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笔生意就亏本

第二章 时代号角,财富潮头(1858—1869年)


第一笔生意就亏本

新公司成立后,洛克菲勒拥有了自己运筹帷幄的天空。他终于能够放开手脚,按照自己对市场的理解来经营。当时,克利夫兰的大多数商贸公司,都将市场重点放在国内,希望利用这座城市便利的交通位置,将中西部如加利福尼亚、艾奥瓦、堪萨斯等州的物资,朝具备工业优势的东部输送。然而,洛克菲勒并不想参与到这种激烈的竞争中去,他将目光投向大洋彼岸的欧洲。他清楚地看到,欧洲在工业化程度上领先于美国,那里的原材料需求更大,同时价格也高于国内市场,克利夫兰虽然位于美洲大陆,却具有便利的水路交通,如果能够将经营中心转移到欧洲,新公司将会有广阔的前景。

直到今天,研究洛克菲勒的人几乎全都承认,他之所以能在日后成为全美首富,登上财富宝座,依靠的正是这种卓尔不群的独特判断力。除此以外,还有他超出常人的勇气和决心。

此时,经过五大湖区的肉类、谷物和其他农产品的运输量猛增,洛克菲勒和克拉克得以迅速买入卖出大量农产品。公司发出的广告单页颇有野心,声称他们收购各种谷物、鱼类、水、石灰、石膏、粗细晒盐和奶酪用盐。不料,风险也随之而来。

在开业之初,两个合伙人和西部农场主们签了一笔合同,预订了大批的豆子。洛克菲勒相信,只要豆子成熟,就能马上运送到欧洲出售,借此为新公司赚个开门红。没想到,两个月后,他和克拉克来到仓库,面对货物时却惊呆了。他们根本不用寻找,只要随手捞起一把,就能看到已经瘪壳的豆子滚来滚去,似乎在嘲笑洛克菲勒的决定。

洛克菲勒马上联系了卖家,卖家无可奈何地承认,由于天气原因,农场刚刚经受了一场霜冻,所有谷物损失惨重,豆子也不例外。

情况始料未及,两个年轻人只好设法应对。他们从繁忙的工作中抽出空,一下班就去仓库,从豆子中一颗颗挑拣出合格的,再出售。尽管如此,他们还是蒙受了一定的损失。

面对损失,应该怎么办?洛克菲勒非常坚定。他认识到,克利夫兰作为商业贸易中心的战略地位只会上升,不会因为一次意外而动摇。此时,谁能够抓住供应方,谁就能在未来操纵市场。为了扭转局势,他决定再次借贷,投入到产品收购中。

无疑,对于这样的初创公司而言,投入贷款购买农业产品期货,是一种有相当风险的行为。但洛克菲勒坚信自己的看法不会有错,他马上找到父亲想要借款,可精明的威廉知道公司发展不佳,抢先一步开口要求儿子在年底必须归还1000美元。

情急之下,洛克菲勒找到克利夫兰当地一家银行。银行行长名叫舒曼·韩迪,他同情这些创业的年轻人,愿意接受仓库收条作为附属抵押物,向洛克菲勒的公司发放贷款。拿到2000美元贷款,洛克菲勒走在街上如同腾云驾雾,他在心里说:“看看吧!银行居然愿意借给我2000美元!我在这一带已经有影响力了!”

韩迪先生不仅是银行家,还是当地一所主日学校的校长,他正是从前老板休伊特那里,了解到洛克菲勒的品行和生活习惯。即便这样,他还是要求洛克菲勒发誓,绝对不会用这笔钱去做投机生意。洛克菲勒当然照做,他马上将之投入到新的合同中去。同时,他也意识到,在商海中经营,最重要的还是信誉等级,而一个人的信誉程度如何,取决于他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品行可靠度。毋庸讳言,洛克菲勒在伊利大街浸礼会布道教堂的表现,也让他拥有了足够的品行可靠度。

洛克菲勒并没有因此满足。他工作非常勤奋,节奏很快。拿到贷款之后,他雇了人来管账,自己腾出时间,到俄亥俄州和印第安纳州,四处招揽生意。他宣传公司的方法非常实诚,总是走进客户公司,送上名片,然后坦诚地告诉对方,自己并不是有意来打扰,只是想来提一个不错并且会对对方有好处的建议。当会谈结束时,洛克菲勒也建议客户不需要马上做出决定,而请他好好考虑一下,随后再来讨论想法。

洛克菲勒这种老派的商业作风,很受乡村中老年客户的欣赏。随着他四处奔波的半径逐渐扩大,要求代理货物贸易的订单纷至沓来,让公司业务蒸蒸日上。不过,也有人不喜欢他为了生意而表现出的那股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劲头。有一段时间,洛克菲勒发现火车站总是没有足够的车皮来承运农产品,于是经常找负责调拨的铁路官员,最后,这位年龄不小的官员被他“纠缠”得忍无可忍,只好用手指指着他严厉斥责道:“小伙子,你得明白,我可不是替你跑腿的!”当然,最终洛克菲勒还是拿到了自己想要的车皮。

大部分时间内,他的这种耿直脾气还是带来了好处。

有一天,公司里最好的客户走进办公室,直接对洛克菲勒提出了建议:“嗨,约翰,这一次咱们破个例,先把钱交给我,提单随后我再拿来给你。”洛克菲勒沉下脸来,他从来没有想过这位客户会如此行事,因为这根本不符合任何行业惯例。于是他简单地表示反对。

客户马上发起火来,声称自己一直在照顾他们的生意,而洛克菲勒居然不愿意为他破例。即便如此,洛克菲勒依然不为所动,他已经打定主意,无论对方怎样发脾气,都不能改变生意原则,大不了最后向合伙人承认是自己没有留住客户。

对方脾气发完,没有改变结果,却脸色一变,突然笑了起来。他伸出手,握住洛克菲勒的双手说:“约翰,我真为你们的公司感到高兴,你们通过了考验!”

