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前言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是我国十二世纪著名的女文学家。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她出生在我国北方著名的泉城济南柳絮泉畔的一户书香人家。父亲李格非,字文叔,是一位闻名齐鲁的学者,为人正直,崇尚气节学问。李清照从小受到父亲思想品德、学术修养的影响。十七岁前写的《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二首,已使她“自少便有诗名”。

李清照生活在北宋后期、南宋初期。这是一个政治腐败、党争激烈、汉民族遭受灾难的动乱时期。靖康之乱前后,李清照的生活有巨大的变化。乱前,幸福美满;乱后,饱经忧患。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李清照十八岁,与赵明诚结婚。赵明诚,字德甫,密州诸城(今山东省诸城市)人,好文学,自幼酷爱金石书画,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杰出的金石学家。李清照是赵明诚的知音和合作者。他们志趣相投,言谈融洽,爱情深沉缠绵,以至不知分离是什么滋味。这期间写的词大多缠绵悱恻,动人心魄。

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变法,从此在北宋政坛上展开了尖锐复杂的斗争。李格非在政治上站在司马光、苏轼一边,对推行新法有自己的看法。在徽宗、蔡京制造元祐党人案时,李格非因为不肯参加搜集元祐群臣的奏章,罗织元祐党人罪名的材料,而在第二次籍记元祐党人姓名时,被定入元祐党籍。李清照的公公赵挺之,却在这场政治斗争中游刃有余,扶摇直上,一直到副宰相,位极人臣。李清照眼看父亲遭来横祸,满腔愤激,提笔写诗向赵挺之进言,其中有流传至今的“炙手可热心可寒”、“何况人间父子情”的名句。“炙手可热”是气焰盛得可以烫人的意思,原是杜甫《丽人行》中讥讽奸相杨国忠的句子,在此借用,是把包括赵挺之在内的蔡京一伙当作杨国忠之类。从此我们可以看出清照是一位富有正义感的勇敢的女性。

赵挺之为相两年便被罢相,不久客死京都。死后三天,蔡京又大兴陷狱,诬陷赵挺之和元祐党人是一伙,后来因查无实据,风波才平息。政治斗争、宦海风波使赵明诚与李清照越发向往宁静的书斋生活。赵挺之死后,明诚丁忧,便与清照一同回到青州故第。

青州故第真像是世外桃源。晋代诗人陶渊明写《归去来兮辞》表现自己对仕宦生活的厌弃与归隐生活的乐趣,其中有一句“审容膝之易安”,意思是归隐后即使住在仅能容身的简陋小屋里也非常舒服,易于安身。李清照与赵明诚为自己的厅堂居室取名“归来堂”、“易安室”,当亦是同一意趣。夫妻俩决心从此过“归去来兮”的隐居生活。他们专心一意地收集整理金石、碑刻、古书画、古器皿,在清苦的学者生活中,感受到无上的乐趣。青州十二年,他们整理的金石刻辞达两千种之多,辑成三十卷。上自夏周,下至西汉,包罗万象。归来堂中的生活可以说是清照一生中的黄金时代,是这对学者夫妇最幸福的十二年。

大约在徽宗宣和二年(1120),赵明诚复官,出守莱州,后又守淄州。公职之余,仍和清照整理金石书画。就在他俩潜心学术研究时,发生了靖康之乱,徽、钦二帝被掳北去,北宋灭亡。消息传来,两人惊得目瞪口呆。面对几十年辛苦经营所得的盈箱满箧的金石书画,无限怅惘与依恋。

建炎元年(1127)三月,赵明诚奔母丧,装载书画十五车南下,被南宋朝廷起用,任建康知府。清照留在青州。秋天,发生兵变,清照逃出。后金人攻陷青州,战火把清照夫妇留在青州十余屋的收藏统统烧成了灰烬。建炎三年(1129)八月,李清照遭到更大的打击:赵明诚暴病身亡,随后她自己也大病了一场。金兵南下,建康危在旦夕,清照只得将南下的十五车中的大部分书籍托妹夫先带往洪州。不料,金兵攻陷了洪州,这二万二千卷书籍、画册,一古脑儿如云烟散尽。只有清照病中偶尔把玩的数箧书画“岿然独存”。在清照病体难支,无处投奔时,又遭政治诬陷,说她有通敌之嫌。为了表明心迹,洗刷不白之冤,清照决定把留下的全部宗器献给朝廷。她跟踪高宗逃亡的路线,从建康到杭州、越州、四明、明州、奉化、天台、黄岩,从海路到温州,经衢州、越州,最后回到临安。在一路流亡中,这些“岿然独存”的珍品,有的被官军乘乱劫去,有的被偷去,最后只剩下十分之二三。现传世的《金石录》就是其中残存的部分。

