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大学生的爱情

浪漫大学生的爱情

和所有慈祥的父亲一样,老马克思希望自己的爱子学有所成,将来能够获得一份稳定而收入又好的职业,前途光明,儿女成行。因此,他认为把卡尔送到大学里研习法律是最好的选择。

1835年10月中旬,卡尔·马克思告别了双亲,乘船沿摩泽尔河转经莱茵河,到波恩大学去读法律系。

成立于1818年的波恩大学

马克思这时风华正茂,他中等身材,肩阔背厚,一头浓密发亮的黑发下面,是一张方正黝黑的脸庞,嘴唇上面已经生出了柔软的茸毛,但仍然掩饰不住残留的几分稚气;他的脸上带着对什么都好奇的神情,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波恩是一所宁静的小城,人们在街道上漫步,安详而从容不迫,这种景象和肃穆的建筑一起,组成了一幅安谧的图画。波恩大学的700名学生给这幅图画里添进了勃勃生机。这里是莱茵省的精神文化中心,大学中盛行自由主义的风气,饮酒、狂欢、讥评政治、漫谈国事,在学生生活中很流行。

年轻的马克思到校后,立刻就被这里丰富多彩的生活吸引住了,一个新颖而充满趣味的世界在他面前敞开。他加入了学校的特里尔同乡会,很快就融入了充满朝气的大学生群体中。旺盛的求知欲使马克思在一开始就选修了九门课。在这个时期,他对文学史和诗歌写作有着浓厚兴趣,渴望在这方面一显身手。因此,除了本专业的法学课程外,他还选修了希腊罗马神话、荷马问题和近代艺术史等几门课。安排好这一切后,马克思给家中的父亲写信,诉说大学给他的新鲜印象,并寄去了自己写的一首诗。

父亲的回信充满了慈爱长辈的期望,其中也夹杂着一些担忧,怀疑同时上九门课对爱子的身体、精力来说是否过重了。父亲希望卡尔勤奋学习,以便成为一个有知识的人,但又向他提出忠告:“别忘记,在这个悲惨的世界上,身体是你智慧的永恒伴侣,整个机器的良好状况都取决于它。”

父亲的担忧表明他很了解自己儿子的生活和学习习惯。确实,卡尔·马克思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学习,不顾一切地钻研各门学问,昼夜不舍地陶醉在书海里。不久,他就感到自己的身体不堪重负了,第二个学期开始时他终于病倒了。此后,他不得不把课程压缩到四门,再后来,他就更多地依靠自学而不是坐在课堂上听讲了。

然而我们别忘记,马克思虽然勤奋,但并不是一名循规蹈矩的书呆子。他那颗年轻的心中充满着热情浪漫的冲动。他是大学生中的活跃人物,在课余和伙伴们一起学击剑,学骑马;他参加了诗歌创作小组,在众人面前高声朗诵自己的诗篇;他和同伴们在同乡会里开怀畅饮,一醉方休。不久,这个活跃的特里尔人被选为特里尔同乡会的会长,他和他的会员们时常在酒馆里欢聚。作为盛产葡萄美酒的莱茵省的居民,马克思是很懂得品评佳酿的,后来在他最贫困潦倒的岁月里,也正是偶尔和友人们一起的宴饮,才给艰难的生活抹上了一些亮色。

大学生们的聚会有时兴之所至,忘乎所以,也会在酒醉之余干出些超越学校规矩的荒唐事来。马克思有一次也卷进了这类事件中,起因是他和一群同学酒后夜半喧哗,结果被校方处罚了一昼夜的集体禁闭。可这些小伙子毫不在乎,他们在禁闭室里抓起外面同学偷偷送进去的酒,继续狂饮起来!后来当马克思转学时,他的波恩大学肄业证书上记下了这一小小的违纪事件。

在尽情欢乐的同时,马克思愈来愈想念他少时的女伴,留在特里尔的燕妮·威斯特华伦。燕妮比马克思大四岁,这时已是一位身材苗条、风姿绰约的姑娘。她那少有的美貌、高雅的气质,时时浮现在卡尔心中。这位大学生意识到,他已经无法抑制地爱上了燕妮。但是,燕妮是特里尔城舞会上公认的皇后,特里尔第一美人,又出身名门,不知有多少富家子弟倾慕于她,围绕在她身旁。她会接受一个普通大学生的爱情吗?

暑假很快到来了,马克思回到了家乡。利用这段时间,马克思向燕妮大胆地表明了心迹,让他喜出望外的是他的求爱竟为自己心爱的姑娘所接受了!原来,这位特里尔城社交场所出众的美人,还有着与众不同的品格,她并不关心门第的差别,却独具慧眼地看出了马克思这位大学生的出众才华。在这对年轻人热烈地相互倾吐爱慕之情后,他们私订终身了。18岁的马克思陶醉在青春的热情和巨大幸福中,不知他当时是否意识到,赢得这位美丽姑娘的爱对他一生将有多么重要!60年后,当他们都已长眠地下,他们的女儿爱琳娜写道:“可以毫不夸大地说,没有燕妮·冯·威斯特华伦,就不会有今天的卡尔·马克思。”著名的马克思传记作者弗兰茨·梅林则写道:“马克思的订婚,虽然看起来也是学生时代的一种轻率的举动,实际上却是这位天生的领袖所获得的第一个最辉煌的胜利。”确实,从订婚时起,燕妮·威斯特华伦就把自己的生命同马克思紧紧联系在一起,任何时候都忠实于他,参与他的事业,分担他的痛苦,毕生与他融为一体,再没有什么力量能把她和他分开了。

马克思的画像(1836年)