原来,客户是接受了当地一家银行的委托,故意设下这样的陷阱,想看看这些年轻人能否禁得起市场诱惑,坚持一贯的商业原则。洛克菲勒这才明白过来,也紧紧握住客户的手,庆幸自己没有丝毫的动摇。

天时、地利、人和,洛克菲勒和他的合伙人没有理由不翻身。到这一年年底,公司终于全盘盈利。一年内,公司总共销售了45万美元的农产品,获得纯利润4000美元,两位年轻人各自分到了2000美元。


战火中攫取财富

公司挺过了最初的难关,业绩如山谷羚羊攀爬般轻松攀升。1859年,洛克菲勒和克拉克的公司更是获得了17000美元的净利润,每人又各收获8500美元。这笔金钱在当时可谓是不小的财富,但在洛克菲勒看来,这只是事业的起步。

为了让公司进一步发展,1859年4月1日,公司迎来了新的合伙人:乔治·加德纳。加德纳是克拉克之前的同事,而洛克菲勒之所以同意他加入,显然是为了获得资金支持。从出身来看,加德纳和洛克菲勒全然不同,他来自克利夫兰的名门,后来还因此担任了市长、游艇俱乐部会长等职位。因此,让他入伙之后,洛克菲勒必须做出让步:将个人姓氏从商号名称中拿掉,公司改名为克拉克-加德纳公司。对此,洛克菲勒并没有表现出什么不满,反而是克拉克在安慰他:“别在意,不会太久,几年后,你就会比我们发展得更强。”但在内心里,洛克菲勒对此很介意,他后来描述说:“这样做,对我太不公平,因为我同样也是合伙人,而加德纳只是带来了一份资金。不过,我最终还是认为必须忍耐。”

除了忍耐公司名称的变化,洛克菲勒还要忍受加德纳的公子哥作风,在他眼里,这两位合伙人的生活方式散漫,根本不尊重工作和上帝。而在那两位看来,洛克菲勒总是一本正经、老气横秋,虽然生意上没有他不行,但他天天在办公室里忙碌而紧张的样子,看了又让人备感压力。更重要的是,洛克菲勒甚至像父兄那样严格地对待他们,因为他担心他们会不检点,而影响公司的征信。有一次,加德纳和自己的朋友合伙买下了2000美元的游艇,洛克菲勒毫不留情地对此加以斥责,但加德纳表示自己并不在乎。过了不久,恰逢周末,加德纳正打算去开游艇取乐,看见洛克菲勒埋头记账,于是加德纳殷切地说道:“嘿,约翰,我们几个人打算开船出去玩,我觉得你也应该来。多离开办公室出去走走吧,别总是围着生意转,这对你是有好处的。”但没想到洛克菲勒非但不领情,反而恼怒地说道:“乔治·加德纳!你是我见过的最奢侈的年轻人!请你好好想想,你这样的年轻人,生活才开始,就迷上了游艇!你这是在毁掉我们在银行的信誉,我可不想上你的船,我连看都不想看一眼!”说完,他又开始埋头看自己的账本,再也不理合伙人。

这件事给加德纳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其实,他并不是洛克菲勒所想象的那种浪荡公子,他只是喜欢享受生活而已。

与此相比,克拉克就认为洛克菲勒还比较好相处,但同时也承认他是非常刻板的人。在克拉克的回忆中,洛克菲勒对金钱非常谨慎重视,简直按部就班到了极点,一丝一毫也不会放过。他记录的账目,都精确到了分,如果有客户欠1美分,他都会不辞劳苦地要回来,而如果公司欠了别人1美分,他也一样要偿还。

合伙人们可能并不知道,洛克菲勒花费了多大力气,才培养了自己如此刻板谨慎的商业习惯。每天晚上入睡之前,他都会告诉自己:“你只是刚起步,别认为自己就是不错的商人了。你要小心谨慎,否则就会忘乎所以。你要稳步前进,不要被这一点财富弄到得意忘形。”正是这些内心反省,让洛克菲勒始终保持理性,终其一生,他都像面对魔鬼那样,始终囚禁着自己的贪欲和骄傲。

伴随着洛克菲勒的成长,美国也迎来了重要的变革。

1861年4月,南方联盟军包围了北军控制的萨姆特堡,并打响了第一炮,南北战争就此爆发。林肯总统对南部邦联宣战,并号召北方青年志愿者参军,恢复南北的统一。

当消息传到洛克菲勒耳中,他仿佛聆听到了时代脉搏跳动的声音,感受到即将到来的巨大变化。早在上中学时,他就表现出对南方奴隶制度的厌恶,他在论文中写道“奴隶们在南方灼热的阳光下劳动”,将庄园主们称为“残忍的主子们”,并质问:“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怎能声称自己是自由的?”这种思想,其实也来源于克利夫兰的社会主流思想,这座城市有许多支持废奴的人,再加上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让克利夫兰成为运送逃亡奴隶前往加拿大获得自由的枢纽。在这里,洛克菲勒多次参加反对奴隶制的群众集会,并深深地被新教群众谴责奴隶制度的怒吼所感染。

遍布克利夫兰街头的征兵站、争先恐后报名参军的热血青年、每天报纸上引人关注的战事头条、从街头到餐厅各种各样的传言……连家里最小的弟弟弗兰克,只有16岁的年纪,也吵着要借钱去参加联邦军队。

