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1904-1940年

卷一 1904-1940年

清光绪三十年甲辰(1904年)

先生名钺字彦威。江苏溧阳人。12月6日(农历十月三十日),出生于直隶迁安(今属河北省)。时先生双亲随外祖父邹梓生(字蘅衫,江苏镇江人,时任迁安县令)居住

高祖壬,字汝黓,号质庵,生于清乾隆四十三年(戊戌,1778),邑庠生,屡赴举,不第。卒于清道光元年(辛巳,1821),年四十四。高祖母狄氏,溧阳人,生于清乾隆四十八年(癸卯,1783),卒于清嘉庆二十四年(己卯,1819),年三十七

曾祖梓,字可培,号南卿,生于清嘉庆十二年(丁卯,1807),道光五年秀才,道光八年举人,道光年间历任知县于浙中。咸丰年间历任绍兴、宁波、杭州知府,署杭嘉湖道,两署浙江盐运使、按察使。卒于咸丰十年(庚申,1860),谥武烈,年五十四。著有《缪武烈公遗集》六卷,已刊行。曾祖母王氏夫人,溧阳人。生于清嘉庆十六年(辛未,1811),卒于光绪十五年(戊子,1889),年七十九

祖父巩,字坚士,为武烈公幼子。生于清咸丰元年(辛亥,1851)。“幼不好弄,与兄彝共学,互相切劘,经史百籍,靡不淹贯。弱冠后,有志经世,襟抱宏达,见者目为伟器。中光绪己卯科乡魁(光绪五年),寻议叙员外郎,改知府,又以浙江海运劳保归部,尽先选用,历办直赈及上海洋务差。光绪十三年(丁亥,1887)春,谒选入都,触暑遂卒,年三十七,时论惜之。著《海上卮言》、《菁华山馆诗文集》、《日记》,各若干卷,稿藏于家”。祖母金氏,浙江嘉善人。生于咸丰七年(丁巳,1857),卒于光绪十五年(乙丑,1889),年三十三

父亲颂唐,字饮仙,生于清光绪七年(辛巳,1881),早失怙恃,由六伯祖父彝抚养成人,生长于北方。任北洋军械局秘书多年,家居保定。性温靖恬淡,喜藏书,公务之暇,以读书教子为乐。卒于民国十三年(1924),年四十四。著有《惟是斋文集》、《惟是斋笔记》,藏于家。母邹氏,名守媛,字稚衫,江苏镇江人。生于清光绪九年(癸未,1883),卒于1968年,年八十六

是年,张尔田31岁,王国维28岁,陈寅恪15岁。

清光绪三十一年乙巳(1905年) 先生一岁

随双亲住外祖父迁安寓中。

清光绪三十二年丙午(1906年) 先生二岁

随双亲住外祖父迁安寓中。

清光绪三十三年丁未(1907年) 先生三岁

随双亲住外祖父迁安寓中。

清光绪三十四年戊申(1908年) 先生四岁

随双亲住外祖父迁安寓中。

清宣统元年己酉(1909年) 先生五岁

随全家迁居直隶省保定(今属河北省)。

清宣统二年庚戌(1910年) 先生六岁

随全家居保定。

清宣统三年辛亥(1911年) 先生七岁

随全家居保定。

读《论语》、《孟子》,由先生外祖父口授。是岁,先生外祖父病卒。“(蘅衫公)晚岁致仕,居保定。钺七八岁时,读《论语》、《孟子》,即公所口授。宣统三年卒,年八十”

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

中华民国元年壬子(1912年) 先生八岁

随全家居保定。

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

2月12日,清帝退位。

中华民国二年癸丑(1913年) 先生九岁

就读于保定直隶省立第二师范附属小学

中华民国三年甲寅(1914年) 先生十岁

就读于保定直隶省立第二师范附属小学。

中华民国四年乙卯(1915年) 先生十一岁

就读于保定直隶省立第二师范附属小学。

中华民国五年丙辰(1916年) 先生十二岁

就读于保定直隶省立第二师范附属小学。

中华民国六年丁巳(1917年) 先生十三岁

就读于保定直隶省立第二师范附属小学。

中华民国七年戊午(1918年) 先生十四岁

8月,考入直隶省立第六中学

编年诗

《蟋蟀》

中华民国八年己未(1919年) 先生十五岁

就读于直隶省立第六中学。

中华民国九年庚申(1920年) 先生十六岁

就读于直隶省立第六中学。

编年诗

《乞宋子痴先生画山水》

中华民国十年辛酉(1921年) 先生十七岁

就读于直隶省立第六中学。

编年诗

《人日寄怀李子撝许君远》

中华民国十一年壬戌(1922年) 先生十八岁

6月,从直隶省立第六中学毕业。在中学四年中,先生先后受业于高兰坡(庆题)、马献图、王心研(念典)等三位国文教师,获益甚多

由于少承庭训,加以师长教诲,先生于中学毕业前已“受过文史之学的基本训练,学习了文字、声韵、训诂以及目录等诸种学科的常识,略通治学门径(譬如参阅《书目答问》、《四库总目提要》、段氏《说文解字注》、王氏《经义述闻》、章氏《文史通义》等);读过一定数量的经、史、子、集类的重要书籍(少量是精读,大多数是选读或翻检),也看过一些小说戏曲”。先秦书中“最喜读《诗经》、《左传》、《庄子》、《楚辞》。同时,又练习写作古文、诗、词等”。并与中学同学共结吟社,先生1928年所作《与张益孺共饮》诗自注云:“君昔年与余共负笈中学时,共结吟社,君有‘长空万里送秋雁,流水一溪冷钓船’句,余最爱诵之。”还是校刊的主要撰稿人。“最初写稿应该远溯到中学读书时间,校中发行校刊,由地理教员夏云僧先生主其事。我们那一班很有几个国学成绩卓越的人,如前年在北平病逝的李子撝兄,和现在成都齐鲁大学任课的缪彦威兄,都是家学渊源,一校之俊(他两人后来都是北大同学)。/彦威兄作诗填词,子撝兄担任翻译。两人作品名重一时,我的国学基础不及他们,但因为缺人,他们拉我合作。我试写小说。……”

8月,就读于河北大学预科

编年诗

《京都旅舍中作》

中华民国十二年癸亥(1923年) 先生十九岁

8月4日,《北京大学日刊》第1282号刊登《北京大学布告》,谓“本校此次复试新生试卷业经评定完竣,兹将取定各生姓名揭布于左”。先生名列其间。是月,先生就读于北京大学文预科

中华民国十三年甲子(1924年) 先生二十岁

6月,因父亲病重,先生从北京回到保定

8月,经马殿元介绍,任保定私立培德中学国文教员,兼保定私立志存中学国文教员。先生教书所获薪金成为全家的生活来源,供养父母、两弟、两妹。

夏秋之际,先生父亲逝世,安葬于保定城郊江苏义茔。其地属保定江苏会馆所有。其后先生正式从北京大学辍学

在培德中学,先生先后讲授“国文”、“国学概论”及“中国文学史”三门课程。“1924年我小学毕业,考入培德中学。在培德中学,我非常幸运,遇到国文老师缪先生。……1924年,先生20岁时,……在培德中学任教,以赡养家人。缪先生在培德中学四年,先后开国文、国学概论及中国文学史三门课程,材料充实,分析明确,口齿清俐,语言生动简洁,深受同学欢迎。又指导同学课外读书,根据梁任公所开书目,凡先秦经子,《说文解字》,四史、《通鉴》,《昭明文选》和诗词选集等等,无不研习”。所教学生中有胡厚宣、任绩、王崇武等。

中华民国十四年乙丑(1925年) 先生二十一岁

任保定私立培德中学国文教员,兼保定私立志存中学国文教员。

秋,与贾湘女士结婚

中华民国十五年丙寅(1926年) 先生二十二岁

任保定私立培德中学国文教员,兼保定私立志存中学国文教员。

7月1日,长子缪慈明生。

同月,《学衡》第59期节录发表先生致《学衡》编者函:

神州厄运,百事殂落。文化沈黯,尤为大忧。即以文学论,皙人之长,清澄细腻,毫分厘析,抉择入微,婉达衷情,曲肖物状,如水银泻地,无孔不入,如游丝袅空,缠绵无绝。而评衡之作,尤多善言。此固学人所同感。吾宗邦近虽不竞,然以数千年之蕴积,其璀璨之光,要自有不能掩没者。譬如梨柚异味,而同悦于口;施嫱殊色,而同美于魂。不可以国势强弱横生轩轾也。故居今之世,尊人尊己,举无一当。惟有镜照衡权,撷长弃短,镕冶为崭然之真新文学,兼蓄新质,而能存故美,庶几得之。自三五巨子,以肤受末学,投国人嗜奇趋易之心,登高一呼,得名而去,使后生嚣嚣然狂走不已,其弊既为识者所洞鉴矣。而鸿生硕彦,湛溺旧闻,墨守故矩,傲然自尊,于西人之作,一切闭拒,以为绝不可相谋,斯亦未为得也。荀卿有言:“万物异则莫不相为蔽。”今哗众取宠之士,既蔽于今,蔽于浅矣,而老师宿儒,抱残守缺,又不免蔽于古,蔽于博。闳达不出,孰通其邮,此千钧之责,惟冀诸君子负之。而华夏文运,亦将于斯卜盛衰焉。然则钺之所以景慕高明者,又岂独声应气求之感而已哉。

编年诗

《七夕雨夜》 《观菊》 《寄怀李子撝北京》

中华民国十六年丁卯(1927年) 先生二十三岁

任保定私立培德中学国文教员,兼保定私立志存中学国文教员。

2月26日,《甲寅周刊》第1卷第44号“通讯”发表2月21日先生致章士钊(行严)函及章士钊回覆:

……前岁曾有芜笺,辱蒙省览,浮辞鄙意,无当伟怀。嗣因丛感百端,复欲有所陈述,疏懒因循,操翰旋止。适会停刊,遂致中辍。今《甲寅》继起,蚀日重明,凡属同心,忭慰无量。读三十六期,知先生方于撰述馀暇,研讨《论衡》。王充绝学,久湮尘土。近人习于浅尝肤受之风,虽震其说之惊创,稍稍称道之,然终无大裨。先生以精邃之思,治深美之籍,阐发微义,昭宣士林,庶几仲任之子云乎?乃观近数期,先生与人往复,似殊注意于校勘考订。钺窃以为治学者,宜以闳识孤怀,旁搜远绍,校同异,辨根枝,执其纲纪,则以简御繁;泛其波流,则由博返约。呼吸千载,卓然撢古人之用心。而居今之世,文轨沟通,尤宜取吾先哲遗宝,散漫者条理之,幽隐者阐扬之,发潜德之耀,增邦国之荣。若夫校订训诂,乃学术之蘧庐,可一宿而不可久留,纵研之至深,不为造极。譬如自沪赴都,秣陵、历下,为所必经。然若终身徘徊于秦淮河边、大明湖畔,访六朝之遗迹,挹山水之灵光,即使选胜搜奇,纤细不漏,亦只可为抵宁抵济而已,岂可谓已抵都乎?恒持此义,讥评清儒,以为唯休宁戴君,濯汉暴阳,邈不可及;会稽章氏,亦嘉禾秀出,颖竖群伦。馀则虽如高邮王氏父子,吾未敢许其为成学。钺甚愿先生为戴、章,不欲先生为王氏。甚愿先生能取《论衡》,剥肤存液,本逻辑妙术,加以推阐,选为一书,使仲任之学,大明于世,承学之士,均受沾溉,不欲先生仅为一《论衡集解》,高者视孙仲容《墨子间诂》,下者仿佛王益吾庄、荀《集解》而已也。又《甲寅》“通讯”一栏,博致众义,随事发摅,通人己之情,广应求之效。至善!至善!而钺又希先生特辟一栏,使天下学子,皆得条举疑难,广徵解析;鸿生硕彦,亦可藉资研讨,发布心得。本以文会友之意,免独学寡闻之苦,施者受者,两有所裨。据地无多,为益甚宏。去岁友人李君杏南,曾建此议,嗜学之士,必多同心。先生肯惠而许之乎?……缪钺 保定西河沿(一九二七年)二月二十一日

彦威所规一义,所提一事,均极善。夫校刊者为学之初步也,止于初步,故不得谓学,然初步不为,学亦难日起有功。此象形文字之国治古学者之特征,非他土所能比也。至彦威所持闳识以下各义,字字精当。钊虽不敏,敢不拜嘉。辟栏举疑,正合钊意。但有此类函件,当即开始,彦威、杏南诸君,试倡为之。栏名是否即用“质疑”二字,希酌。士钊

