乡味可亲,这个自称“在天津的马路上出丑了”的先生更可亲!

《京华一叟》中的谢国桢先生也是一个有口福之人。一次“棚友”何兆武先生好奇相问:“您吃了一辈子,到底哪顿吃得最好?”谢一声“啊呀”:“要说最好的,就是一九三三年的那一次。”

那年,法国汉学家伯希和来到中国,中研院史语所所长傅斯年先生在北海仿膳请客,谢奉命陪同。那顿饭,上的全是宫廷菜,且一道菜换一种酒,前后上了十几道菜,也换了十几种酒。说者眉飞色舞,闻者口水直流。

可见十年浩劫中“牛鬼蛇神”们也并不“老实”!

7

[姜题]

编文艺副刊,我分工管散文。但,临时任务也涉及其他,在本书中便有所反映。

跃华同志正

姜德明20146

安徽人民出版社

1983年9月第1版第1次印刷,

责任编辑徐子芳,封面设计秦龙,

字数16万,

印数10000册,269页,定价075元。

《书梦录》

这是先生继《书叶集》《书边草》之后,出版的第三本读书札记,书分“书边拾梦”“幕外乱弹”两辑,用冯亦代先生的《书缘》代序,收入书话八十五篇,另附《〈鲁迅晚报〉出版始末》《殷尘其人》及作者《后记》。书中介绍了一批现代文学书籍的知识和现代作家的作品、掌故,其中包括鲁迅、郭沫若、茅盾、周作人等著名作家的一些不为人知的故事,以及梅兰芳先生访美、程砚秋先生访欧等具有史料价值的篇章。

冯亦代先生序言中的“美人已属沙咤利”,典出《太平广记》唐•许尧佐《柳氏传》。唐肃宗时,韩翊美姬柳氏为蕃将沙吒利所劫,后得虞侯许俊帮助,韩与柳复合。后人以沙吒利代指强夺人妻的权贵。冯先生引此典故可能全凭记忆,故与原文“佳人已属沙吒利”有所不同,但此处“佳人”改“美人”似更为贴切,“沙咤利”的“咤”当是笔误。冯先生看到早年旧物《文饭小品》已收入先生箧中,还要他“在书上写几个字以留纪念”,其“往事如烟,思之怃然”的复杂心情是莫可名状的。

我看到《〈锦帆集〉和〈锦帆集外〉》一文,十分怀念我收藏签名题跋书的引路人黄裳先生。丁亥仲秋,我寄《珠还记幸》(修订本)请黄裳先生签名,未曾想到他却题了满满一页文字:“此旧作新刊,不图得读者错爱,一年后得重印,惭愧惭愧。新增内容,以叶圣翁俞平老书件为可观,知堂钢笔题诗亦少见,钱默存一笺亦有趣。拙见如是,不知尊见如何?书为跃华先生一笑。黄裳丁亥初冬海上书。”

书乃静止之物,扉页题有小跋,犹如长了双眼,立刻多了灵性,可谓栩栩如生,如见故人,不介自亲。我第一次知道书还有这个玩法,从此踏上了收藏签名题跋的不归路,其喜也融融,乐也融融。

先生所说的“临时任务”,大概是指编散文外还参加过萧红七十诞辰纪念活动、代人看电影之类的事情吧!

此书乃《河南日报》资料室旧藏,后流落郑州市中原区纵横书屋,与《清泉集》《书叶集》一同购得,九十元包邮,物有所值,谢谢店主傲雪甜甜。

8

[姜题]

一九八三年三月,我随夏衍同志访日,归来后写了《寻找樱花》,总算不虚此行。那次旅行也是我一生难忘的。

姜德明二○一四、六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4年8月第1版第1次印刷,

责任编辑王正湘,封面题字范寅铮,封面画郑蓓红,

字数99万,

印数6800册,197页,定价070元。

《寻找樱花》

这是“出版湘军”独具只眼出版的一套“散文丛书”,作者依次为蔡天心、石英、杜埃、逯斐、公刘、雁翼、秦牧、邹荻帆、张志民、姜德明、崔合美先生。先生此册收入散文三十一篇,另有陈大远(一九一六—一九九四)先生序言和作者后记。

先生是一个优质高产的作家。他跑了趟缅甸、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就写了本《南亚风情》;去了趟日本,就有了这半部《寻找樱花》。这是需要作家做足功课、有备而写、勤奋笔耕的。比如出发前了解掌握出访地的民族风情、人文历史,随团访问时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归国后“别的同伴下海游泳去了,我就躲在屋里写作”。尤其是后一点特别重要。许多才思敏捷的作家出访,功课也做了,富矿也采了,但回国后很难静下心来,结果左拖右拖,将最初的写作激情都拖到爪哇国里去了。