燕妮出身望族,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作为枢密官老威斯特华伦的爱女,她继承了父亲的广博学识,也继承了他的才智和品德。她性格活泼而又毫不轻佻,言谈举止高贵而又使人感到亲切;她的文学修养出众,文笔流畅优雅,还带有几分幽默。在她的一生中,她的魅力使许多才华超群的人物都为之折服,这中间可以举出大诗人海涅、海尔维格和19世纪60年代在德国工人运动中声名赫赫的拉萨尔。燕妮的美丽是马克思始终引以为自豪的,并不因时间推移而稍减。在他们结婚20年后,1863年,马克思回到久别的特里尔故乡时,写信给留在伦敦的燕妮说:“每天我都去瞻仰威斯特华伦家的旧居(在罗马人大街),它比所有的罗马古迹都更吸引我,因为它使我回忆起最幸福的青年时代,它曾收藏过我最珍贵的瑰宝。此外,每天到处总有人向我问起从前‘特里尔最美丽的姑娘’和‘舞会上的皇后’。做丈夫的知道他的妻子在全城人的心目中仍然是个‘迷人的公主’,真有说不出的惬意。”即使到了晚年,他们仍然翁妪相携,一如热恋中的少男少女。他们的女儿们就经常看到,父亲挽着母亲的手,在房间里长久地踱步。

然而,当这对青年人定情时,他们的心中除了憧憬外,是不无忧虑的。一位贵族小姐和出身平民的大学生结合,在世俗眼光看来双方毕竟门第不符。威斯特华伦家能同意这桩婚姻吗?把自己女儿的命运交给一个前途未卜的大学生,他们能答应吗?出于这种担心,马克思和燕妮决定让他们的定情之事暂时保密。他们只告诉了卡尔的姐姐索菲娅和燕妮的弟弟埃德加尔。索菲娅和埃德加尔从此为这对恋人之间的鸿雁传情承担起忠实信使的责任。不久后,老马克思也知道了这个秘密。起初他还有点担心,但很快就想通了,对这对青年的爱情表示了祝福。

燕妮·冯·威斯特华伦(1814-1881)

在这以前,老马克思就决定让儿子转校到柏林大学去,因为在他看来,波恩大学那种自由自在、不拘小节的风气会把卡尔惯坏了,而柏林大学不仅以学风严谨著称,而且还位于国家首都,有助于卡尔培养自己的良好习惯。卡尔本人尽管对普鲁士首都从无好感,但也还是遵从了父命。这样,在1836年的暑假过后,马克思告别了父母,告别了燕妮,前往柏林大学法律系去学习。

柏林大学的建筑宏伟巍峨,藏书异常丰富,教授中有许多是著名的学者。

柏林大学

马克思来到这里,在学习之余,更加想念远在特里尔的燕妮。他把自己的炽热感情都化作诗的语言,倾注在献给燕妮的三大册诗集之中。这些诗篇从艺术上看算不得上品,从语言上看也未必成熟,就连马克思本人后来也对它们持自嘲态度,但其中洋溢的对燕妮的真挚爱情,反映出年轻的马克思丰富的情感世界。

例如他在一首诗中写道:

燕妮,任他物换星移,天旋地转,

你永远是我心中的蓝天和太阳,

任世人怀着敌意对我诽谤中伤,

燕妮,只要你属于我,我终将使他们成为败将。

在另一首诗中他不安地问道:

燕妮!你会不会犹豫动摇,畏缩不前?

你那崇高的心灵会不会因害怕而震颤?

爱情是铭心刻骨的思念,

而痛苦只是转瞬即逝的云烟。

马克思的担心不是没有缘由的。燕妮为了保护与马克思的爱情,经历了难言的痛苦。当他俩的相爱之事泄露出去时,燕妮立刻受到了家庭及世俗偏见的巨大压力。特别是她同父异母的哥哥斐迪南·冯·威斯特华伦,对这门亲事激烈反对。斐迪南是一个追求功名利禄的官僚,这时已当上了特里尔的政府顾问。他一脑袋贵族等级观念,把燕妮和马克思的爱情看作是门不当户不对的荒唐事。他反复劝说燕妮,要她相信马克思只是个轻浮浪荡的年轻后生,这种人的爱情是靠不住的。其他亲属也轮番来劝,企图迫使燕妮就范,家里形成了激烈的对立的双方。燕妮用来保护自己的唯一手段只有沉默。长期的心情压抑使她生病了,不得不经常寻医诊治。但无论在多么艰难的处境下,燕妮都从未动摇过对马克思的爱。马克思的信成了维持她精神不垮的支柱,她盼着这些来信,当她收到信时,总是情不自禁地掉下悲喜交加的眼泪。

好在老威斯特华伦毕竟是心胸开阔、通情达理的人。1837年3月,马克思直接写信给燕妮的父母,向他们的女儿求婚,终于得到了正式同意。马克思心花怒放,立刻向自己的父亲报告了这一喜讯。看起来他胜利了,但他没有料到,坎坷还远未结束。老威斯特华伦在1842年3月久病不治、撒手人寰后,燕妮的亲属们又开始施压,要她同意与马克思解除婚约,嫁入另外的有钱有势的家庭。这样的纠缠,直到燕妮与马克思举行婚礼后才无奈地停止了。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47卷,第518页。

爱琳娜·马克思-艾威林:《卡尔·马克思(回忆片断)》,《摩尔和将军——回忆马克思恩格斯之一》,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35页。

弗兰茨·梅林:《马克思传》,人民出版社1973年重排本,第12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30卷,第640页。以下凡引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而未注明版本的,均为第1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1卷,第481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1卷,第670页。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