2月,五弟缪锺赴京。锺,字君山。时年18岁。此次赴京,盖欲谋职养母

3月13日,金毓黻日记记:“阅《甲寅》周刊,缪钺致章行严书云:‘治学者宜以闳识孤怀,旁搜远绍,校同异,辨根枝,执其纲纪,则以简御繁,泛其波流,则由博转约,呼吸千载,卓然撢古人之用心。而居今之世,文轨沟通,尤宜取吾先哲遗宝,散漫者条理之,幽隐者阐扬之,发潜德之耀,增邦国之荣。若夫校订训诂,乃学术之蘧庐,可一宿而不可久留,纵研之至深,不为造极。……恒持此义讥评清儒,以为唯休宁戴氏,濯汉暴阳,邈不可及;会稽章氏,亦嘉禾秀出,颖竖群伦;馀则虽如高邮王氏父子,吾未敢许其为成学。’以上所论,精当之至,足为治许、郑学者下一针砭,训诂之业,为治学门径,谓古人之文字难解,不通其邮,则无以知其命意之所在,始从事及此,为之不懈;若既通其邮,而犹徘徊于声音文字之间,是以升堂为极致,而入室为不足尚也,岂理也哉?衡其大小轻重,自以缪氏之论为当。”

6月2日,王国维自沉于颐和园排云殿西鱼藻轩前昆明湖中。年51岁。

8月10日,先生谒先父墓于江苏义茔

9月23日,吴宓(雨僧)将其《吴宓诗集》副本寄先生。此前,先生经友人李濂镗(杏南)向吴宓转达了倾慕之意,并示以诗文

10月,先生写就《读〈吴宓诗集〉题辞》,并寄吴宓。吴宓1927年10月7日日记:“谒黄节先生于高井胡同宅。黄先生谈次。谓(一)六朝人诗,似若一体,然实各有面目。宜深研以得其真,而当从陶渊明入手(按缪钺君保定。顷细读宓诗稿,为序以评之,所论亦同。其谓宓诗欠精练,亦中宓之病根)。”“缪彦威(钺)先生评他的诗,大加赞扬,但又说‘若求白璧微瑕,惟在未臻精练’。这是公允的批评。”

冬,五弟缪锺因患肺结核病逝,先生从学校赶回家中,已成永诀。先生为作《自校归家君山弟已卒口占一绝》诗。出殡后,先生又作《送君山弟葬》诗。

是年,先生写录诗稿二十馀首,请人介绍,就正于任丘籍忠寅(亮侪),籍忠寅覆书嘉勉

编年诗

《夏历正月送五弟君山北上四首》 《寄周式南》 《李杏南以近作修辞学见赠赋此报之》 《呈张效直先生》 《夏历七月十三日谒先君墓于江苏义茔》 

《与梁鹤铨论诗》 《嘉桔》 《月下有作示梁鹤铨》 《奉呈沈雨人丈》 《夏历九月初七张效直先生招饮寓庐谨呈一律》 《雨后西郊访李杏南》 《寄怀吴雨僧北京》 《读李杏南近作》 《寒夜感怀》 《自校归家君山弟已卒口占一绝》 《送君山弟葬》 《偕梁鹤铨在李杏南斋中话旧并观其秋林课诗图》

中华民国十七年戊辰(1928年) 先生二十四岁

任保定私立培德中学国文教员,兼保定私立志存中学国文教员。

6月,为《保定培德中学校同学录》作《送第一班同学卒业序》。河北教育出版社版《缪钺全集》失收,抄录如下:

今诸生将以卒业而进于大庠,异日出而涉世,为途百殊,吾将召生二言,可以随时宗之,终生行之者,曰“利群”而已。利群之道众矣,农之耕稼,工之制造,商之通有无,此利群者也。惠洽乎乡,泽被乎国,拨乱反治,拒敌固圉,此亦利群者也。验物穷微,制造新器,谓之学人;抒情明理,濬发心灵,谓之文人;言植一家,独擅真秘,谓之哲人;知周万物,道贯人天,谓之圣人。此四人者,其视恒民,峣然若嵩华之出培塿也,照乎若日月之耀星辰也。其利之所被,岂独一国哉,将横及乎天下也;岂独一时哉,将纵贯乎百代也。有之,则世由野僿而日进于辉光;无之,则斯民至今犹将獉r如禽鹿。……然则生将何道之由以利群乎?圣人尚矣。所谓哲人、文人、学人者,苟即性所近而殚心焉,将随其才之高下,功之深浅,各有所就,以昭世牖民,沾溉无既。若徒颛颛姝姝执一业以生利,如农工商贾,犹其小焉者也。虽然,其贤于饱食无为、徒耗粟帛者远矣,其贤于蚀民自肥、齮龁良善、横暴乡闾者抑又远矣。生其为此而慎无为彼哉。余授生学,于今四年,生之视吾,殷殷然若盲瞽索途而恃其相;吾之视生,悯悯然如莳花树木而冀其长。情由然以亲学,焕焉而彰今,一旦散去,余与生岂能无恋恋乎?然生苟能利群,虽离吾,心乐也;生苟不能利群,虽合吾,心忧也。离合不足为忧欢,生其勉利其群焉,可也。十七年六月溧阳缪钺。

9月,北伐军到达华北,先生经焦烧原介绍在新成立的保定市党部登记加入国民党,次年即脱离关系,其间未参加任何活动和担任过任何职务

秋,先生任保定私立培德中学教务主任,并进入校董事会

是年,先生从张效直处获沈汉青题名的《冰茧庵读〈汉书〉图》

发表文章

《送第一班同学卒业序》(《保定培德中学校同学录》,1928年6月)

编年诗《寄梁鹤铨济南二首》 

《梁鹤铨寄函相勖赋此代柬》 

《与张益孺共饮》 

《八月十六日得鹤铨书赋长句报之》 

《登土台怀梁鹤铨》 

《寄梁鹤铨沪上》 

《从张效直先生处取沈汉青先生赐题冰茧庵读汉书图赋此志谢兼呈效直先生》

中华民国十八年己巳(1929年) 先生二十五岁

任保定私立培德中学国文教员,兼保定私立志存中学国文教员。

5月,先生第一篇论文《诠诗》在《学衡》第69期发表。

夏,先生赴北平,与吴宓初次相见,并在其“藤影荷声馆”小住数日,谈论甚为契合。同时,趋府拜谒籍忠寅。数日后,籍忠寅宴请先生,并赠书数种

友人梁国常(鹤铨)在北平自印《丽泽第一集》,内收《鹤铨诗稿》、先生的《冰茧庵诗稿》(附先生五弟缪锺《君山遗稿》)、李濂镗《修辞举隅》

是年,先生所作两首诗,《缪钺全集》失收,抄录如下:

籍亮侪先生忠寅寄示任公挽诗感赋

独从乱世惜真才,迸泪诗章郁百哀。老子犹龙脱生死,高丘无女叹蒿莱。青萍宁掩丰城气,赤县谁能厄运回。举世争伤书种绝,岂徒朋旧泣岑苔。

送培德中学第二班诸生卒业

国运悲花落,横流嗟水深。危舟期共济,世网莫同沈。洛下治安策,隆中梁甫吟。高踪怀二子,勖尔百年心。

贞节思元亮,清狂叹牧之。千秋空自许,四载愧人师。论学忆寒夜,含情伤路歧。勉持敦厚教,长与古人期。

发表文章

诠诗(《学衡》第69期,1929年5月)

《君山遗稿》序(《丽泽第一集》,私印本,1929年)

编年诗

《籍亮侪先生忠寅寄示任公挽诗感赋》 《送培德中学第二班诸生卒业》 

《赠胡生厚宣》 

《九畹》 

《邀张效直先生及汉青鹤铨同饮寓庐》 

《清华园访吴雨僧三首》 

《古意》

编年词

《江城子 燕》

中华民国十九年庚午(1930年) 先生二十六岁

8月前,仍任保定私立培德中学国文教员,兼保定私立志存中学国文教员

5月20日,七妹缪鉁(宛君)与杨联陞(莲生)结婚。“莲生先人原籍浙江绍兴,侨居保定。他十馀岁时,在私立志存中学读书,那时我在志存中学教国文,但并未在他那一班任课,不过,我听说他天资颖异,成绩突出。后来,经亲友介绍,我们结成姻戚,我七妹缪鉁(字宛君)与莲生结婚。那是在1930年夏间”

8月,经薛声震(效宽)介绍,河南大学校长张广舆(仲鲁)破格聘请先生为该校中文系教授。先生遂至开封,在河南大学任教,利用图书馆藏书,自编讲义,陆续讲授“六朝文”、“六朝诗”、“杜诗”、“词选”诸课。时刘节(子植)亦在中文系任教,两人时相过从。刘节1939年9月10日日记:“下午作成一诗,题曰:溧阳缪钺兄十年前河南大学同事也。国家丧乱,转徙万里,又得与缪兄重聚于广西宜山浙江大学,感而赋此。诗曰:又得逢君共酒杯,年华真是水相催。何当复返西湖上,每日与君醉一回。”

是年,先生任教于保定已有6年,在此期间,相与论学唱和者有:

张效直 又名希彖,河北保定人。先生以师事之。先生1927年作《呈张效直先生》诗云:“孤怀涉世叹沈冥,何幸升堂得眼青。百卷藏书司马记,一廛守黑子云亭。久将诗句供歌哭,几见横流辨醉醒。不是先生恕狂简,盈眶有泪敢轻零。”诗前有小序谓:“效直先生寄居同城,时相过往。孤弦妄奏,每获赏音。钺以驽才,兼禀介性,十年涉世,遘此盖寡。聊赋短章,用抒勤恳。”

梁国常 字鹤铨,山东荣成人。时任教于保定私立培德中学,后又在保定私立同仁中学(校址在南关外,校长为杨绳武先生)任教。先生1990年在《〈梁鹤铨诗词稿〉题记》中曾记:“余与君比屋而居,夜灯静室,共读杜诗,札记所得,集为两册。……余与君互访谈论,恒至日暮,相与斟酌新作,商榷前藻,讥评时政,衡量人物,意气风发,莫逆于心。时同道者尚有张效直先生(希彖),高苏垣、薛效宽(声震)两君。每春秋佳日,辄相招邀,或郊野清游,或名园宴饮,甚足乐也。”

高苏垣 时任教于保定私立同仁中学。

薛声震 字效宽,江苏高邮人,寄寓河南开封。时在保定私立同仁中学任教。

李濂镗 字杏南,河北冀县人。时任教于保定省立第二师范学校。

编年诗

《庚午春日杂诗六首》 

《送七妹宛君于归》 

《赠王生鑫章卒业》 

《登吹台》 

《疏雨》 

《籍亮侪先生挽诗》

编年词

《踏莎行 庚午九月感时事赋》 《眼儿媚 去岁余购盆桂一株,清矫绝俗。今秋南游大梁。归后闻人言,盆桂发花繁茂,怅余未及见也》

中华民国二十年辛未(1931年) 先生二十七岁

2月14日,次子缪征明生。

7月,河南大学校长张广舆辞职,新校长调整人事,先生又回保定

8月,经马殿元介绍,任保定河北省立保定中学高中国文教员,兼保定私立培德中学国文教员

9月1日,河南大学学生文学社团“心心社”创办的文学半月刊《心音》出版第1期,上刊先生祝辞。《缪钺全集》失收,抄录如下:

心声为言,心画为文。吾闻斯语,自扬子云。中闳外肆,如木有根。修辞立诚,圣哲所尊。同庠群彦,学艺讨论。发布所得,以相磨砺;“心音”命名,义本哲人。刊落浮饰,求其诚真。聊贡短语,祝尔日新。

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爆发,日寇侵占东北。

是岁,先生至北平,谒见北京大学文学院张尔田(孟劬),先生以师事之。后经常通信请益

编年诗

《与子植夜话旧事二首》 《上元之夜偕友人市肆小饮剧院听歌》 

《抵家小住将赴旧京》 

《奉呈夏蕴生先生》 

《感愤》 

《黄叶》 

《岁暮送薛效宽归大梁》 

《赠高苏垣》

编年词

《念奴娇 偕薛效宽南海泛舟》

中华民国二十一年壬申(1932年) 先生二十八岁

任保定河北省立保定中学高中国文教员,兼保定私立培德中学国文教员。

发表文章

鲍明远年谱(《文学月刊》第3卷第1期,1932年5月)

曹植杜甫诞生纪念(《大公报》1932年2月22日《文学副刊》第215期)

龚自珍诞生百四十年纪念(《大公报》1932年5月30日《文学副刊》第230期)

编年诗

《吴碧柳挽诗 并序》  《慰梁鹤铨丧侄二首》

中华民国二十二年癸酉(1933年) 先生二十九岁

任保定河北省立保定中学高中国文教员,兼保定私立培德中学国文教员。

1月3日,日寇占领山海关。

2月,日寇进攻热河。原培德中学学生胡厚宣、王鑫章自北大辍学南返,途经保定,与先生话别。是年,先生作《鹧鸪天》词,小序云:“壬申岁末,日寇西侵,幽燕告警。胡生厚宣、王生鑫章自北京大学辍学南归,途经保定,凄然话别。”

4月3日,三子缪方明生。

4月,先生赴北平,会晤吴宓,并由吴宓介绍认识郭斌龢(洽周),并同游颐和园。此为先生与郭斌龢订交之始。“1933年4月,吴先生函促我赴北平与郭斌龢先生相识。”后在《郭斌龢译柏拉图〈理想国〉序言》一文中又谓:“一九三三年暮春,余至故都,以雨僧先生之介,与先生相识。惟时胡骑凭陵,幽燕告警,曾同游颐和园,置酒昆明湖畔,伤国运之陵夷,思匹夫之有责,追慕顾亭林之志业风节,相与激励,慨然者久之。……此为余与先生订交之始。”