换作别人,或许早已被鼓动起来,而洛克菲勒却冷静得出奇。面对联邦政府的征兵令,他花费了300美元,找了个人替自己服兵役,在当时这也并不奇怪,许多富家子弟都这么做,其中也包括后来的金融巨头老摩根、第22和第24任总统格罗夫·克利夫兰等人。对此行为,洛克菲勒后来向儿子解释说:“我倒是想去参军尽义务,但这是不可能的。我们的公司刚开张,假如我不留下来,公司肯定开不下去,还有那么多人指着它活呢!”这确实有道理,因为父亲抛弃了整个家庭,作为长子,洛克菲勒无疑扮演着顶梁柱的角色。

最终,洛克菲勒还是拗不过小弟弟,他亲自将弗兰克送到征兵站,看着他冒充18岁,加入了俄亥俄第7志愿步兵团。在服役的3年期间,洛克菲勒付了军装、步枪和其他装备费用,弗兰克则在战争中先后两次负伤。战争结束后,弗兰克发现自己一无所获,两个哥哥却在商海中势如破竹,内心难以避免地失去了平衡,导致他终生与洛克菲勒的关系都很僵。

送走弟弟之后,洛克菲勒埋头研究战争带来的商机。他和合伙人克拉克在办公室里挂起了大幅的详细战略地图,密切关注战争的进展情况,这样的布置吸引了同行和客户,人们几乎把这里看作研讨战争的俱乐部。大家经常在这里一边阅读最新报道,一边研究地图。

洛克菲勒很快发现,战争结果未定,却已经对北方的经济带来迅猛刺激。缝纫机日夜开动,为士兵缝制军服棉被。收割机在田里劳作,收割粮食以备军需。交战双方都急切地想要将军队不断地从旧战场运送到新战场,铁路系统也必须高速运转。为此,联邦政府慷慨地向十多家铁路公司赠予土地,总共送出去1.58亿英亩土地的所有权。如此发展态势,给洛克菲勒的生意注入新的发展动力,他有了更多可以经手贸易的货源,铁路公司面临发展良机,也竞相前来请求合作,而他正好可以从中开发新的压价空间。

与此同时,战争带给人们精神和心理上的冲击也相当多。许多应征入伍的农村年轻人第一次走进城市,他们看到琳琅满目的商品、奢华享乐的生活方式,不由得都想加以尝试,消费主义的思潮迅速传播。甚至许多并没有应征的农村人,也在战争期间抛下了农田,走进人口稠密地区,寻觅发财良机。

在地理上,洛克菲勒所在的城市也拥有了更高的战略地位。由于南北交战,原来依赖密西西比河的水路货运交通被彻底切断,人们只能选择五大湖区东西方向的水路进行货运,经由克利夫兰转运的货物量成倍攀升。因此,尽管洛克菲勒他们没有直接拿到利润丰厚的政府采购合同,却从普遍发展的贸易中获得源源不断的利益。1862年,公司年利润为1.7万美元。1863年,公司的一份广告,折射出他们手中产品的种类和数量:他们有1300桶盐、17500升苜蓿草籽、200桶猪肉等,这些都是维持军队所不可或缺的物资。

此时,公司已经发展壮大,在临河大街上总共占据了4个门牌号码。这场战争让20岁出头的洛克菲勒赚取了近10万美元的利润。才二十出头,他已真正成了富人,这为他未来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


油区里的艰难一步

公元1080年,沈括来到中国陕西延州出任知府。有一天,他看见这里的百姓是用液体来点灯照明,便很感兴趣地问道:“此为何物?”百姓们回复说,这叫石液。沈括仔细地看了看说:“这种东西,古书早有记载,我也曾经采集过,应当称为石油才对啊。”

不久后,沈括就将“石油”记入《梦溪笔谈》,并对其留下“此物后必大行于世”的评语。

斗转星移,八百余年后,石油开始在大洋彼岸的美国,真正做到了“大行于世”。虽然洛克菲勒将成为最负盛名的石油大亨,但推动这一历史进程的先驱者,却是乔治·比斯尔和埃德温·德雷克。

19世纪50年代,比斯尔刚三十多岁,既是中学校长,又兼任律师,还担任记者工作。出于对宾州西部的深入了解,他突发奇想,希望用这里丰富的石油资源提炼出优质照明油。毕竟,美国人一直以来用鲸鱼油、猪油、牛羊油、棉籽油、岩页油来照明,但这些油或者太昂贵,或者无法做到明亮、干净和安全。

说干就干,比斯尔马上组建了宾夕法尼亚石油公司。公司租下了阿勒格尼河支流的部分土地,并在当地采集了石油样本,送到耶鲁大学化学家小本杰明·西里曼手中进行化验。1855年,西里曼提出了具有象征意义的报告,证明了比斯尔想法的正确:石油确实能够提炼成优质廉价的照明油,还能够生产出有价值的副产品。

现在,宾夕法尼亚石油公司不得不考虑如何去找到大量石油,将比斯尔的构想变成现实利润。人们花费了整整三年时间,才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而这把钥匙落在了埃德温·德雷克手中。

德雷克曾经在铁路公司做过列车长,他双眼炯然有神,前额宽阔,是个很有干劲的男人。他被拉到公司里,授了总裁的名号,又加上个上校军衔,然后被派到宾州泰特斯维尔那里寻找石油。在那里,德雷克上校用尽了种种办法。他先是挖井,可井壁塌陷了,然后他又学习盐井模式,利用钻头采油,但在四处荆棘的荒郊野外,光是竖起高大的木制钻台就很困难了。经历种种艰难困苦,在1859年8月28日,德雷克终于收获了回报,他看见前一天打的油井中,涌泉般咕嘟嘟地冒出了石油。

