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从南京到上海

4.从南京到上海

1919年,北京爆发了“五四”学生爱国运动,震惊中国大地。平日教书认真、治学严谨的陈金镛这时虽身处南京,却也抑制不住满腔的爱国激情,他不顾神学院外方领导的阻拦,毅然带领一拨学生直奔北京去了。

当风尘仆仆的陈金镛北上归来时,金陵神学院再没有自己的立身之地了。外国人明显地表示出对他的不满,曾经在工作上领教过他严厉作风的一些人更是公开站出来形成一股强烈的反对力量。很快,昔日那个教学认真、又最有权势的中国“提调”失去了以往在金陵神学院的威严。

显然,一向忠于职守、工作优秀的陈金镛遭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他明白,为南京金陵神学院效力的日子该结束了。

于是,在递交了辞呈后,陈金镛就与夫人蔡灵恩一起,带着身边的儿女(这时陈家年长的子女有的已经成家,有的在苏州上学)离开南京去了上海。那一年,幼小的传莱还不满3岁。

辞职来到上海的陈金镛仍然没有离开他的宗教事业,虽然一开始只是在广学会书局办一份与教会活动有关的杂志,但他为宗教事业三十余年拼搏与奉献的光荣历程,早已使他在中国的宗教界声名显赫。来到上海不久,陈金镛就被选为中华基督教协进会会员,这也让一向勤奋工作的陈金镛更加忙碌。

只不过陈家在上海再没有住上像南京那样宽敞的两层楼洋房。在人口密集的大城市上海,陈金镛带着一家人先从闸北宝兴西里搬到衡业里,又相继搬到了北四川路、桃园新村和元昌里,后来虽然也住在离法国公园不远的华龙路元昌里的楼房,但毕竟院子里没有南京神学院那样美丽的大花园。

环境的改变从没有影响陈金镛的工作,他仍然整日在为他的信仰而辛勤努力。所以在传莱的记忆中,爸爸一天到晚总要伏在桌上写东西。写什么,他不懂,只知道爸爸总是写,从来不管家里的事,而妈妈和大姐管家里的事最多。

妈妈不但悉心照顾孩子,还会做饭,做得饭也特别好吃。

每天的午饭和晚饭时间,也是传莱最高兴的时候,因为这时哥哥姐姐还有爸爸妈妈全都围坐在大圆桌旁,不但有妈妈亲手做得好吃的饭菜,还有每顿饭必不可少的酒。

从记事起,传莱就知道爸爸特别爱喝酒,而且最爱喝绍兴黄酒。他还看到,妈妈也爱喝酒,还喜欢在坛子里放上一些青梅,再倒进白酒或是黄酒。等到再打开坛子时,一股酒香就飘出来了。

在爸爸妈妈的“带动”下,陈家的孩子也是个个都能喝酒。喜欢喝酒的传莱最忘不了的是陈家大圆桌的饭香和酒香,忘不了一家人围坐在桌旁的温馨,忘不了堆放在门厅或是过道里一个一个的酒坛……

儿女众多和睦相处的陈家没有什么讲究和太多的规矩,但每顿饭之前陈金镛带着一家人做祷告的规矩仍是必不可少的。不过这一规矩在陈家偶尔也会遭到“破坏”。

那是一天临近吃午饭的时候,传莱坐到大饭桌前,总觉得和每天吃饭时有些不一样,原来最靠里边对着门的座位还是空的,那是爸爸每天坐的地方。再一看妈妈的座位也是空的。他问旁边的三哥梦家:“爸爸妈妈怎么还没有来?”三哥没有说话,二哥梦士说话了:“爸爸妈妈今天出门了,要到晚上才回来。”

正说着,大姐秋光帮着把饭菜端了上来。饭菜摆得差不多了,按饭前的规矩该做祷告了,可是爸爸不在,只见二姐调盐一边拿起筷子一边说:“吃饭吧!”大姐秋光没说什么,也拿起了筷子,于是陈家的兄弟姐妹纷纷拿起筷子开始吃饭了。

从那以后,传莱知道,只要爸爸妈妈不在,陈家的兄弟姐妹在吃饭前是不做祷告的。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