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浪漫主义时期的美国文学研究

第二章 浪漫主义时期的美国文学研究

18世纪末开始,欧洲的浪漫主义文学逐步发展,到19世纪的前30年,真正对美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本章从浪漫主义时期的时代概览入手,对该时期的极具开拓精神的浪漫主义小说家、追求独立的浪漫主义散文家、豪放的浪漫主义诗人进行论述。

第一节 浪漫主义时期的时代概览

19世纪的前50年是美国独立文化与文学炼铸成型的时期。独立后的美国在政治、经济和思想领域内都表现出一片生机盎然。杰克逊时代的民主和政治平等成为这个新国家的理想。政治生活开始出现急剧变化。美国当时的共和党和民主党的雏形已经出现,开始争权夺势,新的政治体制正在形成。开拓者的板斧继续挥舞,边地疆界迅速西移。欧洲移民大批涌入,使国家人口剧增,40年间增长2000余万人。工业迅速蓬勃发展,全国经济空前膨胀。这一切在人民中催生了高度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人们以“上帝的选民”自诩,以实现“上帝所命”(manifest destiny)为己任。

新英格兰加尔文主义的解体,长期束缚思想的精神枷锁的消失,使人的精神获得自由,使文学想象力有了得以施展的良机。国家呈现出生机勃勃,人民有了开创新生活的热烈渴望。国家的开朗情态,时代的上进精神,促进了浪漫主义感情的迸发。外国的思想和文化影响激发了美国浪漫主义思潮的蔓延。二三十年以前波及欧洲的浪漫主义运动,对19世纪早期美国文学的成长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美国的浪漫主义文学自一开始便有其独特的属性。它不同于英国或欧洲大陆的浪漫主义的根本原因在于,它是许多“美国”因素和条件熔为一炉的产物。从本质上讲,它所表达的乃是“一种真正的新的经历”,包容着“一种异样的性质”,因为“这个地方的精气神”和欧洲的迥然不同(诚如D. H.劳伦斯所评论的)。

受美国清教主义文化遗产的影响,美国的道德观在漫长的时期内在本质上是属清教主义的。公众舆论的清教氛围浓郁,社会生活和文化趣味基本上是由清教氛围所限定的。从整体讲,清教主义传统给美国人性格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迹;美国清教徒在把自己的思维方式强加在北美大陆人民方面,做得最彻底、最成功。虽然时至19世纪,清教主义业已衰落,超验主义业已兴起,导致了思想的解放和随之而来的文艺复兴,但是清教主义烙在人的意识上的印迹是深刻的,它貌似无形却有形。清教主义对美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是明显的,美国浪漫主义作家和欧洲同行相比更富说教特色,就是这种影响的突出表现之一。

美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另一明显特点在于一个“新”字,即它所表现的美国民族之“新”。美国人是“新人”,是北美大陆新伊甸花园里的新亚当。到19世纪,这一观点业已逐步发展成为“美国神话”。在神学、历史和文学领域,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神话的轮廓愈来愈清晰,内容愈加充实。神学家、历史学家和文学艺术家的想象愈益丰富,表达也愈益明确。“美国神话”把世界视为刚刚诞生,人类被赋予第二次机会以建立全新的理想的生活。它给文学引进一个新主人公,带来一整套全新的理想的道德标准。新主人公活动在全新的美洲舞台上,这成为美国19世纪,特别是浪漫主义时期文学的占主导地位的素材。新主人公无疑是堕落前的亚当。他的思想洁白无瑕,世界和历史都展现在他的面前。美国人将自己形容为有别于欧洲人的新人,把欧洲称为“旧世界”。或许,他们的理想只是空谈,他们的梦想已化作泡影,或自一开始便是人们的冥想和虚构,然而,它们以某种形式存在于美国人的头脑之中,这个事实的历史意义断然不可小觑。它们使人们感到“新”,感到不同于他人,这种感觉激发了作家的浪漫主义想象和灵感,使他们创作出不同于别的国家的作品来。于是,人们感觉到美国浪漫主义作家进行文学创作时那种强烈的描绘新地、新人、新生活的使命感。

