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江南·江南好(下)

梦江南·江南好(下)

【其六】江南好,水是二泉清。味永出山那得浊,名高有锡更谁争。何必让中泠

【其七】江南好,佳丽数维扬。自是琼花偏得月,那应金粉不兼香。谁与话清凉。

【其八】江南好,铁瓮古南徐。立马江山千里目,射蛟风雨百灵趋。北顾更踌躇

【其九】江南好,一片妙高云。砚北峰峦米外史,屏间楼阁李将军。金碧矗斜曛。

【其十】江南好,何处异京华。香散翠帘多在水,绿残红叶胜于花。无事避风沙。

浅显注释:

①二泉:并非指两条泉水,而是指惠山泉,泉在今江苏省无锡市西郊,因被唐人评为“天下第二泉”,故称“二泉”,更有二胡曲《二泉映月》。泉水水质佳,宜煮茶,负盛名。

②有锡:无锡的旧称。无锡城外有山,周、秦时期盛产锡,故名锡山。汉时锡矿枯竭,山旁县城遂得名无锡,后于王莽所立新朝期间,锡矿复现,众人惊异,将县城更名有锡,及至东汉时锡矿再次采尽,终更名为无锡,沿袭至今。

③中泠:中泠泉,也作“中零”,在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金山下,唐人以此泉煮茶为最佳,中泠泉也因此得“天下第一泉”的称号。后来,泉水被流沙掩埋,今已无可寻。

④维扬:扬州的别称,即今日江苏省扬州市。语出《尚书·禹贡》“淮海惟扬州”句,“惟”通“维”,后人便以“维扬”一词作扬州别称。

⑤琼花:琼花乃扬州珍品,据称绝世,宋代韩琦《后土祠琼花》更有“维扬一枝花,四海无同类”的描述。《洪武郡志》记载:“至元十三年(1276年)花朽,道士金丙瑞以聚八仙补植故地,而琼花遂绝。凡元人称琼花者皆八仙也。”今日琼花是为聚八仙变种,异香不足但形似琼花。

⑥铁瓮:即铁瓮城,京口(今镇江市)北固山前的一座古城。三国时孙权所建。《演繁露》记载:“润州城古号铁瓮,人但知其取喻以坚而已……弯环四合……圆深之形,正如卓瓮,予始知喻以为瓮者,指子城也。” 南徐:古代州名,在今江苏省镇江市。东晋朝廷南渡时,置徐州于京口。南北朝宋元嘉八年(431年)以江南晋陵地为南徐州,仍治京口。隋开皇元年(581年)废。

⑦射蛟:指汉武帝射获江蛟,《汉书·武帝纪》:“五年冬,行南巡狩……自寻阳浮江,亲射蛟江中,获之。”后人常以射蛟颂扬帝王勇武。 百灵:即百神。

⑧北顾:即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南徐州记》:“城西北有别岭入江,三面临水,高数十丈,号曰北固。”梁武帝曾登此山,谓可为京口壮观,因改名“北顾”。

⑨妙高云:妙高,为妙高峰,在今江苏省镇江市金山。金山多建佛寺,妙高为金山极高峰,上有妙高台,又名晒台,为当地名胜。山上常有浮云缭绕,景色绝美,被视为佛家祥云。

⑩砚北峰峦米外史,屏间楼阁李将军:谓妙高山之风景美妙如画。 米外史:指宋代画家米芾(1051—1107),号鹿门居士,又称海岳外史、襄阳漫士,擅山水画。 李将军:指唐代画家李思训(651—716),人称大李将军(因其有子李昭道被称作小李将军),唐宗室,擅画山水树石,金碧青绿,颜色浓重。

对章小赏:

这是江南游组诗的下半部分,有别于开篇时略显激动与兴奋的心情。随着巡游的深入,游览的目光也渐渐聚焦,开始体味和描摹更为细微的情绪。

其六:“二泉泠汀”。

《康熙起居注》载,康熙于二十三年十月二十七日夜间到达无锡,次日游惠山。又吴绮《募修香界庵疏》载,其时纳兰的好友顾贞观也在无锡,两人同游惠山,见二泉。

上一首词中,纳兰已经在梁溪看遍了友人的题诗题词,如今能与好友共登惠山,远眺太湖,静观泉水,心情之好不言而喻,这首词也是小而清逸,犹如泉水煎茶,香气四溢。

唐代杜甫在《佳人》中有“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之说,纳兰则反其道落笔,言此泉甚清,出山外流亦不染浑浊,其名已高,在无锡之地无人能争,又何必退让于中泠泉之后,甘居第二呢?