绍兴四年九月,秋高草肥,金兵又向淮河一带骚扰。正如清照在《打马图序》中所记,当时的临安人心惶惶、东奔西逃。清照夹在逃难的人群中,离开临安,乘小船沿富春江而上,转往金华。住了一段时间后,再返回临安。

清照的晚年生活是孤独无靠、寂寞悲凉的。唯一可以使她欣慰的是,《金石录》终于出版了。大约于绍兴二十五年(1155)后,李清照怀着对死去亲人的思念,对故土难归的失望,悄然离开了人世,享年不少于七十二岁。

作为文学家的李清照,诗、词、文、赋都有作品传世。据《宋史·艺文志》著录,有《易安居士文集》七卷,又《易安词》六卷;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明陈第《世善堂藏书目录》著录有《李易安集》十二卷,均不传。流传至今的仅词七十八首(内三十九首是否李作,还有争议),诗十五首、文四篇、赋一篇。其中最能代表李清照的文学成就,并确定她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的是词。

李清照的词博采众长,继承了唐、五代词的传统,开初的词作明显地受“花间派”影响,后来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特别是后期写的血泪词篇,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放异彩。

在李清照词创作的前期,少妇相思是重要主题,并不乏佳作名篇。她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等写来不同凡响,耐人寻味,不仅表现了词人超群的艺术才华,而且反映了她对爱情、对生活的真挚执着的态度,不同于浮浅庸俗之作。

伴随相思之作,李清照前期词也不乏惜春悲秋的题材,如《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词人对自然界的细微变化,有细入毫芒的体会,表达了对美好事物无比怜惜的美好感情。

值得注意的是,在李清照前期词中,还表现了自己的理想追求。《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中大鹏高飞的宏伟志向,展翅万里的浩大境界,跨海浪、渡银河、归帝宫、往三山的非凡壮举,都表现了积极进取的精神。作为一个女词人,有如此豪迈气概,在那个时代是非常罕见的。

李清照后期写的《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声声慢》(寻寻觅觅)、《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永遇乐》(落日熔金)等作品,是一个备受折磨妇女的心灵倾诉。在靖康之乱前,李清照过的是高洁平静的学者生活,她与丈夫赵明诚“食去重肉,衣去重采,首无明珠翡翠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金石录后序》),把节省下来的钱购买书画名器,沉醉在金石文物的整理研究中。金人入侵的战火毁坏了李清照静谧的书斋,国破、家毁、夫亡,“玉壶颁金”之诬,只身奔亡,颠沛流离,在民族沦亡的大灾难中,李清照遭到种种打击。经历了一连串的不幸变故后,李清照在抒发个人身世感情的作品中,失去了曾经有过的欢乐明快的调子,有的是无边的痛苦和深刻的忧郁。

应该特别注意的是,李清照坎坷的遭遇是与国家的危亡、民族的苦难联系在一起的。靖康乱后,李清照“飘零遂与流人伍”,代表了在民族灾难中阶级地位下降的一部分士大夫阶层。他们与普通人民接近并有相似的命运与共同的愿望。正如十八世纪德国美学家莱辛所说:“那些处境和我们最相近的人的不幸,必然能最深刻地打入我们的灵魂深处。”(《汉堡剧评》)李清照的后期抒发悲伤愁苦感情的词作,拨动了每一个不幸者的心弦。

李清照后期写的词,不仅抒发了个人身世之悲,而且寄寓了深沉的故国之思,表现了李清照的爱国主义感情。如《蝶恋花》上阕:

永夜恹恹欢意少,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为报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

在这里,长安代指北宋故都汴京。通过梦长安,表现了词人对北方沦陷区的怀念。又如《永遇乐》(落日熔金)一词,曾深深地感动了南宋末年的爱国词人刘辰翁。他受李清照的启发,也填了一首《永遇乐》,序中说:“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遂以其声,又托之易安自喻,虽辞不及,而悲苦过之。”在刘词中像这样标明效法前人的仅此一见,可见这首词的爱国思想感人之深了。