“作诗火急追亡捕,情形一失永难摹。”苏轼所言乃至理名言。当灵感闪现的时候,诗人应该像追捕逃犯那样火急,立即把它捉住,否则等到情境消失,就很难把它描摹出来了。作诗如此,写散文如此,其他工作亦如此。今日事今日记,今日事今日毕,人生就会少留许多遗憾。

陈大远先生十分喜欢先生的散文,说它们不但给他很多教益,甚至还帮助他驱除病魔。“《雨声集》是我患肺炎住院时读完的,它减少了我的疾病的痛苦。《书梦录》是我患三叉神经痛时收到并开始阅读的,它成了我的镇痛剂。”他说这些玩笑话并非谎言。“我读了这本《寻找樱花》的作品之后,深深感到,德明同志对于周围的事物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反应快,抓得住,善于猎取题材。”

邻邦扶桑被誉为樱花之国。先生的散文常常猎取小人物,如《寻找樱花》中的茶馆女主人,《轻轻的叩门声》里的火车司机,《台湾少女》里台湾姑娘等,绚烂之处常常给人无限遐想。

我先后随团出访过意大利和希腊,也曾想回国后写篇把东西,后来“一字无成”,面对先生这面镜子,我真的无地自容!

9

[姜题]

河南一位书友赠我五个字:书味清如水。我不敢当。但愿有一天能接近这一境界。

跃华同志正

姜德明二○一四、六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6年7月第1版第1次印刷,

责任编辑杨进,封面设计宁成春,

字数118万,

印数8000册,268页,定价170元。

《书味集》

“读书文丛”第一辑作者由董鼎山、朱虹、李子云、丁聪、黄裳、姜德明、张隆溪、赵鑫珊先生组成。先生此册集文六十篇,是他写的第四本关于现代文学的读书随笔。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买书、读书、写书,是先生不可或缺的业余爱好,他的这个业余爱好从少年时代就开始了,可谓入道早矣。解放初期,他当上了中共中央机关报的文艺编辑,志趣所关,于公于私,两相无害。于是,他利用业余时间将自己的读书所得写成随笔(书话),算是对“故人”的一个“交代”。这一“交代”,一本本清新自然、稳重踏实的书话纷至沓来,成了书话界的一道亮丽风景。

书味清如水。先生面对书界知音的赞誉,谦恭地说“但愿有一天能接近这一境界”。这无异于给写过几篇偶遇、偏得、深喜之类的所谓书话,就自称书评家的人一记响亮的耳光,尽管他本人实无此意。先生深信书是有味道的,刚刚印出来的新书带着油墨的香味,陈年旧书耐心一点抚摸也还可以在书页之间闻到那沁人的余香。我不知道他取这个书名前看没看过陆游的七律《晚兴》:“并檐幽鸟语璁珑,一榻萧然四面风。客散茶甘留舌本,睡馀书味在胸中。浮云变态吾何与,腐骨成尘论自公。剩欲与君谈此事,少须明月出溪东。”这“书味”平常就装在肚子里,而先生却用神来之笔将“书味”写出来供读者品尝,此等功夫非书评高手莫能为。

先生的书话之所以独树一帜,事过经年还书味浓浓,其一是“选材严格”。他写的书大多有唯一性、独家性,不是随随便便摸起来一本就写的,书话因此有了存在的价值,为版本、史料的挖掘,佚文的搜集提供了线索和证据。其二是“阅读广泛”。天文地理,诸子百家,晚清掌故,民国丛刊,开卷有益,博采众长,识见自然不同流俗。其三是“借题发挥”。先生人缘好,了解文坛的内幕多,他不时发思古之幽情,褒奖一下前辈文人的精神风范和昔日出版界的学术操守。三者相统一,形成了姜氏书话的内在风骨。

10

[姜题]

我无条件研究鲁迅,只想说些自以为没有说过的琐事而已。

姜德明二○一四、十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6年8月第1版第1次印刷,

责任编辑陈朝华,封面设计乐秀镐,

字数227万,

印数2000册,323页,定价185元。

《活的鲁迅》

这本书中的六十篇文章大多选自先生的六七本著作,可以说是他关于鲁迅先生研究的一本选集。先生写这些随笔时注意了三点:尽量言之有据,主要运用鲁迅先生的作品,特别是书信和日记,他以为这当中还有很多可以挖掘的素材;尽量小处着笔,着重写人物的性格、品质和修养,写出鲁迅先生与一些平常人的不同寻常的关系,以见这个伟大人物的朴素和平凡;尽量以写散文的方式来动笔,将研究式随笔写出灵性来。