从这首词的字面上看,这是极言惠山泉水之美,更深一层,却是在夸赞和鼓励友人。

纳兰的汉族友人,大多是明朝旧臣,以此泉比喻友人出世供职于清朝,就像清澈的泉水,出山不浊,入乡不俗,既是名流之士栋梁之材,便无须对满族子弟心有戚戚,忧惧而不得前驱。

在整首词中,“何必”一词极富感情色彩,它道出了纳兰对友人的肯定与赞扬,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他身为宗室血脉,对当时的清贵族在亲族朋党之间相勾结、相维护行为的厌恶与不耻,可谓“人不如水,水且自清,一声‘何必’,几番叹息”。

其七:“花事无常”。

十月二十二日,康熙在扬州停留半日。

扬州之美佳人之美,这是一个流传了近千年的传说,而纳兰的这首小词中,写的却是花。

琼花奇珍,在经历了衰朽、嫁接之后,已经不复存在。纳兰至扬州,得闻花事翻覆无常,又见聚八仙立于园中,从一朵花上,看到世情变迁,不由感慨良多。

扬州月色的美好,在唐代徐凝的《忆扬州》中曾得到声誉:“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名花对明月,却早已花事散落流于平常,徒有琼花之状,再无奇珍之香。霜天之下,谁共追忆闲庭暖风、清凉岁月?

《饮水词笺校》中认为,金粉是菊花花粉,指代菊花,但在这阕词中,菊花与琼花共称扬州佳丽,似有不妥,更何况若有菊花为伴,纳兰何至要问一句“谁与话清凉”?

事实上,金粉在很多诗词作品中,都解作广义的花粉。如唐代李白《酬殷明佐见赠五云裘歌》中的“轻如松花落金粉”,再如宋代苏辙《歙县岁寒堂》中“旋收金粉气尤清”。

在这首词中,金粉为琼花花粉,古人以花粉为花香来源,琼花徒有其表而花香不再,无人与花话清凉,于此便意义顺遂了。

“自是琼花偏得月,那应金粉不兼香”是词中对句,琼花得月是幸事,金粉失香是哀叹,月与花,在天地之间俯仰,花与粉,于细微之处交叠,两句之间,竟有如此开合,又不失美妙婉转,真可谓“人间佳丽在维扬,词中翘楚数纳兰”。

其八:“气吞江山”。

南巡时,康熙在乘船去往镇江金山寺的路上遇风。《康熙起居注·四十五年十月初六》中记载,康熙回忆起南巡遇风的情况,称当时众人惊惶,想要降下船帆,而他自己淡定自若,不仅下令满帆前进,还立于船头射杀江豚。这首词中描写的景象,正是康熙皇帝遇风之时。

在这首小词中,典故与现实结合,“铁瓮城”之地是古时南徐州,城为孙权所建,更有汉武帝南巡射蛟。前朝统治者的英武形象,和康熙皇帝的身影相重叠,更有百神护佑,帝王之相令天地为之动容。

“北顾”一词是非常巧妙的双关用法。首先,北顾指的是北固山,山峰高耸,在风雨中蔚然踌躇之势自然呼之欲出,而康熙南巡,临风雨不乱,北望帝都,更是踌躇满志,泰然自若。

整首词中,尤以“趋”字最妙。

“趋”的本意是“谦恭而礼貌的小步快走”,可以引申为从形势上归向、趋向、靠拢之意。古时臣子为了体现对君主的尊敬,上朝或在君主面前都要快步疾走,谓之“前趋”,以示谦卑崇敬。康熙能使“百灵趋”,更凸显了他“人间帝王,天上神使”的特殊地位。

另外,这首词中的“踌躇”在《饮水词笺校》中被解作“流连难舍”,有些人认为此解有失偏颇,应解作“得意之情”。这两种解法都说得通。

若“踌躇”为不舍之意,那么“北顾”一词当解作“北固山”,意为“北固山因康熙的神威圣颜而拜服”,故有流连不舍之意,希望康熙留在此地。而康熙立于船头,正沉浸在古代君王与自己神勇如一的感受中,就算北顾京都,也断不会有任何流连与不舍之意。

若“踌躇”为得意之情,那么“北顾”一词可作双关解法,一是“巍峨的北固山,就像康熙皇帝一样踌躇满志”;二是“康熙皇帝北顾中原大地,遥望京城,踌躇满志”。

观者爱词,往往捡取自认最合适之意解读,于是莫衷一是,众说纷纭。纵观整首词的情绪意境,“踌躇”一词,解作“得意之情”似乎更为合适,虽是一家之言,但想必也会有众家相和。

其九:“佛云入画”。

一片祥云缥缈,缠绕在绿树掩映的佛寺之上,峰峦层叠,楼阁精致,一如画作,伫立在夕阳下,金碧辉煌。

这首词写景,却并未描述风景之状,只以两位山水画家之名,引读者遐想美景。

“砚北峰”出自与米芾有关的一则故事。

《明一统志》载,南唐后主李煜有一方砚台,名“砚山”,四周刻三十六峰。到了宋代,砚台由米芾所获,并以其作为交换,在镇江甘露寺附近置得宅地。南宋时,此宅为岳飞之孙岳珂所有,建园林,因其旧事,故名砚山园。