从词史上看,用词的形式表现爱国思想,李清照是较早的一个。

在李清照的词作中,还有一类咏物词。在《鹧鸪天》(暗淡轻黄体性柔)中,词人通过咏桂,发抒感慨。桂花外观并不美,暗淡轻黄,但是本性柔和,情迹疏远,香留人间。词人埋怨楚骚作者不写桂花,发出了“何事当年不见收”的慨叹,这里实际也是词人自己的身世感叹。高洁的菊花、木樨(桂花),孤苦坚贞的梅花等等,或寄寓了词人的身世、感慨,或表现了她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在中国词史上,李清照是一位抒情圣手、语言巨匠。“词为艳科”,大量的作品写柔情蜜意,离愁别恨,相思苦衷。李清照的多数作品亦是如此,但是李清照写来与前人迥然有别,自出机杼。首先,李清照善于摄取富于特征性的语言、动作、表情来表达人物的内在感情。如《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中的人物对话,《蝶恋花》(暖雨晴风初破冻)中的“夜阑犹剪灯花弄”的动作细节,《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中“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神情描摹,都是入神之句,历来被人称颂。李清照善于创造生动的外部形象来揭示蕴藏的内心世界,如《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中“人比黄花瘦”这一形象的塑造,又如《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中所塑造的凝眸楼头望归舟的思妇形象,凡此种种,都成为词史中的绝笔。

中国抒情诗的传统表现手段之一是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但是不同的人在运用这种手法时就有精巧与粗拙之分。李清照将情与景的关系处理得非常巧妙。如《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这首悼念亡夫的词,将景物与感情交错在一起描绘。感情的发展曲折回环,反复渲染,情景难分。《怨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中,词人用拟人化的手法,使景物人格化,物我得到了很好的融合。

有时李清照也写情与景不协调,用反衬的手法来抒情。如《永遇乐》,开头是“落日熔金,暮云合璧”,真是夕阳无限好,而词人却想到自己孑然一身,流落他乡,因而发出了“人在何处”的感叹,景和情形成十分强烈的对比。

李清照善于把抽象的无形的感情具体化、形象化。如写愁,她笔下的愁有长度:“从今更添一段新愁”〔《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有浓度:“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满庭芳》(小阁藏春)〕;有形体:“柔肠一寸愁千缕”〔《点绛唇》(寂寞深闺)〕,“独抱浓愁无好梦”〔《蝶恋花》(暖雨晴风初破冻)〕;有重量:“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由于将愁思作了如此生动的描写,于是只可意会的感情变得具体可感了。

铺叙是李清照常用的手法。她的慢词既有丰富的形象,又能充分地表现作者的感情。诸如咏白菊的《多丽》(小楼寒)、《声声慢》(寻寻觅觅)、《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念奴娇》(萧条庭院)、《永遇乐》(落日熔金),这些代表《漱玉词》艺术风格的著名长调,都以铺叙的手法刻画主人公的心理动态和行为动作,达到了抒情的目的,又叙写了抒情人物。

总之,作为一个抒情大家,李清照创造性地运用了多样化的抒情手段来抒发描绘感情,塑造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

宋代张端义《贵耳集》在评论李清照晚年词《永遇乐》(落日熔金)时说:“‘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皆以寻常语度入音律。炼句精巧则易,平淡入调者难。”明代杨慎《词品》进一步评论说:“山谷所谓以故为新,以俗为雅者,易安先得之矣。”张端义、杨慎的评论扼要地道出了李清照词在语言上的特色。她的词从字面上看并不深奥,绝无晦涩难懂之嫌,大多数浅显如话,从头到尾不仅没有一个僻字,甚至没有一个难字。词人大胆地把“没个人”、“也则”、“不许”、“将息”、“得黑”、“次第”、“了得”等被当时正统文人鄙视的新鲜活泼的口语词汇吸收进词里来,以浅俗之言,发清新之意,从而达到了翻陈出新、化俗为雅的目的。在李清照前,柳永善用生动的俚俗语言来反映中下层市民的生活面貌,但是提炼不够。有些方言俗语过于俚俗,甚至使人费解。李清照运用民间口语,则是经过精选的,她采用的是新鲜活泼、富有生命力的民间口语,因此人们称许李清照是词的本色当行第一人。

李清照词的语言富于音乐美。词是配合乐曲歌唱的艺术种类,李清照一向重视词的音乐因素。前人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幽细凄清,声情双绝”(《自怡轩选卷二》)。《声声慢》(寻寻觅觅)则是公认的具有音乐美的杰作。这首词除大量运用叠字外,有意识地选择了许多齐齿音、叠韵、双声。齐齿音短促轻细,适宜表达凄苦感情,加上许多双声叠韵词,使全词在声韵上十分优美。