由此,原本默默无闻的德雷克上校被载入史册,他不仅发现了量产石油,更发明出钻井石油开采法。利用这种方法,能够有效控制石油开采量,做到按计划抽取。

消息传出,泰特斯维尔很快变成了探险者的乐园。短短时间内,在小河的两岸,就雨后春笋般出现了十多家炼油作坊。如此动静,迅速引起克利夫兰城内舆论的注意,因为即便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从克利夫兰到泰特斯维尔也只需要1天时间。在第一批闻讯前往泰特斯维尔的商人中,恰好有洛克菲勒合伙人克拉克以前的老板,消息就这样传到了洛克菲勒的耳中。

很多年之后,洛克菲勒已经建立起他的石油帝国,登上世界首富的宝座,他是如此回忆当时感受的:“这些巨大的财富,是伟大上帝赐予我们的礼物,是荣耀造物主带来的丰厚馈赠。无论是德雷克上校,还是所有其他与这个行业有关、制造和销售这一宝贵产品以满足人们需求的人,都值得被深深感谢。”

这样的赞许已是后话。在当时,洛克菲勒虽然也成为前往油区的一员,但并没有马上着手去采油。

1860年,洛克菲勒决定动身去亲眼看看采油的景象。他将目的地设为泰特斯维尔、富兰克林以及石油城等地方,那里被统称为“油区”。到那里并不方便,他只能先乘坐火车,再换乘公共马车,一路上要穿过黑漆漆的森林,跨过草木林立的山冈,最后才能到达那里。

在路上,洛克菲勒目睹了一波波热情的冒险者。他看见火车车厢的过道里,到处挤满了想要来尝试运气的人,后来者无处容身,甚至设法爬到车顶,蹲在那里。他看见运送原油的路程更加艰难,很多人将原油装进木桶,再走上几十里的崎岖小路。有时,运油车队在道路上绵延不断,相互阻碍,油桶从车上滚落,跌得粉碎,湿滑的油把山路变得黏稠不已,愈发难以行走。车老板们往往要用上两匹马,才能拖动一辆车,当马儿累死在路边,皮毛很快会被石油腐蚀,只剩下山路旁的皑皑白骨。

正是在这样的山路上,洛克菲勒自己还摔进了油坑中。那时,他和原油生产商富兰克林·布里德动身前往油井,他们一路上骑马穿过山谷,最后的半英里路,则只能步行。当他们来到一条五六英尺宽、四英尺深的泥潭前,洛克菲勒迟疑了,这个泥潭里全都是采油者从油罐里掏出的沉淀物,和泥浆混在一起,就像是柏油。通过泥潭的唯一方式,是一根只有六英寸宽的原木。

布里德驾轻就熟地走了过去,但洛克菲勒说自己没有走过,不敢走上去。果然,当他迈步上去后,很快掉进了泥潭中。他抬起头,不顾满身的油污,咧嘴笑了起来:“你看,布里德,我现在就全身投入石油业了。”

在水路上,情况也没有好转。阿勒格尼河上,总是有大批的平底船和汽轮在装运油桶。通过人为泄洪的方式,船只借助水力,将原油顺河而下送往匹兹堡。洛克菲勒看见,由于驳船相撞倾覆,油桶漂到水上,不断互相撞击,将大量的原油泄漏出来。

走进采油区,洛克菲勒的眉头更加紧蹙。这里原先是一派自然山谷风光,如今却林立着草草搭建的井架、机房和小屋。无论哪里出现了石油,都会有新兴城镇在那里出现,而当石油采掘将尽,城镇又会陡然消失。看起来,一切都和当年席卷西部的淘金热没有什么区别。

在油区内,洛克菲勒认真地拜访了许多人,仔细听他们说的话,搜集一切有可能的信息。尽管表现得很谦虚,但他还是忍不住对这里的道德败坏感到震惊,他发现,这里到处有赌徒和妓女,因为钱来得容易,所以花起来也随意。大多数原油开采者并没有长远计划,他们只打算尽快将井里的油开采完毕,然后去开采下一个地方。

经过一番考察,洛克菲勒将结论记录在小笔记本上。他认为,这里挖出了太多的原油,而落后的运输能力又无法将之快速运走,既然如此,行情必然会下跌。

果不其然,到了第二年,油价就猛跌了三分之二,3万桶原油滞销。油价曾经跌到每桶35美分,许多抢先杀入原油市场的商人都亏损严重。面对这一情况,洛克菲勒还是坚信,投资石油产业,会是相当有希望的生意,只是要抓住最好的机会。

就像潜伏在斑马群旁的非洲狮,又像腾身捕捉猎物之前的眼镜蛇,洛克菲勒此时也按捺住了对石油财富的渴望,在这黑色黄金面前,他想要再等一等。


投身炼油前线

三年后,洛克菲勒终于守候到良机,他等待的人,是塞缪尔·安德鲁斯。

安德鲁斯其实是克拉克的同乡,他们的家族都来自英国威尔特郡。安德鲁斯从小喜欢研究机械,后来自学成为化学家。此时,他在克利夫兰一家油脂提炼厂工作,有着丰富的炼油经验。1860年,就是他利用10桶原油,生产出了克利夫兰当地第一批以石油为原材料的煤油。这个成就让他欣喜若狂,因为他深知,这种煤油会超越其他任何照明材料,登上备受推崇的宝座。

然而,安德鲁斯确实只适合做技术研究。此时,他家境窘迫,甚至还需要妻子为别人缝补衣服来补贴家用。为了寻求资金,安德鲁斯在1862年找到了克拉克和洛克菲勒。

克拉克对他的想法不屑一顾,他靠在椅子上,直截了当说道:“安德鲁斯,这事没希望,除了用来做生意的资金,我和约翰在一起也拿不出250美元来。我们的经营资金,还要还银行贷款,还要向货主付定金、买保险、交房租……”