美国浪漫主义运动中产生的浪漫文学作品,既有模仿,也有独立创造的特征。像欧文、库珀,尤其是世人称之为“剑桥诗人”(the Cambridge Poets)或“新英格兰诗人”(the New England Poets)的布莱恩特、朗费罗、惠蒂埃、霍姆斯(Oliver Wendell Holmes,1809—1894)和洛威尔(James Russell Lowell,1819—1891)等人,都在不同程度上有师法欧洲文学大师的倾向。他们怀旧的目光投向大西洋彼岸,常从英国18世纪新古典派作家,如德莱顿(John Dryden,1631—1700)、蒲柏(Alexander Pope,1688—1744)、艾迪生(Joseph Addison,1672—1719)、威廉·库珀(William Cowper,1731—1800)、哥尔德斯密斯(Oliver Goldsmith,1728—1774)、彭斯(Robert Bums,1759—1796)、扬格(Edward Young,1683—1765)、格雷(Thomas Gray, 1716—1771)、拜伦及华兹华斯等处汲取精气及模式。比如欧文便有“美国的哥尔德斯密斯”之称,库珀便有“美国的司各特”之称,凡此称谓,从历史看,绝非恭维。这些作家可被概称为“模仿派”或“保守派”(欧文、库珀稍有不同)。他们在作品中突出某些题材,而忽略其他内容,比如他们喜欢写家庭、子女、自然界及理想化的爱情的题材,而忽视当时美国生活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如向西拓殖、民主与平等、现代美国的崛起等等。从技巧角度看,他们偏爱传统的格律和诗歌形式;他们的语言通常是英国英语;他们的比喻有时属俗套老调,其象征意义因过于明显而流于皮相。这些人曾名噪一时,以朗费罗论,他在很长的时间内被视作美国的丁尼生;他们为“新英格兰的文化复兴”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由于他们未能和后世读者交流,他们的声名和作品让人有时过境迁的感觉。另外一些同代作家如爱默生、爱伦·坡、梭罗、霍桑、麦尔维尔、惠特曼及狄金森等,思维方式和创作经历则迥然不同。早在菲利普·弗瑞诺的《崛起的美洲的荣耀》这种殖民主义时代的作品中[1],就已有了美国人所特有的声音。但是,关于创作独立美国文学、创作一种可与新的国家的政治地位齐名并肩的民族文学的议论,直到19世纪30年代才变得沸沸扬扬。其时钱宁(W. E. Channing,1780—1842)的《论民族文学》(Remarks on National Literature)、《民族文学的重要性和途径》(The Importance and Means of a National Literature),爱默生的《论自然》(Nature)、《美国学者》(The American Scholar)和《论诗人》(The Poet),以及惠特曼的《草叶集》(Leaves of Grass)的初版前言,先后面世,一股强劲的文学独立之风正从新兴的美国大地上吹拂而起。这些人不满足于尾随在他人之后,不满足于餐桌上的残杯冷炙,他们要革新,要寻觅反映新国度、新生活的新文学表达方式,即美国文学的表达方式。他们要建立美国自己的新文化,以体现美国自己的新经历。虽然他们当中不少人受到同代人的冷嘲或白眼,如梭罗、麦尔维尔、爱伦·坡和惠特曼,有些人似乎“生不逢时”,如狄金森,但他们却是本国和世界性浪漫主义的深层动力。他们完成了自己的历史重任,在美国文学的园圃中播种下奇葩异卉的种子。独立美国文学的开花结果多归功于他们的辛勤耕耘。这是今天人们依然记起他们的根本原因。

第二节 极具开拓精神的浪漫主义小说家

一、极具开拓精神的浪漫小说家:华盛顿·欧文

华盛顿·欧文(Washington Irving,1783—1859)是第一位享誉欧洲的美国小说家,1783年4月3日生于纽约一个富裕的商人家里。兄弟姐妹八人,他排行最小。受两个哥哥威廉和彼得的影响,他从小喜爱文学。1799年,其父迫使他中途辍学入法律事务所工作。1804年,他离开事务所赴欧洲考察三年,获得大量写作素材。许多民间故事和历史传奇令他十分感动。1806年,欧文返回故乡,1807年与哥哥合办《大杂烩》杂志,并抽空写了一系列讽刺纽约社会弊病的杂文。1809年,他第一部作品《纽约外史》问世,受到欢迎。不幸的是,他的未婚妻玛蒂尔特突然去世,令他伤心不已,他发誓终身不娶。