5月8日,日寇侵入关内。31日,日中塘沽协定签字。

6月,又赴北平,谒见张尔田。是年,先生作《念奴娇》词,小序云:“癸酉初夏,余以事至北平,时值胡骑冯陵,都人惶恐。两月之后重复北来,势异时移,不胜凄黯。适张孟劬先生出示《槐居唱和诗》,记事哀时,无愧诗史。感赋此阕,并呈孟劬先生。”

是年,先生所填三首词,《缪钺全集》失收,抄录如下:

鹧鸪天 壬申除夕前一夜,留鹤铨小饮

一载垂垂向尽时,樽中有酒不须辞。知君久识江湖味,岁晚天涯未觉悲。  高秉烛,缓倾卮,今霄无醉且无归。漏舟共载沧溟阔,来日风波岂可知。

蝶恋花

何处幽兰生小圃。无意相逢,当日频回顾。翠叶朱蕤香乍吐。人间百草如尘土。  常恐西园蜂蝶妬。移植三年,颜色犹如故。护惜不辞心力苦,凭君留取芳春住。

浣溪沙 友人有书询近况者,赋此答之

握椠怀铅已可怜。更堪忧患送流年。灵均哀郢有新篇。

常惧榱崩侨亦压。几看巢破卵能全。春来何处觅清欢。

发表文章

顾亭林诞生三百二十周年纪念(《大公报》1933年8月7日《文学副刊》第292期)

黄仲则逝世百五十年纪念(《大公报》1933年10月16日《文学副刊》第302期)

编年诗

《今出塞四首》 

《清华园小住赋呈吴雨僧郭洽周四首》 

《桂》 

《游一亩泉在保定西三十里归梁鹤铨出示五律一首并论诗贵自然之义依韵奉和》 

《沈汉青先生挽诗》 

《奉和吴雨僧癸酉岁暮述怀即用原韵》

编年词

《鹧鸪天 壬申除夕前一夜,留鹤铨小饮》 

《蝶恋花》(何处幽兰生小圃) 

《鹧鸪天 壬申岁末,日寇西侵,幽燕告警。胡生厚宣、王生鑫章自北京大学辍学南归,途经保定,凄然话别》 

《浣溪沙 友人有书询近况者,赋此答之》 

《念奴娇 癸酉初夏,余以事至北平,时值胡骑冯陵,都人惶恐。两月之后重复北来,势异时移,不胜凄黯。适张孟劬先生出示〈槐居唱和诗〉,记事哀时,无愧诗史。感赋此阕,并呈孟劬先生》

中华民国二十三年甲戌(1934年) 先生三十岁

任保定河北省立保定中学高中国文教员,兼保定私立培德中学国文教员。

发表文章

达辞篇(《国风》第5卷6、7合号,1934年10月)

典籍述略(《国风》第5卷8号、9号,1934年11月)

编年诗

《偶成二绝句》 

《小园即事》 

《重游小园》 

《同张效直先生及梁鹤铨游南郊有感》 

《南郊游归莲池茗话》 

《甲戌初夏孙念希招饮感赋》 

《送梁鹤铨暑假归里》

编年词

《浣溪沙》(犹有心情似旧时)

中华民国二十四年乙亥(1935年) 先生三十一岁

8月前,仍任保定河北省立保定中学高中国文教员,兼保定私立培德中学国文教员

8月,应姜叔明(忠奎)之约,任广州学海书院教授兼编纂

缪钺先生“中国文学史”讲义手迹

先生离保赴穗,途经北平,晤别吴宓、张尔田,与李濂镗游太庙。后经济南至青岛,偕同姜叔明,联袂南下。经上海,拜谒叔父缪士衡,过汕头,抵达广州

广州学海书院为广东地方政府所办,曾授先生参议虚衔。在书院期间,常与同事谭其骧(季龙)、中山大学中文系龙沐勋(榆生)等往还论学。“学海书院设在广州东山中山路1号。谭其骧任导师(相当于教授),主讲《汉书》和“三通”(《通典》、《通考》、《通志》)研究。他比较熟悉的同事有瞿宣颖、陈同燮、缪钺和燕京大学出身的许宝騤、姚家积、姚曾廙3人。……缪钺字彦威,以后又成为谭其骧在浙江大学的同事,相交甚笃;解放后任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与谭其骧往来书信不绝”。“抗战前,我在广州学海书院任教,榆生先生在广州中山大学任教,住所均在东郊新住宅区,相距不远,时常往还。离开广州后,仍时常通讯。抗战军兴,我至西南后方,榆生先生留居宁、沪,我曾推荐于浙大(时在宜山),请榆生先生来任教,榆生先生以家累重,未能成行。此后书问渐稀”

10月、12月,先生第一本专著《元遗山年谱汇纂》由郭斌龢介绍给《国风》半月刊,由钟山书局出版。

11月10日,四女缪遵明生。

是年,先生所作《缪钺全集》失收诗词,抄录如下:

夜读蓝穆《伊黎亚集》Lamb’s Essays of Elia

蟹篆旁行绝妙辞,意含言外耐寻思。彦和隐秀谁能解。仿佛灯前一遇之(《文心雕龙·隐秀篇》曰:“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Hazlitt评蓝穆文为“Vivid Obscurity”,殆彦和所谓隐秀乎)。

幽默为文世所珍。几看风趣出清新。居然绰约如姑射,始信西方有美人。

蝶恋花 和石荪原韵

三月芭蕉犹未展,作意东风,乍冷还微暖。莫叹音尘千里断,谁知咫尺天涯远。 五载花阴常会见,失悔当时,轻放韶光转。杨柳千丝难系绾,梦魂飞去无拘限。

发表文章

读《吴宓诗集》题辞(《吴宓诗集》,北京:中华书局,1935年)

出版专书

元遗山年谱汇纂(《国风》第7卷3、5号专号,南京:钟山书局,1935年)

编年诗

《自题元遗山年谱汇纂后》 

《张效直先生赠薯蓣并媵以诗依韵奉和》 

《吴雨僧寄赠黄晦闻先生蒹葭楼诗》 

《夜读蓝穆伊黎亚集》 

《别刘愚忱四年矣来保定不数日又复归去怅然有作》 

《乙亥南游杂诗十六首》

编年词

《蝶恋花 和石荪原韵》

中华民国二十五年丙子(1936年) 先生三十二岁

夏,学海书院因经费无着停办。先生乘舟离穗返保,途经北平,于7月13日下午,至清华园拜访吴宓;5点,与吴宓步行经朗润园至燕京,访刘节,不遇。在常盛合馆晚餐,又步行访叶麐(石荪),又同访浦江清,并见张荫麟(素痴)

7月14日,除中午叶麐宴请先生外,其馀时间,均与吴宓晤谈。“晨陪缪钺早餐,并谈。……正午叶麐请宴,宓以倦甚,未陪钺往,……4∶00钺归,与宓谈中国民族盛衰变化之史略,甚精密,可佩。又言郑康成注经,多针对当时实情而为议论,应以史事与注对读,方合。5∶00再偕缪钺至燕京散步,仍在常盛合晚餐。复在燕京大门内荷池畔座谈。……9∶00回校。宓以宓半年来所为《人生哲学》讲义稿示钺,并略加讲解。10∶00寝。”

7月15日晨9时,先生与吴宓辞别,返回保定。

8月,经韩丰斋介绍,复任保定河北省立保定中学高中国文教员

12月12日,西安事变。

发表文章

《儒学》序(《国风》第8卷第8期,1936年8月)

马绍伯墓志铭(《禹贡》第6卷第1期,1936年9月)

《遗山乐府》编年小笺(《词学季刊》第3卷第2期、第3期,1936年6、9月)

编年诗

《人日寄怀张效直先生》 

《卜宅》 

《马绍伯挽诗》 

《舟发广州》 

《自粤返燕喜晤叶石荪于清华园时叶石荪游欧美归来也》 

《遣兴》

编年词

《摸鱼儿》(倚危栏、汉京西北) 《齐天乐 余居保定,每值芳春佳日,辄约诸友清游。朅来岭表,阴雨愁人,闻隔户乐声,感念旧踪,悲吟成调》

中华民国二十六年丁丑(1937年) 先生三十三岁

暑期前,先生仍任保定河北省立保定中学高中国文教员

5月5日,致函龙榆生:

榆生吾兄史席:

去冬曾上一函,谅尘清览。数月来久阙声问,时在念中。弟近读唐人集,兼治唐史,诗史互证,时有所获。撰次《杜牧之年谱》、《补笺樊川诗文集》,粗就檃括,尚未杀青。日前在《国闻周报》中得读大作和元遗山韵《鹧鸪天》词三首,深婉醇至,殆伤感不匮室主之作耶?弟因日从事于辑录考订之业,性灵滞塞,作诗甚稀,七律一首附呈教正。如有佳什,惠示为盼。此候

著祺。

弟钺顿首 五月五日

7月7日,卢沟桥事变,抗战爆发。

30日,北平、天津陷落。

8月,先生携家自保定南下,至开封暂避,寓薛声震宅。时薛声震在河南信阳师范学校任教。

8月29日,致函郭斌龢:

洽周吾兄史席:

半载以来,音问疏阔,时切驰念,近惟兴居佳胜为慰。自卢案发生,保定即风鹤频惊,弟家以人口众多,初无迁避之意,及平津失陷,保定已成国防前线,敌机一日数至,且投弹轰炸,人心震恐,纷纷迁移。弟不得已,亦于仓卒中携家南下,甫抵豫中,而淞沪告警,全家老弱困滞汴郑,幸遇故人薛效宽,慨然以居宅相假,异乡漂泊,暂得安居,可谓“穷途仗友生”矣。北平诸友迄无音问,吾兄处亦得雨僧兄消息否?至为忧念。弟穷愁之中,惟以杜诗遣日,亦略有所作,容后抄寄。报载敌机数扰南京,尊处不致受惊否?极念极念。杜诗云“留滞才难尽,艰危气亦增”,愿与兄共勉之。乱离未已,幸时惠音问为祷。此颂

近安。

弟缪钺顿首 八月廿九日

赐函请寄开封鹿角胡同三号后院

10月,经薛声震介绍,先生应聘至河南信阳师范学校教授“国文”。“七七事变后,全民抗战开始,……这时,学校从邻近战争的地区,聘来了一批年青有为的教师,如……缪钺(彦威)、薛效宽从河北来”

10月12日,致函郭斌龢:

洽周吾兄史席:

上月廿三日,在汴曾上一函,谅登签室。弟于上月杪因友人之介,暂来信阳师范任教。信阳为淮河流域,风土稍近江南。城西、南两方颇多山水之胜,尚未暇往游。秋季多雨,淅沥终日,远客殊乡,倍增闷损。浙大已移往天目山上课否?近见报载清华教授多人已至长沙,不知雨僧兄在内否?迩来北方战局虽稍坏,而国际形势于我颇利,要看我国自己之努力如何,以弱胜强,端在坚贞而已。《国命》已刊行否?请赐寄此间为盼。馀俟续陈,此颂

铎安。

弟钺顿首 十月十二日

赐书请寄河南信阳师范第一院

编年诗

《朱翁舟孙挽诗》 

《偕鹤铨苏垣效直先生同游南郊》 

《遣愤》 

《京阙篇》 

《卢沟桥事变后自保定违难开封感赋》 

《初至信阳苦雨》 

《信阳》 

《游首贤山》 

《四君咏》

编年词

《念奴娇 寄友人沪上,时余自保定违难开封,而沪战方起也》 

《齐天乐 乱离避地,又值重阳,阴雨经旬,倍增闷损。时客信阳》

中华民国二十七年戊寅(1938年) 先生三十四岁

年初寒假中,先生与薛声震同返开封,接家眷到信阳。薛声震将全家(夫人王韵铮,二女振藻、振卫,幼子振镛)接至信阳。先生只接来老母及长、次二子。夫人贾湘女士于去冬生一女(取名菊心,不久夭折),产后重病需卧床治疗,无法走动,乃带三子、四女暂留开封,由六弟缪锜(久患肺病,亦惮长途跋涉)及义仆杨妈(自保定同来者)照料,继续治病,期稍愈后,再去信阳。后,病尚未愈,春夏之际,开封沦陷,花园口决堤,黄河改道,南下遂无望。又后数月,乃与逃难至开封的一些保定乡亲结伴,乘马拉大车,越黄河故道河床,经冀南平原,最后返抵保定

2月18日,致函吴宓:

雨僧吾兄史席:

奉到手教并拜读大作二首,藉悉近况兼见忧时悯乱之怀,至以为慰。弟自去岁华北战起,即携家南下,流寓汴中。旋以友人薛君之介,来信阳师范任教。上学期考毕,复归汴,当时津浦北段战事失利,汴中风鹤频惊,弟遂奉母携儿复来信阳暂住。时局如再紧时,可移于豫西小县。校中已开学,除上课外,尚施行所谓特种训练,忙碌异常,日无暇晷。此次外患之烈,几为有史以来所未有,五胡乱华、金元侵宋,恐未足相拟。痛舟藏之去壑,惧栋折之无时。半载以来,心境极苦,目击心忧,所积诗料甚众,惟多未能酝酿成篇,仅成短章数首,附呈教正。弟最近仍留此间任课。不拟他往,以后行止恐将随时局之变化而定。洽周兄去岁曾数次通函,自浙战失利,浙大西移之后,即未通音问,吾兄如得其消息,尚望惠示。文旌移滇之后,亦望时赐德音,以慰乱离相念之怀。此覆,即颂

