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钧儒:民主人士左派的旗帜

沈钧儒:民主人士左派的旗帜

沈钧儒(1875~1963),字秉甫,号衡山,浙江嘉兴人。曾赴日本留学。参加了辛亥革命和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斗争。1935年响应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统一战线的号召,在国统区开展抗日救亡运动,曾被国民党逮捕入狱,是著名的“七君子”之一。领导成立了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后组织创建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改组后任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1946年参加了在重庆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1949年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是第一、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第二、第三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第二、第三届民盟中央主席。

立志革命的满清进士

1875年1月2日生于江苏省苏州市盘门城内新桥巷的一个封建士大夫家庭。他自幼受中国的旧传统教育,1904年中进士,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批进士之一。铭刻有他名字的清光绪三十年(1904)甲辰科进士题名碑,至今立在北京孔庙内。

1905年,他东渡日本,进入法政大学求学。

1909年10月,浙江省成立咨议局,沈钧儒当选为副议长。

1911年,湖北革命党人在武昌发动起义,辛亥革命爆发。就在起义枪声打响的时候,沈钧儒在杭州亲自降下龙旗,升起白旗。1912年5月,沈钧儒加入了中国同盟会。从此以后,他彻底放弃了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与清政府决裂,开始成为一个彻底的革命派。

image
image

沈钧儒手迹

image

1936年9月18日,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主要领导人沈钧儒(前排左一)、史良(前排左二)等人参加上海各界群众的示威游行

辛亥革命后,沈钧儒先后出任浙江省临时警察局长、临时省议会议员、省教育司司长。“二次革命”失败后,他积极追随孙中山,谴责袁世凯“背誓食言,殃民祸国”,表示要与护国军采取一致行动,并成立浙江护国军政府,设立都督府,任机要秘书。1917年3月,他在段祺瑞内阁中担任司法部秘书,主要主持对外应付周旋之事。

1917年春天,沈钧儒辞去了司法部秘书一职,响应孙中山护法讨逆的号召,南下广州,于1918年8月到1920年10月间参加了护法运动。

1927年国民党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以后,沈钧儒思想开始左倾,遭到国民党右派的忌恨。此时的沈钧儒,决定暂时离开政治舞台,从事法学教育和律师工作。

1936年5月31日,沈钧儒等人在上海成立了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然而救国会的抗日救亡运动却遭到国民党反动政府的严厉镇压和打击。1936年11月22日,沈钧儒、邹韬奋、李公朴、史良、沙千里、章乃器、王造时7人同时被国民党反动派非法拘捕。被保释后,居然在当天晚上又被重新逮捕。此乃七君子事件,直到七七事变后才被释放。

从“宪政斗士”到大法官

共产党、救国会、青年党、国家社会党、第三党等抗日党派,在1939年9月召开的国民党参政会一届四次大会上共同发动了宪政运动,一致要求政府结束国民党一党专政的党治,制定宪法,实施宪政,保障人权和各抗日党派的合法地位。由此掀起了抗日战争时期第一次民主宪政运动的高潮。

在这次运动高潮中,沈钧儒始终站在运动的潮头。在他的推动下,重庆的宪政运动蓬勃发展,相继有妇女宪政座谈会、青年宪政座谈会等多个组织成立。沈钧儒还被上海各界宪政促进会特聘为名誉理事。同时他还积极参加策动了广西宪政运动的开展。

与一般民主人士着眼于本党派利益有所不同,沈钧儒特别强调要制订一部符合人民利益的宪法。1940年9月,重庆国民政府寻找借口延迟了国民大会的召开,日期另行通知。第一次宪政运动高潮至此结束。

1943年9月,国民参政会举行第三届第二次会议,并于11月12日正式成立宪政实施协进会,在国统区掀起了第二次民主宪政运动。但是沈钧儒和救国会其他成员被全部除名,被排除在宪政实施协进会之外。

尽管如此,沈钧儒并没有停止推动宪政运动的活动。他每个月都在重庆组织召开一次民主宪政座谈会,与国统区各地的文化、学术、妇女、青年、新闻等界的宪政呼声彼此配合,遥相呼应,有力地推动了宪政运动的开展。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签发任命书,任命74岁高龄的沈钧儒为中央人民政府最高人民法院院长。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沈钧儒先生无限感慨地说:“我一生从事宪政运动,不知费去多少心血,今天才见到真正的人民的宪法。”可以说中国近代宪政史处处留下了沈钧儒先生的踪迹。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他被推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代表人民参政议政,实现了他一生的民主夙愿。

三次要求加入共产党

1939年夏的一天,沈钧儒在重庆首次向周恩来提出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要求,周恩来热情地回答说:“先生现在是民主党派的负责人,不参加比参加了作用更大,对工作更好。”沈听从周的意见,服从革命的需要,遂未再坚持入党请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全党进行整风学习。沈钧儒于1950年7月30日致信董必武,恳切地表达了入党的愿望,并希望能参加党的整风学习。次日董必武即复信说:“大示奉悉!您诚恳地热烈地企望入党的心情,我和许多党内同志都能理解,而且应当说不是从现在开始。我拟将您的信转给中央诸同志一观,请他们考虑。整风系党内工作,在各级机关中党外工作人员和党联系愿意共同整风者,想不至拒绝也。专复,并候暑安。”后来,此事便无下文。

image

1957年毛泽东和沈钧儒亲切握手

沈钧儒始终没有动摇对党的坚定信念。1962年9月9日,他在颐和园介寿堂与胡愈之、萨空了、范长江、王健等谈话时,第三次提出入党要求。他发自肺腑地说:“我身体与精力已不如前,常感乏力,举步沉重,为了身后事,与你们谈谈,说明我的愿望。我很早就期望加入中国共产党,以前曾为此写信给董老。董老回信说要和党内同志研究。我想可能是因为民盟的工作,还不好参加。现在我仍恳求党加以考虑,如生前不能入党,希望在我死后追认为共产党员。我一生做了一些事,有些做对了,有些不对……我总想约些党员同志和亲密朋友谈谈,如果过去有些事做得不对,说出来我还来得及改正。”令在座者无不为之动容。

此后,胡愈之把沈钧儒的谈话整理成文,并写了一个报告,一同送交中央统战部。时任中央统战部副部长的金城接到报告后,经认真思考提出了初步意见,即“以民主人士中的一个左派旗帜来肯定他的贡献更为有利”。随后在中央统战部部务会议上就沈的入党问题进行讨论时,金城的意见被一致通过。该意见首先得到彭真同志肯定,继之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其他中央领导人也都表示同意。

1963年元旦,周恩来同志在全国政协举行的招待宴会上致祝酒词时,特别指出:“沈钧儒老人今年90岁,我们为他祝贺。沈老是民主人士左派的旗帜,他曾经为民主、为社会主义奋斗到老。”听到这个崇高的评价后,沈钧儒先生激动不已。

1963年6月11日,沈钧儒在北京逝世。

读书导航