“漫云往事已如烟,伊昔津门痴少年。未免有情谁遣此,一生长费买书钱。”邵燕祥先生“八六夏呈德明兄”的这首绝句,先生认为是知者所言。他最早接触鲁迅先生作品时只有十二岁。唐山一个开照相馆的青年常来天津办货,一次顺手将《野草》递给他,返回唐山时“便把那本我看不懂的《野草》留给了我”。他考上中学后,课本里有鲁迅、叶圣陶、冰心、巴金等作家的文章,“我才知道鲁迅的书多么可贵,鲁迅的人格多么伟大”,并开始跑旧书摊。当上副刊编辑后,形势和任务逼迫着他长时间浸泡图书馆,“奠定了我对鲁迅及新文学研究的志趣”。

先生出入书山,纵横文海,采玉网珠,披沙拣金,浊微抉幽,心细如发。他发现鲁迅先生既有“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坚强意志,也有“怜子如何不丈夫”的儿女情长;既怒斥过许多应该怒斥的人,也冤枉过一些本该友好相处的人。他是伟大而感人的,真实而鲜活的,当年的国民政府骂不倒他,如今的“愤青”们更骂不倒他。先生拿起笔捍卫鲁迅先生的尊严,他坚信时代总会前进,凡事无须悲观,鲁迅先生会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这本书扉页题:“姜□□同志鉴存乐秀镐861030子夜”。扉二题:“王可先生正姜德明二○一二年六月”。我花五百元从京城书友王可先生处淘得后,特意送请先生补题了这两句话。

先生说:“王可是王冶秋先生的小公子,他写《王冶秋传》时还来我这里征求过意见。”我特意打电话求证此事,王可先生说他不是王冶秋先生的哲嗣。先生可能记差了。

11

[姜题]

柯灵先生为本书作序,是出版社提出建议后我照办的。不想竟获得全国优秀散文集奖,让我羞愧不已。

跃华同志指正

姜德明二○一四、六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7年5月第1版第1次印刷,

责任编辑季涤尘,插图丁聪,封面设计张守义,

字数23万,

印数5400册,413页,定价255元。

《相思一片》

先生应人民文学出版社之约,将近几年所写的散文新作,以及《绿窗集》《雨声集》《清泉集》《寻找樱花》《书边草》等书中着重写人物和作家的散文,辑为他的第十一部散文集。

这六十四篇散文多数写人,写作者生活中比较熟悉的普通人,即使作家也把他们当作普通人来看待,知人论世,温柔敦厚,既不乖原则,又不失公允,写出自己最真实、最朴素的感情,为已逝者安魂,为健在者慰情。

夏衍先生看后来信说:“您写的那些朋友也都是我的熟人,所以看下去感到特别亲切,一直看到今天上午十一时,苏灵扬同志来访,才放下手,已经把写人的部分都看完了。《听车楼记》《小伙计》《忆杨刚》这几篇使我想起了许多往事,这个大时代竟出了这么多的‘痴人’,而这些‘痴人’又都是那么‘九死不悔’,读了真使人不胜感慨!”

柯灵先生称赞该书“人物荟萃,色相缤纷,叙事委婉,落笔清俊,旧巢新燕,似曾相识,而视野宏远,寄意遥深,别辟一径。他为知名的作家学者写真,既描画他们平易近人的容止,又特别勾勒他们的崚嶒风骨,冰雪精神,拂拭尘垢,还以皎洁,为已逝者安魂,使健在者慰情。知人论世,温柔敦厚而不乖原则,不失公平……完全可以当作是历史的召唤,时代的足音”。有点小疵的是序言落款时间为“一九六八年一月十日”(应为一九八六年),我揣摩是打字员操作失误,而责任编辑又没有校正过来。

一九八九年二月二十八日,全国优秀散文(集)杂文(集)评奖委员会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评选出荣誉奖七部,优秀散文(集)奖二十四部,优秀杂文(集)奖十部。优秀散文(集)获奖篇目按得票多少为序,作者依次为杨绛、姜德明等先生。这是建国四十年来中国作家协会首次进行这类评奖活动,受到文学界和散文杂文读者的广泛关注。先生为此十分不好意思,羞于将获奖名次道人。

该书安徽省芜湖区古今书坊标价一百二十九元,九五品相。我给店主发信息砍价,八十元包邮收入箧中。

12

[姜题]

迷人的文坛逸话可以增长我们的智慧和个人的修养。

跃华同志指正

姜德明二○一四、九

浙江文艺出版社

1987年10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封面题字黄苗子,责任编辑费淑芬,封面设计梁珊,

字数167万,

印数1400册,248页,定价140元。

《燕城杂记》

该书收文六十二篇,最后一组“大地漫笔”(共计二十九则)大多写于一九八三年,内容都是有关文化和文艺工作的,之所以“附带”收入,原因是这些“火柴盒”写于“燕城”一隅,多少与书名扯得上一些关系。另有黄裳先生序言和作者自跋。复旦大学出版社二○一二年四月再版时全部印的精装。

下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