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茵报》的精神领导

《莱茵报》的精神领导

马克思作为《莱茵报》的编辑,必须处理大量复杂的实际事务。这位24岁的年轻人很快就证明了自己是一位出色的报纸首脑,他把高深的理论素养、政治的敏锐性、新闻记者的灵活性、出色的组织能力和外交能力,都体现得淋漓尽致。

接过编辑一职后,马克思除了关注现实问题外,还面临着一场关于共产主义问题的论战。

当时,在西欧一些主要国家,各种关于未来社会理想的空想主义著作已经流行开来,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在给《莱茵报》投稿的“青年黑格尔派”人物中,有些人也在谈论“无产者”等级的问题。于是,一家影响很大的保守报纸——奥格斯堡《总汇报》,借这些材料指责《莱茵报》“贩卖共产主义”。

马克思这时对共产主义问题了解还不多,而“青年黑格尔派”中有些人的共产主义空谈在他看来又是浅薄之至的。他自认还不足以对这个问题多发议论。但是,对于奥格斯堡《总汇报》的恶意攻击,他却必须起来予以回击。于是他指出,《总汇报》的攻击是毫无根据的,对共产主义的理解是肤浅的,共产主义问题正在成为法、英两国人民的重大问题,谁要想批判共产主义,首先就必须深入研究它。马克思认为,现有形式的共产主义在理论上是不现实的,在实际上是无法实现的,《莱茵报》并不赞成这样的共产主义。但是,马克思也承认,自己对共产主义思想的了解还是很少的,很有必要对各种流行的社会主义著作作系统深入的研究。我们知道,对自己还不够熟悉的现象决不轻易妄谈,而是要认真地去研究它、把握它,这正是马克思的习惯。

这一事件促使马克思不久就开始系统地研究有关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著作。他很快就熟悉了这方面的大量文献,深入掌握了它们的思想。这对于他后来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可缺少的准备。

与此同时,马克思为了办好《莱茵报》,还得对付自己先前朋友中激进的空谈家。

柏林的“青年黑格尔派”成员们,如布鲁诺·鲍威尔等,都曾是与马克思合作的朋友,但这时他们中的许多人愈来愈脱离实际,沉溺在激进空谈里。他们结成一个小团体,称作“自由人”,除了聚在一起高谈阔论之外,还经常给《莱茵报》寄来些抽象玄虚的文章。这些文章激进而空洞,充满哲学议论,缺少实际内容,引不起广大读者的兴趣,倒是会惹起官方书报检查官的注意。马克思作为报纸编辑,不同意这些人的这类浅薄做法,尤其不同意布鲁诺·鲍威尔的弟弟埃德加·鲍威尔等人的共产主义空谈,因此他经常退掉那些人的文章,并建议他们少发点不着边际的空论,多讲点明确的意见,多注意点现实。这些劝告并不符合柏林“自由人”的口味,反而使他们很不满。他们接二连三地向马克思提出抗议,要求马克思把《莱茵报》办成以“最极端方式”说话的报纸。当这样的要求得不到满足时,他们便开始骂马克思为“保守派”了。但是,马克思不为所动,他深信,为了维持《莱茵报》这块反对专制制度的阵地,是不能照顾少数文人的情绪的。为此,他同“自由人”团体终于决裂了。

1842年10月16日的《莱茵报》。上面载有马克思写的《共产主义和奥格斯堡〈总汇报〉》一文

马克思的一大部分精力,还得用来对付政府的书报检查官。

《莱茵报》在马克思的领导下,“叛逆”倾向愈来愈明显,它那些火一样的揭露政府罪行的文章和报道,让进步的人们和贫苦人民称快。报纸的影响在迅速扩大。马克思刚接过编辑职务时,《莱茵报》才只有885个订户,一个月过去了,这个数字就上升到了1820个,两个月后,订户增加到了3400个!《莱茵报》的影响已经不限于莱茵省,而是扩大到了全德,甚至传到了国外。

政府觉得不妙了。总督冯·沙培尔急吼吼地向柏林方面报告说,《莱茵报》的倾向“变得越来越恶劣,越来越敌视政府了”。官方开始对《莱茵报》施压,要它改变办报方向,放弃敌意,对政府表示出恭顺。书报检查官们对这份报纸也越盯越紧。于是,编辑马克思和书报检查官们之间的一场智力竞赛开始了。