二、极具开拓精神的浪漫小说作品解析

(一)欧文的代表作:《瑞普·凡·温克尔》

《瑞普·凡·温克尔》(Rip Van Winkle)是当时美国著名的短篇小说,深受欧美读者的喜爱,该作品也是欧文的代表作。

1.《瑞普·凡·温克尔》作品概述

《瑞普·凡·温克尔》是欧文以德国民间传说为素材,结合纽约地区荷兰移民的生活和美国独立战争前后的变化加工创作而成的。瑞普·凡·温克尔是荷兰人殖民统治末期纽约州乡下一个普通的农民。他为人忠厚老实,助人为乐,但很怕老婆。一天,他回家迟了,深怕老婆骂他,干脆背着猎枪,带上猎狗“狼”,登上哈德逊河畔的卡兹吉尔山打猎去。他在山上遇到一个白胡子矮老头背着一桶酒蹒跚而行,便替老头把那桶酒背到山顶。那里有一群怪人在玩九柱游戏。他们面容古怪,身穿马甲,腰挂长刀,为首的头戴一顶插羽毛的高帽,脚着高跟鞋和红袜子……瑞普招呼他们喝酒,自己也偷偷喝了几口,不久就迷糊地睡着了。

瑞普睡醒时,太阳已高高升起。那玩游戏的怪人们都不见了。他的狗也不见了,他的猎枪锈得变了样。他无可奈何,只好辨认路回到村里,可抬头一看,一切都变了。他好不容易找到自己的家,只见屋顶塌了下来,大门倒了,窗子破了。他只好到他以前常去的小旅店。可谁也不认识他。他也不认识周围的人们。一些人在发传单,发表演说,说什么“共和”啊,“联邦”啊,他一个词也听不懂。旅店招牌上荷兰国王乔治的画像也换成了身着军装的华盛顿将军。经过好久的惊奇和诧异,有个老婆子认出了他:原来是失踪了二十年的温克尔!他儿子已长大成人,女儿已结婚生小孩,可他们站在瑞普面前,他一点儿也认不出来!

小说成功地塑造了普通农民瑞普的形象,显得朴实可爱、栩栩如生、令人难忘。故事带有民间传说的色彩,情节并不复杂,但想象奇特,叙述流畅,充满幽默、诙谐和讽刺,饱含象征意义,发人深思。

2.《瑞普·凡·温克尔》作品风格

《瑞普·凡·温克尔》将德国民间传说与美国独立战争前后的情况相结合,反映了北美大陆民众早年善良勤劳的品德,生动描绘了美国农民的形象,揭示了美国独立战争给当地殖民社会造成的影响。艺术形式比较新颖,受到文艺界的广泛重视。

3.《瑞普·凡·温克尔》作品影响力

《瑞普·凡·温克尔》的成功对后来的美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体包括以下三点:

(1)它塑造了瑞普等普通农民的形象,吸引了广大草根读者对文学的兴趣。它改变了以前一些文学作品着力描写牧师、贵族和殖民者的倾向,展示了劳动人民勤劳朴实、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与当时的殖民者和资产者的唯利是图、尔虞我诈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充分体现了欧文对当时美国社会的深入观察和其朴实的社会理想。

(2)小说巧妙地借用德国的民间传说来表现美国当时的社会生活,开启了学习英、法、德艺术手法“为我所用”的范例。它打破了对欧洲文化的简单模仿和依赖,为形成美国自己的文学风格打下了基础。

(3)小说将英国艾迪生、斯梯尔和哥尔德斯密斯的文风与美国现实生活的描述结合起来,形成通俗易懂、平易流畅的欧文式的散文风格,促进美国文学走向民众,关注民众,使文学深入发展。

(二)欧文的其他作品

1.历史传记小说

《纽约外史》(A History of New York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World to the End of the Dutch Dynasty,1809, revised1848)

2.小说、散文和随笔集

《见闻札记》(The Sketch Book,1819—1820)

《布雷斯布里奇田庄》(Bracebridge Hall,1822)

《一个旅行家的故事》(Tales of a Traveller,1824)

《华尔夫特杂记》(Chronicles of Wolfer's Roost and Other Papers,1855)