安德鲁斯并没有放弃,他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推开了洛克菲勒办公室的门。多年前,他就在伊利大街浸礼会布道教堂认识了约翰·洛克菲勒,他知道这个同龄人不仅热心、诚信,而且有着敏锐的商业头脑。

果然,在详细听完安德鲁斯提出的研发细节描述后,洛克菲勒怦然心动,他决定相信这个朋友。同时,他手中也有投资铁路股票所赚来的利润,能够拿出来投给安德鲁斯。

看到洛克菲勒答应,克拉克也就勉强同意参加,两人共投资了4000美元的起步资金给安德鲁斯。1863年,新建的炼油企业安德鲁斯-克拉克公司正式成立,厂房设在一条名叫金斯伯里的小河畔的红土斜坡上,利用窄窄的水路,油品可以通过凯霍加河,直达伊利湖,并运送到克利夫兰。此外,1863年11月,克利夫兰同纽约市之间又有了铁路连接,这意味着整个宾州油田区域同外界的连接都扩大了。

同一年,《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发布,联邦军队在葛底斯堡和维克斯堡取得了重大胜利,南北战争形势出现转折,农产品需求因为战争走向而保持旺盛。除了忙相关生意,洛克菲勒还抓紧时机,完成了婚姻大事。

从1854年起,洛克菲勒就开始了同劳拉·斯佩尔曼小姐的恋爱关系。劳拉小姐虽然没有倾国倾城的美貌容姿,却有着优雅过人的气质、大家闺秀的背景。劳拉的父亲一直在克利夫兰经营着威士忌酒业,其经营范围远达西部,是不折不扣的可靠靠山。

1864年9月,在十年恋爱之后,洛克菲勒和劳拉举行了正式婚礼。看着能力出众的女婿,岳丈非常高兴,特意向炼油厂投资了6万美元,另外,还专门资助给新人9万美元的流动资金。当然,洛克菲勒也没有愧对如此厚爱,终其一生,尽管他在商业生涯中遭到各种诟病,却无人找到其私生活上任何把柄,他真正贯彻了结婚誓词:在漫长的岁月中,不管名声多么显赫,不管贫穷还是富裕,都会始终忠于爱人。实际上,洛克菲勒将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集中在生意上,对于男女之情,他有句名言:“和女人逢场作戏,既要花费金钱,又要浪费宝贵的时间,简直太不合算!”直到白发苍苍的年纪,他依然和妻子相濡以沫,当劳拉弥留病榻之时,还将洛克菲勒称为“我可爱的甜心”。

岳丈的投资,并没有让洛克菲勒相信新炼油厂能带来多少利润,受克拉克影响,他也觉得这只不过是副业投资。然而,情况的演变迅猛异常,随着克利夫兰一带炼油厂数量越来越多,洛克菲勒不由得开始关注这个新兴产业,更多地参与到炼油厂的运作中。

在随后的日子里,炼油厂的工人几乎每天都能看到洛克菲勒的身影。早晨6点半,他就走到制桶车间,和工人们将油桶一个个推出来,然后把桶箍堆在一起,或者是指挥车将木屑运走。

同时,他对工厂的管理非常高效而现实,从不愿意浪费一丁点利润,比如石油在提炼之后,残留物中包含硫酸,洛克菲勒最先发现其价值,并亲自制订计划,用它们来生产化肥。当他发现管道工在开出的材料账单上做了一处手脚,他就马上告诉安德鲁斯,月底前改由公司自己来买管子、接口和一切其他管道材料,只需要重新雇一个工人来安装。同时,炼油厂还自己负责装运货物,以便节约成本。

起初,炼油厂还需要购买干燥和严实的油桶,但当洛克菲勒直接参与管理后,情况就变了。他要求工厂自行生产油桶,再刷上蓝漆,这个举措能为每个桶节省1.5美元的成本。其他制桶厂都是买来湿木材,再运到车间里加工,但洛克菲勒却要求伐木工必须将橡树在树林里锯倒,然后在窑里烘干,以便减轻重量、节约运费。

这些精心的管理举措背后,是洛克菲勒不断付出的心血与精力。那时他和弟弟威廉睡在一块,威廉经常在深夜里被他推醒,一片漆黑中,威廉看到哥哥的双眼发亮:“我正在盘算这个计划……你觉得怎么样?”而威廉经常根本没有耐心听下去,他只能投降地说道:“明天早上再说吧,我现在只想睡觉。”而生意甚至会占据洛克菲勒家庭的早餐时间,妹妹玛丽·安发现,虽然克拉克和安德鲁斯都比洛克菲勒年纪大,但好像根本离不开他,经常在洛克菲勒吃早饭的时候,就直接闯进餐厅,开始热切地讨论石油方面的事。玛丽私下抱怨说,这样的话题自己简直听腻了,每天早上都希望能听到些别的事。

作为企业主,洛克菲勒并不只是制订计划,他也会身先士卒。由于市场情况起伏很大,他时常督促向纽约发运原油的速度,并亲自跑到铁轨上为货运员们加油。在运输最为繁忙的时候,他夜以继日地待在货车旁,还不顾危险地跑上货车车厢顶,不断催促工人们加快速度。

虽然外人很难理解,但洛克菲勒确实对炼油厂事业有着近乎宗教般的热情。许多熟悉他的人在看见他如何照料工厂时,都会不由自主地想到前些年他打扫教堂时的模样。每当他拿下一笔大订单,都会展现出全然不同的激情面貌。一次,当他听说买主用远高于市价的价格,买下一批石油,他立刻高兴地大叫一声,从椅子上蹦起来,拥抱身边的下属,还将帽子甩上半空,乐得像个疯子。周围的人都是第一次看见他如此激动,不禁为之愕然。