近祉。

弟钺顿首 二月十九日

5月19日,致函吴宓:

雨僧吾兄史席:

二月中奉到惠札并大作,曾覆一书,附诗数首,寄长沙,不知已蒙青及否?前得昆明友人来书,言吾兄已到昆明,又有赴蒙自之讯,未审行踪如何?至以为念。此间开课三月,除上课外,尚有特种训练、救亡工作,终日忙碌,几无暇晷。洽周兄处久无消息,浙大不知迁往江西何地?吾兄近得其音问否?石荪兄近在何地?孟劬先生有书来,言燕大仍开课,惟黄昏晚霞非朝暾可比。叔明兄想仍蛰居海滨,今年亦未通声闻。丧乱以来,平生师友流转四方,不知何日得复睹中兴,从容欢聚也。便中幸赐德音为盼。此颂

近祉。

弟钺顿首 五月十九日

6月6日,致函郭斌龢:

洽周吾兄史席:

自杭州失守,闻浙江大学迁移赣省,惟未能确悉何地,吾兄行止,时在念中。近得雨僧兄自滇南来书,言浙大移至泰和,兄仍都讲其间,差以为慰。宝眷旧居无锡乡间,今亦随兄在赣否?抑更西移于安全地带?弟自去岁秋间来信阳任教,延续至今,半载以来,校事繁忙,心绪忧苦,读书不多,殊愧亭林、梨洲患难为学之义,惟于古人忧时悯乱之诗词领略较为深透,此又非关问学矣。近日豫东战事日紧,信阳亦警讯频传,校中于本月中旬考试结束,弟即拟奉母入蜀,暂依家叔(家叔随上海交通总行迁至重庆)。“傅燮之但悲身世,无处求生;袁安之每念王室,自然流涕”,正可为今日写照矣。平生师友流转四方,不知何日得睹中兴,从容欢聚也。此颂

教祉

弟钺顿首 六月六日

赐函如不能于本月十五、六号以前到达此间,则请寄重庆打铜街交通银行缪士衡先生转

夏,日寇准备进攻武汉外围。先生偕同薛声震携眷自信阳出发,经武汉,乘“大达”号船西上到宜昌等船。在宜昌等船时,喜遇已逃难到此的保定培德同事、英文教员葛仲诗。先生母亲并登岸在葛家寄住若干日。期间,遇有一次日机轰炸,大家躲到一外国医院花园树林中,伏地听到远处的爆炸声。后换乘民生公司轮船,先生携眷于7月29日抵达重庆。时叔父缪士衡供职于交通银行总行,已先抵重庆,并代为在七星岗大街上租赁一间铺面二楼上的住房

8月19日,致函郭斌龢:洽周吾兄教席:

奉到七月九日手书,敬悉种切。弟于六月十四日自信阳奉母登程,在汉口、宜昌候船,留滞于七月廿九日始抵重庆,诚令人复兴“蜀道难”之叹矣。峡江景物,得以饱览,山水奇峻,天下壮观,略足慰旅途之苦也(郦道元《水经注》所谓“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者,峡江中实无此等处,殆艺增之词,又一路亦未闻猿啼,盖古多猿,而今鲜矣)。到重庆后,卜居于一药店楼上一廛之地,暂足容身。弟违难一年,转徙万里,困居巴渝,势难坐食。此间中央大学招新生甚多,闻暑假后尚须增聘国文教师,吾兄于中大文学院中如有挚友,乞函托推荐,重庆他校或文化机构,吾兄如有知交,亦乞代为进行,俾弟获一教席,以为仰事俯畜之资,不胜感盼。辱在至交,故敢烦黩。《国命》在信阳时仅收到三期,寄重庆者尚未递到。大作容收到后细读。此覆,即颂

著祺。

弟钺顿首 八月十九日

赐函乞仍寄重庆打铜街交通银行缪士衡先生转交为妥

同日,吴宓致函周炳琳,推荐先生为中央政治学校教授

8月底,叶麐介绍先生赴四川省江安县省立江安中学讲授“国文”,先生遂奉母携儿溯江西上至江安。9月底先生离开江安中学。时该校教务主任王介平,其后又与先生在四川大学历史系共事。

时浙江大学已内迁广西宜山,校长为竺可桢(藕舫),文学院院长为梅光迪(迪生),中文系系主任为郭斌龢。经郭斌龢邀请,先生应聘浙江大学中文系

10月,先生只身前往宜山,任浙江大学中文系副教授。自此时起,先生陆续在浙大讲授“诗选”、“词选”、“中国文学史”等课程

11月21日晚,出席竺可桢宴请教授讲师的晚膳。“晚,邀请教授讲师晚膳,到孟宪承、杨守珍、刘遵宪、彭谦、张清常、缪彦威、黄秉维、马裕藩及费香曾、陈建功等”

12月12日,马一浮来访,出示诗、词各一首,均为题先生所撰《杜牧之年谱》者

是年秋,先生填《忆旧游 乙亥丙子之间,余客广州,颇极游赏之乐。戊寅秋日,违难粤西,风物有相似者,而粤东已化为异域,怆然不能已于怀也》词,《缪钺全集》失收,抄录如下:

记榕阴觅句,荔浦嬉舟,梅岭探春。多少清游兴,惯晨呼快侣,夜款芳尊。水楼竹绕花径,桄绿暗闲门。叹万里重来,风光感旧,烽火惊魂。  殷勤问来燕,道古塔名台,都没胡尘。也拟登楼望,奈层山遮眼,凄雨愁人。隔墙飞过残叶,无语对黄昏。听几处清笳,西风竟日吹泪痕。

编年诗

《丁丑除夕》 

《感事》 

《赴江安》 

《宜山谒黄山谷祠》 

《与郭洽周论东汉史事》

编年词

《石州慢 丧乱弥载,流转蜀中。感事怀人,漫成此解》 

《鹧鸪天 蜀黔道中》 《忆旧游 乙亥丙子之间,余客广州,颇极游赏之乐。戊寅秋日,违难粤西,风物有相似者,而粤东已化为异域,怆然不能已于怀也》

中华民国二十八年己卯(1939年) 先生三十五岁

本年先生在浙江大学中文系任教

1月1日,先生拜访马一浮,马一浮出示旧作词二首

1月19日,《国立浙江大学校刊》复刊第7期发表先生文章《顾亭林先生处国难时之态度》,《缪钺全集》失收,抄录如下:

际此国难严重、长期抗战之局面下,应以古圣贤豪为法。其间最亲切而最足资矜式者,莫顾亭林先生若。先生自甲申国变(明崇祯十七年李自成陷京师,思陵殉国)三十二岁始,至于康熙二十一年壬戌七十岁卒止,皆在国难心哀期间。其态度可以“艰贞”二字括之,艰难贞固,终不失其态度。明社既屋,先生曾于顺治二年起事吴江,谋抗清军,兵败出亡。身负沉痛,惓惓宗邦,终其身未尝稍易其志。其时抗拒清人之明臣,非鉴于明势日蹙,自经殉国;即入山遁世,黄服终身。先生则不然,欲留此身待用,此情诗中历历可见。顺治七年,薄游天下,容忍剃发,为便四出,虽山水逍遥,终思结识天下豪杰之士,以为恢复之用。迨后永历帝为缅人献清,明社一缕且绝,然先生不作悲伤哀悼常人之态,作诗述怀,谓“远路不须愁日暮,老年终自望河清”,“平明遥指五云看,十九年来一寸丹”。清兵虽健,力足以囊括百万地土与戮四五帝王,然终不可以易先生之志也。至于先生讲学宗旨,大要尽于两语,一曰“行己有耻”,一曰“博学于文”。先生恃守方严,行己整峻,诚所谓有耻无愧者。清廷既以武力得天下,虑明臣之心违思变,乃百计牢笼,设明史馆也,举博学鸿辞科也,使大明臣庶,尽入彀中。一时明臣多为网罗,即一二守身如玉、义不事清之人,且多佯狂幸免,如李二曲之流是。先生行谊则伟烈卓绝,曜如日星,凛凛劲节,不为威胁,荐者皆不敢或强而止。先生既知以一二人之力不足以言恢复大业,乃讲学以贻后世。平生策马戴笠,往来诸边塞重郡,前后凡十馀年,每出必以二马二骡载书自随,所至扼塞,考察靡遗,其有不明,则呼老兵退卒,详询底细,一一笔而录之。或与平昔所闻不同,则发书对勘,孜孜不稍懈。时或循行原野,则于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回环熟复,无一字讹者。故虽在颠沛流离无一地居三月之生活中,学殖仍能日进,著述且数百卷也。先生博学之教最著者,为《日知录》、《音学五书》两种,其与友人书,称《日知录》意在:“拨乱涤恶,法古用夏,启多闻于来学,待一治于后王,自信其书之必传。”盖明道救世,实先生为学纲要,后世有以先生为清学开山,推其考据,实则考据良不足以概先生之学也。先生《日知录》一书,“叹礼教之衰迟,伤风俗之颓败,则古称先,规切时弊,尤为深切著明”。其称曰:“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明道救世之学,春秋为最盛,诸子莫不持此志以游天下,以说人君。三代以次,东汉为最,《日知录》卷十三论两汉风俗,以为:“三代以下,风俗之美,尚无于东京者。”良以其时虽复多难,而党锢之流,独行之辈,依仁蹈义,舍命不渝。吾人当此国难日重,自当由先生以上溯东京三代,我炎黄华胄此种一脉之心传,以恢复我民族之活力,相期于抗战必胜,建国必成云云。

1月29日,马一浮赠先生五言长律二十韵,题为《宜州书怀奉答彦威惠诗赠别二十韵》。此前,先生有《奉送马一浮先生入蜀讲学》诗,《缪钺全集》失收,抄录如下:

山城三月道相亲,岁晚临歧意未伸。亡礼久嗟车弃辅,惊心真见海扬尘。寒凝粤徼荒途远,气转巴山万卉春。绝学兴衰一身系,他年鹿洞即峨岷。

2月5日,日寇飞机轰炸宜山,浙大校舍一部分被毁

2月8日,马一浮乘交通部车赴贵阳,先生前往送行,竺可桢、张其昀、郭斌龢、贺昌群亦往车站送别

3月1日,与文学院费巩(香曾)等人共同签名致张其昀函,托转请竺可桢早定再迁校址的计划。信函由先生起草。“致晓峰函,托转请校长早定再迁之计,经缪彦威先生主稿,委婉悱恻,文采斐然。午后偕缪同下乡访洽周,即在彼处由缪誊清。洽周、弘度先生、缪及余皆具名,携回城内。昌群、以中、佐之、孟闻、润科、驾吾、鲁珍继之”

春,获悉六弟缪锜病逝保定的噩耗。先生为作《哭六弟季湘六弟锜字季湘》诗。锜,字季湘,1913年(癸丑年)生,卒年26岁。北京大学历史系肄业,因患肺结核,辍学回家。后在保定西关外思罗医院侧一农家果园中赁房疗养,每隔一段时间,到医院做一次“人工气胸”。七七事变后,曾违难开封,后返保

7月20日,为浙大征地一事,随竺可桢等赴小龙江考察。“八点半由校出发赴小龙江,同往者有刚复、亦秋、乔年、壮予、蔡邦华、郭洽周、晓峰、缪彦威、胡建人、向觉民及钱曰坤诸人,并邀县党部李委员同往,由望江亭直至小龙江边。过渡后经中涧村至莫村,在此进点心,并招莫村吴村长来询地价”

8月,两次电函刘节,告知浙江大学聘其为史学教授之事

9月10日,刘节在前往宜山途中,旅次广西南安县,作《溧阳缪钺兄十年前河南大学同事也国家丧乱转徙万里又得与缪兄重聚于广西宜山浙江大学感而赋此》诗

9月13日,于前一日抵达宜山的刘节,由许绍光、张志岳陪同,前往城外燕山村57号,访问先生与张其昀,“谈近年来经过,并讨论所教功课”。先生并陪刘节在张其昀家午餐。下午3点,先生与刘节回城,在刘节所住旅馆坐谈甚久,并约刘节“天厨饭店”晚餐

9月14日晨7点,先生访刘节,带去浙大聘书并张其昀书信,并陪刘节到浙大宜山办事处会计处领款。下午6点,张其昀在“天厨”宴请刘节,先生与苏叔岳、顾穀宜、梁嘉彬作陪,其后,又到刘节所住旅馆坐谈甚久

9月15日,刘节在张其昀家午餐后,来访先生,谈甚久。因昨日刘节已与先生的房东谈妥,租下东房楼上,先生遂陪刘节入城到所住旅馆,取来先前雇工没搬完的两件行李。时先生住西房楼上,张其昀住西耳房

9月16日7点50分,陪刘节往宜山城北中涧村访郭斌龢,10点半到郭家。除午餐外,绝大多数时间在郭家屋后一山洞内坐谈

9月17日,致函武汉大学文学院中文系刘永济(弘度):