3.游记故事集

《征服格拉纳达》(The Chronicle of the Conquest of Granada,1829)

《阿尔罕伯拉》(The Alhambra,1832)

《草原之旅》(A Tour on the Prairies,属于《彩色杂绘》The Crayon Miscellany,三卷集,1835)

《邦纳维尔队长历险记》(The Adventures of Captain Bonneville,1837)

《西部日记》(The Western Journals,1844)

4.传记

《奥利弗·哥尔德斯密斯传》(Oliver Goldsmith,1840)

《哈德孙事略》(A Book of the Hudson,1849)

第三节 追求独立的浪漫主义散文家

一、追求独立的浪漫小说家:拉尔夫·瓦尔多·爱默生

拉尔夫·瓦尔多·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1803—1882)是19世纪倡导建立独立的美国文学和文化的杰出散文家和诗人,1803年5月25日生于波士顿郊外康科德[2]。父亲原是清教徒家庭一员,后成为一个唯一神教牧师。其父早逝后,他由母亲和一位姑妈养大。他从小爱读书,十四岁升入哈佛大学。1821年毕业后,他接管了他哥哥办的青年女子学校,任教两年多,接着到哈佛大学神学院深造。他曾任波士顿唯一神教第二教堂牧师,承袭他父亲的职业。1832年,他质疑该教圣餐的意义,加上身体不好要去佛罗里达疗养,便辞去牧师职务。1829年,他结婚成家。1831年,妻子不幸去世。

二、追求独立的浪漫小说作品解析

(一)爱默生的代表作:《论自然》

在爱默生的散文作品中,最突出的是《论自然》。它是爱默生的代表作,集中体现了他的超验主义哲学思想,也是他影响力最大的散文杰作。

1.《论自然》作品概述

《论自然》于1836年匿名发表,1849年以《论自然、致辞和演讲》为题重印。它是爱默生以他早年演说为基础的第一部阐述超验主义主要原则的专著。全文由序和八个短章组成。序明确地指出:“我们的时代是倒退的。”为什么?作者认为人们是通过前几代人的思想和经验的第二手资料来观察上帝和观察自然的。他大声质问道:“为什么不该与宇宙分享一种创新的关系?”他反对因循守旧,要求以全新的目光审视上帝和自然界。

在八个短章里,探讨了热爱自然界的人内心与外向的相互自我调整、自然界对人类的用途、唯心主义的自然界哲学观、物质世界的精神因素以及人的灵魂的扩展潜力等。“商品”“美感”“语言”和“修行”四章里阐述了自然界对人类的四大用途:

(1)提供生存的物质条件、商品和用品。

(2)以它的自然美的形式给人类美的享受,这对人类来说是崇高的精神因素和知识真理。

(3)给人类心灵传递超验的意蕴和象征性以及语言。

(4)为人类揭示自然法则,在教导人们理解时发挥自然环境的作用。人的灵魂扩展潜力可以变成与自然环境直接的及时的接触。

“唯心主义”一章深入阐述唯心主义自然观,提倡人们用直觉体验自然界内无处不在的上帝。在“精神”一章里,作者指出,精神是万物之本,无处不在,贯穿了自然界的方方面面。精神即超灵。它存在于宇宙万物之内,它不是上帝,而是人的灵魂。“展望”一章则强调人要修身养性,返璞归真,自我完善。上述这些观点在爱默生其他论著如《论自助》《神学院献辞》《论超灵》等中有进一步的发挥[3]。他反复强调个人就是一切,一切自然规律都在你心中。所以,人只要靠自己努力,潜心修养,发挥自己的个性,便可自我完善。人是世界的主人。“世界为你而存在。”最关键的是人的心灵。因此,重视心灵,相信自己,不断自我完善,世界就改观了。

2.《论自然》作品风格

爱默生对美国文学的贡献主要是散文。他的散文《论自然》等往往是在演说的基础上写就的。因此,它常常从内容的需要出发,考虑读者的需要,用简洁有力的语言,加上形象化的比喻来说明复杂的哲理,充满雄辩的说服力,形成了独特的“爱默生式”风格。