在热诚和精心的管理下,不到一年,炼油业务带来的利润,就超过了农产品贸易。虽然石油业刚起步,市场又变化莫测,但从此之后,洛克菲勒的石油企业从来没有亏损过。


脱出合伙制束缚

炼油厂的盈利不断上升,让洛克菲勒的眼界愈发开阔。与此同时,合伙人之间原本牢固的关系,开始出现裂痕。追寻其原因,可能是原本隐藏的矛盾开始显现,也有可能是合伙制已无法满足这家企业的需要,还有可能在于克拉克和洛克菲勒根本不是同一种人……无论出于怎样的原因,洛克菲勒和克拉克的关系都变得越来越差。

从性格上看,莫里斯·克拉克确实不像洛克菲勒的好友。他个子高大,为人直率,脾气急躁。早年间,他在英国威尔特郡做园丁,因为忍受不了指责和谩骂,痛殴了主人,然后逃上了到波士顿的轮船。随后,他向西迁移,做过伐木工、赶车人和农产品生意,最后和洛克菲勒合伙在克利夫兰开了公司。与洛克菲勒的自持相比,克拉克就随便得多,他对宗教没多少兴趣,喜欢抽烟喝酒,在公司里随口说脏话。洛克菲勒对他这些行为很不满意,但又不得不承认他在生意上确实是精明能干的好手。反过来,克拉克对洛克菲勒也不那么欣赏。在克拉克眼里,老板就应当是老板,不应该做事刻板而细微,尤其是不应该那么重视账本。洛克菲勒钟情于计算数字、核对账目,克拉克觉得这简直是小职员和小孩子的脾气。

出于这些原因,两个合伙人在讨论生意时,经常会产生龃龉。好几次,克拉克都不讲情面地质问:“要是没有我,你究竟能干出点什么?”而洛克菲勒表面上强压怒火,心里面想的却是:“让公司成功的是我,负责精心记账和管钱的,也是我!”

当克拉克的弟弟也加入炼油厂之后,情况就变得更加糟糕。詹姆斯·克拉克原本是职业拳击手,他孔武有力,动不动就喜欢大声威吓别人。洛克菲勒不喜欢他的性格,更不喜欢他的人品,尤其当詹姆斯动辄吹嘘自己如何欺骗以前的老板、如何诈骗其他客户时,都会引起洛克菲勒的反感与怀疑,并由此更加密切注意这个合伙人的一切行为。结果,詹姆斯很快与他的哥哥一样,对洛克菲勒那种正直的态度感到难以忍受,嘲讽地称呼他为“主日学校校长”。

一天上午,因为一些小事,他又闯进洛克菲勒的办公室破口大骂,洛克菲勒却视若无睹,照样将双脚翘在桌子上,面部表情怡然自得。等詹姆斯骂累了,洛克菲勒也只是冷冷地甩出一句话:“听着,詹姆斯,你大概能把我揍扁,但你或许应该明白,我不怕你。”说完,他脸上只剩下坚毅而冷漠的神色。在这一瞬间,詹姆斯才明白,自己惯用的那一套,对面前这个看似文弱的年轻人并不管用。从此之后,他再也没有大叫大嚷,当然,双方关系依然僵持不下。

生意合作和恋爱婚姻一样,性格分歧是分手的一部分原因,但最终原因还是在于现实利益。此时,宾州的石油钻探如火如荼,这块热土上每多一口油井,就会给新建立的供需关系带来影响,因此人们根本无法预测石油的正常价格。在1861年,每桶石油价格的低点是10美分,而高点则是10美元。1864年,这两个数字变成了4美元和12美元,面对如此剧烈的价格波动,克拉克兄弟提出要更为审慎地来应对市场,而洛克菲勒和安德鲁斯则主张继续靠贷款来扩张业务。克拉克对此非常生气,当他得知洛克菲勒又贷款之后,大声抨击道:“呀!你可是借了10万呐!”就好像这样做是把他推下了火坑一样。洛克菲勒对这种懦弱嗤之以鼻,他告诉别人说:“克拉克就是个老奶奶,他因为我们欠银行钱就担心得像是要死了。”

平心而论,克拉克兄弟的这种态度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们发现这个谨慎保守的年轻人,平时自己花钱处处抠门,在投资企业上居然如此大胆冒失,甚至不事先打招呼就会将所有的资金孤注一掷。但他们并不清楚,洛克菲勒一生从事经营事业,都秉承着小心与大胆的双重态度。

到了1865年,洛克菲勒已25岁。他从现状看到了未来,他清楚,想要改变未来,必须要从扫清眼下事业发展的障碍做起。于是,他正式向克拉克兄弟摊牌。

这年1月,洛克菲勒将一张借据放到莫里斯·克拉克的面前,要求他签字。但莫里斯拒绝接受,他表示为了石油业务,自己一直在借钱,现在借得太多了。洛克菲勒毫不退让,克拉克兄弟表示,如果还要借钱,就干脆散伙。洛克菲勒表面上做出了让步。

克拉克兄弟暗自得意,但他们并不清楚,用散伙来威胁,正中洛克菲勒的下怀。

洛克菲勒马上私下和安德鲁斯谈了一番,他说:“山姆,我们要走运了,一大笔钱在等我们。但是,我不喜欢克拉克和他们的做法,他们品行不端,拿石油当赌注,我不想跟赌鬼们合伙。如果下回他们威胁还要散伙,我们就答应,如果我买下他们的股份,你愿意继续干吗?”