第一个书报检查官是多里沙尔。每天出报纸前,报社必须把清样送给他审查,让他去吹毛求疵,删砍削刮。为了保证不让他把要刊登的文章拉下来或删得不成样子,马克思使用各种办法跟他周旋,有时候用拖延,有时候用争论,有时候也用恶作剧式的手段捉弄他。无知又无能的多里沙尔不是马克思的对手,根本挡不住《莱茵报》发表“危险的”文章。很快,他的工作就让官方不满意了。总督沙培尔向上司报告,请求用另一个有能力的人把多里沙尔换下来。于是,一个新的检查官被派来了。这位名叫维塔乌斯的检查官也没能完成任务,同样在马克思的“狡诈”策略面前打了败仗。最后,第三个书报检查官,来自柏林的内阁秘书圣保尔接替了他。此人在柏林的时候跟“自由人”有密切来往,对黑格尔的哲学很熟悉。他来到科隆后,很快就发现,马克思是报纸的“理论中心”,也是他难以对付的劲敌。圣保尔虽然卖力地给政府效劳,但也不得不承认马克思的过人才能。他用尽了气力,还是制服不了马克思!

政府眼看既制止不了《莱茵报》的影响,又改变不了它的方向,便拿出了最后的撒手锏。1843年1月19日,普鲁士政府召开了内阁会议,决定查封《莱茵报》。为了照顾一下股东们的利益,政府允许报纸在查封日期3月31日以前照常出版。在这段时间里,报纸要受到双重检查,除了书报检查官外,现在又加上了行政区长官的审查。

《莱茵报》被宣判了死刑,只待执行了。

这一事件立即引起强烈反响,全国各地都掀起了规模很大的抗议请愿浪潮,《莱茵报》的订户反而大增。

1月30日,民众在科隆举行了集会,通过了一份致国王的请愿书,要求取消查封《莱茵报》的命令,千余人在请愿书上签了字。

其他许多地方也纷纷向柏林寄去类似的请愿书,从巴门,从杜塞尔多夫,从维塞尔,从特里尔……请愿者里有知识界人士,也有农村和城市的居民。

但所有这些,都改变不了政府的决定,所有请求一概被拒绝。

《莱茵报》的股东们恐慌了,他们来向报纸编辑部施压,主张向政府恳求,表示悔过,以便保住报纸。此时的马克思除了要面对政府的迫害,还要承受来自身后的压力。这位年轻的编辑处在非常困难的境地。

马克思尽力想办法挽救报纸。在报纸股东们给国王的请愿书上,他也签了字。但他决不能容许在自己手里放弃报纸的根本方向。面对着各种压力,他决定由自己来承担全部责任,以便如果可能的话,用自己的退出来保住报纸。

在马克思的努力之下,《曼海姆晚报》在1843年2月28日发表了一篇文章,把马克思写成领导整个《莱茵报》走向“叛逆”方向的“恶魔”。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把政府对报纸的怒气都吸引到马克思一人身上。这正是马克思一手策划的。但那篇文章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了对马克思才能的钦佩。文章称马克思具有“敏锐而果敢的才智,真正非凡的辩证法”,显示出“高度的精神优势……能把辩论从事实引向一般理论原则,从而把所讨论的事实阐述得非常清楚”。这篇文章与其说是贬斥,不如说是赞扬!

当马克思在整个社会公众面前独力担起全部“罪责”之后,他在1843年3月18日发表了一则简短的声明:“本人因现行书报检查制度的关系,自即日起,退出《莱茵报》编辑部。特此声明。”

《莱茵报》1843年3月18日刊登的马克思的辞职声明

马克思走了。很久以来被这个人弄得不得安宁的官方如释重负。书报检查官圣保尔高兴地向上司报告说:“整个报纸的精神领导者马克思博士昨天终于离开了编辑部。”官方似乎可以松一口气,庆祝自己的胜利了。

马克思走了,但他不可能停止斗争。下一步,他将怎样继续自己的战斗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