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多金

孟子多金

据说,孟子是子思的徒弟,子思是孔鲤的儿子,孔鲤的爸爸,就是大名鼎鼎的孔子。

如果上述说法符合历史事实,那么很显然,孟子应该喊孔子一声“太师父”,就像金庸武侠《倚天屠龙记》中张无忌喊张三丰那样。

孔子的辈分比孟子高,道统上的地位也在孟子之上——孔子是至圣,孟子只是亚圣。不过要是俩人斗富,我猜孔子斗不过孟子。

孟子做官,年薪惊人

孔子最飞黄腾达的时候,是在鲁国做大司寇,年薪折成粮食,是六万斗小米。春秋时,一斗在两千毫升上下,能装小米一点五公斤,六万斗小米,足有九万公斤。当然,鲁国国君给孔子发工资,未必全部发成小米,也可能发布匹,也可能发钱币,也可能发大米、小麦、大豆、小豆等其他粮食,只不过当时薪水一般都是拿小米当标准,不管发什么,最后都是折成小米登记入账。

而孟子最飞黄腾达的时候,是在齐国做卿,年薪折成粮食,是十万钟小米[1]。老话常讲,书中自有千钟粟,形容读书有大利益,孟子年薪十万钟,比“千钟粟”还要多得多。

“钟”这个单位,春秋战国时期被绝大多数诸侯国通用,在不同阶段、不同国家,它的具体大小不太一样。孟子活着的时候,齐国的“钟”非常大,一钟是一千升,当时齐国一升有二百零六毫升,所以一钟有二十万六千毫升[2]。按照小米的一般容重,一千毫升小米重有零点七五公斤,那么一钟小米至少有一百五十公斤,十万钟即一千五百万公斤,也就是一万五千吨。

Figure-0052-0001
‖亚圣孟子,出自光绪刻本《孔孟图歌》。

前面说过,孔子在鲁国做大司寇,年薪相当于九十吨小米;而孟子在齐国做卿,年薪相当于一万五千吨小米。由此可见,孟子的年薪是孔子的一百多倍。或者换句话说,一个孟子挣的钱,能顶一百多个孔子。

有的朋友可能会对上述数据表示怀疑:一年一万多吨小米,这也太吓人了吧?是有点儿吓人,不过它是事实。您要不信,去问孟子或者孟子的徒弟,因为年薪十万钟这样的话,是孟子或者孟子学生在《孟子》一书中说的。

也许十万钟只是用来形容孟子在齐国很受重用,并非真实的薪水记录,就像我们说一个人“腰缠万贯”,只是用来形容他很有钱,而不是腰里真的缠了一万贯铜钱一样。可问题在于,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的国君出手确实很大方,一见文官建言,武将立功,动辄“赐田百万亩”[3]“封邑两千家”“给地十二县”[4]。百万亩的农田、几千家的采邑、十几个县的土地都能拿来封赏,一万多吨小米算什么!何况孟子为官的齐国“粟如丘山”[5],根本不差那点儿小米。更何况齐国发给孟子的薪水并不全是小米,而是很多财物折算出来的“理论上”的小米。

跟孟子同时代的孟尝君,在齐国为卿相,受封于薛邑,食邑一万户[6]。按齐相管仲的统计,每户年产二十钟[7],一万户年产就有二十万钟。

比孟子稍晚的吕不韦,在秦国为卿相,受封蓝田十二县[8]。十二个县的租税归他一个人所有,每年所得绝不会低于十万钟。

战国中晚期每亩(今亩)耕地年产小米大约一百零八公斤[9],一万五千吨小米,只需要十几万亩耕地就足够。而齐国耕地总面积至少几千万亩(今亩)[10]

所以我觉得,孟子在齐国做卿,号称十万钟年薪,应该是真有十万钟,不是吹牛。

[1]参见《孟子·公孙丑下》。
[2]参见丘光明《中国历代度量衡考》,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1版,第139页。需要说明的是,在孟子之前,齐国容量实行四进位与六进位,一钟是六百四十升而不是一千升。孟子时期,容量发生变革,十进位渐渐普及,一钟已多达一千升,相当于十石。
[3]参见《战国策·魏策一》。
[4]参见《史记·春申君列传》。
[5]参见《史记·苏秦列传》。
[6]《史记·孟尝君列传》:“孟尝君时相齐,封万户于薛。”
[7]《管子·轻重甲》:“一农之事,终岁耕百亩,百亩之收,不过二十钟。”
[8]《战国策·秦策》:“子楚立,以不韦为相,号曰文信侯,食蓝田十二县。”
[9]参见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农业出版社1985年第1版,第111页。
[10]参见王善禄《齐国土地资源开发论述》,载于《管子学刊》1998年第3期。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