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序
20世纪这个不平凡的一百年,所产生的外国文学作品,数量之多,真可谓汗牛充栋。面对如此大量的作品,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应该更好地继承这笔重要的人类文化遗产。为了集中评介20世纪的外国文学,我们曾在世纪之交先后编著《二十世纪欧美文学史》(四卷本)和《二十世纪欧美文学简史》(一卷本),分别于1999年和2001年出版。随后在2002年编写出版的《世界文学简史》,也把20世纪文学作为一个重点。这些书都已充作不同对象的课程教材。在讲授文学史的过程中,我们感到还需做另一件工作,即编选一本适用的作品选,作为教学的实例,以增进对文学发展过程的理解。
然而,20世纪文学不像19世纪文学那样多数作品已有定评。相比之下,20世纪的外国文学作品,有些仍流传不广,或尚未被充分接受,有些作品甚至译成中文的时间还不长,查找起来不大方便。为了方便读者,同时也是配合文学史教学,编选一本20世纪外国文学名著精选的书籍,已成为当务之急。
不过,20世纪的外国文学名家辈出,著作如林,闻名者尤以长篇小说居多,且多为皇皇巨制,选编起来实在不太容易,我们根据文学史书侧重梳理文学思潮发展脉络的要求,权且以欧美文学两大主潮为线索,分类遴选。
一是现实主义文学。从19世纪延续下来的现实主义,到20世纪又有大的发展,出现了突破和变形,多种形态并存,而且走向极致。既有传统意义上的现实主义,如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和批判现实主义,如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托马斯·曼的《布登勃洛克一家》、萧伯纳的《华伦夫人的职业》、德莱塞的《美国悲剧》,也有肯定的现实主义、批判兼肯定的或称综合的现实主义(1),如高尔基的自传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医生》、特瓦尔多夫斯基的《山外青山天外天》和艾特马托夫的《断头台》,还有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相融合的作品,如劳伦斯的《虹》。
二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名目繁多的各种流派:象征主义,如艾略特的《荒原》;后期象征主义,如瓦雷里的《海滨墓园》;表现主义,如卡夫卡的《变形记》;意识流小说,如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乔伊斯的《尤利西斯》、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存在主义,如萨特的《恶心》、加缪的《局外人》;荒诞派戏剧,如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尤奈斯库的《秃头歌女》;法国新小说派,如罗伯-格里耶的《窥视者》;黑色幽默,如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以及具有鲜明的后现代主义特色的纳博科夫的《洛丽塔》和田纳西·威廉斯的《欲望号街车》。至于拉丁美洲文学的魔幻现实主义,突出的则有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和阿斯图里亚斯的《总统先生》。
东方文学在本书所占篇幅较少,仅选择最有代表性的印度、日本几位作家:印度泰戈尔的《吉檀迦利》、日本川端康成的《雪国》和大江健三郎的《万延元年的足球队》。
全书共选入反映各个流派特点的代表作品30部。选文尽量寻求上乘的译文。导读文字力争言简意赅,尤其注重解说作品所代表的流派之特色,俾使阅读者方便参考。导读文字包含两部分:一部分是“作家简介”;另一部分是“作品导读”,包括作品内容、解读原作的意蕴。不过,鉴于篇幅有限,且重点放在阅读原著上,故注意不让解读文字喧宾夺主,总是力求简明扼要,以解释清楚为限。
此外,本书也具有普及通识教育的性质,为让学生和其他读者能较容易理解,重在阐明作品本身的要点,不在于深入解释相关的学术问题。
参加本书编选和作导读工作的,有上述几部文学史书的执笔人,也有新参加者,均为高校有教学经验的教师,计有北京大学李毓榛、查晓燕,首都师范大学庄美芝、吴康茹,天津师范大学郝岚、张颖、郭晓珺,上海大学张敏,南京师范大学汪介之,福建师范大学苏文菁、郑梅玲、徐立钱等,闽江大学林娟,集美大学王予霞,鹭江大学许振福,漳州师范学院刘熠,汕头大学蔡伟清。其中,苏文菁协助作了部分文章的组稿和指导工作。匆匆赶付教学急需,选文和导读有不尽之处,欢迎批评指出,将留待再印时修正。
李明滨
2003年9月10日
于北京大学外文楼
【注释】
(1)过去苏联文学界称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文学,在苏联解体后改为“社会肯定的现实主义”(以与“社会批判的现实主义”,即“批判现实主义”相区别)、“批判兼肯定的”或“综合的现实主义”文学。见莫斯科大学1994年出版的《二十世纪俄罗斯文学史(1890—1990)课程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