含蓄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特点,深沉的思想和丰富的感情让读者自己去体会、联想、补充,因而回味无穷。例如《诉衷情》(夜来沉醉卸妆迟),写的是相思愁苦,但整首词没有一个“愁”字、“苦”字,却刻意写人写景,特别是下片几句:“人悄悄,月依依,翠帘垂。更挼残蕊,更捻余香,更得些时。”实写的是静静的夜、淡淡的月、孤单单的人,却虚含着女主人公十分浓烈、无法驱散的寂寞与愁苦。真可以称得上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了。李清照的词就是这样含而不露,婉而多曲,蕴藉深厚,往往使人“方解其中意,欲语已忘言”。

因为李清照词的卓越成就,人们往往忽视她的其他方面的成就。其实,李清照善属文,又工诗。宋王灼《碧鸡漫志》卷二云:“自少年即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若本朝妇人,当推文采第一。”不过现在保存下来的李清照的诗文创作,只是很小的一部分:诗十八首,还有些逸句,文四篇,赋一篇。

在现存的李清照诗作中,《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两首应是最早的,但已才气横溢,见解较原诗高明得多。《寒夜录》卷下云:“二诗奇气横溢,尝鼎一脔,已知为驼峰、麟脯矣。”《分甘余话》卷二云:“以妇人而厕众作,非深有思致者能之乎!”实是的论。

留传下来的李清照诗的大部分都作于南渡之后,其内容或批判投降行为,或怀念故土父老,或激发民族气节,几乎没有一首是自己身世的感叹。《上枢密韩公、工部尚书胡公》中的古诗,是李清照诗中最长的一首,诗的最后写道:

子孙南渡今几年,漂流遂与流人伍。

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

这是多么感人的对祖国河山的深厚感情,气贯长虹的民族豪气!“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已成了传世名句。又如《乌江》短短二十字,通过对不肯逃回江东、忍辱偷生的英雄项羽的歌颂,有力地鞭挞了南宋统治集团的逃跑主义与苟安江左的投降主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流传八百多年,已成为千古绝唱。

总之,李清照在诗歌中,锋芒毕露,壮怀激烈,慷慨陈词,爱国激情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诗人在经历了人生种种打击,晚年成了“流荡无依”的“闾阎嫠妇”后,还唱出了如此激越昂扬的调子,这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女作家中是独一无二的。

李清照的散文虽然留存不多,但就从仅存的四篇也可见她的独特风格和杰出成就,《金石录后序》可为代表。一般书序只写与著作有关的事情,文字往往枯燥乏味,且多谀词。李文却不同寻常,对于《金石录》本身不过寥寥数语,全文以书的得失聚散为线索,写自己的悲欢离合。叙事委曲详尽,抒情语约情深,是一篇文情并茂、辞采俊逸的杰作。李慈铭在《越缦堂读书记》中说:“叙致错综,笔墨疏秀,萧然出畦町之外……宋以后闺阁之文,此为观止。”

李清照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雨村词话》卷三云:“易安在宋诸媛中,自卓然一家,不在秦七(秦观)、黄九(黄庭坚)之下。词无一首不工,其炼处可夺梦窗(吴文英)之席,其丽处直参片玉(周邦彦)之班。盖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云诏集》卷十云:“易安格律绝高,不独为妇人之冠,几欲与竹屋(高观国)、梅溪(史达祖)分庭抗礼。又易安词骚情诗意,高者入方回(贺铸)之室,次亦不减叔原(晏几道)、耆卿(柳永)。两宋词人能词者不少,无出其右矣。”李清照的独特的艺术风格,在词史上称为“李易安体”,早在南宋时,侯寘、辛弃疾都有“效易安体”之作。

为了让更多的人阅读欣赏李清照作品,让李清照的作品如涓涓不绝的泉水,滋润人们的心田,我选译了李清照词三十八首、诗十二首、文两篇。除是否李作尚有争议的词、帖子诗及零星诗词句子外,李清照的诗词基本上均已选入。《词论》是李清照关于词的理论批评文章,《金石录后序》不仅有作者自传的性质,而且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两文对我们了解李清照及其创作都是十分重要的,故选入。

解放以来整理出版了三种李清照的集子:一、《李清照集》,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一九六二年初版;二、王学初《李清照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七九年初版;三、黄墨谷《重辑李清照集》,齐鲁书社一九八一年初版。本书所选李清照原作的版本或依王本,或依黄本。

古籍今译中有不少问题尚待探讨,特别是古典诗词的翻译更是一项探索性的工作。我在翻译李清照诗词时,为自己定下的要求是:一、信、达、雅;二、译出来的是新诗,不仅尽量保持原诗的意境,而且韵脚与换韵悉依原诗。为了翻译与表达的需要,韵部有所变化,韵脚或有增加。究竟做得怎样,殷切期望得到方家与读者的批评指正。

平慧善(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

上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