爱默生是个散文家,又是个诗人。他在散文里常爱用形象化的比喻来加深读者的印象。有时,爱默生采用对比的手法,使他的观点更加鲜明生动、通俗易懂。在语言方面,爱默生强调:“生活是我们的字典……唯一的目的是要从各方面掌握语言,用它来描绘和反映我们的见解。”他主张采用民众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反对华丽的雕琢和华而不实的辞藻。他散文中的语言十分精练、简洁和生动,有不少精句成了名闻遐迩的格言流传至今。

3.《论自然》作品影响力

《论自然》被誉为美国超验主义的宣言。它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在哲学上的表现。它反映了时代精神,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推动了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发展,为资本主义自由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因此,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巨大的社会效应。

爱默生处于美国19世纪动荡的年代,物欲横流,社会变态,道德危机重重。作为杰出的散文家、思想家和诗人,他站在时代的前沿,不怕清教主义的束缚,大胆倡导自己的主张,成了新英格兰超验主义运动的主要代表,有力地推动了美国浪漫主义文学的繁荣。到了20世纪,他的声誉有些减弱。有人认为他对生活过分乐观,也有人感到他反对权威和相信自己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极端个人主义,给社会带来了负面影响。这也许是历史的局限性。不过,他的超验主义反映了时代精神,促进了美国第一次文艺复兴的到来,在美国文学史上留下了灿烂的一页。

(二)爱默生的其他作品

1.散文

《美国学者》(The American Scholar,1837)

《论文集》(一)(Essays, vol.Ⅰ,1841)

《论文集》(二)(Essays, vol.Ⅱ,1844)

《代表人物》(Representative Men,1850)

2.诗歌

《诗集》(Poems,1847)

《五一及其他》(May-Day and Other Pieces,1867)

3.其他

《札记和杂记》(The Journals and Miscellaneous Notebooks,16 vols. ,1960—1982)

第四节 豪放的浪漫主义诗人

一、豪放的浪漫主义诗人:埃德加·爱伦·坡

埃德加·爱伦·坡(Edgar Allan Poe,1809—1849)是美国著名的沉郁诗人和侦探小说的奠基人,1809年1月19日生于波士顿①。1815年,他六岁时随养父母去伦敦读书,成绩优秀。1826年回国后,他升入弗吉尼亚大学,不幸赌博成性,债台高筑,与养父断绝来往,迁居波士顿。他试写诗歌。1827年,模仿拜伦早期诗作的第一部诗集《帖木儿及其他》出版,销路很不好。同年,他只好去参军,在西点军校待了几个月被开除。他去纽约找出路。1834年,他养父不幸去世。他没能继承遗产。此前,在友人资助下,他分别出版了第二本和第三本诗集,创作日益成熟。1835年,爱伦·坡去里奇蒙任《南方文学信使报》编辑,但收入不多,又染上酗酒,不久被老板解雇。1836年5月,他与表妹举行婚礼,生活安定些。他试写一些书评,靠卖文为生,生活清寒。1838年,爱伦·坡举家迁往费城,继续写诗和短篇小说,以维持生计。第二年,他找到稳定的工作,担任《伯顿绅士杂志》两主编之一,撰写了他最好的诗,出版了两卷恐怖小说《荒诞奇异的故事集》,进入他创作的黄金时代。1840年5月,他因酗酒被老板解雇,后到《格拉姆杂志》任编辑。他写的音乐性的性感小诗流传很广,《钟》更受欢迎。他的推理小说《毛格街血案》(The Murders in the Rue Morgue)成了美国侦探小说的鼻祖。接着,他又发表了《大漩涡底余生记》和《红死魔的面具》等小说,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关注。

1844年,爱伦·坡到纽约,为报刊写稿。1845年,他的诗《乌鸦》(The Raven)一经发表,立即吸引了文艺界的注目,名扬全国[4]。爱伦·坡深受鼓舞,想接办销路不好的《百老汇杂志》,但1846年该杂志倒闭了,爱伦·坡十分失望,加上酗酒,家境非常穷困,难以应付日常生活。1847年元月,他爱妻患病,没钱就医,爱伦·坡眼巴巴地看着她死去,身心交瘁,卧病一年不起,但依然贪杯。他的创作生涯几乎已近尾声。1848年,爱伦·坡曾向一位富孀和马萨诸塞州一位夫人求婚未成,滋生自杀的意念。