安德鲁斯当然表示同意,他只能选择信任洛克菲勒。于是,事情就谈妥了。

洛克菲勒马上行动起来。2月1日,他将所有合伙人请到家里,向大家提出要快速发展炼油厂的方针,詹姆斯·克拉克说道:“你这样,我们最好还是分开。”

按照协议,散伙需要所有的合伙人同意,洛克菲勒询问了在场者的态度,在安德鲁斯的带领下,他们都公开表态同意散伙。洛克菲勒沉默了,什么也没有说,克拉克兄弟得意起来,觉得又一次吓住了这个毛头小子。

不料,第二天清晨,人们在《克利夫兰先导报》上,看到了安德鲁斯-克拉克炼油公司解散的公告。克拉克兄弟大吃一惊,跑去询问洛克菲勒:“你是来真的?真的想分手?”

洛克菲勒平静地说:“是的,我真的想分手。”

原来,洛克菲勒不仅在几周前就得到安德鲁斯的支持,还找到了几家银行支持自己。看见他有了银行的贷款保证,所有合伙人都一致同意,将公司股份拍卖给出价最高的买主。

拍卖开始了。克拉克兄弟聘请了一位律师帮忙,而洛克菲勒则亲自出马,并告诉别人:“我觉得自己能做好这么简单的一笔交易。”事实上,越是关键的事务,他越是能沉稳应对,即便别人会紧张得坐立不安,但他还是表现出胜券在握的样子。这样的特点,哪怕是伪装出来的,也从此时开始凸显,并陪着他走向事业顶峰。

炼油厂的拍卖底价是500美元,很快价格就攀升到了几千美元,在参与者不停的报价声中,律师口中的价格涨到了5万。这一数字已经超过了洛克菲勒事先预想的价格,但他并没有停下来,而是继续提价到了7万美元。洛克菲勒开始担心,自己是不是能买下炼油厂,他紧盯着克拉克的嘴唇,随后听到里面蹦出了一个价格:“72000。”

洛克菲勒毫不犹豫,他直接说出自己的新价格:“72500美元,先生们。”

克拉克迟疑了,兄弟俩面面相觑一会,随后,莫里斯承认了失败,他说:“我不再加价格了,约翰,这个厂归你了。”

洛克菲勒暗自松了一口气,他知道自己也没有什么退路了。但他马上镇定下来,问道:“要不要我现在就给你开支票?”

就这样,整座炼油厂完全属于了洛克菲勒。他拥有了克利夫兰最大的炼油厂,每天能提炼出500桶原油。当然,他也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他将自己在原先商贸公司的一半股份,还有7.25万美元,全部交给了克拉克兄弟。

1865年3月2日,克拉克兄弟正式从炼油厂管理中退出,从此以后,洛克菲勒和克拉克的名字不再有任何关联。后来,洛克菲勒经常提起这件事,他说:“那一天是我花了一大笔钱,和他们分手的日子,那才是我人生获得成功的开始。”也许某种程度上,洛克菲勒是敏感的,他过分夸大了合作者的傲慢,但重要的是,他终于成了独立的经营者,不会再被身边的任何力量所掣肘。

这个时候,南北战争进入尾声。4月份,罗伯特·李将军正式向北军统帅格兰特投降,随后,林肯总统遇刺。整个克利夫兰陷入悲痛之中,洛克菲勒同样也感到震惊与哀伤。但时局的任何变化,都无法影响这个商人在事业上的崛起。现在,洛克菲勒-安德鲁斯公司在苏必利尔大街上一栋砖房内正式开张,这家公司实际上由洛克菲勒担任唯一老板,安德鲁斯只是位技术人员。公司办公室位于二楼,从洛克菲勒的办公桌后,就能看见绵延悠长的凯霍加河。在刚刚担任记账员时,他就能在自己的座位上,眺望到河上络绎不绝的运输船队,如今时过境迁,现在那一艘艘驶出港口的驳船,承载的都是从他的炼油厂内生产的油桶。由这里开始,洛克菲勒的石油与梦想,将走向全美国,走向全世界。


发展良机

有人争取自由,只是为了得到更多享乐空间;有人争取自由,则是为了放飞梦想的翅膀。洛克菲勒显然是后一种人。

1865年,他俨然已经是成功的商人,留着络腮胡子,身材修长,有一头微微发红的金发,待人接物都有着精英派头。这年12月,他和安德鲁斯又合伙开张了第二家炼油厂,并将之命名为标准炼油厂,直接负责人是他的弟弟威廉·洛克菲勒。新的标准炼油厂和原有炼油厂一起,共同确立了洛克菲勒身为克利夫兰第一大炼油厂主的地位。

即便如此,这两家炼油厂看起来也并不壮观,它们只是一群并不起眼的建筑,布置得杂乱无章,分布在山腰上,显得低矮而凌乱。洛克菲勒就经常背着双手,在这些厂房之间巡视,其中每个角落,都可能出现他的身影,对管理运作中最小的细节,他都会加以检查。每当发现员工在打扫那些看起来不起眼的角落,他都会微笑地加以表扬,说这样的员工才优秀。

为了分担自己巡视厂房的责任,洛克菲勒专门雇了个工头,名叫安布罗斯·麦克雷格。这个人严谨细致、老实可靠,而且不爱和人交往,这些都让洛克菲勒非常信任他。由于厂区离城里比较远,他俩经常会在附近的琼斯太太家用餐。因为他们身上散发出油污的味道,让一起用餐者感到难以忍受,所以他们只能躲到门厅里面去吃饭。

洛克菲勒并不在乎吃饭的地方,他知道,此时是企业发展的最佳时机,自己无暇他顾,更不会去贪图享受。在这段时间内,他整天都待在工厂里,亲自指挥基层的炼油工人进行操作。当公司要向纽约方面的客户发送货物时,他又亲自跑到铁路旁,为货运员打气。不论白天还是夜晚,只要标准石油公司的货运列车来到,人们都可能看见那个高大的身影出现在车站,有时候,这身影甚至还跳上货车车厢顶部来回奔跑,催促着车下的小伙子加快搬运进度。