“砚北峰”与“屏间”二句,其意为“山峰的形态,像从米芾的画中走出,楼阁的颜色仿佛由李思训点染”。不过,这两句不光是简单的对仗,而是互文的形式。

山峰与楼阁,既有米芾的画骨,又有李思训的色彩,仿佛两人执一笔,在金山之间挥洒丹青墨色。

另外,是“砚北”与“屏间”的对仗。

“砚北”可以指砚山园北,也可以理解为砚台上雕刻的山峰,而“屏间”作为“砚北”的对仗用词,未必有更多深意,古人书画常作于屏风,若硬要求个解释,便是“山上楼阁如同李思训作于屏风上的画”。

还有些研究者认为,“屏间”是指透过屏风看到山中的佛寺建筑,这样一来,观者便是坐在房间里观赏景色,而“砚北”也随之局限于“砚台之北”,失了山景的壮阔之美,只剩下檐下回廊间的粉饰与雕琢,是为不取。

其十:“两地于心”。

一组小词,行到尾声,最后这一首,是纳兰眼中的江南,充满主观色彩的江南。

江南好,江南美,一路行来,又美在哪里呢?远行而来,忽觉江南美,是因为江南与京华的不同,是因为江南的温暖与宁静。

江南水多,多到什么程度?“香散翠帘多在水。”

“香散翠帘”,语出唐代白居易《阶下莲》中“花开香散入帘风”,即是指沾染了花香的翠碧珠帘。帘在水,有帘便有房宅,于是房宅也皆在水边,但纳兰却写帘不写宅,是为精致。

这一句中,包括这首词中,“在”字用得极为贴切。

很多诗人,包括时下的行文者,写到靠近之意时,都喜欢用上一个“临”字,仿佛这是极美的一个字眼,文艺又飘然,相比之下,“在”这个字就直白了很多,若是放在诗歌中,怕是连诗境都要跟着打个折。

可是,词中却偏偏用了这个“在”字。

“临”与“在”的区别其实很简单,“临”始终是有距离的,是浮于上、留于外的,临水是“靠近水”,甚至暗含着“俯视水”之意,而“在”却有接触、融入之意。

一个“在”字,瞬间让画面变得生动起来,我们仿佛可以看到,翠帘将自己的垂尾摆在水中,跟着风轻轻地摇,惹了水波悠悠地荡。

这是最简单的字,却比“多临水”“多留水”“多伴水”“多爱水”能传达的意境优美得多。而这份简单,正是纳兰词境高妙之处。

不过,从这首词的对仗来看,“在”字也未必是纳兰刻意为之的结果,这一点在接下来对“胜于花”的小赏中一并解释。

除了暖、静、水之外,江南还有艳丽的色彩,是为“绿残红叶胜于花”。

纳兰随康熙南巡是在十月,秋寒已至,绿叶凋落,此时红叶艳丽得比春夏之花还要夺目,再加上万里无云朗朗秋日,清晰、多彩,令人炫目。

这首词中的七言对仗非常工整。

“绿残”与“红叶”,并不是两个并列的词语,而是像前一句的“香散翠帘”一样,连在一起组成了偏正短语,意为“绿树凋落后的红叶”,是用“绿残”修饰和限定“红叶”,以衬托其红。

而“胜于花”这一比照,从画面或是意境上无须赘言,“胜于”是一个成词,“于”为介词性,与“多在水”中的“在”词性相同。

虽然“在”字的存在让整首词无比灵动,但它是否是“刻意选取”却依旧值得怀疑。按照对仗的格式,字与字、词与词之间的词性也要严格对仗,所以,这个“在”字是无论如何不能写作像“临”“爱”之类的动词性字眼。

最有可能的解释,是纳兰在提笔时,想到的第一联对句其实是“绿残红叶”句,而前面的“香散翠帘”句则是对应所作,才生出这个巧妙的“在”字。

江南与京华的不同,让这片土地成为纳兰眼中最美的江南,虽然这里的故友、古迹、名胜也让他心动,但总的说来,打动他的还是江南的“风景独好”。静静的江南,没有严寒,也无须躲避风沙(无事意为无须),一片祥和美景,是此次江南之行给纳兰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

步韵词祭

梦江南·步韵纳兰《江南好》

其二

江南好,梦里总飞扬。

尽数御前风雨暖,还留纸上落红香。

人与夜光凉。

  1.  互文:即“互纹”,互相纹饰之意,是古诗文中常用的修辞方法。具体表现形式是诗文中的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分别说两件事,实则互相呼应,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表达的是一个完整句子意思。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