弘度长兄史席:

暌隔光仪,倏已数月,相去日远,寤寐增劳。自闻嘉州空袭,深以吾兄为念。冀文旌或在中途,尚未到达。顷读致洽兄手书,始悉抵嘉两日,即遇空袭,幸人物均安,可谓吉人天相也。移寓乡间,谅可安全,闻之甚慰。此间近两月中,警讯频繁,且空袭三次(七月廿一日一次、八月廿八日一次、九月十五日一次),损失虽微而人心震恐,居民多避于岩穴,朝出暮归。弟与洽兄全家亦居石洞数日,憔悴忧伤,几无乐生之趣。洽兄近徙宅中涧村,距城十馀里,空袭无虞,而上课不便。弟移去与否尚未定(弟假中寄居燕山村洽兄寓中,近仍居此。晓峰兄亦尚未移居)。浙大择地失宜,不能自拔,徙薪无策,烂额堪忧,令人闷损。“中国文学系课程”,教部竟依浅人所拟,正式颁布,殊属非宜。弟拟与洽兄商酌,依尊函所示,联合同志诸校据理力争。否则,吾等惟有独行其志,盖上庠讲习本可各自发抒,教部似亦不能强加裁制也。弟于吾兄闻声相慕,已逾十载,山城聚首,深慰素心。方期赏奇析疑,长共晨夕,而文旌远赴西蜀,离索之感,愔结于中。尚乞不弃僻远,时惠德音,既慰契阔之思,兼得攻错之美。诚能共扶正学,著于后世,则百年易尽,天地无穷,今日之交,乃非偶然,离散之故,又不足言也。近作小诗数首,附呈教正。丧乱未宁,诸希为道珍卫。肃此,敬承撰祺,并颂

潭第百福。

弟钺顿首 九月十七日

昌群兄乞代致候。

洽兄附笔请安。

9月18日,刘节来访,与先生讨论作诗之法。先生谓刘节之诗“缺乏风华”,刘节认为先生的评价“至为中的。前在北平,谭季龙谓余缺少水性,其意与彦威之说实有相通之处”

9月19日晚,刘节来访,与讨论英德两民族之特性,先生赞成英国文化,因其接近于人文主义。刘节则赞成德国民族之特性,以其富于研究精神。自康德以来,德国人在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各方面皆有很深之贡献

9月22日晚,访刘节,“谈甚久,言及去岁自信阳赴重庆情形,途中艰苦备尝,至为感怆”

9月25日上午9点,于前一日抵达宜山的薛声震,由许绍光、张志岳陪同来访,租下刘节楼下的房子。夜,先生作《一萼红》词,次日赠刘节

9月30日上午,陪薛声震至中涧村访郭斌龢。晚,在薛声震处,与刘节、薛声震讨论先秦诸子年代先后

10月3日晚,与薛声震应刘节之邀茶叙,至十点始散

10月4日上午9点左右,与刘节同访王焕镳(驾吾),未遇,得晤王星贤

10月7日午饭时,刘节与先生“讨论此间一带土山必为古代人聚居之处,因当时此间平地尚为积水之区,如得考古学者发掘,必有所获”。先生不同意刘节的意见

10月8日晚9点左右,与刘节讨论中国文化问题,刘节认为建设切于破坏

10月9日下午3点左右,与刘节到宜山北门外同访祝廉先(文白)

10月10日,因日机空袭日渐频繁,午饭以后,同刘节、薛声震访三里以外一山洞。决定以后有紧急警报,即到此处躲避。晚,先生与薛声震到刘节室,刘节吹《夜奔》一段,薛声震唱《击鼓骂曹》一段,各尽兴而返

10月11日12点左右,又有警报,与刘节、薛声震相率入山,直至午后两点始回村午餐

10月16日,郦承铨(衡叔)来访,并出示所藏王阳明手迹一卷

10月18日上午,与刘节、薛声震谈上古史问题甚久,刘节出金文照片多种传观,而其中禺邗王壶最引人兴趣。晚间又与张其昀、刘节、薛声震三人共谈两小时

10月25日晚,与刘节等人论学,“公意皆以为理学家之不易作,第一务须言行一致;第二须克苦力行;第三,须理论统一。而人之天性,实偏感情,使之理想化实非易事。反不如作其他学问者之天趣自然也”

10月27日下午,与刘节进城,同访苏步青,又访王国松,不值。回村,与郦承铨至刘节处晤谈。不久张其昀亦来谈,并带来刘永济寄先生书札一封,内言大学应设经学科

11月2日,在燕山村郦承铨处,与刘节、郦承铨共谈甚久

11月4日晚,与张其昀、郦承铨、刘节、薛声震一同进城,开文学院会,到会者有学生数十人,教授十馀位,各人皆有演说

11月10日,下午5点左右,与王驾吾、刘节、郦承铨、祝廉先、薛声震、张志岳、许绍光等出席国文系会议。6点开毕,6点半在“合陛楼”叙餐。餐毕,同至文庙第10教室,听刘节应中国文学会之请所做“孔子论仁为人文主义”的演讲

11月11日上午11点有警报,与刘节、薛声震同至三里外山洞躲避。直至下午2点始得回村,3点午饭

11月13日,当选为校务会议教员代表。“校务会议教员公推代表十人,已选出,计费香曾(七票)、顾穀宜、徐季旦、杨耀德、缪彦威、储润科、陈建功、胡建人等七人各四票,此外三票者六人,以舒鸿、钱琢如当选”

11月19日傍晚,与刘节等人论学,其间因意见不合,刘节“大为生气”

11月23日晚饭时,与刘节、郦承铨、薛声震讨论历代书家

11月26日晚,与郦承铨、刘节、薛声震访张其昀,共谈时局,并探听学校方针,并无结果

11月28日下午4点左右,与张其昀进城出席校务会议

12月1日晚,与郭斌龢、刘节、薛声震、郦承铨四人,叙餐于“嘉华饭店”。席间讨论校中大政方针,知迁校之说尚未十分确定

12月4日晚,与郦承铨、刘节、薛声震商议包车先行赴都匀

12月5日下午,先生进城,得知学生已包定一车,装运行李,诸位先生亦可加入。晚,与刘节、郦承铨同至“惟一”茗饮,晤杨耀德。8点半回村。闻校长已决定本星期六作一结束

12月6日下午3点半,刘节送四位先生的七件行李进城,交学生起运。5点半刘节回村,告以消息,先生如释重负

12月8日下午3点半,与刘节等人到办事处领取11月薪金。到张志岳处坐谈。先生约诸位在“嘉华”便饭,饭后,郭斌龢约诸位在“惟一”茗叙,王国松、杨耀德亦来,坐谈甚久

12月12日上午9点,与刘节、薛声震、郦承铨、张志岳等人告别宜山,从西门外发车,下午到南丹县,投宿旅店,与刘节、张志岳同住一室

12月13日,上午7点从南丹出发,10点半抵六寨。下午1点半开行,4点至独山附近,投宿旅店

12月14日,上午7点半始开车,9点半抵墨充。下午1点左右抵都匀,住震川旅社

12月19日,致函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陈槃(槃庵):

槃庵先生撰席:

前在宜山,接奉惠札及大作,拜诵至佩。劳君诗亦极清逸,与台从相伯仲,想见平日切磋倡和之雅,所谓“德不孤,必有邻”者邪。自南宁失守,粤西震动,浙大仓卒北迁,校址究择何地尚未定,师生多暂集都匀,等候消息。钺于本月十四日抵此,寄居逆旅,无所事事,日与友人游荡市中。王静安诗云:“出门惘惘知何适,白日昭昭每易昏。但解购书那计读,且消今日敢论旬。”颇足写钺近况也。近作小诗数首,附呈郢正。专此,敬承

著祉。

弟钺顿首 十二月十九日

12月28日上午,在都匀的浙大人员三十馀人在办事处开会,成立迁眷委员会,推举委员,接洽赴遵义事,时校方已正式决定迁往遵义

是月,先生作《都匀客舍见盆兰作》诗,《缪钺全集》失收,抄录如下:

客舍残英亦可怜,凌寒憔悴不成妍。故园佳色今何似,流转遐荒又一年。

岁除之夜仍栖泊都匀候车,王星贤招饮

是年,先生所作词、诗各一首,《缪钺全集》失收,抄录如下:

鹧鸪天

半卷舆图掩泪看。蛮乡强觅一枝安。巢移客燕秋将尽,风折疏荷露未干。  贻远者,采芳兰。扬灵江渚路犹难。纵教幽梦来能准,争抵天涯此夜寒。

出 门

出门便有临歧意,观物常存独往情。忧与生来宁自遣,境虽初接似曾更。回潮涤浊怀新世,高鸟鸣秋喜远声。能化天星照灵躅,不辞永夜向君明。

发表文章

顾亭林先生处国难时之态度(《国立浙江大学校刊》复刊第7期,1939年1月19日。河北教育出版社版《缪钺全集》失收。)

编年诗

《奉送马一浮先生入蜀讲学》 

《二月五日日军空袭宜山赋此志愤》 

《戊寅岁暮》 

《春望》 

《独倚》 

《哭六弟季湘六弟锜字季湘》 

《寄李杏南北平并题其秦印室随笔二首》 

《兰》 

《寄姜叔明荣成》 

《蜀山歌》 

《宜山杂诗四首》 

《出门》 

《将离宜山感赋三绝》 

《一九三九年岁除之夜王星贤招饮戏为长句时栖泊都匀》 

《都匀客舍见盆兰作》

编年词

《鹧鸪天 刘弘度移居燕山村,小桃花开,三日即谢,惜余未之见也。弘度有词记之,余亦赋此解》 

《鹧鸪天 弘度依原调见和小桃词,再赋一首奉答》 

《清平乐》(小园风絮) 

《玉楼春》(萋萋已遍江南路) 

《一萼红 子植自重庆来宜山,离乱相逢,话旧增慨》 

《鹧鸪天》(半卷舆图掩泪看) 

《淡黄柳 己卯冬日,旅泊都匀,客馆无俚,赋此自遣》

中华民国二十九年庚辰(1940年) 先生三十六岁

本年先生在浙江大学中文系任教。

1月,到贵阳后候车,至少七日。后抵遵义。

是月,先生作《贵阳旅舍遣闷》诗,《缪钺全集》失收,抄录如下:

岁晚黔山道,栖遑岂定居。侵霜思白雁,如燬惜赪鱼。国望中兴日,人怀未乱初。明夷如可卜,敢负箧中书。

2月1日,浙大开始从宜山迁往贵州

2月3日(腊月二十六日),先生往江安接取家眷,于是日过重庆,春节前到江安

2月14日(正月初七),离江安赴遵义

2月22日,浙大二、三、四年级在遵义开课

3月,为浙江大学教育系学生讲中学国文教学法

5月5日,浙大为数学系章用(俊之)举行追悼会,先生在会上致辞。“九点至江公祠。开章俊之追悼会。刚复主席,到教职员四十馀人,学生近百人。首由刚复致辞,次余说数语,其次陈建功代表数(学)系,郭洽周、缪彦威、顾穀宜、梁庆椿、王师羲均致辞”

7月14日,先生访郭斌龢于其寓所,遇费巩,劝其出任训导长

7月24日,先生致函吴宓,力劝其即赴浙大,与诸友共图事业

8月2日,与张其昀、费巩、郭斌龢联名致电吴宓:“浙大聘电已发,师生一致欢迎,务必覆电应聘。”

本年,《国立浙江大学师范学院院刊》第1集第1册发表先生文章《中学国文教学法商榷》,《缪钺全集》失收,抄录如下:

民国二十九年三月,余为浙江大学教育系诸生讲中学国文教学法,针切时弊,粗陈己见。适师范学院《院刊》征文,迁播初定,撰述未遑,爰取讲稿,略加董理,以供补白之用。中学国文,荒芜日甚,如何改进,实为要图。海内贤达,谅多究心,一得之愚,以质群彦。

近十馀年来,吾国中学之英文、算学、理化等科皆较前进步,惟国文则有江河日下之势,此已为无可讳言之事实。虽有少数人士别具见解,谓今日中学生国文程度胜于昔时,吾人实未敢苟同。夫测验中学生国文程度之优劣,不外国学常识与作文能力两端。试观近年之高中卒业生,除极少数优秀者外,语常识,则有不知许、郑为何人,《史》、《汉》为何书者矣。甚至有谓孟子生于汉时,段氏《说文解字注》乃段祺瑞所作者矣。语作文,则意绪芜杂,词句冗长,别字破体,连篇累牍。每年各大学招考新生时,凡阅国文试卷者,鲜不兴黄茅白苇之叹。中学生国文根基既如此浅薄,入大学后各分科系,自非专攻文学,或性好文事,难以期其更有大进。是则吾国通常学子,对于本国文化之了解,及文字之运用,将浅拙可怜,长此终古,岂不可悲。然则中学国文教学应如何改进?中学生国文程度应如何提高?固今日教育上极严重之问题,不可不深□详论,早谋善策,以期实行者矣。