洛克菲勒如此紧张地投入工作,并非没有原因。那时,谁也不清楚宾州油井还能开采到什么时候,有传闻说,油井很快就要枯竭,所有的工厂都会面临倒闭的危险。

当时,宾州的采油企业主们分为了两类:其中一类人认为,石油采掘行业的兴盛,不过是类似于淘金潮的投机行为,迟早会昙花一现,从盛开走向枯萎。因此,他们只希望尽快获利转手,安全脱身。

洛克菲勒则站在另一类人的中间,他认为,石油是未来经济发展的持续基础。每当他想到未来油田有可能枯竭时,他就干脆转而向宗教信仰寻求寄托,他甚至认为,石油业的未来并不是人力所能评价与控制的,而只能是掌握在神的手中。

人们无从得知,在那时的每个深夜中,洛克菲勒怎样虔诚地与上帝进行沟通。但他为石油生意奔波的轨迹却覆盖了更大范围。从1865年开始,他经常穿着破旧的采油服,前往宾州的富兰克林,他的公司在那里专门设立了采购石油原料的办事处,从而节省中间渠道的成本。每次当他从那里回来时,公司上下的员工,都能切身感受到他身上散发出的炽热活力,他甚至不用说话,单凭双眼放光的神情,就能打消身边每个人对这一行业前景原本产生的疑虑和焦躁。

为了不落后于持有积极观点的同行,洛克菲勒开始注意美国以外的庞大市场。

那时,除了宾州西北部这片丘陵地带,整个北美其他地区的石油储量尚未被探明。因此,当地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炼油厂,足以能代表美国在全世界相关市场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在欧洲,各个国家都积极地从美国进口煤油,南北战争期间,美国每年都会出口数十万桶。到1866年,克利夫兰所生产的将近三分之二的煤油,都通过纽约出口到了海外。

洛克菲勒立刻意识到,通过向国外出口来扩大市场,是非常明智的选择。他知道,这项工作充满艰难,必须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工作。为此,他在1866年派弟弟威廉,到纽约组建公司,负责炼油厂的出口业务。

临行前,洛克菲勒向威廉交代了重要的任务:只要煤油出口价格突然下跌,就及时通知公司安排在油区的买手,暂时削减原油的买入量。

这项任务的设计,体现出洛克菲勒思维的过人之处。他几乎是所有企业主中,第一个认为出口市场会对油价产生决定性影响的人。

此前,每当宾州打出一口新的油井,欧洲买家所专门安排的高效关系网,就会立刻将消息传送到纽约。这样,他们就能及时预见油价的下跌,从而暂时停止购买。而洛克菲勒交给弟弟的任务,正是反其道而行之,通过观察出口价格波动,来决定企业的生产量。必须承认,采取这样的策略,说明洛克菲勒充满了创新的大胆勇气。

威廉听了兄长的指示,在纽约珍珠大街181号,租下几间不起眼的房间,设立了办事处。之所以选择这里,是因为这儿距离华尔街够近,便于随时了解出口价格。

实际上,在纽约设立办事处,这一策略同自造油桶、自制硫酸等方法结合起来,共同组成了洛克菲勒苦心打造的垂直管理体系。此时,他所努力寻求和完成的,正是将来人们会发现的“垄断手法”,即让公司从弱小时开始,就尽可能地形成自给自足的特征,只要是能够自行完成的组成项目,他都不愿意有其他任何企业从中染指赚钱。

这种封闭管理体系,确实让处于发展早期的洛克菲勒公司大受裨益。由于成本被有效压缩,再加上威廉在华尔街附近迅速铺设的价格信息网,炼油厂的利润逐年增加。

与此同时,洛克菲勒也不可避免地开始更多地求助于银行家。虽然当年老隐退时,他已经有资格对新生代金融家表现出怀疑,甚至对晚辈吹嘘说在自己的创业过程中,极少举债发展,而是凭借保守的理财之道获得成就,但那时,他却不得不经常和银行家打交道。很多时候,在晚上就寝前,他还在担心手中小小的炼油厂是否有能力偿还巨额借款,但一宿之后他又鼓足精神,决定再去寻求更多的贷款。

此时,在南北战争结束后,美国发行了新的绿背纸币。新建的全国性银行系统,也开始大量发放贷款,刺激战后经济的发展。洛克菲勒抓住了流动性提升的机会,从克利夫兰的那些大银行家手中,借到一笔又一笔巨额贷款。洛克菲勒知道包装的重要性,他懂得如何将自己和企业打造成希望之星,让银行觉得错过他,就是错过营利的机会。

一次,洛克菲勒去拜访银行家威廉·奥迪斯。奥迪斯曾经允诺,洛克菲勒可以获得最高的贷款额度。但今天,他却双眉紧锁,质疑洛克菲勒的来意。

洛克菲勒很快弄清楚,原来,银行里的部分董事对他的偿还能力表示担忧。这种担忧也影响了奥迪斯。

于是,洛克菲勒不紧不慢地说道:“奥迪斯先生,我可是在任何时候都非常乐意展示我的偿还能力。不过,下周,我就需要更多的钱。当然,我可以把我的企业交给你们银行,因为我很快就能搞到另一笔资金去投资。”

这段话不卑不亢而意味深长。说完后,洛克菲勒就闭上了嘴,双眼紧盯着奥迪斯,等待他做出反应。

奥迪斯当然不打算接手他完全不懂行的炼油厂,看到洛克菲勒如此自信,他改变了主意,又批下一笔新的贷款。

下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