第二年,他去里奇蒙巧遇少年时的恋人。她答应嫁给他。后来,他回纽约筹办婚事,途经巴尔的摩时又去酗酒,醉倒在马路旁不省人事,后被送往医院抢救,待了四天后于10月7日去世,年仅四十岁。过了二十多年,直到1875年人们才在巴尔的摩市威斯敏斯特教堂公墓举行他的遗骨安葬仪式,让他与爱妻、岳母和祖父长眠在一起。

二、豪放的浪漫主义诗人作品解析

(一)爱伦·坡的代表作:《乌鸦》

埃德加·爱伦·坡一生坎坷,英年早逝,但留下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他是个独特的诗人。他的诗作共五十首,其中如《尤拉路姆》《致海伦》《献给母亲》《安娜贝尔·李》《梦中梦》《种》和《乌鸦》等都很受欢迎。《乌鸦》成了他诗歌的代表作。

1.《乌鸦》作品概述

爱伦·坡的名诗《乌鸦》(The Raven)1845年1月29日第一次刊于纽约的《明镜晚报》,立即引起轰动,备受各界称赞。这首诗描写一个暴风雪的冬夜,一只乌鸦飞到一个灯光微弱的窗台上,想闯入屋里。只见屋里有个青年为情人的死亡悲伤。他看到乌鸦时非常吃惊,问它姓啥名啥,乌鸦只回答:“永不再会!”这使那青年更加悲伤地怀念失去的亲人。全诗情意缠绵,基调沉郁,令人反思不已。

2.《乌鸦》作品风格

作为风格独特的小说家,爱伦·坡写了六七十篇心理小说和六七篇推理小说,这些作品都深受读者喜爱[5]。跟他的诗歌一样,心理小说的主要题材是神经错乱、梦幻和死亡。小说主人公是一些精神病患者,不是现实中鲜活的正常人。他们往往在发疯的状态下干出丧失理智的事情,造成恐怖的后果。爱伦·坡擅长描写一些南方贵族自我反省的无意识或下意识活动,揭示他们内心深处的感情起伏,实际上也反映了他们精神自我崩溃的过程。

小说中这些主要人物大都身份不明,无名无姓,身心反常,游离于民众之外。他们大都是爱伦·坡本人和他已故的母亲或妻子的化身。他们酗酒、吸毒,甚至自残或残害别人,与社会格格不入。有的到处流浪,找不到栖身之地;有的为亡妻悲伤,痛不欲生。他们感到人世如地狱,备受煎熬。有的堕落成杀人犯,有的自我毁灭,了结一生。爱伦·坡的小说世界展现了一个充满恐怖和罪恶的变态社会。他笔下的怪人忧郁寡欢,既不工作,又没有社交,终日躲在阴森森的城堡里。他们的密室见不到阳光,却有华丽的地毯、古老的藏书、奇特的艺术品和乐器以及东方珍宝。《厄舍古屋的倒塌》(The Fall of the House of Usher)描写一对孪生兄妹的悲惨遭遇。哥哥罗德克克·厄舍是故事叙述者“我”的同学和莫逆交。妹妹玛德琳体弱多病,郁郁寡欢。兄妹住在荒野一栋满目苍凉的古屋里。“我”应邀前去探访,只见哥哥神情怪诞、悲观失望,感到自己“快死了”,而妹妹久病不愈,令他憔悴。突然,当天夜里妹妹死了。哥哥将她放在地窖中停尸十四天。一天深夜,她意外地出现在她哥哥的卧室里复活了。她倒在他身上,把他吓死了。末了,那幽深而乌黑的山池淹没了倒塌的厄舍古屋。《黑猫》(The Black Cat)则写了一个已婚的青年“我”,有一天酗酒后丧失理智,竟用小刀挖掉自己的宠物黑猫一只眼珠,后来又无故残忍地吊死了它。结果,他床上的帐子当晚起火,将全屋烧成灰烬。后来,他利令智昏,又砍死了妻子,将她的尸体切碎砌进地窖的墙里,最后被警察侦破抓进监牢。作者想通过这个可悲的故事揭示人的天生罪恶会导致自我毁灭。