欲论中学国文教学法之如何改进,须先知中学国文之目标为何?及近年来中学国文程度日降之原因何在?补偏救弊,以求合于理想中之标准,然后教学方法可得而言。

中学国文课程标准,教育部曾经颁定。初中国文目标有四:(一)使学生从本国语言文字上,了解固有文化,以培养其民族精神。(二)养成用语体文及语言叙事说理表情达意之技能。(三)养成了解平易文言文之能力。(四)养成阅读书籍之习惯,与欣赏文艺之兴趣。高中国文目标亦有四:(一)使学生能应用本国语言文字,深切了解固有之文化,以期达到民族振兴之目标。(二)除继续使学生能自由运用语体文外,并养成其用文言文叙事说理表情达意之技能。(三)培养学生读解古书、欣赏文学名著之能力。(四)培养学生创造新语新文学之能力。综观部定中学国文目标,均极精当。中学国文教学,苟能与此合符,亦可无遗憾。然征之实际,相去甚远。吾尝推原其故,荦荦大者,厥有三端:

(一)教材之不当 教材之适宜与否,于教学效率,关系至巨。教材不宜,虽善教者亦鲜能为力。吾国各中学教授国文,有自选教材者,有采用课本者。自选教材者,殆占少数(自会考改制施行后,各中学教国文多用课本),故置不论。至于各书局出版之中学国文教科书,则殊鲜善本。综其通弊,大抵初中课本则文言、语体分配之比例未能适合,所选语体文不免芜杂;间选翻译作品,有词句过于欧化者,致学生作文,受其恶影响。所选文言文往往取自先秦古籍,与语体文程度悬殊过甚,失循序渐进之意。且易使学生感觉文言文高不可攀,阻其研习之心。高中课本则往往选学术文过多,分量过重,学生于学术思想虽能略知,而于作文技术裨益殊鲜。夫中学国文之教学,徒恃课内讲授,已嫌不足,若并此课内讲授之教材而犹不适当,则收效亦仅矣。

(二)督责之不严 国文、英文、算学,虽同为中学三主要科目,然英、算两科教者督责甚严,学者亦不敢稍懈,惟国文则在若存若亡之间,中学生无不备英文字典,检查生字,而备中文字典查生字者寥寥也。中学生下课后,无不演算题,读英文,而诵国文者寥寥也。算题之演试、英文之默书,教者视为要务,学者弗敢或违,而国文之课其背诵者,则如空谷足音,间或有之,人将讥其迂阔矣。期考、年考之时,英文、算学之不及格者,比比皆是,而国文之不及格者则如凤毛麟角,间或有之,人将议其严峻矣。夫风习既成,贤者不免,教者怀宽恕之心,学者存苟且之念。故中学学生,自非特好文事,则于国文一科,率每星期听讲数时,每两周作文一次而已。其读书也,既乏覃思潜讨、详稽博览之功,其作文也,亦无朗诵恬吟、简练揣摩之力。如是而欲求其有大进,虽生知之资,犹且难之,况中材以下乎。故中学国文,往往数年光阴,等于虚掷,则亦无足怪矣。

(三)师资之不良 在中学中,国文教师,本极重要,非徒知识、技术之传授,而实影响于学生之思想及修养,其感召之力,有时过于训育主任或训导主任。盖一则训迪于有形,一则默化于无迹,有形者勉强,而无迹者自然也。故贤明有经验之中学校长及教务主任,对于遴聘国文教师,均极审慎。然自另一方面言之,国文一科教授时之难易轻重,较有弹性,而其优劣,亦不似英、算、理、化诸科之易显,平庸之士,以授学谋糊口者,亦易滥竽其间。近十馀年来,中学国文教师中,识见卓越,教诲勤恳,以致蔚成风气,孕育英才者,固不乏人,而苟且敷衍,坐耗岁月者,亦繁有其徒。此其人率多和平温厚,学生既不忍苛求,学校亦喜其安分,彼遂得晏然久于其位,而课业实滞误于冥冥之中。又迩来大学文科风气,重专门之研求,轻基本之训练,卒业中国文学系,号为高材生者,于考证训诂,或有所得,而短札小文,未能修洁。对于中国文化精义,及学术要旨,亦尚鲜通识。此其人宜置之研究院中,宽以时日,资其深造。若遽使授国文于中学,反似用违其长。至于等而下者,并此考据训诂之长亦无之,在校时,心慕作家,日读杂志,于中国学问之重要书籍,未能潜心研治,卒业后授中学国文,浅薄空疏,亦固其所。优良教师,既不易得,学生课业,自难期进益也。

又按中学国文师资之不良,其咎亦不尽在教师本身。尝见有初卒业于大学者,学识既佳,志趣亦正,及入中学授国文,因任课之繁(一人任三班或四班),及每班人数之多(一班有超出六七十人以上者),批改文卷,日不暇给,更无馀力顾及其他。久之,遂不得不违其初心,因循敷衍。故欲求中学国文师资之优良,改善待遇,以培养之,亦一要事。此意当于篇末论之。

中学国文所以日见退步,其症结所在,上述已详。然则今后教学方法应如何改进,兹以管见所及,分选材、讲授、作文三节论之(按部颁《中学课程标准》,于国文教学方法叙列甚详,余兹所言,针对时弊,发抒己见,其中有不赅不备之处,阅者仍宜参看部颁《课程标准》)。

一、选材

初中选材标准:

甲)语体文与文言文并选,语体文递减,文言文递增,在三学年中分量之分配,应为七与三、五与五、三与七之比。

乙)语体文应取精简流利者,过于欧化以致生涩难解者不录,翻译作品少选。

丙)文言文应选明畅平易者,使其循序渐进,易感兴趣,作文时,亦易模仿。

至于教材内容,部颁《课程标准》规定七条,均颇适当,兹不具引。

高中选材标准:

甲)以文言文为主

按高中学生对于语体文,已能自看,不必教师讲解。至于文章原理及技术,文言、语体相通,凡能欣赏文言文,无不能欣赏语体文者。且中国文言文有两千馀年之历史,天才辈出,名作如林,如董泽之蒲,采获无尽。中国文化亦均寄于是,自应多读。至于语体文,古人作者既寡,时贤于此虽颇努力,然以二十年之成绩,方诸二千年,仅成一与百之比。是以选文言文,恒觉美不胜收;而选语体文,则有无所取材之叹。综此数因,故高中教材宜以文言文为主。

乙)选艺术文,应以时代为经,以体裁为纬,由选文中讲明中国文章之流变,不必特授文学史。

丙)选学术文,应兼采各时代学术思想重要作品使学生略明中国学术之流变,不必特授国学概论。

按国内各高中,教授国文,有于普通选文之外,特授文学史及国学概论者,以为可以增强学生国学常识,用意甚善。然其中利弊参半。盖高中学生于中国学术或文学之基本书籍阅读甚鲜,若仅以每周二时或一时之课,于一年之间讲明中国学术或文章之源流迁变,其卒也不过粗记姓名,侈陈宗派,仅得模糊影响之知识而已。此只可供谈助,未足为学问也。故不如寓文学史、国学概论于选文之中,使学生略读历代名篇,教者讲解时,加以连贯,以明其迁变演化之迹。如此,庶几一举两得,时间既经济,而学生所知亦较切实也。

丁)诗词亦宜选授,使学生渐有欣赏纯文学之能力与兴趣。

戊)间选翻译精品,并附原文,使学生比较研究,以明中西文章风格、体裁之同异,兼可练习翻译。

至于教材内容,仍参看部颁《课程标准》。

二、讲授

甲)课内讲授

初中讲授应注意者:

(子)解释字句宜清晰正确,以植良好的基础。

初中学生,年稚学浅,而记忆力强,先入为主,往往终身不忘。故教者于此时,宜坚其基础,虽一词一字,亦不可掉以轻心,疏忽放过。遇有生字,应根据六书,作深透之解释,使学生对于一字,不但知其如何写,如何读,如何解,而且并知其何以如此写,何以如此读,何以如此解,异日进读古书,既多裨益,而平日作文,亦不致有破体及白字(凡写破体及白字皆因不明六书,如“舀”、“臽”之递误,“段”、“叚”之互讹,非但中学生为然,在社会中几成习见不鲜之事,如知此诸字所以造成之故,则绝不致有此误矣。譬如学英、法文者,若兼通拉丁文,则于字之了解与记忆更能深透而正确也)。按各中学中,有特授文字学者。窃以为,与其特授文字学,不如在讲文时,解释生字,悉本六书,更为亲切而实用也。昔戴东原幼时读书,遇一字必求其义,塾师略举传注训解之,意每不释,塾师授以《说文解字》,大好之,三年尽得其节目,后研读古书,遂多卓见。吾人固非望人人皆为戴东原,然取法乎上,此意不可不知也。

(丑)讲文时,非徒解释篇章字句而已,凡遇足以讲明吾国文化精义,及唤起民族意识之处,皆宜特加发挥。此外如名人名著,亦宜作较详细之介绍,增加学生国文常识,并引起其读书之兴味,激发其向上之志趣。

国家设立学校,教育青年,应以使其能知本国文化、有民族意识为第一义。在中学中,国文、历史两科实负其责。故中学国文教学,极应注意此点。不可以徒解释篇章字句为已尽能事。然曾见少数中学国文教师,讲授时常发轻蔑中国文化之议论。青年血气未定,或喜其新奇,群相矜尚,流弊所及,遗害无穷。司教育行政之责者,不可不注意及此也。

近来中学会考及升学考试,恒考国文常识。故中学生将卒业时,往往购坊间出版之国学常识小册子,请教师于一两星期之中加以讲解,甚无谓也。盖简单之书名、人名,既非可以仓促尽记,即强记之,亦枯燥无味,不久即忘。窃以为此事应在平时自然灌输,教师讲文时,遇名人名著,作有趣味之介绍。久之,非但学生常识丰富,且有感发兴起之功,进而尚友古人,研读古籍也。

(寅)名篇宜迫令学生背诵(每星期至少背一篇)。

读书背诵,古人所重,今人所轻。曾文正公谓:“诗文以声音为本。”文章妙处非熟读不能知,亦非熟读不能学。无问中西,均同此理。近年来中学生作文所以难进步者,不肯熟读名篇,为一重要原因。如每星期背诵一篇,一年可得四十馀篇,三年可得一百二十馀篇(寒暑假中如肯读文则犹不止此数),则于炼意遣辞、用笔布局之法,裨益甚大。且非独作文贵背诵也,治学亦然。读书譬如交友,草草读过,如泛泛之交,晤面时点首叙寒温而已,缓急不足恃也。若能熟读深思,则如肝胆之交,平居相切磋,患难相救济。故教中学生,宜迫令背书,既训练其记忆力,且可养成治学切实之习惯。

高中讲授应注意者:

(子)每讲一篇文之前,宜对作者作详细而有系统之介绍与批评,使学生了解其在中国学术史或文学史上之地位(名著亦然)。

(丑)讲本文时,非但解释字句而已,如遇艺术文,须研究其技巧。遇学术文,需发挥其义蕴。

(寅)关于欣赏及研究之方法,须时时应用例证,详加启示,引起学生课外读书之兴趣。

高中学生,程度渐进,讲授时宜示以方法,引其兴趣,使其渐能自己读书。故每讲一文,应精详洽熟,所谓读古人书如观当世事,始能亲切获益。常见高中学生,升入大学,询其以前学习国文之经过,则先秦诸子、汉魏高文,皆曾讲授,然叩其心得,茫然不能对。孔子曰:“人莫不饮食,鲜能知味。”此不知味者也。故虽有名篇鸿制,苟潦草讲过,非但空耗良时而已,其流弊所及,且使学生感觉古书无意味,而生厌倦之心。夫古书非无意味,讲授时不能发其意味,则教者之过也。窃以为高中讲文,不必求其量之多,惟每讲一篇,须发其应有之义,使学生能得一篇之益,且有隅反之功。

(卯)遇有可以讲明中国文化特点之处,须尽量发挥。

文化空物,不可见也。欲了解一种文化,须研究此种文化所陶冶之人物,譬如讲生物时之有标本。故讲文时,凡遇足以代表中国文化一种典型之人物,皆宜详细评判,说明其特具之才识性情,及其如何修养而成,此种人物能建何种功业?创何种学术?其学术之长短利病如何?影响于国运世风者何若?如此,学生非但能深切了解中国文化,且有知人论世之能,于自己之修养,亦有弘益。

(辰)讲诗词时,注重诗教之修养。

教高中学生读诗,非尽期其作诗为诗人,其目的,一方面在教其能欣赏本国文学中最高美之作,一方面在涵养其温厚之情、超洁之趣,所谓诗教之修养也。中国古时教育,极重诗教。孔子之教弟子,屡以学诗为言。故自汉以后,凡历史上伟大之人物,虽不必尽能诗,而皆有诗教之修养(如诸葛亮、谢安、裴度、范仲淹、李纲、朱熹、王守仁、曾国藩之伦,或工诗,或不工诗,然究其生平言论行事观之,皆深于诗教之修养者)。高中教育宜稍注意此点,培养其高洁之情操,异日无论作何种事业,治何种学问,皆可超出一层也。

