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一首诗中的“时间层”

第三节 一首诗中的“时间层”

白居易在诗中屡屡使用“依旧”这个词语。(2)纵观其全部20个用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他通过对比表面上看起来没有什么变化的事物,来强调“时光的流逝”。乍看“依旧”是个很普通的词语,但它作为象征白氏回忆癖的词语是很重要的。例如,卷二十《题别遗爱草堂兼呈李十使君》中咏道“曾住炉峰下,书堂对药台。斩新萝径合,依旧竹窗开”,以怀念他造访的阔别了5年之久的遗爱寺草堂。

白氏的回忆癖,从他再次造访曾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时所作诗歌中,常带有“重过……”“重到……”“重寻……”等诗题也能表现出来。(3)以下略举数诗为例:

阁前下马思徘徊,第二房门手自开。昔为白面书郎去,今作苍须赞善来。吏人不识多新补,松竹相亲是旧栽。应有题墙名姓在,试将衫袖拂尘埃。

——《重过秘书旧房因题长句》(绍兴本小字题注:时为赞善大夫)(4)

忆昔初年三十二,当时秋思已难堪。若为重入华阳院,病鬓愁心四十三。

——《重到华阳观旧居》(5)

……前时谪去三千里,此地辞来十四年。虚簿至今惭旧职,殿名抬举号为贤。

——《晚春重到集贤院》(6)

我们来看一下卷十五所收的《重过秘书旧房……》和《重到华阳观旧居》。它们分别为七言律诗和七言绝句,内容都是造访曾经去过的印象深刻的场所,一边回想过去,一边慨叹如今自身衰老的诗。这种诗,就像日记一样,如果分割出来,只读其中一部分的话,也许会感到十分枯燥无味。然而,在对作者的生平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再去通读的话,就能切实地感受到作者深沉的感慨。例如,《重过秘书旧房因题长句》附有题注“时为赞善大夫”,第三第四句为:“昔为白面书郎去,今作苍须赞善来”。它与《重到华阳观旧居》中以数字“三十二”、“四十三”所表现的年龄相呼应,这段时期内发生的事情,以“华阳观”和“秘书旧房”为线索追寻下去,我们眼前就浮现出已迈入老年,身为赞善大夫的白氏,缅怀他刚刚踏上仕途、意气风发的校书郎时代的情形来。位于长安永崇里的“华阳观”是“华阳公主”的旧宅,也是昔日白居易任校书郎之时,春天与朋友欣赏桃花,秋天招待友人赏玩中秋之月的道观,对他来讲是一个十分值得怀念的地方。而且这里还是他与挚友元稹共同为科举考试勤奋学习的场所。(7)卷十三所收的《春题华阳观》《华阳观桃花时招李六拾遗饮》《华阳观中八月十五日夜招友玩月》都是白氏校书郎时代咏“华阳观”的诗,与卷十五所收的《重过秘书旧房因题长句》《重到华阳观旧居》两诗相呼应。“秘书旧房”的“秘书”指校书郎所属的秘书省,“旧房”对白居易来讲,是留下过令人怀念、意气昂扬的青春岁月的工作场所。接下来,我们再从其他作品寻找一下这10年间都发生了什么事情,就会发现他的女儿金銮——一个非常可爱的孩子,在3岁时病死了,40岁时他为母亲服丧退居渭村。在服丧前他仕途所达到的最鼎盛期,是曾作为翰林学士辅佐宪宗皇帝,可是服丧后回到长安,建筑物、景色虽然一如既往,自己却成了陪伴皇太子的太子左赞善大夫了。如此等等,我们就能逐渐理解他的人生变迁和感叹这些变迁的心情了。

卷十九的《晚春重到集贤院》也一样,“十四年”这个词语的厚重感,我们只有在综合阅读了散落在《白氏文集》中的相关作品后,才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而且,只有通读了附有自注“自此后(诗)江州路上作”的作品群(卷十《感伤二》、卷十五《律诗》),我们才能体会到隐含在“前时谪去三千里”的“三千里”中的感慨来。白居易在编纂《文集》时,当他标注“自此后……作”时,他一定是以过去的作品为媒介,回忆当年,重返过去的自己,反刍逝去的人生的。

常被单独诵读的《长恨歌》《琵琶行》或《秦中吟》《新乐府》等带有故事性的作品,具有独立欣赏的价值,与其相对,带有日记性质的作品,在阅读时则要把一定数量的作品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相互呼应,这样才能获得与阅读日记、回忆录等同样的感动。由于白居易把创作时期相同的作品汇总到一起,并加上了原注,从而使单个作品有机地结合了起来,使乍看显得很单薄的作品,因互相影响、呼应,增添了复杂的深度。而详细地记述作诗原委、动机的诗题、序文,也清楚传达了当时的情形。这或许也是为了将来能够反复再现当时的感动而特意预备的吧。把奔流不息的时光留驻诗中,再隔着时空咀嚼诉诸于诗中的感动、感怀,以便无数次地享受仅有的一次人生,由此我们可以窥见白居易对这无从把握的“人生”所具有的悲悯之心。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