《毛格街血案》(The Murders in the Rue Morgue)是爱伦·坡最有名的推理小说。他在这部小说及其续篇《玛丽·罗杰秘案》(The Mystery of Marie Roget)里塑造了一个智勇双全的侦探杜宾。他是个默默无闻、喜欢深夜独处的巴黎少爷。他爱读书,善思考,富有想象力,相信直观感觉,重视每个细节,如楼梯上传来的争吵声、被害人尸体的微小变化等。他深入毛格街一对母女被杀的案发现场,细察少女尸体被塞进烟囱的变化,推断凶手逃走的方法,认定凶手从床头上那扇窗口逃脱。他研读了多位证人的证词和警方的误判,抓住证词中的特殊点,合理地推论、判断凶手的杀人动机,从而准确又及时地破案。原来作案的凶手是一只潜逃的猩猩。爱伦·坡的设计周密,小说结构严谨,推理科学,判断准确。小说中,在杜宾身边常常安排一个助手。此人其貌不扬,但聪明过人,往往为破案起了重要作用。爱伦·坡往往参与其中,或发发议论,与杜宾沟通;或引用报刊报道,找出警方办案的破绽,以衬托杜宾的光辉形象。他这种艺术构思巧妙自然、悬念丛生,深受好评。后来,英国著名侦探小说家柯南·道尔也采用此法,效果非常好。杜宾在爱伦·坡的其他小说里多次出现,成了许多读者喜爱的人物。

3.爱伦·坡的作品影响力

与其他同代成名作家不同,埃德加·爱伦·坡的声誉曾大起大落。他生前没有受到文艺界的重视,去世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一直成为最有争议的作家。超验主义诗人爱默生称他为“打油诗人”,对他评价不高。诗人惠蒂埃、朗费罗等不表态。大诗人惠特曼勉强地承认他的才华,但有所保留。大作家马克·吐温则批评他的文风极差,认为“他的散文不值一读”。直到20世纪初,现代诗人艾米·洛威尔提出爱伦·坡是个像惠特曼一样的伟大诗人,学界才有了转变。1909年爱伦·坡一百周年诞辰纪念时,爱伦·坡受到了热情的对待。到了20世纪50年代,诗人24艾略特和休斯明确地肯定了爱伦·坡的文学地位。60年代至今,美国学界和广大读者都认同爱伦·坡的作品的重要价值。

事实上,爱伦·坡早在法国就受吹捧出了名。法国三大象征主义诗人波德莱尔、马拉美和瓦莱里对爱伦·坡特别青睐,评价很高。波德莱尔将爱伦·坡的作品译成法文,格外赞赏爱伦·坡对人物精神病态的描绘和探索,认为这为欧美文学打开了心理描写的新天地。马拉美则酷爱爱伦·坡的诗论,并将他的诗精心译介给法国读者。瓦莱里喜欢爱伦·坡的美学原则。此后,法国人出版了第一部详尽评价爱伦·坡的专著。他们的观点促使美国学界改变了对爱伦·坡的认识,并肯定爱伦·坡对美国文学的重大贡献。

爱伦·坡的推理小说不仅描写了社会黑暗的一面,而且塑造了维护社会正义的一面。爱伦·坡又是个具有独特见解的文论家。他的文学观受过英国湖畔派诗人柯勒律治的影响。今天,美国学界终于达成共识:爱伦·坡对美国文学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在美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二)爱伦·坡的其他作品

1.诗歌

《埃德加·爱伦·坡诗集》(Poems by Edgar Allan Poe,1831)

《乌鸦及其他诗》(The Raven and Other Poems,1845)

2.短篇小说

《荒诞奇异的故事集》(Tales of the Grotesque and Arabesque,1840)

《故事集》(Tales,1845)

3.文学评论

《创作哲学》(The Philosophy of Composition,1846)

《诗歌原理》(The Poetic Principle,1848)

注释:

[1].郭继德.美国文学研究:第七辑[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4.

[2].杨仁敬.20世纪美国文学史[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9.

[3].袁可嘉,董衡巽,郑克鲁.外国现代派作品选:C卷[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

[4].杜明甫.传承与嬗变——美国浪漫主义文学浅说[J].青年文学家,2009(1):16-17.

[5].袁可嘉,董衡巽,郑克鲁.外国现代派作品选:C卷[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