(巳)名篇仍宜迫令学生背诵。

乙)课外阅读

(子)选定适当之书籍,并指示阅读之方法。

(丑)学生程度及兴趣不同者,宜因才指导,不必过求整齐划一。

(寅)时时以深入浅出之法,述自己读书之经验及心得,以引起学生之兴趣,而减除其困难。

(卯)责令作读书札记,以资考核。

指导学生课外读书,固不能废督责考核,而尤重在引起其兴趣,使其自动爱读,不存敷衍塞责之心,乃能获益。如何始能引起学生读书兴趣,则须于选择书籍、指示方法两点注意。一班学生,或二三十人,或四五十人,其程度不尽同,兴趣亦各异,若过求整齐,选定一两种书籍,使全班皆读,似不甚适宜。课内讲授,不得不划一,课外指导,无妨因才施教。教师宜与学生作个别谈话,于全班中,择其程度相同,兴趣相近者,分为若干小组,每组选定适当之书籍,令其阅读。初中学生,读书能力尚小,应选浅近者;高中学生,则可以进读古人名著。选择时或取全书,或用节本,惟需有简当之注解。学生初读古书,最易因难生阻,是在教者善于指导,对于一书,既说明其内容价值,及如何读法,最好再就自己读书之经验,详加譬解,譬如指示旅行者,告以自己行此路时,遇险境如何度过,有名胜如何游览,游者必兴趣倍增,不致半途而辍。又须使知开卷有益之义,初学读书,虽不尽解亦无妨,得十之三四或十之五六,已能获益。待学识渐进,读书渐多,自有左右逢源之乐。至于如何蓄疑,如何得间,如何搜集相类相反或相关联之材料,用综合归纳之法,作进一步之撢索,是在高材生亦可以导其一试。总之,指导学生课外读书,如欲真见成效,有时且难于课内讲授,以其范围既广,且非尽用督责所能生效,是尤赖教师之循循善诱矣。

三、作文

甲)讲文时,宜讲明炼意修词之法,并责令学生熟读名篇,简炼揣摩。

乙)作文时,应使学生知惨淡经营之功,不可掉以轻心,信笔直写。

丙)发文时,宜普遍的或个别的说明学生文中之利病,教师自己所作之文,如有与所出题性质相同或相近者,宜印发与学生,以资模楷。

按教作文难于讲书,盖讲书为知识之传授,而作文乃技术之训练。知识之传授,苟讲解时清楚透彻,学生即可了解而记忆之。至于作文技术之训练,重在学生自悟,教者不过启发之,所谓大匠能予人规矩不能使人巧也。然启发苟得其道,则悟入亦不甚难,巧即寓于规矩之中矣。故讲文时于炼意修词之法,宜详加讲解,而尤须责令学生熟读名篇。读文之用意,不仅在能背诵,记其内容,而在由诵读时之音节中以领会其文章中之一切妙处。“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学文尤然。曾文正公自言,每作文时,必先读文。吴至甫为莲池书院山长时,每晨起必读《史记》。张廉卿听曾文正公读王介甫《泰州海陵县主簿许君墓志铭》,顿悟用笔之法,自此研讨王文,文境大进。初学均不可不知此意。平日既有熟读深思之功,作文时尤须用心。普通中学生作文,往往掉以轻心,不知炼意修词,但信笔写出,即交卷了事。如此,则对于作文之甘苦,毫无经验,焉能求其有心得、有进步?教师虽为删改,彼亦不能揣摩而知其所以删改之故也。故教学生作文,应使其知用苦心,磨练一番,自有一番进益,由苦闷而进于开朗。至于发文时,应为学生详细讲明其文中之长短利病,如何发扬其长,而补救其短。欧阳永叔所谓“多商量”,亦学文之一要事也。

丁)初中作文可皆在课内作限时交卷。高中作文,有时可延长时间,在课外作。

戊)高中作文应多作文言。

高中讲文,既多为文言,而部颁《中学课程标准》“高中国文目标”第四条曰:“除继续使学生能自由运用语体文外,并养成其用文言文叙事说理表情达意之技能。”故高中学生宜多练习文言。工文言者,作白话文亦自进于清简,因其所不同者,仅词句,而原理方法则一也。文言与白话,本无鸿沟严界,而近二十年来文言、白话之争,尤为无谓。白话行文,自古有之,并非一二人之特殊发明,不过古人用白话文之范围狭,今人扩大之而已。然文言也自有其特长,自有其存在的理由,不能废也。且吾人今日所应致力者,不在辨文言、白话之长短优劣,而在如何能使文言、白话相互接近。二十年前提倡白话文者,所持之理由,为语、文一致,如何说即如何写,最为方便,且举欧西诸国为证。国人多信其说,靡然风从。实则纯粹之语、文一致,恐为不可能之事。欧西诸国,亦仅语、文接近而已,并非出诸口者尽可笔诸书,而名家之文,亦迥异于凡夫之语(惟作小说时为摹绘逼真,有时故意用粗俗之语言,以像下等社会中人之口吻)。其所以语、文接近之故,因教育普及,人民知识水准高,平日社交,注重词令,故渐能提高语言之程度以就文,非降低文之程度以就语言也。吾国古时,亦重辞令及语言,春秋时无论矣,即至魏晋间,言谈仍甚美,观《世说新语》可知。其后语言渐退化,精美之情思,皆用文章发表,语、文隔离日甚。试观今日,文盲遍地,通常人之语言,词字既寡,句法亦简,复杂曲折之情思,几不能达出,若再取法乎下,降低文之程度以就语,则恐将日远于文明之域。故窃以为,宜以普及教育提高国民程度为先务,则语言程度自能渐进。文言之词句,尽量运用于语言中(今日知识阶级中人说话即多如此),而新名词、新语法亦尽量融化于文言文内,语与文互相接近。至于著诸楮墨者,或为清空如话之文言,或为简洁修炼之白话,是则吾人之所蕲向者矣。余心怀斯义,历有年所,因论中学作文,粗发其凡于此。

己)学生文卷中之别字、破体字、简笔字,宜随时改正。

庚)学生文卷,宜责令抄写工整。

中学生作文卷,往往抄写潦草,别字、破体字、简笔字,触目皆是,教师改文时,于此不可忽略,应加以纠正,使其养成写字正确及工整之习惯。

以上所陈,虽卑之无甚高论,然大抵皆余昔年教中学时经验所得,行之有效,或朋友平日留意此问题者互相讨论之见解。苟能切实施行,于今日中学国文教学之改进,或亦不无小补。虽然,徒法不能以自行,要在乎教者得其人。教师优良,各有其会心得意之处,固不必拘于成法,反之,教师不良,虽有善法,亦不能行,或行之而失其本意。故欲求中学国文程度之增进,培养良师,为治本之策。培养良师,其道有二:一为在大学读书时之培养,一为在中学教书时之培养。所谓在大学读书时之培养者,中学国文教师,大多数皆为大学中国文学系或师范学院国文系之毕业生。今日国内各大学之中国文学系,其卓然有成绩者,故未尝乏,而因风气之偏,忽视基本训练者亦有之。至于师范学院国文系,虽目的在造就中学师资,然亦须有高一层之理想。凡培养人才,定标准时,须超过其作事时实际之所需要,所谓取法乎上,仅得乎中。若教者以“教书匠”期之,而学者亦以“教书匠”自期,其卒也,虽求之为优良之“教书匠”而不可得。且严格论之,中学国文教师,无异于中国文化之传播者,其责任极重,其培养亦应较难。故吾意一优良之中学国文教师,应具备下列诸条件:(一)能为明通修洁之文。(二)有清新精细之思想,对事理能分析,能批评,无冬烘笼统之弊。(三)四部中之要籍,皆切实读过。(四)研治中国学术,能用精密之考证方法,且具有通识。能如此,授中学国文,庶可胜任矣。所谓在中学教书时之培养者,古人称“教学相长”,故一优良之教师,非但读书时须有良好之造诣,即教书时亦须有进修之功。而国内中学,往往因规制之不完善,待遇之不合理,使为教师者,劳碌过当,虽欲尽力授课,犹不可能,更无论自修。此种情形,于国文一科为尤甚。国文教学,其性质有特异于他科者,即改文所废之时间及精力,殆倍于授课。办理合理之中学,其专任之国文教员,每人率任课两班,每周上课十小时或十二小时,每班学生多者五六十人,少者二三十人,每两周作文一次,平均每周改文约四十本。如此,则教师可有充裕之时间精力以预备、讲授、改文,及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且可有馀暇自己读书,以求进益。然各地中学,能如此者甚少,往往以钟点计薪,或对于一专任教员规定必须授课若干小时(恒在十八小时以上),于是一国文教员不得不任课三班到四班,而每班人数,亦不能恪遵部章,恒超过六十人。是故为国文教员者,除每日上课至少三小时外,每两周且须改文一百七八十本,或二百馀本,晨昏伏案,日无暇晷,将成为一改文机器,焉能望其究心教学,更焉能望其努力自修。常见有志上进之中学国文教师,受此羁勒,苦难摆脱,往往杜口公堂,而嗟叹私室。贻误课业,斫丧人材,殆莫此为甚。望负教育行政之责者,能注意及此,而谋改善之方,定合理之制也。

是年,章士钊、沈尹默、乔大壮、江庸(翊云)等在重庆发起创办“饮河诗社”,先生为社员

是年,先生作《奉和马湛翁先生上巳寄诗原韵》诗,《缪钺全集》失收,抄录如下:湖外云山旧结邻,飞来鱼鸟亦能亲。高丘反顾哀无女,空谷相闻傥有人。盈袖馨华遗远者,当门五柳似嘉宾。匆匆又过清明节,听雨听风未是春。

又作《偶成》诗,亦失收,抄录如下:隔院依稀听玉笙,银缸遮雾梦难成。西园碧树禁风雨,多少羁禽此夜惊。

南来不见柳吹绵,曾记清波照影妍。梁燕未知人意嫩,殷勤犹为说春前。

偶闻剥啄叩门深,延客中堂话素心。隐机醉醒原异趣,晚风吹雨过桐阴。

野鸟飞飞去复回,荆花一树映窗开。奇怀经乱归平淡,犹喜西山爽气来。

发表文章

中学国文教学法商榷(《国立浙江大学师范学院院刊》第1集第1册,1940年。河北教育出版社版《缪钺全集》失收)

编年诗

《游贵阳公园》 

《贵阳旅舍遣闷》 

《北归省亲腊月廿六日过重庆有感》 

《奉母赴遵义庚辰人日舟发江安》 

《奉和马湛翁先生上巳寄诗原韵》 

《挽章俊之用兼寄陈弼猷澂江三首》 

《偶成》 

《惘惘》

编年词

《鹧鸪天 贵阳候车,七日不得》 

《玉楼春》(风帘水榭犹相认)

