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苦吟神鬼愁

三、苦吟神鬼愁

明万历二年(1574),冯梦龙出生了。我们知道这个年份,并不是因为我们查到了他当年的户籍记录,也不是因为冯梦龙已经有名到入了《明史》文苑传或其他历史典籍,这是我们从他的部分作品的相关署名中推算出来的。遥想当年,冯老先生虽然怀着浓浓的书香梦,想让儿子们能通过读书做官而光宗耀祖,但他应该料想不到,“有心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阴”,冯梦龙没有位列明王朝的股肱良臣,却在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声名。也许,要是能料想到二儿子冯梦龙会取得这样大的成绩,他的父亲冯老先生会在当时认真记录好他的生辰八字,不会让后人再去费事查找推算。不过,当时的通俗文学虽然发达,但并不被大多数主流文人士子所认可和看重,冯梦龙的有生之年,也许并没有完全知晓并了解到自己编选、创作、刊印这些作品的价值与意义;死后的成就与荣光,只能留给有志于此的后学们去整理和追寻了。

言归正传,我们如何从冯梦龙自己的著作序跋中推算出他的生年呢?《甲申纪事叙》是冯氏晚年的作品,署名“七一老臣冯梦龙识”,甲申年为1644年,当时冯梦龙已经七十一岁了,根据这条记载逆推,那么冯梦龙自然是生于万历二年(1574)。当然,我们并不是只有这一条孤证,还可以在冯梦龙的《中兴伟略引》中寻找到类似的证据:“诏谕彰明,招贤纳士,待天下之清,协扶幼主中兴大务,恢复大明不朽之基业,在兹举矣。是为引。七十二老臣冯梦龙恭撰。”(《冯梦龙全集》第17卷,第1页)《中兴伟略引》作于唐王朱聿键监国福州的乙酉年(1645),这一年冯梦龙已经七十二岁,逆推可得他的生年为1574年。

除了他自己的作品之外,我们还可以从与他有交往的钱谦益的一首诗中寻找到旁证。在冯梦龙七十岁生日时,钱谦益(1582—1664)写了《冯二丈犹龙七十寿诗》为他贺寿:“晋人风度汉循良,七十年华齿力强。七子旧游思应阮,五君新咏削山王。书生演说鹅笼里,弟子传经雁瑟旁。纵酒放歌须努力,莺花春日为君长。”钱谦益字受之,号牧斋,又号蒙叟,他是明代万历进士,官至吏部侍郎,这首诗见于钱谦益《初学集》卷二下《东山诗集》四,他的《东山诗集》以时间顺序编排,给冯梦龙贺寿的这首诗的前后两首诗都写于癸未年(1643),可知癸未年冯梦龙为七十岁,这与他作品中的记载相一致,所以,冯梦龙的生年为万历二年(1574),可以说是确定无疑的了。

老人自己有过切身教训。欲成大器者,就该步上金殿,接受天子面试,若连孔庙的门槛也未踏进去,当然不得拥有儒生的称谓,当然不得擅自进入大成至圣先师的殿堂了。面对自己坎坎坷坷的人生历程,老人家怎不希冀二倌(指冯梦龙)有朝一日受皇封、食君禄,就本人而言,死亦瞑目矣!老人听着巧凤(冯梦龙的大嫂)对二倌未来的断言,更是恨铁不能成钢地要冯梦龙发奋读书。故而像慈祥的母亲一样说道:“自古念书成人只有一个秘窍——苦吟神鬼愁。当朝一品的王鳌,少小时家贫如洗,每日放牛时于学馆门外偷听先生授课,以树枝作笔,沙泥作纸,到后来不但金榜头名,还作了辅国的栋梁之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吾儿当自省自策其力也!”为了表示慎重,特地将“苦吟神鬼愁”五字书写在纸上,要冯梦龙作一个座右铭。(马汉民:《冯梦龙》,第29页)

以上引文出自马汉民手笔,见于北京燕山出版社于1992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冯梦龙》一书。在马汉民的书中,冯梦龙的父亲并没有被塑造成一个出身儒学之家的知识分子形象,即便如此,文中的老人(冯老先生)依旧期盼自己的二儿子冯梦龙能够通过苦读而获得“儒生”称谓,获得进入“大成至圣先师”殿堂的初级资格。冯老先生用当朝大官王鳌从小苦学的事迹来激励幼小的冯梦龙,希望他能够把“苦吟神鬼愁”当作自己的座右铭,寻找身边一切可供自己学习的榜样,通过苦读苦学来提升、完善自己,争取日后能学有所成而受皇封、食君禄,过上好日子,也能光耀冯氏的门楣!

冯梦龙为后世留下了非常丰富的著作,流传至今的就有七八十种,这些著作涵盖了经史子集四部,涉及的文体就有小说、戏曲、民歌、笔记、笑话、诗文、经学、史志等多种,冯梦龙能够创作、改编、增补、评点、选辑如此多的作品,与他从少年时期就潜心苦学的经历自然是分不开的。没有少年时期开始以至贯通一生的读书基础,很难想象他能以一己之力完成这样浩大的工程。因此,历来从事冯梦龙研究、为冯梦龙作各类传记的人们都不约而同地认定少年时期的冯梦龙有着执著而坚韧的苦学经历。更主要的是,苦学博览开阔了他的学术视野和人生襟抱。与他同时代的学人相比,论读书之刻苦和学问基础之雄厚,与他在同一个水平线上的大有其人,优于他的也不乏其人,比如钱谦益,但是要论文化视野,要论文化抱负,要论文化见识,要论在文化理念上兼容并蓄的丰赡性,似乎很难找到第二人。除了马汉民的《冯梦龙》一书之外,张中莉《市井奇才:冯梦龙全传》将冯梦龙的父亲塑造为一位名叫冯伯伦的专门从事丝织业的机户,有着一份不小的家业,虽然家道殷实,冯老先生依旧用心督促儿子们,让他们在学馆里用功读书,以便日后能在科举考试中谋得功名,光宗耀祖。该书所塑造的冯梦龙形象,虽然不时会有一些诸如偷偷去书场听评书之类的举动,但总的来说,除了天生聪慧灵悟之外,他用心苦读圣贤书,静坐勤习应试文,为日后的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那么,冯梦龙的童年及少年求学经历究竟是怎样的情况呢?我们依旧去他自己的作品中寻找答案。在《麟经指月》一书的《发凡》中,冯梦龙曾经留下了这样的回忆:“不佞童年受经,逢人问道,四方之秘筴,尽得疏观;廿载之苦心,亦多研悟。”(《冯梦龙全集》第20卷,第1页)由此可见,童年及少年时期的冯梦龙,的确曾有一段苦读经书,认真钻研儒家典籍、学问的学习经历,这段经历也让儒家思想在他的思想深处留下了永远无法磨灭的印迹,终其一生,他所选编、创作的作品,始终渗透着封建社会“补天派”的思想,这与他自小所受的儒学教育自然息息相关。冯梦龙的启蒙老师大家已经不陌生了,他就是前文提到的,与冯氏家族有通家之好的王仁孝先生。根据魏城壁《冯梦龙戏曲改编理论研究》,冯老先生曾邀请王仁孝担任冯梦龙的启蒙老师,指导并培养儿子对儒家经典著作和教义的兴趣。王仁孝对冯梦龙的影响比较深,很好地培养了他对儒学,尤其是研究《春秋》的兴趣。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