  1. 参见先生《自传》,四川大学历史系编《冰茧彩丝集》,成都:成都出版社,1994年9月版,第571页。
  2. 参见《缪氏宗谱》卷九《甓桥支上集》,1918年刻本。
  3. 参见《清史稿》卷三九五《缪梓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7月版,第11781—11782页;《缪氏宗谱》卷九《甓桥支上集》,1918年刻本。
  4. 《溧阳县续志》卷十一《人物志·文苑》,清光绪乙亥刻本。
  5. 参见《缪氏宗谱》卷九《甓桥支上集》,1918年刻本。
  6. 参见先生《先世》,家藏手稿。
  7. 盖为按旧法计算,以出生年为一岁。
  8. 先生《〈玉虹鉴真帖〉残本跋》,《冰茧庵序跋辑存》,成都:巴蜀书社,1989年9月版,第85页。
  9. 先生《华西大学教职员登记表》,1952年8月填写,四川大学档案馆馆藏人事档案。后四年同。时直隶省立第二师范附属小学俗称莲池小学,校址接邻莲池公园,公园旧为莲池书院所在地,抗战前更名为“保定师范附属第二小学”。先生1987年4月作《寄怀姜长英学兄》诗,有“七十年前同读地,荷香藤影忆平湖”之句,自注云:“……余十二三岁时,与长英学兄同在保定读小学,校舍接邻莲池公园,有春藤夏荷之胜。”(《缪钺全集》第8卷《冰茧庵诗词稿》,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版,第81页)
  10. 先生《高等学校教师登记表》,1953年4月填写,四川大学档案馆馆藏人事档案。后三年同。时直隶省立第六中学校址在保定西南郊,为灵隐寺旧址。
  11. 先生《高等学校教师登记表》,1953年4月填写,四川大学档案馆馆藏人事档案。
  12. 束鹿人。
  13. 肃宁人。
  14. 宁河人,系桐城吴挚甫(汝纶)的再传弟子。
  15. 参见先生《追忆三位中学老师》,《中学生文史》1985年第7期。
  16. 先生《自传》,《冰茧彩丝集》,第572页。
  17. 《缪钺全集》第8卷《冰茧庵诗词稿》,第112页。
  18. 该文写于1947年5月31日,其时,先生任教于成都华西协合大学,而非齐鲁大学。
  19. 许君远《写作二十年》,《读书与怀人》,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10年7月版,第190页。
  20. 校址在保定。
  21. 参见王学珍等主编《北京大学史料》第2卷上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版,第553页。
  22. 先生《高等学校教师登记表》,1953年4月填写,四川大学档案馆馆藏人事档案。其时学制为六年,前两年为预科,成绩合格者,后四年进入本科。
  23. 先生《高等学校教师登记表》,1953年4月填写,四川大学档案馆馆藏人事档案。
  24. 校址在北关(即北门城关)外。校长段云峰,字巍霄,河北蠡县人。
  25. 校址在城西南角,校长张敏斋,河北深县人。七七事变后,辗转入川,曾居江安。先生《高等学校教师登记表》,1953年4月填写,四川大学档案馆馆藏人事档案。后五年同。
  26. 1927年,先生作《夏历七月十三日谒先君墓于江苏义茔》诗,见《缪钺全集》第8卷《冰茧庵诗词稿》,第4页。
  27. 参见先生《自传》,《冰茧彩丝集》,第571页。
  28. 胡厚宣《人生漫漫为“甲骨”》,许明主编《我与中国20世纪》,开封: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9月版,第283-284页。
  29. 幼名福林,河北望都人,第一班学生,后专治甲骨文和殷商史。
  30. 字熙亭,河北文安人,第二班学生,后专治地质。
  31. 字之屏,河北雄县人,第四班学生,后专治明史。
  32. 河北保定人,生于1906年4月10日(清光绪三十二年丙午三月十七日)。
  33. 指王氏所著《庄子集解》、《荀子集解》。
  34. 缪锺《赴都述怀》:“负米嗟何补,空生十八秋。衰亲升斗累,孤客稻粱谋。”《缪钺全集》第8卷《冰茧庵诗词稿》附录二《君山遗稿》,第112页。
  35. 此处之省略号由笔者根据先生原文添加。
  36. 金毓黻《静晤室日记》(第3册),沈阳:辽沈书社,1993年10月版,第1841页。
  37. 先生是年作《夏历七月十三日谒先君墓于江苏义茔》诗,见《缪钺全集》第8卷《冰茧庵诗词稿》,第4页。
  38. 参见吴宓《吴宓日记》第3册,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3月版,第413页。
  39. 参见先生《回忆吴宓先生》,黄世坦编《回忆吴宓先生》,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7月版,第2页。
  40. 吴宓《吴宓日记》第3册,第416-417页。
  41. 指吴宓。
  42. 萧公权《问学谏往录》,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年12月版,第163页。
  43. 参见先生《纪念籍忠寅先生》,《文献》1986年第3期。
  44. 先生《高等学校教师登记表》,1953年4月填写,四川大学档案馆馆藏人事档。
  45. 白永文《忆保定私立培德中学》,保定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保定文史资料选辑》第9辑,1992年8月。
  46. “冰茧庵”乃先生之斋名,“冰茧”二字出于王嘉《拾遗记》:“员峤山有冰蚕,长七寸,黑色,有角有鳞,以霜雪覆之,然后作茧,长一寸,其色五彩,织为文锦,入水不濡,入火不烧。”由此诗可知,先生取用此斋名当在1929年前。先生《从张效直先生处取沈汉青先生赐题冰茧庵读汉书图赋此志谢兼呈张效直先生》,《缪钺全集》第8卷《冰茧庵诗词稿》,第8页。
  47. 参见先生《回忆吴宓先生》,《回忆吴宓先生》,第2页。
  48. 参见先生《纪念籍忠寅先生》,《文献》1986年第3期。
  49. 参见梁国常《丽泽集叙》,《丽泽第一集》,私印本,1929年版,第1页。
  50. 先生《高等学校教师登记表》,1953年4月填写,四川大学档案馆馆藏人事档案。
  51. 浙江绍兴人,生于1914年7月26日。
  52. 先生《回忆妹丈杨联陞教授——我与联陞教授的诗词赠答》,《冰茧庵剩稿》,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2年10月,第143页。
  53. 参见先生《高等学校教师登记表》,1953年4月填写,四川大学档案馆馆藏人事档案;陈贤华《缪钺》,《中国现代教育家传》编委会编《中国现代教育家传》第三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6年7月版,第197页。
  54. 刘节《刘节日记》上册,郑州:大象出版社,2009年6月版,第142页。
  55. 《缪钺全集》第8卷《冰茧庵诗词稿》,第4页。
  56. 先生《〈梁鹤铨诗词稿〉题记》,《冰茧庵序跋辑存》(增补本),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1月版,第148-149页。
  57. 参见先生《高等学校教师登记表》,1953年4月填写,四川大学档案馆馆藏人事档案;陈贤华《缪钺》,《中国现代教育家传》第三卷,第197页。
  58. 先生《高等学校教师登记表》,1953年4月填写,四川大学档案馆馆藏人事档案。后三年同。
  59. 转引自李允豹主编《河南新文学大系(1917-1990)·史料卷》,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5页。
  60. 陈贤华《缪钺》,《中国现代教育家传》第三卷,第198页。
  61. 《缪钺全集》第8卷《冰茧庵诗词稿》,第15页。
  62. 先生《回忆吴宓先生》,《回忆吴宓先生》,第2页。
  63. 《冰茧庵序跋辑存》,第83页。
  64. 《缪钺全集》第8卷《冰茧庵诗词稿》,第17页。
  65. 先生《高等学校教师登记表》,1953年4月填写,四川大学档案馆馆藏人事档案。
  66. 先生《高等学校教师登记表》,1953年4月填写,四川大学档案馆馆藏人事档案。
  67. 参见先生《乙亥南游杂诗十六首》诗,《缪钺全集》第8卷《冰茧庵诗词稿》,第21-22页。
  68. 葛剑雄《悠悠长水——谭其骧前传》,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10月版,第103页。
  69. 先生1984年3月23日致钱鸿瑛函(原信复印件,由钱鸿瑛提供)。
  70. 参见陈贤华《缪钺》,《中国现代教育家传》第三卷,第198页;先生《高等学校教师登记表》,1953年4月填写,四川大学档案馆馆藏人事档案。
  71. 参见吴宓《吴宓日记》第6册,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3月版,第13页。
  72. 吴宓《吴宓日记》第6册,第13-14页。
  73. 吴宓《吴宓日记》第6册,第14页。
  74. 先生《高等学校教师登记表》,1953年4月填写,四川大学档案馆馆藏人事档案。
  75. 先生《高等学校教师登记表》,1953年4月填写,四川大学档案馆馆藏人事档案。
  76. 原载张晖《龙榆生先生年谱》,上海:学术出版社,2001年5月版,第82页。系于1937年。又见龙沐勋等著,张寿平辑释《近代词人手札墨迹》(中),台北: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05年11月版,第552-553页。张寿平按:“此民国二十六年五月五日札。”
  77. 先生1937年8月29日致郭斌龢函(原信扫描件,由郭喜孙提供)。
  78. 疑“致”当作“知”。
  79. 原信扫描件,由郭喜孙提供。
  80. 先生《高等学校教师登记表》,1953年4月填写,四川大学档案馆馆藏人事档案。
  81. 周祖训《我任河南省立师范学校校长十年》,周培聚主编《信阳师范学校志》,开封: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9月版,第476页。
  82. 原信扫描件,由郭喜孙提供。
  83. 据缪慈明回忆。
  84. 原信扫描件,由郭喜孙提供。
  85. 原信扫描件,由郭喜孙提供。
  86. 原信扫描件,由郭喜孙提供。
  87. 此具体时间见先生本年8月19日致郭斌龢函。
  88. 据缪慈明回忆。
  89. 原信扫描件,由郭喜孙提供。
  90. 吴宓《吴宓日记》第6册,第348页。
  91. 先生《坦白材料》,1955年8月18日填写,四川大学档案馆馆藏人事档案。
  92. 9月13日,竺可桢日记曾记致电先生,但未记具体内容,或许与聘任有关。参见竺可桢《竺可桢日记》,《竺可桢全集》第6卷,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5年12月版,第579页。原文为“电重庆缪钺、彦威”,标点有误,应为“缪钺彦威”。
  93. 先生《高等学校教师登记表》,1953年4月填写,四川大学档案馆馆藏人事档案。据刘操南回忆,先生还讲授过“诗经”、“高级国文”。参见刘操南《浙江大学文学院中文系在遵义》,贵州省遵义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浙江大学在遵义》,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0年2月版,第62页。
  94. 竺可桢《竺可桢日记》,《竺可桢全集》第6卷,第579页。
  95. 参见先生《我所收藏的马一浮先生诗词》,《文献》1988年第3期。
  96. 先生《高等学校教师登记表》,1953年4月填写,四川大学档案馆馆藏人事档案。后五年同。
  97. 参见先生《我所收藏的马一浮先生诗词》,《文献》1988年第3期。
  98. 参见先生《我所收藏的马一浮先生诗词》,《文献》1988年第3期。
  99. 参见竺可桢《竺可桢日记》第1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1月版,第306-307页。
  100. 参见竺可桢《竺可桢日记》,《竺可桢全集》第7卷,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5年12月版,第27页。
  101. 费巩《日记》,《费巩文集》编委会《费巩文集》,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版,第491页。
  102. 当时,治疗肺结核无特效药及其他有效之疗法,“人工气胸”一法,盖给胸腔内加压,可使肺部病灶扩展较慢。
  103. 据缪慈明回忆。
  104. 竺可桢《竺可桢日记》,《竺可桢全集》第7卷,第126页。
  105. 参见刘节《刘节日记》上册,第124、132页。
  106. 参见刘节《刘节日记》上册,第142页。
  107. 参见刘节《刘节日记》上册,第143页。
  108. 参见刘节《刘节日记》上册,第143-144页。
  109. 参见刘节《刘节日记》上册,第144页。
  110. 参见刘节《刘节日记》上册,第144-145页。
  111. 原信复印件,由程千帆提供。
  112. 参见刘节《刘节日记》上册,第145页。
  113. 参见刘节《刘节日记》上册,第145页。
  114. 参见刘节《刘节日记》上册,第147页。
  115. 参见刘节《刘节日记》上册,第148-149页。
  116. 参见刘节《刘节日记》上册,第151页。
  117. 参见刘节《刘节日记》上册,第152页。
  118. 参见刘节《刘节日记》上册,第153页。
  119. 参见刘节《刘节日记》上册,第154页。
  120. 参见刘节《刘节日记》上册,第155页。
  121. 参见刘节《刘节日记》上册,第155页。
  122. 参见刘节《刘节日记》上册,第155页。
  123. 参见刘节《刘节日记》上册,第156页。
  124. 参见刘节《刘节日记》上册,第159页。
  125. 参见刘节《刘节日记》上册,第160页。
  126. 参见刘节《刘节日记》上册,第163页。
  127. 参见刘节《刘节日记》上册,第164页。
  128. 参见刘节《刘节日记》上册,第167页。
  129. 参见刘节《刘节日记》上册,第168页。
  130. 参见刘节《刘节日记》上册,第171页。
  131. 参见刘节《刘节日记》上册,第171页。
  132. 竺可桢《竺可桢日记》,《竺可桢全集》(第7卷),第200页。
  133. 参见刘节《刘节日记》上册,第175页。
  134. 参见刘节《刘节日记》上册,第177页。
  135. 参见刘节《刘节日记》上册,第179页。
  136. 参见刘节《刘节日记》上册,第179页。
  137. 参见刘节《刘节日记》上册,第181页。
  138. 参见刘节《刘节日记》上册,第183页。
  139. 参见刘节《刘节日记》上册,第183页。
  140. 参见刘节《刘节日记》上册,第183页。
  141. 参见刘节《刘节日记》上册,第184页。
  142. 参见竺可桢《竺可桢日记》,《竺可桢全集》(第7卷),第219页;刘节《刘节日记》上册,第186页。
  143. 参见刘节《刘节日记》上册,第187页。
  144. 参见刘节《刘节日记》上册,第187页。先生1939年12月19日致陈槃函(原信复印件,由王汎森、陈鸿森提供)。
  145. 原信复印件,由王汎森、陈鸿森提供。
  146. 参见刘节《刘节日记》上册,第194页。
  147. 参见先生《一九三九年岁除之夜王星贤招饮戏为长句时栖泊都匀》诗,《缪钺全集》第8卷《冰茧庵诗词稿》,第35页。
  148. 参见先生《鹧鸪天 贵阳候车,七日不得》,《缪钺全集》第8卷《冰茧庵诗词稿》,第35-36页。
  149. 参见竺可桢《竺可桢日记》第2册附录一《大事记要》,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1月版,第1310页。
  150. 参见先生《北归省亲腊月廿六日过重庆有感》诗,《缪钺全集》第8卷《冰茧庵诗词稿》,第36页。
  151. 参见先生《奉母赴遵义庚辰人日舟发江安》,《缪钺全集》第8卷《冰茧庵诗词稿》,第36页。
  152. 参见竺可桢《竺可桢日记》,《竺可桢全集》第7卷,第301页。
  153. 参见先生《中学国文教学法商榷》,《国立浙江大学师范学院院刊》第1集第1册,1940年。
  154. 竺可桢《竺可桢日记》,《竺可桢全集》第7卷,第350页。
  155. 参见费巩《日记》,《费巩文集》,第521页。
  156. 参见吴宓《吴宓日记》第6册,第202页。
  157. 参见吴宓《吴宓日记》第6册,第205页。
  158. 此处原留一空格,疑脱“思”字。
  159. 此处疑脱“言”字。
  160. 参见许伯建、唐珍璧《饮河诗社史略》,《文史杂志》,1994年第2期。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